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34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三四卷)  2003/1/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34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段「毫光召眾」,第五句裡面,第五句是講「光勝益,文有十句」,現在請看第二句:

  【息諸惑熱。】

  這句只有四個字,這是應可調伏的眾生,我們一般講緣成熟的眾生。又有一個說法,與佛有緣的眾生,都能講得通,意思都好。見到佛光得十種利益,十種利益有完全得到的,有不能完全得到,得到幾種的,所以是多分、少分、滿分,這還是各個緣不相同。善導大師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最重要的要跟佛結緣,要跟菩薩結緣,要跟一切眾生結緣,這非常重要!如何跟佛菩薩結緣?依教奉行。經文裡頭末後一句叫「信受奉行」,有這句我們跟佛菩薩就有緣了,緣的深淺也在你對這句理解的淺深,奉行的淺深,這看你的緣的淺深。

  這是見到這個光,就是其光照觸,『息諸惑熱』。「其光照觸」這四個字貫下面十句,每一句前面都有其光照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煩惱深者,息現行惑」。真的,確確實實有這麼一樁事情,煩惱深重的人在這樣的氣氛磁場之中,他的煩惱不會發作,有惡心惡念,到這個時候他惡心惡念起不來,他惡的行為不會現前,這叫現行惑。但是離開佛菩薩,離開這個磁場,他的煩惱習氣還會現行,這就是諺語裡頭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聖先賢為什麼叫我們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道理不就在此地嗎?常常跟佛菩薩在一起,業習煩惱再重,都不會起現行,時間久了,不知不覺煩惱就斷了。所以時間一定要長。古時候的學人,我們就說是學佛的人、學教的人,親近一個老師至少五年不離開。不離開老師的身邊,天天在受薰習。根利的,煩惱習氣停了,就是自己的功夫得力了,確確實實能息現行惑。諸位要知道這四個字就是我們講的功夫得力,在此地並不是功夫得力,是佛光加持。離開了佛光,離開這個環境,可能煩惱習氣又起作用了。這都是說佛光的威德。

  各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習氣煩惱厚薄輕重也不相同。如果在善知識身邊五年還沒有辦法伏住煩惱,那你得要覺悟,這時間不夠,一定要加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確確實實,我們在史書傳記裡面看到的三、四十年,甚至於五、六十年才把煩惱息住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在我心目當中都是菩薩示現的,他教導我們煩惱習氣不容易伏,不要說斷了,斷是更難,斷是證果;伏能往生,不能證果,斷才能證果。伏實在講決定不會墮三惡道,這是肯定的,但是出不了三界。淨宗法門只要能伏就行,他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祖師大德常講這樣的人往生極樂世界,他的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是沒有斷,他能伏,功夫得力,叫帶業往生。除這個法門之外,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帶業的,都是要斷煩惱。斷跟伏難易我們很清楚,斷不容易,難!伏比斷要容易多了,但是伏功夫真正要得力,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不會起心動念,這才伏住。別人不知道,自己心裡清楚。伏不住不能離開道場,不能離開善友,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

  我跟諸位同學說過,我不是利根,中等根性,我到功夫稍稍能得力三十多年了,我自己有經驗,真正不容易。我跟李老師十年,離開李老師天天講經、天天讀經,講經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這五十年中沒有一天離開佛菩薩的,才能勉強息現行惑,難,這個事情真難!雖然只是能夠息現行惑,功夫得力了,有受用,這個受用是什麼?佛門裡面常說的煩惱輕、智慧長,至少這個經論,世出世間典籍我翻開,我懂裡頭意思。我跟諸位同學做報告,長說短說、淺說深說,得一點自在了,這就是功夫得力。我跟大家說我煩惱並沒有斷,伏,在天台六即位裡面,我這個地位是屬於觀行即,如果是斷煩惱,那就相似即,那個地位就高了。尤其是這一部大經,這部大經對我們伏斷煩惱確實是大有幫助,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拓開心量,建立像佛菩薩一樣的宇宙人生觀。這是很希有的一樁事情,在佛法裡面說是希有因緣。下面第三句:

