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二九卷) 2002/8/20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829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所持剎網差別長行,隨門廣釋第三段明體。在這一段經文也是有二十句,都是略說,列二十種,前面十種是講「色相」,後面十種是講「聲」。這兩大類可以說把諸佛的教體跟眾生學習的、接受的教體都包括盡,世界種之體也不例外。這個理趣很深,道理很深,如果真的能夠會通,我們就曉得情與無情確確實實同一體,同圓種智。我們娑婆世界是以音聲為教體,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圓是圓融、是圓滿,通是通達。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差別各異,凡是相同、相近的,自自然然他就聚集到一起,真正顯示出「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這是自然現象,這在佛經上講法爾如是。現在請看經文:
【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或有以十方摩尼雲為體,或有以眾色燄為體,或有以諸光明為體,或有以寶香燄為體,或有以一切寶莊嚴多羅華為體,或有以菩薩影像為體,或有以諸佛光明為體,或有以佛色相為體,或有以一寶光為體,或有以眾寶光為體。】
這說了十種,這十種都沒有離開色相。我們讀這一段經文,一定要能夠體會得到,在這裡面我們要學習的是什麼?前面一段我們要學形相,這個地方我們要學體質,體就是講的性質,特別著重在質體。中國古人讀書常常說讀書目的何在?在變化氣質,那個質就是體。不讀聖賢書,這個體就所謂是俗不可耐;讀聖賢書之後,真的要知道變化氣質,提升境界,自自然然就不同。
我們在此地看『或有以十方摩尼雲為體』,這個於事於理都講得好,世界確確實實是以微塵為體。華藏這麼大的世界,以什麼為體?我們回頭想想,我們的身,我們的身以什麼為體?也就是說這個身是怎麼組成的?無數的細胞組成的。這個細胞是我們身體、肢體。大的星系怎麼組成的?大星系由許多小星系,無量星球組成的。這些星球在太空當中又是怎麼形成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是由星雲凝聚而成的;換句話說,星球在未形成之前,一片像雲霧,慢慢雲霧凝結成一個星球,成了一個星系。成了許許多多星球,就變成一個星系,這是「以十方摩尼雲為體」。
從這個地方我們應當體會得,今天世間所講的多元文化,真的,大宇宙如是,我們的小宇宙也如是,以多元文化為體。此地講了二十種,十種色相、十種音聲,這不是多元的嗎?這不是單元的。因此我們有多元的理念,就與宇宙眾生真相相應;如果沒有多元的理念,完全心裡頭只有單一,而不能夠容忍,這與事實真相相違背。《華嚴經》上給我們講體性,還說了二十種,這二十種最後總結,「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二十種是列舉而已,所以是多元的。
我們從這一段經文要能夠體會得,心量自然拓開。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能包容,真正能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是以清淨平等歡喜心來接納,自自然然你就能受到真實的利益。方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他自己要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決定說不出來。我們通過五十年的學習,我們尊敬老師,我們愛老師,我們常常把老師的教誨提在口邊,這是什麼?我們也有少分相應,也真正得到享受。證實老師的話沒錯,確實是這個樣子,我們對於老師仰慕的心、尊敬的心、感恩的心,油然而生。但是你得要善學、要會學,你要不會學,那幾十年的時光空過了;不會學得不到利益,會學的人他得到了。怎樣才算是會學?第一要有清淨信心,對聖教、對老師不能懷疑,懷疑你就得不到,這是頭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決定是依教奉行,遵守老師的教導,去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行,你要真幹!第三你要有恆心、有耐心,鍥而不捨,法味就現前了。
世味,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滋味比不上法味,法味才真正給你帶來法喜充滿。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樂世間人沒有法子體會,你怎麼想你都想不到,你步入這個境界,大樂!世間五欲六塵哪裡能跟它相比?五欲六塵要能跟它相比,釋迦牟尼佛不會出家了。他是帝王的身分,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統統得到。不是說一般人希求,得不到、求不到這才出家。他不是的,一切現成的,他把它放下、把它捨掉,那是為什麼?這個比那個更樂。做帝王,中國古人常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比不上覺悟的樂。所以世尊捨其王位求覺,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裡頭有大樂,這個是真樂!世間之樂,佛在經上常說樂為壞苦,懂得的人不多,但它是事實。多少人迷戀在其中,到離開的時候、分手的時候苦不堪言,難分難捨,苦報現前。出世間的大樂,大自在,大圓滿。所以在此地我們體會得多元,我們要有多元的理念,把這個理念擴展,擴展到沒有邊際。
