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5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五七卷)  2002/3/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57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加持分,身加:

  【是時十方諸佛各舒右手,摩普賢菩薩頂。】

  這是接著前面口加持、意加持,最後給我們說身加持。身加持第一個就是摩頂,表示親切的關懷。我們要注意經文裡面所說的『十方諸佛』,說明沒有一尊佛不包括在其中,每一尊佛都舒展右手,『摩普賢菩薩頂』。清涼大師註解,「佛手摩頂,明加被攝受。又準梵本」,這是原文的經典,「明十方佛身皆不來此,舒臂不必長,而同時摩頂。各全觸頂,互不相礙。」這些「皆是如來自在業用」,末後這一句是給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十方諸佛有沒有到普賢菩薩這裡來?沒有來。十方諸佛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又何況這個世界諸佛、菩薩、眾生,無有一法不是重重無盡,這個到後面總結的時候,我們能看到。

  一一諸佛都舒手摩普賢菩薩頂,佛沒有來,菩薩沒有去,摩頂是我們想像當中還是真有其事?要用我們凡夫境界來說,確有其事!普賢菩薩確確實實蒙十方一切諸佛摩頂,菩薩感受到,諸佛也感受到,同時摩頂,各個不相妨礙,這是不思議境界。不但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九法界眾生都沒有法子想像到的,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我們沒有見性,怎麼樣去猜,怎麼樣去想,也想不出來,這是事實。清涼大師說明所以然,就講「皆是如來自在業用」。皆是,不是一尊如來,不是一尊佛,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舒右臂,右是代表順,佛法尚右,我們繞佛是右繞;左,我們常常用它來代表旁門左道,就是一般講的外道。右代表隨順,佛門裡面穿的這個衣,現在叫搭衣,偏袒右肩。為什麼把右肩露出來?便利做事,就是做事情方便。做事情是為眾生服務、為長者服務,對佛菩薩我們是為長者服務,對一切眾生服務亦復如是,這就是隨時隨處我都預備好了為你服務。

  【其手皆以相好莊嚴,妙網光舒,香流燄發。】

  這五句是讚歎相好,一般大乘經上常講的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總共有十句,十是表法的,表無盡的相好。在一乘圓教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講的劣應身,這裡面含義也很深。如來做這樣的示現都是教導我們,我們這個世間,大家都認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就是圓滿具足了,所以世尊到這個世間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學習。這也是屬於觀機,不能過分。如果佛示現過分的相好,這世間人不能接受,認為「你跟我們不是一類,你超過我們太多了」,最後變成什麼?不敢接近你,你就沒有辦法幫助眾生。幫助眾生首先要具備的條件是得到眾生的信任、歡迎、愛戴,你的教導幫助才產生真正的效果。如果他對你不信任,不喜歡你,不願意聽你的,你以再好的心腸、再大的智慧善巧方便,你都沒有辦法產生效果。這個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隨心應量的重要,取得娑婆世界眾生的信任、愛戴,歡喜接受。

  我們要知道學習,我們到某一個地方,一定要隨順這個地方的人情世故、風俗習慣。我們到這個地方來也是凡夫,但是我們學佛有年了,知道佛法的好處,無論在什麼地方,念念不忘提升自己的境界,念念不忘把這一分殊勝的功德利益與一切大眾共享。這個心願是好,但是一定要懂得觀機,機緣不成熟的時候,不能勉強,等待機緣成熟。古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是把佛法一種特殊修行的方法介紹到中國來,禪的修學法。來了之後,這一方眾生的根機沒成熟,沒成熟也要來,來幹什麼?下種。要等到第六代才成熟,祖師大德有耐心,並不是急著馬上就成就。時節因緣沒成熟,「欲速則不達」,反而使這個因緣成熟更延後,那是錯誤的,這種事情是高度的智慧。

