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4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四0卷)  2002/6/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40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淨,長行第六句:

  【觀察一切菩薩諸地而入住故。】

  清涼大師在《註疏》裡告訴我們,「初地勝進,遍學十地行法,後後但是依法行故。上三皆初地。」上三就是前面講的四、五、六,這三句都是講初地。『觀察一切菩薩諸地』,我們要看到後面這兩個字,如果沒有後面「諸地」這兩個字,「一切菩薩」範圍就很廣,從初信位到等覺就叫一切菩薩。說諸地,這個範圍就狹窄,僅限於十地菩薩,也包括等覺,我們常講十一地,只講這個範圍。『而入住故』,這是講心能住,能夠入住地上菩薩的境界。

  清涼大師的提示非常重要。沒有他老人家的提示,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很不容易理解。前面在第四句裡頭,「觀察一切境界,生如來家」。初地才真正生如來家,這個標準確實是很高,安住地上菩薩的境界。接著修行,見道之後接著就修道,初地見道,見道之後就開始修了。修什麼?一切皆修,長行文裡面講「一切諸波羅蜜悉圓滿故」。我們大乘教常講圓修圓證,圓修是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是一多不二,這就是經上講的圓融。前面跟諸位提過,初地修布施,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融在布施這一個科目當中,無有一法不是布施。二地菩薩修持戒,也是圓融的,也包含一切法,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持戒,這才是圓修圓證。

  第六句教我們「觀察一切菩薩諸地而入住」,這是勝進,勝是殊勝,進是精進。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登地的菩薩依舊不捨勇猛精進,勝就是勇猛,愈是往高位,愈是勇猛精進,他懂得!念念不捨菩提心,行行不離菩薩道。

  我們凡夫縱然精進,白天精進,夜晚睡覺就中斷了。菩薩,不要說菩薩了,我們講凡夫,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裡面的色界天人,初禪以上就沒有睡眠,他的功夫就不會間斷。欲界裡頭有睡眠,睡眠是欲,「財色名食睡」是五欲,睡眠是在五欲裡頭的;到色界,這五種欲都斷掉了,他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他的功夫不會間斷。我們在欲界,欲界要常生慚愧心,我們沒辦法離開五欲,但是要怎樣?要盡量減少,決定不可以貪著。

  世尊當年住世,做出凡夫修行的榜樣,一生過最簡單的生活,真的捨盡了。凡夫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你們好好想想,你想明白、想通了,「放不下」,所以你不能成就。我學佛最初親近出家人章嘉大師,頭一天頭一回就教我放下。真的統統都放下了,只剩下兩套換洗衣服、一個鋪蓋,感應就現前了。放下之後,還要繼續不斷的放下,沾染不得;不但是世間法沾染不得,出世間佛法也沾染不得。事上,我們今天建立這個道場,道場是為正法建立的,是為眾生建立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心裡頭有沒有牽掛?沒有。心裡面有一絲毫牽掛,你就錯了,為什麼?你沒有放下。你沒有放下,你住六道輪迴,你沒有住菩薩法界。住菩薩法界,幫助苦難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一切設施為眾生,與自己毫不相干,自己心裡頭一絲不掛,徹底放下,你才能常生智慧。

  我們一定要記住,佛在經上常講,常常提醒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為什麼沒有?「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你就知道,世間人常講花花世界,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有一絲毫貪著,你就中毒,你就被污染,你的智慧德相就不見了。

  在這個境界裡面,佛很感嘆的說:可憐憫者!不要說是人間富貴之人,六欲天子、大梵天王都不例外。可是這裡面,不但是天上人間,乃至於地獄、餓鬼、畜生,這裡頭確確實實有眾多的諸佛如來、菩薩、羅漢在裡頭示現。他們做出的那個樣子,跟那些眾生一模一樣,凡人決定看不出來,以為那個示現都是凡夫。什麼時候你能夠覺察到?你覺悟了。你覺悟,你就能夠覺察到,你能夠體會到。你要沒有覺悟,那你會把這些聖者統統看作凡夫。

