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八八卷) 2003/4/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88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李長者開示下面這一段,「如三乘中亦說根本智,後得智」,從這個地方讀起,這是一個小段落的開始:
「今欲令三乘人迴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令使直認是自心能分別智,本無所動」。佛說經,特別是在這部經裡面,表法的意思很深很廣。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都給我們說出,確實如果沒有人說出,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到佛所說的究竟指的是什麼,很難體會。
三乘裡面所說的根本智、後得智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說「今欲令三乘人迴心」,迴向一乘,這是好事!不過,不是容易事情。確實這是過去生中有很深厚的善根,這一生當中遇到殊勝的緣分,才能轉得過來。轉過來之後,就曉得佛在這個經裡面所說的甚深義理,事實真相。「指此金色世界不動智佛」,金色世界不動智佛是表法的,表我們自性本具如如不動的般若智慧。
有沒有金色世界,有沒有不動智佛?跟諸位說,有!他真有。確確實實這一尊佛現出來了,怎麼現出來的?一定要曉得,從心想生!從科學家對水結晶的實驗,證明了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水的結晶是從人心想生的,心想不一樣,結晶不相同。善的心想現的結晶非常美,不善的心想現出來的結晶很難看。這是最善的,三乘人迴心向一乘,這一乘是佛乘,上上乘!所以顯示出來的相,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在礦物裡頭,金的顏色不變,這是它可貴之處。所以金就是代表不變,代表不動,取這個意思。
「令使直認是自心能分別智」,這是在凡夫我們現前的分上,我們一天到晚在這裡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心。這個妄心的本源不動,這個很難懂,古人常常用鏡子做比喻。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動,鏡子有沒有動?沒動。鏡子是能照,能照沒有動,所照在動。我們現在看電視的畫面(螢光幕),或者諸位電腦的螢光幕,螢光幕裡頭現的色相在動,試問問能現色相的螢光幕有沒有動?沒有動。
由此可知,我們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是形象,是所生的,能生能現的螢光幕沒有動,「本無所動」,能現的不動。我們要再問,所現的是不是在動?跟諸位說,能現的不動,所現的怎麼會動?你說所現不動,我們今天明明看到,今天外面是颳風下雨,我們看到外面的相都在動。我們自己的妄念,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起滅不住,不都是在動嗎?什麼時候你要看到不動了,你就入了佛境界。真的是不動!
這個事情在前一會,我們曾經費了很長的時間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所看到一切法這個動的相、生滅的相,這是什麼相?相續相。不是真相,真相跟能現、所現都是不動的。能現的心性「不生不滅」,《中觀論》上講「不來不去,不一不異」,《論》上講了八個不,「不常不斷」,跟你講這個事實真相。《楞嚴經》上講得很透徹,所有一切現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以為現的相會存在很長的時間?沒有這回事情,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短暫。日本科學家拍攝水的結晶,他們明瞭,那個水的結晶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所以他要抓住機會,用快速的照相機來照,一剎那就沒有了。
《仁王經》上告訴我們,心現識變,時間有多長?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剎那裡面九百生滅。我們彈指,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發現它真的存在!所以我們被什麼迷惑了?相續相;相續相是一種相似相,決定不是相同的。換句話說,譬如說我們這個人,一秒鐘之前跟一秒鐘之後不是一個相,但是很像,這個相跟前面一秒鐘前的很像,相似相。實際上,實際上不一樣。包括我們的念頭,我們心裡頭的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念頭也是剎那剎那不一樣,這個道理深!
