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7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七五卷)  2003/3/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75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威光菩薩遇第二佛,偈頌第九首:

  【廣大劫海無有盡,一切剎中修淨行,堅固誓願不可思,當得如來此神力。】

  這首偈裡面還是前面三句說佛的修行,末後一句是「齊佛德」。這首偈裡面,特別給我們提示的是『堅固誓願』。我們知道凡夫修行,實在講進得少退得多,所以修成時間要無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就是他會退轉,很容易退轉。諸佛如來他們是過來人,有沒有退轉?也有,他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經歷的時間『廣大劫海無有盡』,這是講真話,不止三大阿僧祇劫,我們讀《華嚴》,這才真正明瞭。

  所以三大阿僧祇劫,那是最後的一個階段,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一天起;換句話說,他已經是法身菩薩了。法身菩薩要修成究竟的果位,他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個名稱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再加上一個等覺,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修圓滿,這圓滿成佛,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說這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之前沒說,要把之前統統加上去,那就是「廣大劫海無有盡」。我們一般人看到這一句就退了心:時間太長了,算了我不學了。多少人聽到這一句話退心了,不學佛了。所以佛在大乘經教裡,通常都不說這些話,只說三大阿僧祇劫,人家聽三大阿僧祇劫,長是長,還可以。由此可知,這是佛的方便說。方便說,也沒有打妄語,這就是佛所說的話永遠是真實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是完全跟事實真相相應,那三大阿僧祇劫是法身菩薩,怎麼不相應?相應。從這些地方,我們就體會到佛的善巧方便,我們要學。我們要懂得跟人家談話,又不是妄語,這個裡頭還帶鼓勵,幫助他成就,這就是真實智慧,善巧方便。

  在這個大經裡面,一切都說真實語,連同你初發心到成佛。我們知道,我們今天是不是初發心?是初發心。過去生中有沒有發過心?有發心。我們過去到底修了多久?我們參考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對阿闍王子這一幫人所說的話,我們大概心裡就有個數了。阿闍王子這一個小團體,參加無量壽會,這一會就好像辦一次講座,聽佛講《無量壽經》,聽了之後心裡很歡喜,大家都想:我將來要作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雖然起這個念頭,還沒有真正發心想求生淨土,沒發這個心。只是非常嚮往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還沒有起心動念想求往生。他們起心動念,佛知道,佛有他心通,佛就給大眾講:他們這些人,這個小團體五百個人,過去生中已經供養四百億佛。諸位想想,善根深厚!

  印度人講這個數字,它是不定的。講這個億,這億到底是多少?十萬也稱億,百萬也稱億,千萬也稱億,萬萬也叫億,這差距很大。我們就算最小的,十萬是一個億,四百億,善根很深厚了。我們跟他比一比,我們聽到這個法門,真的起心動念了,皈依阿彌陀佛,希望這一生當中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要起這個念頭,肯定你過去修行供佛聞法,你的善根超過阿闍王子。我們從這個地方來比一比就知道了,我們每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遇到淨宗法門,能夠起信心,有念頭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頭不簡單!

  《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很深厚!但是你這一生能不能往生?還是一個問號。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你的願心堅不堅固。換句話說,你還能不能禁得起這五濁惡世種種誘惑?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許許多多的誘惑,關關要通過,那你這一生就有希望、有把握了。如果這些名聞利養有一樣通不過,你被迷了,你被誘惑了,那你這一生結了一個善緣,下一次遇到再說!但是那個下一次是什麼時候,那就難講了。這個一失人身,再得人身,難!非常非常不容易。有同修曾經問過我,在最近半個世紀,歐美人對於人的生死輪迴,在這上做了不少的研究功夫。研究的人很多,多半是學者、心理醫生。他們用的方法大多數是用催眠,讓這個人回到過去生,說出過去生那些生活狀況。試驗很多,報告很多,好像這些人生生世世都在人道,很少聽說他到畜生道、餓鬼道、其他道去了,很少,不是沒有,也有,這個例子不多。