  再看看近代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普陀山藏經樓裡面,等於閉關三十多年。自己在潛修,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認識他,真的像《論語》上所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到七十歲才被人發現。有幾位真正有修、有學問、有德行的居士,到普陀山去遊覽,無意當中發現的。見面一兩次接觸談話之後,才知道這真正是一個高僧大德,這些人景仰,從內心裡面佩服。他們離開了普陀山,在雜誌、報紙裡面寫文章,給群眾介紹,普陀山有這麼一位高人,漸漸才有人專門到五臺山去參拜印光法師,那就是有目的,是求法去的,不是去遊覽觀光的,印光大師這樣大家才知道。參訪的人多了,名氣傳出去了,七十歲被人發現,八十歲圓寂,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工作十年。十年時間不長,影響力就太大太大了。

  在中國佛教這一百年當中,影響力最大的、最深的,沒有超過印光大師,中國古人所講的「厚積薄發,深入淺出」。他老人家因為方言的障礙,陜西人,常年住在南方,說話有很多人聽不懂,所以講經就不方便,用文字來弘法,也收到很大的效果。印光大師的《文鈔》,蒐集他老人家一生所寫的文章、與學者的書信,篇篇都是精彩絕倫的開示。我們再細細去觀察他這種作法,針對現代人的根機。為什麼?現代人不願意讀經,經文太長,不喜歡聽經,為什麼?他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他不能夠繼續聽。現代人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精短的開示,簡單明瞭要幫助他解決現前的問題。印光大師給我們這一個啟示,告訴我們面對現前社會大眾,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幫助他、來教導他。

  我在早年,最初出來講經的時候,我想了兩百個講題、專題,其中有一百個專題就是取材於《印光大師文鈔》。我們要懂得,我們不是講《文鈔》,在《文鈔》裡面取祖師幾句話的開示,我們跟大家在一起做詳細的研究討論,這個非常受歡迎。另外一百個題目我取材於《法苑珠林》、《經律異相》,這是古大德把經典裡面重要的開示、公案、因緣,分門別類編輯成一部像百科全書一樣,《法苑珠林》裡頭一百類,這是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現在想想,這一種方式對現代社會大眾特別有效果。《華嚴經》這個材料太豐富了,我們已經講了六百多次,一次兩個小時,六百多次了,每一次都是一個小單元。這個小單元我們是依照經文講解的,這個目的是希望保存一套完整的錄像錄音,提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做參考資料。如果在外面對大眾來弘揚,可以不用這個方法,也是採取精彩的這些句子、短句,與大家詳細研究討論。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教誨,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裡面,我們得到好處了。所以示相、演說、心態,都要懂得契機契理,於是自行化他的效果就能夠圓滿的達成。

  下面說的這十句,前面五句講的是德相圓滿。『其手皆以相好莊嚴』,這是一句,手的相好莊嚴;『妙網』,這是第二句;『光舒』,這是第三句;『香流』,這是第四句;『燄發』這是第五句。這是屬於佛的相好,我們凡夫沒有,這是很大的福報。相好莊嚴這一句是總說,底下四句是別說。相好莊嚴說些什麼?這舉例,第一個它用「妙網」,我們凡夫手伸出來,這手指與指之間是空的,佛不是的,佛這個指伸出來,它這個當中是連起來的,有網膜,像鵝、像鴨,牠那個掌當中有網膜。佛的手掌伸出來他有網膜,網膜非常細、非常薄,妙網。「光舒」,手有光明。我們現在氣功很盛行,不少人學氣功,知道人身體每個部位都有氣,「光舒」也可以講這手上的氣非常強。第四句「香流」,手放香,全身放香。「燄發」,燄也是光,我們知道佛有常光、有放光,「光舒」與「燄發」都是講佛的光明,「相好光明無等倫」,這是性德的流露。

  佛說得非常之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跟佛是平等的,眾生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這一句話提醒了我們,我們要覺悟。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就能現前,這是德相的現前。我們看了非常羨慕,什麼時候我們的相好能跟佛一樣?佛說了,我們現在性德被障礙了,被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要靠修德,性德才能顯發。修什麼?絕對不是修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你原本有的,你修它幹什麼?所謂修,無非是把性德上面那一層障礙除掉而已,相好哪裡要求!如果求智慧、求相好,又增加一重障礙。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古大德說,「但除妄想莫覓真」,你不要去尋求真的,妄想除了就是真的。你再要想求真,又變成一個妄想,這個真性永遠顯現不出來。妄除了,真就顯,真是本有。

