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六二卷) 2003/3/8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962
諸位同學,請看「毘盧遮那品」,遇第二佛,「睹相獲益」第六句。第六句昨天雖然說過了,我們還要做一個綜合的報告。
【即得大捨,名法性虛空平等清淨。】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好,但是要細心去體會,不能夠有誤會。他說「悲則心慼,喜便浮動」,這是講的凡情,我們一般凡夫歡喜的時候,心是浮動的;悲傷的時候,這個心確實是有很哀痛的現象,所謂七情五欲。菩薩,深位的菩薩,這不是普通的菩薩,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裡面地位深的,威光菩薩不是普通菩薩,他們的慈悲喜捨,跟凡夫的慈悲喜捨,差別在哪裡?這個我們要知道。總的一句話來說,六道凡夫的慈悲喜捨與情識相應,它是從識心裡面所生的、所現的,也是外面有感,內心有應,總不出感應的道理。但是見了性的菩薩們,這是覺悟的人,他們還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那個慈悲喜捨是法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法性裡頭本來具有的,這個不一樣。他的喜不浮動,他的悲沒有哀慼,他所現的相是清淨、平等、覺。下面『般若波羅蜜』就是覺,這是完全不相同。所以凡夫學佛這一點要特別留意,自己要辨別清楚,避免誤入歧途。
與性德相應,實在說是不容易的事情。諸佛菩薩教導我們見性的方法,在原則上講是有兩種,一種是「漸修」,一種是「頓超」。頓超的人不多,漸修成就的人很多,這個地方我們不能夠不清楚。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根性,我是普通根性,還是真正的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可以走頓超的法門,可以不必按照這個順序。但是頓超法門,在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人所共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是頓超的,二十四歲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我們要問:慧現前了,他有沒有定、有沒有戒?有,圓滿具足。這是什麼?叫道共戒。他的起心動念,待人接物,自己日常生活工作,絕對不會有絲毫違犯戒律。你要問為什麼?因為戒是性德,他見了性,性德圓滿現前。天才,不學就會了!而且還比那些學的人做得還要徹底、還要圓滿。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那是究竟圓滿。《華嚴經》上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在佛的境界裡頭,「漸」跟「頓」都沒有了,那叫「圓」。我們是什麼根性?凡夫,煩惱習氣完全沒有斷,你從哪裡學起?要從戒律學起,循序漸進,才會真正有成就。
前面我跟諸位提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功夫,做學問的方法,我們應當學,世出世法都不能夠離開這個原理原則。他從什麼地方開始?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有次第的,不能躐等的,這個次第就是戒律。先從「格物」,格物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斷煩惱。佛跟我們講,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夠明心見性,不能夠圓成佛道,是有兩大障礙,第一個障礙「煩惱障」,第二個障礙「所知障」。所知障是什麼?是狂慧。世智辯聰,說得頭頭是道,沒有戒定,這是兩大障礙。所以你看看,他從除障下手,格物!物就是欲望,我們今天講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這些東西很容易誘惑人,人人都喜愛、貪戀,都被它所迷了。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能耐,克服這個誘惑,知道這是煩惱的根源,必須把煩惱的根拔掉。先把外面的誘惑擋住,內裡面把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個煩惱習氣壓下去,伏煩惱,讓自己的智慧現前,恢復正常。
正常就是諸佛菩薩所示現的,正常的思想,正常的意念,正常的言行,你把它記錄下來,就叫做戒律。思想、言行隨順性德,不隨順煩惱,不隨順情識,在法相宗裡面講,轉八識成四智,他做這個功夫;四智是隨順性德,八識是隨順煩惱的。所以,慈悲喜捨隨順八識,它的根是情識,所以那個心是浮動、是哀慼,動感情!佛菩薩高明。所以最重要的,修行,不管是哪個宗派,不管是哪個法門,我們在講席這麼多年,說的次數太多了。這是經教裡面教導我們的,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應當老老實實依教奉行,這就對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到明心見性,這才叫成就。大乘佛法裡面,你畢業了,你跟老師學習的課程畢業了。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榜樣,他在文殊菩薩這一會裡面,明心見性,畢業了。畢業之後去參學。什麼叫參學?把明心見性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教化眾生,那叫參學。所以後面有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加上善財童子,你看他們表演給我們看。他表演的是什麼?智慧的生活,智慧的工作。這五十三個人代表我們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看明心見性落實在他們身上,他怎樣表現的?那個表現是究竟圓滿,我們這個世間人講的幸福,真善美慧的生活。個人是真善美慧的人,家庭是真善美慧的家,事業是真善美慧的事業,不管哪個行業!教化是真善美慧的教化,你們想想這味道,如果不循序漸進,做不到!
