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七三卷) 2002/4/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73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毛光讚德偈頌的第九首:
【一切佛智功德力,種種大法皆成滿,以諸三昧方便門,示己往昔菩提行。】
這一首偈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但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所以不得不多說幾句。從果上講,從我們願望上來講,這不僅是個人願望,可以說是一切眾生共同的願望,都是希望個個有所成就獲得圓滿。在前面給諸位報告過,確確實實「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也就是依照佛陀的教誨,我們理事、事事都能夠得到圓滿的成就。
如果要圓滿成就落實,絕對不是天天求佛菩薩保佑能夠得到。求佛菩薩保佑這句話並沒有說錯,而是許許多多大眾把意思會錯了。佛菩薩怎麼保佑我們?佛菩薩所說的經教保佑我們。我們對於經教(經典的教誨),要能信、要能解。「信」要有堅定的信心、清淨的信心、真誠的信心;「解」要解得深,要解得廣,要解得圓,然後你才能落實。你把所信所解統統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佛菩薩保佑。如果把信解行證忘掉、疏忽掉了,完全都不懂,希求佛菩薩保佑你,哪有這種事情!這叫迷信。
所以佛法裡面講信,講正信、講智信,它不迷;講真信,真是不妄。它的因就是佛智佛德,我們要在經教裡面學習佛的智慧、佛的德能德行。前面所講的這個意思是有很深的深度,雖然費了很長的時間跟諸位說明,真正能夠體會懂得的,還是一樁難事情,但是我們也只能說到此地為止了。「如來智慧德相人人本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要常常記住。果然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知道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就是真正修行的功夫,這樣才能夠把性德上面障礙除掉。「種種大法皆成滿」,就能夠落實,就能夠現前,然後才知道佛法不迷信。
下面這兩句,普賢菩薩慈悲現身說法。你看看他是怎樣求得佛智佛德的?這唯恐我們不會,他來表演給我們看。這個表演,「以諸三昧方便門」,三昧是定,方便是慧;三昧是德,方便是智,佛智佛德!我們在前面看到普賢菩薩入定,他入的定,一般大乘法裡面講的「法界定」,佛在楞嚴會上講的「首楞嚴大定」,名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華嚴經》這個大定的名稱叫「一切諸佛毘盧遮那法界藏身三昧」。前面佛講了很多,清涼大師註解也註得很多,我們也費了不少的時間在一起學習。總而言之,不修定慧是不能成就的。
定就是《金剛般若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就是依這一句經文,他用淺白的言語教導學生,「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這兩句話,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的淺說解釋。如果我們真的懂得了明白了,相信了、信解了,相信明白了,信解後頭要有行證,我們把它落實,落實就在生活當中。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現在人加個「樂育」,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鍊,歷事鍊心。鍊什麼?鍊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去鍊這個,鍊隨緣不攀緣。在這裡頭學「不取於相」,不取相、不著相,學「如如不動」,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根本智!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正的「法界大定」,真正的「楞嚴大定」。
佛在楞嚴會上講,這個大定是自性本定,自性本來如是。既然說本來如是,我們就要相信我們一定可以修成,這是我們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我們自性本定失掉,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也失掉了,這個失掉的原因,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個時候,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這麼失掉的。失掉之後,我們的心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錯了,這叫錯用了心,把真性變成了妄識,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墮落在六道,無量劫來沒有能力超越。這個沒有能力超越,你迷在這個裡面,你醒不過來;醒過來就超越了。墮落的時間久了,習氣深了,所以佛菩薩來幫助我們、來教導我們、來喚醒我們,總是喚不醒。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說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這個剛強難化就是怎麼喚也喚不醒,喚你的時候好像是醒了,轉眼之間又迷了,又墮落下去了。