  所以學佛求覺,沒有別的,除煩惱習氣而已!煩惱習氣,只要是在六道裡面的凡夫,如果他不是佛菩薩來示現的,哪有沒有煩惱習氣的?縱然是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也示現有煩惱習氣。為什麼?這就叫「恆順眾生」,這就叫做「和光同塵」,就叫做「隨心應量」,因為你不這樣隨順、不這樣表演,人家不敢接近你,說「你跟我們不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也示現入胎出胎,八相成道,跟我們一般普通人沒有兩樣,我們才能接受他。你是個凡人,跟我們一樣的,你能成就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那我也可以,把一個人向上的志氣引發出來。他要不用這個示現,以他的神力示現超過我們人間那個標準,我們世間人看到他,「你跟我們不一樣,你是天人、你是神,我怎麼能跟你相比?我怎麼能夠跟你一樣?」往上提升的志氣發不出來。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種種示現,我們在這個地方體會到他的大慈大悲。

  我們再說一個例子,許多同學們都知道的,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她可以過很好富裕的生活,她為什麼不過?為什麼一生過最貧窮的生活?那是示現。因為她要幫助最貧窮的人,她給我們說得很好:「如果我的形象,要不是跟他們一樣的貧窮,他們不願意接近我。」你是個富貴人,貧窮人看到你,遠遠躲開,他有很重的自卑感,你怎麼知道他的苦難?你怎麼能夠幫助他?所以她說:「我必須要過跟他們同樣的生活。」這些貧窮人歡喜她,看到她來了,非常親切的招呼她。佛給我們的示現,許哲居士完全學到了。我們看看許哲居士穿的衣服,從來沒有一件新衣服,她衣服從哪裡來的?垃圾堆裡面撿來的。別人穿的衣服穿舊了、不要了、丟掉了,她到垃圾桶撿回來。如果還相當完好,把它洗洗乾淨,她穿;如果實在有破的地方,她剪下來,她把它補補,還是能穿,一生的衣服都是撿別人丟棄的。

  她是胎裡素,她吃素吃得乾淨。她母親懷她的時候要是吃葷腥就嘔吐,所以她是胎裡就素食。一生素食,今年一百零四歲了。一天吃一餐,多半吃的都是生菜,生活簡單,不需要去煮,不需要去煎炒,而且她沒有佐料,油鹽醬醋糖她都不吃,真正過原始的生活。偶爾青菜用水把它燙一燙,一點佐料都不加,這樣簡單的生活,長壽!我們知道她的長壽是無畏布施所得最顯著的果報,一百零四歲那個體能,我們怎麼樣去看大概也是四十歲的人。人家是怎麼修成的?用佛經上一句話:「依教奉行」,她在一百歲之前沒有接觸過佛教,接觸過天主教,她的思想、她的言行完全跟佛經上講的一樣。過去生中修學佛法的善根非常深厚,她是一百零一歲才皈依的,喜歡讀書,常常晚上看書不知不覺看到天亮。我們一般凡人睡眠不夠的時候都會覺得傷害身體,她若無其事。喝的是水,真的是茶都沒有,我們講粗茶淡飯,她茶都沒有。

  進她住的房子,除了兩個大的書架擺滿書之外,一無所有!只有幾件換洗衣服放在旁邊,房間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我去參觀過。床頭放了一張照片,她母親的照片,書桌上也放一張母親的照片。諸位同學多想想,這是一個菩薩的典範,我們應當向她學習。最近這幾年當中,她都在看佛書,她看到非常歡喜。做的是佛事,幫助苦難的人,以她自己的影響力,得到社會許許多多大眾的支持。社會大眾對她財物的支持,她自己沒有享受,全部拿去救濟一些貧苦生病的老人。其實講老人,年齡都比她小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她是一百零四歲的年輕人。所以那個相好光明,我們從她身上能看出來。相好光明要能夠符合現前我們接觸這些眾生的水平,決定不能超過。如果你要超過了,你是個大法師,接受四眾供養,過的是貴族的那種生活,貧窮人看到你躲得遠遠的,不敢接近你,你還度什麼眾生?

