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二0卷) 2002/5/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20
諸位同學,請看「所依住」偈頌的第六首:
【或有剎土無邊際,安住蓮華深大海,廣博清淨與世殊,諸佛妙善莊嚴故。】
接著看下面一首:
【或有剎海隨輪轉,以佛威神得安住,諸菩薩眾遍在中,常見無央廣大寶。】
這兩首偈頌是讚頌「佛的音聲」,清涼大師說:「謂妙善所感音聲,有威神故。」前面長行有「依音聲住」。眾生個人興趣不相同,長行裡面講:「或依一切佛音聲住」,偈頌裡面講的就多了。每一句前面都加個「或」,這是不定詞。但是在十方世界確實有,不但有而且還很多。喜歡色相,愛好音聲,特別是在九法界,人數肯定是佔相當大的數目;如果不相信,我們稍稍觀察一下就明瞭。你看音樂,舉行音樂會、歌舞會、雜技表演,觀看的人有多少就知道了。這種場所多半都是賣票的,不像佛教裡面講經是免費的。那個地方票價都很高,但是參與的人很多,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眾生的喜愛。
佛菩薩那叫真有智慧,這是我學佛之後,對佛陀、大菩薩們,他們接引眾生的手法佩服到五體投地,真正是孔老夫子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夫子這兩句話意思很深,我們很難體會到,學佛之後明白了。大乘經上常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什麼是世間法?世間眾生的風俗習慣。他們種種的喜愛,佛都能隨順決定不會破壞,這個做法是極高明,就是隨緣,恆順眾生,這是「極高明」。「道中庸」,他把你引導到正法,這個在今天世間說法,這是最高的藝術。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以及釋迦牟尼佛以後他這些大弟子們。印度是非常古老的宗教之國,婆羅門教的歷史我向他們請教,他們告訴我,傳說有一萬多年。因為印度人不重視歷史,跟中國人的性格完全不相同,中國人很注重歷史,哪一件事情,你看史書上年代都記得很清楚。印度人沒有歷史,傳說,代代相傳有一萬多年,現在世界上承認的八千五百年。世界上承認婆羅門教,現在我們稱為印度教,在新加坡稱為興都教。我再過幾天二十四號要參加他們一個盛會,在新加坡舉行的,這跟佛教關係很密切。印度有許許多多宗教,佛經裡面講的九十六種外道。
外道,我們對這個名詞含義要清楚,決不是輕視別人。外道怎麼講?心外求法。跟佛法不一樣,佛法是向內求,所以稱為內學。如果你向外求就叫做外道。我們佛門裡頭有沒有外道?很多,我們稱之為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他沒有懂得佛法的教義,依舊是心外求法,這樣的人很多。釋迦牟尼佛在哪裡?阿彌陀佛在哪裡?在我們心外。你這樣子信仰釋迦牟尼佛,拜阿彌陀佛,也是外道。
佛法裡頭到底怎麼講?佛法裡頭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不在外。不但彌陀淨土不在外,盡虛空遍法界,這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了,虛空法界是自心相,自心顯現出來的現相,剎土眾生是自身相。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算是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但是這個真話對一般人講,一般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一定說你頭腦有問題,你怎麼胡說八道。由此可知,心外求法的人很多很多。凡是心外求法的,在佛門裡頭都稱他作外道。
世尊當年在世,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這是說一般宗教有九十六種。佛高明,這九十六種宗教裡面許許多多宗教領袖,宗教裡面的修行人、傳教師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在《華嚴經》後面,諸位看到勝熱婆羅門、遍行長者,這都是宗教領袖,在佛門裡面他們是菩薩。佛教講理,任何宗教裡頭,他只要明心見性,只要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契入境界,佛都承認那是佛菩薩,佛菩薩應化在各個宗教之中。這些道理,這個事實真相,只有佛教經典裡面說得出,而且說得很詳細。
真正悟入境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家人,這個關係多麼親密!說一家人還隔了一層,應當怎麼說?是自己,不是別人,毘盧遮那就是這個意思。《華嚴經》講得最透徹了,所以佛菩薩絕對不會批判,或者勸你不要去相信這些神明,佛菩薩沒有這麼說法的。而是什麼?而是把你所信奉的神明,解釋為高深的哲理,把你的迷信轉變成智信。這是「道中庸」,活活潑潑!