頓悟這個法門不能學。我初學佛的時候,我三個老師。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不可以學。他怎麼說?在中國歷史上,惠能以前沒有看到過惠能,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看到第二個惠能,那是特殊天才。他的修學方法是一步登天,他登上去了!我們學他,這一步登不上天,掉下來就摔死了。這是方東美先生跟我說的。所以方老師教我按照順序,由淺而深,漸修。我接受佛法之後,第一個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導我,從戒律入門。教我讀《釋迦譜》,讀《釋迦方誌》,認識釋迦牟尼佛。你認識他你才會仰慕他,你才會向他學習。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也是教我,不能學惠能大師,學不到的!你要學他準定流入狂慧,那就沒法子救了。他老人家教我,也是從戒律下手,所以第一部教給我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我真正學佛學經典的啟蒙,我從這本經書啟蒙。
經不但要熟讀,要解義;不但要解義,要落實,要做到。你做不到,縱然能說,說得天花亂墜,與你的生活、心行不相干。李老師說那不是學佛,那是什麼?那是佛學。你學的是佛學,佛學是把它當作世間一門學問來學,與自己毫不相干。所以「佛學」跟「學佛」,這顛倒一下,意思完全不一樣。搞佛學這是世間法,學佛那是超世間法!學佛要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不僅是慈悲喜捨與性德相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心行點點滴滴,都是性德的自然流露,當然不一樣。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定的。
我常說,清淨、平等生智慧,清淨、平等就是定,就是禪定。慈悲喜捨是大福報,福慧雙修,福慧圓滿,這稱之為二足尊。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大捨』,你看『名法性虛空平等清淨』,這就說明(連到上面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與法性相應。慈悲喜捨就是性德的自然流露,從哪裡流露出來,從清淨、平等裡面流露出來的。接著我們看下面第七句:
【即得般若波羅蜜,名自性離垢法界清淨身。】
這個意思很深,其實每一句意思都是深廣無盡。菩薩教學,清涼菩薩(清涼大師人家稱他作「華嚴菩薩」,這個他當之無愧)教導我們,我們今天在此地互相的在讀誦、在研討這一部大經,什麼人指導我們?《華嚴疏鈔》、李長者的《合論》指導我們,所以這兩個人是我們的老師。老師雖然不在面前,那個註解在我們面前,註解是老師寫的,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等於函授。老師雖然不在面前,他把這些東西都寫得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但是我們看到註解,有些地方註得很簡單,有些地方註得很詳細。這是什麼原因?這是老師的善巧方便。凡是註得多的、註得很詳細的,這一節的經文對於我們現前修學,一定很重要,所以他就特別說得詳細;絕對不是說只有這個意思豐富,其他的簡單,不是。他是對我們的根性,契機契理,這是真善知識,這是好老師。
在這一段註解裡面,清涼大師說「般若者,覺法實性,離分別也」,這一句是總說。後面他所講的,都是這一句的註解。什麼叫般若?大師跟我們說出來了。通常般若我們翻作智慧,究竟是什麼智慧?能夠講得清楚,講得明白的人,不多。講經的法師,收集許多參考資料,查看佛學辭典,講三種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方便般若」,常說的。清涼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的「覺法實性」,這一句話是實相般若。「離分別也」,把三種般若意思統統包含在其中。離妄想分別執著,般若就現前,般若是性德,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真實智慧。
九法界的凡夫,或者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第一個是佛,這個佛是天台家所講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沒見性。在圓教、別教裡面不稱他佛,稱他作菩薩,華嚴宗裡面講的小教的佛、始教的佛,跟天台講的藏、通是一個意思。這樣說十法界,包括佛在裡頭,沒有般若智慧,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裡面的佛,執著斷了,分別也斷了,妄想沒斷!所以他沒有辦法「覺法實性」。什麼時候才能覺法實性?大乘經教佛常講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就是實性,就覺法實性,他破一品無明。