  【裂諸蓋網。】

  這一句,『蓋』是蓋覆,就是障礙自性,障礙性德,還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之密像羅網一樣,佛光照觸就把這五蓋的網裂開了,這是比喻。這是這個人的善根因緣比前面一位要深,前面一位只是息現行的惑。如果把五蓋網裂開了,你那個惡念永遠不會再生,雖然沒斷,伏斷的功夫比前面一位要深得多了。我們一般人勤苦修行出不了三界六道,就是這五種煩惱,五蓋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放不下。這個佛光一接觸之後,你真的放下了,放下之後六道輪迴超越就不難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要細心去思惟,佛在經上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人為什麼會墮地獄?因為這五種欲望叫你生貪瞋痴的煩惱,貪瞋痴起用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造十惡業。所以這五條要是不斷,無論怎麼樣修行,你想脫離六道輪迴難!不但六道輪迴沒有辦法超越,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醒諸位同修,欲界不能超越。

  我們知道六道裡頭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想財、色、名、食、睡,有絲毫的貪戀,離不開欲界。換句話說,色界天人的禪定,四禪八定你得不到。我遇到過學禪定的,許多人讚歎,某個人禪定功夫不錯。我去看他,仔細觀察心裡不高興的時候,還有憤怒、還發脾氣,他有沒有禪定?沒有,有禪定的人不會發脾氣,有禪定的人心裡不會有不高興的事情。發脾氣說明怎麼樣?貪瞋痴沒放下,讚歎他,他很高興;批評他的時候,他很生氣,而且還有報復的心。我們知道那禪定是假的,不是真的。雖然每天盤腿面壁在那裡坐香,我們知道身體是坐在那裡,頭腦裡頭還是胡思亂想,沒定,他跟真正得定的人不一樣。我們可以說大家都明瞭的,修禪定真正得定功的虛雲老和尚,那不是假的,那是真的,真的得定,真的五欲、五蓋伏住,甚深的定功伏住了,不起作用。能捨財,虛老和尚一生,我們在《年譜》裡面看到,信徒供養的錢財他都拿去修廟去了,修廟蓋廟,他一生確確實實這些事情做得很多。廟修好了,建好了,他請一個人來做住持,他走了。許多他所建的、所修的,離開之後,再也沒有到那邊去過,真放得下!財捨了,色捨了。我們沒有親近過這一位老人,我們看過老人許多的照片,這個照片不論是站著、是坐著,你仔細去觀察好像都在定中,行住坐臥真的像經上所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我自己親身見到一位,章嘉大師,他在定中,真有功夫。你看他照片上穿的這一身衣服,我親眼看見的,冬天是這一套衣服,夏天也是這一套衣服。冬天這套衣服沒有話說,那衣服很厚,可以保暖;夏天也這套衣服,他不熱,這是本事。我們看到暗地裡面很佩服、很驚訝,他夏天不用扇子,人在定中,定心轉外面境界。別人覺得很炎熱,他沒有,他沒有冷熱的感觸。所以從前李老師跟我說(李老師也見過章嘉大師),他說:他老人家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不能夠猜測。但是他老人家確確實實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是可以肯定的。很不容易!有這點功夫在現前這個社會,真善知識,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老人家言語少,說話很少,但是句句話都有力、都有分量。換句話說,一個廢字都沒有,不要說一句話,一個廢字都沒有,言簡意賅,這是智慧的表現。我這一生當中沒有見到第二個人。他所示現給我們看的是定慧、安詳、慈悲、自在,這是讓你見到他面你就能感覺到。我們所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在他身上看到了。所以這是比前面一層功夫深。再看第四句:

  【摧諸障山。】

  這個『障』,佛法裡面有說二障、三障,二障是講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講惑障、業障、報障。報是苦報,果報,迴向偈常常念的「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諸煩惱要是消掉,這個人就出離六道輪迴了。這個人比前面一位善根福德又要高出一層,真的一層比一層高。在一般講二障要是斷了,菩薩位;煩惱障斷了,證阿羅漢果,所知障斷了,證菩薩位。三障惑業苦,這是六道輪迴的業因。為什麼會有六道?佛給我們解釋,六道之由來就是起惑造業受報,受報的時候又迷惑,迷了又造業,所以惑業苦在循環,這就是輪迴的現象;起惑造業受報。

