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2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二七卷)  2003/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27

  諸位同學,請看「毘盧遮那品」,別顯本事之處,第三段「的指一方」。這一段裡頭也分三段,第三段是「別顯道場嚴事」。我們將這個經文從頭念一遍:

  【諸佛子,此寶華枝輪大林之中有一道場,名寶華遍照。】

  前面我們講到這個地方,特別介紹這個『道場』的名稱,『寶華遍照』。接著看下面經文:

  【以眾大寶分布莊嚴。】

  這一句說一樁事情。道場名號的含義我們懂得,這是一個教學中心,佛菩薩教化眾生的處所。這一句就是說的教學內容。佛菩薩教學科目之多,也是沒有法子計算的。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各個根性不相同、嗜欲不相同,他的嗜好、欲望不一樣,所以佛對大家講經說法當然就不一樣。正如同一個大夫給病人處方一樣,好的大夫每天要看幾百個人的病,他的處方每個人不相同,決不是一個處方能治眾多人的病,沒這個道理。

  所以,眾生有緣遇到諸佛如來,遇到法身菩薩,那是大幸!這些人有能力觀機,能夠看出這個眾生的病根是什麼,在什麼時候、什麼樣的狀況之下種下這個病根,他有這個能力。因此,他用藥、他說法契機,眾生聽聞之後豁然大悟,當下就能夠放下萬緣,見性證果。所以法身菩薩是真正的大善知識。眾生福報小了,這些諸佛菩薩不來了,實際上不是不來,不能以佛菩薩的身分出現在世間。為什麼?眾生福薄,眾生業障深重。如果以佛菩薩身分出現在世間,眾生不能接受,而且還加以毀謗、侮辱,豈不叫眾生是罪上加罪!所以佛菩薩不用這個身分出現。我們今天講,如果用佛菩薩這高姿態出現,這個不行,佛菩薩現在要用低姿態。低姿態來度有緣人,看看哪個有緣的眾生,善根福德深厚,對這個善知識真正能夠恭敬、能夠依教奉行,那麼他就得利益。如果他不能夠恭敬善知識,這個難!事實我們了解很清楚,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現在這個社會不講孝道,孝道沒有了,師道的根被拔掉了。所以今天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示現在九法界,很不容易,要受盡許許多多的屈辱,為眾生培一點善根,培一點點善根要受盡委曲、要受盡侮辱。諸佛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對眾生的愛護,絕對不是父母對兒女能夠相比的,又何況佛法當中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實實在在是眾生業障太重,怎樣示相,他看不懂,苦口婆心勸導,他聽不進去。看不懂,還是要示現,聽不懂,還是要講。不能說聽不入耳,就不講了,這不可以。佛菩薩的慈悲,於此可見。

  此地這一句經,『眾大寶』,眾是眾多,「大寶」就是方法,什麼方法?明心見性的方法,轉惡為善的方法,轉迷為悟的方法,這是大寶。這就是佛家講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分布莊嚴』。大的來說,分布在遍法界虛空界。我們範圍縮小,分布在九法界,分布在六道包括三途。種種示現,種種教導,從來沒有間斷過。諸佛菩薩已經證得清淨法身,所以一切眾生對他的無禮、屈辱,他沒放在心上,他若無其事。就像一個八十老翁,老祖宗,看到他的重孫(他孫子的兒子)非常可愛。這三歲小孩,他不懂事,心裡不高興,罵這個曾祖父,小拳頭打幾下,老翁還是笑咪咪的喜歡他。佛菩薩對九法界眾生亦復如是。怎麼屈辱他,他還是歡歡喜喜的來看待你,因為他無知!小孩太小,無知,兩、三歲的小孩。佛跟法身菩薩觀世間。再看下面這一句:

  【摩尼華輪遍滿開敷。】

  這經文一看,我們就曉得,『摩尼』是如意寶,『華輪』是聖教。這一句就是我們佛法當中常講的契機契理的大教,『遍滿開敷』。像大花園裡面各個品種的花都有,這個世間之所有花卉一樣都不缺。現在緣成熟,正是盛開的季節。在中國,就像隋唐時代,大小乘十個宗派都興起來了,在歷史上稱為佛教的黃金時代,跟現在不能比。現在佛法,大概淨土宗還比較好一點,雖然好一點,跟從前比遠遠的比不上。其他宗派裡面,修學、講經、傳道、弘法的人愈來愈稀少,佛法衰!許許多多宗派現在都沒有傳人,典籍雖然存在,沒有人去學習。沒有人依照這個經典去學習,這個宗派就衰微,後繼無人,家道衰亡。

  值得世間人尊敬讚歎的,沒有別的,是這個宗派、這個法門傳法的人多,它成就了。我們冷靜的去思惟、觀察,在中國古代,為什麼後世人讚歎孔子、推崇孔子?在孔子那個時代,教學傳道的人不只孔子一個人,老子也教學、也傳道。但是孔子是正式開班授課,學生三千人,有成就的,有成就就是傳法的學生,我們講入室的弟子,傳法的學生有七十二個人,他成就了!其他那些教學的人,入室弟子、傳道的學生,一個、兩個,沒有那麼多!這是後世對孔老夫子讚歎尊敬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建大功,立大業,絕對不是你本身做得怎麼好,你有沒有傳人?後繼無人,你的事業等於零。傳法的人多,你的功業無比殊勝,在中國歷史上,傳人能夠有七十二個,歷史上沒有見到過,孔子以後一直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沒有見到過。釋迦牟尼佛的傳法弟子,在家傳法弟子不算,出家傳法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佛滅度到今年將近三千年,也沒有出現哪一個大德、哪一位善知識,他有這麼多的傳人,沒有。在中國,禪宗非常了不起,六祖能大師他的傳人,四十三個人。禪宗,確確實實,惠能大師之後,再沒有一個大德有這麼多的傳人,沒有了。

  所以我們看這個道的盛衰,就從這些地方來觀察,如果這個世間,以佛法來說,各個宗派沒有傳人,這是佛法的危機。哪一個宗要是沒有這樣的人,這個宗派就斷絕了。傳人一定要「信解行證」,「依教奉行」,肯定要遵守世尊教導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傳法弟子本分的工作,終身的事業。我們看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我們不能不尊敬,他學生這麼多,各個都有成就,當然,緣殊勝。緣,多生多世結的緣,結的善緣!我們初學佛的時候,進入李炳南老居士的經學班,學講經。老師常常囑咐我們,要跟一切眾生結法緣,將來你成就了,法緣殊勝。法緣殊勝是什麼?學生多。學生多,學生裡面成就的人一定也多。孔老夫子有三千學生,三千裡面才七十二個有成就的。如果只有三百個學生,那夫子恐怕只有六、七個成就的。六、七個成就,就不希奇了;換句話說,引不起社會大眾的重視。七十多個有成就的,那了不起,誰不讚歎,誰不佩服!道理在此地。所以第一個因,還是要給一切眾生結法緣、結善緣。下一句說:

  【然以香燈具眾寶色。】

  這是說的身教。『然』,燃燒。『香』,諸位知道,有燒香,凡是燃燒的都叫燒香。香有塗香,塗抹在身上的,這個地方是燃香,就是燒香。燃燈,燃香、燃燈是表什麼?香是戒香,戒怎麼燃法?就是嚴持戒律。身教!以身作則,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以身作則,這是燃香。『燈』是智慧,香跟燈都是要點燃,點燃那個相是「燃燒自己,供養別人」。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示現嚴持戒律,是不是自利?不是,他已經圓滿了,他還要裝這個樣子嗎?供養眾生的。讓眾生看到、聞到:佛都這樣做,我不這樣做行嗎?佛教化眾生,自己要帶頭,自己不帶頭做,你叫別人做,誰肯相信?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帶頭。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就是做一個帶頭人。你仔細觀察,條條戒律他都做到。戒律裡頭的四重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殺盜淫妄,四重戒,做到了。再仔細觀察,威儀,他也做到了。沒有契入境界,或者我們用禪宗的說法,沒有明心見性,持戒修定是幫助自己開智慧、幫助自己見性,是自己明心見性的基礎。已經明心見性的菩薩還是這樣修,是做給別人看,教化眾生!

