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0七卷) 2003/4/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07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十方眾海雲集這一大段,清涼大師的開示,我們接著看。
前面是現相答覆前面的十句問,五句依問,五句正報,這介紹過了。現在接著看「十方眾集,即為十段,一一方內,文各有八」。就是每一方每一個小段裡面講八樁事情,第一個是「遠近」,第二個是「土名」(就是佛剎的名稱),第三是「佛號」,第四是「上首」(就是上首菩薩),第五是「眷屬」,第六是到達佛所,第七個是「到已致敬」,第八個是「化座安坐」。這是十段每一段都有這八個小段。
經文分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他們分的都有道理,像清涼大師把它分做八段,李長者就把它分做十段,到後面《論》裡頭我們能看到。這就是各人分的不一樣。清涼大師分這一部經,七處九會;李長者《合論》裡頭,分這個經是十處十會,都有他的道理。我們學習最重要的還是悟處,如何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這個重要!教相方面,我們了解就好了,決定不要去執著,都好。清涼大師判法好,李長者的也好,道霈禪師節錄《疏鈔》跟《合論》也不錯,也好。我們今天學習,大家在一起學習,我們主要的本子就是用道霈禪師的《纂要》,以清涼、李長者的《疏》、《論》做為我們的參考,這也是便於初學。
「去此遠近,皆十剎塵數者」。十個佛剎微塵數,這是我們在經裡面讀到的,「十佛剎微塵數世界」。眷屬,也是這個數字,這裡頭有表法的意思。「前會為說所信因果深廣」,這是《華嚴經》第一個大單元,「舉果勸樂生信分」,有六品經,說所信的因果,深廣無盡。參加大會的人眾是華藏世界以外的「十方剎海」,「遠集」,那個規模氣象比這個地方所說的殊勝太多了。「今為說於生解因果」,這是第二會,這一會所說的是我們自己怎麼樣生起信解的因果。然後「漸漸增修」,就是提升我們的境界,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故但集娑婆鄰次之剎」,所以這個集眾不是十方諸佛剎土,這個集眾是我們娑婆世界周邊的這些剎土,所以說娑婆鄰次之剎。集眾多少?都是十個佛剎微塵數。娑婆世界鄰近的。我們想想這個世界之大,簡直是不可思議!
「信行最劣,故復云十」。所以他不說百,不說千,不說無量,只說十個佛剎微塵數世界。其實十個佛剎微塵數世界已經就不可思議了,這是講得最少的。「後後漸增」,這一大單元有六會,後後就是往後每一會,每一會集眾的人數會增加。「至法界品」,「入法界品」是最後的一品,也是最後的一個大單元。「還集剎海」,我們到那裡看到集眾跟初會完全相同。到「入法界品」,就是「普賢行願品」,我們在那邊看到的,他是過(過是超過),超過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海,我們此地才十個佛剎微塵數,不能比。他為什麼不說一個佛剎,要說十個佛剎?這下面說了,「初不云一」,初是十信位,不說一個佛剎,「直云十者」,他說十個佛剎微塵數,不是說一個佛剎微塵數。說十,這裡頭有用意,「表無盡故」。又說塵剎,「要剎塵者,比餘勝故」。所以,字字句句含義很深很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佛說這整個《大方廣佛華嚴》,實際上是什麼?實際上就是自己的依正莊嚴,所以它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契入《大方廣佛華嚴》,我們才可以說你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了,確實如是。在這個世間,芸芸眾生誰認識自己?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這個人就是佛、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不究竟,不透徹。所以修行不是為別人,是為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自自然然生起大慈悲心,沒有一絲毫勉強,自然生起來的。
下面清涼大師跟我們說「為有所表,故分階級」,表是表示,所以要分段。分段在《華嚴經》裡面稱之為行布,整體的稱之為圓融,圓融跟行布是一不是二。「大方廣佛華嚴」譬如是一棟大樓,這個大樓很多層,十信是第一層,十住第二層。如果我們要是細分的話,十信有十個位子,十層,十住又是十層,二十層。這樣分法,這個大樓多高?一直到妙覺位,有五十二層。五十二層,每一層就是階級,但是五十二層是一個整棟大樓,整棟就是圓融,裡面一層一層就是行布。所以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圓融,圓融就是行布。諸位從這個比喻上去體會。再比方說,「大方廣佛華嚴」好比是我們一個人,這人身。裡面分階級,就好像我們在一個身體裡面分部位,從下面看腳、腿、膝蓋,到腹部、胸膛、頭,身體分很多個部位。部位就好比是行布、階級;圓融是全身、整體。