  所以,二障的意思比三障還要圓滿,三障通常講的就是煩惱障,什麼人破了?阿羅漢破了,阿羅漢破了三障,超越六道,他到四聖法界去了,不再六道輪迴。經上常講是永脫輪迴,阿羅漢永脫輪迴了,他再到世間來,那是乘願再來的,他來教化眾生。這樣的阿羅漢我們知道都是大乘經上所講的「迴小向大」,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了,因為六道裡面的業因他斷了,所以他再回到六道是乘願再來。另外一種乘願再來的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報,他這個身體還在世間,還沒走,這是經上常講「有餘依涅槃」,這個身是有餘的,他什麼時候想走他很自在,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但是他跟眾生還有緣,還要度這些有緣的眾生,這也是乘願再來。我們常講轉業力為願力,生死自在!大小乘佛法裡頭,修行人,出家在家,歷代不乏其人,現在有沒有?在我們想像當中是肯定有,但是我們肉眼凡夫,我們不認識,他也不暴露身分,永恆不斷的來幫助眾生。諸位一定要記住,幫助眾生裡面最主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幫助眾生明瞭煩惱習氣之害、戒定慧之德。只有真正明白,搞清楚了,歡喜戒定慧,厭棄煩惱習氣,這時候他就會有選擇,那個選擇是正確的了。第五句:

  【淨諸垢濁。】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未解脫者,淨心垢種」。解脫,這個名詞意思我們要懂,「解」,讀去聲當動詞講,如果念解那就當名詞講,把煩惱習氣解除了;「脫」,脫離生死輪迴,這是第一個層次的解脫,這個解脫是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他還有未解脫者,是什麼?無明煩惱沒有解脫,塵沙煩惱也沒有解脫,所以他脫不了十法界。必須再要用功,把塵沙煩惱解除,無明煩惱也要化解少分,這樣他就能脫離四聖法界。我們常講十法界,他能脫離十法界了,脫離十法界之後他往生到一真法界。

  在娑婆世界一般的修行人,脫離十法界之後都是到華藏世界,華藏是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後,無明煩惱沒斷盡,這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了,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會有四十一個階級?那是從無明煩惱來說的,把無明煩惱分成四十一品,斷一品你的地位就升一級。初住菩薩斷一品,二住菩薩斷兩品,十住菩薩斷十品,初行位的菩薩斷十一品,二行位的菩薩斷十二品;這樣斷一品升一級。四十一品是等覺菩薩,那就剩一品,已經斷了四十品,還有一品,這一品叫生相無明,那是無明的根。這一品斷了之後就證得圓滿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品無明沒斷,還叫正等正覺,不能加「無上」。所以正等正覺這個名稱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我們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你看看這個解脫,解是修因,脫是果報,到如來果地才真正稱之為究竟解脫,等覺菩薩還不能稱究竟解脫。現在這一句裡面境界就很廣大了,在我們看起來他從哪裡算起?從阿羅漢說起,因為阿羅漢脫三界六道,這是最低的標準。初果、二果、三果沒有離開六道,不能叫真正解脫。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這真的解脫了,這是最低位,最高的等覺,你看這個範圍多大。未解脫的就是這麼多的人,其光照觸,各個得利益不一樣。換句話說,都能夠提升他的境界,提升他的品位,因為這個光能「淨心垢種」,種是種子,阿賴耶識裡頭含藏著不善的種子(垢是不善)、煩惱的種子、無明的種子。這個佛光你接觸之後,能夠幫助你把阿賴耶識裡頭不善的種子回歸到清淨,有這種能力。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其中一些道理我們必須要懂得,西方世界是大乘菩薩修行的道場,大道場,一個極樂世界就是一個大道場,大乘菩薩修的,不是小乘。凡夫何以能去往生?你只是一個淨念,把你阿賴耶識裡面煩惱習氣種子暫時伏住而已,這是我們自己做的功夫,要有能力用你的淨行(清淨行),都在平常用功夫,誠誠懇懇的念這一句佛號。念,你要看清楚「念」這個字怎麼寫的,不是口念,口念沒有用。念是什麼?今心,這個字是會意,讓你體會到什麼叫念,心上真正有就叫做念。口上念佛,心裡頭沒有佛,那個不叫念佛,那個沒有用處;口裡雖沒有念,心上真有佛,這叫念佛。心上真有佛,自受用,口裡念佛是念給別人聽的,是讓別人聽到佛號,阿賴耶識裡就種個佛的種子,同時也提醒自己。最重要還是心上真有,時時刻刻念念不忘。

