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2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二二卷)  2002/02/0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22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第七段西南方華燄髻菩薩讚頌:

  這位菩薩在前面來集會的時候,我們看到名號稱為「普華嚴髻」。普華嚴髻,這個地方是「華燄髻普明智」,這個名字上不同的多,同的比較少,但是是一個人。他的十首讚頌是讚歎佛攝受眾生自在的大德,答前面「云何是佛自在」這一問,所以統統是現相來答覆。請看經文: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華燄髻普明智,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這一段是說偈的儀式。儀式裡面我們特別要留意的,這個念的遍數太多了,『承佛威神,觀察十方』,這兩句是上求下化,感應道交。經上重複這麼多句,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要以最簡單、最普通的話來講,我們學佛的同學念念不忘佛菩薩的教誨,念念不忘落實佛菩薩的教誨,你就得佛力加持。但是還有一點跟這個同樣重要的,念念不忘眾生;「觀察十方」是念念不忘眾生,尤其是苦難的眾生。哪些眾生在受苦受難?給諸位說,凡是沒有破迷開悟的,沒有明心見性的,都在受苦難折磨;特別是六道裡頭的眾生,迷得很深、迷得很嚴重。如果念念不忘苦難眾生,就能跟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佛哪有不加持的道理!

  往下十首頌是讚歎如來教化眾生的大自在,我們要學。我們現在不敢講教化眾生,與一切眾生能和睦相處,真正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照顧、互助合作,也就有一點小自在了。所以這十首頌就很重要了,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現在請看第一首頌:

  【一切國土中,普演微妙音,稱揚佛功德,法界悉充滿。】

  這一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十首頌裡面前面六首是講「攝生無遺」,第二段有兩首是講「寂用無礙」,最後面兩首是講「大用無涯」。我們看到這個內容,真的仰慕之心油然而生。「無遺」就是佛門裡面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都不會漏掉。也許有人說了,佛這麼慈悲度眾生,一個都沒有漏掉,為什麼不來度我?怎麼把我漏掉?有人來問過我。其實佛沒有把你漏掉,那為什麼你不得度?是你不願意佛度你,你不接受佛度你,這個沒有法子,這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這個眾生排斥,這個眾生不接受。問我這個話的還不是普通人,是出家人;還不是一般出家人,是修行修得很不錯的出家人。他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我如是回答他。他聽了很茫然:「我天天求佛度我,我怎麼會拒絕?」每天在佛菩薩面前磕頭許願,求佛來度他,他提出這些證明「我沒有拒絕」!

  那好,我得要問問你,佛法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修學的基礎、修學的根本是「淨業三福」,這個你不能不承認。「淨業三福」末後,佛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做到沒有?你懂不懂?三世諸佛淨業的正因;換句話說,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不管你是哪個宗派,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要從這個地方修起。我問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做到了沒有?怎樣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你沒有學過,那你還談什麼?你這不是拒絕嗎?是的,現在這個年代沒有人教了。沒有人教,自己學。不能說沒人教,我就可以不學了,哪有這種道理!會學的人,沒人教,到處請教,找不到人,找書。你自己不肯學,你這是拒絕佛度你。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的十條你做到了沒有?你說你做了。你做了多少?你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一般講,考試你能不能及格?第一條大概問題就很多,第二條更不必說了。

  「受持三皈」你做到沒有?「我受了三皈,我早晚課都在佛前打三皈」。那是形式、樣子,不管用的。「皈」是回歸、是回頭。你回頭了沒有?「依」是依靠,依靠三寶,你有沒有依靠?有沒有回頭?沒有依靠,你就是排斥,你不接受!佛就是用這個來度你。你自己天天在學,天天在騙自己,你沒有認真去做,你怎麼能怪佛沒有來度你,開玩笑!「三寶」,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明白,真的是簡單明白;「佛」意思是覺,「法」意思是正,「僧」意思是淨,這叫做三寶,「覺正淨」三寶。六祖大師怕一般人對三寶發生誤會,他從意思裡面來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覺正淨」三寶。我們從哪裡回頭?從迷惑。覺的反面是迷,我們現在是迷,我們要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你做到了沒有?我們從邪知邪見,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種種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那叫皈依僧。你做到了沒有?你沒有做到,你就是拒絕佛度你,拒絕佛菩薩幫助你。佛菩薩是真的在幫助你,你自己不肯接受,那有什麼法子!

