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六一卷) 2003/3/7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961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威光菩薩遇第二佛,「睹相獲益」第三句:
【即得大慈,名普隨眾生調伏度脫。】
這一句意思非常明顯,清涼大師在註解裡只用了四個字,「無緣普應」。這是見到佛示現成等正覺,立刻就獲得這第三種的利益。他的慈悲心被佛的示現引發出來了,這是自性本具的大慈悲心,這個慈悲心『名普隨眾生調伏度脫』。普隨順眾生就是清涼大師講的「無緣普應」,後面這四個字是講慈悲心所生起的德用;根性鈍的人,菩提心調伏了,根性利的人,慈悲心之所加,他就度脫了。『大慈』名稱裡面,「普」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隨是隨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換句話說,這個地方非常明顯的為我們顯示出威光童子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大慈」就是慈悲心,平等才能夠普,不平等,普這個字就沒有了。隨順裡面有智慧、有清淨。如果沒有清淨心,清淨心是定。像我們讀了大乘經,我們能不能恆順眾生?我們可以說要學這個法門,是有限度的恆順,不能隨心所欲。什麼原因?我們的定功不夠,如果也要恆順眾生,非常可能被眾生度走了。
這個事情早年李老師跟我講得很多。自古以來很好的法師、出家人,發心弘法講經去度眾生。因為平常修行都在深山,人跡罕至,你跟社會遠離,不接觸,容易保持清淨心。這一出來講經說法,一定要接觸大眾。所以古時候寺院叢林在山上,修行養道的地方,是老和尚講經對內不對外的,培養師資的地方。學生有了成就之後,再派出去講經,講經一定在城市,在人口稠密之處,往往在那裡建講堂;講堂稱為下院,下院是便利初學,接引眾生。年輕法師下山,到下院講經弘法,接觸的信徒多。要是沒有定功,古今中外都一樣,接觸的信徒多,信徒當中很可能跟你生起了緣,這什麼緣?愛緣。愛緣生起來之後,往往這個法師就還俗,就去結婚了,被信徒度走了。這個事情是平常事,一點都不希奇,我們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
老師對學生的限制,很嚴格。我是三十二歲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我學的進度很快,老師給我的限制是「你要學講經,不能離開台中」。台中是什麼?是自己的道場:慈光圖書館,台中蓮社,還有個靈山寺。這三個道場一家,都是接受李老師指導的,只能在這三處,其他地方不能去。為的什麼原因?防範你墮落。我在台中住兩年,出家的因緣成熟了。老師又警告我,告訴我:四十歲之前,決定不能到外面講經說法,要真正到外面去講經說法,到四十歲以後。那要學講經怎麼辦?回到台中來,還是在自己家裡練習。這是老師的慈悲攝受,處處防範。因為六道眾生煩惱習氣深重,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定力,是很難抗拒五欲六塵的誘惑、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只要稍稍感受毫分的誘惑,那個誘惑逐漸會增長,它不會衰退,增長的結果就是墮落,非常可怕!所以到哪裡找一個好老師,這樣的關心愛護,來給你防止。
初發心,古德講得好「成佛有餘」,那是真正的道心。可惜這個道心不能耐久,諺語所謂「露水道心」,比喻作朝露,早晨的露水,太陽出來就沒有了,禁不起考驗。真正能夠禁得起考驗的,沒有別的,對老師的教誨百分之百的遵從。百分之百的做到。這樣子你才能夠防範社會名聞利養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現在學道難!我求學那個時代,社會的誘惑力量比現在遜色很多,現在這個聲光化電不得了!我們那個時候求學時代,台灣經濟還沒有能夠發展,人民生活還相當困苦,待遇很微薄;換句話說,沒有購買力。社會安定,在那個時候台灣的治安是東南亞第一,治安最好。現在過了四、五十年,半個世紀,半個世紀之後,誘惑力量提升了十倍都不止,所以修行愈來愈艱難。你能抗拒得了嗎?你能夠忍受得了嗎?不受誘惑。
這個說起來,好像在六波羅蜜裡面,這是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但是諸位曉得,與大慈關係非常密切;大慈是沒有條件的愛護眾生,救度眾生。我為了愛護眾生,為了要救度苦難眾生,我要修忍辱波羅蜜,我要修布施波羅蜜,我要修持戒波羅蜜,不為我自己,為這個時代苦難眾生,所以勇猛精進。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大慈悲心在推動。世間人在社會上從事某一種行業,他也非常認真努力精進,像現在從事於工商業的,分秒必爭。他為什麼?他為利。利得到之後,為名、為地位、為權勢,這個東西在推動他,這是欲望,欲望在推動他。學道的人、修行的人,對於世間這個欲望看淡了,什麼力量在推動他,也勇猛精進認真的修行?基本的,他認真修五戒十善。一般人都疏忽了,他為什麼要認真的修?他是慈悲心在推動他。一定要這麼作法,要嚴持戒律,為什麼?現在一般修行人把戒律都疏忽了,覺悟的人他知道,不但是佛法,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善法,都建立在三善根的基礎上。你沒有善根,哪來的善法?