諸佛菩薩真的是大慈大悲,不捨一人,所以佛的恩德超過父母太多了。父母對我們的恩德,一生的,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生生世世永遠不捨,一直要到我們醒悟過來,徹底醒悟過來,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那不需要再照顧了。沒有徹底醒悟過來,時時刻刻都在照顧著。我們想想,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是這樣的照顧一切眾生、照顧我,我在這個裡頭要學習。學習什麼?我要像他們一樣照顧別人。佛菩薩照顧我沒有條件,無條件,一絲毫希求都沒有。我照顧一切眾生也應當是無條件的、無所求的,這個才叫報佛恩。
我們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我們怎樣報恩?向佛菩薩學習,這就是報恩。普賢菩薩做給我們看,「示己往昔菩提行」,這個「示」是顯示、展示,展示出他自己,普賢菩薩自己,「往昔」過去他所修的菩提行。「菩提行」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做人。菩提是覺悟,他過的是覺悟的生活,他做人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叫「菩提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這個一生為我們所做的榜樣,就是普賢行。歷代祖師大德,無論是在家出家,他們確確實實對佛陀的教誨通達明瞭,表現在一生行持之中。我們見到了,我們聽說了,要覺悟、要學習、要效法,如教修行!我們在世出世間一切所作所為,我們所作所為是什麼?沒有別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叫「大法」。這個大法一定像普賢菩薩一樣「皆成滿」,都會成就、都會圓滿。這一首偈好!這一首偈重要!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果德已滿,不捨因門」,這句話的用意很深很深。「果德已滿」,成佛了,滿了。「不捨因門」,倒駕慈航,現在又以菩薩的身分,他示現菩薩的身分來幫助一切眾生,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無數重疊的國土,沒有不示現,沒有不圓滿。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我們再看最後這一首偈:
【如是自在不思議,十方國土皆示現,為顯普入諸三昧,佛光雲中讚功德。】
這一首是總結,清涼大師在科題裡頭給我們提示,「結讚所由,自在難思,現無不普」。我們聽了這一句話,心裡面非常歡喜、非常的仰慕,什麼時候我們能像菩薩一樣自在難思。「難思」是不可思議,那個「自在」是沒有法子用言語文字來形容的,無法形容。虛空法界一切剎土,他都能自在現身,普現。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我們不要忘記,清涼大師在此地也給我們提示,「標入一定,實則普游」,這個真的。修行,普賢菩薩是真正抓到了根本,這個根本在此地就是普賢三昧、法界大定,他入這個定。入這一個定就能得大自在,就能在一切諸佛剎土普遍現身。現身的目的總不外上求下化。上求親近佛陀,接受佛陀的教誨,下化是幫助佛陀教化眾生。佛是眾生的教授,菩薩是佛的助教,教學相長,功德才能夠圓滿。
所以,我們要不肯發心當佛的助教,我們要想定慧圓滿就很難了,做不到;一定要發心擔當佛陀的助教。佛用什麼教化眾生?用我們這些助教來教化眾生。這些助教,我早年學佛的時候,我稱這些人為佛陀使者,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看,是諸佛使者。我這個說法,李老師給我印證,說我這個講法沒錯。佛陀使者、諸佛使者、如來使者都行,實在講是諸佛的助教、如來的助教、佛陀的助教,佛陀教化眾生落在我們身上,我們代表佛。代表佛,你想想看,那你就得像個佛。你要不像,你怎麼能代表佛?什麼地方要像?智德要像。前面講的智力德力,佛智力、佛德力,我們的智要像佛,我們的德要像佛。智從哪裡顯?智從德顯,般若智慧是性德。我們斷煩惱求佛道是修德,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中國古人也講磨鍊,意思都好。在物質環境裡頭磨鍊,在人事環境裡頭叫鍛鍊。鍊什麼?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鍊掉。這就跟打鐵成鋼一樣,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渣滓,要把它淘汰盡了,這個鐵就變成純鋼。從哪裡磨鍊起?從人事環境當中,真修行在這裡修。
學習像佛菩薩一樣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學凡夫。凡夫對一切人情緒化,常常會變,今天對你很好,明天就變臉了,那是凡夫,那不是佛菩薩。我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諸位從比喻當中細心去體會,六道凡夫的往來,就像兩三歲小孩一樣。你看小朋友在一塊相處,一會兒好了,一會兒惱了,過一會兒他又好了,反覆無常。他說我跟你很好,大人聽了就曉得,你笑一笑,搖搖頭,未必!過一會兒要打架,打架的時候惱了也無所謂,為什麼?一會兒他就好了。六道凡夫!為什麼?他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這種現象就是正常的,喜怒無常,情緒不穩定,所以才有六道,才有九法界。對眾生來講這是正常的,可是他要受苦,他要受難,真的叫可憐憫者!佛菩薩看得清楚,佛菩薩像大人,好好的教他,幫助他開智慧,了解彼此的關係,恢復到正常,這個就是聖賢的教誨!一切都回歸到正常,正常就叫做佛法。佛是覺的意思,正常就覺,不正常是不覺。覺者對不覺者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不覺者對覺者是一無所知,他不知道他的境界,他不知道他的心行,以為也跟自己一樣。這錯了。覺者能夠指導不覺。