  燃燈,這是以智慧、光明供養大眾,幫助大眾破迷開悟。供香是幫助大眾轉惡為善。你看看這一句裡頭的意思,「香」表戒定,學佛的同學都知道,香讚裡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所以我們每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燃香、燃燈,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佛菩薩要的,「香燈」是提示我們自己。我們看到香的煙、聞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戒定;看到佛菩薩前面供的燈,就要想到智慧。戒定慧是三寶,『具眾寶色』。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會的是真好,妙極了!你看看,經題上它就具足三寶、具足三學。「大乘無量壽」是果,「莊嚴」是果德,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怎麼證得?後半段是講因行,修因。「清淨平等覺」,清淨,戒學;平等,定學;覺是慧學,你看看,戒定慧三學。清淨,僧寶;平等,法寶;覺是佛寶,又是三寶。三學、三寶具足,你才證得「大乘無量壽莊嚴」。

  這一部經,這個法門,就是講的這個因果。真的像「毘盧遮那品」一樣,大因大果。果是前面所說的,從「世主妙嚴品」到「華藏世界品」,所說的毘盧遮那的依正莊嚴。到這一品才講因,他怎麼修行?怎麼樣證得的?我們燃香、燃燈,懂不懂這意思?實在講,很少人懂得這個意思。真正懂得的,只要一接觸,見到香燈,甚至於香燈,不管它燃、沒有燃,看到香爐、看到燈,就提起自己的觀照功夫,也就提起自己戒定慧的薰修,那就是「具眾寶色」。為什麼?你跟性德相應。再看下面兩句:

  【焰雲彌覆,光網普照。】

  這兩句經文,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影響,你修戒定慧的影響,影響的範圍很大。影響範圍大小,你必須要知道,跟你的心量、跟你的願力,恰好成正比。如果你心量很小,你的願力不大,那麼你的修學,縱然一生很努力、很精進,影響力不大。心量小,不能跟菩薩比,菩薩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的光焰香雲彌滿虛空法界,他的『光網普照』十方三世。心,不能不大!心量不能拓開,沒有辦法成就佛事,佛事就是覺悟一切眾生的事,你沒有辦法成就。

  我們努力、認真、精進修戒定慧三學,做出很好的樣子,如佛菩薩一樣,表演給世間人看,人看到了。九法界裡頭,人法界,人法界怎麼樣?只有局部。我周邊這些人,我這個地區這些人,你不能夠影響到全世界,「彌覆」、「普照」你沒有!如果你心量大,你悲願深,你的修持不但能影響一切人類,影響到畜生、影響到動植物,隨著你的心量擴大,九法界眾生得益,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得益了!這個不可思議。

  初學的人聽到這些話以為什麼?這是神話。實際,這是事實,這不是神話,有理論做依據。理論是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古人祭祀,我們在祭典儀式裡面看到說「祭神如神在」。古人祭祀,多半是祭祖先,祖先已經過世,怎樣祭祀?祭祀之前的三天要齋戒。這個三天,這主祭的人(我們稱他作齋公),就像我們佛門講的「閉關」一樣,他要閉三天關。把外面一切人事統統拒絕,讓自己的心定下來,這三天專想祖先,想他過世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想他當年在世的時候那個情形狀況,想三天!就是我們佛門講的觀想。佛門觀想是觀佛菩薩,他的觀想是念他的祖先。到祭祀那一天,精神意志集中,他在祭祀的時候,彷彿看到他的祖先來了,好像看到他的容貌,聽到他咳嗽的聲音。這個事情是真的是假的?給諸位說,真的,感應道交!三天齋戒是感,祭祀的時候是應,鬼神有應。沒有這樣虔誠齋戒沐浴之感,他所祭的祖先,他的神不來!為什麼?你太草率。就像我們請客,請一個貴賓,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宴會辦好,顯示我們的誠意、敬意,人家歡喜光臨。如果我們很草率,隨隨便便的,這個失禮,他不來。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看到人情世故。不通人情世故,你在這個世間辦什麼事情都辦不通,為什麼?沒有人幫助你,沒有人願意跟你合作,你就孤掌難鳴了。所以讀這一句經文,要知道心量不能不大,願力不能不深。

