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913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一三卷)  2002/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913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末後的偈頌第八段,偈頌的第八段,這一段有八首偈,說明「佛出多少」。前面我們講到第三首,第三首還沒有講完,我們現在還從這一首念起:

  【歿天與降神,處胎及出生,降魔成正覺,轉無上法輪。】

  我們講到『降魔』,這是修行、化他最關鍵的一個科目。昨天我們舉《八大人覺經》裡面講的四種魔;五陰魔、煩惱魔,給諸位略略的介紹過。第三「死魔」,魔是折磨,就是障礙,修行的功夫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即使這一生學得不錯,真正的是做到懺除業障,斷惡修善,來生再能得人身。就算是因緣不錯,又遇到善友繼續來修學,諸位想想,至少要中斷二十年。這個二十年把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一切都得從頭來起,這就是折磨,這種魔稱之為死魔。

  所以學佛的同學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勢必要延年益壽。我們同參道友當中,一起出家,一起受戒,四十、五十走的就有好幾位,五十、六十走的就很多。能不能有成就?難。我如果在四十、五十就走了,可以說毫無成就。自己有把握的,來生還可能得個人身,這個把握我有,其他的成就沒有辦法了。延年益壽怎麼修法?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都要非常認真努力去做。這是佛教導我們的原則,自己真正發願捨己為人。我活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沒有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雖然不能夠斷盡,務必要把它控制住,決定不能讓它增長,這樣的心行是健康長壽之道。我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為眾生服務的,為正法服務的。怎麼為正法服務?要把佛菩薩的教誨用這個身體做出來,做一個樣子給大家看。

  諸位想想,如果眾生有福,佛菩薩必然加持。如果我們的心行違背佛陀的教誨,那肯定是受業力的支配,你沒有辦法改變命運。這就是佛門裡面常說的願力。願力要大,要蓋過業力。雖有業力,業力不做主,願力做主了,這在佛法裡面講,健康長壽之道。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一定要跟印祖所講的敦倫盡分相應、閑邪存誠相應。他老人家這一句,我用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與這個相應。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樣才能夠奉持佛陀的教誨,降伏病魔,降伏死魔。確實有降魔的方法。

  最後一類叫「天魔」。天魔是什麼?是身外一切誘惑。我們身體之外的一切誘惑,在佛法裡把它歸類,稱作五欲六塵。這個世間種種在誘惑你,財在誘惑你,色在誘惑你,這個「色」是講男女之色,在誘惑你;名在誘惑你,這個名包括現在一般人講的榮譽、權勢、地位都在誘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在誘惑。你看看社會上有福報的,他們衣食住行種種享受,你見了動不動心?別人住的是高樓大廈,你住的是小茅蓬;別人出門,前呼後擁,你是孤家寡人一個,你動不動心?你要是起心動念,你就落在魔掌上去了。財色名食睡,佛說地獄五條根。尤其是出家人,沾都沾不得,出家人一沾肯定是阿鼻地獄,在家人也墮落,沒有這麼嚴重。這個原因是什麼?出家人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破壞佛法形象,這個罪重。

  你看看釋迦牟尼佛,把這個東西捨得乾乾淨淨,眼根決定不會被外面色塵誘惑。這個本事厲害,眼對色,眼不會被色誘惑,不會被色所迷。這個色範圍就講得大,不只是男女之色,一切的形色都不動心。耳不會被音聲所迷,我們今天講的歌舞音樂,再美妙的音聲也不會動心;鼻不會被香誘惑,舌不會被味誘惑,身不會被觸誘惑,意不會被法誘惑。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惡緣,自己不會被誘惑了,這是什麼?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成就了,不被誘惑,你就能夠得到主宰,你就能轉變境界。這轉境界就是「降魔」。這是天魔,天魔的範圍包括非常非常之多。佛說法為了方便起見,把它歸成這幾大類。

  魔在哪裡?四大類的魔都圍繞在我們的周邊。說老實話,一步都沒有離開。我們想想,能不受誘惑嗎?能不動心嗎?那動心怎麼辦?動心,自己曉得,這不得了,怎麼辦?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持戒。戒不清淨,甚至於在日常生活當中,把戒律完全疏忽了。經,還有人去念它,誰去念戒?古時候無論在家出家,受菩薩戒的人,叫半月誦戒,每半個月溫習一遍,怕忘掉,怕違背。現在人的根性不如古人,現在人說是半個月念一次,忘得乾乾淨淨;一個星期念一遍也不行,應該怎麼樣?天天念。印光大師就是這樣教導我們,他教我們念什麼?念《太上感應篇》,好!《太上感應篇》確確實實是戒律。

