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00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0二卷)  2003/4/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02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清涼大師的開示,就是《疏》裡面的註解,我們接著看。

  上一次講到「不著諸法,正智現前,悲救眾生,佛種不斷」。這四句,清涼大師特別給我們指出來,這是「菩薩之要,諸佛之本意也」。所以這四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不但要記住,要很認真的來學習。「不著」就是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也不必去分別。這個樣子無量三昧自然就成就,智慧能現前,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今天我們接著看,他下面還有一重解釋。

  「又釋,一切菩薩是所成就」。這是說諸佛如來的教學,一個好的老師他來辦學校,他辦學校的成就是學生;學生有成就,他的事業成功了,學生沒有成就,他的事業就失敗了。這就是世出世間辦教育都是一樁事,沒有兩樣。佛教,我們知道是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他這個教育有成就,就是學生多,學生有成就。有成就的學生在佛門稱菩薩,有特殊成就的,叫摩訶薩。菩薩,在佛法教學裡面講是學位的名稱。昨天我們參加大學的畢業典禮,我們看到在畢業典禮當中,許多學生拿到碩士學位,拿到學士學位,我們為他慶祝。佛陀教育裡面的學生,有多少學生能夠拿到菩薩的學位,我們佛門講證得菩薩果位,證得羅漢的果位,這個教育成就了。所以,這個解釋是專門為教學來說的,「一切菩薩是所成就」,教學所成就。一切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一切菩薩這個意思我們要懂。

  怎麼成就?教這個學生,學生什麼樣的成績才算是成就?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明,「不斷佛種,即自成就,救護眾生,成就於他」,這句話簡單明瞭,要記住!如果往後有人問你,佛教是什麼?你就答得出來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的成績是什麼?成績是把學生教出來!學生都拿到學位了,佛家的學位稱阿羅漢、稱菩薩。他拿到學位是他自己成就,他將來在社會上為社會大眾服務,是成就於他。我們這樣講人家就很容易理解。佛法不是自私自利,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能力,為社會廣大眾生服務,跟世法裡頭辦學目標沒有兩樣。

  這底下接著再問,「云何救護」,我們要怎樣救護一切苦難眾生?下面答,「謂離二障,永斷煩惱,無煩惱障,了知一切,無所知障」。這是菩薩自己成就了,前面我們讀過,智成就,所知障破了;惑除掉,迷惑顛倒除掉,煩惱障斷了,這自成就。自己成就是這個方法,教導別人、幫助別人還是這個方法。所以這是教學的目標,教學的方向,一定要正確。這個跟世間教育不一樣,世間教學的目標不是斷煩惱,也不是破所知障,它跟這兩個沒有關係。這是佛法與世間法差別的地方。

  世間法沒有想到脫離生死輪迴,他不是以這個為目標。他是以怎麼樣能夠在這一生當中獲得財富(幾乎這是第一個目標),怎樣獲得地位、權力,怎樣獲得智慧、技能。換句話說,都是為這一生,不知道有來生,更不知道有後世,這些他們從來沒想到的。他們也不會想,他們認為這是迷信,這是屬於妄想。佛法的教學想得很遠,想到來生,想到後世,實在講比世間法的教學想得周到。為什麼?如果想到來世的利益,來世的好處,我們這一生務必要種好因。想到自己要種好因,一定要做好人,人人都做好人,這個社會多麼美好!

  如果每個人都想到現前的利益,不顧來生,只要現前我能得到的利益,不擇任何手段。人人都是這樣的想法,人人都是這樣的作法,這個社會怎麼可能不動亂?每個人存的是什麼心?競爭的心。競爭稍稍提升一點就是鬥爭,彼此互相鬥爭,這還得了!人與人之間必定充滿了仇恨、嫉妒、損人利己。這個話我們講得很多,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決定害自己。所以,損人利己這一句話是個錯誤觀念,這個話不真實,就德行上來說,已經大幅度的虧損了。

