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一0卷) 2002/8/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810
諸位同學,請看「藏海安布莊嚴」,第四段「海間香河」偈頌第三首:
【香水寶光清淨色,恆吐摩尼競疾流,眾華隨浪皆搖動,悉奏樂音宣妙法。】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這一首頌是說的「光雲言音」。在華藏世界確實有這樣殊勝莊嚴,這個莊嚴就是大乘裡面常講的「六塵說法」。華藏六塵說法,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六塵說法,我們再問,我們娑婆世界、我們現在住的這個環境六塵說不說法?說,一樣說法!只是我們凡夫之人業習深重,沒有能覺察到。什麼人能夠覺察?契入《華嚴》的人能覺察。凡夫可以學《華嚴》,我們在經典開端講這個經的當機眾,也就是說哪些人是這個課程學習者,有條件接受這個課程。凡夫裡頭有大心凡夫,也是《華嚴》的當機者,這個就說明白心量小的人不行;心量小的人看《華嚴經》上所說的,他一定排斥,他不能接受,拒絕,他說這是佛的一些比喻,不是實在的。
真正能夠依教奉行、能夠體會得,他是華嚴會上的當機者。心量不能不大,不大不行!心量一定要大,一定要包容,一定要離分別執著。有執著心量就小了,有分別心量還是不夠大;離分別執著,「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在這個經上字字句句你才能看出無量義。要契入,沒有別的方法,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聽佛說法、看佛的經典,你才會契入。所以凡夫的病沒有別的,放不下!這個病沒有別人能醫。佛是大醫王,對你也無可奈何!佛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你,你要是真聽明白了,自己放下了,你得度了。真正聰明人一定肯放下,不能放下的是六道裡頭業障深重的凡夫,他沒有辦法;實在講,他不是沒有辦法,他不肯放下,他不相信佛的話。這個地方說起來,信佛難!真難,真不容易!
『香水寶光清淨色』,這是三樁事情,這都是果報,果必有因。所以看到果,我們就想到因行,我們如何來修因?「水」,水之香從哪裡來的?從戒來的。寶之光從哪裡來的?「清淨色」,清淨從哪裡來的?從定慧。所以這一句裡面,「香」、「光」、「清淨色」,真因都是戒定慧。末後一句:『宣妙法』,戒定慧三學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統統包括,總不離三學。所以這一句裡頭,是三學的果德。如果你真修戒定慧三學,這個果德報在哪裡?首先報在你的身。我們身有毛細孔,這大家都知道,毛細孔流出來是汗,汗是水。有戒德的人、有禪定功夫的人、有真實智慧的人,他的汗流出來是香的。我沒有遇到過,香港同修早年我來講經的時候,一九七七年,許多老同修來聽我講經,告訴我,他們見到虛雲老和尚。大陸解放好像一兩年那個時候,虛老和尚在香港住了一個星期。老和尚不洗澡,又不剃頭,這個大家都知道的,他一年剃一次頭、洗一次澡,所以你們看他那些照片,如果是剃頭的,那就是過年的時候。平常頭髮都很長,一年剃一次頭、洗一次澡。他身上的衣服,雖然那個衣領子都是黑的,汗垢都是黑色的,聞一聞是蓮花香味,香水!「寶光」是他智慧光采,身心清淨、一塵不染,色身清淨。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才走的,清淨色身!