  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平易近人,一點架子都沒有,無論什麼人要去見釋迦牟尼佛,哪一個沒有見到的?毫無障礙。即使是惡意相向的,佛也接近,佛有智慧、有慈悲、有能力降伏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回頭是岸。今天早晨我跟一位居士談到現在這個社會災難,災難的起因當然總而言之是衝突。衝突的起因從哪裡?一念之差。這個念頭轉過來,天下太平;轉不過來,災難無盡。什麼念頭?為自己、為別人,就這一念。如果一念為自己,災難永遠沒有止境;如果這一念是為別人,世界和平立刻就現前。我們學佛要轉這個念頭,諸佛如來、菩薩、羅漢念念當中沒有自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念念是為眾生想,沒有為自己想,永遠在和平境界當中。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那是永久和平的大同世界,就在這一念!古聖先賢不管什麼樣的教誨,他那個教學中心的理念也在此,多替別人想,不為自己想,就對了!

  我們接著看後面五句:

  【復出諸佛種種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過現未來一切菩薩普賢願海,一切如來清淨法輪,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於中現。】

  「皆於中現」這一句是總結,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這個「中」就是摩頂手中所現的,「身加」我們才真正明顯的體會到。這五句是說的「妙用自在」。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意思是說明這個手,「亙十方而包三世,收因果而該人法,深廣體用,無邊自在,非言能說也。」大師為我們講得好,我們現在一句一句來看。一句一句看,看出總不出四攝法,這個加持就是四攝法裡的布施。四攝法非常重要,你能夠落實四攝法,你是真的修行人。四攝法裡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正念是利他,念念當中都要想到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利益,就是經典裡面講的「饒益」,饒益就是最豐饒的利益供養眾生、布施眾生,決定沒有一個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這樣的生活在世間,一切為眾生,還有眾生討厭你,還有眾生毀謗你,還有眾生侮辱你、陷害你,那是什麼?我們要替眾生想想,那是誤會。誤會什麼?誤會妨礙了他的利益,所以才生起這些妄想,才造這些業障。

  對我來講是有利益的,為什麼?消除我的業障。如果再細心往深處去觀察,這些誤會你的人、毀謗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全都是菩薩大善知識,沒有這些人的幫助,你的六波羅蜜到哪裡去修?到什麼時候才圓滿?這就是我們世間人常常說「禁得起考驗」,這是在考驗你的功夫。小小風吹草動都受不了,你還有什麼成就?大風大浪不動,如如不動,你三昧成就了,般若成就了,跟著德相就現前。中國古人常講「仁者無敵」,佛門裡面稱菩薩為仁者,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我們稱仁者,就是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心裡永遠沒有敵對的,我們常講冤家對頭,沒有!冤家對頭都是自己的大恩大德之人。在這個地方真正成就自己清淨心,不容毫分不淨夾雜;成就自己圓滿的善心,純善之心,不容毫分不善夾雜。

  我們惡意對人,人家惡意對我們,那是沒話說的;我們以真誠至善的心行對人,人家還有惡意來對我,我要是有一念惡心,我的純淨純善就被破壞了。誰損失?我真正損失了。如果我沒有毫分不善的念頭,他的不善對我,成就我的純善,他的功德很大。在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他沒有做錯事。世間人認為他做的事情做錯了,修行人認為「他對我沒做錯」,為什麼?他幫助我,把我的境界提升。就像忍辱仙人一樣,歌利王割截身體,把他抬上佛道,他的六度萬行圓滿。沒有歌利王這樣對待他,他還是在菩薩,還做不了佛。把他抬到佛的地位上。你們諸位想想,都在一念之間,如果他一念怨恨心,「我對你這麼好,你還惡意對我,算了吧!」那好,你這個菩薩馬上就墮落,下降了;你在這個大風大浪裡頭如如不動,馬上就起來,上去了。所以他是佛、他是魔,他是善知識、他是惡知識,是在自己心裡頭一念之間,不在外面;自己一念正,他是善知識。

