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70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0九卷)  2002/5/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709

  諸位同學,請看「起具因緣」長行最後一段:

  【諸佛子,是為略說十種因緣。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這個總結不能沒有,如果沒有,我們以為這個世界成就就這麼簡單十種因緣;菩薩在此地說這句話意思就圓滿了,這十種是『略說』,如果細說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位記住,不是恆河沙數,我們在一般大乘經裡面所看到數字之大是佛常常舉恆河沙數,《華嚴經》裡面講的不是恆河沙,是世界海微塵數。所以世界眾生、一切神聖興起的因緣無量無邊,說之不盡。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也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上面這十種因緣輾轉生起,彼此都有密切的關係。「謂諸佛土」,這是總說,一切剎土都是佛土。「總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總由佛力,這個佛不是一個人,一定要懂這個意思。我們常常看到佛,就想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那就是想錯了。佛就是自性覺,換句話說,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自性的本能,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才是真因。

  既然是自性覺,這個經上講的「法如是故」,法爾如是,為什麼會有差別?現在我們天文常識已經相當豐富,我們居住的星球,不要說多,就是太陽系裡面的星球大小不一樣,這個星球裡面環境不一樣,既然是法爾如是,應當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會不一樣?佛在此地給我們講,「業不同故」。這裡頭有眾生的業力,眾生這個業力無量無邊,眾生的業無量無邊。為什麼這個佛是講諸佛如來?就是凡夫修成的這個佛證得自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自性,證得自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這個說法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是說的一樁事情。證得自性的人,這個人我們叫他成佛了。成佛之後,他的智慧現前,自自然然幫助無量無邊眾生。幫助他幹什麼?幫助他覺悟。所以說,「成一切智之所變故」。眾生跟佛有迷悟的差別,為什麼還會有凡聖同居土?佛跟凡夫為什麼住在一起?菩薩在此地給我們講,「同搆一緣故」。菩薩成佛以眾生為緣,眾生修行證果以菩薩為緣,這就是教學相長,師資道合,所以有凡聖同居土。十業裡頭也有純菩薩國土,那是菩薩「願行力」所成就,這裡頭都給我們解釋。

  既然是由行業,為什麼又能改變?這句話很重要,《了凡四訓》可以說就是這八個字的註解,「既由行業,何可轉變?」了凡先生早年聽了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那麼靈,是「既由行業」這一句他懂得了,所以他萬念俱灰,什麼都放下了,知道一生都是命,半點不由人。遇到雲谷禪師之後才曉得有轉變,你命裡頭那個數,那是個定數,但是這個定數可以加減乘除。看你現前造的業,確確實實可以改變你的定數。菩薩在此地給我們說明,叫「勝解自在」,你對於事實真相搞明白,你就自在了。了凡先生懂得、明白,所以他真正發心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的命運就轉了。我們從《四訓》裡面看,他做得不夠,他懂得並不徹底。如果做得夠、懂得徹底,他的轉變幅度應當比他晚年還要殊勝很多倍。他的壽命五十三歲,孔先生給他算的,他活到七十多歲,壽命延長二十年。如果他懂得更多、了解得更透徹,勇猛精進,他的壽命不只二十年,還可以延長。

  年歲大了,古時候七十歲退休,退休之後,應當發心弘法利生、教化眾生。這個時候年齡夠了,人家見到你尊稱你老人家、長者,你的身分地位夠了,你的道德學問成熟了。年輕的時候不成熟,一般成熟總得六十歲之後。七十、八十那就熟透了,人中之寶,社會大眾是需要你的教導,不是需要別的。世間一切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種種事業,總是六十歲以前去做,累積功德。由此可知,七十退休之後,你的經驗豐富,你是過來人,身分、地位、學問、智慧、道德、經驗都成熟,這個時候教化眾生影響力最大。古人訂的七十歲致仕,致仕就是今天講的退休,非常有道理。在朝中大臣,退休之後皇帝請他做三公:太師、太保、太傅,三公:少師、少保、少傅這個地位現在來說,就是國策顧問,資政。國人對他尊重,遇到疑難雜症向他請教,所以這個轉變「勝解自在」。你了解得不夠透徹,你哪裡能轉變?你哪裡能得到自在?學佛縱然不從事某些行業,方方面面都要有透徹了解,為什麼?智慧,後得智。善財童子為什麼要五十三參?非常值得我們啟示,值得我們效法、學習,成就自己真實圓滿的智慧。