這是說明,這都是事實,你認真修戒定慧三學,報在你的身體,身體是戒定慧三學成績的樣子,你修行的成績就在這個身體、這個形象上,不要到別的地方去看。有一種人看得非常清楚,練氣功的人他有這個能力。他看的是氣,佛法講的是光。我也遇到過練氣功的人,他告訴我:真正修行好的人,他的光是金色的,其次是黃色的;最不好的,是灰色的,灰暗色,那是煩惱習氣業障很重。煩惱輕,白色的光、金色的光。寶光是戒定慧光,這一句是講一切佛法總的綱領。
『恆吐摩尼競疾流』,「疾」是快速,好像在競賽一樣。顯示什麼?顯示諸佛菩薩度眾生的心切、行動敏捷。像觀世音菩薩示現千手千眼,眼到手就到,這大慈大悲。我們今天有苦有難,觀音菩薩有沒有見到?見到了。手有沒有到?沒到!為什麼沒到?我們不願意接受。菩薩不是沒有見到,是見到了,很清楚、很明瞭,我們願意接受,他就來了。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為我們說法,一定適合於我們的根性,我們肯定得利益。我們不能接受,什麼叫不能接受?根本不能奉行,不要說聽不懂,聽懂了也不會去幹,佛菩薩不來。佛菩薩要來的話,加重眾生造罪業,為什麼?毀謗聖賢、批判聖賢、侮辱聖賢,那個罪過是地獄罪,菩薩怎麼忍心叫一切眾生因他而墮地獄?這個佛菩薩不會做的。所以,佛菩薩來是大慈大悲,佛菩薩不來還是大慈大悲。你果然肯依教奉行,他來了;不能依教奉行,他不來!
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你細心去觀察,長時間觀察,在幾十年中一定會有一兩個、幾個人真的依教奉行。我們就明瞭佛菩薩住世為什麼?就是為了這幾個人,旁邊的這些大眾沾光。這裡頭不是很清楚、很明白顯示出來嗎?不捨一人!有一個人真正能夠依教奉行,他來示現,他為這一個人也能住世幾十年,幫助他、成就他,其他一概旁聽生,種善根,那一生不能成就。細心去觀察,世法裡頭有多少人講「觀察入微」,我們就看到了。粗心大意看不到。這個人往往我們一般佛門裡講的,傳法的人。這個傳法,絕對不是說我是這一代、你是下一代的祖師,我寫個證書給你,你是下一代的祖,不是的!是你真正學到了,真的你跟這個老師學的時候,你開悟了、你證果了,契入境界!學《華嚴》,你真的得華嚴三昧,入華嚴境界!不是文字證書,這是假的,那有什麼用處?世間人迷惑,執著這個東西,諸佛菩薩、天人不執著這個,要這東西幹什麼?是要你真正的德行、真正的造詣,有沒有契入?換句話說,煩惱習氣你有沒有真的放下?有沒有真的斷盡?智慧、德行你有沒有成就、有沒有增長?講求這些!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佛菩薩幫助眾生,那個心真!那個心切!眾生求佛菩薩的心絕大多數的心是妄心,絕大多數的人求什麼?求升官發財、求榮華富貴、求名聞利養,佛菩薩幫不幫助他?不一定,要看緣。什麼樣的緣?心地善良、能夠斷惡修善,佛菩薩幫助他。「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一點不假!佛菩薩怎麼樣教他得到?教他修因,自然他就有果報;他要不修因,果報從哪裡來?佛菩薩不能賜給他果報,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教他修因。你要想求財富,佛菩薩教你修財布施,你很聽話,真幹,你財富的果報你會得到。要修多久?我們一般人初學,初學說實在的話,心不夠勇猛,信心還達不到一定的深度,多半在初學的時候半信半疑,你看了凡先生就知道。
了凡先生修布施,做好事,佛菩薩那裡去許願,做三千件好事,十年才圓滿。我們一般人斷惡修善都是這個樣子,了凡先生算不錯,十年完成三千樁善事,差不多是日行一善,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天。他的果報現前了,佛法裡講得沒錯,信心增長了,修善的念頭跟行為懇切了,速度加快,再許三千樁善事,四年完成。你們想,大概平均一天他要做三樁好事,果報愈來愈殊勝。當了寶坻的知縣,許願要做一萬樁好事情,一萬件!一個念頭、一個作法就圓滿了,那是什麼念頭?寶坻縣的田賦、田租他覺得太重了,減稅。這一個命令下去,減稅,寶坻縣農民不只一萬家,每一個人家都得好處,一萬樁好事一次就完成。諸位要知道,當你在有權、有勢力的時候,容易做好事。你想想看,他要不做縣長,他沒有這個權力、沒有這個機會,那一萬樁好事恐怕也要做不少年。他在這個地位有這個權勢,一念之間就完成了,「公門好修善、公門好積德」。但是如果一個錯誤的念頭,一樣!你要造罪業也容易。如果覺得自己的享受、政府的稅收不夠,加稅,加重人民的稅收,那就造的不善業,那不是好事,也一念之間造了幾萬個不善的事。別人不在那個地位,沒有這個權勢,他想做大的不善業,他也做不到。所以平民修善積德難,沒機會,不容易!