  所以佛法實實在在講,講到歸根結柢就是一個覺、迷。怎麼樣覺呢?徹底放下才覺,不肯放下你不可能覺悟。所以菩薩道上沒有人障礙你,誰都障不了,自己障礙自己。正因為如此,佛菩薩再慈悲,幫不上忙!諺語所謂的是「解鈴還須繫鈴人」。你是自己迷惑,還是要自己覺悟,佛菩薩只是給你提供一個增上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決定是自己。覺悟了就沒有障礙,沒有障礙這就是勇猛精進。

  「遍學十地行法」,初地菩薩遍學十地行法,前面已經把這個意思跟諸位報告過。雖然他修的是初地菩薩,主修的是布施波羅蜜,布施就是放下,從這裡下手。二地持戒,三地忍辱,四地精進,五地禪定,六地般若,後面方便、願、力、智,初地菩薩統統修,前面所講的「一切皆修」。一切都是布施,這個在初地講起來好懂,為什麼?布施裡頭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十波羅蜜總不出這三個範圍,這就是「遍學十地行法」。我們凡夫沒有覺悟,沒有覺悟的凡夫也想入華嚴境界,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這部經在最初講《華嚴》當機者,就交代得很清楚,哪一類的凡夫可以入這個境界?大心凡夫。心量大,跟菩薩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動念都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世界海微塵數剎土裡面的一切眾生,你有這樣的心量,你就具足入華嚴境界的條件;你沒有這個心量,你入不了。這個心量裡頭生智慧,這個心量裡頭生慈悲,這個心量裡頭具足德能,這個要真幹。

  我知道許許多多同學都非常想學,是真的想學,難在哪裡?難在煩惱習氣太重,就是放不下,心量拓不開;很想拓開心量,拓不開。在這種情形之下,有沒有辦法來幫助他促成?跟諸位說,方法有,不是沒有。什麼方法?經教的薰修,這是大乘法裡頭祖師大德的口頭禪。我們也確確實實天天在讀誦、在聽講、在學習,為什麼還是不行?這個不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學的功夫不夠,學習得不夠徹底,沒有達到這標準。怎麼辦?很簡單,繼續不斷努力。這裡頭最重要的,佛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要是真正懂得佛這一句的教誨,哪有難處!關鍵在第一個字,「受」,我真的接受過來了。一般人學習,接受是接受了,接受少分,所以他的修行功夫不得力。一百分裡面,這個百分比,只接受了幾分,其他的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這就難了,煩惱習氣斷不掉。斷不掉,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這一生當中你所得的利益是阿賴耶裡頭增長善根,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多薰一次的善根,還要等來生來世。來生來世,時節就很難講了,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你再得人身,你再遇到佛法。

  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真話。我們這個身捨掉之後,你還能得人身嗎?真正來生再得人身,一定是修五戒十善,這是六道裡面得人身的條件。如果能夠修上品的五戒十善,再加上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你才能夠生欲界上面的幾層天。要想脫離欲界,剛才講了,「財色名食睡」要斷掉。在哪裡斷?現前斷。現前在這個人間跟大眾外面現的相是一樣的,有「財色名食睡」;內心裡面乾乾淨淨,確確實實沒有,這叫斷了。大乘法裡頭常講「即相離相,離即同時」,外面人不懂,自己很清楚,你修行功夫得力了。誰知道你?比你境界高的人知道,跟你同等的境界也知道,比你境界低的他不知道。修行真用功,決不是求別人知道;要有心求別人知道,你已經落在好名,你「名」沒有放下。我們常講名聞利養,你名聞沒放下,名也是世間福報。世間法不礙佛法,佛法也不礙世間法,可是初學的人很難,「即相離相」不容易。

  由此我們才真正曉得,世尊、祖師大德們為什麼常常讚歎苦行,為什麼重視持戒,苦行跟持戒對於初學的人來講有大幫助,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即相離相。那是什麼階段?那是已經契入三昧,你才能做到。三昧是正受,你已經得正受,正常享受;正常享受就是已經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從內心裡面放下了,這個可以。你沒有這個功夫,不行。沒有這種功夫,自己一定要清楚,還是要從持戒、苦行上下功夫,對你肯定有好處。

  所以經教裡頭一再說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小乘就是苦行、持戒。戒經裡頭,不深,《沙彌律儀》古大德就說得很清楚,引用釋迦牟尼佛的話來講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非佛弟子,為什麼非佛弟子?不聽佛的教誨,不遵守佛教學的次第。