  末後一句「云何復得融攝重重」,這個融攝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一體。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人身體許許多多器官,許許多多器官是一體。彼此合作無間,身體健康;哪一個器官不合作,毛病就出來了。何以它合作無間?普賢菩薩在此地說,「佛及普賢自在力故」,使得整個宇宙都有秩序,一切的運行都有原理原則。「佛及普賢自在力故」,這個地方的佛跟這個地方的普賢意思很深,佛是自性裡面本具般若之體,普賢是自性本具般若之德用。你這樣看,問題就解決、自在了。佛在《般若經》裡面告訴我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體、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佛代表;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作用是普賢代表。普賢代表後得智,佛代表根本智。自性本具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它的大自在的起用,宇宙和諧。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就能體會到,什麼能解決問題?智慧能解決問題。什麼事情把問題搞糟了?感情把問題搞糟了。

  今天世界為什麼亂成這個樣子?濁惡到了極處,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災難重重?缺乏智慧。不是智慧在運作,而是情識。情識,佛家講的世智辯聰,是世間人的智慧,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跟世間人的智慧差別在哪裡?真智慧裡面無我無私,世間智慧裡頭有我有私。用佛法的術語來講,世間智慧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自性本具智慧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智慧,有妄想分別執著的,佛教裡頭叫它聰明,差別在此地。真實智慧是從戒定裡面生的,世間這些聰明智慧是從情識裡頭生的,不一樣!一個是清淨的,一個是染污的。一個是徹底解決問題,一個是只能解決局部,真的是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局部的。

  這一段長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這是偈頌,偈頌總有九首,九首它分為八段,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這一行經是說偈儀,說偈儀裡面普賢菩薩,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當位普賢是等覺菩薩,位後普賢是菩薩已經成佛,退居在普賢這個位置上,幫助佛度化眾生。普賢菩薩將「起具因緣」長行略說講完的時候,『爾時』就是這個時候,『欲重宣其義』,為什麼再重說?這個地方是講器世界,就是講宇宙。現在哲學裡面有兩個課題,一個是人生觀,一個是宇宙觀;用白話來講,就是你對人生的看法、對宇宙的看法。這個看法正確,不但你自己一生幸福美滿,你會帶給社會、帶給一切眾生幸福美滿;如果你看錯、看偏差了,自己受苦受難,也連累到眾生,這個問題多重要!這大學問,是聖賢教育裡面的中心課題,所以教導不厭其煩。

  學生就是眾生,大家根性不相同。上根利智是少數,菩薩前面這一說他就明瞭,中下根性還不行,還需要菩薩勞神,再給我們說說、多說說。菩薩換一個體裁,用偈頌。偈頌多半有押韻,便於記誦。你聽了之後,你要能記住,你要能夠隨文入觀,你才能得真實利益。你還要把你學得的怎樣落實在生活當中,你才得受用。你想想看,這多麼重要!另外一個意思,佛講經不同於學校裡面上課,學校上課學生是固定的,程度是相等的,而這是義務教育,沒有什麼報名參加的,因此有先來後到的。有早來的,聽這個課程一直聽下去的,有中途才來,前面沒有聽到的。你看看那個講經,兩個小時的時候,差不多講了一個半鐘點,還有半個鐘點,還有人進來。這些後到的也要照顧到,這是慈悲到了極處!那總不能把前面又那麼詳細再講一遍,那個太累贅,所以用偈頌的方法把前面所講的略略的敘說一下。所以偈頌用意很深,這種教學法非常之好。