我們這一次美國的同修給我們寄來一些美國最近半個世紀研究輪迴的報告,有些同學看了之後告訴我:他怎麼生生世世都投人胎?好像沒有到其他地方去輪迴?沒有聽說他到畜生道、到餓鬼道,死了以後來生還到人道?仔細觀察都是平民,而且都是很苦的人,生活並不很好。就是說他想做善事,做不了大善,沒機會;他想做壞事,也做不了什麼大壞事。大善大惡,那個升降的幅度很大,往上升升到天堂,往下墮墮到地獄。他生生世世沒有什麼大善大惡,都在人道這個水平上飄浮,居然能夠在人道輪迴幾十次之多,有一個好像有八十多次。算算時間,差不多有四千多年他都在人道,但是做人都很辛苦,沒有大善、沒有大惡,這個在佛法理論上講得通。
這些例子,外國人蒐集這麼多的例證,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證明果報是真的,「欠命還命,欠錢還錢」。都是屬於個人的,對社會、對別人影響不大,所以說是小善小惡。因果報應!這些事如果將來有機會,應當把這裡頭的因緣果報詳細來解說,增加社會大眾的信心,給我們深度的啟發,起心動念要為來世負責任,這個重要!跟一切人交往,你一定要想到來世遇到的時候怎麼辦?如果這一世跟他很不愉快,來世還是冤家對頭,因此人與人之間不能交惡。世出世間聖賢都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要把怨結解除,來世再遇到,變成好朋友。真正通達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肯定你會轉怨為親、轉敵為友,你一定是這樣的。你的生活,生生世世愈來愈殊勝,真的是往上提升。
從這個地方我曉得,這一生當中,我們在這一生遭遇到許許多多人事環境上的障緣、魔障,我們知道這是過去生中造不善的業因感召,想通了,不再怨天尤人,知道什麼?自作自受。無論什麼惡劣的環境,也甘心情願承受,這一生把這個怨結全部報掉了,來世肯定比這一生要好、要殊勝,提升!這是在佛法修學最低的利益。當然第一殊勝的利益,是你真正覺悟,不但六道沒興趣了,十法界也沒興趣,一心求生淨土,第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經典裡面跟我們講的一些道理要懂,方法要懂,境界要清楚,你這個修學真的是法喜充滿,沒有疑惑。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佛菩薩相應,尤其是熟讀《華嚴》,懂得《華嚴》裡面的義趣,深解義趣!