  我過去在美國曾經看到一本雜誌,那個不是專門講人道,是講到畜生道,還講到不是在這個地球上,在他方世界。但是這個研究報告裡頭,人道最多。好像人死了,來生還是人。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他這些書、報告讀了不少,看了很多。我說:你仔細觀察,這些人他在人道裡頭的一生,你仔細觀察,他沒有大善也沒有大惡。果然沒錯。如果有大善,他生天了。如果有大惡,他墮三惡道了。所以參加這個試驗這些人,真的這一生沒有大善大惡,他在深度催眠講他過去,過去一生也是平平凡凡,也沒有大善大惡。甚至於聽說有一個人,他能夠回憶到八十多世,時間四千多年。這個在六道裡頭輪轉,他沒有離開人道,生生世世都在人道,都是貧寒小康之家。這種事實的狀況,跟佛經上講的相應,一生無有大善大惡,大善大惡絕對來生不在人道,不可能在人道。這是佛家經論裡面講得很多,我們要細心觀察研究經教,你就不會懷疑了。

  修行時間長,靠什麼?要靠願力。願力是你修行的方向,是你修行的動力,也是你修行的目標。所以你要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動力就成了問題。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願力不夠堅強,換句話說,進得少就退得多,這個樣子,實在說耽誤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如果從理論上來講,凡夫成佛,確實不要很長的時間,一念之間。《彌陀經》上跟我們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到若七日,哪要那麼長的時間?由此可知,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就是我們的信願若有若無,退多進少。想想我們這一生是不是這樣子?別說這一生了,一天,這一天從早到晚,你仔細去反省,我這一天心念言行跟經教相應有多長的時間?跟煩惱習氣相應有多長的時間?這就明白了。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有沒有跟經教相應的時間達到四小時,有沒有?四個小時,我的心行在經教上,其他還有二十個小時?隨順煩惱習氣,這怎麼行,不成比例!你要想功夫得力,至少要一半一半,你的功夫才有那麼一點力量。如果你在一天時間裡頭,能夠有百分之六十與經教相應,百分之四十與煩惱習氣相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有把握了,你有信心了。這一點我們要不真幹,不努力不行。

  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那是二十四小時統統相應,宋朝瑩珂法師給我們表演了一次。他是一個不守清規,破戒的比丘,宋朝時候人。他相信經教,知道造作不善的罪業很重,但是自己的習氣、毛病太多,確實沒有能力克服。造作罪業太多,自己想想,肯定墮地獄,一想到地獄就恐怖了。這一個恐怖,就是他轉變的因緣。他為了怕墮地獄,向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辦法救他。同參道友給了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於是自己把寮房門一關,不吃飯、不睡眠,連水都不喝,就誠誠懇懇念佛,求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他念了三天三夜,阿彌陀佛念來了。這是什麼?二十四小時念念都相應,這個厲害。那個根利的,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就成功了,瑩珂法師念三天三夜,阿彌陀佛現前。佛跟他講: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我來接引你,來接你到極樂世界。瑩珂法師聽了之後跟佛講:十年陽壽不要了,因為自己煩惱習氣很重,十年禁不起誘惑,又不曉得犯多少罪業,恐怕十年之後不能往生了。這是他聰明之處,十年陽壽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

  佛給大眾、給後世來個機會教育,做一個示現,跟瑩珂講: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因為如果不是三天之後,馬上就帶他走了,瑩珂走了,這寺廟的人都不知道,過幾天房門一打開:怎麼瑩珂死了,他怎麼死的?他是自殺了,還是怎麼了?沒人知道!這樣約著三天,他就可以向大眾宣布,他真的往生了。到三天之後,阿彌陀佛果然來接引他,證實《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就是你二十四小時是不是念念相應,有這個堅固懇切的願望,而不是念佛裡頭又雜妄想,摻雜著妄想,那就把你的正念破壞了。

  我們今天念佛堂大家在一塊兒念佛,表面上樣子是有了,裡面妄想紛飛,這種現象,我們不說別人,說自己。我在念佛堂念一支香,過去在中國大陸念佛堂,長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這一支香裡面起多少個妄念?妄念起來不怕,要知道那是正常的,因為你是凡夫;你要沒有妄念,你就不是凡夫,你是聖人了。不要理會,妄念起來不要理會,一句佛號念到底。時間念長了,慢慢就養成習慣,妄念,不管什麼念頭起來,不理它就好,不要管它,意志集中在佛號上,「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那是許許多多念佛人的經驗,一支香裡面還起三個、五個念頭,這不多!多久的工夫?三年以上,天天在念佛堂念佛,三年以上才能夠把妄念減少到一支香還起有三、五個妄念。一支香裡頭都沒有妄念了,你們想想看,需不需要十年功夫?這是我們普通一般人。十年功夫妄念沒有了,你成功了。