  李老師以前教學生、教講演,他有個講演的方法叫《實用講演術》,是他編的。編得好,真的是簡要詳明。我們最初學講演,我們找講演術,到書店裡找,找了好多來看,不如李老師,簡單扼要明瞭,真的是面面都說到了。看人家講演術厚厚的一大本,從頭到尾看完一遍的時候,摸不到邊,廢話太多,抓不到重點。我們對老師不能不佩服,老師那一套講演的方法、講經的方法,精彩絕倫。他的講演,他不寫講稿,他編大綱,現在在他《全集》裡面蒐集好幾百篇。每一個表解後面,他都有幾句偈子,這是《華嚴經》上學得來的。前面長行,後面偈頌,老師用偈頌做總結,很有味道,這個方法是從經典裡面學來的。世間人講演沒有這個方式,不會後面用一些偈來做總結,李老師講演的時候,他的方式都是有偈頌做總結。現在我們來看經文,偈頌第一首:

  【所說無邊眾剎海,毘盧遮那悉嚴淨,世尊境界不思議,智慧神通力如是。】

  清涼在《疏》裡面告訴我們,「偈頌多以果顯因,文有九偈,束為八段。」這是第一首,第一首「頌佛神力,據此,無邊剎海,皆遮那嚴淨。則下嚴華藏,猶是分明,理實而言,願周法界。」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很明白、很透徹,但是初學的人不好懂。學大乘經,特別是學《華嚴》,一定要懂得它說法的義趣,往往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跡。這是真實智慧,要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這裡去觀察,從這些地方去學習。毘盧遮那法身佛,法身佛沒有形相,他不是一個人。釋迦牟尼佛是個人,阿彌陀佛也是個人,藥師如來也是個人,毘盧遮那不是一個人,他是什麼?什麼都不是!那到底是什麼?他是宇宙的全體,稱為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前面跟諸位講過、介紹過,說得很詳細。這句話的意思是「遍一切處」,當然也就遍一切時。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毘盧遮那是什麼?是時空,時間、空時,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華嚴》稱之為毘盧遮那。

  毘盧遮那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哪一個人能夠離開毘盧遮那?什麼人能離開時空?這叫法身。你從這裡體會什麼是我們的法身。法身是我們的根本,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經裡面稱之為毘盧遮那。「佛」這個意思是覺悟,你想想整個宇宙是活的,他覺,他不是不覺。覺是性,經上常講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講動物,動物都有佛性,植物、礦物乃至於虛空法界這些現象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換句話說,一個體。虛空法界無量無邊剎土眾生都是這一個真性變現出來的幻相,這個相《金剛經》上講得好:「夢幻泡影」。它不是沒有,它有,為什麼說它是幻相?那個相剎那剎那在變,凡是會變的就不是真的。所以佛經裡面講有叫妙有,妙在哪裡?它會變。它要是不變,那就是真有。所以,永恆不變的是真性,性不變。相哪有不變的?相剎那剎那在變,性不變。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然後你果然契入、果然懂得,你契入這個境界,恭喜你,你就成佛了。

  成佛之後的宇宙觀,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是怎麼樣?中國古時候禪宗大德明心見性之後,跟人家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句話不容易說出來!「沙門一隻眼」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你證得清淨法身,你就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裡面這些菩薩們,位置最低的是初住,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們通常稱他為菩薩。不是普通的權教菩薩,不是,是法身菩薩,證得法身的菩薩。法身大士他是佛,分證即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有一點像,還不真。六道裡面的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跟真佛差得遠。所以我們對於毘盧遮這裡頭的含義,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毘盧遮那在《華嚴經》裡面許許多多地方都是說自性本覺,那個佛是本覺。