在第二句裡面,『或有以眾色燄為體』,跟底下一句『或有以諸光明為體』。燄是火焰,這兩句就事上講,我們可以這樣說法,這個星球它是以燃燒為體。太陽是整個星球高溫度的在燃燒,整個星球在燃燒放出光明,所以是個火球。晴天夜晚的天空,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星星,這些星星都跟太陽一樣,全都是在燃燒,釋放光明出來。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的是什麼?我們要求智慧,光明是表智慧,我們要學太陽,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科學家告訴我們太陽這個星球雖然很大,比地球大的多,它裡面的資源當然是有限的;換句話說,它那個火慢慢燒,資源燒盡它就熄了,熄的時候它就沒有光,到它沒有光的時候這個太陽系就解體了。所以世界有「成、住、壞、空」,它正在燃燒的時候這叫住劫,成住壞空,燒盡的時候它就壞了,到整個瓦解它就空了。當然在我們有生之年,這太陽的燃燒還不會消失,它的光明消失還有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我們要求光明,我們要能夠捨己為人。
你想想看,太陽它的恩惠,至少圍繞著它的這些行星都得到它的恩賜。地球上如果沒有陽光,所有一切生物都不能生存,這一切生物能夠在地球上生存,最重要的靠陽光;換句話說,靠太陽的光明的恩賜,我們要學。你看看陽光對於這一切萬物是平等的、是無償的,不希求報償,這是真實的恩惠,真實的慈悲,真實的智慧,從陽光這個地方學到;然後我們看到所有一切發光的質體,都是在提醒我們這個理念,喚起我們要以大公無私為一切人事物去服務,義務的,盡心盡力。你能夠學太陽,宗教裡面常講太陽神,太陽神就是這麼來的。在佛法裡面不叫太陽神,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藥師如來兩位得力的助手,表法的意思非常好。日光,日對治什麼?對治寒病;月光清涼,對治熱病。眾生的病分為這兩大類,藥師如來用這些方法來對治。
第四句『或以寶香燄為體』,還是著重這個「燄」。寶香我們就曉得,燃燒的物質,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它這種燃燒就是核子分裂,所以才能產生這麼大的能量,這麼高的溫度。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寶香,我們就曉得佛是指什麼,我們要學的是性德之香。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本具的德能的光明,從相好裡面放出去,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菩薩學習不難,凡夫學習有一定的難度,為什麼?凡夫的情執沒有斷,好惡沒有放下。這個人對我好,我喜歡、我感激他;那個人對我不好,我討厭他、我恨他,凡夫!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你用的是輪迴心,不是真誠心,這是凡夫學佛的難度。這個難度要不能夠破除,不能夠把它消化掉,你的修學很難進展。這些那要講求修學的功夫了。功夫從哪裡看?你能不能夠克服煩惱習氣,再惡劣的眾生,你不會討厭他,你才是真正覺悟了。這個眾生處心積慮要想害我,我對他純淨純善,他還要想方法來害我、來整我,你不恨他嗎?縱然沒有報復的念頭,肯定你一定有迴避他,一定是拒絕跟他往來,這是什麼?人情!你要記住人情,人情可不是佛菩薩的道情,道情裡面沒有。這些地方我們要轉變,我們要悔改,宗教裡頭講悔改。
我們要有諸佛菩薩的智慧見解,諸佛菩薩是怎樣看待一切眾生?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諸佛菩薩看的。中國的聖人,他們的看法跟諸佛菩薩非常接近,「人之初,性本善」。這個處心積慮要想害我的人,他性本善,你知不知道?如果知道性本善,他再惡,我還是很歡喜他,我還是很尊敬他,絕對不會以他那種心態去報復他,沒這個道理。他為什麼對我發生誤會?為什麼對我起這個惡念惡行?是他一時迷惑。記住,一時迷惑不是永久的,早晚他會醒悟過來,他是個好人。即使造作五逆十惡,甚至於毀滅佛法,造五逆十惡的重罪,他還是有佛性,這個人還是性本善。所以諸佛菩薩、聖賢眼光裡面,他們看待跟凡夫不一樣,凡夫認為這個人是不可以赦免的,佛菩薩依然大慈大悲,沒有把他的罪業、罪行放在心上。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必須在這個境界裡面,要做一個重大的改變。
五年前我寫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轉過來了。順境逆境、惡緣善緣,我在這裡面得到清淨平等,歡喜無量!四十多年的學習,在境界裡面才回過頭來。在我學佛三十年的時候、二十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修忍辱波羅蜜,我能夠忍受,但是心裡面還有稍微的不平。到四十年,學佛四十年,歡喜了、平了,在這個順逆境界、善惡之緣裡面,漸漸平等了,這才真正生歡喜心。如果不認真修忍辱波羅蜜,這個境界你得不到,這種快樂你無法想像,你也沒有辦法體會。我們讀《金剛經》、讀《涅槃經》,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個境界我能夠體會得少分。境界真的轉過來了,對於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一片慈悲,這個慈悲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真誠的,怨親平等,善惡也平等,這個道理很深!不認真學習,我們怎能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