  古大德確確實實,那個時候社會風氣淳厚,六塵誘惑比現在少,誘惑的力量比現在薄弱,人心淳厚,真正在念佛堂念佛求往生,差不多三年到五年,一支香裡頭妄念不生了,這是古時候。所以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許許多多念佛人,大概都是三年到五年就往生了。過去也曾經有不少人問過我,為什麼他們念三、五年就走了,是不是壽命到了?我跟他的解答,說:不然,沒有那麼巧。為什麼三、五年就往生?他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他的壽命可以捨掉,可以不要了,提前走。瑩珂法師不就是個例子嗎?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事實,功夫成就而不走的,他在這個世間還有化緣,就是度化眾生的緣分,他成就了,他可以不走。為什麼?希望多帶幾個人走。如果跟這個世間眾生沒有這個緣分,那他就自己走了,他不等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成就了,可以去了,諸位想想,這個世間還有什麼留戀?不可能。到極樂世界修學,環境比我們這個世間好得太多了。

  我們這個世間親近一尊佛,好不容易。佛為眾生說法,圓滿的契機契理,容易開悟。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凡是遇到他的,哪有不開悟的?哪有不證果的?開悟證果很容易!對的,確實,因為佛能觀機,知道你過去生生世世修學的是什麼法門。他給你說法,能把你宿世的善根引發出來,你很容易成就。佛不在世,後來的這些善知識沒這個能力,只能夠猜測,不準確。所以說法教學不能夠百分之百的契機,我們聽了依照這個修學,就很難悟入,道理在此地。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不可思議的殊勝。仗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每天能夠親近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見佛,去供養,供養修福;聽佛講經說法,聽佛教誨,增長智慧。哪有不去的道理!

  『一切剎中修淨行』,這一句要是描寫極樂世界,最切實不過了。極樂世界的人真的「一切剎中修淨行」,每天都能夠分身,到一切剎中去禮佛、去聞法,幫助佛教化眾生,統統修的淨行。這個「淨」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三輪體空,才是真清淨。四相、四見都空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修淨行。在一切剎中,隨心應量,遊戲神通,做種種示現、表演,為人演說。

  「堅固誓願不可思」,這一句最重要,成敗關鍵樞紐就在這一句。我們這一生學佛,能不能有一點成就,成就大小決定跟你的誓願成正比例。你的誓願愈堅固,你成就愈大;你的誓願不堅固,不堅固,有時候懷疑,有時候退轉,你就很難有成就,發的誓願,假的不是真的。你們想想看,咱不說別的,單講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放在一邊不談,我們看看第二句「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有沒有斷?不說別的,世尊對我們最根本的教誨,教我們要斷十惡,我們有沒有去斷?這是修行的入門。

  不殺生,這一條斷了沒有?斷了,確確實實這一條我持了,對於一切眾生,我決定不會傷害他、殺害他。我們要問,你對於這一切眾生有沒有討厭的?有沒有痛恨的?因為你不殺生戒,你不敢殺他,你還有沒有恨他?有這個意思,瞋恚心,有!這個都包括在殺生裡頭。你對於眾生沒有尊重的心,沒有愛護的心,沒有幫助的心,都屬於這條戒。每一條戒境界深廣沒有邊際,粗相好像沒有犯,細相那就太多太多了,沒想到。偷盜,我決定不偷人家,決定不搶人家的。但是你還有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是屬於偷盜。你看看《戒經》裡面解釋的,戒相很深很廣,你都要明瞭,都要清楚。佛教給我們斷煩惱從這地方斷起。為什麼斷不了?沒覺悟。不知道煩惱習氣是怎麼一回事情,習慣在其中,好像很正常,這個麻煩就大了。

  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煩惱變現出來的,唯識所變。那個識是什麼?煩惱習氣。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面煩惱習氣變現出六道,變現出三途。換句話說,煩惱習氣統統斷了,統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三途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什麼境界現前?一真法界現前了,華藏世界現前了,諸佛報土現前了,極樂世界現前了,就這麼回事情。堅固的誓願不可思議,真的能斷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能斷盡。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誓願!我們今天入佛門,四弘誓願天天念,像小朋友唱歌一樣,唱得很熟。什麼意思?不懂得。怎麼樣去做?好像這不相干,唱唱就可以了,哪裡還要做什麼,所以只會念,只會唱。不解不行,哪來的信?所以你仔細去觀察學佛的人,他對於佛陀的教誨,確確實實不信、不解、不行。有沒有好處?好處只是阿賴耶裡面落一個種子,佛種子,這是好處,這是真實的好處。但是不曉得這個種子什麼時候起作用?但是佛告訴我們肯定起作用,什麼時候這就不知道了,這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