你說印度人拜神,佛教裡面許許多多的天神,都是古印度各個宗教所信奉的神明,釋迦牟尼佛一個一個給它的意義,《華嚴》上講表法的意義,於是它們全變成教育,全變成教學了。這並不侷限於佛教,表法的義趣展開來是盡虛空遍法界,你才是真正的懂得,真正的學會了。在課堂裡面,佛法的教學是結合最高的藝術。佛像是藝術教學裡面的一環,凡是佛像都是代表自性,都是表性德,我們不能不懂。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就是表法的意思。名號是梵語,古印度的言語,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淨的意思,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學,教學宗旨就是這兩個字。
他觀察得很清楚,這個世間一切人,他缺少什麼?人與人之間缺少仁慈,所以提出這個作名號。他自己呢?自己不清淨,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貪瞋痴慢。所以提出清淨,用清淨對待自己,養自己、養自己的德行。教你用仁慈對一切眾生。我們常常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是什麼意思?南無是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沒有仁慈的心、沒有愛心、沒有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從那裡回過頭來,要依仁慈、要依愛心、要依慈悲心待人接物,那你就皈依釋迦了。對待自己要清淨,心要清淨,身要清淨,身心清淨我們的境界就清淨了。你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念這一句名號是這個意思。你要不懂意思,不知道回頭,不曉得依靠什麼,那你這句佛號叫白念了。後面那個「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
所以念這一句佛號功德很大,大在哪裡?提醒自己回頭。就是聲聲佛號提醒我,我對一切人事物要慈悲,對自己要清淨,這是「釋迦牟尼佛」名號的意思!這個名號就代表他一生,在這一個階段,在這一個地區,這個地區是地球,這個階段是一萬兩千年,這是佛的法運。在這一萬兩千年,在這個地球上,一切眾生少慈悲心,少清淨心,用這個名號來喚起。名號就是一般好像政治裡面喊口號一樣,要把它呼喚出來。
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代表孝親尊師,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現在人講的落實,實事求是,要真正做到。哪個菩薩、哪個佛的名號,你們想想統統是教育的理念、方針、原理、原則。本來這些神明人家拜的都是迷信,佛把他這個意思一加上,變成智慧了,極高明!
因為佛教的歷史短,中國人的記載也不過三千年,古印度宗教的歷史比佛教長得太多,特別是婆羅門教,今天講的印度教,它的歷史悠久。他們那些大德定功很深,都有禪定功夫,我們今天講是高級宗教。在禪定當中突破了空間維次,六道輪迴是他們講的,六道輪迴不是學說,是他在甚深禪定當中看到的。在佛法術語裡講「現量境界」,它不是理想,不是推測,不是推算,親眼看到。他看到有諸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看到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許許多多這些天神、鬼神,他們常常交往,造這些天神、鬼神的這些像,教一般人民崇拜祈福消災,所以信奉神明的人就很多很多。
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出世,並不禁止他們拜神,而給神加以教育的意義,高明到極處。我那個時候剛剛學佛,懂得這一點的時候,真的對釋迦牟尼佛五體投地。經上講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我體會得很深。普賢十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懂得。所以佛菩薩到任何不同的地方,任何族群,任何宗教,都會廣受歡迎,道理在哪裡?智慧、藝術,佛家講善巧方便。因此一切眾生所有一切的生活習慣,佛並不破壞你,隨順你,幫助你提升境界,改變你在生活上的理念。生活方式不妨礙,事事無礙!特別是《華嚴》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在哪裡?礙在你錯誤的觀念,你錯誤的思想,他從這些地方幫助你糾正。這是了不起的一種教育。