大師在後面跟我們說「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結及證成,十方齊說」。這一段清涼大師怕我們看不懂,他還有註解,這註解叫《鈔》,我們在《疏鈔》裡面能夠看到,鈔是註解疏的。「華嚴既是通方之教,未有一土不說此經」,這一段話很重要。通方是圓融的、是無礙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哪一個剎土不說《華嚴》?這在初會我們已經把這個意思跟諸位做了報告,報告不止一次,所謂是塵說剎說,永遠沒有中斷。那也許要問,既然《華嚴》永遠沒有中斷,沒有中斷過,到處都在說,為什麼我沒聽到?你確實沒聽到,為什麼?這個地方,我們在經文裡面讀到的這個兩句,這兩句就是塵說剎說。「爾時」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世尊各隨其類,為現神通,現神通已」,境界就現前了。遍法界虛空界依正莊嚴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我們這個世界也不例外。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在經本裡頭,是什麼?是遍法界依正莊嚴,這是事實真相。如果會了,就像善財一樣,善財五十三參,一生成就圓滿的佛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他怎麼成就的?他會!他會看、會聽,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法不是「大方廣佛華嚴」,所以他成就了。
《華嚴經》你怎麼能說不在?就在面前。像我們看,你看到這個樹,你看到了,你會嗎?你看到我們背後的雲海、山,你會嗎?你看到我這個人像,你會嗎?你看到這一串念珠,你會嗎?各有所表,我們不會。菩薩們慈悲,一樁一樁來給我們講解,給我們說明,讓我們恍然大悟。從此之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也像法身菩薩一樣,會了。這一會了就入了圓頓法門,在一法裡面看無量無邊的法,法法皆然。
再看底下這一段,「又隨迷名外,悟處名來,而實佛土本無遠近」,這是講什麼?講這麼多菩薩不是從十方來嗎?每一方都是過(過是超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這個好遠、好遠!這是在我們娑婆世界之外。這裡跟你講的是,迷了才有內外,才有來去;你覺悟之後,跟你講沒有來去,也沒有遠近。所以你看到這個現相,看到這個示現,你就要曉得,境界怎麼樣?就在眼前。這個話我們很不好懂,真沒有辦法,無法體會。怎麼說不來?明明他從遠道到這兒來。我們就不說太遠,我們這個講堂,多少同學們,從你們家裡到這個講堂來,也有一段距離,近距離的兩、三百米,遠距離的一、兩公里,怎麼說沒有遠近?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迷,迷了有遠近、有來去,悟了就沒有了。
迷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好像有遠近、有來去,覺悟之後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哪有來去?現相,一現一切現,頓現,遍法界虛空界。誰現的?自己自性法爾頓現,這個道理很深很深,的確很不容易。我們在初會說明這個現相,這個現相就是剎那生滅。剎那生滅還沒有悟,悟了之後什麼?悟了之後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就是自性頓現法界。這裡頭確確實實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就是迷。這個事實真相佛並不常說,為什麼?不是凡夫境界。凡夫無量劫來,迷得太久,你給他講這個,他不相信,他沒有辦法接受。
佛在《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在講這幾句經文的時候,我說得很清楚,這是如來的方便說,是佛慈悲對我們來講的。實際上呢?實際上不止這個速度,比這個還要快。就《仁王經》上說的這個速度,這個生滅的速度,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秒鐘,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你怎麼能夠看得出來!所以我舉電影,電影的影片,我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大家好懂。電影底片開關的速度,放映的時候放映機鏡頭開關的速度,是一秒鐘二十四次,我們在銀幕上看好像是真的了,一秒鐘二十四次開關。佛今天跟我們講,這個自性現相,唯心所現,唯心現相一秒鐘多少次開關?二十一萬六千次。現就是現我們現在這個境界,一時頓現。我講這一段文的時候,我是用光的速度,用光速、用電磁波的速度來說明,那比這個更微細了。光一秒鐘的速度三十萬公里,我們要算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十萬分之一秒,百萬分之一秒,千萬分之一秒,億萬分之一秒,光走多少速度?我用這個來說,比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還要微細。所以你如果真正從這個地方悟過來了,你就承認「一切法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什麼意思?生滅同時,生立刻滅,滅馬上就生,生滅的速度太快了。哪來的遠近?哪有內外?沒有,真的沒有。事實真相。