  往年,說老實話,我只是講經,勸導大家,因為都是住別人道場,自己做不了主。早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是韓館長的道場,她做主。過去在新加坡這四年,我們住在居士林淨宗學會,李木源居士的道場,我也不能做主。到這個地方建立這麼一個道場,我不想做主,所以布里斯本淨宗學會他們請我做會長,我把會長讓給葛來姆。這個地方道場建立,當時我就請行師來做會長,琳師跟通師兩個做副會長。到看到你們遇到困難了,沒有法子解決,我這才發心帶你們一屆。我們這個地方一屆是九年,我陪你們一屆,那我就要做主了。

  這九年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戒律,嚴持戒律。第一個階段裡頭一定要學《弟子規》、《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沙彌律儀》、《地藏菩薩本願經》。如果有時間,還應當附帶學習《太上感應篇》,希望在兩年當中完成。這些經在佛經裡頭,佛經有四種:教理行果,這是屬於行經;換句話說,你要做到。不是說我會背會講,那個沒有用處。一定要落實,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為,你才會得利益。

  第二個階段要落實淨宗的教學。淨宗是五經一論,我們用三年的時間好好的來學習五經一論。最後四年勝進,也跟此地初地菩薩有三個階段。勝進是什麼?五經一論裡頭選一種,專修專弘。這樣九年下來,你的根基紮穩了,你才會有成就。那個成就要繼續不斷的努力。九年奠定修學基礎,基礎決定建立在持戒、苦行的根基上。

  你們大家總算是有福報,我們這裡修行環境好,四事供養豐足,但是要常常想到「以苦為師」。如果是貪圖供養、貪圖享受,你的前途就毀掉了。遇到艱難苦行,你就會退轉,你就會被淘汰掉,這是一定的道理。《華嚴》可以聽,對自己有好處,讓自己能夠了解大乘佛法無比的殊勝,你在修行增長信心,拓開心量,幫助你放下。世出世間法統統都要放下,真正做到像大經上所說的隨緣而不攀緣,普賢菩薩講的十願裡頭,「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註解裡面後面一句,「後後但是依法行故」,這一句講得好。「依法行」就是隨順佛陀的教誨,隨順經論的教誨,決不依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依自己的想法你就錯了。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是怎麼表現的?我們要依他,以他老人家為標準;學佛,學釋迦牟尼佛。

  所以我們學院裡面這個課程;今天辦學不容易,硬體設施不難,可以說我們想要什麼應有盡有;軟體沒有,軟體是老師,所以我們搞什麼都搞不成功,沒有師資。所以,今天我們全心全力是在培養師資。第一屆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培養師資。師資最重要的是德行,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持戒、苦行,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大家都曉得這個世間有災難,所以時間非常的緊迫,我們沒有很長的時間來學習。所以基礎的課程我們訂了兩年,古人是五年,我們今天把五年縮短到兩年,你要曉得這是為什麼。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了,災難就在眼前。所以是加功用行,真正要勇猛精進才行,自度度他。

  我們的修學,大乘法裡並不是完全為自己,是為眾生。我們常講我們要像世尊一樣,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要給世間苦難眾生給他們做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作法、我的說法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樣子?社會大眾都學像我這樣行不行?常常想這一點,自自然然能夠改正自己的煩惱習氣。把這樁事情忘掉了,你肯定不可能改過自新。你以為一切不錯了,「我現在很好了」,這個觀念是個錯誤觀念,這個觀念障礙你的精進,所以你雖然很用功,你的道業沒有成就,你沒有成績拿出來。

  所以這一句重要,「依法行故」。你們看看地上菩薩,一切都是隨順經典的教誡,我這樣說法說得很具體。善導大師講得很好,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夠違犯。有阿羅漢來勸我們、有菩薩來教我們,他所說的、所講的跟經典上是相違背的,我們不能相信。諸佛如來來說呢?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定跟經典所講的相同,佛佛道同。如果佛來跟我們說,說得跟經典不一樣,那個佛不是真佛,那一定是魔來冒充的,我們不能接受。今佛如古佛之再來,古佛跟今佛說的是完全相同,決定沒有違背。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依法不依人。四依法要常常記住,「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重要!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生的時間很短,幾十年一剎那就過去了;這麼短的時間,自己要想成就,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到佛菩薩的境界,確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但是要曉得,並不是做不到。善導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我們遇到的緣殊勝,有好的老師指導,有好的修學環境,有好的同參道友,這一生當中提升到高境界不是不可能的。