  早年我在華藏圖書館,要求我們家裡面的同學,在早晚課都加《太上感應篇》這篇東西,念一遍,早晚都要念一遍,早晨提醒自己,晚上做認真的反省。《太上感應篇》不長,一千三百多個字,這是代替戒律,在家出家學佛,你要想降伏煩惱魔,降伏死魔,降伏天魔,很有效!出家同學,這些年來我一再勸大家,要念《沙彌律儀》,這個分量也不算很長。你把《沙彌律儀》每天念一遍,希望真正做一個名副其實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你要不肯這樣做法,你不是佛弟子。你出了家,穿這個衣服,有名無實,自己破戒、犯戒,完全不知道。所以印光大師他老人家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用《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實在講,著重在前半部《文昌帝君陰騭文》,《陰騭文》的內容跟《感應篇》差不多。祖師大德的苦心,大慈大悲,真的是救苦救難,用這個方法。《陰騭文》的字更少,只有七百多個字。印祖提倡這個,有道理!早年我們體會沒有這麼深刻,現在我們體會很深。深深體會到,印光大師確實了不起,他這個教誨確確實實能夠救度世尊末法九千年的四眾弟子。所以千萬不能夠疏忽,認為這是小小戒無所謂,這個東西不足以為道。它是大道的根,根沒有了,死的不是活的,千萬疏忽不得。

  通過降魔,才能『成正覺』。「成正覺」就是我們世俗人講的證果,修行證果。在八相成道裡面,這個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這一段是講的是諸佛,這個剎土有佛來示現,示現八相成道。那我們修行確實稱正覺。什麼人是正覺?須陀洹就是正覺,初信位的菩薩就是正覺。不要小看了須陀洹,這個初信位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第一個階級。這一個位子,雖然你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佛在經上講的,永遠不墮三惡道。而且還得到一個保證,什麼保證?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之後,肯定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在大乘,我們這是圓教,圓教大乘相當於七信位的菩薩。你看看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從初信位就證到七信位,七信位的菩薩超越六道輪迴,入了四聖法界。如果遇到淨土法門,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們生方便有餘土,他不是生凡聖同居土。為什麼不是生凡聖同居土?只要證得須陀洹果,只要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剛才講,他是聖人,他不是凡夫,小聖。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我們要真幹。

  講席當中,我常常勉勵同學,我們務必要放下自私自利,你要不放下自私自利,須陀洹跟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你肯定沒有分。你要能夠放下,起心動念,我不再為自己,我為一切眾生,我為正法常住世間。為正法常住世間,我一定要做一個好的形象,讓社會大眾讚歎佛法,尊敬佛法,這樣佛法就能久住世間。決定不能違背佛陀教誨,所以我勸大家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魔!我們要降魔,「降魔成正覺」。發大心,《華嚴經》上講大心凡夫,也是《華嚴》的當機者。心量不能不大,心量大什麼都能夠包容。智慧開了,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順逆境緣當中都不迷惑。

  唯有自己成正覺,才能『轉無上法輪』。轉無上法輪是教學,教化眾生。自己成就,就有能力教人,自自然然就教人。為什麼?我自己這個形象,就是社會大眾的榜樣。每天示現,天天在示現,社會大眾天天在看,看不懂沒有關係。我天天在示現,念念在示現,時時在示現,處處在示現,總有人看懂。一個看懂了,這一個人得度;兩個看懂了,兩個人得度。這一切人跟我們交往,我們很明顯的能覺察到,還有九法界其他眾生,他也在看,他也在聽。那些眾生也有善根深厚的,他看懂了,他聽明白了,他覺悟了,所以佛菩薩是度九界眾生,不僅是人道。如何跟九界眾生起感應?至誠感通。用真誠到極處,這個心就能感通,能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這個例子很多很多,我們在古人記載裡面讀到過,如果很冷靜、很細心去觀察,這種感應我們自己也能夠覺察得到,它不是假的,它是真的。

