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3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三0卷)  2002/5/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30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剎體」偈頌第五首看起::

  【或以摩尼成,普放日藏光,珠輪以嚴地,菩薩悉充滿。】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這一首頌前面長行講的兩種體。上半是「頌日輪」,是第十句。後面兩句是「頌微細寶」,是第十一句。日輪就是太陽,象徵著光明。摩尼是寶,這個地方是泛指,並沒有指哪一種摩尼寶所成,所以它放光明。『珠輪以嚴地』,這個「珠」實在講讓我們很自然的想像到它是個圓形的,珠跟輪都是圓形的,就是現代科學家所講的原子、電子、粒子,是說的這些。《金剛經》說這個世界是一合相,一是什麼?一就是粒子,這個地方講的珠輪,組合成為大地,成為剎土。『菩薩悉充滿』,這兩句話意思很深,大地上菩薩充滿,珠輪裡面菩薩也充滿,這是不思議的境界。

  我們一般學佛的同學,凡夫總是粗心大意,粗顯的境界不難明瞭,微細的境界覺察不到;因為覺察不到,所以也就想像不到。要不是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出,世界的真相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重疊,我們怎麼會曉得?科學家雖然說空間是多維次的,也有人說是多元的,但是這只是一個概念,沒有佛經上講的這麼清楚,但是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譬如佛經裡面講的十法界,十法界這個事實與科學家講不同維次的空間非常相似,使我們對於經典所講的畢竟有科學來作證明,增長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的理解。

  但是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世界裡頭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這個科學家我想不但沒有說過,大概連這個念頭都未曾生過。要不是佛在《華嚴經》上給我們說出來,說老實話,我想一切眾生做夢也想不到。但是夢中確實有一種奇妙的現象,那就是做夢裡頭他又做夢,有夢中夢,這是真的。我相信有些同學有這個經驗,夢到自己睡覺,睡覺裡頭又做了夢。這種現象就很像佛在《華嚴》上講的微塵、毛孔裡面有世界,無論是依報正報重重無盡。所以經上常說一一毛孔、一一毛端、一一微塵,這是講微細。

  「菩薩悉充滿」,這一句話是事實。所以清涼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說了一個總的綱領,這一段經文完全是就淨剎而說,淨剎就是我們常講的清淨剎土。我們現在住的這個是穢土,不是淨土。要依大經總的原理原則來說,總的來說不二法門,淨穢是一對,是二;淨是一邊,穢是一邊,是二。

  諸位如果讀過《六祖壇經》,你想想六祖所講的,六祖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話講得有道理!二是什麼?你有分別。你沒有分別,哪來的二?有佛有眾生,有淨土有穢土。這個想法、看法、說法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們想想哪裡會有二?二沒有,一也沒有。一法尚且不立,哪來的二法?這個愈講愈深,愈講愈玄了,愈講愈不好懂,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這是真實的,我們凡夫不能體會。

  所以佛為幫助眾生,暫時不說真的,給你說假的。說假的你容易懂,說假的則說二,說真的叫不二。真的,我們在前面長行最後結論上也跟諸位提過,法性身、法性土,那是純真無妄,給你講實報土,實報土也是純真,純真的方便說。

  我們今天是穢土,為什麼穢?眾生心不同。眾生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不但每個眾生不相同,就是自己一個人,從早到晚念念都不相同,這個麻煩!妄心,妄心把本來清淨的剎土轉變成穢土,轉變成惡世。誰轉?他自己轉。誰受?他自己受。這個道理,學佛的人總得要明瞭。中國古人常講自作自受,這個話很有道理,這個話是哲學,絕對不是別人做我來受,沒有這個道理,自作自受。

  說真話,各個境界有相似,但絕對不是完全相同。相似的是共業,共業所感;不相同的地方,別業所感。佛經裡面也常常講引業、滿業,引業就是共業,滿業跟別人不共。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就曉得修行是很有必要。修是修正、是修理,行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總的來說,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錯了,看法錯了,說法、做法都錯了,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那就是淨土。隨順這一些錯誤,淨土就變成穢土了。實在說,淨土跟穢土不二,是一不是二。可是眾生的感受確實不同。覺悟的人他的感受清淨自在,樂受。不覺的人,他的感受煩惱憂慮,苦受。