  什麼時候遇到緣,遇到非常殊勝的緣,這個非常殊勝的緣是什麼?善知識跟他有緣,他對這個善知識能信,能夠歡喜接受他教誨。善知識所教的他能解能行,這個緣成熟了。這個事情自古以來,我們能夠觀察、能夠體會,一個好的老師、善知識,教的學生不少。早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師學習,老師教的學生很多,也有很精進的、很努力的,但是二、三十年,四、五十年之後,有成就的,有不成就的。同是一個老師教的,同是一個課堂裡學習的,為什麼成敗如此的懸殊?實在講就是願力不一樣。有些人在當時,這個願力非常堅固,勇猛精進,遭受幾次外面境界誘惑勾引就墮落,太多太多了。

  老師也常常感慨的說,那是對慈光大專講座的學生;慈光講座最長四個星期,最短的是兩個星期。大專學生到慈光圖書館,來參加佛學講座,接受教學的時候,一個個都很像樣子。老師就說:我們這裡辛辛苦苦教了四個星期,出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就完了。四個星期教誨,敵不過電影院兩個鐘點放映的誘惑,又回去了。難,實在是難!所以參加講座的同學多,到今天成就的太少了。講座辦了很多屆,我是參加了十一屆,到今天真正有成就的人十個都不到,你就曉得多難。為什麼退轉?內有煩惱習氣,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內外交感,人退心,墮落了,把剛剛入佛門親近老師那一種信願,真的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正是古人所說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心真,願真,行真;「學佛兩年,佛在天邊」,變成老油條,信願退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

  所以古大德常常講「保任初心」,你要能夠永遠保持你初發心的那個心,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你這一生就能圓滿成就,你要把初心保持住,最難。你看看像我們這些出家的,初發心出家剃度的那一天,那是什麼心?那是真心。出家一年之後,心就變了,真心不知道跑哪去了。剃頭三年,全部倒轉了,起心動念全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享受。初心保不住,就是誓願不夠堅強。所以我們讀這首偈,無盡的感慨,我們要覺悟,要怎樣回過頭來把初心找到,能保持住,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所以經教的薰習,我感覺得比什麼都重要。真的一天不讀經,不學教,不聽教誨,要想不墮落、不退轉,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威光菩薩遇第二佛,最後一首偈:

  【諸佛供養盡無餘,國土莊嚴悉清淨,一切劫中修妙行,汝當成佛大功德。】

  這是十首頌裡頭最後一首,也是總結,結得好。我們不但要覺悟,要明瞭,而且一定要能夠把它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我們這一生幸福美滿,你就得到了。第一句『諸佛供養盡無餘』,「盡無餘」是什麼意思?沒有一絲毫漏失。換句話說,供養統統都圓滿了,圓滿才無餘,不圓滿那你就還有過失,還有疏漏之處;疏忽漏掉了,你沒想到、沒做到。這個供養裡面包括的範圍無量無邊,這個意思在經教裡面我們讀得很多,也有無數次的討論說明。起心動念,意業的供養,決定是與諸佛與一切眾生有大善大利,意業供養;言語,一定是善言、忠言,勸導一切眾生,勉勵一切眾生,語業的供養;身體的造作,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眼到手到,我看見了,我聽到了,一定會盡心盡力伸出援手來協助。上對諸佛如來,下至惡道眾生,平等的尊敬,平等的愛護,平等的供養。這個供養也就是現在人講的服務,服務也是供養,無有一法不是供養。以我們真誠、清淨、平等心,盡心盡力來服務,那就是供養。