「三善根」是什麼?無貪、無瞋、無痴,就是《十善業道》裡面的不貪不瞋不痴。從不貪不瞋不痴才生起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大家都疏忽了!大家勤苦修行,道業不能成就,你細心去觀察,他天天還在造業,沒有終止造業。他自己不覺悟,覺悟的人在旁邊看得很清楚,他所造的一切業因,後面接著來的就是果報,他的果報不善。大乘經上常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覺悟,所以決定不造惡因,他不會有惡果。六道凡夫沒有智慧,他迷惑顛倒,有意無意天天在造惡因。果報現前,他害怕了,那個時候害怕沒用,來不及了,你一定要承受。等到報盡了,如果你的善根現前,你學佛的因緣就又現前了。修行證果,為什麼要無量劫?為什麼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實在講並不難懂,原因是什麼?六道裡面學佛的這些凡夫進的少退的多。這一退轉就到三途,三途裡面沒有辦法繼續再修行,他在受苦受難,修行這個意念永遠提不起來。
雖然諸佛菩薩很慈悲,也應化在三途裡頭,像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的,地藏菩薩在三途,示現在三途。許許多多佛菩薩示現在三途裡面,做閻羅王,做無常大鬼,做鬼王,這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但是你要曉得,他度眾生非常困難,比人道難多了,很不容易覺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逐漸對這個道理搞通了,這些事實我們細心去觀察,逐漸也明白過來。這個時候自己的警覺性才不斷向上提升,不敢造惡業!知道造一點小小惡業,不要以為這小小惡業無所謂,殊不知小小惡業造成嚴重障礙;障礙你的覺性,障礙你念佛往生,障礙你的悟門。我們研教想開悟,就是因為這小小的惡業多,積小惡成大惡,把你的悟門堵塞,你不會開悟!研經、聽教不開悟,參禪不能得定,念佛不能得一心,原因都在這個地方。
用這一句話來說,他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時候就不一樣,不為自己,為別人要這樣作法。我要持戒,我要修十善,做給別人看,希望大家看了之後,覺悟回頭!這個世間造業的人少了,災難就少了。怎麼樣消除衝突?怎麼樣化解誤會?怎麼樣促進和平?從哪裡做起?從自己本身做起!怎麼個做法?隨順聖賢教誨,就自度度他了,這是真正的慈悲心。 所以,小的果報「調伏」,調伏煩惱習氣,我們常說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是屬於調伏。積功累德,功德積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明心見性,那就度脫了。脫,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何以能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九法界裡頭,永恆無間斷的在那裡示現,為什麼?無非是大慈大悲,慈悲心在那裡起的作用。
大威光童子他是看到「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如是示現,他感動了,他覺悟了。所以他也由大慈悲心,這個大慈悲心生起,效法如來,這叫真正學佛。我們見佛像,聽佛說法,這個「獲益」就是他真正在見聞當中,真正獲得的心得,他心裡面所得到的是什麼東西?他得到念佛三昧,他得到陀羅尼,他得到大慈悲。大慈。下面一句:
【即得大悲,名遍覆一切境界雲。】
清涼在這個地方註解也只有四個字,「等除熱惱」。這是『悲』,一般佛法裡面解釋慈悲,「慈」是與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你看慈裡面有「普」,悲裡面有「遍」,這個心量確實遍虛空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看到眾生苦不忍心,以智慧、以善巧方便,怎樣幫助眾生離苦?今天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地球上所有的眾生正面臨著有史以來的劫難。天災人禍層出不窮,頻率不斷的在上升,災害不斷的在擴大。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不分國籍,不分族群,可以說是惶惶不安!多少人在那裡尋覓避難的處所,我就遇到很多。哪個地方好,可以能夠避免這個劫難?我告訴大家,這個劫難是「遍」世間的,沒有地方可以躲避。用不著去打妄想,去找一個避難的地方,找不到!所謂是在劫難逃。那要怎麼辦?