  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沒有苦的,沒有苦那就叫樂。為什麼有苦?都是由於錯誤的思想觀念變現出來的。學佛沒有別的,修正自己思想觀念行為而已。修行的標準是諸佛如來,真正修學的人就叫做菩薩。所以為什麼說淨土都是菩薩,都是修行人?共業現的淨土。像我們這個世間,真正修行人是別業,共業是穢土,五濁惡世,別業是淨土。不覺的人看到佛菩薩住在我們這個地方,他也是住在穢土。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修行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看他住穢土,也是住在五濁惡世,是不是真的?給諸位說不是真的。

  有學生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你老人家究竟跟我們住的是一個土,還是別有淨土。釋迦牟尼佛就做了個示現,佛平常坐都是跏趺雙盤,佛把腿放下來,把腳趾按在地上,大家看這個地是金色的,清淨國土。佛給大家示現,你看看我住的是什麼土?這就證明這《華嚴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的淨土跟眾生的穢土重疊,是在一處重疊,重疊怎麼樣?不相妨礙,隨著你自己境界、你的感受不一樣。佛住在這個世間,他的感受是淨土,他的感受是七寶莊嚴的世界,跟極樂世界、華藏沒有差別;但是我們凡夫看到佛菩薩跟我們完全一樣。

  我們要不是深入經藏,特別是《華嚴》,哪裡會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需不需要知道?需要。你不知道,你那個修行的念頭生不起來,這不是普通修行,真修,向道之心不能夠興起。真正了解,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心才發得起來。所以菩提心不容易!聲聞緣覺沒有菩提心,人家修行的功夫算是不錯了,能夠超越三界六道,總算是不錯了,菩提心發不起來。什麼原因?沒有聽過大乘。聽過大乘的那些人也發菩提心了,菩提心發得不圓滿,發得不足,什麼原因?沒有學過《華嚴》。有緣分學到《華嚴》的人,你的菩提心才是具足圓滿。

  我們這個大經講到這個地方是第四品,經文雖然不算多,我們講得很詳細。諸位果然從前面一直聽下來,我講的這些話,我相信你一定能夠肯定。發心不容易,真正發心之後,菩提道上可以說是一帆風順,進得多退得少,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成就容易,像善財童子一樣,一生圓滿成就。

  學《華嚴》的人,善財童子不是指的某一個人,他是表法的,代表學習《華嚴》的人,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善財童子。只要他如理如法的學習,經上常講的依教奉行,他就跟善財一樣,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從這個地方你能體會這部經的價值,這部經真正不可思議。

  經上講的是果,果必有因,最重要的我們要修因。從這個果我們所看到的,他的因是清淨是光明。清淨光明從心地上修,心要清淨,不能有染污;心地要光明,不能夠有黑暗。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之處,對人對事對物一片光明。世俗人常講的光明磊落,不自欺,不欺人,這個人心地光明正大。正是不偏,沒有偏心,沒有邪心,沒有委曲的心,用心正。大是心量大,大乘佛法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有這樣大的心量。

  我們的心量變得很小,佛給我們講,小心量不是真的,不是你的真心,是妄心。妄心的心量是小,真心的心量很大,真心的心量跟諸佛如來完全是相同的。我們迷失了真心,變成小心量。覺悟了,隨著你的覺悟,你的心量擴大了。由此可知,我的心量不大,我自己要明瞭,我是在迷,不是在覺。所以自己到底是迷還是覺?我覺的程度到哪一個層次,可以從自己心量上體會到,心量愈大就證明你覺悟的程度很高。心量不大,我的心量能包地球,能包銀河系,比一般人那是相當可觀,比諸佛菩薩那差之遠矣!遠矣!