非常可惜,到晚近,我們可以說最近三百年來,應該要算前清道光、咸豐以來,我們佛門大德沒有繼承過去祖師大德這樣的智慧善巧方便,所以佛教一直在衰退。這個裡面如果我們細細的去想想,不無原因。原因在哪裡?大乘經論沒有人講。縱然有一些講得太少了,時間太短了,因素在這個地方。到今天,講經說法的人愈來愈少了。我常講學講經的技巧不難,契入佛菩薩的境界難。難在哪裡?難在你放不下自私自利,你根本沒有辦法依照佛菩薩表法的去做,你都不能落實,你不能修自己的清淨心。
我學佛這麼多年,總結佛教導我們最高的原理原則,對自己對別人,一個心,一心無二心。對自己「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對別人,這個後面還要加個「慈悲」,所以慈悲裡面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對人!我們有沒有真正去做?有沒有認真的去學習?把它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真正能做到捨己為人,一切都是為眾生。
為什麼做不到?自私自利在作祟。凡夫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對我有沒有好處?對我有好處我就做,對我沒有好處不做;縱然去做,他也不能盡心盡力。覺悟的人不一樣,覺悟的人只要與眾生、與社會有利益,全心全力去做。做了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他把自己早就忘掉了,早就沒有了,不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哪有我?沒有我。所有一切的機緣都是為眾生造福。
所以佛有能力把所有一切民間奉祀的神明,都給他加以教育的意義。連我們中國民間拜的山神土地,都賦予他社會教育的使命,不可思議!土地稱為福德正神,賦予他社會教育哪一種課程?因果教育。得要有人去講,有人去開導,變成我們生活裡面真善美慧的象徵。不但增加生活的情趣,增加生活的智慧,美化人生,哪裡是迷信!
迷信,說實在話,是你對於這裡頭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什麼人迷信?你迷信,神明不迷信。你沒有了解,沒有搞清楚,你信他是迷信,你不信他也是迷信。你們仔細想想對不對?《華嚴經》裡面可以說把世間所有一切雜神都說到了。這些雜神眾在《華嚴經》裡面都是佛菩薩,隨類化身,應機說法,廣度眾生,我們要懂。
現在我們來看這兩首偈。這兩首偈完全是依佛聲教,歡喜聽聞佛陀的教誨;或者是把境界擴大,喜歡聽從神聖的教誨,就在這一段裡頭。
『或有剎土無邊際』,這是講大,剎土就是道場。無邊際我們很難懂,可是現在好懂了。我們今天上課在攝影棚,這個攝影棚裡面沒有學生,我面對著的是攝相機,攝相機經由網路傳播到全世界,這不就是無邊際了?我這個說法你能懂,你能夠體會得到,說更深一層你就不懂了。更深一層,那你要懂得原理原則,就是境隨心轉。如果這一個講經說法的人,或者我們講上課的老師,他的心量是遍虛空法界,他在此地上課,雖然沒有這些科學機器的設備,在講堂上課,他的心量是虛空法界,他的音聲就達到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我們講有緣眾生,都能夠看到,都能聽到。有緣是什麼?有能力突破時空維次的眾生統統接收到。這個說法說得很玄了,有些人未必能接受,說我在這裡講笑話。我們今天講網路傳播你相信,為什麼?你無論在哪個國家地區,你拿到我們網路的網址就能收到,所以這個道場是無邊際的。
『安住蓮華深大海』,這個安住不但是心安住,身亦安住。蓮花也是表法的,蓮花表清淨;大海也是表法的,大海是講的性海,真如本性,盡虛空遍法界。在這樣廣大境界當中,你的身心安住在清淨之中,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這個是真心本性。在這個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佛剎土有淨土有穢土、有純菩薩的世界、有六道雜染的世界,像佛經上講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無論是淨是染、是善是惡,心地永遠清淨,總不會沾染,這就叫「蓮華深大海」,絲毫不染著。我們講學習,學習的功夫就從這個地方見。