大乘教上,這是世尊都是方便說,把無明分做四十一品,這破一品,破一品你就見到法身,你就見到實性;這一品不破,你見不到實性。見實性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華嚴經》裡面又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你看《華嚴經》最後這一品,《四十華嚴》的品題,就是這麼說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經就是八十卷經最後的「入法界品」。《八十華嚴》講的法界,《四十華嚴》上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那我們就曉得,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清涼大師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叫不思議解脫境界。什麼人能入?破一品無明的人能入。但是諸位要曉得,破一品無明前面,分別、執著完全沒有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也沒有分別執著了。如果還有分別執著,你見思煩惱都沒斷,你怎麼能破無明!所以對於世出世間法,執著還在,你出不了六道,分別沒離,你出不了十法界,大乘佛法的邊緣你都沾不上,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也知道這一樁事情難!誰有本事斷見思煩惱?其他的我們都不說了,見思煩惱裡也不要說太高,講最淺的,誰有能力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就講這一句,你有沒有能力斷?有能力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在小乘證須陀洹果,在大乘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十信裡頭初信,初信位的菩薩見惑斷了。現在這個世界上能找到這個人嗎?這樣的人,跟諸位說,就不是凡夫,他是聖人,小聖,小聖裡頭最小的。他出不了六道輪迴,但是他在六道裡頭決定不墮三惡道,保證!他的生活修行的空間,在人天兩道,天上人間。天上人間他也不是永久住在那個地方。經論上講得很清楚,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就證阿羅漢果,就出六道輪迴。不管這個世間有沒有佛出世,有沒有佛法,都沒有關係,肯定七次往來,他就出六道輪迴。所以他是聖人,不是凡夫。實實在在想想,我們做不到,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從前李老師幾十遍的教導我,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一條路,為什麼?這一條路叫帶業往生。帶什麼業?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一品不斷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妙!我們除這條路之外,沒路可走!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老老實實持戒念佛。
祖師大德訓導我們的,不要忘掉「持戒念佛」,念佛不持戒,跟你說,你不能往生,你去不了。為什麼去不了?持戒的人是善人。你看看他修《十善業道》,修十善業,他持五戒,五戒十善,善人。我們展開經本,你看佛在經上叫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是不是?不是!我們看到那個人不歡喜還討厭他,這個心就不善!真正善人,對於造作極重惡業的人,都沒有絲毫的惡意,只有憐憫,「他無知,他做錯了事」,憐憫同情,沒有一點惡意對他。我們要學到這樣的程度,這往生條件才具足,這個容易。一般人講:這個好難!是很難,但是我們做得到。破見思,我們做不到,說實實在在話,做不到!這個一定要做到。我們對待惡人不起惡念,是屬於不殺生這條戒。一切有情眾生不但不能殺害,不能叫他因我而生煩惱,不殺生這條戒才圓滿。我講經的時候說過,我們遇到惡人,惡的環境、惡的人,不起瞋恚;沒有報復的念頭,沒有絲毫瞋恚的念頭,這是屬於不殺生的。沒有報復的念頭,你就絕對不會批評他,不會以惡言惡行加諸於他,這是不殺生的戒圓滿。沒有一點瞋恚的念頭生起來,忍辱波羅蜜圓滿。
所以十善五戒我們要認真修學。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順境、善緣決定不能起貪戀;貪戀,貪是三毒煩惱裡面的貪煩惱,戀是痴煩惱。惡境裡面要斷的是瞋煩惱,貪瞋痴。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不起貪瞋痴了,五戒十善就做到了。那你要問有沒有破見惑?沒有。你的功夫是伏煩惱,但是伏煩惱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生到凡聖同居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也能「覺法實性,離分別」,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華嚴經》裡面的教導,含義非常之深。你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什麼法門?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看我們常講先入為主,這是第一個善知識,第一個老師,教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說這個意思多深。