聖人教導我們,離苦得樂的理論與方法,我們要細心參透。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的命有兩種,大家只知道有個「身命」,不知道還有個「慧命」。身命是無常的,捨身受身,這無常的,是生滅的;慧命是不生不滅,慧命比身命重要多了!你要懂得這個道理,那你就曉得,我們人生在這一生當中,什麼事情最重要?求智慧最重要。智慧到哪裡求?大乘經裡面說得太多了,智慧是你心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需要求。《華嚴經.出現品》講得太好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家相同的,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完全相同。可是九法界的凡夫,「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話要聽清楚,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障礙住,不能現前,所以墮落在九法界,墮落在六道三途。佛菩薩慈悲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幫助我們,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果然覺悟了,事實真相明白了,就曉得我要怎樣恢復我的性德,那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常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執著。執著的念頭斷掉了,這就是我常說的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個念頭沒有了,那恭喜你,你脫離六道了,這是度脫的意思,你脫了六道。因為你還有分別,雖沒有執著你還有分別,所以你還不能出十法界,你只能出六道,不能出十法界。如果把分別也斷掉,你的清淨心現前;有分別,清淨心不現前。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因為離分別就平等;離執著就清淨,你的清淨心現前。一切不分別,平等心現前,這個好。平等心現前的時候,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裡面,極其微細的妄想你還沒斷,所以你不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但是這個時候你所證得的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這是真正的「拔苦與樂」。
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說是解說。講經說法是「說」;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是「演」。演說從來沒有間斷過,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看出,什麼叫大慈大悲,原來是要做給別人看。我們學佛,我們得學釋迦牟尼佛,我們得學這些法身菩薩,觀音、勢至、地藏、普賢,我們得學他!我們得要學各個不同宗派的祖師大德。出家,你看他示現出家的榜樣;在家,你看他示現在家的榜樣。無論你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看看他的言行、他的思想、他的作為,能夠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的,這個人是菩薩!
