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三九卷) 2003/5/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39
諸位同學,請看經文第十段持地世界,佛的名號第四句:
【或名上首。】
『上首』,在佛法裡面用得很普遍,四眾弟子當中,每一個族群都有一位上首,這個意思很像近代在政治稱呼裡面有所謂首長,上首跟首長的意思非常接近。阿羅漢有阿羅漢的上首,菩薩有菩薩的上首。菩薩眾裡面,我們曉得十信位有十信的上首,十住有十住的上首;等覺菩薩在《華嚴經》裡面上首有兩位,普賢、文殊;我們淨土宗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當中上首也有兩位,觀世音、大勢至。這個地方是講如來當中的上首,這個上首是最高的,再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對佛極為尊敬的稱呼。第五個名號:
【行莊嚴。】
『行』包括的範圍太廣太廣了,這個字在古時候讀去聲,念行(ㄏㄥˋ),當動詞說,不是當名詞,這也是表法。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他三業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是給眾生做示範的。『莊嚴』,用我們一般普通的話來說,它的意思包含著真、善、美、慧,佛法稱莊嚴。如來三業都具足真善美慧,為十法界眾生做榜樣、做模範。
如果就廣義的、深入的來說,那個意思就更深更廣。總的來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是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唯一的目的;除這個之外,決定沒有一絲毫是為自己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為什麼?阿羅漢已經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四相破了,菩薩四見也破了,不但四相,怎麼可能還為我?我執沒有破,那是六道凡夫。四聖法界裡面,我執破了,所謂法執猶存,這是四聖法界;法執也破了,他就超越十法界了,那就入一真法界了。
諸佛如來幫助一切眾生,一步一步向上提升,但是這個裡面,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就是一定要跟佛菩薩合作,你要不能跟他合作?實在講,業力很大,能敵須彌,能深大海,這比喻業力,佛菩薩動不了你,沒有辦法拉你一把,所以必須要我們跟佛菩薩合作,配合他。怎樣配合他?依教奉行,那他是真幫得上忙。佛在一切經裡頭常常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依教奉行的落實。能這樣配合的,無論你現在在哪一道,無論你的罪業有多重,佛菩薩都有辦法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唯一他無可奈何的,沒有辦法的,那就是不合作;對佛菩薩所說的不信,或者信了不解,解了不行,總是不能夠配合。對這樣的眾生,佛菩薩只有替他種善根,阿賴耶裡面種佛種子;除此之外,真的什麼樣的忙都幫不上。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
尤其是真正覺悟過來的,把這個紅塵世界看破了,這個世界沒有絲毫值得留戀的,這個世間生死流轉太苦了,佛經上常常說「生死疲勞」,這個六道裡頭捨身受身永遠沒有休息,自己做不了主,業力在推動。又何況生生世世跟一切眾生有意無意結成冤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愈想愈恐怖,愈想愈可怕。沒有遇到佛法,真的,縱然知道苦也無可奈何。遇到佛法真正是難得,佛法能幫助我們脫離輪迴,能幫助我們脫離苦海,只要我們合作,佛菩薩教導的信受奉行。
這一生就如同經上講的最後身,我們業報到這個世間來,這一次是最後一次,下一次沒有了;下一次再要來是菩薩的身分,是乘願再來。來幹什麼?來救苦救難的,來幫助別人的,那就不一樣了。乘願再來的,這個九法界裡頭來去自由,真的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得自在!不像業報身,業報身想來來不了,想走你也走不了,那真是苦不堪言。第六個名號:
【或名發歡喜。】
這就是發歡喜心,『發』這個字是動詞,意思跟生是一樣的,『發歡喜』就是生歡喜,大乘經教裡面我們常常讀到「常生歡喜心」,這個好!我們一般人這歡喜心能不能發得起來?人生活在艱難困苦當中,歡喜心怎麼能生得起來?什麼時候你能夠生歡喜心?離苦得樂,生歡喜心。什麼是苦?世間人真正知道的人不多。