  這一句「轉無上法輪」,先要了解什麼叫法輪?前面我們也講得很多,法輪代表佛菩薩的教學,「輪」代表教學內容。這一個形相,確確實實能夠顯示佛菩薩所悟、所證、所修、所學、所教導的,空有不二,理事一如,表這個大道理。相有性無,這個「法輪」,輪是圓,性是圓心,相是圓周,圓周有,圓心不可得;圓心有沒有?有,有而不可得,這個妙!所以我們常講空,《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是一不是二,色就是圓周,空是圓心,用這個來表法。圓周代表事,圓心代表理。所以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他所學、所修、所證,依據的真理。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這個「輪」就統統都包括了。所以這個輪相,我們一般也稱為大圓滿,「法輪」就是大圓滿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一法都不漏,圓圓滿滿。「轉」是什麼?轉是轉動,就是我們今天講推動、推行,推行大圓滿的教育,推行大圓滿的教學,叫「轉法輪」。推行宇宙人生真理的教育,宇宙人生真相的教學。我們自己學到了,明白了,覺悟了,要幫助別人。自己證得,徹底明白了,自己的事情了了;自己事情了了之後,完全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還沒有魔障?還是有,但是那個魔障對自己沒有障礙,那個魔障是屬於眾生的。在佛法講就是緣,有障礙,緣不具足,與佛菩薩毫不相干。世界的成住壞空,佛菩薩有沒有干涉?給諸位說,沒有。世界成住壞空,對於覺悟人來講,毫不相干;不要說對大聖不相干,對小聖也不相干。小聖,因為自己還沒有明心見性,他還在十法界裡,但是他是不驚不怖。這個世界毀掉了,他到別的世界去,他很自在。那個大聖,明心見性的大聖呢?九法界眾生看到世界成住壞空,我們要問大聖這個心目當中,世界有沒有成住壞空?給諸位說,沒有。這個妙了,這個我們不懂,真的不懂。這個道理就在《華嚴經》裡頭,確確實實大聖心目當中,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不生,哪裡有滅?確確實實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一絲毫都沒有動,像水一樣,極其微細的波都沒有,法身菩薩到這個境界。十法界裡菩薩,還那個心像這個水一樣,他還有微波,所以這裡沒有緣,那個地方他去了。真正法身菩薩,微波都沒有了,哪來的生死?哪裡有成住壞空?沒有!

  《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說得好,說得真透徹。《中觀論》上講的八不,人家一句話就將它和盤托出。這一句,我們現前要怎樣學習?我們學習就是幫助眾生。眾生病在什麼地方?我們仔細觀察釋迦牟尼佛。眾生有嚴重的貪瞋痴慢疑,釋迦牟尼佛教一切眾生斷貪心,他自己示現的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教化眾生,作斯示現。物質生活過很簡單的,這個競爭的心沒有了,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做到了。他一生的工作,人在世間不能不做事。他做什麼?教學,講經說法,一切時一切處,勸導一切眾生。勸眾生斷惡修善,勸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釋迦牟尼佛一生幹這個事情。身,示現感化眾生;口,教學,用言語教導眾生;意,在心裡頭想的是一切眾生迷惑、造業、受報。因為迷惑,所以才教他破迷開悟;因為造業,所以才教他轉惡為善,斷惡修善;因為他受報,所以才教他轉凡成聖。這種教誨是真實的、是徹底的、是究竟的,佛一生示現做這個事情,我們要看出來。看出來的時候,我們要接受佛陀的教誨,首先從自己本身,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我們是不能成大聖,剛才說過了,成小聖。我們自己做到了,我幫助別人有信心,給人家講: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我做到了。現身說法,三轉法輪裡面作證轉,用我自己的身來作證明,我能做到,你也能做到。諸位都曉得,業障深重,不學佛的人也知道。尤其到了晚年,到了有病痛的時候。老了、病了,這個時候,他心裡頭真的懺悔,知道這一生做很多錯事,做很多對不起人的事情,但是他不知道怎麼回頭。遇到佛法,理論方法就明瞭,回頭來得及,不是來不及。只要你肯覺悟,只要你肯回頭,回頭是岸。所以眾生有貪心,怎麼樣把這個貪心轉過來?眾生有瞋恚心、有嫉妒心,嫉妒是屬於瞋恚的一分,怎麼樣能把一切眾生這個嫉妒瞋恚轉過來?你要幫別人,首先自己要把這個煩惱連根拔除。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有毀謗我的,嫉妒,這是因嫉妒心而毀謗,因嫉妒心而陷害,遇到了,這是教育、教材。一點瞋恚心都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都沒有,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逆來順受,現身說法。你要爭,我讓,這衝突就生不起來;你毀謗我,我讚歎你,決定不跟一個眾生做對頭。要作對,冤冤相報,化解不了問題,那種人叫感情用事,沒有智慧。真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所以這個不是懦弱,是真實智慧,是真實的德行的流露。