  儒、佛、道在中國,都肯定因果報應。人要是缺德,他的福報就折損,打折扣了。他有百分之百的福報,因為心行不善,他可能享受的只有一半。那一半呢?那一半虧損了。中國古時候的教學,這個思想常常灌輸給兒童,灌輸給年輕人。所以他在一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他都會想到老人的教訓、聖人的教訓,常常會想到。縱然為著眼前的名利惡意待人,多少還收斂幾分,不敢做得太過分,奪取別人還要給別人留一點。就是做強盜奪取人家,你看中國古人說「盜亦有道」,做強盜的人他還是有一點道義。那就是說,他搶劫的對象是富有人家,搶劫的時候也多少會給人家留一點,不能叫人餓死、凍死,那個就沒有道。而且這些強盜搶劫的,遇到很窮苦的人,沒有辦法過日子,他還能分一點給人,這叫盜亦有道。他所做的是不如法。這些多多少少與聖賢道德教學有關係,它還是起了一點作用。

  現在,特別是最近半個世紀,聖賢教誨聽不到了。現在的兒童、小學生、中學生,他們不懂得孝親尊師,他們不懂得什麼叫仁義道德,不懂得什麼叫聖賢教誨。不知道,沒人講,沒人教!他們所接觸的完全是講功利,完全是講利害,這個功利、利害的內涵總不外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這還得了!學佛的同學都知道,這種思想行為,不但是六道,簡直就是三途。思想是三途,言語是三途,造作是三途,將來果報到哪裡去,那還用得著說嗎?地獄、餓鬼、畜生是他們的歸宿。你說這個多可憐,這多苦!這些眾生要救護!

  救護,要幫助他在因上下手,永斷煩惱,慢慢的斷,告訴他貪瞋痴的害處。日本的科學家江本勝,我說他們這些人是菩薩。現在這些人,你要跟他講煩惱對自己有傷害,他不相信,他沒有法子接受。整個社會教導他都是教貪瞋痴,包括學校教學的。學生有成就,什麼成就?學生在社會上獲得很高的地位、很大的權力、很大的財富,這學生有成就,以這個為成就。不像從前,從前成就,佛家成就是講道德學問的成就,德行是斷煩惱,智慧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從這個地方來講成就。

  在日本這些科學家從水的實驗,知道水能夠隨著眾生心行變化不同的結晶,這是有很好的說服力。貪瞋痴的結晶就非常不好看。你有貪瞋痴的念頭,貪瞋痴的念頭非常嚴重,你整個身體的結晶就不好。這個不好就是什麼?就是多病,你的身體不健康,這一點很能說服人。你怕病,你怕不健康,要怎樣才健康?愛心,感恩的心;對於整個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常存著愛心,感恩的心。這就是聖人教給我們的「慈悲喜捨」,這種心情的訊息,水接受之後,它的回報結晶非常之美。

  如果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知道人的身體大部分沒有離開水分,水分差不多要佔百分之七十,這個水的結晶都非常之美。我們從佛經裡面讀到的,不但是水,所有一切物質跟水一樣,它會聽,它會看,它跟我們的思想、念頭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所以我們身體上每個細胞,如果我們心裡面充滿了愛心,佛教給我們,我們總結了幾句,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心清淨、平等、覺悟、慈悲,這個結晶非常美好。每個細胞都有這樣美好的結晶,我們人身體健康,不會生病。昨天晚上有個同修從青島打個電話告訴我,他聽說那邊有一位高明的大夫,特地從北京到青島去看這個大夫。大夫告訴他,治病要從哪裡治?從心地!心地要善良,心地要慈悲,你什麼樣的病痛都很容易治。加一點的藥物,藥物是補充的,真正治療的是你的善意,你的善心,你的善行。他打電話來告訴我,我說完全正確。藥物對於治療病痛是屬於補充的。

  所以真正高明的大夫,這不但在中國,我在很多年前在美國達拉斯,有一次傷風感冒,我去看一個醫生。我就跟他談,醫生把病人治好了,百分之九十不是這個診斷藥物,我說什麼?信心。病人對於大夫有信心,見到這個大夫他有安全感;大夫對病人有信心,病治好百分之九十在信心。這個大夫再高明,你對他懷疑,你不相信,他開出再好的方子,沒效。如果說有效,那個效果已經大幅度的打折扣了。佛法裡頭所說的原理原則如是。那個大夫聽我講的,他肯定,他點頭,他說確實有道理。