我早年讀《地藏經》,也曾經講過,看到世尊「知苦樂法」這一句對我來說很震撼。知苦樂法可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三界統苦。誰知道?佛知道。欲界三種苦具足,苦苦、壞苦、行苦,欲界。我們這人道在欲界,往上面去還有六層天,欲界天,四王天、忉利天;中國人講玉皇大帝,忉利天,一些宗教裡面講的上帝也是指忉利天。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統統是欲界,三大類苦完全具足。
欲界上去色界,顧名思義,色界還有形色,他有身體,他有居住的宮殿樓閣,他欲沒有了。這個欲是指什麼?財、色、名、食、睡,這個沒有了,因此他沒有苦苦。苦苦是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個欲界有。天上?跟諸位說,天上也有怨憎會,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世尊跟我們介紹,這個忉利天主跟阿修羅打仗,這個戰爭麻煩,忉利天還有戰爭。夜摩天以上好些了,好像沒有聽說有戰爭了,這個到色界沒有了。所以色界有壞苦,有行苦。
無色界,這是三界裡面最高的,那個裡面的人叫高級凡夫,真聰明,有智慧,不要身了,身是很苦惱的事情,不要身了。《老子》一般人講《道德經》,你看《老子》裡頭就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有很大的憂患,是什麼?是我有一個身體。老子要學佛,在我想他肯定去往生無色界天,他覺悟了,他知道這個身不是好東西。所以無色界這個四層天,我們一般人講的靈界,用現代一般人講的話說,那是精神的世界,這裡頭沒有物質,所以他沒有壞苦。
凡是有物質,物質都有變化,物質沒有了,當然就沒有變化了。你是有身,身一定有衰老,這個生老病死是變化。色界天他有身體,他有身,他沒有老,他也不會生病,但是他有死,他有生死,生死很苦,叫壞苦。這個行苦是什麼?行苦,你不能永遠保持,壽命到了的時候,你還要墮落。所以生到無色界,身體也不要了,也沒有了,完全是精神,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但是他的壽命完全是定力支持。佛跟我們說,最高的這一層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定功能夠支持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他定功失掉了。失掉這個時候,他上面沒有了,上不去了,只有往下面墮落,依舊不免輪迴,所以佛跟我們講三界統苦。
《法華經》裡頭比喻三界火宅,這棟大房子已經燃燒,現在還沒有燃燒到你面前,已經在燃燒了,你逃不掉,這個燃燒是比喻苦。什麼人覺悟了?首先覺悟什麼?首先覺悟苦。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給我們表演,表演到外面去遊玩,無意當中見到生老病死,見到這個苦。這是警覺性高的人,悟性高的人,他看到社會這個現象,於是乎就動了念頭了,怎樣能夠離苦得樂?到處打聽有沒有這樣的人,果然有,哪些人?修道的人,無論修什麼道門。他為什麼修道?目的總不外乎是離苦得樂。所以他發心捨棄了富貴,捨棄王位,捨棄妻子,出家學道去了。當時印度許許多多的宗教,他都去學過,這些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
釋迦牟尼佛到處去參學,學了之後發現什麼?不究竟,不能夠真正離苦得樂。所謂是他所要求的是: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那些許許多多宗教裡面離苦得樂不是究竟的,剛才講過,他們的目標都在天道。天確實是比人間快樂,樂多苦少,我們人間不能跟它比,壽命長,但是怎麼樣?不究竟。時間再長,終有到頭的時候,就是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到了怎麼辦?不能解決問題。這樣才回到菩提樹下入定思惟觀察,都是給我們示現的,豁然開悟,都是教學的。怎麼悟的?正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淨極光通達」,入甚深的禪定,能夠突破時空的維次,看到宇宙生命的起源,這樣才真正能解決問題。
你看看他參學那麼多年,十九歲離開家出去學道,三十歲成道,十一年的時間,到處參學,最後怎麼解決問題?在甚深禪定當中,真正觀察到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明白了,都清楚了。我們怎麼知道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二七日中所講的,不是對一般人講的,定中講的。參加這個法會是四十二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沒有能力參與這個法會,這個法會是一真法界的法身菩薩,與會大眾無一不是法身菩薩。我們在前面讀到的,連這些雜神眾都是法身菩薩在九法界裡頭示現的,不是真正的這些雜神。真正雜神、天神那怎麼能參與這個法會!