我記得我在初會講這一句經,也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用了六個小時還是八個小時,很長的時間,這是真正說明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的真相。佛怎麼知道的?佛在甚深禪定當中見到的,現量境界,不是比量境界。大乘教裡面常常跟我們講,八地菩薩不動地,那個禪定功夫多深?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習氣,七地菩薩還沒見到,八地見到了。我常常在猜測在想,世尊在《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很可能就是八地菩薩見的。九地見的更真切了,十地、十一地到妙覺位,才真正看到究竟圓滿。所以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一部《中觀論》裡就講這八不,真實智慧!然後你才曉得,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說法,統統叫方便說,我們常講的善巧方便,你慢慢欣賞他的善巧方便。
再看下面一句,「土皆名色者」。這個土是剎土,剎土的名都有個色,東方金色,西南方寶色,上方平等色,它都有個色。「表信粗現故」,這才開始,才剛剛發現,所以說一個色字。「亦表顯然,可生信故」。初發心的人,你要沒有一個東西,他不相信。就如同現在人相信科學,科學一定要通過實驗,這個實驗還要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大家才能信得過。所有這些方法實驗,在佛法裡講都很粗。剛剛入信位,所以一定要很明顯,我們今天人講明顯的證據,明顯的現相,讓你六根很明顯的感觸到,這樣才能生起信心。
「佛號同智者」。十方有十個佛,十個佛的名號都有一個智字,這個裡頭意思很深。「有信無智,增長無明」,可見得智就太重要了,有信一定要有智。「信中之智,本覺起故」,這個信中的智慧,這個信也相當不容易,前面講過,清涼大師說過。我們有沒有這個信?我們沒有。我們如果有這個信,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超凡入聖。為什麼?最低限度你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等同小乘須陀洹。用《金剛經》來說,四相初破,「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開始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
這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第一個身見,你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你不會再有對立,相對的,這個對立就是邊見。你不會再有執著,我們一般講成見,無論是因上的成見,果上的成見,你沒有了。你不會有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叫邪見,你的看法都正確。小乘須陀洹能做到,你統統做到,你不但做到,你的智慧超過須陀洹太多太多了。為什麼?你是依根本智,把境界轉過來,把煩惱習氣轉過來,大不一樣。小乘人是依識,依八識五十一心所修行。《華嚴》初信位的菩薩就是依根本智,大乘法裡面講,他所依的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他斷煩惱斷得乾淨,斷得快速。
像我剛才所說的,你要真正了解,一切諸法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速度之快不可思議,你對於一切諸法,你還會執著嗎?你還會分別嗎?不但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也沒有了,那不就是立地成佛了!佛門裡有一句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麼是屠刀?妄想、分別、執著是屠刀。屠是宰殺,比喻造業,放下屠刀就是放下造業,惡業、善業、淨業統統都不造了,沒事了,圓成佛道。清涼大師註解後面這一段,這一段註得很長,接著道霈禪師節錄的李長者的《論》,《論》裡頭說的也非常精彩。確確實實這兩位大德給我們做《華嚴》導遊,真的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