  佛告訴我們,世間人所有一切病痛的病源是什麼?是三毒煩惱在作祟,三毒是貪瞋痴。內有三毒,外面有誘惑,你身心不安,很容易得病,所有一切的病根在這個地方。佛教我們把自己的病根消除,身心健康,常在定中。這個定不是每天盤腿面壁打坐,不是的;常在定中,這個定就是心地清淨平等真誠,常在定中。我們現在講身心輕鬆、愉快,經論裡面常說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個人健康快樂,健康快樂才生智慧。「了知一切」,所知障破了,了知一切是智慧的成就;「永斷煩惱」是德行的成就。這個人健康長壽,多才多藝,充滿智慧。我們想想這是不是我們要求的?我們學佛就學的這個。

  下面說,「以何方便,能斷二障,謂說諸法」。這是說明用什麼方法。方便,方是方法;便,用普通的話來講,最合適的,便是便宜,現在人說最適合的,最恰當的。所以,方便就是最合適的方法,最恰當的方法,我們一般講最好的方法。什麼方法?教學!說法就是教學,你要教,你不教怎麼行!教學要從年少,要從兒童,兒童心地非常純潔,社會上許許多多這些染污他還沒有沾上,所以我們稱為童真。世出世間都尊貴童子,菩薩一般也稱童子,無論他年歲多大,他的心單純,像兒童一樣天真,永遠保持著天真,菩薩!菩薩修行法門裡面,有童真這一門課程。所以教學比什麼都重要。

  而教學最重要的是家庭,我們中國人講家教。兒童模仿的能力最強,他出生下來之後,眼睛睜開,他就會看,他就會聽。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阿賴耶裡頭落印象。中國人常說「先入為主」,這個印象是最先進去的,成為他這一生當中,主觀觀念的由來。誰教他的?父母教他的,所以父母言行不能不謹慎,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影響這個嬰兒。你不要以為他無知,正因為他無知,他把他所見所聞,保留成最深刻的印象。古時候中國人知道。所以兒女不但是生下來要很小心謹慎的來教養他,懷孕的時候就教。做母親不容易,這個時候心要端正,六根要端正,就像《無量壽經》上講的,為什麼?影響胎兒。心地要真誠、要慈悲,決定不要動貪瞋痴,這個意念影響小孩。

  所以今天我們從科學家對水做結晶實驗,得到非常有利的科學證明,我們的意念善跟不善,整個身體裡面血液細胞都產生變化。胎兒在母親肚子裡面,他怎麼會不起變化?一樣起變化。母親不高興,發一頓脾氣,那個脾氣是毒,這個胎兒可能在身體上就種下病根,將來一生身體不健康。病根找不到,實際上很簡單,病根是他在母親肚子裡頭,母親常常發脾氣、常常起惡念,病根!所以做母親在懷孕期間當中,不要接觸逆境,不要接觸惡緣。你所接觸的都是順境善緣,常生歡喜心,沒有惡意,沒有惡念,好!小孩出生之後,非常重要,為什麼?他會看,他會聽,在他面前言行舉止要端莊,做給他看的,就是教導他的,這叫家教。現在是小家庭,在從前大家庭,父母這些長輩,還有兄弟姊妹都要懂得教導。我們言行舉止對他確實有影響,而且影響很深刻。

  家教好,我們一般講這個人根基好,我們佛門講這個人善根深厚。善根深厚,要知道一半是教育,而且這個教育佔的比例,嚴格的講應該超過一半。另外是什麼?另外是過去生中他的業障習氣,業習,佛法講阿賴耶裡頭含藏的種子。種子有善、有惡、有無記,這一生當中看他遇到什麼緣。善的緣,惡種子跟善緣不相應,善種子跟善緣相應,結善果!一定要記住佛陀在經教裡教導我們,緣生,不說因生。因不能控制,每個人阿賴耶識裡含藏著業因,十法界業因都有,這個不能控制,但是能控制緣。因要沒有緣,果報不會現前。

  我們要改造自己的命運,要想這一生當中作佛、作菩薩,辦得到辦不到?真辦得到,怎麼個辦法?緣。你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作佛、作菩薩,你要把佛菩薩的緣給具足,把其他各道的緣斷絕,這佛菩薩緣就成熟了。你懂得這個道理,你真的會幹,佛菩薩的緣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佛,培養這個佛心。心是佛心,你的眼就是佛眼,你的行就是佛行。菩薩是六度四攝,十願十波羅蜜;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菩薩,菩薩的心,菩薩的行。佛跟菩薩一結合,這個力量很大,我們幹這個。