  這裡面我們又必須要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魔來障道。愈是想發憤用功,愈有魔來障礙,這是真的叫生死關頭。我們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心,決定不動搖。魔裡面最厲害的是人,我們講的人事環境。有些人來破壞,動搖你的信心,來告訴你,你這個法門不能成就,另外的法門好!破壞你的法門。其次,破壞你的師承。你跟的這個老師,他會告訴你,你這個老師煩惱習氣很重,依然造作許多罪業。讓你聽了之後,對這個老師信心失掉了。破壞你的同參道友,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兩舌」。再就破壞你的修學環境。魔來障道總不外這四樁事情。這四樁事情只要有一樁,你上當,你動搖,你這一生的修學就毀掉了。

  那我們要問,這到底是魔造的業,還是我們自己造的業?跟諸位說,自己要負責任。你為什麼要聽信他的話?你沒有智慧,你自己愚痴,還是自己負責。古往今來多少好的修行人,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善緣被別人破壞,自己信心動搖了,而失掉這一次成就的機會,不知道有多少人!

  所以真正的善根、真正的福德就是信心堅固,能夠有智慧辨別,不會上別人的當,這個人這一生肯定成就,這一生他會得善知識的教導。如果我們修學對善知識、對老師、對同參道友疑惑,人家就不會幫助你,不會教你。為什麼?你不能接受。他不會浪費時間,不會浪費精力,只好暫時放棄你、捨棄你;等到什麼時候你回頭了,他才來幫助你。這個回頭不一定是這一生,可能多生多世,李老師講你要受長劫輪迴,再等下一次的機緣。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剎清淨長行第七句:

  【出生一切淨願海故。】

  清涼大師給我們開示,「初地發願,順行至第八地,一切皆成,故名出生一切願海。而言淨者,純無漏故」,這是大師給我們的提示。初地菩薩是聖人,不是凡人,發的願真實。願再多,每一位菩薩發的願不盡相同;但是你要把它歸納一下,總離不開四弘誓願。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菩薩發願的總綱領、總原則,它展開來就是一切菩薩無量的行願,我們要明瞭。

  凡夫發願,實實在在講有口無心,口裡發願永遠不能兌現,願異道行,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是我們的願不是真實的,是隨隨便便說說而已,誰當真?地上菩薩那就不一樣,他是從真心裡頭發出來的。「順行至第八地」,八地是不動地,初地是歡喜地,見道位。「一切皆成」,一切皆成是願願皆滿,他發的願沒有一願是虛妄的、是虛假的,願願都兌現。這個難得,不容易,所以叫「出生一切願海」。

  我們應該怎麼學法?我們要學菩薩真心、真願、真幹。願雖然發得很大,但是行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點滴之處認真去做。講到行門,真修行,諸位一定要記住「修行」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修是修正,修是修理,我們的行為錯了,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把自己的習氣毛病修理過來,這叫修行。毛病習氣天天還犯,那就曉得我們學佛沒有修行,只學佛的言語,只學經教的文字,只學它的表皮,一分一毫都沒有能夠入進去;換句話說,起心動念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一切還是隨順世緣。那說真的,還是輪迴心,所有一切造作是輪迴業,天天縱然是念佛,縱然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也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從前李老師培養我們這些講經班的同學,常常提醒,你要不是真修行,你學會講經,講經說法是有漏福報。為什麼?沒有真修行,這個心就是輪迴心,輪迴心是妄想分別執著,六道輪迴從這裡來的。

  《華嚴》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一般大乘經裡頭不用這個名詞,大乘經裡面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見思煩惱是執著,塵沙煩惱是分別,無明煩惱是妄想,還是用這個東西,用輪迴心。講經、念佛、參禪,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輪迴業。你要是修得很好、修得不錯,那是人天福報;修得不好,造極重的業,三途苦報。佛不是沒有說,說得很多,說得很清楚。