  【諸莊嚴具常出妙寶。】

  我們看這兩句,『莊嚴具』就是種種陳設,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說,莊嚴道場這些道具,通常我們最常見的幡、幢、香、花、燈明、供果、供水,這些都叫做「莊嚴具」。再擴大,我們供養佛菩薩殿堂,殿堂的建築是藝術,雕梁畫棟。這些繪畫裡面的內容,多半都是世尊八相成道,菩薩三十二應,善財五十三參,都用繪畫把它一幅一幅畫出來!這些諸莊嚴具『常出妙寶』,讓你看到、聽到,香嗅到,有香的味道,有花香的味道,燒香的味道、花香的味道。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幫助你覺悟,啟發你斷惡向善,幫助你轉迷為悟,所以統統是教學的妙寶。

  在佛門裡面,包括佛菩薩的形像,這個形像,塑的像也好,泥塑、木雕,畫的像也好,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天龍八部像,無一不是表法的。我們讀了這一卷經,前面剛剛念過天龍八部,諸天,天城,他們居住的地方「樹華莊嚴」。我們能不能提起來?龍城表「究竟」,夜叉城表「金剛勝妙幢」,所以讓你看到這些形像,你就想起與性德的相應,哪一個德目跟這個相應。「萬德莊嚴」這一句話是從這個地方講的。像我們進入寺院庵堂,第一個看到天王殿。天王殿最當中供養的布袋和尚,彌勒菩薩!他代表什麼?常生歡喜心。彌勒菩薩笑咪咪的,肚皮很大,代表什麼?包容。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能包容的,「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彌勒菩薩代表清淨、平等、慈悲,我們能懂嗎?看到了,馬上就想到清淨平等慈悲,教導我們。東方持國天王,教我們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教我們日新又新,勇猛精進;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廣目、多聞教我們多看、多聽。道具都是表法,都是教我們的,這就叫「常出妙寶」,諸莊嚴具常出妙寶!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一切樂中恆奏雅音。】

  禮樂。佛家所說的戒律、威儀,就是儒家所講的禮儀。儒家的禮,跟佛家講的戒律完全相同;儒家講儀,佛法講威儀,也相同。禮儀調身,身體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要合禮,與禮儀相應,人家歡喜接受。『樂』調心,這個心是講情緒。凡夫當然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要發,不發洩那個人會生病。但是發洩要有節度,不能過分。過分,傷身體、傷精神;也不能夠不到,不到是你發洩不出來。聖人為我們制禮作樂,所以用樂讓我們抒發感情。樂有樂章、有拍節。

  『雅音』是正音,《詩經》裡面有《大雅》、《小雅》,純正之音,這裡面沒有一絲毫邪思邪見,稱為「雅音」。佛法裡面稱為梵唄,這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梵唄是佛門裡面的雅音,『恆奏雅音』。所以佛法裡面的偈讚,它的聲韻,無論你是演唱,或者你是聆聽欣賞,都能夠叫你化解煩惱,得到清涼。當你心裡面煩躁的時候,聽聽梵唄,心就能恢復到清涼自在,樂教!夫子教學生用的是禮樂,調和身心。佛菩薩教化眾生是用戒律、是用梵唄,還是禮樂。世出世間聖人他們所想的、所做的,你看看,不是大致相同,是完全相同。人類的文化,史學家多年研究,大家都肯定,人類的文明最原始的起源,歌唱。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在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地方有土著,甚至於還有少數沒有開化的土著,你看看,他們有歌有舞。他們沒有文字,他們有歌舞,他的歌舞也沒有文字的承傳,口授。所以由此可知,樂教還在禮教之先。最早的、原始的文明,歌唱!逐漸演變到現代的交響樂。