這個我們明瞭了,九法界裡頭確確實實有太多太多諸佛菩薩在其中示現,芸芸眾生哪個是諸佛再來的?哪個是菩薩再來的?哪個是羅漢再來的?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看不出來。深入經藏之後,自己有相當修行的功夫,細心觀察可能略知少分,所以這是生大歡喜。
明心見性,在別教歡喜地的菩薩,別教初地,歡喜地;圓教是初住,初住叫發心住。發的什麼心?菩提心。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真心。我們常講真心流露,他給我們表演的,無論是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用這個心。這歡喜地的菩薩,發心住的菩薩。
此地,「發歡喜」如來,這不是剛剛開悟,這是徹悟,究竟悟。妙覺位比等覺位還要高,那怎麼不歡喜?一個人學佛功行圓滿了,佛家常講「因圓果滿」,因地是菩薩,在《華嚴經》裡頭講五十一個位次,因位。我們今天讀的經文這第二會,二會講的是十信位的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因位,因圓了,果就滿了,果是妙覺位。所以這個地方的發歡喜,妙覺位。別教歡喜地是剛剛脫離十法界,生大歡喜,剛剛出離,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那剛剛得到;如來果地是究竟圓滿了。
在學習過程當中,可以說歡喜心永遠不失,這個就是佛常講的常生歡喜心。為什麼?以我們世俗人來說,天天有悟處,天天有進步,他怎麼不歡喜?這一天沒進步,甚至於退步,那煩惱就來了。「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古人這個比喻,比喻得好。求學修道確確實實要知道勇猛精進,天天有悟處實在不容易,實在是難得,這不是初學人能做得到的。初學的人常生歡喜心,不是沒有,有。用什麼方法?像蓮池大師他們這樣的人用功過格。現在用這個方法的人少了,我在這一生當中幾乎一個也沒見到。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用《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每一天很認真的把《感應篇》展開,跟自己這一天言語造作去對照一下,哪些條做到了,哪些條沒做到,這個跟用功過格的效果完全相等。如果每天去核對,自己善天天有進步,惡天天慢慢就少了,你能生歡喜心。到哪一天《感應篇》一展開,每一條都不犯,你要念佛求生淨土,你是決定得生。為什麼?你已經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了,上善之人。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已經成了上善了。只要發願往生,彌陀觀音勢至肯定來接引,他怎麼不歡喜?第七個名號:
【或名意成滿。】
這個名號就是佛門當中常說的,現在世間人也常講「心想事成」,『意』是心想,『成』是成就,『滿』是圓滿,心想事成,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意成滿』。佛可以說是究竟圓滿,法身菩薩,這個名號他可以承當,法身菩薩就意成滿,但是不能講究竟,如來果地上究竟的意成滿。現在這個「有求必應」的道理,我們懂得了一些,對這樁事情不再懷疑了。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他教我世間人在困苦艱難的時候,不能沒有希求。可是你求,你看八苦裡頭有「求不得苦」,你求你能得到嗎?有求,求不得,苦!大師教我「有求必應」,這就太好了。怎麼個求法?老人家告訴我:當你有求沒有感應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知道不是佛菩薩不靈,是自己有業障。業,業障在障礙住,只要把業障消除,你的願求就現前了。他教我這個方法。對於佛菩薩要具足信心、恭敬心,決定不能夠懷疑。當希求而不能夠如願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有業障,要反省、要檢點,懺除業障,修懺悔法。懺悔法裡面最重要的不在形式,在實質,最重要是後不再做。反省檢點知道自己有了過失了,把過失改過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過失。大師告訴我,這叫真正懺悔,這樣能消除業障,業障消除,你的求願就會現前。我這一生五十年來得大師教誨,我的求願往往都能現前。我感謝老師,不是他教導,我們怎麼會知道?