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身分,他是個公務員,也是個教授。你看他所示現的。公務員,他在奉祀官府擔任秘書,主任秘書,奉祀官是孔德成先生。他在中興大學教國文,在中國醫藥學院教《內經》,兩個學校的教授,自己還有秘書簡任一級。在當時他每個月的收入大概有五百多塊錢,那個時候的收入就相當好,相當高的收入。他一個月只用六十塊錢,是他一個月收入的大概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九做慈善事業,普通人做不到。我們當時對老師尊敬,只看到老師的外表。老師穿的那一套中山裝,大概總有三、四十年,舊衣服,他很愛惜,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他老人家往生之後,他的遺物,我們這才發現,裡面的汗衫穿破了補洞!現在這個社會裡幾乎就沒有了,哪個人穿破衣服,還補著再穿。襪子,每一雙襪子都是補好多個補丁。誰補的?他自己補的。他要是給別人補,在我想像當中肯定是,他要交給哪個人替他補,那個人一定把它丟到垃圾桶,買雙新的供養他,肯定是這麼做的!自己補的,裡面內衣都是補的。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
我們這麼多年來,我初出家的時候,穿百衲衣,那個衣是補了好多補丁的。以後,這是我被逼沒有法子,住到韓館長家裡,我那件百衲衣被韓館長丟掉了,丟垃圾桶裡去了,從此以後我就再沒有穿過有補丁的衣服。但是,李老師一生(他九十七歲往生的),一生穿補的襪子,補的內衣。我們看到流眼淚,非常感動!他九十五歲都不要人照顧,自己燒飯,他一天吃一餐。這是老師一生,他告訴我,大概是三十多歲他就開始日中一食,一直堅持到晚年,幾乎是一個甲子,差不多是六十年。九十七歲走的,差三年就一百歲。這是在家菩薩,示現給我們看。
還有一位在家菩薩,跟我都非常有緣分,李炳南老居士是我的老師,我跟他學佛。我還有一個老師,抗戰時期國立第三中學的校長,我那時候在學校念初中。到台灣的時候,這個老校長又遇到了,他對我非常愛護。我們對老校長非常尊敬,真的,把他當父親看待。他在晚年,曾經一度做考選部的政務次長,這是屬於考試院的。政務次長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副部長。次長有兩個,一個政務次長,一個常務次長,他是政務次長。考選部配給他有轎車,他家裡面,公家給他裝的有電話。我這位老校長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學生,到台灣我們兩個變成同學了。我聽他兒子告訴我,他兒子我們在抗戰期間是同學,我們的關係、感情都非常好。他告訴我,他說他這個老爸爸非常固執。我說怎麼固執?他說:公家配的車,不但我們不能坐(他的兒女不能坐),他自己不是辦公家的事情,他自己都不坐,他出門私事看朋友,他坐巴士。他說這個社會哪有這種人!他說他爸爸老頑固。公家配的電話,不是公事他不用,私事的時候,到他那個巷口去打公共電話。那是什麼?為公家,要知道節省,公家車開出去要汽油,打電話的時候要付電話費。公私分明!
我聽了之後,我想在台灣還有這樣的官員,不可思議!我這個老校長是這樣做人的。公私分明,因果分明,於公於私一絲毫都不浪費,知道節儉。這個都是念佛往生的。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的是他的悲心、他的慈心,為愛護眾生,為拔除眾生的劫難,做這樣的示現。這是教誨!讓我們看到,讓我們聽到,自己會反省。我們的心行跟他做個對比,向他學習。點點滴滴都為眾生想,我能夠少花一塊錢,眾生就多一塊錢的救苦,就多一分幫助。你看李老師一生做的給我們看,周老師也做出來給我們看。會看的人,看明白的人覺悟了,做人應該如是,不應該浪費,他做得雖然是過分了一點,古人常說「矯枉一定過正」。為什麼?你才引起別人的注意,引起別人的認真反省,他才能得利益。一生能這樣做,什麼力量推動他,決不是名聞利養,大慈大悲在推動!