我們不能不佩服佛菩薩,佛菩薩怎麼會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這是佛家,古時候還有一些宗教家,他們用的方法正確,甚深禪定,定中觀察到的。這是定中的現量境界,不是推想,不是猜測,是在甚深禪定裡面看到這個事實真相。佛常給我們講,到什麼地位你才看到(就是阿賴耶的現象),佛說八地菩薩,所以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他看到事實真相了。七地菩薩還沒有發現,那麼深的禪定還沒有發現,到八地才見到。
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既然不生當然就不滅),一切法不來不去,一切法裡頭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大小,所以微塵裡面容無量無邊的世界,不是芥子納須彌,一般人這芥子納須彌已經把他納糊塗了。微塵裡面容納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是《華嚴經》前面一分我們讀過的,這個世界重重無盡。誰能明瞭?經上講得很清楚,普賢菩薩能入微塵裡面諸佛剎土,不可思議。
我們相信,我們不懷疑,因為佛說過,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這個「如」,就是事實真相是什麼,佛說什麼,佛決定不說假話。佛說話決定不過分,事實是怎樣他就怎麼說,他說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佛給我們講了,微塵裡頭有世界,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等待我們去證明。到我們修成八地,我們見到了,證明佛講的果然不錯。所以要相信《華嚴》、《圓覺》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確實,佛不常說。所以菩薩修行成佛的時候,看到一切大地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真的,他看到事實真相。
我們今天是什麼,我們自己本來成佛,不承認是佛,不敢當。迷失了事實真相,迷失了本心,迷失了自性,落魄成這個樣子!這信心不容易,如果果然能信,好好用功不難恢復。為什麼?這是本有的!本有決定可以恢復,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本無,本無一定可以斷掉。
再看下面文,「文殊師利,即是自心善簡擇無相妙慧」。《華嚴經》上兩位上首菩薩,普賢、文殊,文殊菩薩就是「自心無相妙慧」,這個智慧有能力揀別、抉擇;換句話說,有判斷的能力,有選擇的能力。一切諸法裡頭,哪是善、哪是惡,哪是真、哪是妄,哪是邪、哪是正,有能力判斷、選擇,這個妙慧叫文殊師利。
「覺首目首等菩薩」,十首菩薩;十首菩薩就是「自心隨信解中所見之理智」。那麼你就想到了,佛門當中所說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菩薩,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古德常說無佛無眾生,統統是自心所現的,是自己八識五十一心所所變的。佛菩薩如是,再給諸位說,虛空法界如是,這虛空法界裡面無量無邊剎土眾生如是,山河大地如是,花草樹木如是,沒有一法不如是。所以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
所以,佛菩薩依正莊嚴,是「自心信解中所見理智」顯現出來的。就好比我們對於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能信、能解,我們將這個信解的資訊傳給水,水的結晶就非常之美,就反應過來了。從這點就證實佛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那是法界性,是能現、能變之體,靈明覺知。它不是死的,隨一切眾生心想在那裡變化,它自己本身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佛經上講的感應道交的原理,為什麼一切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
諸位細細觀察水結晶的變化,你不難體會,你會懂得。我們心裡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的力量不可思議。感應的力量他們測驗了,沒有空間距離。他們做了一個實驗,拿一杯自來水,自來水裝在一個杯子裡頭,放在辦公室裡。通知距離這個地方不同距離的各個地方,找了五百個人,在同一個時間,心裡面觀想。觀想桌子上這一杯水,想著這杯水,給這杯水講:你好美,你好乾淨!傳遞心裡面這個訊息。做完之後,把這杯水讓它結晶,在顯微鏡下面看的時候,是最美的圖案,大概集七、八年來所有的照片這一張最美。
接受五百個人,在各個不同的城市,說明人的意念沒有空間限制。一定要在同一個時間來祝福,把「愛」的訊息給它,你看它的反應那麼美。然後你才曉得諸佛菩薩依正莊嚴怎麼來的!諸佛菩薩的心清淨、善良,沒有絲毫染污,沒有絲毫的惡意。因此,一切萬事萬物反應出來都是最好的,金色世界,無量珍寶世界!