  我們現在看這一首偈就好講了,『所說無邊眾剎海』,這是前面一直讀下來的,大家都懂這個意思。世界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不是一個平面世界。現在科學家能夠觀察到、能夠體會到的是個平面世界,不知道這個世界是立體的。這是真的,除了佛法之外,世間所有的學術都沒有講到。《華嚴》這個講法,世間人很難接受。為什麼他難接受?他沒有這個認知。你說一毛孔裡頭有世界,他怎麼會相信?他用科學去分析,找不到這個極樂世界,一微塵裡頭有世界,他找不到。現在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最小的物質,稱它作粒子,知道它是很活潑的,它是個善於變化的,換句話說,看到完全是有機體、有生命的。現在科學家逐漸體會到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體,這個認知相當不容易,跟佛法就又接近了一步。

  佛法要借科學來證明,人才會相信,但是科學是有限的,科學證明是有限的。無限的真實智慧要用什麼?用禪定的功夫,科學技術做不到,要用定功。定功化解空間維次、突破空間維次,你才能見到重重無盡的世界,你才能看到它是立體的,《華嚴》給你做證明。那個時候讀《華嚴經》,是拿來印證的,我所見到的跟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所以經典兩個用處,一個是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修行,另外一個作用是我們契入境界之後,經典給我們做印證。你們同學問我,現在這個世間哪一個是善知識?我告訴你們,我是凡夫,我沒有慧眼,我沒有法眼,我沒有佛眼,我不認識。不過我可以介紹你一位真正善知識,那個善知識是大乘經典。儒家的第一善知識:《四書》;佛家的第一善知識:《大乘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法華》、《楞嚴》、《彌陀經》、蕅益大師的《要解》,真善知識!我們每天讀誦學習、依教奉行就是親近真善知識,這才能成就。

  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人,我們學古大德,做古人的私淑弟子,這個總行!在中國私淑弟子歷史上有記載的,頭一個是孟子。孟子私淑孔子,他對孔子非常仰慕,但是孔子已經不在世,過世了,那怎麼樣學他?孔子的著作在,他找到了。讀孔子的書,學孔子,隨順孔子的教誨。自己有不明瞭的地方,去問孔子的學生,請他講解。他以孔子為老師,他成功了,成就在孔老夫子所有學生之上。為什麼能學得有這麼好的成績?沒有別的,真正肯學、肯做,把孔夫子的教誨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行為當中,他就變成孔老夫子的化身。他學得這麼成功,所以中國歷代尊崇孔子為至聖先師,尊孟子為亞聖。至聖是冠軍,亞聖是亞軍。孟子開這個端,往後中國歷代私淑古人的人,都有了不起的成就。

  我早年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謙虛,一生不敢以老師的身分對我。我們尊重他是老師,他對我們是同學,這是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示範。他要我學印光大師,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給我介紹。印光大師不在,早就圓寂了,怎麼跟他?《文鈔》就是印光大師,你每天讀《文鈔》,你每天思惟《文鈔》裡面的教訓,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法師的好徒弟、好學生。從這些行誼方面,你就知道老師是怎樣愛護學生、怎樣幫助學生、成就學生,我們知道這個恩德。知恩你才會報恩,報恩的心才生得起來;不知恩,你怎麼可能報恩?你沒有這個念頭。人最可貴的,知道別人對我好處,這個好處哪怕只有一天、哪怕只有一次,永遠不能忘記。以後或者是有些變化,對我們不好了,不要記在心上。以後他心變了、行為變了,對我產生誤會,或者聽信別人的謠言,不能放在心上,永遠記住他對我那一天的好處。

  儒家教學它的總綱領,總的原理原則:仁義。儒家講仁義,佛教學總的綱領:慈悲。所以佛法常講,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儒家的根本是仁義。今天中國江主席提倡以德治國,德的綱領是什麼?就這兩個字,學仁、學義,行仁、行義。這兩個字是儒學教化眾生的總綱領,這兩個字是全世界,我看每一個國家民族古聖先賢都尊重。你們看看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他們所信奉的都是《新舊約》,猶太教信奉《舊約》,基督教信奉《新約》,天主教《新舊約》都信奉。你看看《新舊約》裡面常常講義人,上帝都尊重,「你是個義人」。義決定有仁,仁跟義是分不開的,所以許多宗教典籍都稱讚仁義、尊崇仁義。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起具因緣」偈頌第一首:

  【所說無邊眾剎海,毘盧遮那悉嚴淨,世尊境界不思議,智慧神通力如是。】

  這一首前面沒講完,接著再跟諸位做詳細的解說。無量無邊重疊無盡的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了。『毘盧遮那悉嚴淨』,「悉」是無量無邊的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清淨莊嚴,都是毘盧遮那佛的神力。毘盧遮那佛諸位一定要知道,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之力。用毘盧遮那佛是尊重,就是自性覺的尊重。這是理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所以它所變現出來的哪有不覺悟?一切眾生本覺是平等的,我們現在真的才懂得這麼一點點。不但是這一切動物有本覺,植物也不例外,礦物也不例外,所有一切現相都不例外,我們現在稱為有機體,有生命的、有覺性的。他要沒有覺性,我們怎麼能溝通?動物、蚊蟲、螞蟻有覺性,我們可以跟牠溝通,植物花草樹木有覺性,我們能跟它溝通,山河大地也有覺性,能不能溝通?能!最明顯的,看風水的常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人有大福德,他住在這個地方,風水就變好了。

  佛經裡面講「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如果沒有覺性,跟心想怎麼能相應?佛的這些話,我們要細讀深思。佛在經教裡常常教導我們,要「深解義趣」,不可以得少為足,懂得一點就滿足了,那不圓滿、不究竟。所以一定要曉得,事事物物它的義理無有窮盡,乃至於一根汗毛、一粒微塵都含著有無盡的義理,這裡頭有無盡的世界。重重無盡,毘盧遮那佛統統都嚴淨到了。嚴是莊嚴,淨是清淨。清淨是莊嚴之體,莊嚴是清淨的作用。由此可知,什麼是真正的莊嚴?清淨是真正的莊嚴。我們從這個地方如果是懂得、明白了,莊嚴佛國土用什麼?用清淨心、用清淨行。修行如何叫自己功夫得力?如何能跟諸佛菩薩感應?沒有別的,嚴淨!要怎樣做到?我勸一般初學的同學多聽經、多念佛,少說話;少說話就是少打妄想。

  為什麼我居處的地方電話線都拔掉?清淨!我有裝電話,我只打出去,我不希望人打進來,電話線拔掉,清淨!古人常講「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為什麼真正修行人,特別是個凡人,要到深山裡面去修行、人跡不到之處去修行?澳洲還有同修給我建議,圖文巴還是太熱鬧,它是八萬人的小城,來勸我再到深山裡面去,人跡不到之處。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真有道理!要想道業成就,你要不這樣的約束自己,你怎麼能成就?到你戒定慧三學成就,不再被外面境界所影響,智慧開了,你才可以接引眾生,你才可以弘法度生;否則的話,很少沒有不被眾生度跑的。這樁事情也是我早年在台中親近李老師的時候,他老人家給我講過好幾次。提醒我,自古以來多少好法師、好心人,一入眾,心就變了,自私自利的念頭起來了,名聞利養念頭起來了,就被世間度跑了。你沒有能度別人,已經被別人度走了。這個意思是說,你不能影響別人,你被別人影響了,你墮落在世俗裡頭去了,很可惜!你不能成就。

  要想成就,一定要跟世俗遠離。但是今天由於科技發達、交通便捷,古人建立那些道場風水都很好,現在開公路,還有地方已經架設覽車,變成觀光旅遊的場所,不能修行。每天這些客人川流不息,接應不暇,你的心怎麼能得到清淨?你的功夫怎麼能得力?所以真修行人要明瞭、要覺悟,要與外界隔絕。聽經、念佛,聽經明理,幫助你覺悟;念佛,一定要把煩惱習氣念掉,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念掉,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這一生會有大成就!祖師大德這樣的教誨,我們在幾十年當中聽了幾百遍、幾千遍,印象深刻,境界現前還是把握不住,自己要懺悔、自己要反省,要回頭。小小的風浪我們都禁不起,還談什麼!