  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可以說,心量大小不相同,五十一個等級。愈往上面去心量愈大,隨著你的覺悟,把你的心量擴大了。不能容人,不能容物,我們可以說他在佛門裡頭種了一點善根,他沒有覺悟,他的心量沒有拓開,他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這就好像此地講的『日藏光』一樣,陽光。我們就現實的感官來說,不要講實際,太陽的光就比月亮大,月亮的光就比星星大。這就好比什麼?心量大小不一樣,覺悟的層次不相同,我們從這些地方細細去體會。然後從這些地方能夠測驗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才知道我還不夠,我還差得很遠,我還要認真努力。再看底下第六首:

  【有剎寶燄成,燄雲覆其上,眾寶光殊妙,皆由業所得。】

  清涼給我們講這一首偈也說兩種,前面講二十種體,它也說兩種。『寶燄成』,這是頌前面長行第十二句。『眾寶光殊妙』,殊妙就講到香氣,香光莊嚴,這是殊妙,所以這裡頭也包含著前面長行第十三句。最後這一句話是講出業因,『皆由業所得』,這是什麼業?淨業,成就的淨土。淨對染來說的,染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這個經論上說得很多,學佛的同修都很熟悉,你造作善業,不再造惡業了,你的果報在三善道。你要造作惡業,善惡混雜,善少惡多,多的先報。為什麼?它力量大,牽著你到惡道去了。

  這些地方也不難懂,我們細心去觀察,不要觀察別人,要觀察自己。起心動念一切作為,我們是為別人的利益想的多做的多,還是為自己的利益想的多做的多?你去做個比較,然後你才曉得六道輪迴裡面,我應該到哪裡去?如果我起心動念為別人想的多,為別人做的多,為自己想的做的少,你肯定是在三善道,業所得。如果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想的多,為別人想的少,你就很可能墮三惡道。

  六道輪迴,來生到哪裡去,用不著問人,可以說聰明人、細心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都是叫染業,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是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心地清淨,真的是一塵不染,那麼你所思、你所念、你所做的都叫做淨業。淨業裡頭有善也有惡,那個善惡不妨礙,他還是生淨土,不可思議!你要問,淨業裡頭為什麼還有惡?用惡法幫助眾生。眾生根性不一樣,這個眾生要用惡法他才能度得了,用善法度不了他,用惡法能度,菩薩就用惡法。

  你看看五十三參裡頭,勝熱婆羅門用的方法很可惡,不是善法;甘露火王不是善法,但是人家是淨業,他不是染業,心清淨。有些眾生欺善怕惡,古今中外這樣的人很多,菩薩對付這種人,你惡我比你還惡,他就乖乖服服貼貼了。菩薩不是真惡,用這個手段來度他來教化他,把這個做為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覺悟的手段。所以他屬於淨業,他不是染業,他不為自己,他行善不是為自己,他行惡也不是為自己,都是要成熟眾生,他是淨業。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參訪、去參觀,看看這些菩薩到底用些什麼方法來接引眾生?五十三位善知識用的手法都不一樣,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佛示現什麼樣的形相,用什麼樣的方式,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他是純淨純善。他用的惡的方法也是純善,不是普通善,純善,純淨純善。誰能體會得到?這些示現的手法,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在《高僧傳》裡面我們也看到不少。世人共知的濟公長老,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藏經?高僧傳》裡面有「濟公傳」,跟外面小說的《濟公傳》不一樣;但是《大藏經》裡面的「濟公傳」,它的分量確實超過其他的法師大德,我記得好像是有六卷。他確確實實有一些凡夫看起來不合情理的方法,可是都能叫眾生得利益,都能令眾生覺悟回頭。別的法師度不了的,他用特別的方法就把人制伏了,就叫人回頭是岸。這個法我們曉得是純淨純善。

  濟公是宋朝時候人。民國初年江蘇鎮江金山寺有一位法師叫妙善,民間很多人稱他為金山活佛,他一生的行誼很像濟公長老。這個人不可思議!距離我們不遠,不到一個世紀,民國十幾二十年他還在世。我們讀過他的一些傳記,我所讀的一個是樂觀老法師寫的,一個是煮雲法師寫的,這兩位法師跟我都很熟悉。煮雲法師寫他的傳記是到處去打聽,到處去請教,他用筆記然後整理寫出來的,聽別人說的。樂觀法師寫的比較可靠,樂觀法師曾經跟妙善法師在一起住過,他們很熟,所以就可靠了。