這個七寶,七,這常說,它不是數字,七代表圓滿。七在佛法裡面的表法是四方、上下、中間,這個七,全部都包括了。所以七是代表圓滿,就是無量珍寶成就的世界,這不是人造的,是意念、心想自然成就的。你看水結晶,你們看到的照片那麼樣的美,不是人工造的,自自然然結晶的。所以用這個實驗我們來印證佛經,佛經裡面講得太多了,他現在才做一點點,才開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佛經裡頭把所以然的道理講透徹了,很不可思議。再看下面的《論》文。
「如是三乘人未迴心者,定當不信」,這講什麼?小乘人,沒有能夠迴心向一乘法的人,你跟他講他不相信:哪有這種道理!那不是他的境界。你說這個是神話、寓言,不能接受。不但小乘不能接受,辟支佛、菩薩也不能接受;菩薩是大乘!所以《華嚴》當機者,是大心凡夫。為什麼?大心凡夫能接受,那是無量劫來種的一乘法的種子。沒有一乘法的種子,遇到一乘法,種子不能起現行,就不會相信它,就不能接受它。你能相信,你能夠接受,能夠生歡喜心,說明你過去生中曾經學過一乘法,要不然你不可能相信的,你不可能回頭的。
種子是有了,聽了生歡喜心,是不是認真學習,能契入這個境界?那又有差別了。要看你過去世的根性厚不厚。根性深厚,很快回頭,能接受;根性要不是很厚,這一生還是給你增長你的善根,你回不了頭來。這都是事實真相。
你看長者這個話非常肯定,「定當不信」,定是決定,當是當然,他不相信。「何以故」,為什麼?「為歷三阿僧祇劫,後當得佛故」。這就是他有分別,他有執著,很長時期受三乘的薰習,堅固執著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哪有這一生能成功的!《華嚴》是一生成就,《法華》也是一生成就,這個他不能接受的。又何況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那一天算起,你沒有證得圓初住以前那不算的。要連從前統統算,就要無量阿僧祇劫,哪有這麼簡單,三個阿僧祇劫。這是三乘常說的,有這樣堅固的執著,你今天跟他說這個話,說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他怎麼能接受?
所以他「為直認自身及心總是凡夫」,肯定自己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動智等」,這佛經上講的,他相信。「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動智佛」,這個不能相信。說是我自己現在起心動念這個心就是根本不動智佛,「與佛無異」,這個不能接受。「以是義故,不成此教」,這個教是一乘圓頓教學,這他決定不能接受的。所以《華嚴經》對什麼人講的?法身大士,人中大心凡夫,其他的不是當機者。
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學習,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了,那個不得了。我們自己知道,經上講的全是事實真相,但是想想自己煩惱習氣真的很重,想回頭,回不了頭。那就是善導大師的話了,「總在遇緣不同」。用我們一般世間人的話來說,你這一生的機緣如何?你要遇到非常好的機緣,你成功了。什麼是非常好的機緣?第一個,得人身;第二個,聞佛法;第三個,聞《大方廣佛華嚴經》,又有機會把這個經從頭到尾不中斷的學習,這都是你的機緣。如果這一部經你學習常常中斷,這就難!天天學習,這一生當中都不中斷。
所以,我是非常非常嚮往當年清涼國師,他老人家講《華嚴經》五十遍,華嚴菩薩!他活一百多歲。這個經在五台山講的,五台山是華嚴道場,我們知道那真正是名副其實的華嚴大學。大師當年講經,一天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遍,你在山上住一年,聽一部《華嚴經》,這一部沒聽懂,明年再來一年。他年年講,天天講。我們相信中等根性的人,能夠聽二、三十遍,相信了,回頭了。
現在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根性跟古人相比,差得太遠了。我們的生活環境跟古人相比,那個惡劣不知道提高了幾十倍、幾百倍,過去社會沒有這麼多的誘惑力。一般人即使沒有讀過書,沒有受過教育,但是從小受父母長輩的薰陶,都懂得孝親尊師,都懂得仁義道德,沒念過書他也懂得。心地厚道,沒有害人的念頭,見到別人有苦難,能夠捨己為人,從前那個社會!真的是善根深厚,感得殊勝的依報環境。哪裡像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世界,動亂不安,在歷史上將來寫的,這是大亂之世。
中國古人常講,道、德、仁、義、禮,最高的是道,最低的是禮。道失掉了有德,德失掉了有仁,仁失掉了有義,義失掉了有禮,禮要失掉了天下大亂。我們今天處的這個社會,禮沒有了。在中國講民國年間,就是抗戰之後,在中國社會裡頭還講禮。二十世紀前半個世紀在中國還有禮,但是後半個世紀就沒有了,這個社會整個變形。
四十年代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到台灣,台灣的風俗人情厚!人民生活雖然很苦,但很快樂。我們到那個地方人地生疏,找一個朋友,不認識路,問旁邊小販,做小生意、小買賣的,問他路怎麼走法。他不但指,他把生意放下來,他帶你走。現在沒有了,現在不但人家不帶你走,問哪裡,理都不理你。社會風氣完全變了!