  在這個社會上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人家都起心動念來計算我,我要不知道防備,我不就吃了大虧嗎?沒錯,眼前是吃一點虧,來世得無量無邊的利益。眼前這點虧不肯吃,好了,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還是搞冤冤相報,太苦了!這是愚痴,這不是聰明智慧。所以,佛祖首先教給我們,不怕吃虧,不怕上當;吃虧上當小事,不放在心裡。要把清淨平等放在心裡,要把真誠慈悲放在心裡,要把十願十波羅蜜放在心裡,要把世間仁義道德放在心裡,這就對了。不管別人怎麼對待我,我這一生永恆不變,這就是成佛之道。

  所以,這一生當中我們的方向目標是作佛、是作菩薩。我的方向目標定在這個地方,我不需要跟人爭論。別人對我好,我感恩他,我對他更好;別人對我不好,我也感恩他,他替我消業障,我還是對他好。為什麼?救護眾生。他迷惑,他無知,他的思想見解錯誤。造的一切惡業,他將來感受的是三途苦報,已經夠可憐了,我們怎麼忍心去責怪他!當他覺悟的時候,能聽得進去仁義道德,能聽得懂清淨平等,就要好好的教他。佛的教導沒有別的,教人斷煩惱,教人求智慧,不過如此而已。二障破了,你的性德就現前,你本來是佛!

  下面接著說,「此煩惱障,其相云何」,煩惱的樣子是什麼?「謂愛與見」,這就是煩惱的樣子。這個愛是貪愛,自私自利的貪著,不是我們講仁慈博愛,仁慈博愛是性德。他這個愛、這個見(見是見解)都是錯誤的,他愛自己,他不愛別人;他只知道自私自利,他不知道利益眾生。他所愛的,他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有這個念頭之後,接著他有行為。所以這個愛與見,一般大乘教裡頭稱為迷執,執著,堅固的執著,這是煩惱。所以這個愛裡面,包括貪瞋。你看看,愛,他能夠控制、能夠佔有他就喜歡;他要是控制不了,沒有辦法得到,他就恨。所以這個「愛」字裡頭包括貪瞋,「見」裡面就是愚痴,這個愛與見就是貪瞋痴。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來看清涼大師開示裡面所講的二障。

  「此煩惱障,其相云何,謂愛與見,除諸雜染,絕愛煩惱,永斷疑網,絕見煩惱」。這是把二障的相(樣子)說出來了,同時也為我們說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前面我跟大家說的,這個地方的愛見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這個愛我們要懂得,要認清楚,它在此地含義是什麼?我們如何去理解它?

  現前社會教育,我們這些年來很努力的在做宗教族群的交往,希望我們真正能夠做到團結合作。我們根據什麼理念?就是這個愛字。西方宗教都能夠接受「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佛家講的「慈悲一切」,這個一切不但包括世人,包括所有的生物,動物、植物,乃至於礦物,叫生物。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物都是生物,世間決定找不到一樣東西是無生的物,找不到。《楞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心是生,它不是死的,它是生的,它有靈知。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它是「見聞覺知」,心有這四個現象,能見、能聞、能覺、能知。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因什麼變成這個現象?就是見聞覺知。所以植物有見聞覺知,礦物也有見聞覺知,我們很不容易理解。但是我們有一個現象大家知道,種花,我們現在種菜,我們讓花、菜聽音樂,聽非常美好、有愛心的這種音樂,花就開得特別美,蔬菜長得特別豐盛。兩個菜園、花園做個比較,一個放音樂,一個不放音樂,不一樣,這說明它能看、能聽、能知、能覺。

  佛說大而世界,小而微塵,因心成體,都是靈知,是它的本體,見聞覺知是它的本體。所以是生物,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生物;無生物沒有,沒有無生物,全是生物。慈悲一切,那就是統統都包括了,慈悲是愛。《古蘭經》上也說「真主阿拉確實是仁慈的」。你看許哲說,什麼是宗教?宗教就是愛。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愛是煩惱,佛要永斷。所以這個愛跟我們前面講的愛意思不同。這個愛是感情的執著,自私自利的執著。我愛,我喜歡,那個愛是什麼?貪愛;貪愛必定要控制,必定要佔有。夫妻之愛,貪愛!要控制,要佔有。所以,幾個人真正懂得愛!