再看最後第五十三位,第五十三位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一個開頭一個總結,自始至終,善財修的是什麼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以彭際清居士才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你們想想,他這個話有沒有道理?說老實話,這個話我說不出來,我沒有這個見地。但是,我一看到彭際清居士講的這句話,我立刻就明白,百分之百的贊成。他講得太好,我有這個意思說不出來,他替我說出來,歡喜讚歎!《華嚴》最後歸淨土,五十三參就是淨土法門。當中,五十三去掉頭尾,當中這五十一參是什麼?跟諸位說,「離分別也」。教你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華嚴經》上顯示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接觸,離分別也,這是般若智慧。
這個「離分別也」是心裡頭樣樣清楚,是智慧,但是決定不把這些東西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心清淨不染!自己心裡頭,就是能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個人能夠在境界裡頭守住本心,本心就是本性、真心,無一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智慧,這個智慧是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內裡面清淨心一塵不染,這是根本智,你無所不知是從清淨不染的心顯現出來的。所以,不能有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要是以為你有知,你就完了。你要有知,那你是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大師註解裡面提醒我們,我們再往下面去念,「有可離者,非真離也」,我們一句一句的來說。我們今天有沒有可離的?有。我們要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天天在講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離。大師跟你說,有可離的,你沒有真正離。這個話什麼意思,你懂不懂?你心裡頭還執著有個「我要離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佛法最難的地方,這個意思愈講愈深。這樣看起來,那就不要離了,「不要離」又是一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要是不會,你想離,或者你不想離,統統是妄想執著。會的人他就明白了,會的人說「離即兩邊都不著」,那是真離了。他這個文後面,「知自性離,不復離也,無離之離,即真法界」,這幾句話很不好懂。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再看「睹相獲益」第七句經文:
【即得般若波羅蜜,名自性離垢法界清淨身。】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般若者,覺法實性,離分別也」。這一句是總說,意思略略的跟諸位報告過了。下面大師在註解裡面講「有可離者,非真離也」,這一句話很不好懂,特別是對初學。我們知道《華嚴經》不是教初學的。世尊當年出現在世間,最初示現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等正覺,那是表演的,表演他成佛了。成佛之後,就在定中,《華嚴經》是在定中講的。給誰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你要不是法身菩薩,你就沒有能力參與釋迦牟尼佛定中的法會。定中的境界不可思議,如來大定當中,《華嚴經》上所說的「師子奮迅大定」,《楞嚴經》上所講的「首楞嚴大定」,這不是一般菩薩的定功。在這個境界裡面,要用現在的話說,所有一切時間、空間的維次統統突破了,這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在這裡面講的。
我們人間的時間是二七日中,也有人說三七日中,這個都無所謂,總而言之,二七、三七,時間不長,就算三七也只二十一天。他說了多少東西?他所說的東西無量無邊。二七、三七哪裡能說得完?諸位要曉得,他時空沒有了。這是大經上常講的,在這個境界裡頭,把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剎那,一剎那也可以展開來為無量劫,時間沒有了。怎麼沒有的?現在我們明瞭,不同維次的空間被科學家證實了,確實存在。不同維次空間怎麼來的?科學家不知道,佛法曉得,從什麼地方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出來的。換句話說,離妄想分別執著,離得乾乾淨淨,這個多維次的空間就沒有了;沒有之後,那才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現前。