那個時候跟陌生人接觸非常和善,一團和氣,社會上沒有這個暴戾的這種氣氛(現在人講磁場),沒有。無論在什麼地方,身心安穩,在那個時代確確實實台灣治安好,東南亞第一。人與人能夠互相尊重,能夠互相幫助。這是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的,就這麼個三、五十年變成這個樣子,簡直是不敢想像。長者在此地也是非常感嘆,三乘根性的人很難回頭,他不相信自心是根本不動智佛。
就像水的結晶從前沒有人做實驗,你要說這水我以善意對它,說我愛它、喜歡它、它很清潔、它很美,它真的就起變化,這個人說你說夢話,誰能相信?不可能相信的。通過這個實驗,這才發現,這是真的。從這個實驗我們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遠方的朋友我們距離幾千里、幾萬里,我們以真誠心祝福他,他的身心確實也起好的反應。尤其是現在通訊發達,你用電話、用傳真。你看水看到「愛」,寫一個愛字,寫一個感恩,貼到杯子上,幾個小時(好像是兩、三個小時)之後,它呈現的結晶就非常美,它感應就現前了。通過這個實驗,我們深信不疑。
他這一段文長,後面還有,「法界乘中,以根本智為信心」。法界乘就是一乘法,就是一佛乘。法界就是法性,這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就是《華嚴》,華嚴宗就是屬於法界乘,一乘法。以根本智為信心,「此經信心,應當如是」,這是肯定的,這部經是法界乘。我們要學《華嚴》,要想契入華嚴境界,那你就要曉得,要以根本智為信心。信心如是建立!
我們自己冷靜思惟、觀察,我們自己學佛,最初那個信心是怎麼生的,你對佛法從哪個地方生起的信心?這個對於我們修行成就關係很大!現在時間到了,這個關係我們下一點鐘再來研究。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李長者的《論》文:
「法界乘中,以根本智為信心,此經信心,應當如是」,在上面一節講到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就要想想,我們自己學佛的信心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每一個人學佛的因緣都不一樣,入門的因緣不一樣沒有關係,而後修學的緣就很重要了。所以佛法當中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出家剃度的師父,跟受戒的師父都不重要,這是給我們做個證明。最重要的是教導我的這個師父,我們佛門叫法子,徒子徒孫那個關係不大,法子重要!你的法是誰傳給你的?
所以歐陽竟無在《內學院訓》裡面講得很清楚,佛法是師道;換句話說,佛教是教育,教學裡面老師第一大。所以密宗講四寶,佛、法、僧,後面還有上師,尊師重道!上師,說實在的話超過佛法僧。為什麼?你這一生能不能成就,他的影響最大。我們想想對不對?確確實實的,老師跟我們的關係是直接的,佛法僧跟我們的關係是間接的。所以密宗真的講四寶,上師擺在第一,你不能夠尊師重道,你什麼成就也沒有。
我學佛的因緣,老師介紹的,我對老師有信心。我跟老師學哲學,不是學佛法的。沒有想到他把佛法做為哲學裡頭的一個單元教我,跟我講「佛經哲學」,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樣的被老師接引,與佛有緣了。在沒有接受老師教導的時候,我以為佛教是迷信,在我心目當中,遠遠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伊斯蘭教。實實在在的對佛教沒有接觸過,沒有聽說佛教裡頭有講經的,沒聽說。我們只知道教堂裡頭有講經,清真寺裡頭有講道,我去聽過,佛教裡頭沒有。佛教只有念經,只有給死人念經,好像與活人沒有什麼關係,這是佛教給社會大眾的形象。不知道經典裡面有這麼多好道理在,不知道。我的信心是從老師哪裡生的。
學佛之後,我的緣很殊勝,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跟我很有緣分,教我三年。大師往生之後,我經過朱鏡宙老居士的介紹,認識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學十年。這是說我的信心是這麼來的。我的一生好學,喜歡讀書,喜歡親近善知識,這是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樂事,親近善知識。