  三皈之後,接著就是教你持戒,「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家學佛,「具足眾戒」就是五戒,五戒每一條都做到,叫做具足。「威儀」是處事待人接物的規矩、禮貌,你懂不懂?現在這個社會雖然已經不講「禮」,但是你有禮貌,處處受人歡迎,處處得人幫助,這禮貌還是好事。雖然社會一般人不講,但是真正有禮貌的人,人家都歡喜你,也都尊重你,對你有好感。由此可知,禮貌是人的天性,內有誠敬,外面自然就具足規矩、禮貌,這東西不學不行。「不犯威儀」,威儀是今天我們講的良好的風度。在大庭廣眾之中,言語動態都有分寸,博得大眾對你的好感,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試問問,你有沒有?第三條是大乘菩薩修的,最基本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說:「其他的你所學的,我就不要問了,就這三條你有沒有做到?你老老實實說。」然後你才真正發現,你排斥佛來度你,你拒絕一切菩薩來幫助你,我講的話都是實話。

  這一首偈是說佛,當然也包括菩薩摩訶薩有能力攝受眾生、教化眾生,他有能力。這個「攝受」,攝字意思很深。「攝」像磁石吸鐵,我們今天講磁鐵、磁石,它能夠吸鐵。諸佛菩薩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像磁石一樣,眾生一接觸就被他吸引;我們今天講磁場,這個磁場太好了,進入這個磁場他就捨不得離開,有這樣的力量。「能攝」,什麼能?就是智慧德能相好。第一首裡面是講的「身語深廣」,攝受眾生;這一首是講的「語業」,第二首是講的「身業」。教化眾生,我們在經上看得很多,有時候佛把「身」擺在前面,把「語」擺在後面。這個地方把語擺在前面,把身擺在後面,各有用意。這個地方排列的方法,跟佛在《無量壽經》講的完全相同。《無量壽經》上,佛教給我們善護三業,他把語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第二句才講身業,「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個意思我們應該能體會得到,眾生造罪業,語業犯的過失最多、最容易,要特別小心謹慎,守口如瓶。

  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從小就要學會說話,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說話要有分寸,要知道察言觀色。古時候,有父母教。父母教兒女相當辛苦,不但要教而且還要做榜樣給兒女看,才盡到父母的職責,把底下這一代教好。到了能夠接受教育的年齡了,老師教。你的長輩都有義務教導你,都要接受。長大了踏進社會,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份差事,你的上司教導你。公家機關,你的長官教導你;私人公司,你的老闆教導你,你的經理教導你。現前這個社會,大家把做人這樁事情疏忽了,倫理道德的教育丟掉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拿到博士學位了,不會做人,在社會上處處吃虧,沒有人緣。中國、外國都一樣,你要沒有相當好的社會關係、社會基礎,你做事情難,太難太難!即使你是有背景、有後台、有關係,別人對你陽奉陰違,不會真心對待你。為什麼?你的關係不是自己建立的,是靠外面的勢力。他為什麼對你好?他不是怕你,他是忌諱你後面的背景,不是真心來幫助你。

  我們在這個社會這幾十年當中看多了,看多之後,自己就有高度的警覺,處在今天的社會要自求多福。如果是心地善良,沒有一般人的心機、手段,真的你在這個社會難以生存。你做什麼?你能做什麼?你唯一能做的是安分守己,做一點小事業,能夠維持自己最低的生活。學佛的人老實念佛,你這一生能夠平平安安的度一生,這就不錯了。如果妄想升官發財,過那種奢侈的生活,那你叫自找苦吃。處今日之世,大非易事。幾個人能覺悟到?過去我看到韓館長的外孫,我常常想著他,這個人從小憨厚老實,沒有心機,沒有能力在這個社會上跟人家競爭;換句話說,他在這個社會上走投無路。最後他有自知之明,他選擇的是念神學院,畢業之後做牧師去了。正確,這個選擇是智慧的選擇。館長看他念神學院也很歡喜。為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話雖然這樣說,我們今天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僧團裡面,內部有沒有爭執的?有!再仔細觀察其他宗教,內部有沒有矛盾,有沒有爭執?當然也有,但是總比社會其他地方要稍微好一點。你會受到許多壓力,但是總不會把你開除,你還能夠生存下去。所以這些比較老成一點的人,社會上講他沒有能力跟人爭,總要選擇這條路。這條路裡頭,裡面的爭執也不少,如何懂得迴避?但是在宗教裡面,確實你以一顆虔誠的心,神明還是會照顧你。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薩會保佑你,佛菩薩會照顧你。