我們要鍊也得要像普賢菩薩一樣,要把綱領抓住。從哪裡下手?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承蒙章嘉大師的教誨,他教我從「看得破、放得下」下手。我問他,這兩句話我懂得一點意思,從哪裡做起?布施,我學佛是從這個地方起步的。布施就是放下,要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學佛的時候,看到別人比我好,會生起嫉妒心;這個嫉妒心雖然不嚴重,它有,它不是沒有。如果嚴重那就造業了。我不嚴重,不嚴重但是有。老師教我要放下,不但要放下,看到別人得利益應當要生歡喜心,就在這裡練功夫、這裡修行,把自己毛病習氣改過來。對自己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看到他是有點災難了,我們會很歡喜,「唉呀!某人你看看」,這是錯誤的!老師教導我們說,不能夠幸災樂禍,應當要生憐憫心。不但要有憐憫心,如果他有困難的時候,我們還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那個人是我們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這是功夫!差不多要修十年的功夫,才達到老師對我要求的標準。我們要真幹,不真幹永遠達不到這個水平。
佛法如是,儒家教學亦如是。你看看儒家講的「仁者無敵」,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仁者,儒家講的仁人君子。君子之人,處世心平氣和,他心目當中沒有敵對的,沒有敵對的事,這是儒家君子的標準。敵對,我們常講冤家對頭,怎麼能避免?別人跟我敵對,我不跟他敵對,這個就是仁人君子的標準。我們常講,他對我有誤會,他毀謗我,他侮辱我,他傷害我,我對他如果要有報復的念頭,錯了!我對他應當完全接受,沒有一絲毫的怨恨。孔孟教導我們,這個時候自己應該認真反省,他為什麼誤會我?為什麼毀謗我?一定是我自己做得不夠好。如果我的心行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好,一定得到人家讚歎,得到人家尊敬!我今天得不到別人尊敬讚歎,得到人家的是毀謗侮辱陷害,肯定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我要認真反省,改過自新,自己的德行就增長了;德行增長,智慧就增長了;智慧增長,這一切事理因果就通達了。
於是我們就對那個以前怨恨的人,起了另外一種看法。怎麼看法?他是菩薩,他是佛,他是大善知識,他要不是這樣對我,我怎麼會反省?我怎麼會發現自己過失?我怎麼能改過自新?我的改過自新,所有一切德行智慧的成就,都是他幫我忙,這不是我的大善知識嗎?大善知識,怎麼可以把他當作冤家對頭!你看那個念頭一轉,仁慈的心就顯現出來了。仁者確確實實沒有怨對!這些怨對統統都是大善知識,都是真正幫助我、成就我德行智慧的人,幫助我提升境界。
不是真正修行,他不懂。我給你講這些話,你也聽不懂。真正修行,你有這個經驗,你聽了之後,你會點頭,你會肯定同意這個說法。無論走到什麼地方,在佛法裡面講,無量無邊剎土眾生,你跟他往來沒有一個冤對;不但沒有怨對,全是善友,全是善知識,善知識做種種示現成就我。這個意思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面,不但說得很明白很詳細,善財跟五十三位善友表演給我們看。你看看,這個善財童子是怎麼樣修行證果的?一生當中圓滿菩提,歷事鍊心,我們不能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果德就像經文裡面講的,『如是自在不思議,十方國土皆示現,為顯普入諸三昧,佛光雲中讚功德』,清涼在註解裡面說得好,「自在難思,現無不普」。由此可知,入一個定就是入一切定,這個方法妙極了。得定之後,我們一般定,講得定有出定,這個地方普賢菩薩也示現出定。諸位一定要知道,普賢菩薩是表演、是示現,實際這個定有沒有出入?沒有。大乘經裡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我們要學會這個本事,穿衣吃飯都在定,都是在修戒定慧。吃飯也有規矩,完全依照規矩,一點都不亂,這叫戒學。吃飯的時候,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定學。絕對不是說,這個菜好多吃一點,那個菜不好吃,不吃它,那你就沒有定了。為什麼?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你被外面境界所轉。為境界所轉的人是凡夫,不為境界所轉的這是聖人。我們在吃飯裡頭修戒定慧,吃飯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口菜飯到嘴裡面,什麼樣的滋味明瞭,不是麻木不仁。明瞭是「慧」,沒有分別執著是「定」,守規矩、守法是「戒」,吃飯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穿衣也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穿衣也有穿衣的方法。先穿裡面的內衣,再穿小褂,再穿長褂,最後再搭衣,都有規矩,規矩是戒;決不分別衣服形式、款式,也不要去分別衣服是什麼質料,什麼樣都好,都能隨緣,一點都不執著,這是修定。所以,穿衣吃飯哪一樣不是戒定慧三學!