所以,這個大悲心叫『遍覆一切境界雲』,慈悲普遍一切。「雲」在佛法裡頭表法,表一切法非有非無,相有性無,事有理無,表這個意思。你要懂得一切法非有非無,你就不會執著了,你就了解事實真相。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請接著看第五句,「睹相獲益」第五句:
【即得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
這從第三句往下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無量心第三個就是『大喜』,這個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佛深德海,蘊積力用,菩薩緣此,喜遍身心」,這十六個字希望同學們要牢牢的把它記住。為什麼?對於我們自己養生之道大有幫助!儒家講的「不亦悅乎」,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可惜我們的法喜就生不出來。一個人要能常生歡喜心,我們從日本科學家搞的「水結晶實驗」就明白了,一個人常生歡喜心,這個人就長生不老,這個人就永遠不生病。
我們現前有個例子,許哲居士這幾天到我們這裡來。今天下午我們一起參加市政府的活動,她也去了,一百零五歲了。她告訴我,她一生沒有發過脾氣,一生保持著清淨、平等的愛心。一生沒有生過病,一百零五歲沒有生過病。生活非常簡單,她日中一食,吃什麼?完全吃生菜。有時候吃一點點稀飯,我問她:你早晚呢?她說有的時候早晚只喝一杯牛奶,多半都是一杯水,健康長壽。她每天的工作量不是一般人能夠跟她相比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她照顧二十多家最窮苦的人家,天天去看他們,看他們有沒有得吃,有沒有生病。沒得吃的,她要想方法送吃的東西給他們,照顧他們。生病了,想辦法送醫藥,或者送他到醫院看病。她說的那些老人,實在講年齡比她小得多,六、七十的,七、八十的老人,她照顧的,她自己一百零五歲了。
所以她自己常常說,她是一百零五歲的年輕人。這真的一點不假。你看看她的皮膚,你看看她的精神,看她的動作,差不多跟四十幾歲的人一樣。前幾年悟泓法師在新加坡,跟著我一起去看許哲,他看到之後自嘆不如。那時候他才四十多歲,不到五十歲,不能比!我仔細觀察,許哲只掉了一顆牙齒。你看,她不要修補。她只少一顆牙齒,耳目聰明,完全沒有退化。我的看法,她至少還要活二十年,她還要為這些苦難眾生服務二十年,她這個身體行!沒問題。什麼原因達到的?常生歡喜心。她確確實實具足慈悲喜捨,她是這個心。我們一般凡人為什麼做不到?一般凡人沒有慈悲喜捨,只有貪瞋痴慢。貪瞋痴慢,三毒!換句話說,不善到極處,就用毒來形容它。所有一切不善業,所有一切惡業,都是從貪瞋痴慢生起來的,那怎麼能跟人相比!內有三毒,外有五欲六塵在誘惑你,內外交感,百病叢生。不但你會生許多奇奇怪怪的病,你壽命減短!所以健康長壽之道,這個道之根,就是慈悲喜捨。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清涼大師這十六個字,如果我們自己也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真正幸福不是你地位高,不是你有財富,不是你有很好的物質享受,不是的;真正福德是你自己心地清淨,沒有病苦。物質生活縱然苦一點,不缺乏,足夠了,這就是大富大貴。佛法裡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應有盡有,這說明「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哪有求不到的!求成佛都可以求得到,這是最難的了,其他的在佛法裡頭真的是雞毛蒜皮,不足以為道。哪有求不到的!
清涼大師這個四句話十六個字,這裡面的含義很深,「佛深德海」,這也就是講「佛德」,佛之德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深廣沒有邊際,所以自性裡頭本有的德能也是沒有邊際,用深、用海來形容。佛的德是什麼?具體說一點我們聽聽,要不然沒法子學。首先我們對於「德」這個字的定義要搞清楚,通常「德」會連著「道」一起說的,道德!什麼是道?宇宙總的原則,我們稱之為道;宇宙之間局部的原則、原理原則,我們稱之為德。這個話如果聽不懂,我們用比喻說,講我們整個身體、全身的,這就好比是我們把整個身體代表宇宙,講整個身體的養生之道,總的原理原則這叫道。局部的稱為德,譬如我們講眼睛、耳朵這是局部的,這是身體裡頭的一個器官。這個器官我們對它了解,知道怎樣保護,怎樣運用,怎樣能夠保持長久而不退化,這是德,這大家好懂。道德是一體,但是一個是總,一個是別。