  從這些地方我們體會到,菩薩修行成佛到哪裡修?到六道裡頭來;離開六道,菩薩成不了佛。你知道這個道理嗎?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嗎?菩薩在六道裡,六道裡面複雜,染淨善惡混雜的。菩薩在這裡面教化眾生,順境善緣沒有一絲毫貪戀之心,有絲毫貪戀的心,墮落了;逆境惡緣沒有一絲毫瞋恚的心。菩薩是什麼心?菩薩永遠是清淨心、平等心、感恩戴德之心。順境、逆境是善知識,善緣、惡緣也是善知識,真正做到像六祖講的標準,「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沒有過,你什麼時候能夠入這個境界,在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他們的思想行為,統統沒有過,你要能入這個境界,恭喜你,你雖然沒有明心見性,大概也差不多了,也就是說你禁得起大風大浪。這個大風大浪有善的、有惡的,善的大風大浪看看你會不會動心?起不起貪念?生不生愛欲?惡的大風大浪你生不生瞋恚?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這個意思,做出來給我們看。甘露火王就是歌利王,你看看歌利王名字上面加個「甘露」,他要遇到真正修行人,他是真善知識,所以稱為甘露王,那個歌利就不談,就變成甘露了。如果面對的是有瞋恚心的、是有報復心的,那他就變成歌利王,就變成火王;這個火是代表瞋恚心重,脾氣很大、很暴躁,表這個意思。那個一念之間是分水嶺,凡聖的分水嶺,我們要懂得幫助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轉凡成聖。在華嚴教學當中,我們肯定能做到,為什麼不做?這種機會,佛法當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遇到淨土、遇到《華嚴》,太希有了,難得當中的難得,「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要認識機會,要抓住機會,決定不放過,我這一生當中肯定要成就。要成就,自己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有利他的念頭,念念利他,決定沒有絲毫自利的念頭。

  為什麼?有絲毫自利的念頭,我執不能斷。諸位要曉得,我執不能斷,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一定要懂得。要知道世間一切法都不可得,你要想這個你能得到,那個你要擁有,你錯了,你錯到底了!有這個念頭,我執沒有忘,法執沒有忘。我執出不了六道輪迴,法執出不了十法界,你還有什麼搞頭!生活怎麼過?學諸佛菩薩隨緣,什麼都好。所以許哲是菩薩,活菩薩,她示現榜樣給我們看。你看看她所到之處,無論什麼方式接待他,都歡喜,樣樣都好,問她意見,沒有意見,得大自在。心裡頭確確實實妄想沒有了,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你說她怎麼不自在?所以健康長壽是這麼來的,絕對不是什麼營養不營養,那是一種助緣。修道的人一切隨緣,釋迦牟尼佛在世,每天出門托缽,給什麼吃什麼,都歡喜,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在這裡頭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這是我們應當學,而且是迫切需要學的,隨緣而不攀緣。

  這五句,我們一樁一樁看。我剛才講了,五句裡面看出四攝法,整個加持是四攝法裡的布施。第一句是四攝法裡面的愛語,『復出諸佛種種妙音』,「妙音」就是愛語,一切眾生歡喜聽的音聲。這個歡喜聽的音聲,諸位要記住,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為什麼?感情是染污的,理性是清淨的。真正愛護眾生,時時刻刻為眾生利益著想,那你所有的言語是愛護他的。諸位要知道,這種愛語不是甜言蜜語,那就錯了,那害眾生。教導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果。怎麼幫助法?要教他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怎樣人與人之間相處,知道人與大自然環境如何相處,人與天地鬼神如何相處。給諸位說,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學問就是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解決了,在佛法裡面你就叫做佛,你就叫做法身菩薩。三方面都處得好,沒有敵對。

