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一七卷) 2003/4/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17
諸位同學,我們還看這一大段李長者的開示,請接著看。
「五位中,各各立十個佛果,十個菩薩,明隨位進修中,約自行所得處佛果菩薩行果立名」,我們看這一段。五位這是大位,說五位把十信也都包括在其中,我們現在正讀的這一段。十信一直到十地,每一個大位裡面都分十位,所以各各立十個佛果,十個菩薩。這是說明隨位進修中,就自己修行所得處立的這個名號,我們可以說這個名號是相應的。與果德相應的立的名號是佛名,與因行相應的這個名號是菩薩名。
由此可知,佛名、菩薩名實實在在它是我們修學指導的綱領。正如同我們這個世間,我們所遇到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不是隨便立的,名號是什麼?佛哪有名號?佛菩薩都沒有名號。所有名號都是因此時此處,這些眾生進修中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我們講是教學的綱領。此時此處的眾生缺少慈悲心,所以佛門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為什麼不說真誠為本?為什麼不說清淨為本?為什麼不說般若為本?偏偏說慈悲?我們曉得名號是這個階段修學對治的大根大本。這個階段的眾生沒有慈悲心,所以佛就提倡慈悲,我們懂這個意思。
菩薩是我們修行的德目,地藏菩薩代表「孝親尊師」,古時候很重視。世尊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現在才過三千年,但是在這一個世紀,倫理道德大幅度的衰退了。於是我們深深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確實神通廣大,對於末法時期的眾生(這個時間長,一共有一萬年),他清楚得很。這個時代在演變,倫理道德沒有人維繫了,特別提出地藏菩薩來表法。而且在《地藏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將來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滅了,這一萬兩千年之後滅了,彌勒菩薩還沒有出現,這當中時間很長,《彌勒下生經》裡頭告訴我們,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麼長的時間,這個世間沒有佛出世。
我們曉得沒有佛出世,就是沒有倫理道德了。人無不是隨順煩惱習氣,這個世界才真正是堪忍世界。「娑婆」是梵語,意思是堪忍,太苦了,你能忍受得了。現在這個堪忍,說老實話,在二十世紀初葉真的還不怎麼感覺到;但是這個世紀過去了,到二十世紀末,現在是二十一世紀初,我們深深感觸。在這個世間芸芸眾生,我們每天所接觸的,只要你細心留意觀察,我們幾乎沒有見到一個人身心安穩,沒見到一個。無論是富貴貧賤,在今天生活在這個世間,都沒有安全感,這在一個世紀以前很少有,沒有安全感!今天在這個社會上,沒有安全感是普遍有,真的在意識形態裡面,真的好像是世界末日快要到了,不知道怎麼辦,無所適從。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從前沒有這種意識?這使我們想到聖賢教誨的重要,心行善惡重要。
我們接觸佛法之後,這樁事情了解認識更清楚、更透徹了,知道世尊名號這個意義非常非常的深刻。「釋迦」意思能仁,能夠仁慈博愛,這是講對他,對一切人、物,對一切眾生要發揮自己本性裡面的仁慈博愛。仁慈博愛是性德,我們失掉了仁慈博愛,那就是迷失了性德。「牟尼」是寂滅的意思,比清淨還要殊勝,寂滅必須要證得緣生無性,根本無性,寂滅才能現前。嚴格的講,寂滅的境界,明心見性的人才有,也就是說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能得一點清淨心就不錯了,清淨心跟寂靜有少分的相應,寂靜我們做不到。寂靜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你才能現前,這是我們沒有法子做到的。所以,我們只希望在修學過程當中,心地愈清淨愈好。要想清淨,那你一定要懂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修清淨心。
清淨跟慈悲這當中有沒有矛盾?在我們凡夫來講,肯定是有。慈悲,那你得要去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瑣碎的事情可多了,你怎麼能清淨?但是真正覺悟的人、功夫得力的人沒有問題,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同時他又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慈悲不礙寂靜,寂靜不礙慈悲,慈悲跟寂靜是一不是二,這是法身菩薩們的境界。我們怎麼學法?我們幫助一切眾生要學不著相。這個不著相從哪裡學起?我常常勉勵同學們,只要自己不落在名利裡頭,心就能得清淨。我們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服務,遠離名聞利養,心就清淨了。