「主同名首者」,這個主是主菩薩,上首菩薩。上首菩薩都有個「首」,梵語的音叫「室利」,翻成中國意思有四個意思,第一個就是「首」的意思,第二個是「勝」的意思,第三個是「吉祥」的意思,第四個是「德」的意思。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是以譯者,前後不同,今通用之」。譯者怎麼前後不同?《華嚴經》在中國有三次翻譯,最早的是東晉時代,我們現在看到的《六十華嚴》,這是最早翻譯的。第二次翻譯就是《八十華嚴》,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翻的,所以這個經在歷史上也稱為《大周經》。武則天做皇帝把國號改了,改做周,到她死了以後,中宗繼位的時候,再恢復為唐。第三次翻譯是唐德宗的時候,那是《普賢行願品》,這一品完整的經稱為《四十華嚴》。
所以現在《華嚴》有三個本子,有六十,八十,四十,或者稱晉譯、唐譯、貞元譯,德宗貞元年間翻的最後的這一品。所以這就是講前後不同,三次翻譯,主譯經的人不是一個人。因此對於室利到底取哪一個,四個意思取哪一個意思,前後不同,今通用之。所以現在我們在《華嚴經》,我們學習《華嚴》,古來祖師大德在他們的註疏裡面,或者是為我們講解,有時候說首,有時候說德,有時候說吉祥,通用。我們曉得在梵文是一個字,它有這四個意思。
「以信為首,攝諸位故」,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講的「因賅果海」,信是因,「信為道元功德母」。「諸位」就是因位五十一個,果位一個,妙覺是果位,總共是五十二個位次,信是首。我們今天在此地學習的十信,十信從初信位學起,這個信心一直貫到五十二位,徹始徹終。信,太難了,這個字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我在講席裡頭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自己學佛七年出家,一出家就講經教佛學院,又兩年,就是九年,我去受戒。我教佛學院是沙彌的身分,受了大戒,見李老師,李老師一見我的面,指著我「信佛」。信,太不容易了。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還接著看末後講的這一句:
「以信為首,攝諸位故」。說到這個信心,難,實在講非常非常之難。老師慈悲,給我點醒,如果他不是這麼一個動作,我們很難體會。所以當時老師這個態度對我,我感覺得很茫然,如果我不信佛,我為什麼學佛?我為什麼出家?為什麼去受戒?自己以為自己信了,老師這麼一指出來的時候,才曉得,他告訴我:許許多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你不要以為你自己信了。這個字是佛法修學的開端,一開端就錯了,哪裡會有結果?所以太重要了。什麼是信?信裡面一定要具足三個字,解、行、證,少一個都不算信,這個條件就太深了。
清涼大師判《華嚴》這一部大經,就是用這四個字,我們現在講這四個大單元,這四個大單元就是信、解、行、證。第一個大單元,「舉果勸樂生信」;第二個大單元,「修因契果生解」,你看信、解;第三個大單元,「託法進修成行」;第四個大單元,「依人證入成德」,這個德就是果。信解行證是一,不能分割,分割了四個都沒有了,四分合起來是個整體。所以李老師說了,你信了不解不算信,解了不行不算信,行了沒有契入不算信,這個難。他這麼一解釋,我們細心思惟觀察,真的,許許多多老和尚到老死也沒有能做到信、解、行、證。這個標準是《大方廣佛華嚴》的標準。
我們從《華嚴經》裡面了解,這個信心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根本智,不動智,信心是依這個建立的。這樁事情我們以前哪裡會知道,根本不知道。你真的相信,就是根本智裡頭的一分。你對於佛法,諸佛菩薩所說的一點疑惑都沒有,我們一般講信以為真。雖然你還不解,你也沒有行,但是這個信心非常可貴,這個信心是你佛法修學的起點、開始。因為信,你才肯發憤求學,求什麼?求解。學到之後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成行,學了真有用。在落實生活當中,反過來證明你所解的、你所行的真實不虛。證是證什麼?證明信解行是一不是二,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信解行相應。