  他接引眾生跟普通法師接引不一樣,常常用非常的手段,純淨純善!你平常一般看到這個和尚很邋遢、很放肆,言行好像是不檢點,很隨便。但是你親近他,你會感覺得他確實跟一般人不一樣。春夏秋冬就穿一件長褂,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熱,一年到頭就是一件衣服。從來沒有洗過澡,也沒有洗過衣服,休息什麼地方他都可以睡覺,吃東西非常隨便。而且很不可思議,他什麼都吃,別人供養他的鈔票,供養他的錢,他拿來就吃掉。大家曉得他的鈔票多髒,他若無其事。這些事情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樂觀法師告訴我,他說這個妙善長老(他稱活佛),確實有他心通。他也是出家人,出家人跟出家人在一起,表面上不好講,心裡面覺得這個出家人不守戒,行為很隨便,不像個出家人。才有這個念頭,妙善法師就跟他講開示了,你又在打妄想了。你起心動念他都知道。由此可知,他的心清淨。他的心不清淨,這個能力不能恢復。

  給諸位說,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一點都不希奇,我們各個都有。為什麼這個能力喪失了?你妄想太多。妄想分別執著把你這個能力蓋覆住了,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你的能力就恢復了。從這個地方看,金山活佛他的心地清淨,所以他的能力恢復,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至少跟他接觸的人知道他有這個能力,神足跟漏盡看不出來,他很少示現。從這些地方,真正學佛的人明瞭,他是修行得道的高僧,我們一般講證果的聖人。他證的是什麼樣的果位?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他自己也不說。

  由此可知,業是一切果報的因由。我們要想自己果報殊勝,那你一定要造善行,你得六道裡面的人天善報。佛告訴我們,六道裡面人天福報是不究竟的,佛說得很詳細,佛並不鼓勵我們去修學。為什麼?出不了三界。縱然得到,是短暫的,何況還有很大的副作用。佛勸導我們修淨業,淨業首先第一個條件是修清淨心。清淨心對於世出世間法不染著,也就是說一切法在我們面前,順自己意思的決定沒有貪念,有貪念就不清淨了,沒有貪念;不順自己意思的沒有瞋恚,你要有瞋恚,你的心不清淨,這個叫做淨業。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去練功,練清淨心,練不染著,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我可以受用,我不染著。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剎體」偈頌的第七首:

  【或從妙相生,眾相莊嚴地,如冠共持戴,斯由佛化起。】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這一首是讚「頌寶冠」為體,寶冠也是佛化變的。在前面長行裡面,寶冠是第十四句,佛化變是第九句。這個化變也就是變化,但是在這個地方並不是正式頌佛的變化,正式講佛變化是在前面第四首偈,我們已經說過了。

  偈子裡面的大意,『或從妙相生』,相是心現識變的,菩薩淨識所變的是妙相,就像青蓮法師註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前面玄義裡面所說的。這是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古大德解經,五重玄義每一條都說到性識,這是不多見的,我們想想非常有道理。不思議性識,變幻出種種妙相,『眾相莊嚴地』,菩薩常住其中。下面一句是比喻,『如冠共持戴』,就像寶冠,這一句非常明顯的是頌前面長行第十七句寶冠。『斯由佛化起』,這一句是說佛力加持,是諸佛如來不思議性識變化的。菩薩清淨剎土確實有不少依此為體。

  在這個地方,我們從引申的意思去細心體會妙相莊嚴,佛法裡面說得很多很多。我們在許多寺院看到佛殿上面懸的匾額,我在新加坡居士林就看到「妙相莊嚴」,這四個字好像是弘一大師寫的。萬德莊嚴、清淨莊嚴,這些句子我們常常看到。這些句子也常常提醒我們,我們要著重相好;著重相好不是為自己,要為自己,著相了,那就變成染業,不是淨業了,著重相好是為眾生。