  早年我住在美國鳳凰城,住在韓館長小兒子的家裡,遇到一樁事情,他們常常在談論,都覺得非常驚訝。就在他住的這個地區有一戶當地人,他的太太喜歡她先生的一個朋友,這個先生知道了,就把他的太太嫁給他這個朋友。他們舉行婚禮的時候,她的先生去祝賀,這個不可思議!人家問她先生:你的太太現在跟別人走了,你做何感想?他說我很喜歡,因為什麼?他知道他那個朋友會照顧他的太太,比他照顧得更好。他說:她跟他比跟我更幸福。這個人懂得愛,沒有佔有,沒有控制。愛心是什麼?永遠真正關懷你、愛護你,你能夠得到更好的幸福,他在旁邊祝福關懷。太太跟他朋友去了,還常常往來,到他家作客,看看他。所以我們那些中國朋友們談到,這個不可思議。這個美國人在佛法裡講,那也是菩薩,不是凡人,菩薩在那裡示現。

  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覺悟的,永遠不迷,永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愛是性德。諸佛菩薩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裡頭所有一切生物愛護、關懷,念念想到、時時刻刻幫助到,一般世間人稱這個叫大愛。行,稱大愛也可以,但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只要你心裡頭還有好惡,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慈悲心何在?清淨平等覺何在?真誠心何在?都沒有了。所以要知道這個愛是永恆不變。一切眾生隨著自己的業力在六道裡頭輪迴,無論他淪落到哪一道,佛菩薩的愛心永遠沒有變更。不管你在哪一道,佛菩薩時時刻刻關懷你、照顧你。但是眾生麻木不仁,眾生不曉得,不知道感恩,甚至於還埋怨,怨天尤人,怎麼對得起佛菩薩!怎麼對得起覺悟的人!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此地這個愛是貪愛、瞋愛、痴愛,他與貪瞋痴相應。見是見解,他的想法、他的看法都不離貪瞋痴,與貪瞋痴相應,所以這是煩惱。

  「除諸雜染」。怎麼樣斷煩惱?一定要離開染污,要離開雜亂。為什麼?雜,心就不清淨,心就不純了。如來心地純淨,純淨就是純善,不能夾雜絲毫不淨。雜就不淨,染就不清淨,不可以夾雜,離一切夾雜,離一切染污。「絕愛煩惱」。與貪瞋痴相應的愛煩惱沒有了,自性裡面的大慈大悲現前。這個道理很深,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世間人無始劫來被雜染薰習,薰成嚴重的習氣,很難拔除。所以在大乘法裡頭說,他真的不容易接受,佛講的道理好像是有道理。真的妻子兒女跟別人走了,他受不了,他會氣死,他產生嚴重的怨恨、報復。你看從愛他會變成恨,會變成報復,可見得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情執千變萬化。

  我在講席裡頭也講過很多次,奉勸大家跟世間人往來,他還沒有覺悟,他所說的都不要相信。他是姑妄言之,我們姑妄聽之,都不要當真。為什麼?他會變。今天喜歡你,明天恨你,後天又喜歡你,喜怒無常。煩惱薰習就是這個樣子,怎麼可以認真。所以跟世間人往來,就要把他當作三歲小孩看待。喜怒無常,他喜歡你、愛你不是真的,笑笑。過兩天他討厭你、恨你,也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不要在意。到什麼時候才真的?明心見性之後,這種人用真心,他不用妄心,那一切都是真實的,那是永恆的,裡面決定不會跟自私自利相應,決定不會跟貪瞋痴慢相應,這個人叫菩薩。

  所以說「絕愛煩惱」,煩惱障斷了,諸位想怎麼斷的?從學習那裡了解事實真相,智慧開了,這才能斷,智慧不開不能斷。諸位要知道,禪定,定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定功能伏,愈是深的定,伏的時間愈長久,定要失掉了,他煩惱又現行。一定要智慧,智慧開的時候,能把煩惱轉變成智慧;把貪愛真正轉變成大慈大悲,對於一切生物平等的愛護,平等的關懷。那個愛護關懷是真誠的,不是虛妄的,它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相應。佛教我們要學真的,要捨棄虛妄。