每天交往,跟誰交往?跟諸佛菩薩交往,你說這個多快樂!這世間人哪一個人能跟你相比?生活在哪裡?生活在華藏世界!現前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不是在別的地方。諸佛菩薩在哪裡?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常講:你的境界轉過來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入這個境界了。轉境界,記住:在心裡頭轉,轉變你的看法,轉變你的想法,這是祖師大德常常教人:「從根本修」,這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念頭轉過來了,這是修行裡面最上乘的。最下的、最笨拙的,是在事上改正自己的過失;最上等的是心上,這《了凡四訓》都說,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那是一本好書,要多讀!所以這一句它所說的內涵,度生的心行懇切,千處祈求千處應。
『眾華隨浪皆搖動』,你們看看這一句裡頭講的是什麼?「眾華」是實體,「隨浪」是水裡面的影子,你想這個境界!這個河兩岸種的這些樹,這些樹開的花,花影倒影在水裡;水裡頭有浪,這些樹花隨著浪,你看到都在那裡搖動。你先去想這個境界,然後再體會裡頭的意思,表法的意思。眾華,表六度萬行;隨浪,浪是我們念頭的起伏;搖動是影響。菩薩起心動念決定與三學、六度、十願相應,我們淨宗同學採取的學習科目,簡單明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五個科目。念頭一起,與這五個科目相不相應?如果起心動念與這五個科目統統相應,言語造作哪有不相應的道理?這個人是什麼人?跟諸位說,普賢菩薩。因為有十大願王,豈不是《無量壽經》一開端所講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五個科目是眾華的總綱領,展開是萬行。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四弘誓願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這一句。
自己修學,修學的形象影響九法界眾生,這是「搖動」。人、畜生、地獄這三道領悟比較困難,餓鬼道裡頭有一些,不是完全的,有少數叫福德鬼,佛經裡面叫多財鬼,他的引業是貪愛心太重,貪心太重引他到餓鬼道。雖然貪心重,他做人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在鬼道裡頭他享福,他生活也還不錯,甚至於很多做鬼王的。他有五通,這些修行人起心動念他知道,你動一個善念,動一個求佛道、利益眾生的念頭,他們歡喜讚歎,前來擁護。念頭動,這是「浪」;他們歡喜讚歎擁護,是「搖動」。剛才說了,諸佛菩薩他們修學永遠沒有間斷,菩薩在未成佛的時候,修行是自行化他;成了佛之後,完全示現教化眾生,所以永遠沒有停止的,永遠沒有間斷的。身體言語有時候有間斷,那是緣不具足,意業不間斷。真誠心沒有間斷,慈悲心沒有間斷,這個地方沒有緣,別的地方有緣。
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隱現」,這裡沒有緣就隱,隱就不現了;這個地方什麼時候有緣,佛菩薩又現身了。諸佛菩薩無量無邊,隱現不可思議,你要問什麼原因?那就是感。感應的時間長,感的力量大,佛菩薩在這個地方住的時間長,教化眾生影響力量大。感這個心很薄弱,時間很短,佛菩薩在這個地方示現住世的時間短,教化眾生影響的面不大。所以從佛菩薩那個地方去講,感應道交,這些全是事實真相。