怎樣才能學得會?沒有別的,放下!我初學佛第一天見出家人,章嘉大師他就教我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我用了五十年了。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就是這兩樣東西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到成佛,沒有別的,看破放下而已矣!看破是明瞭,對於事實真相明瞭。放下是決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學佛的同學,大家修淨土的多,把什麼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我可以見可以聽,不能放在心上,這就對了。
『廣博清淨與世殊』,殊是不一樣,廣博清淨跟世間不一樣。但是諸位要曉得並沒有離開世間,世法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你在世間一切不染著就不一樣了。這個不一樣是跟世間一般人不一樣。世間人染著,他有煩惱,他有習氣;覺悟的人不染著,他了解這個世間一切萬事萬物的真相。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他非常清淨,非常明白,所以一絲一毫都不執著;不但不執著,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這才是「安住蓮華深大海」。
自性清淨心現前,這是真正的享受。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高到什麼樣的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境界,是你自己的修養,不相同。在《華嚴經》上都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還有四十二個階級。我們講他們程度高下有四十二等,上面的、高等的知道下面的境界,下面不知道上面的境界。
『諸佛妙善莊嚴故』,這個妙善清涼大師講「妙善所感音聲」。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以善感,佛以妙應。佛菩薩不斷在幫助你,提升你的境界,往無邊際深廣處去悟入。
第二首『或有剎海隨輪轉』,這一句就是恆順眾生,隨著眾生六道輪迴。這個剎是道場,實際上道場是道人,有道之人,他在哪裡,那個地方就是道場,不一定要有什麼硬體的設施,不需要。
釋迦牟尼佛當年最初教學,你看看在什麼地方?在草地、在曠野。經上記載在鹿野苑,鹿野苑是曠野,那個地方是野鹿活動的地區。這五個人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連釋迦牟尼佛才六個人,一個老師五個學生。釋迦牟尼佛教誨之後,他們很佩服,願意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拜釋迦牟尼佛作老師,最早的僧團出現了,一個老師五個學生,佛教的創始。佛在的地方,佛說法的地方就是道場,就是此地講的剎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以佛威神得安住』。道場的安住,諸位要從這個裡面去體會它的意義,它的真實義。跟著佛修學的這些人,佛的威神,威神是教學。演說,演是佛都做到,佛的(我們今天講是)德行感召。他的道德、他的行為感召,那是演。師生在一起,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給他解答。佛陀的教誨,以答問這種方式是最普遍,而且是最多。沒有人提出問題,佛自己說的很少,叫無問自說,少!十之八九都是答問。我們看許多經典一問一答,有時候學生問老師,有時候老師問學生,學生與學生當中互相問答,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處處都能夠看見。《華嚴經》亦復如是,這個經裡面菩薩們總共提出了三百一十個問題,由普賢跟諸大菩薩分別來跟大家解答,這是《華嚴經》的形式。