下文說,「次第行中,信最勝故,甚難得故」。經上說「是故依行說次第,信樂最勝甚難得」,經文上講的。我們中下根性的人,實在講包括上根的人,上根上面有上上根,上上根是天才,所謂是一聞千悟,一通是一切都通了。上、中、下三等人修行,都要有次第,《華嚴》有次第、有圓融,所以什麼樣根性的人都包括在其中。我們的根鈍,不要緊,依著次第來學習,所以信最殊勝,信最難得。一個人真正發心,初發心,諸佛如來都讚歎。為什麼?初發心的那個心真誠。但是這心發了之後,往往不能保持,能保持的人成功了。不能保持的人又退墮到三途六道去了,退轉了。這是什麼原因?確實善導大師所講的話,「總在遇緣不同」。你沒有遇到一個學習的環境,怎麼會不退轉!學習的環境,你真正發心要求智慧,那要親近老師,要找同參道友,怎麼去學?上學!你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成功了,你學業成功了。如果想求智慧,沒有機會上學校,自己隨便在家裡學習,沒有老師指導,沒有同學輔助,困難!幾個人能學成功?內有煩惱、有習氣,外面有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你有能力不受誘惑嗎?你有能力伏住你煩惱習氣嗎?這個太難太難了!所以信心生起來之後,求學,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榜樣,不但是一生不離善知識,生生世世都在求學。
所以使我們想到孔老夫子講的話,真理!跟諸佛所說的完全相同。他老人家講「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自己學,「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教。學不厭,不亦悅乎;教不倦,不亦樂乎。教學,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知道。所以,孔老夫子能說得出這幾句話,他是學到了家,真正契入了教學三昧,快樂無比。佛家的學與教,學習與教化,從初發心生生世世永遠沒有止境。到了成佛,證得究竟極果了,還是學習,還是教化。那個學習是做給九法界眾生看的,示現,永遠永遠學不厭、教不倦。
他說他境界的提升也分層次,也有次第,他是十年一個次第,他用這個方法來分。「十五有志於學」,十五歲,「三十而立」,而立就像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學習得了根本智,畢業了,三十歲畢業。然後他的學習是在生活當中,是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學習成就圓滿的智慧,所以他說「四十不惑」。不惑是什麼樣子?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內能夠降伏煩惱習氣,有這個能力能控制得住,外面不受外境誘惑,有這個能力,四十歲就有這個能力。他所學的起了作用。「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像佛法裡面講的,對於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隨心所欲不踰矩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也有次第,次第行中,信最殊勝、最難得。夫子對於學習,對於教導信心十足。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我們在經上看到,他十九歲出家,就算十九歲開始學,也是三十而立。三十歲示現成佛,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後就開始教學了。三十歲開始教學,到七十九歲,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走的,教學四十九年,樂此不疲。每天學習,每天教導,教,幫助自己學,學,幫助自己教,教跟學相輔相成。這是世尊為我們示現,也是示現一個次第。世尊給我們示現的次第,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示現次第,也示現了圓融,圓融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初成正覺,定中所說,圓融。然後我們曉得次第是從哪兒來的?次第是從圓融當中來的。
總而言之,信心難得,我們要想成就,那你要有清淨信心,有堅定信心,有不退的信心,這才能幫助你成就。換句話說,我們學習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沒有信心。所以說「於生死中,創發信心,為吉祥故」,生死是六道輪迴,創是創始,就是你初發心,在六道輪迴裡面,初發心想學佛這是最吉祥的。下面說,「信能增長智功德等一切德故」,這一句是解釋,為什麼於六道生死當中生起信心是最吉祥,因為信能增長智功德,一切德,世出世間一切德。所以《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意思一樣。信是成無上道的根源,能生世出世間一切功德,所以叫功德母。母是比喻,母親能生兒女,信就好像是母親,功德就好像是兒女,母親生的,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從信心裡面生長出來的,這個我們相信,我們對這個沒有懷疑,為什麼?我們在前面讀過,這個信心是從根本智裡頭建立的,所以它殊勝,所以它難得。