  不報復,沒有瞋恚,為什麼要這樣做?這裡頭有個道理,這個道理是我們明瞭、我們肯定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他為什麼今天會這樣對待我?一時迷惑,一時他的煩惱現行,你怎麼可以怪他?怎麼可以責備他?如果我們責怪他,怨恨他,我們自己受傷害。我們沒有一點怨恨,心平氣和,我們絲毫傷害都沒有受。不但不受傷害,增長智慧,增長福德。毀謗、陷害是好事,不是壞事,所以我常講「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在這個地方看到你是不是真修行?你是不是真的佛弟子?真佛弟子在逆境惡緣裡頭怎麼會生氣?不能動氣的,動氣那不是佛弟子。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會生氣,菩薩不會生氣。你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不生氣,他沒有報復念頭,而且還感恩;將來我成佛,頭一個度你,報恩!報什麼恩?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成就我的真實智慧。所以拐一個角度來看,好事,不是壞事。修行就在這些地方磨鍊成就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下面第四首偈:

  【隨眾生心樂,示現種種相,為轉妙法輪,悉應其根欲。】

  我們看這一首。這底下幾首意思很深,說明諸佛如來、菩薩聲聞是怎樣度化眾生的。我們發心自行化他,這些原則必須要遵守。所以佛菩薩都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造惡,隨不隨喜?還是隨喜,你要不隨喜,他就排斥你,他不能容納你。他邪知邪見,造作一切邪惡的行為,佛菩薩還是隨喜,這真正是高度智慧、高度的藝術。隨喜,在這裡頭等待機緣、等待機會,有機會暗示他;提醒,他不能接受,你不能提,暗示。冥冥當中,以威神加持,在這個形象上的暗示,讓他自己慢慢覺悟,慢慢回頭。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佛菩薩真正的慈悲。

  你看這一首裡面所講的,『隨眾生心樂』,這個「樂」念去聲,愛好,隨順眾生心裡的愛好。『示現種種相』,所以他示的相不是一個相。從這個地方,你必須要明瞭,全世界宗教很多,這些宗教,從《華嚴經》上來講,那就是「隨眾生心樂,示現種種相」。你喜歡佛教,給你現佛相,現菩薩相;你喜歡基督教,給你現耶穌相,給你現先知相;你喜歡伊斯蘭教,給你現真主相,給你現阿訇相。所以我常常講,我跟宗教們,不同宗教接觸,我說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這個大家承認。這個真神有了不起的智慧,有很大的神通,千變萬化。這個大家聽了都歡喜,真神當然是這樣的。然後我就告訴他,這個真神在佛教裡面,就現釋迦牟尼佛,現這個相;在基督教裡面,就現耶穌基督;在伊斯蘭裡面,他就現穆罕默德,統統是這個真神現的。因為眾生喜愛不同,你喜歡什麼,他就現什麼,永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所以世間所有宗教徒是一家人。我們從這個理念,這個理論依據,來推動多元文化的學習,不是沒有理論根據的,有!我們肯定這是真理,肯定這是事實的真相,所以我們對於任何宗教,從內心生起真誠的尊敬。我們見到佛像,恭敬頂禮膜拜;我們在基督教堂裡面,見到十字架,見到耶穌的像,也跟拜佛一樣,恭敬頂禮膜拜。有很多人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我告訴他,這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那就基督教那一方面,釋迦牟尼佛是耶穌基督示現的。佛法裡面講賓主,以佛教為主,所有宗教都是賓,都是佛示現的;以基督教為主,所有宗教為賓,都是耶穌基督變現的,這才是真正平等。主,不是一個主,獨一的主,不是這個。各個都是主,各個都是賓,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平等法。