『諸菩薩眾遍在中,常見無央廣大寶』。「諸菩薩」這是大菩薩,菩薩摩訶薩在道場。眾生愚迷不知道大寶,這些菩薩們知道。寶也是比喻,世間人有了寶,他就發財了,他的物質生活可以過得非常豐富了。有寶就解決問題了。佛法是大寶,為什麼?能幫助你解決生死問題。世間財富再多,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不能幫助你斷煩惱,不能幫助你開智慧,不能幫助你成無上道。佛法能。所以佛法是大寶,這個世間再多的財富是小寶。菩薩識貨,凡夫不識貨。所以末後這首偈,你看到有威神的加持,諸大菩薩協助諸佛如來教化眾生。這在華嚴會上我們看得非常清楚。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所依住」偈頌的第八首:
【或有住於金剛手,或復有住天主身,毘盧遮那無上尊,常於此處轉法輪。】
這是九段裡面的第七段,也只有一首偈。清涼大師給我們講,這首偈是說前面長行第七、第八兩句,就是第七「或依如幻業生大力阿修羅形金剛手住」,第八句「或依一切世主身住」。前面七、八兩句意思很明顯,長行都給諸位做了報告。
『或者有住於金剛手』,依天神。『或復有住天主身』,在這首偈子裡面,我們看到有許許多多虔誠的宗教信徒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在佛教裡面也不例外,佛教裡面確確實實有許多信徒對於佛教並不了解,他們把佛教裡面的佛菩薩當作神明一樣的看待,所以佛教就變成宗教了。這些信徒在現在社會可以說佔大多數,幾個人學佛對於佛教有深刻的認識?真正在經教裡面去學習?大家都曉得確實從經教裡頭學習的是少數,而一般拜佛拜菩薩,求保佑、求消災的佔大多數,這種屬於宗教。但是後面這一句好了,這一句決定不能少的:
『常於此處轉法輪』,在宗教裡頭為他們講經說道,我們學佛的人要懂。早年,說這個話大概總有四十年了,我住在台灣大溪香雲寺。那是一個很破的廟,沒有人住,房子都漏水,我們有三個出家人住在裡邊。有寂光老法師,他的徒弟法融跟我同戒。我們三個人住在這個破廟,也沒有人供養。生活來源怎麼辦?我到大溪關帝廟講經,講經的時候有一點供養,來維持我們這個小廟三個人的生活費用。關帝廟在台灣很多,神廟。我們講什麼經?講《文昌帝君陰騭文》,講《太上感應篇》,因為關帝廟旁邊供養的文昌帝君。我們看到大家在拜文昌帝君,我們就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常於此處轉法輪」。我在新加坡,天主教的修女請我到他們那個地方去講《玫瑰經》,我去講了兩次,很有意義。我們尊重他們的宗教,我們崇敬他們所供奉的神明,我們尊敬他們的傳教師、他們的信徒,變成一家人、好朋友,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誤會隔閡當然就化解了。
所以有一次我們替回教籌款,舉辦一個健行,好像全程有七公里。主辦單位請到新加坡外交部副部長參與,這位副部長是印度人,他也是印度教。我跟他兩個人帶頭,我們一路走一路聊天,所以路雖然很長,一點都沒有覺得。我們談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他告訴我,宗教與宗教之間,法師要密切往來,常常往來,有助於社會安定,地區的和平。那一次的籌款成績相當不錯,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個就是不同宗教之間,要往來,要尊敬,更重要的是彼此教義上的交流,他們所依據的經典,我們所依據的經典。我們初交往的時候,方式是求同存異;我們經典跟他們有相同的地方特別提出來,不同的地方暫時放下。實在講不是不同,不同的地方那是高深的一部分,我們的境界還沒有到。我們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個從前不同的地方,現在一看也同了。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聖賢教學真的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只要你細心去體會,所以這是不同宗教之往來。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兼顯說法」,這一句非常重要。