如果心裡頭沾上名聞利養,那你當然不清淨。沒有名聞利養,我們事情做得很成功,眾生有福;如果事情做得不成功,有障礙,眾生沒福,我自己沒有得失。做成功,我也沒有什麼得,做失敗了,我也沒有失,沒有得失。沒有得失,你心裡頭才清淨。做成功了歡喜,做不成功懊惱,那你就著了相,你被境界轉,你不是在轉境界。這一點初學人還能辦得到,所以我們在這裡用功夫。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歷事練心,決定不要有執著,不但是身外之物要看破、要放下,就連這個身體、這個臭皮囊你也要看破,也要放下,這個裡頭修清淨,有絲毫的染著就不清淨了。清淨跟寂滅那個距離還很遙遠很遙遠,但是什麼?它是一個方向,它是一條路,寂滅那是走到目的地,清淨是才開始、才起步。方向目標沒錯,要真修,要真放下。
所以,佛的名號無量無邊,菩薩的名號也是無量無邊。前天我帶了一套《萬佛名經》,是摺疊本的,交給我們圖書館收藏。在這部經裡面佛專門介紹十方的佛名,一共講了一萬二千多個佛名,略微介紹一下。佛名是表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的德能無量無邊,佛的名號就無量無邊。菩薩表修德,修德,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那就八萬四千菩薩名號。八萬四千是歸納,展開,「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無邊,菩薩名號無量無邊。菩薩名號代表修德,地藏菩薩代表的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提醒自己,我對父母有沒有盡孝?我對於老師的教誨有沒有依教奉行?
形像跟名號時時刻刻不斷的提醒你,為什麼?這個世間的眾生,此時此處這個階段,眾生健忘,很容易懈怠懶散,沒有人提起,忘掉了;如果天天有人跟你講,提起來,你又嫌他煩,又嫌他討厭、嘮叨。世尊教學的善巧,用菩薩名號,用佛名號,用佛菩薩形像。供養佛菩薩形像什麼意思,這就懂了。佛門裡面供養佛菩薩形像,乃至於供養天神的形像,不迷信,無一不是表法。換句話說,無一不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觀音菩薩提醒我們要大慈大悲,就是把地藏菩薩的孝敬升級。地藏菩薩我們從什麼地方修起?「孝」從父母,「敬」從老師,這一擴大,把孝敬父母孝敬一切眾生,這個多麼偉大。
佛在《菩薩戒經》裡面教導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佛要我們作如是觀。這是什麼?人生觀,大乘佛法的人生觀,跟世間不一樣。一切眾生,我們今天不講法界虛空界,我們就講這個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眾生跟我有這樣密切的關係,我還能殺他嗎?我還能害他嗎?我還能欺騙他嗎?不可能,自自然然沒有任何條件。佛家講的慈悲,「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同體大悲」,他跟我是一體。儒家沒有講得這麼親切,但是也把一切眾生看作五倫之一,儒家常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那個時候講四海之內就是講天下,就是講世界,今天講的整個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的人皆兄弟也。儒教的心胸也很了不起。
人與人的關係,「朋友」是一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知己是朋友。我們居住的地方,四周的鄰居,朋友!我們要常常往來,常常關懷,互助合作。這種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從哪裡做起?鄰居、街坊。我們住在這條街上的,我鄰居的鄰居,鄰居是好朋友,鄰居的鄰居,他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朋友;再鄰居鄰居,擴大到全世界了。沒有一個不是好朋友,沒有一個不值得尊敬,沒有一個不關懷、不愛護。互助合作,互通有無,這樣的社會是諸佛菩薩的社會。
不願意和一切人往來的,不能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到極樂世界,你要曉得極樂世界那個世界很大,人口很多,多到沒有辦法計算。我們這個世界人口現在還不到七十億,將近七十億,不多!極樂世界那是從法界,遍法界十方一切剎土裡面去往生的,移民到極樂世界去,人數太多太多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跟我們關係密切,就是儒家所講的「皆兄弟也」、「皆朋友也」,這五倫裡頭兩倫。佛法裡面講的「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父母,孝道之所繫;諸佛,師道之所繫。我們不能不懂。