  世間法做得再多,要知道是有漏福報。連梁武帝為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成就出家人十幾萬,他做的是世間有漏福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我心目當中梁武帝是菩薩化身,不是凡人,他是來做這個示現,警告我們在佛門裡面修福也不能了生死。正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此事福不能救」,一定要定慧才能解決問題。世緣對我們來講,天天在考試,我們及不及格?今天就要走了、要往生了,這個世緣你能不能放下?你要不能放下,還有牽腸掛肚,阿彌陀佛不會等你,你這一次機會錯過了。下一次什麼時候來接你?很難講,要看你自己的功行。

  第三句『世尊境界不思議』,這個世尊是指毘盧遮那如來。一定要曉得,這個世尊是世出世間最尊重的自性本覺、清淨法身;『智慧神通力如是』,這就是法爾如是。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清淨?哪一法不莊嚴?這首偈給我們完全顯示出來。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得好,「無邊剎海,皆遮那嚴淨」。下一品所講的「華藏世界」那還是部分,給我們講的是局部;要說實話,「願周法界」。願周法界就是這一首偈前面兩句所講的。

  請看第二首,第一首裡頭我們很難學,但是我們知道第一首那個境界入進去,你就是法身菩薩。第二首裡面,我們有東西可以學了。

  【菩薩修行諸願海,普隨眾生心所欲,眾生心行廣無邊,菩薩國土遍十方。】

  前頭講的是法性土,是根本;這個地方講菩薩報土、變化土,眾生的業報土凡聖同居土,這些世間的來源。『菩薩修行諸願海』,「海」這個字我們就不講了,前面講了很多,代表的是深廣無盡。修行兩個字要特別注意到,什麼叫修行?行是行為,行為有了錯誤,錯在哪裡?跟真心不相應,就錯了。我們從最粗淺的境界來說,心虛偽與自性不相應,自性真心它是真誠的,沒有虛偽,現在你有虛偽,你跟你的自性不相應,這是錯誤的。自性是清淨的,你現在的心不清淨,你有煩惱染著,那是錯誤的。自性是平等的,你現在心裡頭有高下,這不相應。自性是正覺的,本具般若智慧,你現在迷了,智慧不能現前。自性是大慈大悲,你現在的心裡頭有自私自利,這是錯誤的。起心動念我這個心念錯誤,知道錯誤就是覺,佛家講始覺,你開始覺悟了。你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就叫修行,轉虛偽為真實,修正。修是修正、修理,把錯誤修正過來。我把貪瞋痴慢染污的這個念頭轉過來,轉成清淨,煩惱放下,你修清淨心;把高下的心轉成平等心,把迷惑的心轉成智慧的心,把自私自利的心轉成大慈悲心。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常教人「從根本修」,根本是心,根本是念頭。

  眾生苦,苦的根源是迷惑。菩薩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感化眾生,我們今天力量沒有辦法感化人,是什麼原因?自己修行功夫不到家。但是也要曉得,《地藏經》上講得那麼清楚,「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所以感化人不但要有智慧方便,而且還要有很大的耐心。這個耐心要學菩薩,我這一世感化不了他,來世;來世再感化不了的時候,再來世。生生世世無量劫之後,總會被感化,真誠到極處,真誠到無量劫。不能說這個眾生我感化不了,你就捨棄,那是錯誤的;感化不了,回過頭來修自己的德行,再假以時間這才能感化。不是個容易事情,眾生不好度,菩薩誓願度。「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非常偉大,非常了不起,真正值得人尊敬。心地純正,你的言語、行為自然就正了。要是從言行上去修,言行上好像不錯了,心裡沒有修,根還是不行,還是錯誤的。所以惠能大師講「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這個話用意很深,不是說不要持戒,不是說不要參禪,這是告訴你持戒、參禪是手段,目的是平等心、是真誠心,直心就是真誠,這是目的。從形式要能夠達到目的,這叫功夫得力;只有形式,達不到這個目的,這個形式是虛設的。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要是不懂,我們從哪裡修起?所以古大德從根本修、從心地上下手,這個快速,純正、快速。我們學阿彌陀佛,今天我們都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觀無量壽佛經》是阿彌陀佛,小本《彌陀經》是阿彌陀佛,經卷展開就見到佛了。念誦經文,聽佛教誨,不是念給佛聽的,念給自己聽的。你念給佛聽,你錯了,念給自己聽的,自己才有受用,才是真正修行。經義了解多少做多少,不折不扣,這是彌陀第一弟子,《無量壽經》上講的。這裡說的「修行諸願海」,菩薩行無量無邊,菩薩願無窮無盡,《華嚴》上說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抓到總綱領、抓到總原則,一法就能夠融攝一切法,一經就能融攝一切經。這是殊勝的理解,前面所說的「勝解」。你要不能得究竟圓滿的勝解,你怎麼會得自在?菩薩勝解自在,成就了圓滿功德。