  「永斷疑網,絕見煩惱」。我們對於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知道的太少了。不了解它的道理,不了解它的形相,不了解它的演變,我們的疑慮決定斷不了,怎麼可能不懷疑?對人懷疑,我不了解他;對事懷疑,對物懷疑,都是不了解。佛菩薩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了解真相,認識事理。我們把所有理事因果這些現象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我們就不懷疑了。到不懷疑的時候,這個見煩惱就斷了,見煩惱就是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你統統能夠修正過來,不會再犯錯誤了。這是佛法教學內容的一分,這一分很重要,這一分在佛法講是基礎的教學。由此可知,德行的成就還是靠教。

  佛法教學第二個課程,斷所知障,下面這個文字說「此所知障,其相云何」。佛法裡講所知障,所知障是什麼?「謂於境不了,有所希望,法執未忘,一切生著」。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小段,說明什麼叫所知障。大師這裡說得很好,境是境界,除身體不說,身外之物都叫做境界,穿在身上最貼身的這一件汗衫也是屬於境界。境界擴展一直到遍法界虛空界,這是從空間上說的。從時間上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都是屬於境界,是我們的生活環境。

  生活環境裡頭總離不開人事的環境,人與人之間往來這個環境;事的環境,有許多事你不能不去辦;物的環境,物包括多了,我們講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這統統叫生物;擴展到不同維次的空間,那些空間裡面都有生物。像佛經上常講的九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的生活境界。我們有很多真的是一無所知,不了解。不了解就產生有所希望,有所希求。這個希望、希求是什麼?我想知道。想知道,想用許許多多方法來證知,實在講知不是障礙,是應當的,但是現在不知道了。我應當知道而現在不知道,障礙我應該知道的這個障礙叫做所知障。

  所以,所知障跟煩惱障的障意思不同。煩惱本身就是障,它就障礙你;所知本身不是障,障礙所知的就叫做所知障。障礙所知的是什麼東西?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你所知,你本來什麼都知道!大師在此地講的是「有所希望」,這句話講得很好,但是很不好懂。有所希望難道也錯了嗎?在我們一般講,人要沒有希望,他活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意思,這不近乎人情。所以這個希望跟前面的愛見一樣,意思很深很深,不能用我們平常的解釋來解釋它。

  這個希望就是《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對富樓那尊者所說的。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知道佛是大覺圓明,佛說了,凡夫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就迷了。富樓那尊者說,凡夫既然本覺,為什麼會變成不覺?佛說:他起了無明。無明怎麼起來的?無明就不覺。佛給他說了一句話,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個知見立知,立知就是此地講的有所希望,就把你的本覺變成不覺,就把你的本明變成無明,這個麻煩可大了,這一下問題嚴重了。

  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就變成六粗。這個話說的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就這麼生起來的,要知道本來沒有十法界。真心本性裡頭,對,它是會現相,它現的相叫一真法界。我們《華嚴經》前面讀的華藏世界,淨土經典裡面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之美好、圓滿,一絲毫缺陷都沒有。人好,生活環境好,事好,物好,沒有一樣不好,找不到一點缺陷。性德本來就是圓滿的,十法界是迷失了本性變現出來的幻相。就像科學家觀察水的結晶一樣,水的結晶,原本的結晶是美好到一絲毫缺陷都沒有。

  今天在實驗裡面觀察到,我們以善心、善意對著這杯水,它的結晶變得很美,這個美是不是它本來的結晶?不是。本來的結晶已經變壞了。為什麼?我們一念無明,它就產生變化了。現在這個變化是隨著我們的意念,我們的意念善,它變成善;我們的意念惡,它變成很難看、很難看的樣子。水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它能夠隨順一切眾生的意念。這個眾生,諸佛如來沒有念頭,那個時候的結晶才是本來面目,這個時候所有一切萬物的結晶都是無量無邊的珍寶。我們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見解,它變現的結晶很惡劣,這個惡劣就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他們所生活的環境。所以,這個實驗雖然範圍不大,我們聽到之後明瞭了。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來,還是有疑惑不能夠解釋的,從這個資訊當中,我們許許多多的疑問獲得了解決。譬如諸佛報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莊嚴?為什麼我們娑婆世界這麼難看、這麼醜陋、這麼辛苦?從這個實驗的訊息我們得到解答了。