離妄想分別執著的人,他住一真法界,他沒有時間觀念,也沒有空間的觀念。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要見都在眼前,沒有空間界限;他要看過去佛,要看未來佛也在面前。為什麼?時間突破了。不思議解脫境界!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過去、昨天回不去,沒有辦法回到昨天;明天,明天我們也入不進去。我們真的有界限,有堅固的界限,沒有法子突破。無論在時間、在空間都有堅固的界限,這個堅固的界限是堅固妄想變現出來的。這些道理、現象,《楞嚴經》上講得清楚,講得很透徹。很可惜,西方的科學家們沒有讀《楞嚴經》,沒有讀《華嚴經》。
「有可離者,非真離也」,我在前面略略的說了說,為什麼?你有離的心,你還是沒有離,你沒有離的心,也沒有離。這個道理究竟在哪裡?說穿了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無量劫來的習氣,無量劫薰成的習氣,你今天想斷它,可沒那麼簡單。這是跟你講實在話,佛也是這麼說的。所以我們知道,這個經是對法身菩薩講的,不是對凡夫講的。凡夫裡面有一種人可以聽這個經,那是什麼人?在開經的時候,清涼大師跟我們說出來,大心凡夫!他雖然是凡夫,見思煩惱沒斷,但是他心量大,我們講肚量大,能包容,能包容虛空法界,所以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凡夫裡頭確確實實有這麼大心量的,這個大心量的人他可以聽《華嚴》,他對《華嚴》聽了之後,他會有悟處,能得受用。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心量,見思煩惱沒斷,《華嚴》對他不契機,他看不懂,他也聽不懂。但是有不少人喜歡念,念也有好處,阿賴耶識裡頭跟《華嚴經》結個緣,阿賴耶識落下華嚴種子,這也是個好事情。可是我們曉得,今生今世決定入不了這個境界。
現在我們怎麼辦?我們還是「有可離者」。我們要用戒律做一個是非邪正的標準,嚴持戒律!這是世尊教幼稚園、教小學,我們是幼稚園、小學生,一定要懂得嚴持戒律。你要不從這個下手的話,那麼佛法裡面所講的種種利益,你是一分一毫都得不到。你一生勤苦學佛,你沒有戒律的基礎,你所修的是什麼?如果修的與善相應,修的是有漏福報。如果與善法不相應,那你造的是惡業。這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以前常常教導我們,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該墮哪一道你還是墮哪一道,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的生生世世還是受業力支配,你自己做不了主。由此可知,遠遠比不上老實念佛人。老實念佛人,他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親近阿彌陀佛就是同時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這個人成就了。這個人是無比的幸運,無比的幸福,無量劫的生死輪迴,他在這一生完全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裡頭,超越了。
所以這些經文我們能讀,我們能解,體會到一點意思,但是曉得決定做不到,就這八個字就做不到。我們今天依照戒律最低的水平,我們離惡、修善。十惡一定要離,殺生、偷盜、淫欲、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慢,一定要離,在什麼地方修?就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之處,這個念頭起來之後,立刻要覺悟。古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因為這些惡念起來是正常的,你是凡夫!你無量劫來受這些惡的薰習,阿賴耶裡面這麼多惡業的種子,它常常起現行,這是正常的,這個不可怕。怕的是什麼?你覺悟來不及。覺悟要快!覺悟得快,你的惡就不會相續,你就能把它轉過來,轉惡為善,你要轉得快,轉就是覺。果然做到念念覺而不迷,晚上睡覺作夢都不迷,你的修行算有一點功夫了;這點功夫能夠看出來,為什麼?法喜現前了。我們講法喜充滿,這是很低程度的法喜,但這個法喜有好處。雖然這個法喜不多,很少,但是這個法喜充滿了你的身心。
在凡夫境界裡面,我們常講的是你的相好、你的健康,外國人講你的磁場非常好;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就顯示出來。所以你修行的功夫在哪裡?一接觸就知道了。你所發射出來的磁場,人家就知道了,別人能感受得到。何況你的容貌,你的舉止,你的起心動念,你的心行,它與善相應,它與十惡相背,這就是「有可離者」。「非真離也」,因為你還是出不了三界六道。但是那個真離我們有方法,我們藉著阿彌陀佛,我們有可離者也變成真離了。你要跟阿彌陀佛接不上軌,那就「有可離者,非真離也」。如果跟阿彌陀佛接上軌道,那「有可離者,也是真離也」。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我們要認識清楚。