  供養這是事,還不難做到!難的是底下一句,『國土莊嚴悉清淨』。國土為什麼莊嚴?因為「供養盡無餘」,所以莊嚴。「悉清淨」這句難,這一句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無量無邊供養,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身心清淨,這是佛菩薩,這不是凡夫。我們學佛,對一切諸佛供養,一切諸佛對一切眾生供養。佛對眾生不叫布施,佛如果對一切眾生叫布施,那佛就變成凡夫,佛就退轉了。佛供養一切眾生,為什麼?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事實真相只有佛徹底明瞭,法身菩薩明瞭不夠徹底,但是法身菩薩跟諸佛如來一樣,對一切眾生修供養。換句話說,只要是法身菩薩,他的學習決定是遵行普賢菩薩的修行綱領。我們這個經上講的,十大願王是普賢菩薩修行的綱領,法身菩薩統統遵守,極樂世界的人統統遵守,「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瞭。為什麼?他證得法身了,他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是一不是二。人哪有不愛護自己?自己在哪裡?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切國土是自己,情與無情是自己。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認知肯定。

  所以這個行,我們講行動也好、行為也好,稱為妙行。『一切劫』,這一句話說得好,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叫一切劫。無始無終,一切時一切處修妙行。『妙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萬行齊修。大經上常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萬行齊修,一絲毫都不染著,這才叫妙。我們凡夫做了一樁好事,念念不忘,這就不妙了。妙是說做了之後痕跡都不留,這才叫真妙。看看我們在這個世間,諸佛如來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我們細心觀察,他有沒有名聞利養?有。你看看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字傳留千古,全世界的人哪個人不知道?名!中國古時候諺語常講「人死留名」。不但名號流傳,而且多少人來造像供養;泥塑的像,木雕的像,金屬鑄造的像,彩畫的像,還要給他建個大殿紀念他。這是不是統統著了相?對。誰著了相?眾生著了相。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著相?釋迦牟尼佛沒著相。釋迦牟尼佛的行永遠是妙,妙不可言。但是這些著相,相即非相,那就妙。

  這些形像是什麼?教初學,初學還沒有離相,這個東西對他有好處。我們今天沒有離相,我們要離相就不得了。離相是什麼?把佛法忘得一乾二淨,所以我們必須要藉這個形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就是說住持三寶,住持三寶裡面的佛寶就是佛像。今天佛不在世了,我們供養佛的形像,供養他的意思在哪裡?見到這個像,就想起他教導我們是什麼,讓這個形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我的教誨,用意在這個地方。第二個意思,見賢思齊。這個形像在我面前給我很大的鼓勵,他是從凡夫修行證果成佛的,我要跟他一樣,我要向他看齊。第三個意思是紀念報恩的意思。我們今天接受這樣好的教訓,這個教訓誰傳下來的?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根本的老師,知恩報恩,念念不忘。供佛菩薩的形像有這三重意思在,不是迷信,這不能搞錯。見到像想到這個意思,時時刻刻用這個來提醒,讓我們在二六時中,念茲在茲,念念都能夠與教誨相應。佛的教誨是性德圓滿的流露,與經教相應就是隨順性德;與經教不相應,違背性德,隨順煩惱,那就搞六道輪迴了。隨順性德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這是供養佛菩薩形像真正的意思。

  依照經教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的相;轉迷為悟,不著轉迷為悟的相,你的心就清淨了。這個不是初學人學的。初學的人,我們只學一半,我們只學斷惡修善,著相不怕,初學!我們沒有能力離相,轉迷為悟,著相也沒有關係,第一個階段。到第一個階段修行有相當功夫了,自自然然教你逐漸逐漸要離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到最高的境界,性相不二,離即不二,即相離相,離相即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那就是妙行,那是第三個層次的。我們現在知道有這麼回事情,但是要曉得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好比三層樓一樣,我們在第一層,二層、三層沒上去過,現在聽人家講二層、三層裡面的狀況,知道有這麼回事情,不是自己境界。

  所以現在修行,我常常勸勉同學,從哪裡修?佛法從《十善業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儒家的,從《弟子規》、從《了凡四訓》;道家的,從《感應篇》、從《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個都是基礎的基礎,基礎的基礎愈深愈厚愈好,你的前途就無量無邊。就像我們搞建築一樣,打地基,這地基打得很深很厚很堅固,蓋什麼樣的大建築物都沒問題。如果沒有根基,什麼都不能成就,別說大乘法了,小乘法也不能成就。沒有德行的根基,世間法也不能成就。