  大乘經裡頭佛常說菩薩成佛,經上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在我們這個世間,你要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我們世間一切眾生分別執著標準的佛相。你不是示現這個相,人家看到你不像佛。佛相萬德莊嚴,莊嚴就是相好。相好從哪裡來的?是萬德所成。這就說明菩薩生生世世積功累德,因為相好是果報,果一定有業因,他要不修因,哪來的果報?菩薩也不能例外,所以要示現相好,你要修因。你不修因,你這個相好是假裝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會被人看穿,看穿之後一文不值。佛法是正法,正法決定不能作假,不能欺騙眾生。真的相好,那就是真的功德莊嚴。

  修什麼得相好?持戒!諸位一定要曉得,相好是從持戒得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教乘法數》裡面有說明,《佛學大辭典》上也有說明。諸位最容易看到的是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周止菴的《心經詮注》,這是我們很容易看到的,裡面講得很詳細。哪一種相,修什麼樣的業因,才能感得殊勝的果報。菩薩在因地裡面肯定要修,絕對不是為自己,是為什麼?為眾生,眾生歡喜相好。《楞嚴經》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阿難尊者是因為看到佛的相好才發心出家。他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間希有!

  他心裡想這個相好不是父母所生,是怎麼成就的?修行成就的。他為了要想跟佛一樣相好,才發心出家。這個就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遭摩登伽女之難。他不是清淨心,他喜歡相好,為相好才發心出家修行。這就說明了一切眾生非常重視相好,形相要好。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得到,你要幫助一切眾生,你要知道一切眾生的愛好、一切眾生的欲望。他喜歡相好,你示現的相要不好,你跟他往來就有困難。為什麼?別人不喜歡你。我們也不是討人家喜歡,不討人喜歡為什麼要人喜歡?人家喜歡你,他才歡喜接受你的教誨。他要討厭你,你有再好的法,再真實的法,再善巧的法,他排斥你、拒絕你,他不聽你,你就沒法子幫助他了。

  由此可知,諸佛如來,你看那些法身菩薩們,各個都是「相好光明無等倫」,無等倫就是沒有人能相比,眾生看到歡喜,自然就跟他去了,就聽他教誨,所以形相是接引眾生不能缺少的手段。相好這是裝不得的,這不能化裝的,所以從相好、從色身把你修學的成績完全顯示出來了。古人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你的心地真誠,人家一看,這人是個老實人,是個很誠實的人,從外面看到你的內心,你不是裝出來的。假裝的能夠欺騙粗心大意的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一看就穿了,你不是真的,是假的。心地清淨的人,他有一個清秀的相,他有一個清淨的身,心地慈悲的人他有慈悲的相,他有慈悲的行。所以形相是接引眾生,形相是弘法利生不能缺少的手段。

  因此佛才在經上說,菩薩成佛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一百劫不是一個定數,百也是表法,表圓滿。《華嚴》用十代表圓滿,十、百、千、萬都是代表圓滿的,要修圓滿的福德,你才能現圓滿的福相。這個福相是自然現的,決不是有意思在裡頭變化的,不是的,自自然然示現的,也是自自然然接引一些眾生。這在大乘法裡面佛常講,佛幫助眾生「先以利欲鉤,後令入佛智」。所以這是攝受的方式,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學習。所以修行不能夠自欺,不能夠欺騙人。你修學的成績,你修學的功夫,都在你的面孔上,都在你的一舉一動之間。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到底是真是假,甚至於你自己都不曉得,外面人把你看穿了。

  你是真修,自然的示現,不但眾生歡喜親近你,諸佛護念,天龍善神擁護。道德高廣,自自然然能感動得妖魔鬼怪都來護法。這是真正修行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要知道,要學習。底下一首第八首:

  【或從心海生,隨心所解住,如幻無處所,一切是分別。】

  這一首偈是「頌一念普現的境界」,前面長行第十七句,偈子裡面講得很明白很清楚,確實一切法從心想生。『海』是比喻,比喻心深廣無有邊際,能生一切法。這一切菩薩『隨心所解住』,在《華嚴》裡面我們曉得,經上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就是菩薩有四十一種不同的境界,境界的高下是隨心所解。解是了解、是理解、是明白,明白些什麼?宇宙人生真相。