底下一句,「知自性離,不復離也」,這是什麼人?這個一定要曉得,這是見性的人,破一品無明,見一分自性。自性裡面沒有惡業,還要不要離惡?不需要了。這個標準在此地,我們沒有見性,不行!沒有見性,你是九法界的凡夫,不可以!見了性之後不一樣了,所以這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見一分自性了。今天在這個世間,明心見性的修行人,黃念祖居士告訴我,沒有了。往後在釋迦牟尼佛法運九千年當中也沒有了。倓虛法師,我沒有見過他老人家,我讀過他的傳記《影塵回憶錄》,我聽過他講經的錄音帶,他講開示,我在錄音帶上聽過他的聲音,他說也沒有了。他說得很好,他那個年代(他比我長一輩),他說他一生見到的出家在家修行人,很多!宗門的知識,就是學禪宗的,得禪定的,真正得禪定的,他見過,聽說的就更多了。
得禪定的人有定共戒,心常常在定中,他不會做錯事情,所謂定共戒。他將來到哪裡去,到四禪天,他不在欲界,他肯定生天,不是生欲界天,生色界天。看他禪定功夫的淺深,四禪八定,八個等級,都是禪定功深的人去生的。如果對於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還有一絲毫貪戀,放不下的,他的禪定功夫再好,生欲界,跟諸位說,初禪都沒分。什麼原因?欲沒有斷,這個斷不是了斷,是伏斷。禪定功夫深的人能伏斷,在五欲六塵裡面,他的心確確實實不沾染,他沒有這個念頭,這是功夫伏住,這個功夫就是禪定。
我們用念佛的功夫來伏,這個念佛功夫也是禪定。佛在《大集經》裡面講得很好,「持名念佛即是甚深深妙禪」,這個話是佛說的,念佛是甚深的深妙禪,能伏煩惱。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對自己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才曉得用功,才曉得要精進,這個事情不是開玩笑的。現在有一分命光,就要認真努力一分的修持,一口氣不來,修行功夫沒有成就,壞了,又要去搞六道輪迴。這一搞六道輪迴,又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遇到佛法。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什麼時候才能出離?所以聰明人、明白人就在這一生,決不等來生。來生不可靠,我就要在這一生成就。在這一生成就的祕訣沒有別的,看破、放下。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真正能夠徹底明白了,叫看破,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再也不沾染這些東西,你這一句佛號與性德相應、與彌陀相應,肯定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一生成就了。
所以我們要離一切惡,要離名聞利養,要離五欲六塵,要放下身心世界,沒有一絲毫貪戀。自己成就,就是度眾生的成就。為什麼?你示現給眾生看,「你是這樣修行成就的!」做一個樣子給人看。人家看到了,聽到了,信心生起來,願心發起來了,這就對了。我早年,說這個話大概三十年前,在佛光山教學。那個時候佛光山剛剛開山,一片荒山,只建了幾棟房子,佛學院,叫東方佛學院。有一天佛光山有一個工人,他們的工人是長工,就是常年在佛光山做工的。晚上月光很好,我們在放生池的旁邊,有幾個學生,我們在討論佛法,這個工人走到我們這裡面來,跟我們講故事。講他的家鄉,他是將軍鄉人,台南將軍鄉。說一年前,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往生,站著走的,跟我們講這個故事。
老太太為人非常慈悲、善良,樂善好施,但是她不懂得什麼叫佛教。反正是見到佛菩薩、神廟她都拜就是了,常常喜歡去拜神,神佛不分。三、四年前,兒子娶了個媳婦,媳婦懂得一點佛法,勸她不要去拜神,在家裡面請了西方三聖,勸老太太念佛,求生淨土。這個老太太很有善根,就接受她媳婦的勸告,老老實實念佛,不再拜神了。這樣念了三年。她往生,她也不跟家裡人說,家裡兒子媳婦都很孝順。她往生是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她告訴家人:我洗個澡,你們先吃飯。兒子媳婦孝順,還是等她。等了很久,這個老太太還沒有出來,就覺得奇怪,洗澡怎麼洗這麼久?去看看,她真的洗過澡,叫也沒有答應,去找。她在佛堂,身上穿著海青站在佛的面前,跟佛像對面站在面前,雙手合掌站在那裡,叫她也不答應,仔細去看的時候,她已經走了。
所以這個工人告訴我們,念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他來給我們上課,我們聽了非常感動,他說他的鄰居親眼看到的。他說老太太不願意告訴家人,怕家人障礙,她不說話。你看走得乾淨俐落,肯定是預知時至,她也不生病,說走就走。這個事情好像過了二十多年之後,我在高雄講經提到這個事情,聽眾裡頭有兩個人告訴我,他說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是將軍鄉的人。這個老太太這一生沒有白來!我們仔細來觀察,佛門出家的這些法師們,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她?她真的成就了。講經說法的法師,名山方丈住持,什麼佛教會的會長,臨走的時候能像她這麼樣瀟灑嗎?能像她這麼樣自在嗎?站著走的。我在這一生當中,看到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少個,統統是在家居士。很值得我們反省,很值得我們檢點。我們到底在修什麼!我看不少出家人,他不是修行,他是修廟。廟修得不錯,很莊嚴,富麗堂皇。他走的時候那個相很差勁,不省人事,連最親近的人到最後都不認識,比比皆是。這怎麼得了!