  中國古人常說的,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這三樁事情都要倫理道德的根基,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根基,這三條都不能成就,你是平平常常庸庸碌碌過一生,可能來生還能得人身,不能生天。如果你真的有倫理道德深厚的基礎,立功、立德、立言只要有一條,你來生不在人間,天道!享天福去了,人間找不到你了。沒有倫理道德的基礎,隨順煩惱習氣,造作十惡五逆,來生人道也找不到你,到哪裡去了?三途地獄去了。所以你想想這多重要。

  今天就我們的境界,妙行是什麼?我剛剛說過,五戒十善,妙行;《弟子規》、《了凡四訓》,妙行;《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妙行。在我們今天這個程度,這個生活環境當中,妙行!所以這個妙,有凡夫之妙。凡夫裡面,我們人道有人道之妙;天道有天道的妙行;聲聞有聲聞的妙行;緣覺有緣覺的妙行;菩薩有菩薩的妙行。這個經上所講的,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妙行,那太高了。

  前面兩句略略的介紹,我們知道。但是我們起步從哪裡走?這至關重要,所以倫理道德、五戒十善,決定不能夠疏忽。今天這個社會,大家都疏忽了,都不重視了,愈是在這個狀況之下,我們愈要認真的來表現,做出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這就是佛陀教育;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儒釋道的教育,用現代的話來講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不是在課堂講講,那個講講是空洞的理論,沒用處,不能夠教化眾生,不能夠轉移風氣;要真正能收到教化的效果,得以身作則。

  《呂氏春秋》裡頭幾句話講得好,「凡事之本,先治其身」,我們套這兩句話來說,世出世間一切事業的根本是什麼?修身。儒家比他講得早,儒家講的話,「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修身是根本。《呂氏春秋》裡頭也這麼說法,他說在後,夫子說在前,儒家講在前。我們要不從修身這上下功夫,什麼都不要談了。所以他說「身成則天下成」,成是成就,我們自己身成就德行,你自自然然就能感化天下眾生。像古時候,這最顯著的,舜王。

  「身治則天下治」,治就是我們這裡講的修行。我們的身心煩惱習氣毛病很多,這是病,身病、心病,把這些病都把它治好,天下人的病也都治好了,我給他做榜樣。天下人沒有回頭,沒有把煩惱習氣斷掉,真正善知識,他不責備天下人,責備自己,我做得不夠好,不能夠感動他。念念反省自責,努力加功用行,要把自己的德行、形相向上提升,不怪別人怪自己。

  所以最後講「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為天下者」不就是四弘誓願裡頭第一願嗎?「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不在眾生那一邊,在自己。自己得度,眾生就都度;自己沒有得度,眾生怎麼會得度?千言萬語,最後歸結到都是自身。自己要把自己的身心調理好,為九法界眾生做個好樣子。我們常說,有緣的眾生、根性利的眾生,他看到你的形相或者是聽到你的教誨,他就受感動,他就覺悟,他就回頭向你學習。所以我們看大聖人,釋迦牟尼佛,你看身成而天下成,身治而天下治,先成就自己,然後自自然然影響社會,影響一切眾生。

  我們要細心觀察,要深深的反省,我們這一生活到這麼大的年歲,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學到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改變?我們煩惱跟沒學佛之前,是不是減輕?我們的智慧跟沒有學佛之前,是不是增長?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跟沒有學佛之前,是不是圓融?常常反省,常常檢點,把自己毛病缺陷找出來,把它消除掉,你自然就有進步,就有成績可觀。否則的話,還是迷迷糊糊,糊裡糊塗,不知不覺這一生空過了,真可惜。

  我們修行到底有沒有進步?實在說,你自己不反省,你自己不知道。別人,真有修行的人、有功夫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沒有辦法瞞過別人的。人家從哪裡看?這我常講,從相貌上看,從你體質上看,從你行動上看,從你生活上看,從你處事待人接物上看。看你今年跟去年是什麼樣子?看你學佛跟沒有學佛之前是什麼樣子?清清楚楚瞭如指掌。你到底學了多少?你有多少功夫?明眼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往往自己一無所知,為什麼自己會一無所知?自己迷在裡頭,迷而不覺。外面人看得清楚,那個人是覺而不迷。