下面一句,『或有以一切寶莊嚴多羅華為體』。我們曉得印度古代有貝多羅樹,這個樹葉古時候的印度人用它來書寫,我們佛法裡面講「貝葉經」,這個貝葉就是貝多羅樹的樹葉,他把這個樹葉裁成一樣大,兩邊打個洞,用繩子穿起來,這上面可以寫字。還是屬於色相。色相,跟以下所說『菩薩影像』、『諸佛光明』、『諸佛色相』,可以說這是從事於文化工作。這一類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以什麼為體?以此為體,以菩薩形相、以佛的色相。這個意思就是我們這幾年各地方講經弘法,常常用的一個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佛菩薩是九法界一切眾生的模範、典型,到這個世間來是來表演的,八相成道,做給世間人看的,希望世間人看到之後能覺悟,佛菩薩這個作法是正確的。
我們凡夫的作法錯誤了,錯誤就有苦受,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作法,帶來六道三途的苦報。佛菩薩他們的想法、看法、作法超越十法界,不在六道之中;不但不在六道,也不在九法界。應化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的,自己清楚明白,一生所示現的不違本願。我們仔細觀察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的行誼,確確實實給我們表演的,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一生的示現真的叫乾淨俐落,一塵不染。
我們說得更明顯一點,「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要有爭,你要有求,你就染污了。只要有爭有求這個念頭,你的心已經不清淨了,已經不平等,已經是迷了,迷而不覺。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學清淨平等覺,一定要真正學佛,「於世無求,於人無爭」。別人爭,讓給他,應當要讓,覺悟的人哪有不讓的道理!所以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那個忍讓對他是輕而易舉,一點都不費力。大乘經教不要說參透,參透了,那你是法身菩薩!你能夠契入少分,你的受用就跟一切世間人不一樣,雖然沒有入菩薩境界,靠近了,愈靠愈近。這是真實受用,法喜充滿。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三「明體」:
前面十句最後的兩句,『或有以一寶光為體,或有以眾寶光為體』。我們讀這些經文,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一點啟示,幫助我們學習。在我們這一生修學的過程當中,我們曉得佛法有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雖然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願不能沒有,但是學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才能夠真正學到,學得很好。所以我們細心去觀察,古時候祖師大德為什麼要建立宗派,宗派就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知道什麼?知道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學不了。那怎麼辦?在這個法門裡面選擇幾部經,這幾部經性質都相近的,可以相輔相成的,我們就學這一部分。
在中國隋唐時候,有華嚴宗、有法華宗。華嚴成為一個宗派是賢首國師他提倡的,佛法太多、太廣,絕對不是一個人一生能學得完的,學一部分,這就容易多了。法華真正成為一個宗派,智者大師,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又稱為天台宗。華嚴,賢首國師真正成為一個宗派,所以大家稱為賢首宗,以人名來稱呼。其他像法相唯識、像三論、像律宗、像淨土,都是在世尊一代時教裡面取一部分。尤其是淨土,淨土經論最少,只有三經一論。遠公大師在廬山建蓮社,提倡念佛,提倡共修,當時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志同道合。所以真正修行,人數不在多,是要在真修,各個都有成就,無比的殊勝。在遠公那個時候,淨土經論傳到中國來,翻成中文只有一種《無量壽經》,淨土經論《無量壽經》最先翻譯。廬山遠公大師就依這一本經,真的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各個成功。在那個時候,《彌陀經》跟《觀無量壽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明瞭,我們的根性不高、不利!