由此可知,有求用什麼方法求?懺悔業障,用這個方法求,然後才必應。我們在《普賢行願品》裡面,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懺除業障這一條,他講得好,佛法每一個法門都是懺悔法門。懺悔包括了八萬四千法門,包括了無量法門,哪個法門不是修懺悔?唯有懺悔才能消業障。業障不除,見思不除,出不了六道;塵沙不除,出不了十法界;無明不除,不能成就無上菩提。任何一個法門都是除障。
我們今天修淨土法門,這個法門佛教給我們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是不是懺悔業障?是的。執持名號,放下萬緣,一心專念。清朝乾隆時間灌頂法師講得好,非常嚴重的業障,佛門裡頭所有的方法都懺除不了,最後還有一個方法,念佛能懺除。念佛的力量之大,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念佛是一心專念,那個力量太大太大了,能夠叫你有求必應,求成佛都能得到,何況其餘。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再接著看名號的第八句:
【或名如盛火。】
這一句清涼大師有註解,這是從比喻上來說的。『盛火』,火燒得非常熾盛,我們常講猛火焚燒。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盛火焚薪,不擇材木」,這個意思好懂,火燒得非常猛烈,不管什麼樣的木頭丟在裡面立刻就燒掉了。比喻「佛智利物,無揀賢愚」,把盛火比喻佛的智慧,把一切眾生比喻材木,不論是根利的,根劣的,佛沒有不讓他得利益,名字是從比喻上建立的。
佛當年在世,一生從事於教育,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是無所不包,世出世間一切法應有盡有,一樣都不缺。眾生根性不齊,佛陀的教導確實是因材施教,四十九年當中從來沒有中斷過。後人,佛滅度之後,後人把佛陀的教誨整理出來,寫成書本流傳給後世,這就稱之為經典。經典寫成之後,後來這些高僧大德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依照不同性質把這些典籍分類,這一分於是就有小乘、就有大乘;詳細分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分成這五大類。這五大類是依程度不齊而分的,就是清涼大師在這裡講的無揀賢愚,菩薩、緣覺、聲聞,賢;人天是愚,是凡夫,遇到佛,佛沒有不教的。你在人道覺得做人還不錯,希望來生還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方法,如何能保持住生生世世不捨人身。佛總是滿眾生的願,對眾生決定沒有絲毫勉強要求,沒有。如來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一點我們要學。
我看到有不少同修有時候太過分了,那個人對西方極樂世界一點興趣都沒有,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偏偏要勸他,到最後起了反作用了,後悔莫及。這就是什麼?你沒有看清楚佛是怎麼接引眾生的,我們沒有學到。他希望來生還能夠得人身享人間福報,佛真的教他,他真的可以得到,滿他的願了。什麼時候他覺悟了,人間福報享夠了,享的這個沒什麼意思,也不過如此,他覺悟了;他希望提升,聽說天上的福報比人間大,諸天的壽命比人間長,他想生天,佛就教他生天的方法。天也很複雜,不是單純的,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二十八層有二十八種,哪一層天有哪一層天的條件,你想到哪裡去,佛教你。但是你應當曉得,諸天沒有出六道!