在中國,中國確實傳來的是大乘法,以四大菩薩為代表,「觀音」代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文殊」代表智慧,代表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感情是靠不住的。為什麼?它不是真的,它從妄識裡面生的,它或有或無。世間人這個愛心,又常常變化無常,愛會變成恨,恨也會變成愛;換句話說,它不穩定。慈悲就是愛心,慈悲是從文殊(我們在此地念的就懂了)妙慧裡面生出來的,妙慧不會變。
如果我們用世間的話,用一般宗教裡面的話,宗教裡面常講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我們套這個話來說,佛愛世人,菩薩愛世人,這個愛是永恆不變的。你就是叛逆佛菩薩,佛菩薩對你那個愛一絲毫沒有打折扣;你毀謗佛菩薩,破壞佛菩薩,甚至於用極惡的心,我要消滅佛菩薩,佛菩薩對你那個愛心沒有變。為什麼沒變?佛菩薩清楚明瞭,你那個是煩惱習氣在起現行,在造惡業,於佛菩薩有沒有絲毫的損害?跟諸位說,沒有。佛菩薩永遠如如不動,他沒有生滅,他沒有來去,他不常不斷、不一不異。
所以一切九界六道的眾生,要想對佛菩薩加毫分的傷害,不可得。如果你念過《金剛經》你就懂得了,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你怎麼樣傷害他?傷這身,身是化身,身根本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有智慧,高度的智慧。所以眾生那些煩惱習氣加諸佛菩薩,佛菩薩笑笑,就像看兩、三歲的小孩一樣,不會跟你當真的,他的愛心永遠不斷。
所以,我們要修文殊的妙慧,千萬不要忘記我們在這地方讀到的,我們的立足處不動智佛,六根根性。要學,學不像還是要學,不能說學不像我就不學了,那你就錯了。好好的學,認真努力的學,學看破,學放下,學用根不用識。在這個裡頭你一定要知道,根跟識決定同時起作用,它兩個決定分不開。怎麼樣捨識用根?捨識用根這句話,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說識真的捨掉了。識捨掉了,根也沒有了,因為真妄一體,你怎麼能捨?這個捨裡頭就是賓主要分清楚,哪個是主,哪個是賓。這個搞清楚之後,你就曉得,你就會了,捨識用根你就會了。真的,我的根性做主,八識五十一心所替我辦事的;辦事的要,不能不要,不要,沒人辦事。它是辦事的,它不能當家做主,當家做主是根中之性,這個樣子一轉過來的時候,你就是佛菩薩,你就得大自在,真解脫了。
下面長者這幾句話講得很好,「非他佛號,非他菩薩,而立其名」。所以諸佛菩薩名號,說實在話就是自己自性的德號,本性的德號是佛,修學的德號是菩薩,全歸自性。真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釋迦牟尼佛是我自性裡頭的仁慈博愛,是我自性裡面本來的寂靜,不是從外頭得來的。地藏、觀音、文殊、普賢是我修德當中的名號,一修一切修,怎麼說?我孝親,孝養父母,孝親裡頭有沒有敬?有沒有敬事?當然有敬,這還是地藏菩薩表的。有沒有真誠不變的愛心?真誠不變愛心觀音代表的;敬愛裡面充滿了智慧,文殊代表的;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普賢菩薩代表的。在一切法當中,隨拈一法都是圓滿的,所以《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我們初學,初學如果沒有具體的學習科目,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無從下手。所以佛教導我們,初學從哪裡做起?十善、三皈、五戒,這裡面也是隨便舉一個科目,圓滿包括其他一切科目,它是圓滿的。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家都念得很熟,每一願一定圓滿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此,少了一願你這一願不圓滿,有虧欠;「十善業道」,每一條裡頭一定具足其餘的九條,一條不能缺;「六波羅蜜」裡頭也是的,每一條一定具足其他的五條,才能稱為波羅蜜,少了一條就不能稱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圓滿,布施圓滿,布施裡頭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這個布施是圓滿的,少一條不能稱圓滿。