  我們講互相尊敬、互相敬愛,這是一般的說法,很難落實。怎麼樣落實?那一定學佛菩薩,不是互相的,我尊重他們,尊重一切人、尊重一切事物、尊重一切神靈,我先,沒有交互條件的。對一切人事物我付出,不求回報,才能真正落實四攝、六度、十願。種善因希求得善果,不能落實。沒有希求,會不會得善果?法爾如是,它自然是這樣的。善果現前怎麼樣?無動於衷,絕對不會起心動念,不會生一個歡喜心;如果心裡還有一念歡喜心,你已經被動搖,你的三昧失掉了。尤其在這一品經裡,這是普賢三昧。但是我們這樣說法,一般人很難接受,我付出太多,付出這個代價太重,一點回報都沒有,我幹這個事情幹什麼?所以勸別人加上一個「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勸別人!要落實,自己要主動去做,沒有回報。所以你對宇宙人生的真相要不是有相當的認知,你做不到;什麼時候你真正認知、肯定虛空法界是自心相,剎土眾生是自身相,這問題解決了。不必什麼佛菩薩、善知識來教你,你自然就會了,你所作所為決定跟諸佛菩薩一樣的,決定沒有差別的。這個認知,現代學術裡面稱為哲學,真實智慧,指導你的生活行為。「種種妙音」,這範圍包括的無量無邊,無有窮盡。

  第二句,『及以自在神通之事』,這裡面特別著重在「自在」,怎麼樣才自在?夾雜著毫分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自在;一點私心都沒有,一點我執都沒有,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放下你就得大自在。由此可知,一切煩惱不自在,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你哪裡來的自在?統統放下你才真正得大自在。「神通之事」,我們講的人事物,這就是講的事。事無量無邊,通是通達,沒有一樣你不通;不但通,上面還加上一個「神」,神就是不可思議、神奇莫測,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想像的。你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智慧,那麼大的德能?佛門裡面常講「萬德萬能」,從事物上說的。這些都是諸佛手起的作用,他摩頂不是摩摩就完了,摩摩的時候你得到這麼多的東西。前面五句是講佛手的相好,這個是講佛摩頂的時候加持你所得到的東西,真實受用。

  第三句,『過現未來一切菩薩普賢願海』,這一句絕對不可以含糊籠統看過,對於我們的修學也是最高的指導原則。它教給我們什麼?「普賢願海」。過去一切菩薩修行成佛,現在一切菩薩正在修行,走的是成佛之道,未來一切菩薩也是循著這個道路向前邁進,這一條道路是普賢願海。廣義的說,普賢願海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從總的綱領上來講,就是最後普賢菩薩所說的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全部《華嚴經》的總綱領。普賢行願的依據,以這個願為綱,以文殊菩薩十波羅蜜為目。「禮敬諸佛」,禮敬裡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一修一切修!「稱讚如來」也具足文殊的十波羅蜜,「廣修供養」亦具足十波羅蜜,願願都具足十波羅蜜。再跟諸位說,每一願都具足其餘的九願,然後你才看到這個行門的重重無盡,不是單純的。願裡頭有行,行裡頭有願,願中有願,行中有行,它是交互的;雖然混融,但是它清清楚楚,一點都不紊亂。

  一般淺學的人,他怎麼懂得這個道理?怎麼知道這個境界?每天念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他會念,什麼意思不懂,怎麼修法更不知道。諸佛是什麼?諸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你曉得這一句話怎麼講法?十方三世也許有個模糊概念,十方是指空間,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是指時間,一切諸佛就不知道了,總是以為那些成佛的人;過去的佛好懂,現在佛跟未來佛不好懂。現在的佛是法身菩薩,未來的佛是什麼人?一切眾生,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未來佛,你有沒有把它看作佛?你有沒有真誠清淨平等的禮敬?沒有!對過去佛知道禮敬,對現在佛也還知道禮敬,對未來佛沒有看在眼裡,怎麼知道修禮敬?對於未來佛的禮敬,並不是看到一切眾生趕緊跪下去磕三個頭,人家看到,你的神經有問題,你學佛真的是迷了。對於一切未來佛,未來佛現在是眾生,內心裡面的敬意與對過去佛、現在佛絲毫差別都沒有,外表上的禮節,一定要恆順眾生,要隨心應量。