  實在,佛在經上常講,但是講我們體會不到意思。佛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不知道怎麼個轉法,現在懂得了。西方極樂是正報,正報是人心。華藏、極樂那邊的居民,接受佛陀的教誨,一個個的都把一切的惡意、惡念、雜染統統斷盡了,人人都是純淨純善。這個純淨純善的意念,把所有萬物都變成正報莊嚴。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純淨純善,依報當然也是純淨純善,就這麼回事情。我們這個世間的居民,我們的意念不善,我們的意念不淨,所以本來純淨純善,現在因為我們心境不善不淨,所有一切萬物也就變成不善不淨了,就這麼回事。

  能變的物質,華藏跟娑婆跟此地沒有兩樣,極樂跟此土沒有差別,這個道理用科學家的說法能解釋。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世間最寶貴的寶石、金剛鑽;一文不值的,在地上一塊泥土。你抓這一塊泥土,跟這一塊寶石,這個金剛鑽寶石,科學家告訴我們,它們完全相同,根本就沒有差別。差別在什麼地方?差別在結晶的差別,或者說它們裡面原子、電子排列的方程式,排列的樣子不一樣。什麼人排列的?意念!它接受有情的眾生、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他們的意念,產生變化了,就跟那個水結晶一樣。

  這個世界因為有惡人,還是有善人,善念感得一些善的結晶,惡念感得是惡的結晶。但是善人少,惡人多,所以這個世間七寶少,泥沙石頭多。佛菩薩的報土,那個地方的居民純淨純善,所以那個地方沙石、泥土都變成琉璃。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是琉璃,不像我們這個地是泥土,他們的地是琉璃。琉璃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你看看泥土變成了翡翠,沙變成了黃金,金沙,西方世界拿來鋪地,黃金為地;七寶池,池底下是金沙布滿。都是隨著正報轉變的,沒有別的。

  所以這個地方講有所希望,就是立知,知見立知不可以有。知見是你本有的,就是佛講的見聞覺知,知見。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有知見,你在裡頭再想加一個知,「我還想知道一點」,壞了,叫頭上加頭,畫蛇添足,這就變成無明。無明輾轉發展的話,就變成了煩惱,二障就生了。「法執未忘」,對於一切萬事萬物的執著,「一切生著」,對於一切萬物你就著相了。

  下面文說,「今相無不了,何所希望,達法性空,當何所著」。這是把宇宙萬事萬物,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其中,這事實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真相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般若是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兩句話是總綱領,來跟我們解釋,為什麼說一切法是虛妄的?為什麼說一切法是夢幻泡影的?詳細解釋說明,還要引證,這就是大乘般若經裡面講的主要內容。佛說了多少年?二十二年。《金剛經》是般若的綱要,《心經》是般若的精華,般若部這兩部經在中國流通是最廣的,知名度也最高。佛經很多,很少人能說得出幾部經的名字,但是《心經》跟《金剛經》幾乎大家都能說得出來。所以,六百卷《大般若》,你要沒有認真去學習,這個綱要、精華你怎麼會懂?《心經》一開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會念,你不懂。怎麼知道你不懂?如果你要懂了,你就是觀自在菩薩,你就能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你會念,你不會照,五蘊在你心目當中不空,你不懂。

  佛說的話是真話,我們在《華嚴》過去這麼長的時間,也曾經說過不少。跟諸位說明,宇宙之間的現象,現象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往後還有什麼變遷?把這個全都搞明白之後,恍然大悟,知見不再立知了,就是此地講的所有希望放下了。這個希望是妄想,比分別執著還要微細;最粗的執著,再細一點的是分別,最細的是妄想。這個希望是妄想,放下了。放下這個,放下少分,四十一品無明,你放下一品,你就是法身菩薩,你就入華嚴境界了。不但超越六道,你超越十法界了。

  「達法性空」。法性是能變、能現的,法性本空,法相怎麼會真有?所以法相這個有,佛家稱幻有、妙有,它不是真有。我們的身體亦復如是,是幻有、是妙有。什麼叫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個叫妙。你明白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你不能分別,你不能在這裡有妄想,你過的生活是佛菩薩生活。相跟性沒障礙,性相無礙,理事無礙,然後再告訴你因果也無礙,就入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是華嚴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真正把問題解決了,圓成佛道,佛道就是覺道,圓滿覺悟了。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11:05:11)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11:05: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95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