所以這兩句經文,這是法身菩薩,這不是我們的。我們知道有這個事情,我們還是要在相上斷惡修善。「無離之離,即真法界」,這就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亦如是,毘盧遮那佛的報土。「真法界者」,這跟你講一真法界,「本來清淨」。你看明心見性的人,六祖惠能大師跟我們說過,「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這兩句話就是「本來清淨」,那是一真法界的境界。真,揀別這不是妄。什麼是妄?十法界是妄。離十法界就一真,可是你要記住,「有可離者,非真離也」。我們講離六道,脫離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這是入四聖法界,跟諸位說,這是有離、有證。離十法界,證一真法界,那個情形就不一樣,那是「無離之離」,你才能夠契入一真法界,你才能夠證得華藏世界。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個人修行功夫不一樣,如果自已境界果然到無離之離,你往生西方極樂是生實報莊嚴土。如果你是有離、有生,我離婆婆世界,我生極樂世界,有離有生,你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是方便有餘土。這個要懂得。高的我們沒有分,低的穩穩當當,所以千萬不要好高騖遠。好高騖遠是什麼?沒有善知識給我們印證,往往我們自己產生誤會,錯認了,那就壞了,這一生往生的機緣就斷掉了。所以萬萬不可以冒險,我們應當穩作穩打,我們的目標就是凡聖同居土。經上、清涼大師這個註子,都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可以聽,我們可以記住,知道有這個事情,我們不能學。
「法界清淨,即般若清淨,般若清淨,則萬法本淨,萬法淨者,無淨無不淨,為真淨也」,這個話好,文章也好。我們可以讀誦,不能受持,做不到。這非常明顯,頭一個自私自利沒有斷,這是煩惱的根。我勸同學,雖然不能斷,要淡一些。為什麼?我們取西方同居土的淨土,盡量減少障礙。煩惱斷不了,但是要淡幾分,一年比一年淡薄,這就是功夫、進步,這就是看破。要把世緣看淡,要慢慢放下,今年我能放下一分,明年我能放下兩分;慢慢的放,這是好境界!我們所看到很多往生的人,將軍鄉這個老太太站著往生的。倓虛法師告訴我們,諦閑老和尚有一個徒弟鍋漏匠,做鍋漏匠的,他也是念三年佛,也是站著往生的。他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諦閑和尚給他辦後事。這都是老老實實,真正生凡聖同居土。他們對於這些高深的教理沒聽說過,他的好處在哪裡?心裡頭沒有妄念,老實!老實人很容易成就。老師怎麼教他就怎麼做,沒有懷疑,沒有雜念,就是沒有摻雜、夾雜,沒有間斷,只要做上這三點,沒有一個不成功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不懷疑,是真實智慧,不夾雜,真正清淨,功夫不間斷,他怎麼會不成就!要講真的,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我們聽說這個人還修了三年,由此可知,他是漸進。七天之內成就的,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宋朝瑩珂法師,三天,他是三天成就的,那是勇猛精進。因為他自己知道自己煩惱習氣很重,雖然出家還是造很多的罪業,戒律他沒有辦法做到,破戒的出家人。但是,他信佛,他對於經典教誨不懷疑。所以讀到經典的這些教誨,想想自己心行,這兩個一對照,他自己知道決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他恐怖了,他害怕了,向同參道友求教,有什麼方法能救他。同參道友也不錯,給了他一本《往生傳》,給他這麼一本小冊子,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關起門來,一心念佛就求生淨土,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他也不吃也不喝,真誠心感動,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佛跟他說:你的壽命還有十年,陽壽還有十年,這十年當中你好好的修行,等到你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這個等於說給他授記了。