  孔老夫子非常重視樂教,中國音樂的哲學就是《禮記》裡面的一篇「樂記」。夫子收集,在當時是列國,每一個小國,收集就像現在所說的他們的流行歌曲。因為從這些流行歌曲裡面,就了解這個地方社會狀況,他們發出在歌聲。這裡面有正也有邪,夫子把收集來的做一番整理,不善的把它改成善。標準,他老人家確實是有一個標準,《論語》裡頭有記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們就曉得,夫子刪定樂章,唱歌的歌詞,最高的標準就是「思無邪」。演唱的人也好,聽聞的人也好,不會有邪思。什麼叫邪思?看看我們現代人的歌舞,現代的歌舞,實在說不能看,那個化妝打扮,妖魔鬼怪!再仔細觀察裡面的內容,你去看看、去聽聽,殺盜淫妄!與雅音完全相違背,確實,邪亂之音。人心已經夠亂的,這還能受得了嗎?

  所以現在有許許多多同修跟我說,現在的電影不能看。我是大概有三、四十年沒看過電視,我不需要看,大致上的內容我猜也能猜得到。所以古老的、傳統的民族音樂、歌舞、戲劇,實在說,值得提倡,那裡面還有雅音。中國古老戲劇,編劇、演出的指導原則是「忠孝節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總不離這個原則。所以它起的是教化的作用,它不是提供娛樂。「寓教於樂」,用音樂、歌舞、戲劇來做手段,內容是教育,這個好。聖賢人所提倡的、所推行的,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如何把它有效的應用在現代社會,發揚光大在現代的娛樂界,這是無量的功德。底下一句:

  【摩尼寶王現菩薩身。】

  這是現身說法。哪是『菩薩身』?思想、見解、言行與經教相應的,你想想,他是不是「菩薩身」?是的,一點都不錯。菩薩行布施,你看,歡喜布施。菩薩持戒,他守法、守禮。菩薩忍辱,他心地清淨平等,能夠包容一切。菩薩精進,他每天有定課;除定課之外,在德行、在學問、在處事待人接物的經驗上天天有長進,這是菩薩。菩薩修禪定,什麼叫禪定?是不是每天去盤腿面壁?這個形式不重要,禪定重要的是心有主宰,不會受外面一切人事物所影響。用現在的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會被六塵境界所誘惑,這是禪定。禪定兩個字的定義要懂得,「禪」的意思是外不著相,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不受外面境界誘惑,這是禪。「定」是內不動心,永遠保持自己清淨平等覺,我們講席裡頭常講的,對於一切人事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這個定應用在生活當中、應用在工作裡面、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外面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是慧,照見,內裡頭如如不動。所以處事就不是用意識,是用智慧,智慧來處事,哪有不圓滿的,哪裡會有過失!凡是感情用事,感情就是煩惱,貪瞋痴慢,這個東西用事才有過失。智慧,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理智,理智處事不會有過失,這叫禪定。

  菩薩修般若,般若是智慧,不愚不迷,智慧常常現前。就像惠能一樣,「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般若波羅蜜。你說是不是菩薩?所以,我們自己要懂得落實戒定慧三學、落實六波羅蜜,以四攝法為手段,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無往而不利,佛的經論裡頭教導我們的,這就是『摩尼寶王現菩薩身』。「摩尼」是如意,「寶王」是性德,把性德在我們這個形體上統統表現出來,發揮出來,光大起來,這身就是菩薩身。佛在此地說這些話,是希望我們自己發心「現菩薩身」。

  【種種妙華周遍十方。】

  到這個地方是一大段,這一大段就是講道場的莊嚴。你看道場莊嚴裡面,這個意味多廣、多深、多濃!不必聽說法,來看看就知道,真的就開智慧了。『種種妙華』是無量法門,都在這個地方宣演,宣講表演,『周遍十方』。下面這第二段,「明蓮華香海」,蓮華香海是什麼?佛在這裡出現,當然更殊勝了。請看經文:

  【其道場前,有一大海,名香摩尼金剛,出大蓮華,名華蕊焰輪。其華廣大,百億由旬。莖葉鬚臺,皆是妙寶。】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道場前面有海,這個海名字叫『香摩尼金剛』,這個名號顯示海之德。這個海實際上是什麼?實際上講的是法性,性海!諸位在早晚課裡頭有沒有念過「毘盧性海」、「彌陀願海」?這個地方是毘盧性海。「香」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摩尼」是如意,我們世間人常講的,隨心所欲,變化無窮。所以這五個字裡面,「金剛」表智慧,實在講這是性海裡面的三德:般若、德能、相好。你仔細看看,是不是具足這三大德!一般大乘法裡面,講到的是法身、般若、解脫。「金剛」是般若,「香」則表法身,「摩尼」表解脫,三德祕藏!所以這是法性海。

  從法性海裡面,現寶蓮華。『出大蓮華』,蓮華表法的,佛出現在這個蓮華上。這個蓮華名字叫『華蕊焰輪』。「蕊」是花心,我們一般看植物,花的中心是蕊,蕊裡頭有花粉。「焰」是表光,我們看一個花,這個花光彩奪目。「輪」是表圓滿,這個蓮華一絲毫缺陷都沒有,完美絕倫,沒有花能跟它相比。你看看,沒有說佛,先講佛的依報。就好像我們沒有看到佛來,沒有看到老師來,先看到老師的講堂、老師的講台、老師的座椅,先看到這個。從這些地方就能夠看到這個老師的德行、這個老師的教化,就能夠體會得到。對這個老師敬愛之心,所謂是油然而生。

  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學生跟老師學習,你有多少成就,不在老師那一邊。在哪裡?在自己這一邊,我自己對老師有一分誠敬心,得一分利益,我有十分誠敬心,得十分利益。所以一個老師教很多個學生,我在早年,沒出家的時候,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我們這個班的同學有二十多個人,跟李老師學教。這二十多個人,老師教是一樣的,大家在一起上課,老師沒有說特別對哪個多教一點,沒有,一起上課。但是這二十多個同學,每一個人所得的不一樣,老師知道。老師怎麼知道?是不是要考考學生?不需要,考試太笨了。老師怎麼知道?看每一個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尊師重道,他就從這裡看。對老師有十分尊重的,肯定他完全吸收了。對老師只有兩、三分尊重的,老師知道,他所教的,他只能夠吸收兩、三分,還有六、七分他不能接受、不能吸收。所以學生一生成就多少,不在老師。

  從這個地方我能體會到,為什麼古時候父母教育子女尊師重道?怎麼教法?自己表演給兒女看,兒女哪裡會懂?這個東西就跟演戲一樣,父母、老師是演員,兒女、學生是觀眾。我就是看到這一齣戲,才明白過來的。那個時候我大概是七歲,六歲還是七歲,上學,上私塾。父親帶著禮物,是供養老師的,帶著我。到學堂了,私塾、小學堂,學生也只有二十幾個人。先拜孔老夫子,它也有個禮堂,禮堂當中供的是一個大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供這個大牌位,向這個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我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磕頭,三跪九叩首。拜完孔老夫子之後,我父親把禮物送給老師,請老師上座。坐好之後,我父親帶著我拜老師,也是三跪九叩首,老師端端坐在那裡。這我們看到了,父親對老師三跪九叩首,我對老師不敢不尊敬。這是父母跟老師在那裡演戲,讓我明瞭,明瞭什麼?尊師重道。我的尊師重道就是頭一堂課學來的,一生得利益。

  往後在學校讀書,我尊敬老師。以後到台灣,失學了,找到方東美先生,完全是誠敬兩個字被方老師看出來,收了我這個學生。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利用公餘的時間,到學校裡聽他的課,旁聽。沒有想到方先生特別教我,不讓我到學校去,每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到他家裡上課,學生就是我一個。這是我作夢都想不到的事情,老師對我這樣的恩德。什麼原因?誠敬。我跟他學哲學,他分了四個單元,最後一個單元跟我講的是「佛經哲學」,我才知道佛教經典裡面有寶。原來根本就不知道,總以為佛教是迷信,佛教遠遠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天主教,甚至於連伊斯蘭教都比不上。經過方老師這一說,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經典裡面有這麼好的東西。靠誠敬。