  『為轉妙法輪』,所有一切宗教典籍都是「妙法輪」,妙,巧妙。隨著人心愛好,我們講隨著世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禮俗,不同的生活習慣,那叫妙。一個、單一就不妙;多元是妙,一元就不妙,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我們有這個理念,有這個認知,展開任何宗教的典籍,我們的態度真誠恭敬。我們展開《新舊約》,展開《古蘭經》,確確實實那就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對那些喜愛眾生所說之法,那是妙法,這是事實真相。從前,事上有,但是大家很少講,那是什麼原因?由於封建的時代,交通資訊不發達,許許多多的居民住在這一個地方,老死不相往來。自然的條件造成了障礙,這一生他活動的範圍很小、很窄小。於是乎形成他自己的文化,小圈子的文化,生活習慣,他跟另外一個地區就不一樣,所以諸佛菩薩隨類化身。這裡面的眾生有善根成熟,有能夠接受聖賢教誨的,諸佛如來在他們這裡面,示現他們這一族裡面的聖人,在這一個族群裡面降生。也示現,實在講,八相成道,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明顯。你仔細觀察,耶穌這一生,穆罕默德這一生,再往前面看,摩西的一生,其他宗教創始人,仔細觀察都是這樣示現。那個過去是在天宮什麼的我們不說,至少在這一生當中你所看出來,他的聰明智慧確實超過一般人。他在社會種種行業裡頭,他選擇去修道,道業成就之後,那個道業成就不就是降魔成正覺嗎?弘道,教化眾生,那不就是轉無上法輪嗎?也是「隨眾生心樂,示現種種相,為轉妙法輪」,細心觀察,你就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的。

  能現的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能現的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德能相好。就是《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能現的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真如本性。在西方世界宗教裡面所稱的唯一的真神,在我們佛門裡,不叫唯一的真神,叫真如自性,這就是唯一真神,為什麼?它能現能變;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所現所變。這裡頭,理太深,事太繁雜。你要想搞清楚搞明瞭,佛家這一大藏,我們常講一大藏教,這一大藏的教科書是一個簡單扼要的說明,不是詳細的。詳細說明在哪裡?在《華嚴經》緣起裡面講的,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的龍宮裡面,見到全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是詳細說明。分量有多大?龍樹菩薩告訴我們,字數,這一套經的字數有多少?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古印度講這個文字有多少,他們跟中國人的方法不一樣,中國是算字數,一個字一個字,這一本書有多少字。印度人不是講一個字,他講一句一句的,四句,不管句子長短,四句叫做一首偈,叫一偈。這個要知道,四句就叫一偈,無論長短。那個長行文也是這樣的,四句是一首偈。那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不得了!我們哪有這種能力?一四天下微塵品。這多少品?一四天下微塵品,那是全部的《華嚴》。我們的地球裝不下,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也裝不下。釋迦牟尼佛教區是一個大千世界,它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那一個大千世界怎麼能裝得下?那是諸佛如來詳細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這一大藏教,現在諸位所看到佛家的《大藏經》,這是略說。你要是真的想研究、想明瞭,你看看真正覺者,覺悟的人,他們所說的。這麼說起來,難!我的壽命有限,縱然長壽活到個一百歲,畢竟這個世間活一百歲的人太少了。以我來講,我二十六歲遇到佛法,開始讀經,研究經教,如果我活到一百歲,我這一生用在經教的時間也不過是七十年。七十幾年的時間太短暫了,一天就是幹八個小時,幹十個小時,這一大藏教都學不了。何況還有世間其他宗教的典籍,還有世間許許多多聖賢的學說。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說,他說要講經說法不容易。我說怎麼?要通達三藏十二分教,還要通達世間所有的學術,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通達,才能像佛一樣轉無上法輪,轉妙法輪。你要不通,你怎麼轉?他說佛法裡面就這一部《大藏經》,你這一生能搞得了嗎?世法裡頭,別的不談,中國乾隆年間編的一套《四庫全書》,行嗎?二十年前,台灣商務印書館翻印《四庫全書》,我買了一套。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告訴我,假使一個人,從一出生就會看書,看《四庫全書》他就會看,一天看十個小時不間斷,活一百歲,這一部書還沒有看完,看一遍都沒有看完,不容易!這樣一說來,好像我們就沒有指望,真的,真的就洩了氣,沒有指望。