下面有六首偈是一段,這個比較長六首偈是第八段,讚頌「依菩薩身住」。在長行裡面只說到菩薩身,偈頌裡頭除菩薩身之外,還有佛身,那就是長行裡面第九句,「或依一切菩薩身住」。菩薩身,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我們在這個裡面去看,讀《華嚴》,前面我們看得太多了。《普門品》裡面講三十二應,《華嚴經》裡面講五十三參,這些都是把它歸類,每一個大類裡面,真的是無量無邊身,有有情身,有無情身。
這些事實,我們只要看看古時候中國佛教裡面修行的人,他們有些在高僧大德座下,言談當中開悟的;有些在山林樹下,觀察自然現象而開悟的;有人看山色,有人聽水聲。從這些地方開悟的,他不是偶然的,是佛菩薩示現,冥顯加持。冥是加持你自己沒有感覺到,顯是明顯,你自己感覺到佛在加持。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我們看第九首,它一共有六首偈,我們一首一首來念:
【或依寶樹平均住,香燄雲中亦復然,或有依諸大水中,有住堅固金剛海。】
我們先看這一首,這一首裡面講到的樹、講到的水。樹,菩薩示現的,水也是菩薩示現的。我們要問是不是所有的樹都是菩薩示現的,所有的水都是菩薩的?可以這樣說,也不可以這樣說。我這個答覆你聽了未必滿意,但是我這個答覆是正確的。問題在哪裡?在你有沒有感!你有感,所有的樹都是菩薩示現的,所有的水也是菩薩示現的。你沒有這個念頭,那就不是。
這豈不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個總原則,境隨心轉。如果我一心向佛,一心向道,那統統都是的。我根本不喜歡佛,我根本不喜歡佛法,那就統統都不是。這樣說你就明白了。所以一心向佛,他看這個樹,他開悟了。別人看樹,天天都在看,怎麼不開悟?他看就開悟了。他也常常看,也沒有開悟,這一天突然開悟了。這裡頭是什麼原因?你知不知道?
蘇東坡遊廬山不是一次,很多次,為什麼只有一次他突然靈感來了,寫了一首詩,「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他怎麼一下入這個境界?我們一般人叫靈感,佛法叫感應,剎那之間觸動了你的靈機,契入這個境界。蘇東坡是個文人、學者,他觸動的靈機發揮在文章上。參禪學道的人不一樣,他的靈感是悟入佛的境界。佛菩薩威神加持,佛菩薩威神加持也都有時節因緣。加持什麼人?加持真正用功的人。像我們不用功的人,佛菩薩想加加不上,我們天天看山色,天天聽流水的聲音,不開悟。為什麼?不用功。要怎樣用功?用功沒有別的,看破放下而已矣!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無量無邊,你能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悟處,你要繼續不斷的去幹。
凡夫為什麼沒有辦法悟入?今天放下了,明天又增長,這就是所謂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怎麼會成功?一個人如果能保持永遠精進而不退轉,成佛一生的時間就有餘,哪裡要什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不需要!佛在經上為什麼講凡夫成佛這麼長的時間,就是因為他進得少退得多。退轉太可怕了!為什麼會退轉?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個誘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接觸到,你能不動心?功夫就在這個地方看。要真正做到不動心,若無其事,這個時候你就能覺察得到諸佛菩薩圍繞著在你身邊。
經上講的諸佛護念,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佛菩薩境界。這是什麼?依佛身住,依菩薩身住!依佛身自己就像個佛,依菩薩身自己就像菩薩。哪個人、哪一樁事、哪一個物不是佛菩薩應化的?於是對佛菩薩才真正生起感恩戴德,知恩報恩。世間人為什麼不曉得報恩?不知。他要知道,報恩的心才能生起來。這個東西固然要有人教,但是教是有限度的,你要不能體會,你要不能奉行,菩提道上一分一寸,你都進不了,只有往後退,不會往前進。這個是世人學佛學道的難處。