  我們發願,眾生也發善願,也是好心在做事,就是煩惱習氣不斷,就是沒有把我忘掉,我的想法、我的作法,他不能隨順經教,強烈的我執,這是因為他不能回頭的真正因素。聽了經,讀了經,佛在這裡勸他改過、勸他修行,他也好像真的在修行、真的在改過,你要是問他,「我真修,我真改」,實際上改了沒有?別人看起來他一點都沒有改,他自己以為改了。這就是一般人常講的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毛病,自己不知道自己習氣的嚴重,總是覺得自己不錯,過失是別人有過失。沒有一個人沒有過失,就是自己沒有過失,這個事情難了!

  古大德,許許多多都是修行的再來人,他們有成就,他們解脫了。他把他的經驗慈悲教導我們,我們聽了是耳邊風,老生常談,這有什麼希奇?明朝末年,我們淨土宗中興的祖師蓮池大師,你們看看蓮池大師的傳記。他年輕的時候好學,真用功。當時佛門有一位大德遍融法師,他去參拜,表現自己的真誠,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的面前,求老和尚教誨。別人看到這個參學的學人這麼恭敬,老遠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面前,大家都豎起耳朵,今天老和尚一定有妙法開示。哪裡知道老和尚只跟他說了一句話,「你不要被名聞利養欺騙了」。兩序大眾聽老和尚講這一句話,笑笑,老生常談,沒有希奇微妙的開示。而蓮池大師聽了這句話之後,他常常跟人說,他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老和尚這句話的開示。你就想那麼多人同時在聽,只有蓮池大師得利益,別人聽了耳邊風。這是什麼?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蓮池大師十分誠敬,在一句話裡頭得圓滿的利益。當時兩序大眾那麼多人聽,沒有誠敬心,所以他得不到利益。

  古聖先賢把這些事把這些理都跟我們說出來了,而印祖傳法的心印是十六個字。我早年親近李老師,李老師一再教我要以印光大師為師,學習印光法師。我讀印祖的《文鈔》,我找到他的心印,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祖一生的示現。他老人家也是住世八十年,八十歲圓寂的,他一生所修的就是這十六個字,他一生所傳的所教人的也是這十六個字,千言萬語不離這個原理原則。這十六個字是印光大師的心傳,傳心的法印。

  頭一句「敦倫」,什麼叫敦倫?隨順性德的法則,這是敦倫;儒、佛都說。淨業三福裡頭第一句就是講敦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敦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盡分,盡我們自己的本分。現在我們講座裡面,楊老師講的德育課程,現在講孝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敦倫盡分。

  現在的社會為什麼亂成這個樣子?倫理沒有了。倫理是一種自然的法則,自性本具的原理原則,被破壞了。這個原理原則、這個秩序是天然的,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建立的、創造的,不是的,宇宙之間本來如是。像地球的運行春夏秋冬,這不是人為的。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天然的關係,絕對不是人在那裡創造的,人在那裡建立的,不是!這個自然關係人不知道,天天在行,不曉得這個關係。覺悟的人、聖人來為大家說明,大家覺悟了,沒錯!是這樣的,永遠的遵循這個關係。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關係是道,孝慈信義那是德。所以古時候有聖賢教誨,大家的生活依據道德,天下太平,眾生和睦。今天道德不講了,整個社會講什麼?講功利。各個人都爭利,這還得了嗎?人人都爭利,當然發生衝突。衝突,決定就用競爭為手段。競爭提升是鬥爭,鬥爭再提升是戰爭。現在的戰爭是核武戰爭,戰爭爆發沒有勝負,同歸於盡。宗教裡面講末日,世界末日,真的是末日戰爭,同歸於盡。這叫活得不耐煩,大家統統死,悲慘的世界!經過這個劫難,從頭來起。從頭還是要遵循自然的法則,眾生才真正安心立命,才能過一個正常的日子。正常的日子,幸福美滿。

  今天的社會一切都反常,我們要明瞭從什麼地方反的,反常的根在哪裡,我們要找到、要明瞭。我們總算是有幸,在亂世裡面能得人身,能聞佛法,能聞到如來真實大法,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彭際清居士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也遇到了,所以緣具足。