跟這個標準一比,相差太遠了!他這個地方的信心是以根本智,我的信心是善知識,從這兒來的。以後漸漸的深入經藏,信心有了轉變,有了提昇了。這個時間不算短,我二十六歲學佛,今年七十七,五十二年了,不是容易事情。這麼多年來,天天在學習,鍥而不捨,講台上講經也講了四十五年了。所以對於這個經典生歡喜心,這麼多年來心量拓開了,我本來也不是個大心量的人,從佛法裡面不斷的提昇,不斷的在進步。
所以,我對於孔老夫子講他學習,境界十年一個樣子,十年一個樣子,我看了他這段文,我的感觸非常深。我們佛經裡面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套這一句話,「願解夫子真實義」,你要不入境界,夫子真實義你不會懂。孔老夫子十五歲有志於學,我有志於學跟夫子年齡差不多,我十四歲有志於學。但是夫子三十而立,我三十還不立,還立不住。我三十三歲出家,一出家就教佛學院,講經,勉強可以說能自立了。但是覺得自己不夠,所以再回到台中,還是去跟李老師,前後跟他整整十年,十年我才離開。所以,夫子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我有很深很深的感觸。真的確實到六十歲的時候,才真正可以說不受外面環境的干擾了。
館長走了之後,跟我的同學你們應該看得很清楚,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現在科學家也證實,人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常生感恩的心,這是決定健康長壽。沒錯,健康長壽之道,一切隨順自然,不要隨順妄想執著;佛法是自然,是法性,是性德。我所倡導的、勸導同學們的,隨順佛陀教誨,隨順經論的教訓,不要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隨順自己的,造業;自己想錯、看錯了,不知道!你要知道,你就不是凡夫,你不知道。不知道怎麼辦?唯一的好辦法,隨順經論。經論就是自性的性德,我們要這樣看法,你才真正生歡喜心,真正鍥而不捨。
所以下文,「直信」,直是直截了當,要相信「自心分別之性」,自心分別之性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之性,著重在那個「性」字,妄想分別執著性裡頭沒有。但是你要曉得,妄想分別執著那個性是真性,真妄和合,這稱之為阿賴耶。這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動智佛」;換句話說,這個性,單單講這個性(我在前面講的很多),能現、能變的這個性,單說這個性,這個性是真性,是法界性。法界性現的相,就是不動智佛。好像這個法界性呈現出來的結晶,這結晶就這麼美好。
「金色世界是自心無染之理」,理有,但是現在這個理不見了,理迷了。理迷了,我們這個世界就變成娑婆世界,就變成了五濁惡世,就這麼回事情。可是你要知道,五濁惡世之理,這個理跟前面講的自心分別之性,理跟性是一個意思,都是體的意思,我們講的本體,體的意思。理體是自性清淨無染,就是自性清淨心。迷了自性,清淨失掉了,所以金色世界就變成了五濁惡世,就這麼回事情。
正是像水的結晶一樣,我們要以清淨心對水,結晶就很美,就是金色世界。我們以染污的心,什麼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三毒煩惱,三毒的心對這個水,水顯出來的是五濁惡世,那個結晶就是五濁惡世,就這麼回事情。所以,「極樂即此方,此方即極樂」,只要我們把念頭轉換過來,五濁惡世就變成金色世界。
「文殊師利是自心善簡擇妙慧」,我們自心妙慧現前,文殊菩薩就現前。妙慧是正知,照見萬事萬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心地裡頭一絲毫都不沾染。也就是說清楚明瞭是慧,對境界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個就是清淨心,就是不染著,那就是不動智佛。
「覺首目首等菩薩」,這是代表後得智,就是根本智妙慧起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幫助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這是菩薩要做的事情,菩薩事業。這是什麼?「是隨信心中理智現前」,這一句話重要。說明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決定不迷惑,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他是理智現前。我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句話,這句話是我們對於善知識信心肯定了。我為什麼要相信老師,我相信老師在一切時一切處他是理智現前,他不迷,這樣的人我跟他沒錯。