  這個話我們再說得白一點,一定要符合此時此地的風俗習慣。他們這地方的人見面行什麼樣的禮,我們跟他一樣。世間人這個禮有等級的,我們都要隨順,內心裡面的敬意、誠意誠敬,絲毫沒有差別,這不能不懂,不懂你就搞錯了。禮敬裡面包括的範圍也是無量無邊,這就是一般世間人所講的禮節。要想做得圓滿,還是一句話:一切要為對方想,為我想就錯誤了。譬如現在有許多場合當中,聚會的時候總免不了有照相做紀念,這常有的事情。可是我們要想到,我不是新聞記者,新聞記者他要去搶鏡頭,表現有許多地方確實失禮。我們不是新聞記者,也像新聞記者那樣到處搶鏡頭,就失禮了。新聞記者搶鏡頭,人家可以原諒他,我們一般人去搶鏡頭,人家不會原諒你,對你討厭,生起反感,我們不能不知道。回過頭來,就是回光返照就清楚了,如果我拿個照相機,也到處這樣不顧一切,我要來搶的時候,人家討不討厭我?或者我在這個場合裡面,或者是做賓客、或者是做主人,有一個人跑來跑去到處這樣亂鑽搶鏡頭,我討不討厭他?你能這樣一想,你就開悟了,你就知道凡事適可而止。

  如果我們參加正式的宴會場合,他一定會請專門的攝影師來照相,我們很可以不必要了,為什麼?他照的那個照片會送我們,會分發給大家。上個月我到這邊來,我們這邊也有小型的活動,我們跑到馬路對面照了一個團體照,我們請人照的。照完之後洗出來,選一張最好的,我們洗大張的,每一個人送一張。這是禮,禮敬,你自己不必要照。每一個人都拿個相機在那邊照的時候,的確很煩人!尤其那一天照相日光很強,大家都坐在那裡,坐的時間太久了,有的人受不了。任何場合都要注重禮節,如果他請的有專門照相攝影的,決定不能跟他爭,他有他的職責之所在。我們也搶他的位置、搶他的鏡頭,這很失禮。我們要懂得,過分的著重這些事情,著相!著相不是修行人,修行人不著相。道場留這些照片,都做弘法接引的佛事,作用在此地。我們自己對於這個東西,念頭都不生,搞這個幹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搞這個幹什麼?

  我們自己要的是自在神通,這個重要。我們要的是普賢願海,要真正理解,知道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能夠離開。前面所說的我們不可以忘記,在「口加」這一段經文,講佛菩薩加持的三個條件。這是講能入普賢三昧,一定是得十方諸佛共同加持,得毘盧遮那本願力加持,這都是外面加持;得加持的條件是「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這一句重要,這一句是因。你不具足這個條件,佛菩薩加不上你,毘盧遮那佛的本願也加不上你。一切諸佛本願力,跟諸位說,就是普賢的願力。我在前面跟諸位講得很簡單,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就是一切諸佛行願。一切諸佛的行就是十波羅蜜,一切諸佛的願就是普賢十願。我們能夠把十波羅蜜、十願落實,完全做到了,你自自然然就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你就得毘盧遮那如來本願力的加持。如果自己不具足修學的條件,你天天去求佛,求不到,那是妄想。十波羅蜜、十願後面要細說,對於社會大眾修法布施供養。十願跟十波羅蜜是重要的專題,我們要把它做一個專門課題認真來學習。

  第四句,『一切如來清淨法輪』,著重在「清淨」兩個字。什麼叫「清淨法輪」?「法輪」是教學,佛法裡面常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就叫做轉法輪。如果摻雜個人的念頭在裡頭,就不清淨;摻雜絲毫名聞利養、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不清淨了。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學習,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最圓滿的榜樣,我們應當向他學習。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國家的執著,他走出自己的國家,周遊列國教化眾生。決不是說利益我的國家,他對於所有國家平等看待,同體的愛護,沒有分別,對於不同的族群亦復如是。印度當時四種階級非常的嚴峻,他突破了。他是王族剎帝利的出身,是貴族,對於最卑賤的首陀羅一律平等的看待,種族的界限打破了。再跟諸位說,宗教的界限他也打破了,印度在那個時候,經典裡面所講的九十六種外道,那都是宗教徒,各個宗教徒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一律歡迎,有不少還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成為師生的關係,統統接受。你們想想看,是不是現在人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我們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是始祖,縱然過去有許多宗教也有這樣做,但是做得最成功、最有效果的,應當首推釋迦牟尼佛。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7:25)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6:27: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24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