我們講菩提心,這更明顯了,菩提心怎麼能稱三心?心只有一個,怎麼會分成三個?這我們曉得,說三心是說它的體、用,菩提心的體,菩提心作用;作用裡面又分兩類,一類是自受用,一類是他受用,所以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現在把它說成五個,「真誠心」是體,「清淨、平等、正覺」自受用,「慈悲」他受用。《起信論》裡面只講三個:直心、深心,大悲心。深心很不好懂,所以我們把「深心」說三個,「清淨、平等、正覺」,深心,自受用。你在起作用的時候,你對他,對他慈悲,慈悲裡頭有沒有真誠?有沒有清淨?有沒有平等?有沒有正覺?當然有!任何一條都要圓滿具足其他的四條,這個道理要懂。所以沒有一法不歸自性,宇宙之間一切、一一法都從自性流出來,最後還歸自性。這個你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瞭了,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長者的開示下文:
「隨智佛果,隨其行果,五位之上,因果各有五十,共為一百,通本五位,有五個因果,共為一百一十城之法門故」。善財童子參學經歷了一百一十個城。諸位曉得一百一十個城什麼意思?這裡就點出來了,全是表法。長者這兩句話我們要記住,隨智是佛果,隨其行果,前面一句隨順根本智,隨順自性性德名號稱佛。隨著你的修行,不同的果位,不同的法門,立的號叫菩薩。所以菩薩表修德,佛表果德,差別在這裡。但是你要曉得,性修不二,修德圓滿就是佛果。觀世音稱菩薩,觀世音也稱佛,你懂得這個道理了,將來在經教裡面你就明瞭了。而且你要曉得,這裡頭確確實實一絲毫迷信都沒有。
所以有人說這佛教,佛菩薩太多了,多神教,那是對於佛法不了解產生的誤會。如果真的搞明白了,你才曉得他教學的藝術,真的是極高明的藝術教學,你會佩服得五體投地。可以不要說一句話,把這個意思完全都表達清楚。我們在這個大經裡面,你看看諸菩薩提出的問題,沒有說出來,心裡頭有這些問題,佛知道。佛怎麼答覆?示相答。神通示相,彼此都不要說話,這個教學多高明。我們人間自以為聰明,實在講,跟這個佛經一比還差很大的距離。
從性修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肯定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這個對於我們的修學,關係非常大。這個正確觀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有沒有這個觀念?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說沒有,說這句話你都點頭,好像是有,可是碰到事情來的時候,你又沒有了,馬上這個善惡就對立,就不能包容了。這是你正確的宇宙人生觀沒有建立。最重要的人事,古人常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今天世界所以動亂不安,災難頻繁,什麼原因?人不和。諺語大家都知道,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你一個公司行號,一個小的團體,上下和睦,哪有不興旺的道理!你這個國家上下和,朝野和,哪有不強盛興旺之理!這個地球上一切國家、一切族群、一切宗教都要能和睦相處,這個地球就是天堂,就是極樂世界,這一點都不假。不和就是三途,就是地獄;和睦就是天堂,就是華藏,就是極樂。
「和」從哪裡做起?從我自己本身做起,從我這個觀念上做起。所以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肯定人性本善。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他為什麼會變成不善?不善,他沒有教,他沒有學。《三字經》上講得很清楚,「性相近,習相遠」,本性相近都一樣的,本性本善,本性在佛法裡講本寂,清淨寂滅相,本寂、本善,這相近。習性就把我們拉遠了,習性是什麼?習慣,後天的,不是本性。本性是真的,習性是假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習性是無常的,千變萬化。會變的就不是真的,不變是真的,本性不生不滅,習性有生有滅。習性是妄想、妄念,有生有滅,我們要認識清楚。認定本性本善,你就能夠跟遍法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對立就不存在了。
我們學佛要不能把這些界限消除,怎麼能成正果?我說得再明顯一點,怎麼能斷煩惱?煩惱是什麼?妄想、執著,你怎麼能斷。你把一切人分別為善人惡人,好人壞人,你又很執著,自己造成對立了。這一對立,這個世間紛爭,惡業、惡行、惡果永遠不能解決。今天全世界許許多多志士仁人,都在想、都在討論「如何消弭衝突促進和平」,消弭衝突促進和平,可不能跟眾生對立,對立永遠不能消除衝突,永遠達不到和平。所以一定要學佛菩薩,佛菩薩「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講得非常粗淺,對我們說的。