我們學教取什麼?取一寶光為體,行!眾寶光為體,我們就難了。眾寶光為體是通家,一寶光為體是專家。所以我學佛的時候,我就提倡,勸勉同學學一部經論。如果我們有一百人,每一個人學一部經,都學不相同的,我們這個道場就有一百部經,各個人都是專家,各個人都是第一。你專攻《無量壽經》,無量壽第一;你專攻《阿彌陀經》,阿彌陀第一;你專攻「金剛般若」,你是《金剛經》第一;各個人都第一。這一百個人就是一百部經,一個人講經,九十九個人都來聽,所以這一百部經我們統統都聽了,但是自己專攻一門,把一百部經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融合在我這一部經裡面發揮,所以各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你的光芒,也就是說你的影響力,決定影響全世界,決定影響到後世,時間、空間你都有久遠的影響,你成功了。
如果你搞多了,搞雜了,你搞一輩子一樣都不能成功。諺語裡有所謂「行行通,行行鬆」,不精。你知道的很多,每一樣都很平常,沒有出色的地方。換句話說,社會一般大眾真正想學經教的不找你,他找什麼人?他找真善知識,找專家。我學《華嚴》,我一定找真正能契入華嚴境界的,我找這個善知識;我學《無量壽經》,我一定要去找真正得念佛三昧的,真正入無量壽境界的,我會找這個。肯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讀這些經論要有啟示,要有體會。「色相」十句,我們講到此地。再看後面十句,後面十句是講「音聲」:
【或有以一切眾生福德海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眾生諸業海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境界清淨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菩薩大願海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方便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剎莊嚴具成壞音聲為體,或有以無邊佛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變化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眾生善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功德海清淨音聲為體,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這個末後是總結。這是以音聲說了十句,這一段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是以音聲為教體。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為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選擇法門,他老人家就說得很明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耳根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以音聲說法,孔老夫子在中國(出現在中國),也是以音聲說法。那個時候沒有講義,沒有書籍,他們的東西流傳下來都是過世之後,學生從自己聽聞記憶裡面寫出來。換句話說,都是學生的筆記,流傳後世。
佛的經典也不例外,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之後,弟子們開始結集。佛法,佛弟子跟孔老夫子弟子不一樣,夫子的學生並不像佛陀學生大規模的集會來做這個工作,夫子學生當中只有少數志同道合,覺得有把夫子這些學說傳下來的必要,個人就記憶裡面提出一些資料。我們今天在《論語》裡面看到,其他散在五經裡頭,分量確實不多。佛陀的弟子就不一樣,學生多而且修行證果的人多,所以他們有組織大規模的來做。所以有第一次結集,第二次結集,第三次結集,第四次結集。在第一次結集裡面採取複講的方式,阿難尊者的記憶力很好,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佛平常教導一切人,他都在旁邊聽,他有超過一般人的記憶力,他一遍能記得住,而且能夠很長的時間他不忘記,大家推他出來複講。
我們佛門培養講經法師,是從阿難尊者傳下來的,所以佛門這兩三千年,弘法的法師、講經的法師統統都是講小座出身的。頭一個講小座的就是阿難尊者,完全複講,不能加自己的意思;加自己的意思那就錯了,那不是佛說的。後世培養講經弘法人才,複講老師的,也不能加自己的意思,為什麼?自己煩惱習氣沒斷,你沒有開悟。什麼時候你可以自己去講,不要去依老師?你開悟了,以這個為標準。你開悟之後,你不會把意思講錯。沒有開悟的時候,很容易把意思講錯;意思講錯了,要負責任。百丈大師那裡有個公案,「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公案許多同學都知道。你要是誤導眾生,罪過很重。你自己走錯路,那個過失小,你把別人引錯了路,那你要負責任。所以複講只有複講老師的,要是講錯了,老師負責任,學生沒有責任。學生如果自己發揮,自己加意思,那你要負責任,這個道理跟因果的責任一定要懂。這個傳統一直到我,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複講,這在台中十年,這個方法好,非常有效果。