  看出來的人會不會幫助你?那很難講,那要看你的根性。古人講:可以教,你要是不教,失人,你對不起這個人;不可以教,你要去教他,失言。什麼叫可教,叫不可教?可教是能接受、能改過的,這個人要教;不能教的,他不會改過,他心裡頭抗拒,他不服,這種人不能教。你要熱心去教他,將來變成冤家對頭;你好意對他,他用惡意向你。老師教學生,我們見到過,特別是跟李老師十年,我們同學很多。對那個不能接受的,個性很剛強的,不服的,老師對那種人是特別尊敬,講經說法他只來聽,教不教他?不教,關係保持得很好。那個可以接受的,老師有打有罵,一點都不客氣,那是真受利益了。

  說到總結,「好學」兩個字,真正好學,善知識幫助你;不是真正好學,善知識把你當作賓客,不會把你當作學生看待。你雖然在他的教室裡頭,你是貴賓,對你總是客氣幾分,絕對不會說你。縱然你有問題提出來,老師的回答也非常的巧妙,決定不會讓你起反感,這就是智慧,這就是圓融。正是佛在經教上教菩薩,「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如來的教誨。

  我們所在之處,要叫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錯了。我要檢討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妥當,叫人感到生煩惱,要把這個原因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這叫修行。為什麼?把我的錯誤過失修正過來,修是修正、修理;行,就是錯誤的行為。你能把錯誤的行為找出來,給諸位說,這就是佛門裡面講的覺悟,開悟,你開悟了,發現你自己的毛病,悟後起修。悟了之後,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功夫!所以什麼叫開悟?什麼叫修行?什麼叫功夫?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天檢討,每天反省,每天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修正過來,你了不起!你果然天天幹,三年,肯定你契入佛的境界。關鍵在哪裡?你不肯幹。其實,佛祖教導我們早晚功課決定不能缺。早晚功課是什麼意思?我也講過很多遍,早課是提醒自己,我這一天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希望我在這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不違背佛陀教誨,與佛陀教誨相應,這是早課的目的。晚課是反省,認真反省我這一天,從早到晚有沒有違背佛陀教誨?有沒有傷害一切眾生?有沒有叫一切眾生不高興?再細細去反省原因在哪裡?把原因消除,改過自新,明天比今天就更好了。天天覺悟,天天反省,天天改過,三年,你不能成大聖,小聖;你就超凡入聖了。

  佛家教學就這麼三樁事情:第一個階段,教導你轉惡為善,教你天天改過自新;第二個階段,幫助你轉迷為悟;第三個階段,幫助你轉凡為聖。怎麼個轉法?就在覺、就在修。首先你要覺悟,初學人的覺悟,就是一定要肯定佛菩薩的教誨是正確的,要肯定這一點;我自己的想法、看法、作法是錯誤的。如果你認為佛菩薩是幾千年的人,現在是什麼時代,他講的那些話還有用嗎?那就完了。你要相信你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與佛菩薩距離遠之遠矣!邊都沾不上,那還會有什麼成就?

  所以學習,學習真正最重要的一個基本,真是根本的根本,就要肯定自己是凡夫,不但是凡夫,業障深重,習氣甚深,這樣肯定,你才能虛心求教。這個裡面實在講,還是要有智慧,要有善根福德因緣,肯定佛菩薩是聖人,佛菩薩具足圓滿的智慧德能,我應當向他學習。這是最基本的一個觀念。但是入門要有引導,這個引導是善友、善知識,我們講的老師。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你沒法子入門,你什麼也學不到。

  所以哪一個老師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一定的,沒有一定的標準。在佛法,在世法,儒家、佛家都是一樣,他的標準是什麼?你最佩服他,最相信他,他就是你的善知識。那個人確實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但是你不相信他,你懷疑他,他不是你的善知識。你所相信的這個老師,跟那個老師相比,那是怎麼樣也比不上他的,但是這個老師你相信,他是你的真善知識,他能夠接引你入佛門。佛家講真正的善友跟我有緣,是這個講法,這個講法合情合理合法。

  所以真正善知識,不在乎他自己的道德修養成就,不在乎!在乎學生對他的信心。他說一句,學生都能夠依教奉行,絕不違背,他把你帶進門。如果對這個老師有懷疑有疑惑,你千萬不要跟他,你跟他,你的疑惑沒有斷,信心生不起來,你跟他的時間統統浪費,你在他這個會中一無所成。這個過失不在他,在自己,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大威光菩薩遇第二尊佛,就是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這一段到這個地方講完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7:27)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09:17: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89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