《華嚴經》從這個地方,這一會六品經都是教導我們生起信心,堅定信心,不退信心,往後就一帆風順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古今中外都不例外,那就是什麼?魔來障道。釋迦牟尼佛示現降魔,才能成道。我們每一個修行人,到你修行稍稍功夫得力,魔就來了。魔是什麼?是我們過去,過去今生你所結的這些冤家對頭,你殺害的眾生。無論是有意、是無意,有意是罪,無意是過,無意是過失。被殺害的眾生不會甘心情願被你殺,他懷恨在心;換句話說,他念念當中要報復,這就是魔障。
過去的事情我們忘掉了,過去生中不記得了,這一生當中,我們從小長大到現在,你傷害多少眾生?不要說別的,吃肉,這是我們在一般講堂裡頭已經避免不說。但是今天諸位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那就不能不說。你所吃的肉食,佛門裡頭常講,你吃牠半斤,你得要還牠八兩。沒有說是吃了以後就沒事,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冤冤相報,誰能逃避?還有欠錢的,欠錢的要還債,你債沒還;欠命的,你命沒有還。安世高大師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這都是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
你修行證果了,證果不能說是不還債,不能不還命。菩提道上魔障多,魔障是這麼來的,還不是自作自受嗎?這樁事情怎麼辦?所以我們每天認真修行,把功德迴向給累劫冤親債主,自他兩利。你不要障礙我,你障礙我,我不能成就,你這一生報復我,下一生我又報復你。這樣冤冤相報,我們永遠痛苦,這又何苦來?過去迷惑顛倒,無知,幹了錯事。現在很幸運我們接觸到佛法,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從此以後,我們大家和解,我們不要報復了,我們要互相幫助。點點滴滴的功德,「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點點滴滴迴向給累劫冤親債主,他們能接受。只要我們心地真誠,誠則靈,他能接受。他接受之後,他就不找麻煩了,他來做你的護法。不但不障礙你,他來幫助你,誠心誠意,沒有絲毫虛偽。
諸位要知道,虛偽的心可以騙人,騙不了鬼神。中國諺語裡頭常常說,那都是真理,真的事情,「舉頭三尺有神明」,人不可以做虧心事。過去做虧心事是迷惑顛倒,無知,現在覺悟了,這些毛病統統要改正過來,我們再不肯幹、不做虧心事,再也不可以虧待一切眾生,寧願自己吃虧,不能讓別人吃虧,這叫化解怨結,消除魔障。所以大乘經上佛教給我們,化敵為友,化怨為親,化惡為善,要從自己本身做起,要在心地上做真功夫,自己真的回頭了。所以,信確實是無上道的根源,能生一切善根功德。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沒有認真學好,以後的修行就不可能有進展。根基要穩固,像建大樓一樣,這是地基。
下面大師為我們開示,「此十菩薩同表信門,故皆名室利,各隨一門,達一切法,故復有差,次文當釋」。我們在十信這一段裡面,以十個菩薩來代表,十個菩薩都是代表信門,所以名字裡面都有梵語室利。室利的意思,剛才我們念過,有首,有勝,有吉祥,有德。在經文裡面我們看到的,東方菩薩文殊師利,文殊師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妙德。室利跟後面講的師利音是一樣的,翻的不一樣。文殊師利,你們想想看,音是相同的,所以翻成中國,有的法師翻妙吉祥,有人翻妙德,這是我們在很多經論裡面都看到的。這是保留了梵名,文殊師利。南方就是覺首,首就是室利,覺首,要用梵音的話就是覺室利;西方財室利,財首;北方寶室利。梵音跟翻它的意思,我們這樣就明白了。
十個菩薩各隨一門,十代表無盡,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把無量無邊法門歸納為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用一個菩薩來代表,就八萬四千菩薩。無量菩薩,這個地方舉十個,十就是代表圓滿,要是講八萬四千,那就麻煩了。所以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只舉十個例子來說。希望我們聞一知十,一聞千悟,讀了這十個菩薩,就統統都明白了。你看看各隨一門,達一切法,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任何一門都通達一切法。佛法裡頭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都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真如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因此每部經都通達真如自性。換句話說,每部經教你的理論與方法都能夠證得明心見性,到明心見性不就一切都通了!