  第二句講『普隨眾生心所欲』,菩薩教化眾生、成就眾生,這是講「方便為門」。現在一般時人所說的藝術,你的手法藝術,你的教導藝術,你的教學藝術,在我們佛法裡統稱為善巧方便。你要能隨眾生心之所欲,你在這裡教導他,眾生就歡喜信受。你違背他的愛好、他的欲望,他就給你反抗、排斥、拒絕,你還能教嗎?所以大乘法裡菩薩常說,「先以利欲勾」。像釣魚一樣,我用魚餌,我釣魚,把你誘惑來;誘惑來之後怎樣?「後令入佛智」,這個了不起!把你引誘來,幫助你開智慧。所以「眾生心所欲」,菩薩不能不知道。眾生心所欲太多太多了,佛真的有智慧、真的有方便,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第一大類是財。今天世間上普遍的追求財富,不擇手段的貪圖財富,這是眾生的欲望。第二個聰明,他也不希望他自己很笨,他希望他很聰明,聰明超過別人。第三個,希望健康長壽。這三大類的欲望,跟諸位說,不分國家界限,不管你是哪一國人,不分種族界限,也不分宗教界限,誰沒有這個欲望?還超過古今中外,古時候是這樣的,將來還是這樣的,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共同的欲求。佛菩薩在這個地方滿足他,他就來了;來了之後,教導他。

  佛法是什麼?可以說佛法就是滿足一切眾生這三個欲望。釋迦牟尼佛首先給我們做示現,釋迦牟尼佛福德圓滿,這個福德圓滿從哪裡來的?財布施來的。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樣的財,在經典上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拿出大筆金錢在外面去做慈善福利事業?沒有!他用什麼財?內財,就是身體。財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你的財富金銀財寶,你的產業;內財是身體。釋迦牟尼佛是用內財,就是做義工。所以我們今天千萬不要輕視道場裡面的義工,他們將來得大福報,內財布施超過外財。他要是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來為道場、為大眾服務,這個福德不可思議,超過外財多得太多太多了。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表演,他用這個身體,這個布施就是為眾生服務,他服務哪一個項目?服務教學。他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老師,給大家上課,四十九年沒有休息,內財布施!不辭辛勞,所以他得的福報,福報圓滿。

  第二個天天為人講經說法,勸善規過,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這眾生需要的。第三個是無畏布施,釋迦牟尼佛對於憂慮的眾生、在受苦受難的眾生念念在懷,時時刻刻安慰他們、幫助他們,讓這些眾生遠離恐怖憂惱,這是無畏布施。很明顯的例子,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頭,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經典,韋提希夫人遭難,身心不安,在大恐怖之中。求釋迦牟尼佛,佛為他講經說法,把恐怖、憂慮的念頭放下了。這是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佛教眾生教什麼?就教這三樁事情。用現在俗話說,教你發財、教你聰明、教你健康長壽,這個教育你要不要?世間人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不知道佛教的是什麼,如果都搞清楚,都明白了,哪一個不要學?這個科目可以說是全世界任何學校裡頭都比不上的最熱門的科目,變成全世界的人,人人必修的科目。非常可惜,沒有人把佛法這一樁事情講清楚,社會大眾還認為這是迷信,想盡方法來排斥,你說冤不冤枉?排斥這個,你就是甘願貧窮、愚痴、多病、短命,你就是搞這個!