在儒家講什麼是道?五倫是道,宇宙自然的法則,不能違背!像日、月、地球的運行,這是個自然法則。地球上有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是自然法則,不是人製造的,符合自然法則這是道。儒也是本著古聖先賢的教誨,五倫是道,五倫是什麼?夫婦,這是自然的法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個就人來說,人與人的關係,要與大自然的總綱領、總原則相應,這是「道」。「德」,德是局部的,五常是德;五常是仁、義、禮、智、信。我們講仁愛,這是德。人與人之間一定要相親相愛,這是性德,這是合乎自然法則的。人與人不可以對立,所以「仁」是屬於德。「義」屬於德,義是什麼?義,我們今天講義務,是你應當要做的。所以五倫就有十義。做父親的對兒女要慈悲,要慈!做兒女對父親要孝!孝跟慈都是義,你應該做的,你要不做到你就錯了,你就違背了自然的法則。我們今天講義務,只有付出不求回報,這是義。在社會上幫助一些苦難眾生,幫助社會做有利益於社會大眾的事業,我們常講義舉:這個舉動合乎義,我們應當要做。
「禮」,禮講節度,人與人的關係在形式上一定要有禮。禮不能過分,不能不到。過分,諂媚、巴結;不到,傲慢、失禮。所以禮講節度。現在一般講我們人與人之間行禮,最敬禮是三鞠躬,表示我的敬意。三鞠躬,「三」就是個節度,如果你覺得「三太少了,我四鞠躬」,你超過了,超過是諂媚、巴結。要說「三鞠躬太多了,我一鞠躬就可以了」,一鞠躬,不到、不足。所以一定要守住這個節度。守住這個節度,那你就懂了,引申的意思就是守法,佛法裡面講就是守戒。儒家講禮,佛法講戒,現在一般社會講法;禮、法、戒,意思相同。「智」是理智,不能夠用感情,感情會壞事。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理智作主,要理智去考量做為標準,不可以用感情。情不能不要,理是主,情是輔助,情不能作主,情要作主,肯定你壞事了。末後一個是講「信」,人無信則不立。人與人之間要建立互信,彼此互相要信任,這個社會祥和,所以那是屬於德。
除了這個五德之外,五德仁、義、禮、智、信,佛法傳到中國來,祖師大德把它配在五戒上說,不殺生,仁;不偷盜,義;不邪淫,禮;不飲酒,智;不妄語,信。所以儒家講五常,佛法講五戒,名字用的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人能夠嚴持五戒,讀儒家書的人能夠信守五常,這個人不但不墮惡道,他一生如果認真努力去做,他來生肯定生天,享天福去了。善因善果絲毫不爽!除這幾個基本的條目之外,儒家還有「八德」。八德有兩個說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老的說法。稍微近代的時候,有說「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說法都好,與道相應。我們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以這個為標準,都要與道德相應,這個人是聖人、是賢人、是君子。在佛法裡面,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要與戒律相應,這就是修養道德了。在佛法裡面,總的綱領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什麼是惡?不利於別人的事情就是惡。但是你要曉得,不利於別人肯定不利於自己。世間人有許許多多錯誤的觀念,必須要糾正。譬如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個話說錯了,與事實相違背。錯在哪裡?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說實在的話,人家受這個損害三分,自己受損害七分,損人怎麼會利己!反過來給你說,利人才是真正的利己,這個話是真實的。我利人,人得的利益頂多三分,自己得七分。經教裡頭常講,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裡不是說,我們誦經迴向給別人,別人得多少?得七分之一,七分之六誦經的人自己得了。所以利人是真正利己,損人是真正害自己!損人事情能做嗎?不能做,大錯特錯!可惜世間人不懂這些道理,許許多多錯誤觀念。
前年我在香港,亞視何守信先生來訪問我,他給我提了一句話,他說:「法師,古人常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當時就跟他講,就答覆他,這一句話是錯誤的。釋迦牟尼佛不為自己,一生為別人,從來沒替自己想過,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諸大菩薩、在中國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修行真正有成就的,都沒有為自己,不但天不誅、地不滅,反而受到當時後世許許多多人的尊敬、崇拜,這就是事實證明。許多錯誤的話,必須要把它糾正過來,不能夠再錯下去!