我也很細心去觀察,如果這個老師對一切人事物,他有很明顯控制的念頭,有很明顯佔有的念頭,他的理智就要打很多問號。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我這個道場的利益,這個理智,縱然理智現前,理智不大。如果這個善友,念念是為社會一切大眾利益著想,沒有想自己利益的,理智現前。我們不如,我們起心動念常常想自己的利益,被自己利益蒙蔽了理智。他起心動念不想自己,他想正法、一切聖賢教誨怎樣能發揚光大,正法久住;怎樣能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個人理智現前。這個人是善知識,他的確比我高明,我應當跟他學習。
親近善友,前面講了文殊菩薩,你要有智慧,善簡擇,許許多多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在你面前,你跟哪個學?當然有智慧簡擇還有一個要緊的條件,還要跟他有緣。要沒有緣,他不願意教你,你也沒有辦法。成功關鍵在自己,自己肯學!你真肯學,他就真肯教,你要不肯學,他不會教你。總而言之,都在自己遇緣不同。
再看底下文,「以信因中契諸佛果法,分毫不謬,方成信心」,這一句話很要緊。這句話在此地驗證我們的信心是不是如來在經中所說的標準,就是「因地心」跟「果地覺」相不相應?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信因中契諸佛果法」,因果相應。諸佛的果法就是性德。我們今天在因地,我們所信的要跟如來果法完全相應,一點都沒錯,那你的信心成就了。我們這個信心從哪裡下手?
一般三乘教裡面也講六種信,這個六種信是講的信佛、信法、信僧,這信三寶;信天、信戒,這很重要。信天,天是四無量心,是十善業道。信戒,戒是佛身,教是佛眼,禪是佛心;禪是如如不動,那是佛心,經教是佛的言語,戒律是佛的身行。你要不在這上面下功夫,你怎麼能入門?這是入三乘門。我們一定要從三乘學起,不能躐等。但是學三乘,你緣好,你遇到一乘法。遇到一乘法之後,你要能迴心,迴轉過來。如果我是小乘的,迴小向一佛乘,這不是向大。學大乘的,迴大乘入一佛乘,這個就對了。但是口裡說說容易,是不是真迴了?口裡說迴,實際上沒有真迴,這一乘法的門依舊進不去,邊也靠不上。那要怎麼辦?
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頭實在講也常常說,拓開心量!這一樁事情,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就懂得。我知道量大(心量大),你的成就大。沒有學佛之前,我們講的是世間法,你在世間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將來成就規模的大小,與你的心量有密切關係。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以後我讀這些大乘經教,很容易接受,歡喜奉行。量大福大,不僅是福大,智也大;心量大的人智廣福大。接觸聖教,你體會得這個教義的深廣,與你的心量也是成正比例。為什麼?心量大就接近真心,真心是大而無礙,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真性。
心量小,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許許多多人修行、學佛,修一輩子;就以念佛來說,這個在一般講是易行道,念了幾十年佛,功夫成片都沒做到。這什麼原因?心量太小了。念念沒有忘掉自己,所以功夫成片都做不到,往生真的沒有把握,要靠助念。在臨命終時有善友給他開示,一下覺悟了:要放下,世間事我再不管了,我一心念佛,求彌陀接引。這一念就能往生。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就這個道理。沒有到這個時候他還是不肯放下,到這個時候再放不下,就沒有法子了,那就又得去搞輪迴去了。
所以對臨終那個人開示要簡單明瞭,不要講道理,不能太長。就是告訴他,極樂世界無比殊勝,那個地方無量壽命。佛來接引趕緊跟他去,到極樂世界你很快就成佛,成佛之後再回來幫助你的家親眷屬。你要不去,雖然你掛念家親眷屬,你沒有能力幫助,你的心願落空。跟他講這幾句話,足夠了!