  李老師傳給我一個方法,他說怎麼樣?通。用什麼方法通?感通。這個感通在佛法裡面講,求佛菩薩加持,求佛菩薩幫助,求感應。這裡頭有沒有道理?有,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理論依據,感應的理論依據。佛有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德能,一切眾生都有,我也有。我今天的智慧德能為什麼不能現前?業障障礙住了。現在我們的業障又沒有辦法消,我也想這個智慧能夠現前,那用什麼方法?求諸佛菩薩幫助,用什麼去感應?誠,真誠,真誠到極處,這是我常常勸勉同學的,真誠到極處,沒有一點點自私自利,加一點點自私自利,真誠就沒有了;不真不誠,那一點感應都沒有。不能有絲毫的名聞利養,不能有絲毫貪圖五欲六塵享受,不可以有絲毫貪瞋痴慢,這才叫真誠。真誠,就跟一切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早年印光大師在世,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佛的經教浩如煙海,有什麼簡單的方法,能教我們初學的人悟入?印光大師回答他,有。說了兩個字,「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人要沒有誠意,那怎麼能成功?李老師傳給我這四個字「至誠感通」,我得受用。我也常常用這四個字勸導別人,我從這一句裡頭得利益,親近善知識,得善果。

  我最早的時候,親近方東美先生,我在方東美先生那裡得到的,認識佛教,方老師教我的。他教導我,佛教是世間最高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從這個地方,從他老人家那裡認識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是大智慧、大學問,那才肯定。我親近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怎樣才能夠快速的入佛門,契入佛境界?他老人家教我四個字「看破放下」。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在他那裡得到的「至誠感通」。李老師要我依印光法師為師,做印光法師的私淑弟子,叫我讀《文鈔》,我依教奉行。我在印祖那裡得到的是什麼?「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祖一生奉行這十六個字,也是以這十六個字教化一切眾生。這十六個字是他自行化他的總綱領,我們要在這個地方抓住。西方的宗教,真實的總綱領就是個「愛」字,神愛世人,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你看佛法所說的,佛法講的是什麼?「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為本就是神愛世人;那個方便為門就是這個愛心要落實,以種種權巧方便,尊重、愛護、幫助,為一切眾生服務,那就是方便為門。

  諸位仔細去思惟、去觀察,全世界每一個宗教,確確實實儘管它講法不一樣,它教人修學的方法不一樣,它的原理原則相同。所以我們提倡用這個「愛」字,神聖的教育,宗教的教育,愛的教育。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愛一切人,愛一切眾生。教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就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習慣的。過去是因為過去的環境,自自然然形成。今天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所以今天跟過去生活環境不一樣。現在所有族群,所有不同宗教要統一,要合作,這就是現代出現「多元文化」這麼一個名詞。神聖的教學,宗教的教學,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早年我曾經說過,佛教是佛陀對於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現在我講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如果把從前所說的合起來,佛教是多元文化至善圓滿的社會教育。佛教如是,其他教也如是,天主教是至善圓滿的社會教育,基督教也是至善圓滿的社會教育,平等的,無二無別。

  這是為轉妙法輪,『悉應其根欲』。「根」是根性,「欲」是愛好,跟前面那個「樂」的意思完全相同,就是普賢菩薩講的恆順眾生。恆順眾生是在十大願裡頭,就是十大綱領的,自行化他的十大綱領裡面的一條。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非常有意義,我們如果真的是參透了,明瞭了。今天地球這個社會動亂不安,由於資訊快速的發展,交通也在快速的便利,人與人之間接觸頻繁,過去所沒有的。突然,突如其來的這個狀況,使許許多多人措手不及,不知道怎樣來應付。於是這裡面產生疑惑,從疑惑變成衝突,從衝突再一發展就是鬥爭、戰爭,苦不堪言。根本的原因,一向千百年來都以為,我這個宗教是正教,別的教,邪教;我們奉祀的真神,別人奉祀的都是魔鬼。這個錯誤的認知沒有辦法化解,造成衝突的原因。今天要把這個問題化解,希望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肯定我們是一個族類,我們是一家人,地球人。不要再分我是哪一國,你是哪個族群,我們是地球人。至少我們這個思想見解要提升到這個境界,居住在地球上的是一家人。有人講現在地球是村,地球村,那我們的關係是多麼密切!我們這個村莊上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要互相尊重,要互相協助,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這比什麼都重要。