現在我們看後面十句。十句的第一句,『或有以一切眾生福德海音聲為體』,一切眾生的福德。後面這十句要用佛法來講,「應機說法」。前面這十句是自己的真實智慧,自性的德能,自受用。應化在世間是來幫助眾生的,換句話說,他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他受用,我們在這個世間示現什麼樣的形相?應該要說什麼樣的法?那要看眾生的根性,不是自己想說什麼,這個不行,這不契機,一定要觀察眾生的根性。就好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醫生一定先要診斷他得的是什麼病,他這個病根源是什麼,要把他的根源找到,然後用什麼藥物來治療。總不能說醫生先把處方開好了再去治病,沒這個道理。
也許有同學要問我:你剛才講的,我們學經教學一種,那不就等於好像一個處方。我這個處方怎麼能應機,怎麼能治一切眾生病?你這個問題問的也不錯,可是佛法是圓融的,經典上字字句句是活的,不是死的,任何一部經典能契一切眾生機,看你怎麼講法。有從理上的講法,有從事上的講法,有從因上的講法,有從果上的講法,這一部經講的方法千變萬化,活的,不是死的。這個不容易了,這個難學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說一門深入,深入到一定的程度開悟了,悟了之後,經就是活的,長說短說,深說淺說,你得自在。這一個法門,這一部經,能應一切眾生的根機,眾生根性不相同,這個經文是一樣,講的方法不一樣,都能叫一切眾生滿意、歡喜。所以不悟是不行的,一定要覺悟。
眾生福德,這是世間,凡是講到眾生多半都是講六道眾生,六道眾生的「福德海」是倫常道德,能夠遵守,倫常是大道!中國古時候孔老夫子所讚歎的,古代的帝王都是聖人,「聖」這個字的定義,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理事、性相、因果都清楚都明瞭,稱為聖。他們教人,用現在的話來說,確實是很簡單,抓到幾個重要的綱領原則。「五倫」,五倫是天道。何謂天道?天然的大道理,天然的法則,天然的原則,不能違背;違背了,那你就有苦頭受了。五倫是講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講什麼?人際的關係。你知道這個關係是天然的法則,你能夠遵守而不違背,你的家和,你的國和,你的社會關係和,和為貴!這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平等怎麼講?人人都遵守自然的法則,倫理。倫理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創造的,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孔老夫子一生沒有創造,現在人講創作,孔夫子沒有,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這兩位東西方的大聖人都給我們說,他們一生是「述而不作」,他所講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沒有自己的東西。孔夫子如是,釋迦牟尼佛亦如是。人要有創作,是從自己意識裡頭流出來的,沒有創作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不一樣。
道德的基礎、道德的總原則是「仁、義、禮、智、信」五常,常是恆常,永遠不變的,做人的道理,這個道理是天道,自然的、天然的。「仁」是仁慈,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同時就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道。我不願意別人加給我的,我就決定不能夠加諸於別人。第二個是「義」,義是什麼?義務,用現在的話來說,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為眾生服務不求報酬、不計代價,完全是付出的。義,還有一個意思,做到恰到好處,義者宜也。第三個是「禮」。人與人之間要有禮節,這是長遠和睦相處之道。禮的精神,自卑而尊人,自己一定要懂得謙虛卑下,要懂得尊重別人。
第四個字是「智」。智,今天所說的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容易迷惑,容易做錯事;依理智,不依感情。最後是一個「信」,人與人之間要建立互信,我信任別人,別人也信任我。在佛法裡面,別人不信任我,我也信任別人,這樣說來,那不就吃虧?不就上當?吃虧上當事小,缺德事大,不能夠缺德,我要修養道德。「仁義禮智信」是道德的根本,這五個字在佛法裡面就是五戒,我們曉得五戒是學佛的根本,稱之為根本大戒。戒律、威儀再多都是這個根本的細說,根本的廣說歸納起來就這五個字,這五個字不但生福德,也生智慧。這個「福德海音聲」我們就懂得了,倫常道德,在佛法裡面五戒十善,《觀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這是眾生福德海音聲。
第二句是『一切眾生諸業海音聲為體』。我們可以說前面一句這是眾生世間的治世,天下太平,天下大治。唐朝時候「貞觀之治」、「開元之治」都是歷史上所稱讚的。眾生的業海聲音,我們就曉得這是亂世。倫理道德沒有人講究了,沒有人肯奉行了,這個時候違背了自然的法則,違背了天道,天然總原則、總綱領失掉了,人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私欲,造作種種的不善業。