  現在是真正修行也遭人嫉妒,都是事實。我學佛五十年,出家四十四年,我一出家就講經,講經講了四十四年。我剃度的寺廟是圓山臨濟寺,我到台中去參學,學成之後回不去了,寺廟把我開除,不准我回去。再找其他的寺廟,沒有一個寺廟收容我,搞到這種地步非常悲慘。所以我被韓館長收容,在她家裡住了十七年。住十七年,我們才有一個小小的華藏圖書館,在景美民生大樓買了一個單位。最初我們那個道場只有五十坪,要合此地講的平方英呎,我們大概只有一千七百呎,我們的圖書館就這麼大。以後慢慢發展,一直到我們離開,我們的面積才到二百五十坪,大概將近有一萬呎的樣子。走投無路,但是這些狀況老師預先告訴我了,所以我們心裡有準備。我在台中學經,老師告訴我:你學經教,講得不好受人歧視,這個還無所謂;如果你講得好,你就走投無路。為什麼走投無路?別人嫉妒你、排斥你。我果然被他老人家料中,走投無路,苦不堪言。但是佛菩薩照顧,總還有地方住,還有講台天天可以練習講經,實在講我就很滿足了。因為我不會想明天,我也不會想明年,所以我活得很自在。我只有今天,今天一天過得很充實、過得很滿足,我就夠了。明天還沒有到,想它幹什麼?如果想明天、想明年,這個日子不能過。

  我們學佛依教奉行,沒有為自己,只感覺到佛家的經典這麼好,真正是世間第一等的好書,這麼好的教誨可惜世間人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就有義務、有使命把這個好東西介紹給世間人。我並不希求什麼果報,一生都沒這個念頭。所以這一生確實這是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告訴我的,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佛菩薩照顧你。我相信老師的話,我能夠度過許許多多的難關,受過許許多多的挫折、打擊,就是相信老師這一句話:一生佛菩薩照顧,順境逆境都是佛菩薩替我安排的。我自己一生隨緣不攀緣,逆來順受,往往一個打擊、一個挫折,確實都把自己境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歡喜!這是我自己學佛五十年當中的體驗,到晚年愈來愈自在了。

  年輕學佛的時候,許許多多夢想不可能實現,我想彌陀村、想淨宗學會、想學院,我自己知道都是夢想。為什麼?自己沒有福德。沒有信徒,沒有真正有財力、有勢力的信徒來護持,我又不會攀緣,這就是講一般交際應酬我不會。我只老老實實的讀經、講經、念佛,所以一生寄居在別人的道場。景美華藏圖書館是韓館長建立的,是用我的影響力,實際上是她建立的,如果沒有她,我不可能去搞道場。我這個人一生真的是讀書人,讀書人不會辦事,所以對於管理人、管理事務,我是外行,一竅不通。我不敢做,我做這個肯定失敗,找麻煩,心不得清淨。恐怕在這一生當中,連往生這個緣都毀掉了,那我就大錯特錯了。所以一生要依靠別人。難得佛菩薩保佑,我遇到韓館長,她照顧我三十年;她走了之後,這是佛菩薩安排李木源居士照顧這三、四年。去年,澳洲的緣成熟了。道場誰管?我是掛個名,決定不能管事。往年在圖書館跟我們一起同學的,在一起修學悟字輩的這些出家人,有二十幾個人,他們去管理,我現在是完全退居了。我只做一樁事情,在攝影棚裡面錄相;把《華嚴經》講一遍,《法華》、《楞嚴》、淨土「五經一論」各講一遍。

  香港、新加坡,這都是過去多年講經說法的地區,同學們很多,對我都很愛護。所以香港有一個攝影棚,此地有個攝影棚,澳洲是我自己建了一個攝影棚。我要把光陰抓緊,一年一定要工作三百天,每天講四個小時,一年錄一千二百個小時,這是我的功課。除此之外,一切隨緣,小事;這是我的大事,我要認真把這個工作做好,我對得起佛教,對得起這一生出家一場。第二首:

  【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所現眾色形,令入此法中。】

  這一首跟前面一首都是讚歎「能攝的身業」,前面一首是講的語,這一首是講的身。前面兩句是說的體,『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我們常講的清淨法身;後面兩句是講作用,有體有用。在這一點凡夫跟佛顯然不同,凡夫是以這個五蘊緣聚的色相以為是身,不知道佛在經上常說這個身是什麼東西?四大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四大就是「色」,「地水火風」這四大是色。四大五蘊眾緣聚合現這樣一個形相,眾生把這個當作身。諸佛菩薩跟凡夫知見不一樣,諸佛菩薩是以法為身,所以稱之為「法身」。這四大五蘊,緣聚形相就現前,緣散了,這個形相就沒有了。這個話你有沒有聽懂?如果你要是聽懂了,這個身沒有生死。緣聚緣不生,緣散緣不滅,不生不滅。

  那我們要問,這個身相到底有沒有?佛給我們講真話,「有即非有,非有即有」,給你講的真話。你要是不懂,我舉個比喻,譬如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個身,這本書是怎麼成為身?許多張紙訂在一起就成為書,這一本書是眾緣和合而現的形相。訂在一起這是書;把它拆開來,一張一張紙攤開,書沒有了,形相就沒有了。紙散開來,緣散了,書就不存在,就沒有書了。你們想想,緣聚,紙訂在這個地方,這個緣不生,一張一張紙並不生;拆開散掉的時候,那一張一張紙沒有滅,緣聚緣不生,緣散緣不滅。這個書的形相,你說它是有還是沒有?這個書就是代表我們現在的身相,我們這個身相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為什麼?緣聚就像這本書一樣。你想這個意思,你把它想通了,生死就了了,你對於生死的恐懼完全沒有了。你知道什麼?知道沒有生死,你知道沒有相。

  佛在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才會真正懂佛這個話的意思,確實沒有。所以給你說這個形相,佛在經上常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知道這個形相,真的確確實實是無所有、是畢竟空、是不可得。然後你再想到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一個道理,一樣通了,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畢竟空寂。你要把這本書,我剛才講的意思,你真正明白通達,你就通達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你的智慧就開了。你在這一切法裡頭,還會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不會了。為什麼會起妄想分別執著?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產生誤會。

  佛跟我們講,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連佛法也不例外,「因緣所生」,佛這一句話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你解答了。因緣所生,凡是因緣所生,都不是真實的,相有體無,事有理無。因有,告訴你果無。果怎麼無?果又變成因,因果永遠在循環、永遠在相續、永遠在轉變,因果有這三個特性,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轉變了,因果相續。所以佛法裡頭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佛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事理性相,他看得清楚,他看得透徹。我們凡夫全都看錯了,所以對於一切事都斤斤計較。佛菩薩在旁邊看到好笑,有什麼好計較的,畢竟空寂。佛菩薩何以生活得那麼自在?他了解,他不計較,他隨緣,隨緣而不攀緣。他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真放下得大自在,我們哪能曉得!

  這兩首偈是說一樁事情,「能攝受」,一個是言語,一個是形相。夫子教學也是把這個排在第一位,形相就是德行、言語;佛也是把這個排在第一位,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孔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沒有通過信,他們的見解,他們攝受眾生、教化眾生的方法、原理原則,可以說是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方法技巧上有一些不一樣,原理原則沒有兩樣。我們通稱之為「聖人」,他的聖明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頭一個我們要會說話,接著要有好的形相。確確實實,「以法為身」,這個道理很深。

  我們每個人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你什麼時候把「我」忘記?可以說從來沒有忘記過。睡覺睡得很熟,「我」還是沒有忘記,他會作夢。「我」是不是真有?大乘佛法裡面肯定真有,凡夫不知道。在佛法裡面,「我」的定義有八種,八種裡頭最重要的是主宰、自在的意思。我們想想看,拿這個標準來看這個「身」,身上有沒有我?身上有我,你不知道。身上什麼是我?四大五蘊是我,就好像這一本書一樣。是不是真有這本書?有。這本書真的東西是什麼?真的東西是紙張,紙張聚合這是一本書;紙張散掉,那就沒有了。那個書,真正的書是什麼?真正的書是一張一張的紙。聚起來,它不生;散掉的時候,它不滅,它不生不滅。我們看到什麼生滅?看到這個書的形相,這個形相有生滅,實質它沒有生滅。