  這個心上怎麼有?有一年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過年,有位老居士(老太太)過年的時候來看我,跟我說她念佛念得很好,功夫很得力,她說她統統都放下了。她說:法師,我只有一樁事情放不下。我說:什麼事?孫子放不下。我就跟她講:你的心上有個孫子是不是?她說:是!我說:你要把心上的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了。那什麼?那叫念。你看她沒有一天到晚:孫子、孫子、孫子,沒有掛在口裡,她心裡頭真有。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想孫子,你說有什麼法子?這個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念佛堂堂主的口頭禪,我們有沒有真做到?不容易!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家親眷屬,有一條牽掛累贅就把你從極樂世界邊緣拉回來了,阿彌陀佛沒有法子接引,你那個業力很重,拉不動!阿彌陀佛看到這個樣子,也只好搖搖頭,回去了。所以親情很難斷,要有智慧,智慧開了,你能把他放下了。你愛不愛你的孫子?愛他,但是現在想想我要到極樂世界,我必須把他放下,我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我才能度他,我才能真正幫助他。如果把他放在心上放不下,自己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會失掉了,依舊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一轉世,你就不認識你的孫子了,你愛他,他不愛你,沒用處,幫不上忙。所以一定要覺悟,唯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到極樂世界,有很多人問我:法師,到極樂世界還要修多久才能行菩薩道,才能夠乘願再來度眾生?因為這些人慈悲心切,對他的家親眷屬情很深,恨不得馬上就來度他。我告訴他那個不難,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身邊打幾個圈圈就行了,你就有能力回到娑婆來教化眾生。這是經上說的,不是我在造謠言。你就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這在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你再回到娑婆,你不會迷失了。所以,倒駕慈航,乘願再來,往生的人那是比修任何法門都快速,他可以把自己證無上菩提的時間延長一點,不那麼積極。反正怎麼樣?已經證得不退轉,有進無退,不過進得慢一點。進得慢一點不怕,只要不退轉,而且是圓證三不退,他可以立刻就回來;度你的家親眷屬。

  問題就是你在現前牙根要咬緊,要能夠忍得過,在心裡頭把你所親愛的暫時要放下,一定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祕訣是往生的祕訣,很多人疏忽了,所以造成一個現象,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個法門古大德讚歎著說「萬修萬人去」,為什麼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一萬個念佛人,李炳南老居士常講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說清楚、說明白了,你念得不如法。你要是如理如法的念佛,真的萬修萬人去。你念得不得法,你裡頭有夾雜,你的念不是淨念,佛在經上講的是「淨念相繼」,你不是淨念,你裡頭有夾雜,只要有絲毫夾雜就把你淨念的功夫破壞掉了,所以你這一生不能成功。老太太不能往生,孫子是他的冤家,來障礙她,來破壞她的功夫,她自己完全不知道,真的被破壞了。所以不是冤家不聚頭。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第六句:

  【發大信解。】

  清涼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說的是「未信大者,發起入住」。這一句講得很清楚,這是對小乘根性人說的,對大乘沒有信心,現在被佛的佛光照觸之後迴小向大了。就跟我在前面所說的一樣,念佛往生的人在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佛來接引的時候是先阿彌陀佛放光照他,佛光這一照,他的功夫立刻就提升一倍。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提升一倍幾幾乎乎提升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裡面還是有等級的,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就像小乘的初果、二果,有這樣的功夫;中品的,那差不多就是四果羅漢;上品的,辟支佛的位次、權教菩薩,還沒見性,方便有餘土。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應當奮發努力,應當放下萬緣,一心稱念。稱是稱名,就是口念,念是心上真有,這個稱念是兩樁事情,「稱」口上有,「念」心上有,這種人一定往生。往生果報的殊勝比這個地方「入住」,那要高得太多太多了!這一句是對權小根性人所講的,佛光照注能幫助他轉小向大。你要說為什麼能幫助他轉小向大?佛光照注是緣,助緣,這個權教小乘他阿賴耶識裡面有大乘的種子,大乘種子埋在權小種子的下面,透不出來,佛光這一照把他阿賴耶識裡頭大乘種子照出來了。這一照,引出來了,他對於大乘法生起信心,迴小向大了。