有人心思猛利,志願很大,希望超越六道輪迴。佛也能滿他的願,聲聞、緣覺、菩薩超越六道了,他們在四聖法界;心更大的,佛陀,我想跟你一樣,那就得超越十法界了,跟佛看齊。這種人不是沒有,少就是了。居然發願想作佛,佛也滿他的願,決定不會有嫉妒,我成佛,你也想成佛。佛沒有這個嫉妒心,佛歡喜,你才是真正覺悟了。佛會幫助他脫離十法界,會幫助他往生到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這個都是發心去作佛的,沒有這樣的心不行。
如果真正發心作佛,你現在就認真學佛。你仔細去想想,釋迦牟尼佛是什麼個思想?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行為?我現在就要跟他學,學的要跟他像。這裡面最重要的,釋迦牟尼佛看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本來成佛,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釋迦牟尼佛心目當中「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這才叫真學佛。這是最上乘,佛法裡面這叫一乘法。「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怎麼看法?看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尊重佛性。一切眾生的佛性跟諸佛如來平等,一切萬法的法性跟佛也平等,所以平等心現前了。我們如果是學佛,看這個不平,看那個也不平,這不是學佛,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諸佛如來他到底是從哪裡看的?明朝跟蓮池大師同時代的交光法師,他註解《楞嚴經》,他那個註解叫《楞嚴正脈》。你們看到《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交光大師註的,他在經裡面提倡「捨識用根」,你要能捨識用根,那你就已經脫離十法界了。他這個說法絕對正確,沒話說,普通人做不到。但是他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是什麼?我們曉得佛怎麼看眾生的,從他這句話裡頭我們懂得。佛看一切眾生的根性,根性是佛性。一切有情眾生,佛看他的「見性」、「聞性」,鼻、舌、身這三個合起來「覺性」,意,知性,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跟諸位說,這就是真性,真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總的名稱叫佛性,分開來講見聞覺知,佛看這個。
佛決定不去看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看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佛了。如果撇開他的妄想分別執著,你看他的見聞覺知,他不是佛是什麼?誰是佛?他現在就是佛,他是如如佛。佛沒有看錯,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天天禮敬諸佛,這都是諸佛,你要看妄想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這個好比是什麼?真金,我們把真金比喻作佛性,比喻作佛,可是這個真金,現在這個真金掉在污泥裡面了,這個外表統統染上著污泥,很難看,但是你知道的是什麼?外面是染污,染污洗了之後,真金一絲毫沒有損害。
九法界的眾生就像這個比喻一樣,你跟我都是佛,現在這個染污是什麼?污泥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裹著你的佛性,但是你的佛性一絲毫損失都沒有,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增不減。佛從這個地方看,大地一切眾生他都是佛,如如佛,本來是佛。花草樹木芸芸眾生它有法性,法性是什麼?法性也是見聞覺知。植物你可以實驗,你愛它,照顧它,它知道,它長得特別茂盛,花開得特別美,特別香,回報你。你對它漠不關心,沒有愛心,有的時候討厭它,它慢慢就枯死掉了,這是它的法性。
乃至於礦物、山川大地,你要有真誠愛心,你住在這個地區一年、兩年,這個地方山川有靈氣,靈氣從哪兒來的?住在這個地方人的愛心。我們的心有感,萬物它有應。世法裡面看風水的,常說「風水輪流轉」,就說明風水不是固定的,又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是個有福的人,有智慧、有福德,你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地理它就變了,變成什麼?變成福地了。如果你是個不善的人,是個惡人,無惡不作的人,這個地方風水本來很好,你住到這個地方,兩、三年之後,這風水就變壞了,它會隨著居住這個人,地理會改變的。為什麼?人有感,山川大地它有應。有智、有福德住在這裡,真的是風調雨順,沒有一樣不好。