  諸位要曉得,四大五蘊不生不滅。現在科學家也有所謂「物質不滅」,物質不滅就是五蘊裡頭的色法不滅,色是物質;「精神不滅」,精神是「受想行識」。我們這個身體是精神跟物質集合的一個形相。如果有物質沒有精神,這個身體叫死屍、死人;如果有精神沒有物質,我們叫他做靈鬼,中國人叫他做靈魂。孔老夫子在《易經》裡面稱他為遊魂,佛經典裡面稱他作神識,有精神沒有物質。所以這是精神跟物質合起來現的形相,精神不滅,物質也不滅。你從我舉的這一本書的例子,你去仔細觀察,你細心去體會。

  這個事實真相,對於我們的知見,也就是現在人講的宇宙觀、人生觀很重要,可以糾正你一些錯誤的觀念、想法、看法。想法、看法正確了,你得自在,你就有主宰,於是「我」就找到了。所以佛法承認有我,有真我;凡夫沒有我。什麼人有?覺悟的人有,不覺悟的人沒有。實在講不覺悟的人有,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沒有感覺,等於沒有。這裡意思很深,要細心去參究。

  從這一點,你就了解整個宇宙一切萬法,佛為什麼以法為身?法是指是什麼?萬事萬物,這裡面包括宇宙之間一切的道理、一切的現象、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這個「剎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太空裡面的星球,佛家講的世界。這裡面的眾生有有情眾生,有情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動物。動物是精神跟物質合在一起的;植物、礦物,我們一般人講只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而實際上還是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很微弱不明顯;動物的這個精神狀況非常明顯,反應很快。實際上連礦物、連自然現象,風起、雲飄、雷電、光波、電磁波、聲波裡頭都有精神在其中。怎麼知道?因為這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怎麼能脫離精神?心跟識是精神,怎麼能脫離?不能脫離。所以《華嚴經》裡面講,風有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山神、水神、花神、樹神、草木神,他都有靈性,他的靈性比較微弱,他不是沒有。

  佛徹底覺悟,了解事實真相。什麼是身?法界是身,所以稱之為「法身」。盡虛空遍法界,萬事萬物是自己,你什麼時候肯定了,認識、承認了,那恭喜你,你證得清淨法身,你就是法身佛。你剛剛證得,你是法身佛裡的小佛。《華嚴經》上什麼地位?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身了。這個「身」是我法身裡頭一個細胞、一個小分,這個形相我們世間人講有生滅,在佛法裡面不叫生滅,叫隱現;緣聚這個相現起來,緣散這個相沒有了,叫隱現,不叫生滅。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所以你覺悟了,你在一切法裡頭,覓生滅了不可得。那個生滅是個什麼法?你們要學過《百法明門論》,生滅是不相應行法,不是事實,是眾生的一個錯誤觀念,現在人稱之為抽象觀念,佛講得多清楚、多明白!

  一切眾生貪生怕死,為這個肉身造無量無邊罪業,不值得!為了三寸不爛之舌,跟許許多多眾生結下冤仇,你要吃牠的肉!肉好吃,誰知道好吃?三寸舌頭,到喉嚨裡頭就沒有味道了。為這個舌頭,要滿足他的味覺,造多少殺業,到果報酬償的時候才知道苦。佛在經上舉的比喻,「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殘害、互相食噉;這一生我吃牠,來生牠吃我。佛眼看這些眾生愚痴顛倒,可憐憫者!

  佛對於事實真相明白了,所以他示現的相清淨莊嚴;他的語,語意甚深甚廣,用這個來攝受眾生。「一切國土中,普演微妙音,稱揚佛功德,法界悉充滿」,這句話具體而言,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好的代表。你看看《華嚴經》上佛說的、菩薩說的,字字句句稱揚佛功德,他的境界遍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我們現在總有一點點體會到了。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都是佛現的身,都是諸佛如來的清淨法身。是諸佛如來的清淨法身,也是自己的清淨法身,自己現在不肯承認就叫沒有證得,哪一天你承認了就叫證得。你真的證得?沒有!《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得跟沒有證得之前一點分別都沒有,一個是明白了,叫證得;一個是完全不了解、不明白,叫沒有證得。實在講就是覺跟迷,覺了就叫證得,迷了就沒有證得。

  我們今天入不了這個法界是聽得不夠。我們無始劫以來,所受的薰習是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薰染,把我們薰糊塗了。所以心思冥頑不靈,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這個能力失掉了,過的生活不正常。要怎麼辦?怎樣才能恢復我們的性德?唯一的一個方法,佛教導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句話它的內涵就是戒定慧三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成就戒定慧。如果你涉獵的法門太多,你也是長時薰修,你戒定慧不得力;換句話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降伏不住。《金剛經》上講:「云何降伏其心?」你降伏不住。真正能降伏得住,有效的降伏,那是一門深入,長時期的薰修,這才能成功。