  像歷史上記載的天親菩薩,這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馬鳴、龍樹、天親。天親菩薩本來是學小乘的,他在小乘教裡頭造了五百部論,著作非常豐富,毀謗大乘。哥哥是學大乘的,無著菩薩是他哥哥,以後接受哥哥的教誨,一下覺悟過來了,知道毀謗大乘造嚴重的罪業。他在佛菩薩面前發願懺悔,要把舌頭割掉;過去毀謗大乘。哥哥就告訴他:過去你無知,你用舌毀謗大乘,你現在回過頭來,你可以用你的舌讚歎大乘,何必要把它割掉?他聽了說:很對。於是又造了五百部論讚歎大乘,所以他在佛教史裡面,千部論師,真的是智慧如海辯才無礙,這是個例子。

  未信大者,佛光一注照這個緣讓他發起迴小向大,這個「入住」,住是十住菩薩,在大乘法裡頭的。小乘的果位不出十信。你看大乘圓教裡面講的阿羅漢果,阿羅漢所斷的煩惱層次相當於圓教七信位的菩薩。這是斷煩惱的程度相等,就是見思煩惱斷了,七信位的菩薩見思煩惱斷了,但是智慧德能七信位的菩薩比阿羅漢要高很多,這阿羅漢不能夠為比的。所以入住那是迴小向大,佛光有這樣大的助緣,不可思議的威力。第七句:

  【生勝善根。】

  清涼在這一句給我們解釋的是,「闕資糧者,生其勝善」。勝是殊勝,闕資糧可以說把整個大小乘統統包括了。資糧是比喻,在從前出門旅行身上一定要帶錢,錢是資,不但要帶錢,還要帶糧食,這是在從前,現在不需要了。現在是旅館飯店很多,到處都是,用不著自己帶糧食。從前旅行要帶乾糧,這個日子我們過過。二次大戰的時候,在中國的社會還相當落後,交通不發達,公路都是砂石的路,車輛走過之後那個灰塵蔽天,如果坐一天的車子,全身至少差不多都有一公分的灰塵,確實非常恐怖。現在道路這麼好,車輛這麼多,而且車輛的造型不斷在改進,車子裡面有冷氣,密封的,在從前沒有。旅行,飯店很少很少,大都市裡才有,小城市、小村鎮沒有,所以出門一定要帶糧食,糧食帶米,那個米袋子是用一個圓的筒子,布做的,米裝在裡面打一個結背在身上。出門一定會帶一袋米,帶個衣服鋪蓋,一個背包,很辛苦的,那你就懂得什麼叫資糧。現在人方便了,帶一個信用卡就可以了,既不要帶錢,又不要帶這個,什麼都不需要帶,現在人真的要是我們那個時候的人看現在人,現在人是天人,享天福!可是古人常講的享福要有德,如果沒有德,這個福報大了,享過頭,禍害就來了。「福兮禍所倚」,中國人造字真有智慧,你看禍跟福樣子很像,要不仔細,禍就看成福,細心去辨別,它太接近了。「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你要會做人,你要會辦事,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要有智慧趨吉避凶,古大德常常這樣教誨人。資糧,從我們初學一直到等覺菩薩。為什麼?他需要提升他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境界的條件就叫做資糧,所以這一句裡面包含的境界深廣無盡。

  『勝善』,意思也是深廣無盡。今天以我們念佛的同學,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如來。古大德跟我們講淨土資糧有三類,三種是三個種類,這三類是什麼?第一是信,第二是願,第三是行。信、願、行稱為往生淨土的三資糧,我們資糧缺乏了,這三者缺一條就不能往生。凡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這三個條件的,這叫「勝善」,最殊勝的善。我們為什麼沒有「信」這個資糧?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認識不夠,生不起信心,這一條我們自己決定不能夠疏忽。我們對淨土有信心嗎?對極樂世界有信心嗎?你自己冷靜的思惟,誠誠懇懇的答覆你有沒有信心,你相不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不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你相不相信經裡面所說的往生要具備哪些條件。你要不搞得很清楚很明瞭,你的信心生不起來!