這一首偈裡面『寶樹』,在我們的境界裡頭,樹木是草本、木本的,不是寶樹,我們在佛經上看到的極樂世界是寶樹,華藏世界是寶樹。你要明理,你就曉得草本、木本跟七寶是一不是二。為什麼?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沒有例外的,境隨心轉。這個話我只說到此地,點到為止,你慢慢去參去。後面這三個字『平均住』,平是平等,均是均勻,這個裡面說明沒有貪愛,常生歡喜心。
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率領他的這些學生,這是一個相當有規模的僧團,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世尊教學生晚上住在這棵樹下,明天換一個樹,不要老在這個樹下,老在這個樹下,你對它產生了感情。這個樹蔭涼好,你起了貪心,那你就被它誘惑了,所以樹下只准一宿。樹下一宿,第二天一定換別的地方,這個樹再大再蔭涼,我也只住一晚上,決不在這個地方久住,於一切境緣不生貪念。在那個時代,世尊已經這樣教了,這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防微杜漸,真的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知道我們是凡夫,禁不起境界誘惑,這樣教導,他自己以身作則,給大家做最好的榜樣。
『香燄雲中亦復然』。前面講依樹,這一句是「香燄雲中」,有菩薩住在這邊。你看看我們佛寺當中,總是唱讚,唱讚總免不了「香雲蓋菩薩摩訶薩」,這一句就是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第三句,『或有依諸大水中,有住堅固金剛海』。這兩句都是講菩薩現的身是大水、是海洋。五十三參裡面就有觀海而悟入的。修行人住在海邊,每天觀海,他開悟了,所以沒有一樣不是菩薩示現的。這個意思很深,沒有契入境界很難理解。再看下面一首:
【或有依止金剛幢,或有住於華海中,廣大神變無不周,毘盧遮那此能現。】
毘盧遮那是佛,前面講菩薩,依菩薩住,長行裡只有依菩薩,偈頌裡頭有佛,佛也示現,毘盧遮那佛,好!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自性佛。
『或有依止金剛幢』,幢是幡幢一類的,扁的是幡,圓形的是幢。這個幢不是普通布做的,不是的,這是以金剛做的。我們曾經看過有石頭做的幢,有銅造的幢,在經典裡面有七寶做的幢。古時候道場的幡幢,它是信號,因為從前道場的活動要通知遠近的這些信眾,要用一種標誌傳遞這個訊息。不像現在,現在可以發函件,有郵局。從前沒有郵局。現在可以打電話,可以傳真。在古時候都沒有。用什麼方法?用幡幢。所以寺廟前面都有旗杆,那個不是掛國旗的,旗杆很高,如果今天道場裡面做法會,多半掛上幡。遠方的人看到寺廟旗杆上掛的幡,就曉得今天有法會,喜歡參加法會的,他就去了。如果懸的是幢,幢是圓桶的,圓形的,道場今天講經,喜歡聽經的,他就去了。它是一個訊號的傳遞,是這麼一種工具。
現在在今天這個時代都不需要了。不需要是作為紀念,所以佛像兩邊懸掛著幢幡作為紀念。我們看到幢幡就要曉得,教化眾生!這是道場主要的活動。有依止金剛幢的,也有住在華海中的,華海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花園,花園很大,品種很多,形容它是花海。有喜歡花草樹木的,熱愛花草樹木的。下面一句是:
『廣大神變無不周』,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身,這舉幾個例子而已。諸佛菩薩能現種種身,不一定是有情,無情的也很多,現無情身,絕對不會比有情身少。
『毘盧遮那此能現』,這是說出「佛住」,依佛身住。第十一首:
【或脩或短無量種,其相旋環亦非一,妙莊嚴藏與世殊,清淨修治乃能見。】
這首偈第一句,『脩』是長,跟短是相對的,這是講時間的長短,或者示現的時間長,或者示現的時間短,『無量種』!釋迦牟尼佛當年應化在世間,住世八十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是長。有許多人遇到佛菩薩的化身,像《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所說的文吉。他老人家朝五台山,那個不容易!三步一拜,三年才拜到五台山,這個精神毅力就叫人欽佩。在中途兩次生重病,沒人照顧,他並不退心,遇到這個要飯的叫花子,碰到了。叫花子好心照顧他,一直到他身體恢復了繼續再走。