『悉奏樂音宣妙法』,這一句經文顯示的是什麼?奏樂,顯示出用現代的話來說是高度藝術,做為教化眾生的方式,高度藝術!連講演都是高度藝術,不是直截了當跟你講。為什麼?直截了當跟你講,這話都講死了!你看他這種講法是活的,這個講法裡頭的意思是沒有止盡的,隨著你自己的境界體會的意思不一樣。《華嚴經》我過去曾經講過一遍,沒講完,但是這個講過了,我講到「十迴向品」就中斷了,「十地品」沒講。「十迴向品」好像也沒有講完,第六迴向我記得是用很長時間講過去的,好幾個月的時間講第六迴向,這是講過的。可惜那個時候我們沒有保留錄音帶、錄相帶,那個時候我們的設備還不夠。那個時候講的跟今天講的境界完全不相同,我們今天這一會是第八百一十次,這個經講了八百一十次,一次兩個小時,一千六百個小時。如果諸位再聽聽我開頭講的,八百次你跟前面的一百次,你仔細去聽,你去對比,這個境界跟前面第一百次的不相同。你從這些地方你去觀察,你就曉得我這個境界天天在進步、天天在提升。所以有人問:法師,你在《華嚴經》怎麼會講出這麼多意思出來?實實在在說,我能夠說出來,大海之一滴!《華嚴經》的義理哪能講得盡?字字句句無盡義!佛講經這種善巧,實在講我們作夢都想不到,他的話是活的,這是真實智慧。字字句句都是活的,隨著你的境界、隨著你契入的程度,你就說出不相同的解釋、不相同的認知,活的!「悉奏樂音」四個字,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高度藝術。這個手法展示出來,讓你自己去體會,美不勝收!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藏海安布莊嚴」,第四段「海間香河」偈頌第四首:
【細末栴檀作泥垽,一切妙寶同洄澓,香藏氛氳布在中,發燄流芬普周遍。】
我們先看這一首。向下五、六,四、五、六三首清涼大師說的,這三首都是讚頌「旋澓出影」,「旋澓」就是前面長行裡面講的「洄流」,這個在「洄流」裡面顯現出影相。在第一首裡面說明「洄澓」,第二首裡頭有出生妙寶,第三首裡頭有現佛身,這是舉例言之。實際上,在洄流裡面出生的妙相繁多,不可思議,在總結裡面我們讀過,確確實實像長行裡面總結,「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由此可知,無論長行偈頌,都是舉例而言之。我們在這裡面要學的,是要看它表法的義趣,從這裡面去體會。
『細末栴檀作泥垽』,說的是海間的河流,河床底下是泥土,泥沙沉澱在河床底下。「垽」是沉澱,沉澱在河底下。什麼東西沉澱?「細末栴檀」,細末栴檀是栴檀香裡頭最好的。這一句的意思非常好,非常重要,對我們學佛來講是決定不能夠疏忽。現在我們識心裡面沉澱的是什麼東西?一般大乘教裡面講,阿賴耶裡頭落謝的是什麼種子?「垽」還不就是落下來嗎?沉澱下來嗎?凡聖關鍵就在此地,我們常常講轉,轉境界就從這裡轉起,決定不容毫分不善沉澱在我們心識裡頭。我們今天虧就吃在這裡,一天到晚落什麼印象?無非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所落謝的全是煩惱習氣。你用佛法一一來對照,以我們平常自己常說的修學的綱領,我們落謝的是虛偽,不是真誠;我們落謝的是染污,妄想分別執著,見思、塵沙、無明。我們心裡天天落這個東西,是非人我,五欲六塵的享受,念念都不離這個,那還得了嗎?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輪迴心,一切所作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輪迴業。縱然你口裡頭談的是佛法,做的好像是好事,你沒有戒、你沒有善,換句話說,來生到人道的引業你沒有;天道的引業更不用說,天道的引業是上品十善、慈悲喜捨,你就想想,來生人天兩道沒分!人天兩道沒分,你到哪裡去了?你心裡頭離不開貪瞋痴,貪瞋痴是引業,貪引你到餓鬼道,痴引你到畜生道,瞋引你到地獄道,這個佛在經上講得好清楚、講得很明白!我們這些東西天天落謝在阿賴耶識裡頭,這還得了嗎?這個事情我們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檢點,絕對不要再落這些東西,希望你落的是細末栴檀。細末栴檀在此地表的是戒定慧,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檀香,細末是檀香末、檀香粉,我們以這個來供佛,這是香裡頭最名貴的。香表戒定,香表五分法身,希望我們落謝的是戒定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千萬不要再落貪瞋痴慢。