我們這個經文也常常念,但是為什麼境界現前,你就把它忘掉了?善惡要清楚、要明瞭,如果善惡不分,不明瞭,你是個糊塗人,你迷惑顛倒,善惡都不分。菩薩怎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頭沒有執著,不但不執著,大慈悲心油然而生,要幫助他轉惡為善,要幫助他轉迷為悟。你看看這真正是了不起,不能捨棄;「這個惡人無惡不作,算了,我們不要跟他往來」,哪有這種菩薩?「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要能捨棄這個惡人的話,你就不是在學佛了,你不是真正佛弟子,佛弟子不會有這種態度。所以一定要曉得,你要把對立化解,我們常講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今天這個世間迫切需要你,怎麼樣教這些苦難眾生消災免難?就靠這個。
今天中午,陳彩瓊居士從美國打個電話來告訴我,有一位法師也是講經的法師,也講得不錯,為大家尊敬讚歎,他希望把他們所講的錄相帶放在我們華藏頻道播放。我們這個頻道是二十四小時專用的。她沒有同意,打電話來問我。我說:我們今天有這麼一個頻道,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這是開風氣。古人講「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們只是做一個樣子,希望聖賢的教誨能夠普及到全世界,讓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很容易接受到聖賢教育,這就能幫助大家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所以應當讓這些法師們統統都走這個路子,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二十四小時播放的頻道,一個頻道太少了。如果今天我們講經,對全世界講經弘法的專用頻道能夠有幾百個,我相信這個世界不到一年人心覺悟了,人性回頭了,世間天災人禍就化解了。
不但是佛教,我希望每一個講經的法師不要建廟,花那麼多錢去建個廟不起作用,為什麼不把這個錢去建一個頻道?我還希望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傳教師,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專用的頻道,二十四小時都在那裡播放。這個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永遠沒有中斷在勸告社會大眾,這就對了。如果是這一個頻道擠滿了許許多多法師的東西在裡面,這叫夾雜。同學們在一塊修學,諸位都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才有成功的希望。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了,不是長時薰修,不起作用。特別是初學,初學,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
古時候講師承,佛法、世法沒有不重視師承的。師承是什麼?你是跟哪個人學的,跟一個老師。《華嚴經》就是給我們示現一個榜樣,善財童子示現做學生、修學的人。他老師是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他的師承,跟一個人學,不能同時跟兩個。跟兩個,兩個老師他有兩個說法,有兩個想法,你到底跟哪個?三個老師,我就講了,三岔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你怎麼學?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兩千多年,要算孔子私人辦學,以孔子來算是兩千五百多年,一脈相承,都是採取這個辦法。
在老師這個地方,他有標準,開悟了,以這個為標準。悟了之後,出師了,中國古時叫出師,現在叫畢業。沒有開悟不能出師,不能離開老師。開悟是你自己智慧開了,你有能力辨別邪正,辨別真妄,辨別是非,辨別善惡,辨別利害,你有這個能力了。有這個能力的時候,老師就肯定點頭,你畢業了,畢業出去參學。出去參學的時候,什麼樣的老師都可以親近,沒有限制;什麼東西都可以學,法門無量誓願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在文殊菩薩這裡成就這個本事,文殊菩薩給他畢業了。好了,你出去吧!出去什麼人都是老師,什麼樣科目他都學,廣學多聞。
中國古時候,世出世間法做學問,他是用樹來做比喻,你看大樹,它的根本是一個,那是它的師承。到它長大了,枝葉花果遍布四方,活的。這西方人觀念跟中國人不一樣,西方人觀念一開頭就廣學多聞,學許許多多的科目,到最後專精一門,所以他用金字塔來做比喻。開始學,學得很多,到最後到塔尖,你曉得金字塔是死的,到那個頂點之後,沒有辦法再突破了。中國這是用樹來做比喻,他先是一門,到後來開花結果,活的!這是求學的一個理念,我們要多想想。
佛法跟一個老師的成就,是成就什麼?戒定慧三學。智慧開了之後才廣學多聞,智慧不開,你學得再多,你學的是什麼?是知見,不是智慧,那個麻煩就大了。儒佛這個真的是智慧,所以在一個老師成就的是根本智,外面參學到廣學多聞的時候,是成就後得智。從前方東美先生講,這是真實智慧,是經過歷事練心,經過現在講的科學方法的檢驗。