所以「德」這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在佛大乘經典裡面太多太多,不勝枚舉。「淨業三福」是德,菩薩「六波羅蜜」是德,「普賢十願」是德。戒經裡面,佛為我們所制定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德。佛德這個「德」是自性,性德深廣無際。這一句話是這麼個意思。「蘊積力用」,蘊藏,結積,力是能力,用是作用。無量無邊的德能,這些德能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性德。我們今天沒有明心見性,說老實話,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有無量的德能,統統不起作用,被煩惱蓋覆了!現在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靠修德。用修德這個方法把性德顯示出來,到最後,性修不二。
開始,我們努力要修,怎麼個修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道德相應,要與戒律相應,這個就叫修德,我們佛門裡面稱為修行。修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言語,口業的行為;身體造作是身業的行為。行為再多,總不外這個三大類,身、口、意三大類。所以,佛常常用這個歸納的方法,教導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以戒律為標準。在世法裡面,要以倫理道德為標準,你就不會有大的過失。雖然有些過失,但是總不離譜,有時候超過一點,超過是邊緣,不太多,小過失,不是大過失。慢慢的時間長了,要修到什麼?修到完全相應,沒有絲毫過失,這就成佛了。只要依照戒律修行的人,時間久了,他會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戒、定、慧三學是一樁事情,是分不開的。但是戒定慧是一定的過程,你不能顛倒,你一定從戒學下手。
所以我們的學院在這裡成立之後,現在還沒有正式上課,現在大家都在做預備工作,我們用什麼做修行的根本?我們所用的有儒家的教材,儒家教材裡面我們選擇的是《了凡四訓》、《弟子規》。《了凡四訓》目的是教我們認識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目的在此地。《弟子規》是我們真正修行的起步,我們不是講你會讀、會念、會講解、會背誦,不是的,要做到。別人做不做,與我們不相干,我要要求我自己,我自己這一生當中想了生死出三界。那麼念佛求生淨土,何必要學《弟子規》?世尊在《彌陀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弟子規》是修善的起步,我連這個都做不到,其他別說了。這是善行,根本的根本,基礎的基礎,我要從這裡下手。
然後接著佛法,佛法我們修《十善業道》,一定要以世尊教誨為方向目標,做到「不容毫分不善夾雜」,真正落實「常存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要做到!再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做為補充,這裡面有五戒十善,有事師之道,裡面也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些都是修行的預備功夫。這些功夫做好了,正式學戒。學戒我們不能講得太深、太高,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只希望做到真正沙彌,所以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希望能落實。我們目標就到此,不敢再向上提升,再向上提升做不到,細心去觀察衡量,做不到我們就不要做了。我們能夠落實到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那就是善人。這樣念佛,我們能夠相信,決定得生淨土,我們求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使我們這點小小的善,得佛威光注照,我們這小善就變成大善,就變成上善,能夠參與諸上善人的那個一會!我們講聚會。阿彌陀佛歡喜我們,諸上善人也歡喜我們,幫助我們,愛護我們,教導我們。