  在現前如果對於這個世界還有貪戀,還有念頭想控制,還有念頭想佔有,一切人事物要據為己有,你對西方極樂世界不信!你還是信娑婆世界,你還是信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對於經教沒有參透,你不了解,你不相信。信都沒有了,哪來的願?行就更不必說了。那個念佛有口無心,心上真的沒有佛。心上有的是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上有這個東西,心上有自私自利,心上有貪瞋痴慢。這樣的人那就是古人所講的,一天念個十萬、二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古大德講這個話真話,一點都不過分,你是真正缺乏資糧。所以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為什麼要親近道場?還不是善知識跟道場幫助你生勝善而已,意思在此地。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了解,否則的話,真叫太可惜了,這一生真的是希有的因緣當面錯過。

  信、願、行這三個條件都要真正通達教理,然後如佛所教,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才真正能往生。這三個條件三資糧,不是我們一般人具足這三個條件都能往生,哪有那麼簡單。三個條件裡頭還有條件,什麼條件?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基本。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願行才能往生。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這三個條件也不能往生。你有沒有注意到?善男子的標準是什麼?淨業三福裡頭頭一條,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標準,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下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中品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前面四個當然具足。換句話說,這七句他要具足這個條件,三福裡第一福、第二福,再加上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他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品位高了,他不在凡聖同居土。

  三皈談何容易!不要以為說到三皈、說到眾戒,我受了三皈,我也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那是什麼?那叫名字三皈,有名無實。真正三皈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覺而不迷,皈依佛;正而不邪,皈依法;淨而不染,皈依僧。真做到才叫三皈。我對一切人事物還是迷惑顛倒,還會起邪知邪見,依舊會生煩惱(生煩惱就是染著),你沒有皈!三皈絕對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把這個誓詞念一遍就完了,哪有那麼簡單的!這個我們在《三皈傳授》裡面講解得很清楚,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則的話,這種形式三皈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種子,現在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它不起現行,它不起作用。戒是受了,受了做不到,做不到就變成犯戒、破戒,怎麼能往生?

  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淨業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了,後面「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願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因為他發菩提心,他深信因果。這個深信因果我跟同學們說過很多,說得很詳細,他真正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那個念佛,心上真有佛。這就是世尊在大乘經裡頭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心裡真有佛,他怎麼會不作佛?心裡沒有佛不行。這是在「闕資糧者,生其勝善」,我們舉這一個例子來跟諸位說明。在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裡頭,從最低的不斷往上上升都要靠資糧,資糧就是條件,他要具足他提升境界的條件,這就是「生其勝善」。再看下面第八句:

  【永離一切諸難恐怖。】

  這一句清涼大師給我們註解裡面說,「未入地者,除五怖畏」,沒有登地。由這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出來,沒有登地的菩薩還是有恐怖、有畏懼,這個「五」是五大類。佛在《心經》裡面跟我們說得很清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凡夫,我們不要說三賢菩薩,未入地者是三賢菩薩,我們今天有沒有怖畏?有,有嚴重的怖畏,恐怖畏懼,擺在我們眼前的好像有大災難要來。許許多多宗教典籍裡面都記載著現在這個時代是世界末日的時代。再仔細觀察,有沒有末日的預兆?好像預兆很多、很頻繁。不讀聖賢書,你不太容易覺察這些預兆,如果你常讀聖賢書,幾幾乎乎我們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災難的預兆,多麼恐怖,天災人禍!

  佛光照觸,我們可以永離一切諸難恐怖。就像《十善業道經》上佛講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你看看跟這一句意思一樣不一樣?確實沒有兩樣。《十善業道經》是不是佛光?我們展開經卷,釋迦牟尼佛的眉間白毫光就照觸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嚴重障礙的話,讀了這個經文,聽到這個講解,他就有很深的感觸。在這感觸裡面他就生起信解行證,所以他就是有緣人。沒有緣的人就是說他的善根很薄,煩惱習氣很重,讀了之後,聽了之後,沒有放在心上,沒有感觸,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我行我素。這是善根薄業障重的人,天天還造業,他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隨順佛菩薩經教,他沒有隨順。這個災難能不能免得了?免不了。如果世間人肯回頭,當然肯回頭需要助緣,就是前面講的資糧,這個資糧是什麼?教育。古聖先賢的教育現在沒有人講,想學沒有地方學,典籍、教科書雖然在,我們這個講堂裡面就不少,沒人看、沒有人講、沒有人照做,這是沒有法子離怖畏的。所以什麼是資糧?有人講解、有人研究、有人認真在做,年年月月不間斷的在做。這個就產生效果了,就能夠幫助很多人回心轉意。