  緣具足能不能成就?那就看你的善根足不足,福德足不足。什麼叫善根福德?這些名詞現在不但是一般人不懂,學佛的人都不懂。我在講席裡常常說,什麼是善根?信解是善根。佛的話你相不相信?相信,你有善根。你能不能懂?相信,善根淺;能理解,善根深。福德是什麼?福德是行證。你能夠照做、能行,這是淺福德;依照這個行能夠證果是大福德。你看看世尊在《阿彌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往生西方世界的條件,重要!要記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講得這麼清楚!我們善根少、福德少,不能往生。

  善根少,就是你對於淨宗法門你的信心不堅定,你的理解不透徹。正因為信不深,解得不夠,所以對西方世界半信半疑,若有若無,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現前,立刻就染著,把佛菩薩的教誨就丟在一邊,這怎麼能往生?所以信解不堅固,行就沒有力,這一生跟阿彌陀佛、跟淨土法門結個善緣,像過去生中那個情況一樣。

  過去生中我們跟淨土結的法緣很深,生生世世都在那裡結法緣,都沒有成功。這一生看看你這三個條件具不具足;要是具足,這一生當中得生淨土。如果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還是結緣,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縱然有佛菩薩,縱然有善友,幫不上忙,決定不是不慈悲。諸佛如來、菩薩、羅漢、祖師大德幫助我們的四種緣當中,一定要曉得是增上緣,只能夠幫到這個。親因緣是你的善根,所緣緣、無間緣是你的福德,你的善根福德不夠,縱然緣具足了,還是空過。由此可知,培養善根福德是多麼重要!

  善根福德又不是勉強的,這勉強不得。老師跟學生,古人常講可遇不可求。老師跟學生是緣,因緣聚會,事業就成了。因緣聚會裡面能夠有成就,這三個條件具足,非常不容易。老師具足這三個條件,學生也具足這三個條件,師資道合,這成就了。老師一生辛勤教化,學生多;學生當中有成就的人,不多。什麼原因?老師教學決定沒有私心,決定是平等的。

  我在自己修學經驗當中親身體會得,方東美先生教人是平等的,章嘉大師教人是平等的。但是師生緣不同,緣不同是我們做學生的人環境不同。我那個時候有工作,每天要上班,只有星期天放假,可以去親近老師。老師特別慈悲,每一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這是緣不同。如果我是做學生,在學校聽他的課,這個緣是平等的。這是老師特別慈悲照顧,我們感恩戴德。到李老師那邊去,我的工作辭掉了,參與他的團體,「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李老師對我的待遇完全平等,跟一般的同學沒有兩樣,他無需要特別撥出時間來教我,不需要,跟大家在一起學,所以緣是平等的。

  不一樣的是學生成就不相同,都在善根福德;換句話說,都在信解行。你是不是真幹,是不是真信、真的理解?這三個字非常非常不容易,好像是很簡單,實際上非常困難。多少人對這三個字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確確實實他不理解,他自己以為理解了,所以他不能深入,他不能夠奉行,耽誤了一生。

  這一句經上講的,『出生一切淨願海』,出生一切願,我們佛門平常有一句話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就是這句話。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跟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作佛你都能作佛,作佛都求得到,何況其他的?哪有求不到的!

  大師又跟我說明,當你有求而不能夠滿願,也就是你求不到,這是什麼原因?是自己有業障。這個開示非常重要,只要自己把業障消除,你所求的感應就現前;換句話說,我們對佛法不能懷疑,不是佛法不靈,是自己有障礙。所以大師教導我懺除業障,業障怎麼懺除?把自己毛病習氣找出來之後,改掉,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他沒有教我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去禱告,他不教我這些,他說那個是形式,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最初我聽章嘉大師說,往後再沒有聽到有人講這個話。所以前年我第一次,好像是在印度教還是在回教裡頭一個節日,我參加,第一次跟納丹總統見面。那個時候他還不是總統,我們在一桌吃飯,我跟他坐在一起。他跟我講,在所有宗教裡面,他最尊敬的是佛教,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第二次聽到人講,這個證明納丹對佛教有相當的認知,要不然這句話說不出來。尤其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要講求實質,形式是其次;換句話說,要真幹。