定在哪裡修?不是盤腿面壁。華嚴會上的菩薩,戒定慧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工作裡頭、處事待人接物完成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以戒為中心、為樞紐,這個功德只有佛光雲中能夠讚歎。「佛光雲」,就是具足佛的智慧,他才有能力讚歎,才能夠看得清楚、說得明白。他自己不是這個境界,他看都看不出來,他怎麼能讚歎!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最後的這一分,大眾讚請分:
【爾時一切菩薩眾,皆向普賢,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聲讚言。】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很容易懂,諸位自己看就明白了。這個意思是與會的大眾,這個裡面講『一切菩薩眾』,這一切包括華藏世界的菩薩,也包括從十方世界來參加集會的菩薩,所以說一切,此界他方菩薩眾雲集,一個也不漏。『皆向普賢』菩薩『合掌瞻仰』,佛指示普賢為這一次法會法主,用我們現代的話講,指定他來擔任主席,華嚴大會的主席。大眾提出不少的疑問,普賢菩薩要為他們解答,這個解答就是說法。沒有解答之前,普賢菩薩先示現入定。這個示現的意思前面講過,清涼說得很清楚,做給我們看的;換句話說,完全是教導我們的,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在講席裡頭也常說,今天這個時局,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到今天,許許多多國家的領導人,都想不出解決的方法。
九一一恐怖事件發生之後,可以說是整個社會動盪不安。我也曾經遇到一些傳播媒體的來訪問,這些社會動盪的大問題,政治不能解決,軍事也不能解決,經濟、科學技術都不能解決。到底什麼才能解決?智慧。沒有智慧,哪能解決問題!佛法的修學就是求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才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眾生的疑難雜症,道理在此地。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學佛就是要學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學到了,有什麼用?解決世出世間一切疑難問題。所以普賢菩薩在此地教我們,你要想獲得智慧,慧從定來的,定從戒來的,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不入定怎麼行?所以一開端就表演一個入定的樣子,讓我們在這裡頭覺悟,不可以感情用事,不可以隨順煩惱習氣,不能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那會把事情愈搞愈糟,這個是佛法裡面教導我們的。普賢為這個大會的主席,為這個大會的主講,不容易!參加這個法會的人,前面我們看過,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真的是一個都不漏,每一個族群、每一個團體都推選代表來參加。提出三百多個大問,包括我們現前社會發生的這個難題,社會的不安定,世界的不和平,這個問題都在裡頭。
我們再想想,為什麼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諸佛剎土、十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我們為什麼不能?沒有別的,就是戒定慧三學,諸佛菩薩、諸上善人,天天在教,天天在講,天天大家在一起學習。這就是中國古人講的「教學為先」,這講到最大的事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教學我們現在也必須要說明白、說清楚,不要產生誤會。聖賢的教學,道德的教學,倫常、仁義的教學,才能夠走向和平安定、繁榮興旺,和世間一切眾生為一家人、為一體,這是真實智慧,這個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佛法教學,這個講經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上課。