所以我們要學佛,用佛眼看眾生,佛眼是看一切眾生的法性、佛性,這佛眼看,我們要學這個本事。我們沒有辦法轉識成智,但是如果常常用這個眼來看一切眾生,學到相當一個階段,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慢慢就會了,平等心生起來了,恭敬心生起來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你都能落實了。這個佛眼看眾生消業障比什麼方法都消得快,為什麼?不再看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不再看這個了。逐漸逐漸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也減輕了,也消融了,是好辦法。真的,佛的德號「如盛火」,什麼樣根性的人,沒有不隨順的,沒有不滿他的願,幫助他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法性,科學家逐漸逐漸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下面一個名號:
【或名持戒。】
『持戒』千萬不要看淺了,為什麼?從初發心到妙覺位都不能捨戒,捨戒就墮落了。持戒,地位愈高,功夫愈深,戒愈清淨、愈莊嚴,決定不能夠疏忽。從哪裡做起?要從小學、從初學認真努力學習。佛對在家學佛的,教導大家五戒十善,這些經典叫行經,它不是講解的,是要叫你做到的。《十善業道經》不是跟你講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一條一條你要去做。《五戒相經》,出家《沙彌律儀》,沙彌有十戒,五戒包括在其中。五戒的戒相你要搞不清楚,可以讀《沙彌律儀增註》,古來祖師大德註解得很多,《增註》註得好,弘贊法師的。要認真學習,這是行門的根本。
離開戒律,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包括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所以你要想想自己能不能往生?《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文裡頭都講到十善。如果你在家你受過三皈五戒,甚至於你受過菩薩戒,你要是犯戒、破戒、穿戒,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不能不知道。戒是德行,西方極樂世界哪有缺德的人?哪有不善的人?持戒是善人,那個善的標準就在戒律上。
我跟大家介紹淨土,以什麼為基礎?「淨業三福」為基礎。你看淨業三福頭一條人天福報,第一條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沒有?如果沒有做到,換句話說,你來生得人身都沒有把握,你怎麼能往生?這四句真正做到了,念佛求生淨土,我也說過凡聖同居土,你是善人,因為你具足十善。
那十善的標準?上品十善,如果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十善生天,最高能生到忉利天,四王、忉利上品十善,你要懂。十善裡面決定沒有妄語、沒有兩舌、沒有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沒有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很難聽。這是什麼?最容易犯的,多少好心學佛的人,口業不慎,把自己的道業毀壞掉了,這樣的人太多太多。當然他身口會造惡業,指揮造惡業的還是意,意貪瞋痴沒有斷,貪瞋痴從身口這裡發作,怎麼修還是六道輪迴,還是三惡道。中品十善果報在人道,下品十善修羅道,你說這個多重要。
現在末法時期,社會風氣不好,倫理道德大家不講,隨順煩惱習氣,真的是無惡不造;就是學佛甚至於講經,這些惡行,惡念、惡行依舊不能避免,他怎麼能成就?講經講一輩子,這功德很大,能不能生天?不見得。講經講得沒錯,會講自己做不到,來生的果報,很多在畜生道、在餓鬼道,他有智慧,他有福報。因為有智慧、有福報,往往什麼?他作鬼王去了。瞋恚心重作魔王去了。