  「住」就是契入境界,隨他所了解的程度,契入境界不相同,佛才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菩薩。淨剎,不講十信位,因為十信位菩薩還沒有證得淨剎,十信位的菩薩在六道、在十法界修行。十信心滿,圓滿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初住了,初住這才證得法身,這才契入法界,一真法界。他不是十法界了,從十法界裡頭超越了。

  總的來說,都離不開心所想、心所解。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教我們,我們學習經教務必要深解義趣。對於經教的義理,對於經教的旨趣,你要解得深,你要解得廣,你才能提升你自己的境界。

  我們要問了,要怎樣才能解得深、解得廣?你一定要依教奉行。你讀誦也好,你研究講解也好,一定要像古大德所說,隨文入觀。接觸到這些文字,聽到經典的音聲,自己的心解、自己的心想就跟經文相應,就能夠契入。這樣學教,會學!佛法裡面常講的善學,善學是他很會學,他學會了。這個會是他真有體會,他真能契入,隨學隨著轉變自己的境界,轉變自己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成就不可思議的慧業。

  菩薩知道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真相,相有體無,體就是性,說相有性無跟相有體無是一個意思,事有理無,正如《般若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如幻無處所』,他心裡面清淨無為,所有一切剎土現相,都是從分別生,諸佛菩薩淨剎。那我們這些六道凡夫呢?六道凡夫分別還要加上一個執著。由此可知,一執著就變成穢土了,就變成六道了。不執著但是有分別,這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一切是分別』。

  四聖對我們六凡來講,它也算是淨剎,這裡頭的人沒有我執了,「我執、我相、我見」他完全斷掉了。《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唯識裡面所講的末那識,第七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頭一個就是我見,菩薩斷了,轉識成智,轉凡成聖,就在這個地方轉。

  末那識的四大煩惱,這個四大煩惱是根本煩惱,根本的根本。頭一個是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四大煩惱。我愛是貪,我痴是愚痴,我慢是瞋恚裡面的一分,所以後面講的這三個字是貪瞋痴。貪瞋痴從哪裡來的?末那裡頭這個煩惱裡生出來的。而貪瞋痴煩惱都從我見生的,所以我見才是根本的根本。見是錯誤的見解,沒有我,以為有個我,執著什麼是我?執著這個身是我,色身。

  人死了,死了以後這個色身丟了,還有沒有身?還有色身。這個並不難懂。你昨天晚上睡覺,前天晚上睡覺,你有沒有做過夢?有做過夢,夢裡頭有沒有自己?有。夢裡自己有沒有色身?有。人死了以後執著那個身,就像夢中的色身一樣。佛法裡面稱為無表色,表是表示,我們肉眼看不到,他確實有個色身,他執著那個是我。不做夢的時候,我們想想有沒有色身?有。我想到昨天的事情,我想到去年的事情,我想到小時候的事情,那個色相就在腦海裡頭,自己清楚,別人不知道。所以只要你有想,你看我們中國人造的文字,想是什麼?心裡頭有相了,稱之為想。心裡頭有相,那個相自己很清楚,別人看不到。

  一切法,一切形相,從哪裡來?從心想生的。心裡面這個色相常常變化,那是隨你的心所解。一切眾生心所解無量無邊,所以這個色相境界無量無邊。四聖是分別,六凡是分別執著。如果把分別也放下了,你的境界是純淨,那就是淨土了,沒有絲毫夾雜。四聖法界裡面還有毫分夾雜,不是純淨。華藏世界是純淨的,極樂世界是純淨的,沒有夾雜。不過極樂世界很特別,一切諸佛都讚歎,夾雜不淨也能往生,這個就是淨宗法門裡面講的帶業往生。

  早些年我在美國,美國那邊有些大德說往生淨土不可以帶業,說經上沒有講帶業往生。他們找了不少人去查《大藏經》,真的,《大藏經》上沒有講到帶業往生,沒有這個句子。於是他們宣揚求生淨土不能帶業,這個說法震動了世界,許許多多修淨土的同修聽到他們這個說法心裡面都慌了,都懷疑了。連很多老修行,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老修行人心裡都動搖了,可見得這個震憾的力量有多大。