  現在我們在這麼多年講經教學經驗當中所看到的,芸芸眾生當中,哪一類的眾生容易教、容易接受?兩頭,一個是老人,退休的老人;一個是兒童,十歲以下,好教,很容易接受,當中這一節難,正是經上講的「剛強難化」。當中這一段十歲以上,六十歲以下,剛強難化,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經驗。但是只要這兩端肯學,肯學好,慢慢就影響當中。所以今天我們講幫助眾生,我們要勸進行者,這就是早年我想到彌陀村這個念頭,彌陀村就是教這兩頭。彌陀村是退休的老人,他們這一生已經算過去了,晚年了,過去這一生所造的行業,那個時候剛強,不太接受別人的意見,更不會接受別人教誨。現在年歲大了,想想再往前面走就是墳墓了,中國古人常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個時候這個思想見解跟少壯的時候大不一樣,從前做錯的事情現在有時候感覺得後悔,不應該害很多人。所以現在跟他講聖賢教誨聽得進去了,聽了之後點頭,人應該這樣子。

  兒童,十歲兒童,還沒有被社會嚴重污染,這個時候這個聖賢典籍教他讀、教他背誦,用故事的方法講給他聽,他很有受用。但是這種教學要不能間斷,至少五歲到十歲,六年如果不間斷,那這個善根打下去,他一生受用不盡。他很可能是底下一個時代的大聖大賢。這就是古德講的「總在遇緣不同」。但是現在麻煩的事情在哪裡?社會上制度問題,你說小孩六歲到十歲天天接受古聖先賢教育,不去念普通學校。家長們就考慮,那將來怎麼辦,他出身成問題了,所以這是教育制度上有了障礙。雖然如此,還有很少很少少數的家長,他覺悟到了,不讓小孩去念小學,自己在家裡教,確實這是好辦法。像中國過去的私塾一樣,小學不讀,將來考中學,以同等學歷去考中學肯定考得上。為什麼?這些兒童底子厚,他有智慧,智慧開了學東西非常容易。如果叫他準備去考中學了,給他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做準備,做考試準備,肯定可以考取。這就是在家長要聰明、要有智慧、要有眼光,看得很遠。這個小學六年級的課程考中學的並不困難,兒童真的果然從五歲到十歲能夠在聖賢教誨奠定基礎,這個人將來不得了。小孩有沒有這個緣分是家長,家長有沒有這個智慧?有沒有這個眼光?有沒有這個毅力?這個非常重要。

  『離一切諸難恐怖』,這實在說,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共業所感沒有法子逃避。佛菩薩教導我們,老師教導我們,怎樣避免?斷惡修善。災難在現前不要害怕,不要求躲避,有躲避的意念就是你對於這個災難有恐怖。災難來是什麼?勇敢的接受,心平氣和的接受,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一定要跟佛菩薩的教誨相應。在現前我們能夠捨己為人,從今天起不再想自己的利益,不再有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為聖賢之道永存世間,為這個,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我活一天幹一天,活一年幹一年,決不要想我還有明年、還有後年,那是妄想,沒有那個道理。打妄想,錯了,那叫不切實際。最重要的,抓住現實。現實是什麼?此時此刻,我要學佛菩薩,我要像個佛菩薩,這樣縱然災難來了,不驚不怖。為什麼?有好地方去,雖然你有悲心,這個世界上苦難眾生很多,希望自己久住世間來度化眾生。試問我跟這些眾生有沒有緣?沒有緣,你想幫幫不上。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還用攀緣的心就苦了、就錯了。我跟眾生有緣那就會多住一段時期,沒有緣就少住一段時期,何必要勉強一定要住多少年。諸佛菩薩從來沒這個念頭,這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凡夫!總要通情達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在前面讀過,勝音世界為什麼福報這麼大、這麼殊勝?它有因。那個世間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種的善根福德,現在因緣成熟,果報現前了,無比殊勝,感得無量無邊諸佛出世。我們今天所出的這個世間,是這個地方的眾生,居住在這個世間眾生無量劫來造作一切惡業罪業,累積到今天爆發了,是這麼一個原因。我們今天覺悟了,隨順佛陀教誨,回頭是岸改過自新。我們改得徹底不徹底?改得究竟不究竟?頭一樁大事我們自己能不能成就,這比什麼都重要。自己成就了,就成就了眾生;自己不能成就,打妄想是不能成就眾生的,不能幫忙眾生的。自己真要成就,成就道德、成就智慧、成就學問、成就一切功德,自自然然就「永離一切諸難恐怖」。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2:46)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09:12: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81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