臨命終時冤親債主會現前,肯定有的。他會說:我見某人來了,我見什麼境界了!他所說的人都是已經過世的人,是不是真的那個人來的?《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不一定。而是他累世的冤親債主變現那個樣子來引誘他,把他帶走了就跟他算帳,《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這個境界現前的時候,就大聲告訴他:不要理他,一心念佛。不理他,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這是臨終境界現前的時候要懂得,要提醒,否則的話就很麻煩。
說「從此信已,定慧進修」,修行,諸位要曉得就是戒定慧三學。嚴持戒律,修清淨心,對人對事對物要理智,不能用感情。理智就是慧,用感情往往產生過失,所謂是錯用了心,非常可惜。如果自己沒有智慧,見不到,可以請教善知識,要問比你高明的人;跟你知見差不多的人,沒有什麼用處,我不了解他也不了解,要問高明的人。所以老師在,我遇到困難,一定問他,我不會問別人。
我親近方東美先生那個時代,我有事情都向他老人家請教。學佛之後親近章嘉大師,世法、佛法遇到困難了,我都找他老人家。以後親近李老師,幾十年當中,世出世間一切問題,我遇到困難了,我向他請教。他是我老師,我是他學生,他有義務教導我,我們有師徒關係在;師徒如父子,關係比父子還親密,法身父母!我們做學生的人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從此以後,我們這一生,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定慧進修。
「經歷」,這是你的過程,這是必定要經歷的,不管是上根、中根、下根統統要經歷。上上根人他很快速,一下就通過了。好像我們上五十一層樓,那個上上根的是什麼?上上根的是坐電梯上去的。坐電梯他是不是還是一層一層經過?經過,不停。中下根性的人爬樓梯,一級一級上去的,統統要經過。不是說頓超的人就不經過了,沒有這回事情;頓超是快速而不停留。要「經歷十住」,在我們這個經裡面在第三會,第三會十住,第四會十行,第五會十迴向,第六會十地,第七會就是等覺,等覺叫十一地,要經過這個次第。
「日月歲劫,時分無遷,法界如本,不動智佛如舊,而成一切種智海」。這是華嚴境界,這是事實真相。你看這五十一個位次要經歷,這是圓頓法門。日、月,歲是年,劫,這是講時間。「時分無遷」,無遷是沒改。《華嚴經》上講的念劫圓融,一念迷了就變成無量劫,無量劫覺悟了就變成一剎那。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時間不是真的。
時間跟空間,我們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對於時間跟空間起了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相。真相,佛說過,說得很多。《百法明門論》裡面你們想想看,時空是屬於哪一法?百法分為五大類: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色法、無為法,分這五大類。時間、空間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不相應行法,它是有這麼一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心、心所、色法依他起性。不相應行法是遍計所執性,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它不是事實,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是個抽象概念。把它的本質搞清楚!你真正搞清楚,你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斷掉了,時間就沒有了。所以,時間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抽象概念。
大乘經上常常講,坐斷三際,三際是一。所以佛經,你看一切經開端,「如是我聞,一時」。阿難的記憶力人中第一,佛哪一天講的,他能不知道嗎?他為什麼不在上面「如是我聞,幾年幾月幾日,佛在什麼地方講這個經」,他為什麼不用年月日,他用一時?這個裡頭道理很深,用一時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用年月日是假的。經歷五十一個階級,一時。
「法界如本」,法界有沒有動?沒動。法界就是真如本性,能現、能變,沒動。再跟你說,所現、所變也沒動。「不動智佛如舊」,從來沒有改變。不動智佛是什麼?是你的信心。你信心成就之後,永遠不變。
「而成一切種智海」,這個一切智海就是妙覺位,到十一地是等覺,等覺再上去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了,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一切種智海。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善財童子在一生當中經歷十住、十行到十一地。德雲比丘(就是吉祥雲比丘)代表初住,海雲比丘代表二住,妙住比丘代表三住,他參訪一個善友,他的位子就提昇一層。我們在這個地方,在這部經上看到他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有十一位善知識,十一位等覺菩薩。現的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就說明這五十一位善知識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你天天都見到,問題就是你不會!
希望通過「入法界品」的學習,我們恍然大悟,我們就學會了,自己成就。成就之後,「教化眾生,因果不遷,時劫不改,方成信也」。「信」,到這個地方才講到究竟圓滿!這一段講的義理非常之深,圓頓根性人的境界。圓頓根性人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修學方法,跟九法界眾生真的是不一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9:0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