所以在這幾年當中,我是常常勸勉同學們,我們修行抓住一個重點、抓住一個目標,希望自己能做到:心純淨,行純善。我們的行為就像《十善業道經》佛所開示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們要向這個目標推進。心,不容毫分不淨夾雜。遇到逆境,有不少同修常常打電話問候我,「師父,你不要受氣!」我如果還受氣,我就不淨、就不善了。所以順逆境緣是什麼?夢幻泡影,皆是虛妄。學佛如果境界裡頭這一點都提不起來,我們就一點受用都沒有了。我們至少要能學祖師大德,佛菩薩太高了,學不到,至少要學祖師大德,隨緣而不攀緣。哪裡有緣哪裡去,有緣就動,沒有緣就止,這是說在一個地方。我們自己明瞭,古來祖師大德跟我們示現的,我們要記住、要學習,那是你居住在一個環境,沒有地方去。有緣就動,所以活動,做佛法利生的事業;沒有緣、有障礙,就止,不做,老實念佛。遇到大惡劣的境界,你念佛也有人干涉你、也有人找麻煩,「我心裡頭念,口不念」,你沒有他心通!心裡頭佛號不斷。這就是外面聲是止,心還是在念佛,隨緣度日。
現在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活動空間大了,比從前祖師大德那個時代要擴大得多,這個地方沒有緣,別的國家地區緣成熟了,我到那邊去,這個地球還不算小。所以最要緊的是什麼事?與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結善緣,你的緣多,這裡有障緣,那裡沒有,我們活動的空間就大了。活動的空間是看你結的緣分廣狹,不但我們在這地球上每一個國家地區廣結善緣,我們心的心量,讀《華嚴》肯定能夠意識到的,盡虛空遍法界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一一剎土裡面有世界海微塵數的微塵,一一微塵裡頭又有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重重無盡,我們的緣要這樣結法。普賢菩薩能做到,我也能做到,這個緣結到盡虛空遍法界去了。
我天天這樣結,天天迴向,我的攝影棚裡面供了一個牌位,這個牌位上寫的「佛光普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尊神」,我把我自己的修學這一點點功德迴向虛空法界,跟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統統都結緣了。我的活動空間很大,不是一個娑婆世界,不是一個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對我來說太小了。不是這樣的學《華嚴》,那不叫太冤枉了?因此,如何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一切眾生結這個緣?這一句話重要,「細末栴檀作泥垽」。我們的心要純淨,只有純淨,才能與法界相應;只有純善,才能跟法界一切眾生結緣。我們修純淨的心、純善的行,一絲毫渣滓不夾雜,在這上用功夫,你才能真正入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想這一句話的意思多深!
『一切妙寶同洄澓』,「洄澓」是什麼?漩渦,河裡面的漩渦,前面講過。這個現象我在抗戰期間常常看到,抗戰期間做學生常常逃難,遇到河流的地方我們都會去坐船,坐小船、帆船,有的時候小船是划槳。這個小船,一條船坐的人不多,五、六個人,也要走一兩百里。河流當中常常看到漩流,漩流船在裡面走是很危險的,船走到那個地方,船會打轉,你要避開。要認識水道,知道哪個地方有漩流。漩流的原因是河底那個地方特別深,大概有個洞下去,它造成的;或者是下面有岩石,才會形成這個現象。經文是用這個做比喻,「一切妙寶同洄澓」,漩流的相是循環,永遠沒有止息的,不斷的在循環。它不是死水,它是活水,你就想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很妙!
所以我在前面講這個意思,這是長時薰習,重複的薰習。菩薩在修學過程當中,無論你根性利鈍,你要知道薰習的重要。古德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儒家教我們,「溫故知新」,溫故知新就是此地「洄澓」的意思。這一切妙寶是什麼?要是從事相上的指出,那就是聖賢的教誨,在佛法就是三藏經典。這是一切妙寶,我們要不斷的反覆來學習。佛學院要怎樣培養人才?沒有別的,離開這個方法,沒有第二個方法。你要想把這個學院辦好、辦成功,你去想想中國古時候那個教學方法,跟現在方法不一樣。那個方法有效,教你背書,一遍一遍的讀,一遍一遍的背。這個方法看起來好像很笨拙,非常有效!