  「願」要說到淨,大師在此地講「而言淨者,純無漏故」。這樣的文字現在人看起來也很難懂。什麼叫無漏?什麼叫純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盡,連根都拔除掉了,才叫純。我們用《華嚴經》這話來講,妄想分別執著,還有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有漏。這個難,真不容易!此地是地上菩薩,到純無漏是八地,八地才純。這一句是從初地發願一直到八地,下面一句第八就是九地,九地是法師位。五個階段:信位、住位、行位、迴向、地,每一個階段裡面都有十個位次,第九位次都是法師地。這個說明真正擔任傳教師、擔任弘法的法師,你要具備哪些條件,從這些地方你就能體會到,你在行門當中你要成就哪些。

  我們講最低的十信位,第九信是法師,前面八位修行的那些法門你統統要具足。十波羅蜜裡頭布施、持戒,這前面是六度;六度後面,方便是第七,願是第八,願是淨願,到第九位是力,能力充足了,這才能教化眾生,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要想發心奉獻自己的身心,弘揚佛法,廣度眾生,這個願好,菩薩願!但是你要不具足前面這一條戒,不肯認真修學,你的願是空願。為什麼?你的願不淨,你肯定做不到。所以到八地,那是純無漏。由此可知,在三賢位裡面,第八住的菩薩、第八行的菩薩、第八迴向的菩薩都是「出生一切願海」,但是他們是無漏,不能加純。確確實實這些法身菩薩都是修的無漏的一切願海,他不能加純,到八地才加純。

  無漏是沒有煩惱了,煩惱習氣斷掉才叫無漏。煩惱斷了,習氣沒有斷,還是有漏,我們得懂!學菩薩,菩薩比阿羅漢高,比緣覺、辟支佛高,為什麼?阿羅漢煩惱斷了,習氣沒斷,在四聖法界他是最低的。緣覺比他高,緣覺習氣斷了。菩薩又高,不但煩惱習氣斷了,他發心度眾生,自行化他。這些在經教裡頭佛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我們常常讀誦。

  如果是記不住,你怎麼修法?這些就是標準,標準忘掉了,你怎麼能成就?標準失掉了,往往是自以為是。佛講「依法不依人」,我們變成依人不依法,人是自己,依自己的意思,不依法。諸位想想,依自己意思是依輪迴心。講經說法是好事,修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

  淨穢,淨是清淨,穢是污染,也要辨別清楚。起心動念當中,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還夾雜著煩惱的習氣貪瞋痴慢,順自己的心起歡喜,不順自己的心就瞋恚;看到別人好處,心裡生嫉妒。這是嚴重的煩惱,這不是夾雜小煩惱,夾雜著根本煩惱。所以他修得再好,做的好事再多,我們知道是三界有漏福報,到哪裡去享不一定。他五戒十善要沒有修,他來生得不到人身。真的,不是假的。佛從來不騙人,從來不說一句假話。佛不為自己,說假話沒有意義。

  我們自己要常常想想,我五戒十善圓不圓滿?我有沒有世俗的煩惱習氣?通常講的貪心、瞋心、好勝心、嫉妒心有沒有?如果還是有,修行從這裡修,從這裡下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跟社會大眾接觸之處,接觸那些人物,超過我的,我有沒有嫉妒?接觸不如我的,我有沒有輕慢,有沒有瞧不起他?你要不在這些境界裡頭,你修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是道場,那是我們用功的所在。

  一切眾生對我有恩,我離開一切眾生,我到哪裡修?到哪裡成就?我的願是空的,行也是空的。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頭,在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會修,統統是道場。這就是經上講的「一切皆修」,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在修。

  所以菩薩修行從來沒有間斷過,修什麼?淨心、淨願、淨行。《華嚴經》有「淨行品」,《大藏經》裡頭有「清淨心經」。真正修行不能離開境界,所以大乘圓教修行跟一般普通修行真的是不一樣,我們不能不知道;跟小乘不一樣,跟權教不一樣。特別是《華嚴》,《華嚴》跟一般大乘也不一樣,真正是圓滿的法輪、圓滿的教學、圓滿的教誨。今天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7:12:01)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7:12: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4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