初學的同學各人根性不同,愛好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佛開的科目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大乘經上佛說的。每一個法門都好,但是你想成就,你一定是一門深入。這個絕對不是說我修淨土,你們大家統統修淨土,不是這個意思。你喜歡天台,一門深入,你喜歡法相也要一門深入。在一門當中智慧開了,在大乘佛法裡面這個開智慧的標準是明心見性。禪宗明心見性之後,可以出去參學,廣學多聞;教下大開圓解,這是成就,畢業了,你要廣學多聞,什麼限制都沒有了。淨土宗理一心不亂,你證得理一心不亂的時候,廣學多聞沒有限制。世出世間法統統都可以學,對於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成就你圓滿的後得智,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許多人問我,我怎麼學成的?我跟李老師一門深入。李老師教人,你同時想學兩部經,他不教你,一定是一部經,他真是大開方便之門,你一部經學會了,你可以學第二部經。那個學會的標準,他的標準很低,你上講台講一遍給他聽,他聽了點頭,覺得滿意了,你講得不錯,你可以到外面去講了,這算是你這一部經學會。學會總得到外面去講個幾遍,然後回來,你想學第二種,他同意讓你學。這一部經學會了,你在外面不能講個幾遍,講的遍數愈多愈好,我們同學當中,老師沒有規定,我們同學們在一起,有個默契就是十遍。我學會這部經的時候,我一定要講十遍,當然都在不同的地方。十遍講的時候,印象深刻了,兩遍、三遍不行。你要是放下,三個月不溫習,忘掉了,半年不溫習忘得乾乾淨淨。常常講!
講經的人,要講到什麼程度?大開圓解。經本展開,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這個時候可以了。字字句句看不出無量義,不行。不論是參禪、學教、念佛,或者是持咒,你必須要曉得,你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不能大開圓解?為什麼不能得一心?這裡頭有障礙,我們講的業障。業障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一類是所知障。而障礙根本的根本,我常常在講席當中勉勵同學,我說基本障礙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
這十六個字你要不把它斷掉,你的障礙永遠存在,你參禪它障礙你明心見性,你學教它障礙你大開圓解,你念佛它障礙你一心不亂,你還有什麼法子?一定要知道這十六個字,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害我們害得好慘!過去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被這十六個字害的,今天要想有一點成就,這個東西要斷掉。縱然你斷不掉,你一定要看得薄,你就會有進步。這十六個字果然一年比一年輕,一年比一年薄,經教上常講「煩惱輕,智慧長」。你為什麼不開智慧?你的煩惱太重,你的煩惱太多,把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礙住了,就這麼回事情。
我們想斷煩惱,從哪裡斷起?十善、持戒。我也想修十善,也想持戒,總是不乾不淨。我們要找原因,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這個障礙就沒有了。原因到底是什麼?這是俱生煩惱,不是學來的。我也是常常講的,我們對世出世法,這學佛的人有出世法,對世出世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總想控制,這念頭是根,煩惱的根,要放棄。對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總想佔有,那叫造業。控制的念頭是惑、是迷惑,佔有的念頭,造業,你有惑有業,後頭果報是苦,你怎麼會有成就?不可能有成就。
所以,你要想真正有成就,要咬緊牙根,把對一切人事物佔有這個念頭斷掉,控制這個念頭斷掉。只要把這兩個念頭斷掉,你修十善,你持戒,一點困難都沒有。今天你修十善修不成,五戒修不成,總是不乾不淨,原因在這裡。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把它消除,這從根本修。起心動念不想自己,不想我這一個道場,不想我這一個地區,最低限度起心動念要想到整個世界。大乘教裡面,你們哪一個不熟悉的,各個人都知道,佛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這個小心量怎麼能成就?心量要拓開,要能包容。上跟諸佛菩薩合成一體,下跟三途地獄眾生還是一體,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這個菩提道上一帆風順。