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學院要用兩年的基礎,我們學院分三個學程,前面兩程,這個兩年奠基礎,著重在德行。德行就是戒學,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要細講,要認真落實。同學們在一起互相勉勵,依眾靠眾。當中三年,就是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學習本宗的課程,淨土宗本宗是「五經一論」;這三年當中要學「五經一論」,這是共同科目。最後四年,專攻一門。這六門功課「五經一論」,你都研究過了,都學習過了,在這裡頭選擇一種,這一種一門深入;四年的功夫,一門。我們在經教上紮根了!整個學習期間九年,這樣將來你在一切處所弘揚淨土,領導大眾念佛薰修,你確實有能力了,你不會誤人子弟,不會造罪業了。
這是我想了多少年,沒有法子落實。因為這麼多年來,自己沒有道場,住別人道場;住別人道場一定要尊重道場主人的意思,所以這個願望不能落實。今天在此地建立這個學院,自己能做得了主,所以我就希望這個理想要在此地落實,這種修行真正肯學的人不多!所以我們道場不需要大,我心目當中預想的學生頂多二十個人。為什麼?一般人講太苦了!太苦了,大家都不要來了。人要不吃苦,怎麼會有成就?古人常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自己這五十年的學習,我二十六歲學佛的,今年七十七,要用中國的算法,年頭到尾我學佛五十二年,在台上講經四十五年。早年,什麼樣的辛苦都吃盡了。我沒有福報,這個諸位很清楚很明瞭,我晚年這個福報是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的,前生沒修福。沒有福報,又沒有壽命,所以福報、壽命都是這一生修的。幸虧前生還有一點智慧,讓我能夠辨別是非真妄,不至於墮落。這一點點善根!所以人不吃苦,怎麼能成就?實在講現在這個學院一切設施,我在求學的時候,作夢也不敢想,哪裡能夠想到這麼好的設施。
我學佛的環境,你們諸位今天到台中看看慈光圖書館,慈光圖書館還是老樣子。我住的那個房子,你們去參觀,三個榻榻米,在慈光圖書館講堂後面小樓上。三個榻榻米我只能用兩個榻榻米,有一個榻榻米他們堆摺疊的椅子,有幾十張摺疊椅子堆在那邊。我住那樣的環境。洗手間樓上沒有,在樓下。我們過的是什麼生活?生活雖然非常艱苦,快樂無比,法喜充滿,精神生活充沛!能夠跟著善知識,跟著李老師,他是我們典型,是我們的模範。
後面兩句是「菩薩緣此,喜遍身心」。緣是相應,菩薩起心動念都與性德相應,怎麼不歡喜!喜遍身心。所以身體健康,遠離一切病苦。病苦從哪裡來?煩惱、憂慮、牽掛,從這裡來的,這些東西統統要放下。我在台中求學的十年,跟諸位同學說,很多人問我:你的日子怎麼過過來的?我告訴他們說:我只知道今天,不曉得有明天,所以快樂無比。不能想明天,想明天就完了,什麼煩惱都起來了。只有今天沒有明天,明天還沒有到,想它幹什麼,過一天算一天,所以過得很快樂。也只有這一個念頭,才能成就道業。所以緊緊抓住今天,決定不能說等待明天,明天沒有怎麼辦?這是真正在那裡能用功、能精進、能努力的因素。再看底下這一句,這是四無量心末後一句,第六句:
【即得大捨,名法性虛空平等清淨。】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說,「悲則心慼,喜便浮動,深契法性,則曠若虛空,悲喜兩亡,為平等清淨」,我們知道平等清淨是性德,是大菩提心的自受用。你看看怎麼修成的?從慈悲喜捨修成的,尤其是「捨」。他前面兩句話說得好,「悲則心慼」,這是講一般常人。你看到很苦的眾生,你的悲心感動。前幾天我到新幾內亞,看到新幾內亞的土著,真的,有人說:人間地獄!他過的是什麼日子?沒有文化,沒有受過教育,什麼都不懂,連燒飯都不會;不會燒飯,不會洗衣服。他們吃東西,找個火烤,除了這個東西拿去烤熟之外,他不會,他不懂得煮。過的是原始人的生活。
我們看到很難過,在當地我們非常敬佩天主教的修女們,為他們服務,幫助他們,教導他們。在那裡辦了一個「生命學院」,什麼叫生命學院?實際上就是生活學院。教他們煮飯,教他們燒菜,教他們縫衣服,使他們能夠改善他的生活。有三、四十個學生,是在土著裡面,各個土著裡頭選拔出來的。我們很感動,這些修女真的令人敬佩。又看到他們另外一處,照顧那些貧窮,真的是苦難的那一群土著,叫「仁愛之家」。我們看到非常感動,悲心則感動。
「喜便浮動」,這是常人,慈悲。這是「悲則心慼」,不是「感」,是「慼」,喜則浮動,這是一般人,這是慈悲喜捨淺的。慈悲喜捨功夫深就不一樣,深怎麼樣?與法性相應,與法性相應才能真正得到清淨平等。由此可知,「捨」是清淨平等的真因,我們要明瞭,要知道如何去學習,這是『大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上午我們還有兩堂,接著把後面這幾句介紹出來。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5:4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