  那怎樣化解?多元文化的至善圓滿的教育。所以在中國,古人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一樁大事業,教學,教學為先,怎樣去教化眾生!古時候漢武帝,最初制定教育政策,他制定這個政策之後,以儒,就是以孔孟的學說做為中國教化全民的中心理念。不久,明帝的時候,後漢明帝的時候,佛教傳入中國。於是中國這個社會的教化,形成儒釋道三家,三個學派。這三個學派共同點多,不同的地方少。兩千多年來,固然有不少改朝換代,我們在史書記載裡面看到,每一個朝代有興有革,但是唯獨教育政策不變,我讀歷史對於這一點感覺得很訝異,連元朝蒙古入主中國也沒有改變;滿清入主中國更是極力提倡,發揚光大。

  所以中國這兩千多年來,這個國家始終維繫大一統,有它的道理在。這個道理是什麼?教學為先。中國這個歷代並不重視武力,不重視軍隊,不重視警察,重視教學,教學為先。連帝王大臣,在宮廷裡面,都請儒家、佛家、道家的這些長老到宮廷裡面去講學,帝王大臣一起來學習。到清朝末年,民國興起的時候,把儒釋道三家疏忽了,這個社會根基發生動搖,這是真正的危機。這個危機,我們有人講信仰危機,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懷疑,喪失了信心。這個信心喪失掉之後,人怎麼樣?無所適從,沒有依靠。這是中國這兩千多年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現在發生了。怎麼樣挽救?沒有別的辦法,還是要恢復孔孟與大乘的教學。這個話不是我說的,七十年代英國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說的。他說的範圍大,不是指中國,指全世界。他講能夠幫助二十一世紀,解決二十一世紀複雜的問題,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個人有見地,我們一般人講有學問,他的這個看法正確。

  大的環境,雖然大家把聖賢教誨,認為這是舊的東西,不適合現代,把它拋棄了。我們算是有幸,我沒有拋棄,我得到受用,我生活得很快樂,這個快樂從哪裡來的?是從孔孟學說、大乘經教裡面得來的,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身心安穩,自在快樂。對於宇宙人生,佛經裡面所說的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無爭無求?因為你要爭,你要求,並不是你有爭,爭就能夠得到;你求就能得到,不是。如果爭,爭不到;求,求不到,你何必爭,何必求?這一樁事情,諸位要想搞清楚搞明白,你去念《了凡四訓》,印光大師提倡的。《了凡四訓》這個教學的目標,就是教你在這一生當中,把那個爭、求的念頭打掉,肯定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爭,你得到的,都是你命中有的;你命中沒有,你爭不到。所以爭的人很多,為什麼有人得到,有人得不到?命裡頭沒有,你怎麼能得到?

  佛法裡面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一句話,是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的。怎麼有求必應?老師說得很好,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求,能得到。你的求,違背了理論,錯用了方法,得不到。在這種情形之下,你求好像是得到了,那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有的,因為你錯用了心,錯用了方法,你所得到的,求得的,已經打了折扣,很多人不知道!譬如,你命裡頭有億萬財富,因為你用的心不善,用的手段不善,你得到財富,你得到多少?大概只得到五千萬,你命裡頭一億,你只得到五千萬,打了對折。你認為你很高興,很歡喜,其實你虧吃大了。你要用善心,如理如法的求,你所得到的,比你現在要加好幾倍。你不懂,這佛法裡頭說的。

  我命裡頭沒有財,但是我如理如法的去修,我這一生物質生活能過得去,能夠穿得暖,吃得飽,能夠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這是如理如法求得的,老師的恩德,老師教的。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亦復如是。你一定要懂道理,一定要明因果,如理如法,有求必應。求轉凡成聖都能做到,何況這個世間這些名聞利養,那簡直叫雞毛蒜皮,輕而易舉的。這個道理,諸位務必要清楚。換句話說,務必要認真學習《了凡四訓》。《了凡四訓》的修學方法在《感應篇》;《感應篇》是講方法,《了凡四訓》是給你講道理。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哪有求不到的道理!正確的方法,所得到的果報不可思議,出乎你自己想像之外。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5 09:10:06)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5日09:10: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77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