上課,我們為了敬業,上敬老師,代代相傳,我們不能忘本;下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我們上講台要穿著禮服,這一件披衣是佛家的禮服,這個禮服很有意義。過去我在此地講經,不是在這個地方,是在尖沙咀街道福利會,我們在那裡講了一年多,曾經在那個地方跟諸位介紹過。這個衣服你們看起來是一格一格,每一個格子都一樣大,它代表什麼意思?我跟諸位同修介紹過。九九年我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參觀青州出土的一批文物,有不少尊非常精美的佛像。這個文物展覽,曾經在香港展覽過,香港展覽的時候我沒有去看,我在北京看過。我看到毘盧遮那如來,《華嚴經》講的毘盧遮那佛,我看到三尊,穿的這個袈裟就是這一格一格裡面,它這一格一格裡面都有繪畫。我仔細去看它畫的是什麼?畫的是十法界,我明白了。從上面畫的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聲聞,一直到底下餓鬼、地獄,每一格裡面都是十法界。一格是一個法界,格子一樣大小,表法界是平等的。這個衣格子它長短參差是代表無盡的,一看這個就曉得這一件衣披在自己一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跟我自己是一體,表這個意思。你看這個禮服多有意思,這個衣搭在身上自己就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所以這個衣俗稱叫「福田衣」,這真正是大福,無量無邊的大福。我們怎樣對自己,就怎樣對一切眾生,就怎樣對一切萬事萬物。從這個地方看到「平等真法界」,看到宇宙的和睦、和合。這個禮服的用意非常非常之深,讓自己、讓大眾看到了聽到了,都能夠意識到、都能夠體會到華嚴境界。
毘盧遮那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佛,法身沒有形相,遍一切處。法身不說法,誰來說法?菩薩來說法。普賢菩薩為會主,為大會主席,他來說法。他說法也要做出那個樣子來,那是給我們看,讓我們學習,一定要入定。一定要入定是什麼意思?就是你一定要懂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被外面境界影響,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自己能做得了主,這就叫「入定」!你要是被境界所動,這個心動搖,你就沒有主意了,你就亂了。你這個心亂了,你怎麼能解決問題?怎樣才能解決問題?「如如不動」,問題才能解決。外面境界動,我不動。「動」把智慧轉變成煩惱,「不動」是把煩惱轉變成智慧。辦小事要小定,辦大事要大定,就這麼個道理。
普賢菩薩示現入定,這一品經上所說的是關鍵,非常非常重要!普賢菩薩示現從定起了,我們通常講出定了,與會的菩薩讚歎普賢,讚歎普賢示現的方法,能讓我們一切初學的人明瞭、覺悟了,我們應當要學普賢菩薩,時時都在定中。這個定實在講沒有入、起,這個定就是沒有入定、沒有出定。有入有出是小定。這是大定,大定哪來的出入?沒有入、出。普賢菩薩示現入、出,那是別有用意,教導我們的。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你要想解決它,先入定。這不僅是佛法的教導,世出世間一切聖賢,教化眾生都不離這個原則,也不離這種方式。我們細細去觀察各個宗教的經典、世間一切聖賢的典籍,恍然大悟!他們為什麼有這麼高的智慧?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都從三昧當中得來的。菩薩讚歎,菩薩們都是行家,都懂得這個方法,天天都不離開這個方法,看普賢菩薩表演,真是鼓掌讚歎。
『承佛神力,同聲讚言』,我們現在是先鼓掌,他們是合掌,我們現在先鼓掌,鼓掌完了之後讚歎,能夠歡喜讚歎,也蒙佛力加持。他們的讚歎一共有十首偈。清涼大師給我們講,這十首偈分為三大段。第一個大段有八首偈,從第一首到第八首,讚歎普賢菩薩能為大會的主席,能答覆大眾的疑問,大眾提出問題他能解答。第九有一首頌說明,菩薩向普賢菩薩說明他們所疑惑的問題,這是正式向主席(主講的人)提出他們的問題。最後一首第十首讚歎大眾啟請,請法主就是普賢菩薩說法,請他說法,請他解答。這個裡面含的有很深的意思。如果普賢菩薩說法,說了大眾聽不懂、大眾不開悟,那這個說不是等於白說了嗎?所以這個啟請裡面就說明,現前與會的大眾有能力接受,對於普賢菩薩所說能信能解能行能證,我們今天講的是機緣成熟了,有這個程度能接受,這個法會才圓滿!