  接受佛法之後,非常幸運,大概不到一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學佛,總得要找一個佛教的專家來指導,方先生是搞哲學的,這樣我就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慈悲,也是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星期天的上午到他家裡向他請教。三年,他老人家往生了,我的老師,指導的老師沒有了,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到台中,我也把工作辭掉,專心跟他學,在台中住了十年。我證實印光大師所說的,學生對老師「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老師沒有恭敬心,陽奉陰違,你什麼都得不到,真的,一點都不錯。我自己同學當中,這二十多個同學,我看出來,每一個同學得多少,跟他對老師的態度、心態,完全成正比例。

  再看看這幾十年當中,我講經沒有中斷過,聽我講經的人他能得多少利益,我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地方同學們必須要知道,是不是一定要學生對老師恭敬?如果你這樣想法,那就錯了。老師哪裡會要求學生恭敬!這決定不是個好老師。而是什麼?他對於學業、道業的尊重,是這麼一個原因。老師是個修道、傳道的人,為了對道業的尊重,自自然然對老師就尊重,這裡面一絲毫的勉強都沒有。所以尊師是為什麼,是重道!重道的人哪有不尊師?你不尊師,你這個道怎麼能學得到,怎麼能成就?所以是重道而尊師,道理在此地。而尊師重道確確實實能產生影響力。近,影響你的同學,同學當中看你對老師這麼尊敬,看你有這麼多成就,影響他,他受感動,他也會尊師重道;幫助老師教學、幫助同學成就。當然同學裡頭還是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否則的話,當時是受感動,他沒有持久的力量。六根遇到外面的誘惑,他就退心,所以成就難。唯有信心堅定,不受外境的干擾、不受外誘的影響,能成功。

  事無大小,我心裡有疑,我不能問別人,我有老師。老師對我,有幫助我、為我斷疑解惑的義務,我跟他是師生關係,我有任何疑問,我請教老師。甚至於聽到別人毀謗老師,嚴重的毀謗,我也會請教老師,外頭人為什麼會有這個傳言?老師要堅定我的信心,不讓我受這些流言的影響,他分析給我聽。在日常生活當中,接引大眾,大眾的根性不一樣,因此接引的手段不相同,這是我們原先不曉得的。譬如像戒律,有的時候他示現好像是破戒了。我們知道老師的生活簡單,戒律清淨,李老師日中一食,這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有人晚上請他吃飯,他也去,常常帶我去,而且帶我去的時候我一定坐在他身邊,我對老師感恩。他告訴我晚上人家請他,為什麼要去。日中一食,晚上還要去,是讓這個請客的人生歡喜心。請客的人是初學,不是老佛教徒;老佛教徒知道,不會請老師晚上吃東西的,初學。如果不答應,他不懂得什麼叫持戒、持午,他不懂得。他會怎麼想法?「這個老師架子很大,你看我請都請不動」,他就毀謗,退心!老師去了,到以後再聽說「老師晚上都不吃東西,你請,他去」,那個人心裡更感動。這是方法!善巧方便,攝受眾生。

  我十年跟他學了很多東西,這是活學活用,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老師給我講,戒律,條條戒都有開緣,具足開緣不開戒,也叫犯戒。你想想看,這個剛剛學佛的人,搞了一些好酒好菜來宴請老師,老師如果不去,他學法的緣就斷掉了。老師這一場應酬,把他拉到佛門裡來了,永遠對老師存恭敬、感激之心,接受老師教誨。舉這一個例,實在講例子太多!由此,我們就懂得這裡頭有個大的原則,這個原則是什麼?為利益眾生,叫開戒;如果是為自己利益,破戒。開遮持犯,最高的原則就在此地,為正法久住、為利益眾生,條條戒都有開緣。你要不懂這些道理,死在戒條上,那個戒律行不通!活的,心地清淨不染。要讓佛法在這個世間暢通無阻,盡量的減少障緣,你不懂這個道理怎麼行?所以「華蕊焰輪」講到圓滿了,沒有缺陷它就圓滿了。有缺陷,持戒再好,它有缺陷,它不圓滿,那個持戒不能得定、不能開慧,只能變成一個小小的善業而已,那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的教學。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1:50)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09:11: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79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