學講經呢?一遍一遍的講。我早年跟李老師學經教,我的方法是這個經學會了,趕快講,講十遍,這是我的標準。接著不斷的講,十遍講下來的時候,印象比較深刻。你要是不講,三個月忘掉了,六個月恢復原狀了,什麼都沒有了!李老師教導我們,所謂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他用這個來比喻,教我們打拳的人天天要練,你三個月不練就不行了,身子就不夠靈活了。不要說別的,唱歌的人、唱戲的人天天要吊嗓子,天天要唱,不離口。老師說我們學講經的,不能離講台。沒有人聽,老師講:對面放一面鏡子,自己講自己聽,看鏡子上的講態,修正自己的錯誤。沒有人聽,我對鏡子講。
現在比從前進步,小型錄相機很便宜,小小錄相機擺在對面,你對著錄相機講。錄相機接電視的畫面,你看得很清楚,能夠看到自己表態,聽到自己的聲音,你自己聽聽看滿不滿意?你要不是這樣有恆心、有毅力一遍一遍重複去練習,你怎麼會出來?這個世界上著名的演說家,哪一個不是千錘百鍊鍛鍊出來的?他不是天生的。我告訴同學們,我這個講台的練習是從十歲開始,念小學的時候。老師選拔我去參加講演比賽,我上講台的興趣就從這裡開始的。在學校裡喜歡上講台,那到以後講經就方便多了,為什麼?有講台經驗,不會說在講台上緊張,不會怕人。從小練出來的!現在小朋友很厲害,三、四歲就上講台表演,比我還厲害。
但是這樁事情決定不能中斷,洄漩、洄澓,我們才能會有成就。我可以說從十歲,講台經驗六十六年,這是講台經驗,講經四十四年。你要不苦練,那怎麼成功?我懂得。所以早年在美國,美國不是天天有講台講經的機會;在美國的時間很長,通常在那邊講經一個星期頂多只有兩天,星期六、星期天,美國那邊同修放假,他們一個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星期天晚上可以來聽經,一個星期講兩天。還有五天怎麼辦?五天我就對著電視機講,自己錄相自己聽,至少錄一個半小時。天天不能空過,空過就生疏了。我講這麼多年都怕,三個月不上講台一定退轉,這是此地「洄澓」的意思。經典要重複的去讀,不是讀一遍就了了,溫故知新,常常去讀誦。你要想契入境界,你就要記住依教奉行。
一切經典流通分最後一句話,「信受奉行,作禮而去」,那個信受奉行四個字重要!你要不信、你要不接受,你要做不到,經裡頭四個意思「教、理、行、果」,教理懂得,你不能行,你後頭沒有果,你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但是你必須要知道,如果沒有行,你那個解不透徹,你沒有真正理解。真正理解的時候,一定你會行。你說「我真正讀明白了,我做不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是你自己迷惑。這個事情我也給同學報告過,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請教過這個問題,大師教給我,佛法知難行易,我體會到了,行真的不難,知太難了。就是因為知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行太容易了。行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轉凡成聖了。放下虛偽,馬上你真誠心現前;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清淨心現前;放下貢高我慢,平等心現前。
真的,那個不難。凡夫成佛,你說要多少時間?一念之間,轉過來就是如如佛。你為什麼轉不過來?知不夠!你不明白,不了解。每天聽經好像是了解,其實是一竅不通!你又不肯承認,又以為自己很了解,這個麻煩大了!這個造成自己非常大的障礙。真正學佛得利益的人,他不是謙虛,他講真話,「我不夠,我什麼都不知道。」他真知道!這個意思我們到《華嚴經》最後「入法界品」,你就看到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從事相上去看,全是法身菩薩。吉祥雲比丘,初住菩薩;海雲比丘,二住菩薩;妙住比丘,三住菩薩,法身菩薩!你看他們對善財童子那個態度,那種謙虛,都說:「無量法門我只知道這一個法門,其他的那些菩薩大德,他們殊勝,他們知道得多,我不如他們!」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這他示現的,實際上他是什麼人?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不是真的。十住菩薩你要把他看真的是十住菩薩,你看錯了!諸佛如來倒駕慈航示現的,教我們要謙虛、要恭敬。
真正契入華嚴境界,自以為不能,自以為不如人,這話真的,一點都不假。即使對於惡道凡夫,我還是不如他。哪一點不如他?他敢做惡,我不敢,我這一點還是不如他。這樣才能真正把貢高我慢的習氣斷掉,自己的平等心現前、恭敬心現前。要不能夠深入經藏,這個深入經藏並不指一切經,一部經就行!要入得深。深到什麼程度?明心見性,到見性的時候,一切法門就通了。你要不在這一部經上下功夫,你有個依靠,你有個路子好走;你要不依經典,那你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很容易走向偏差,偏差在佛法裡面講是魔道,著了魔!你有經典依靠的時候,諸佛護念,菩薩、羅漢、護法善神擁護你,魔外不能夠侵犯你,這個要知道。我們是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你看看普賢菩薩在每一段偈頌前面,都還要「承佛神力,觀察十方」,我們是什麼身分、什麼地位?我們不靠佛,怎麼行?