這個是十首頌裡面的三個大段。三大段,頭一段裡頭有八首頌。頭一段裡頭文長,又可以分為兩個小段,那就是前五首,讚歎普賢菩薩「因深果滿」,普賢過去修的因,深廣無盡,他今天得圓滿的佛果,他能代佛說法。換句話說,他就是佛,我們也可以說是毘盧遮那佛的化身。若非毘盧遮那佛的化身,怎麼能代毘盧遮那佛說法?大眾對普賢菩薩的讚歎,這個意思就顯示出普賢菩薩能說,他有智慧有德能,我們今天講他有資格,他有條件。
後面三首是讚歎普賢菩薩說法能夠遍塵剎,利眾生,他說法是因。說法如果不能夠利益聽眾,那你不就白說了。普賢菩薩說法,十方世界大眾聞到之後,果然開悟了,果然契入了,菩薩說法有成果,沒有白說,這個很重要。這個是第一大段又分成這兩段,這兩段前面有五首頌,現在我們看一首。第一首裡面是讚歎菩薩已經證得清淨法身。四句裡面,前面三句是因,後面一句是果。我們看第一首頌:
【從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來願力起,真如平等虛空藏,汝已嚴淨此法身。】
我們要學,與會菩薩大眾讚歎普賢,普賢是怎麼修成的,他們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一生圓滿成就,這不學普賢怎麼行?我們今天同學們都是修淨土法門,一心希求這一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淨土法門依據的經典,最重要的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這個經文一開端,第一句話就是說大眾「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由此可知,淨宗是直接學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我們修學的榜樣。前清魏默深居士他明白了,他把「普賢菩薩行願品」,《四十華嚴》最後的這一卷,「顯因廣大」這一分,從《華嚴經》裡面取出來,附在淨土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不就是這個意思!淨宗同學要學普賢菩薩,學普賢菩薩,就不能不知道這一段經文。
『從諸佛法而出生』,普賢菩薩的修學,依據什麼?依據是「諸佛法」,一切諸佛如來的大法。這個法是什麼法?跟諸位同學說,這個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修淨土的同學,是不是要修《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的。《華嚴》是佛法的根本法輪,這個大家知道,古往今來的大德都肯定,《華嚴》是佛法根本的大法。以前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說《華嚴經》是整個佛法的概論。他是個學哲學的,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提出來《華嚴》是佛教概論。他特別讚歎清涼跟李通玄長者,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他說這個是人間的瑰寶,真正不可思議。
普賢菩薩依這部經修學,那就是「從諸佛法而出生」。我們一聽這個話,這個經這麼大的分量,我哪有能力?哪有時間?你沒有能力,沒有時間,不要緊,你就讀《華嚴經》末後這一卷。這一卷清涼大師,清涼他參加翻譯,《八十華嚴》的譯場他參加了,《四十華嚴》譯場他負很重要的責任。他把《四十華嚴》翻完之後,實實在在也感覺到這個經典分量太大,不是一般大眾都有機會能夠讀到的。諸位要曉得,清涼大師那個時代,印刷術沒有發明,那個時候的經書都是手抄本,你們想想看,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你要去用手抄,你要抄到什麼時候?所以世間流通的本子不多。誰有機會能夠看到一部完整的《華嚴經》?《華嚴經》這麼重要,所以他老人家特別就把最後這一卷別行流通。
我們今天講到「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家概念當中沒有《四十華嚴》,就知道後頭這一卷。這是唐朝時候清涼大師翻成經之後,特別把這一卷提出來大量流通,多請人寫。所以在歷代,沒有機緣,一生學佛沒有機緣看到全部的《華嚴》,但是看到最後一卷這個很多,這個機會很多,因為它流通量大。不像現在,現在印刷術太方便了,成本很低。全部的《華嚴經》,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這個《六十》有賢首大師的註解,《八十》有清涼的註解、有李通玄長者的註解,《四十》也有清涼的註解,現在都很容易得到。雖然你很容易得到,分量還是那麼大,讀一遍,認真去研究,還是要費相當長的時間。