三年當中兩次生病都遇到這個叫花子,所以他很感謝,問他你家住在哪裡。他說他家住在五台山。他正好到五台山去,去拜文殊菩薩。他說:你到五台山去問人家,人家都知道我。他說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老和尚到五台山之後就打聽,你們知不知道文吉這個要飯的這個乞丐,別人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這個示現的時間就短,只有幾天他就走了。走了,你也找不到他。短時。佛菩薩的應化,時間的長短不是他自己的意思,眾生有感他就應現,感要是沒有了、消失了,佛菩薩就走了。他那個身是感應的,應身。我們凡夫是業報身,不自由!他那個是感應自在。
『其相旋環亦非一』,他所示現的相狀,有情眾生的相,無情眾生的相,旋是旋復,沒有一定。他憑什麼顯現?我們要曉得,憑眾生的業感。佛菩薩現身是自自然然的現身,佛菩薩並沒有意思。所以這個經很不好講,講都不好講了,當然不好懂,講只能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什麼人知道要現什麼身?我們求佛菩薩保佑的人,有時候自己都不曉得。佛菩薩現身叫法爾如是,完全是自自然然的,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頭。
如果有絲毫意思在裡面,那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佛菩薩四相四見都斷盡了,轉八識成四智,完全回歸到清淨自性,絲毫妄念都沒有了,怎麼還會有意思?還會想我現個怎麼樣的身?沒有!所以佛在經上只用個法爾如是,自自然然就是這樣子。由此可知,眾生的業感很複雜,不但是眼前,眼前是緣,還有因。因是過去生中的,過去生中修行決定不是一生,多生多世,那種善根所觸動,加上現在的緣。所以佛常常講無量因緣,這個話是真的。
『妙莊嚴藏與世殊』,他所現的境界,「妙莊嚴藏」是形容,境界無比的殊勝,世間所沒有的,人間天上都沒有。什麼人能見?『清淨修治乃能見』。換句話說,清淨心的人,真誠清淨平等這個心就見到了。這個心感應的緣,因緣具足,佛或者是菩薩所現的、變現的境界,你就見到了,這個境界無比殊勝。下面第十二首:
【如是種種各差別,一切皆依願海住,或有國土常在空,諸佛如雲悉充遍。】
這是總結上面所講的『種種各差別』,實在講我們在《華嚴經》前面讀過。我們曾經讀過天眾、雜神眾,雜神眾裡面有樹神、有水神、有海神。你從這個地方去類推,樹木花草皆有靈性,所以差別無量無邊。
『一切皆依願海住』,這一句話把因說出來了,菩薩本願。本願是什麼?四弘誓願頭一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菩薩的本願。菩薩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這是因。眾生的緣成熟,這是緣。眾生有感,緣成熟有感,菩薩就現身就有應,感應決不失時。
『或有國土常在空』,都要有緣人才能見到,在空中見到佛菩薩的道場,見到佛菩薩數量之多,就像一層一層的雲層一樣。這種境界一般普通人看,這是一種虛幻的境界,不是真實的。他說這個話也沒有說錯,為什麼?《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雲層當中看到諸佛菩薩的道場,甚至於看到佛在那裡講經說法,大眾圍繞,在空中出現的時間不長,短暫,幾分鐘、十幾分鐘境界就沒有了。這個事情很多。
我還聽說那個時候妙善老和尚還在的時候,普陀山老和尚給我打過幾次電話,他山上觀世音菩薩開光,非常希望我去參加這個法會。我們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帶了一個團去參加。我為什麼不去參加?我是很想去參加,大陸那邊的信徒太多了,信徒非常熱情。我去的時候怕信徒太多,引起治安人員的困難,他們維持秩序不容易,是為這個原因我沒有去參加。
李木源居士告訴我,那天開光的時候,看到空中,天上好像門打開了,打開之後有四朵蓮華出來,接著四大天王,非常清楚。他們有錄相、有照相,那一天參與的人聽說有兩、三萬人統統看到,這跟經上講的一樣。他看到的時間大概有十五分鐘,以後慢慢沒有了,大家磕頭祈求,那個天門又打開了,又看到了,五分鐘。不可思議的境界。常在空,『諸佛如雲悉充遍』。好,今天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7:09:3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