  我到洛杉磯,周宣德老居士那個時候他差不多八十歲了,他跟李炳南居士是老朋友,但是他們年齡差不多,也依李老為師,跟李老修學淨土。我到洛杉磯,他到機場來接我,我們同坐在一輛車上從機場往市區走,那個路很遠,一個多小時。在路上他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他說:法師,現在有人講修淨土不能帶業往生。他說怎麼辦?我們沒有指望了。連這樣的大德都被震憾了,其他修學淨土信心動搖的人當然很多。

  他來問我,我聽了笑笑,我說:不能往生,不去就算了嘛!他聽我這一句話,真正是莫名奇妙,他感到很茫然。我看到這個態度,我就跟他解釋,我說:如果不能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孤家寡人,你去幹什麼?我說這個話他還是聽不懂。那再給他解釋,我說: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你總知道了。這個知道。他們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我說:這一品生相無明是不是業?他這個時候懂得了,他明白了。

  觀世音、大勢至帶業,怎麼會不帶業?不帶業的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不帶業,其他統統帶業,只是帶業多少。帶得少的生實報莊嚴土,帶得多一點的生方便有餘土,帶得很多很多的,一品業也沒有消掉的生凡聖同居土。我問他,淨土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他說這個有。要不帶業,哪裡來的四土三輩九品?這麼一解釋他才恍然大悟,疑惑化解了,這才有笑容才開心了。我說:佛講帶業往生,言語上沒有說,意思都說明了。給你講四土三輩九品,那不就帶業了嗎?

  學佛不能在文字上鑽牛角尖,那你就弄錯了。再說這是一個也算是佛學家,佛經讀得很多。《大乘起信論》你讀過,馬鳴菩薩教我們用什麼態度來學經教?我這一說他就明白了。馬鳴菩薩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學教的原理原則,你怎麼著了相?你著了言說相,你著了名字相,你著了心緣相,所以你感到很苦惱。李炳南老居士常常教導我們,讀經研教一定要懂得佛的真實義,意在言外。文字是言語的符號,不能執著言語,也不能執著文字,你要懂得弦外之音奇特,你才能得受用。文字不能沒有,文字不能執著,正如同言說。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音聲做佛事,天天給人講經說法。講的人不執著,沒有執著,聽的人也沒有執著,你才懂如來真實義。講的人沒有執著,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的人不執著,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一拍就相應了,這樣聽經才能開悟。執著在言說上、在名相上,在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上,你錯了,永遠不會開悟。要這樣詳細解說,周老居士才明瞭。最後我告訴他,不要把人家那些話放在心上,老實念佛,決定得生淨土。

  這些不都是從心想生?不都是「隨心所解住」?後面這兩句意思深,那是已經入境界的人。「如幻無處所,一切是分別」,他這個分別跟我們一般人講的分別不一樣。所以這一句話我們一般人去念,肯定把意思錯會了,這個「一切是分別」,分別怎麼講法?永嘉對六祖所說「分別亦非意」。那就對了。

  何以見得?清涼大師在這一章經文前面跟我們說明的,都是講的淨剎,淨剎是菩薩所修學的道場,不是凡人。所以菩薩分別亦非意,那他分別是什麼?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它不是意識。菩薩已經轉識成智了,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只有契入境界的人懂得,不入境界的人他不懂,以為菩薩也有分別執著,那豈不是大錯了。

  這些地方是很微細,但是並不難懂,只要我們時常不離開經典,我們常講長時薰修,不要很深的功夫,稍稍有一點功夫,但是這個稍稍有一點功夫,就難能可貴了。

  佛法的薰修,我們看看古來的這些大德。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們,根性利的三年、五年開悟,契入境界的有人在,但是這樣的人不多。十年、二十年契入的就不少。這些人用功是真幹,鍥而不捨。換句話說,一時一刻都沒有離開佛法。日常生活當中他完全落實,他穿衣是佛法,他吃飯是佛法,他飲茶是佛法,他的工作、跟別人一塊聊天,沒有一樣不是佛法。念念與覺正淨相應,念念離迷邪染,他能契入,我們沒有辦法契入,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分別是意識,人家分別不是意識。好,今天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7:10:52)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7:10: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39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