在近代,社會走上高科技,所謂是分秒必爭,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身心壓力比過去那些人不知道要加重多少倍。現在人生活得很苦,生活得很可憐,哪有古人那種閒情逸致。我們在古人文章裡面看出來,他們生活在大自然境界裡頭,生活在詩情畫意之中,那真正叫享受,真的是人生。現在人忙成這個樣子。古時候人要看到今天社會,也會感嘆一句,可憐憫者!怎麼會忙成這個樣子。所我們從這個地方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從前人過的是什麼生活,現在人過的是什麼生活。你才曉得今人不如古人,古人有智慧,古人心清淨。現在實在講,現在是科技文明,古時候是道德文明,不一樣!如果我們不細心觀察,你不會覺悟,你不會發現這兩種社會,兩種社會不同的價值觀。你再仔細比較,你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古時候那個社會優點多於缺點,現在的社會缺點多於優點。人不能沒有智慧,科學技術沒有過失,過失是什麼?過失在掌握科學技術的人,你怎麼樣去運用它,你用錯了就是罪過,你用得正確了,那是對的。
今天科技不是為人類造福,看樣子是毀滅人類,這就鑄成了大錯了。如何把道德跟科學融合成一體,這是現代人、志士仁人應當做這一樁大事業,使科學技術不致於危害社會,不致於危害眾生,而能造福社會、造福眾生,那就正確了,那就像極樂世界、像華藏世界。華藏、極樂,我們看到那個科學技術達到頂峰了,我們今天科學達不到。你看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講經,要靠這些科技的工具,把我們的形像、把音聲轉變成電磁波,由電磁波傳送到全世界。然後你們再接收,又把電磁波恢復成一個畫面、成一個聲音,你們能夠接收得到、能夠看到、能夠聽到,要靠這些複雜的機械。
華藏世界不需要,無需要這些複雜的機器,隨心所欲。你看看,毛孔、微塵能現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這個我們科學天天做夢也不敢想!他們已經做到了,已經完全實現了,再遠的距離,念頭一動就能現身,就到達了。尤其是經上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那真的是科學達到究竟圓滿了。我們今天這個科技要跟他相比,幼稚園!怎麼能相比?
甚至於交換意見,我們現在用言說,有的時候言說別人聽了還錯會意思。他們不需要,他們所用的,我們今天所謂的「心靈感應」,不需要說話。我有什麼意思,一個念頭到你那裡,你那裡接收到,全明白了,絕對不會錯會意思。這種心靈感應,佛在經上講色界天就有了。色界是四禪,初禪是大梵天,還沒有這個能力;二禪光音天就有這個能力了,不需要用言語交談,光代替了音,放光,這一放光對方立刻就曉得,哪裡要說話!
「光音」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能體會得到,為什麼?你看看我們過十字路、過馬路,那個馬路也放光,綠燈亮了放綠光,你就很安全通行了,紅燈紅光放了,這個就不能通過了,也在放光。但是這個光只能表示一點點的意思,不能代表圓滿的意思。光音天人,他那個光代表他全部的意思,跟你講要講幾個小時,放光,剎那對方就完全收到了,完全明白。你看多節省時間,那學東西多快!我們幾十年學不完的東西,人家幾秒鐘就完成了。佛世界那個能力就更強了,光音天怎麼能跟他比!
所以真正想圓滿證得諸佛如來的智慧德能,一定要往生淨土。不往生淨土,那我們不知道要學多少生多少劫。往生淨土方便,很快的就成就了。這是一切諸佛為什麼都在大經上勸我們求生淨土。普賢菩薩是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的是《華嚴經》,《華嚴經》到最後,你看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是我們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我們要知道。所以至少要熟讀普賢品那一卷經文。近代我們佛門裡面大家知道弘一法師(李叔同),這是中國著名的一位學者。他出家之後,弘一法師,他一生受持「普賢行願品」,他念得很熟,「普賢行願品」他能夠背誦。所以現在列在淨土五經之一。我們不能學全部《華嚴》,學這一卷就行了,這一卷是《華嚴經》的總綱領,是《華嚴經》的總結,非常重要!我們用這個來解釋,「從諸佛法而出生」,普賢菩薩這麼修成的。
『亦因如來願力起』,諸佛如來的弘願,這個如來要以本經來說,特指毘盧遮那如來,毘盧遮那願力起的,毘盧遮那是我們自性的性德。這個「願力」兩個字不可思議,我們說不出、也想不到,真的是不可思議;但是它真的有,它確實存在,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要用一個佛家的術語、俗話來說,就是善根。這個善根不是修的,這是自性本具的善根,像我們世間《三字經》裡面講,「人之初,性本善」,是那個善根。那個不是修得的,與無量劫的迷惑顛倒不相干,這是自性本具的性德。這個「願力起」!現在時間到了,這一首偈沒有講完,我們下一次接著再講。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8:4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