通一切佛法,通一切世間法。世出世間法,實在講沒有差別。為什麼叫世間,叫出世間?明瞭就叫出世間,迷惑就叫世間,其實世間跟出世間哪有界限,就迷悟而已。但是在沒有通達一切法之前,它有差別,通達一切法之後,就沒有差別了。一切法就好比我們的講堂,我們講堂四面有四個門,沒有進來的時候有差別;這四個門在門外有差別,進來之後沒有差別了,無論從哪一門進來都沒有差別。佛的這個大講堂有八萬四千門戶,在外面,八萬四千門戶不同,進來之後一樣的;一進來之後,八萬四千法門全部你都得到。所以,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能通達一切法。無論什麼樣的經論,部頭不論大小,經教不論深淺,佛是便利於各個不同根機,只要你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是平等的,佛法是平等法。所以十信最後一位,上方的佛剎叫平等色,用意都很深很深的。
底下這一段是為我們解釋梵語室利,這是佛學常識,順便說一說也好。「亦有傳云,梵云室利,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梵語室利是音,梵音,翻成中國意思翻吉祥。文殊師利有的時候翻妙吉祥,他裡頭有德的意思,所以也翻作妙德。也翻作首,室利云首,亦是一理。這個小註裡頭說得很清楚,這個傳云者就是當時的興善三藏法師。「余親問三藏」,余是清涼大師,清涼大師問興善三藏法師,問他,親問他。「有同此說,今欲會意,故前收四說」,就是四個意思來解釋,室利裡頭含著這四個意思,就是前面講的首、勝、吉祥、德,有這四個意思。這是佛學常識,我們應當要曉得。因為文殊菩薩在中國大乘法裡面,他的地位非常重要,四大名山的五臺山就是供文殊的。
再看底下這一段,「眷屬皆十剎塵者,表一一行,攝無盡德故」。這個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到這個地方來參與大會的人有多少?十個佛剎微塵數菩薩眾。這個裡頭沒有聲聞,沒有緣覺,都是菩薩。我們很清楚都是法身菩薩,《華嚴》裡面講的圓教初住以上,不是普通菩薩,普通菩薩不能入這個法會。他們為什麼來?《華嚴》正是對他們講的,他們是當機者。表一一行,攝無盡德,那個數量之多,不是八萬四千法門,十個佛剎微塵數法門,一個人代表一個修行方法,取這個意思。每一個行門裡面,都成無上道,那就是德,代表自性本具無量無邊的德行。所以無量無邊一切諸法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最後覺悟的時候,一切還歸自性,自性流出來還歸自性。
底下一句就表這個意思,「皆詣佛者」,經文裡面我們看到的,來詣佛所,「有歸向故」。其他的不要解釋,其他的前一會「如來現相品」裡面,詳細報告過,就不要重複了。此地特別著重他表信位的功德,著重在這一點為我們細說。所以到最後歸佛,佛代表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流出去,後面還歸真如本性,來詣佛所。正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頭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法從心性流出,一切法還歸心性。
禪宗大德裡面常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句話,我們今天有沒有聽懂?你要聽懂了,恭喜你,你也跟這些大德們一樣,入佛境界了。法相唯識家,他們的思想也很奇怪,他們只承認宇宙之間遍法界虛空界只有識。他肯定只有識,除了識之外,一概不承認,唯識。法相唯識,法相是所現的,唯識是能現的,能現是真的,所現是假的,捨假取真,唯識。心是能現,識是能變,性識是一不是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05:4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