許多同學學教,你為什麼有障礙?你沒有去研究障礙在哪裡,障礙都是在煩惱習氣。佛講得很清楚,只是我們自己太大意,疏忽了。佛講的煩惱障、所知障、惑障、業障、報障,講得真的是清楚,是明白。只是我們自己粗心大意,說得不好聽的麻木不仁,不懂得佛說法的真實義。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很有道理。
李長者《論》裡面所說的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落,我們說這幾句話做這個段落的總結。下面是問答,問答非常精彩,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可是我們依舊沒有辦法破迷,沒有辦法開悟,就是一定是知道毛病發生在哪裡?發生在我們起心動念都想控制、都想佔有。實在講,這就是十二因緣裡面講的「愛、取、有」。經教裡面告訴我們,「愛、取、有」這三個字斷一個,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了。「愛」是惑,「取」是業,「有」是報,就是三障:惑障、業障、報障,這三個斷一個,六道輪迴就超越了。
我們對這個世出世間法,為什麼會有「愛、取、有」?現在總算是明白了,不知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把這個假相當作真的,所以起惑、造業、受報。佛在這大乘經教裡頭,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是真實智慧。六百卷《大般若經》,《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心經》,綱要當中的綱要。總結世尊二十二年講了些什麼?無非是跟我們說明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我讀《大般若》的時候,我總結就是這一句,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一切法」包括我的身體,包括我的思想。思想是什麼?妄想。你要真正了解之後,你就放下了,為什麼?不可得!真的有可得,你要是生起控制佔有,那能講得通,情有可原,佛菩薩通情達理,他也會點頭。為什麼他不點頭他搖頭?你迷了,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不可得,所以你生起對一切法控制佔有念頭錯了。不但對世間法不可以,佛法都不可以,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對佛法不能起佔有的念頭,不能起貪著的念頭,因為這個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是煩惱,這個念頭是習氣,這種念頭這叫煩惱根本的根本,你要不斷掉怎麼行。
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能有一點成就,我們不要說大成就,我都是把成就降到最低。大乘佛法裡頭,你能在這一生當中證得《華嚴經》上所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你就了不起;小乘教裡面,你證得須陀洹果(這不是我說的,經上講的),你就超凡入聖,三不退裡面你就得位不退。但是你要想真正在這一生當中得這麼一個成就,你不把煩惱習氣放下不行,它障礙你。
佛在經教裡也常常教導我們,「十惡冤家」,哪一個不愛這個冤家?「十善厚友」,誰願意交這個厚友?不學佛的人我們不說,我們要注意是學佛的同學,尤其是出家的同學,你有沒有交十善厚友?這「十善業道」你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最厚道的朋友;反過來十惡是冤家,它害得你什麼都不能成就,不但是道業不能成就,世間法也害得你身敗名裂。你要說:我們不知道,不認識。沒錯,佛介紹給你,我們自己的確不認識,蒙佛的恩德,佛的慈悲,把十善十惡給我們介紹清楚了;那是好朋友,這是冤家。你自己要知道取捨,你不知道取捨,你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佛菩薩沒教你,不能怨天尤人。我這些話都是跟著「隨智佛果,隨其行果」而來的,我們讀這一段文感慨很深;為什麼人家能成就,我們不能成就?
後面他總結的,「五位之上」,有五十個位次,五十個位次就有五十個因,五十個果,合起來一百個因果。所以因有五十,果有五十,共為一百;再加上本來的五位,五位是五個因五個果,共為一百一十,一百一十個因果。所以善財童子參訪,經歷一百一十個城圓滿了,表法的。「百城煙水」,這個掌故,從《華嚴經》上來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經歷一百一十個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06:5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