  我跟你們同學說過,我這一生是你們大家的一個樣子。我對佛法的薰修五十年了,我學佛第七年出家講經,一直到今天從來沒有中斷過,世緣放下了,名聞利養我在少年時候就看破了,這個也是緣。我少年時代,二十歲之前,中國對日本抗戰,我們那個時候是流亡學生,也是無家可歸,學校收容,所以我們懂得尊師重道,我們知道感恩老師。那個時候老師照顧我們,父母不在身邊,同學互相幫助,我才選擇這條道路,選擇了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雖然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真的是三寶威神加持,都能夠突破。

  同學們,你們想學佛,你們想有成就,我這一生這個經歷,值得你們大家做參考。我這一生修學的經歷,在台灣還有不少人很清楚、很了解。在台北的同學,在台中的同學,你們還能打聽得到。但是真正跟我在一起同學的,出家、在家的同參道友,對我很了解的,有許多人都不在了,都過世了。老一輩的這些法師,在台灣好像現在只剩下悟明老法師,其他的都走了。我們回顧這五十年,一場夢,時間確實一彈指,一場夢。我很幸運遵循老師的教誨,這條路總算是走出來了。

  所以我勸同學們,你要走這條路,這條路是光明的大道,有兩個基本條件,你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能遵守。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的前夕,囑咐後世的學生,「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要能守住這兩條,這條路你能走得通,遇到困難,肯定佛菩薩加持你;你要是不持戒,你要是怕苦,這個路你走不通。佛菩薩慈悲,想幫助你、加持你,加不上;你抗拒,不是佛不幫助你。佛教你,你不聽,你不願意受苦,你不知道那苦裡頭有真樂。中國古人講的話都是很有味道的,「苦盡甘來」,真正的法味、無上的法味是從苦裡頭來的。這些話都是真理,你能懂嗎?希望同修們要深思,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作佛、作菩薩去,還是往三途去,都在現前一念之間,這個路是自己自由選擇的。這是佛的恩德,這是佛的慈悲,這是佛的救度,我們自己能不能成就,責任在自己;諸佛菩薩盡到他們的本分,圓圓滿滿的盡到了。

  『所現眾色相,令入此法中』,後頭這一句多好。「此法」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佛菩薩果地的境界,我們通常講一真法界。佛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幫助你入佛境界。《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開示悟入,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悟」是明白了,完全了解、通達了。「入」是落實了,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跟佛完全相同,我給人介紹,為人家講法,我的行法、我的日常生活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叫入。入佛知見,那就是入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

  佛度眾生,佛幫助眾生做到圓滿,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佛幫助你還沒有圓滿。沒有圓滿,佛不放棄,要記住「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不放棄,佛不勉強你,等到你哪一天覺悟,哪一天回頭,佛再現身為你說法來幫助你。佛幫助眾生不著急,我們要曉得這些事實真相。不像凡夫,幫助一個人,著急得不得了,對方不接受,難過多少天。佛不會,佛知道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知道他什麼時候回頭。但是佛非常慈悲,總希望能夠幫助你早一天回頭,所以時時刻刻都在那裡暗示。感應裡面講的,「顯應顯示,冥應冥示,顯應冥示,冥應顯示」,佛以這個四大類幫助一切眾生,從來沒有間斷過。

  煩惱輕的人、染污輕的人、善根厚的人、心思敏捷的人容易覺察到,這一類的人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根熟眾生,容易得度,佛不捨棄,往往一生當中有圓滿的成就。只有心思愚闇、煩惱妄想分別嚴重,這個根性沒熟。雖沒有熟,佛也給他作增上緣,幫助他,希望他早一天成熟。從這些地方微密觀察,我們才真正知道佛恩廣大,佛對於一切眾生真的是無微不至。

  「所現眾色形」,這是隨類現身。前面經文講得很多,佛總是隨順一切眾生的樂好欲求。為什麼?這個樣子教導,眾生容易接受。你要是違背他的嗜好,違背他的願求,難了!他根本不能接受的。用現代話來講,這是圓滿的智慧、高度的藝術,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要認真努力在經典當中學習,處事待人要有智慧、要有藝術,在佛法的名詞是「善巧方便」,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要緊!人家歡喜你,就容易接受你的教化。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2:34)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6:22: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1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