  我們也是這一生非常有幸能夠遇到佛法,能夠把佛法是什麼搞清楚、搞明白,不容易!搞清楚、搞明白了,自己得受用,心開意解。我學了五十年,學佛第七年上講台,為大家講解佛經,到今年講了四十四年。這四十四年的果報,你們大家看到了,我在沒出家之前,現在在一些地方還有我的一些舊照片,我都沒有,我看到還有人保存著。你看看我出家之前,看看我剛剛出家的那一段時期,你看那照片,一點福報都沒有。不但沒有福報,短命相!我說得很清楚、說得很多次,這一生把自己的成見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聽老師的話,一切隨順經典的教訓。今天的果報,我修三種布施,沒有福報現在變成有福報,福報還不小。智慧增長,短命變成健康長壽。哪一個人肯修,哪一個人就能得到。諺語裡頭常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你這一生當中沒有聞到佛法,沒有修行,你得財富是你前世修的,你得聰明智慧、你得健康長壽都是過去世的因行得這一生的果報。我在過去生中,這是這麼多年學佛清楚了,過去生中把修福這個事情看輕,沒有幹這個事情,修慧不修福,所以我命很不好,貧賤短命。貧,沒有財富;賤,沒有地位,還短命。幸虧大概過去生中修的有一點善根、有一點智慧,這一點點善根、智慧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了好老師,我們對老師百分之百的順從,才有今天這麼一點點的成就。如果對老師陽奉陰違,大概我那個壽命,從前算命的、看相的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真的,大概四十五歲就走了。為什麼?陽奉陰違、背師叛道,這個罪很重,這個罪裡頭就是不孝父母。父母沒有不期望自己的兒女跟一個好老師好好的學習,你要是背師叛道、陽奉陰違,辜負了父母對你的期望,這叫大不孝!

  所以淨業三福修行的大根大本,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儒以這個為教學的根,佛也以這個為教學的根,儒、佛教化眾生根本相同。在枝葉裡頭相同的地方也不少,根本是完全相同。佛家講菩提心,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正心跟佛家講的菩提心完全相同。《觀經》裡面講的菩提心、至誠心,儒家講誠意,這是菩提心的體。它起的作用,儒家講正心,你起的作用,你的心正了,不偏不邪。佛講的比較詳細,自受用的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他受用,我對待別人大慈大悲。對人是慈悲,對自己好善好德,深心。如何成就菩提心?儒家講格物致知,佛法講斷煩惱障、斷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礙住你,你的菩提心不能現前;這兩種障礙去掉,你的菩提心就現前。儒家也是這樣的,格物是破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完全相同。教學的總目標,儒家講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跟佛法講的完全一樣。

  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沒有見過面,沒有通過信,他們兩個人的知見、兩個人教學的理念方法,幾乎完全相同。然後我們再看看其他宗教都不例外,大同小異。《新舊約》裡頭講的「神愛世人」,那個愛就是慈悲;《古蘭經》裡面講的,「阿拉確實是仁慈的」。所以這一次我們在日本,中村康隆老法師跟我們講,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希有!他能說得出這一句話來!當時在座許許多多日本的大德聽到老和尚這個開示也都感覺到驚訝,回頭給我們說:「老和尚一生從來沒有這樣講過,今天法師來訪問,對你們說這一番話。」我們非常感動。

  底下兩句,『眾生心行廣無邊,菩薩國土遍十方』,菩薩是以眾生為心。菩薩什麼心?「眾生就是佛」,佛菩薩的心。佛菩薩念念念眾生,念念不捨眾生,念念都在保佑眾生、幫助眾生。在幫助裡頭最重要的,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轉迷為悟,最後幫助他轉凡成聖。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7:08:13)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7:08: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3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