依靠佛絕對不是沒有面子的事情,不是丟人的事情,想想我們六道凡夫,搞了這麼長時間,真的叫無量劫來搞六道生死輪迴,我們今天不靠佛,怎麼辦?沒有出頭的日子。你要想出頭,出離六道輪迴,除靠佛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真正靠佛,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歡喜,歡喜你找到脫離六道輪迴的方向門路,恭喜你!一定加持你、成就你。關鍵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有堅定的意志依教奉行,這是關鍵的所在。陽奉陰違,不能成就。欺騙自己,欺騙不了佛菩薩。人只要不自欺,都有成就。最怕的是自己欺騙自己還不肯承認,這樣的人就是佛經上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沒有善根」。所以「洄澓、漩澓」意思很深很深,就是儒家講的溫故知新,天天要幹,決定不能夠中斷。
『香藏氛氳布在中』,「氛氳」是一種霧氣,瀰漫!布在哪裡?布在「洄漩」當中,就是「漩澓」。這是什麼意思?不難懂,你每天認真努力在學習,不斷的重複在學習,那是你的感受,我們一般人講法喜充滿、智慧增長,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不知不覺都在向上提升,就像「香藏氛氳布在中」一樣,在你不斷重複學習當中,這一句是自受用。要用《論語》上的話來說,「學而時習之」,「一切妙寶同洄澓」是學而時習之,「香藏氛氳布在中」是「不亦悅乎」。你們諸位仔細看,我們用《論語》這一句來解釋這兩句,你就能體會到。古人講讀書樂,你要不讀書,這個樂你體會不到。這個樂養人,無比殊勝的養分!養心,養德,養智慧,哪有不養身的道理?
這種修養,下面一句顯露在外面,『發燄流芬普周遍』,燄是光,「發燄」就是放光。你的身真放光,放智慧光明。一看你這個人,「你這個人有智慧!」放道德之光,這個人有道、有德。用普賢菩薩十願來講,你放禮敬之光,對一切眾生謙虛有禮,內心誠敬,那是光。布施供養是光,懺悔隨喜是光,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沒有一樣不是在放光!「發燄流芬」,芬是你的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周遍法界!為什麼?起心動念與性德圓滿的相應。性德是什麼?在儒家講,倫常八德是性德。五倫五常,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有一個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行!都是性德。性德就在你這個形象上,你統統做到了,一切時一切處,你一點造作都沒有,自自然然在表演,放光!
在佛法裡頭,我們今天提出來修行的科目,這五個科目放光。淨業三福、六和敬是光,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是佛光,佛光普照!只要你能夠做到依教奉行,佛在經典上常常囑咐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就是放光。受持放光,讀誦放光,為人演說那個光就更大,大放光明!如果演說,你這個心量很大,用什麼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心量多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放的光明等虛空法界,這是光明普照。所以,經中的義趣諸位同學在此地你就能體會到,說不盡!我們能說,也只是點到為止,希望同學能夠體會得,自己信受奉行,你就得利益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20:44:4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