我們讀安世高的傳,要記住安世高以前那個同學,當年在一起的,「明經好施」。明經,通達教理,講經的法師講得好;好施,喜歡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差在哪裡?持戒不周圓,犯了戒。犯什麼戒?安世高傳記裡面講的,我們的確是覺得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出家人一無所有,每一天出去托缽,托的那個飯菜不好,他心裡面就很難過,這就是他犯戒了。因為自己經講得不錯,又喜歡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托得飯的時候很不好吃,心裡面有瞋恚,就這個過失,死了以後墮到畜生道,得的什麼身?蛇身。但是牠過去明經,所以牠有智慧,布施牠有福報,這個智慧福報,這一條蛇牠去作龍王去了。
在鄱陽湖,那是叫[共+阝]亭湖,做龍王去了,龍王廟香火挺盛。凡是行船從這個湖上過的,你要不拜牠,牠就搞一陣怪風把你這個船翻掉;你去祭祀牠拜牠,牠就保你平平安安渡過。你去求牠很靈驗,靈驗是因為牠聰明,牠明經;福報那麼大,牠好施。作龍王造了不少惡業,瞋恨心愈來愈重,脾氣愈來愈大,人不能得罪牠。自己知道死了以後一定墮地獄,所以牠求安世高,安世高得道高僧,請他來超度。安世高曉得,這個大師都是有神通的,所以他在中國翻經,翻經告一段落之後他要去救牠,知道什麼?牠壽命到了。放下翻譯的工作到[共+阝]亭湖去,去看牠。
他到[共+阝]亭湖頭一天晚上,這個龍王託夢給廟祝,就是廟裡的主持,告訴他明天有個高僧是牠的同學,要好好的接待他,聽他開示,聽他吩咐。這個廟祝醒了之後,果然看到安世高到他這個寺廟來了,就把昨天晚上這個夢跟安世高說,安世高點頭,他來了就是為這樁事情。跟他一起還有幾個人一起,廟裡還有不少人,還有香客,安世高對著這神像說明:你把你的身體現出來給大家看看。這個時候,牠說話了:我的身體很醜陋,不好意思見人。安世高說:出來,出來這樣能夠消除你自己的業障。於是從神龕裡面爬出來了,一條大蛇。安世高給牠說法、念咒,這個蛇流眼淚。安世高叫牠懺悔,把牠所有的財物,那也是十方的供養,所有財物交給安世高,安世高在現在的南昌建一個佛廟給牠修福,拿牠的錢去修一個佛廟,供養出家人在那邊弘法利生。牠以這個福生天了。
第二天安世高他們離開,還是從湖裡頭走,走贛江到南昌。船走在湖中心,大家看到一個穿白衣服的男子,在船頭上向安世高拜了三拜,然後就不見了。安世高跟大家講:你們看到剛才穿白衣服的人就是龍王,他現在已經離開,脫離了畜生道,他現的相是天人的相,他生忉利天了。不容易!這是講明經好施,瞋恨心沒有斷,惡業沒有斷。他造的惡業還少,如果你造的惡業比他還重,你到哪兒去?你的善因善行比不上他,你的惡業超過他,你不墮地獄誰墮地獄?這個事情不是開玩笑的,千真萬確的事實。
現在在許許多多地方,我常常聽說,有人冒充說是我給他授記,給他什麼法名了,交代他到哪個地方去弘法利生了,全是謠言。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我從來沒有派一個人到哪個地方去講經,沒有。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在美國的悟和,最近他到外面去講經是有一些地方邀請他,把那個傳真傳到我這裡來,徵求我的同意。我沒有主動派過一個人,那人家邀請,他去講經,我能不同意嗎?這是什麼?這是我們圖書館家裡人。
現在在此地,常常到外面去講經,悟行、悟全、悟勝、悟通,他們常常到外面去講經,也是各地方邀請,那我不能不同意;悟道法師也有很多地方邀請他。我絕沒有主動派哪個人到哪裡去弘法,弘法去講經,沒有這回事情。凡是要說是我派出去的、指定出去的,都是造謠生事。所以遇到這些事情,你們同學或是打電話給我,或是傳真給我,查證一下是不是有這回事情。這樣,冒充造謠生事的人就少了,你們不要受人欺騙。
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年輕的法師有機會、有場所練習講經是好事情,如果沒有地方來練習,千錘百鍊,他怎麼能成就?我感謝韓館長的護持,不是別的,就是她提供我講經的機會,三十年沒有中斷,讓我每一個星期至少有五次講台。最多的時候一個星期有三十次,三十堂課,最少沒有少過五次的,這個樣子幾十年不中斷,才有一點成就。我不是天才,是機緣、時間累積成就的。所以「持戒」我們要看得非常非常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小小戒不能犯。
在家菩薩,菩薩戒,說老實話,不容易受持,能把五戒十善做好,菩薩戒隨分受持。為什麼?因為你受過的,你受過你不持,你就犯戒了,犯戒的罪很重。出家同修學蕅益大師最好,退比丘戒,持菩薩、沙彌戒,這樣我們名實相副,往生才真正有把握,才靠得住;不然的話,到臨命終時還要去見閻王小鬼,你就大錯特錯了。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09: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