但是瑩珂法師向阿彌陀佛要求:我的劣根性太重,禁不起誘惑,外面一誘惑,我又要做破戒犯罪的事情。他說:十年我又不曉得做多少惡業,恐怕就不能往生了,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聽了之後,也就答應了。他說這樣好吧,三天之後我來接你。這瑩珂法師好開心,把房門打開,告訴寺廟大眾,他三天之後就往生了。寺廟人對他不相信,沒有信心。因為他不是一個好出家人,名聲也不好,業障習氣很重。反正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三天不長,看你三天之後,你往生不往生。大家看笑話。到第三天,他向大家要求,態度非常真誠,不像說假話的樣子。要求什麼?要求大眾替他助念,說他今天走,阿彌陀佛約好了,今天來接他。大眾當然也歡喜,真能往生是好事情,於是大眾替他助念。念不到一刻鐘,他就跟大家說,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了,他就走了,沒有生病!
這是證明《阿彌陀經》裡面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就是,你是不是有這個懇切的心,是不是把這個世緣真的統統放下,身心世界一絲毫留戀都沒有了,這個跟阿彌陀佛起感應道交。這不是假話,不是寓言故事。《淨土聖賢錄》上所記載的都是真實的事情,尤其瑩珂這個事情,這還能假得了?這個寺院那麼多人,出家在家親眼看見的。這是我們的典型,這是我們的模範。我們今天想往生,去不了,業障習氣太重!我們修這個法門,跟阿彌陀佛連消息都沒有。這什麼原因?業障重!不是阿彌陀佛不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有障礙看不見。
所以今天修行,最近這兩年我特別提倡「純淨純善」。我們以這個為目標、以這個為方向。一定要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落實,一定要把「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要做到。我們決心求淨土,我們不貪戀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再好,最後是一場空。你死的時候,一樣都帶不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要牢牢記住這句話。生生世世在輪迴當中隨業受報,你仔細想想,苦不堪言。《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不是假話!出不了六道,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促。所以三惡道是六道的老家,家;三善道是旅館,你出來觀光旅遊,是這麼回事情。三界苦海!所以聰明人、覺悟的人,下定決心脫離輪迴。我學佛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不想再搞輪迴,我要出離;要出離,那什麼都放得下。誰要,你拿去,歡歡喜喜,一絲毫留戀沒有。我清楚,你還想搞輪迴,我不想搞了,歡歡喜喜給你,一絲毫執著、分別都沒有。這是什麼?你真看破了,你真的覺悟了,你的心清淨了。
大師末後這幾句話,「實相般若,為萬法之體」。這一句話,在我們現前的同學你懂不懂?前天我把日本科學家他們發現水的結晶,從網絡上拿下來的這四張資料,發給諸位同學了。如果你們看過,你再讀這句經文,「實相般若,為萬法之體」,你應該有所感悟!這個水為什麼有靈性?它的體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就是你們在三時繫念,中峰禪師講的「靈知心」。靈知心是不生不滅的,是不來不去的,是一切萬法的理體。所以一切萬法都有靈知,實相般若為體。
「觀照冥此,眾德攸依,故云身也」,這是解釋為什麼名稱裡面有一個清淨身,『法界清淨身』,意思在此地。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裡頭說的是多,這是《疏》,《疏》後面他還有很長的《鈔》解釋這個《疏》的,希望那一段文同學們自己去看,這裡頭大致上的意思我都跟大家講出來了。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5: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