在這個時候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眾生,幫助他離苦得樂?印光大師出現在近代,提出在亂世教化眾生的綱領,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在現前這個社會,無論講什麼經,你只要掌握住印光大師這個指導的總綱領、總原則,你就不會講錯。這個總綱領,我在講席裡頭說過,它是世尊末法往後九千年指導的總原則。第一句「敦倫盡分」,第二句「閑邪存誠」,第三句「信願念佛」,末後教我們「求生淨土」,十六個字的箴言!釋迦牟尼佛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在往後九千年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無論講什麼經,講《華嚴》不例外,講《無量壽經》也不例外。真不愧是智慧第一的大勢至菩薩示現的,你看看這麼簡單,這麼清楚明瞭的指示。
「敦倫」是什麼意思?就是現在講的多元文化。「倫」是類別,「敦」是以誠懇的心對待一切同類。我們在人道,所有這個世間一切人,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文化、不分宗教信仰,他都是人。那我們就要用真誠的心來對待,和睦相處,這叫敦倫。如果是學大乘佛法的同學,你就清楚了,所有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倫。這怎麼說?《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怎麼不同倫?同一個心性,同一個阿賴耶識性識變現出來的。
這說明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我是同倫,我要敦睦倫常。我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對待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叫敦倫。盡分就是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無論我在哪一個行業,無論我過什麼樣生活方式,我在自己本分的行業、本分的生活方式當中,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
我們今天這個身分是釋迦牟尼佛學生的身分,我們要清楚;我們的行業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要記住我們的身分,我們代表釋迦牟尼佛。一切眾生要想看看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子,在我們身上看;換句話說,我們像不像個佛的樣子?佛的形相是戒律。我們沒有見性,見性就有道共戒;我們也沒有得定,沒有得三昧,得三昧之後有定共戒,自自然然沒有過失。既沒有得三昧,也沒有明心見性,那怎麼辦?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誡,那就像!不是真的佛,他像佛,相似即佛,我們要做到這個樣子。
所以我勸導同學們一定要重視《沙彌律儀》。我所提出來的四樣東西:第一個是儒家小學的《弟子規》,第二部《十善業道經》,第三部《感應篇彙編》,第四部《沙彌律儀》。我們能把這四樣東西落實,真正做到了,就有一點像佛了,是佛的學生,有佛的形相,最低限度的。從這個基礎上慢慢再向上提升,那是諸位自己的事情了,我幫助你的只是把這個根基奠定。好像蓋房子,我只做地基,地基上面的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
我這個學院對同學的要求,有佛的樣子。有佛的思想、有佛的見解、有佛的行持,那是在大乘經教裡面學了。先把基礎打好。我勸同學的方法,「一門深入」,一個人學一部經。當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他老人家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有二十多個同學,每一個人學的經不一樣。學什麼經?老師非常開明,叫我們自己去選。從哪裡選?從《大藏經》裡面選。我們初學,多半都是在《大藏經》選哪些經?阿含經、經集部。這個日本的《大正藏》用起來比較方便,我們在阿含、經集部裡面去選,這兩個部分。為什麼?它經短,不長,學起來容易。
所以要懂得方法,選擇的經論最好偏重在因果上,因為對現代人的根機,要消一切眾生的業海,消他的業障,不能不從因果上下手。印光大師一生提倡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都可以把它當作佛經來學習、來弘揚。你一生學《了凡四訓》,做《了凡四訓》的專家,不但你能夠把它講好,你統統都能夠做到,你本身就是個典型,就是個模範,活的袁了凡,了凡的化身。接引初機,幫住這個世間苦難的眾生消業障、增福慧,無過於是。這是講「以一切眾生諸業海音聲為體」。今天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20:46:5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