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1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一二卷)  2002/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12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北方師子奮迅菩薩偈頌:

  北方師子奮迅菩薩,他的十首偈介紹完了。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引用《佛地經》,說佛身有十種化,也很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學講經說法的同學們,無論是出家在家,我們從事這個行業,「身語意」三輪的教學相當重要,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地經》裡面所說的,它也是講第一個「依身起」三種教學。經上講「化」,化的意義深,我們講教學只是講到一面,但是「化」,它還有成就,中國古人常講的「讀書變化氣質」,那就是教學的成就、成績。如果學了不能變化氣質,這個教學是失敗的,沒有收到效果。學佛很顯然。

  古時候讀書對於這一點非常重視,那個時候是私塾制度,家長請一個先生來教子弟,教了兩三個月,如果學生氣質沒有變化,這個時候必定把這個老師辭退,另請老師。學生時間最為寶貴,不能夠浪費時間,所以教學要重視成績。現代教學講究什麼?形式上的成績,考試答的卷子,分數好不好。從前不是的,從前是看氣質。

  真的,讀書變化氣質。學了之後,你像不像個好人?像不像個君子?從前教學標準是賢人君子,也是分三等,等於是現代學校三個學位,最高的「聖」,其次的「賢」,最低的「君子」。現在學校也是三個學位,博士、碩士、學士。在佛門裡面還是三個,也是三個學位,佛、菩薩、阿羅漢。像不像?大乘的標準,你學了,像不像個菩薩。我們一般講初發心的菩薩,像不像個初發心的菩薩。佛法裡面的標準非常明顯,比儒家講的明顯多了。佛法裡面講的,在家修行的標準是淨業三福、三皈、五戒、十善,你要不能夠落實,你不是佛弟子,你不是個修行人。出家的標準是《沙彌律儀》,標準在此地。老師做示範給學生看,不是一味無理的要求。

  首先,「身輪起三種化」,我念的是經上的文字。要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我們身體形相為眾生,佛教化眾生,眾生是教學的對象,為眾生做三種教化的榜樣。第一種是「受生化」,他這裡的意思講得好,「謂受最後身」。這個意思比前面《疏》裡頭的意思還好,前面《疏》裡頭意思是「隨類化身」,這個講到示現上,示現做最後身,來生永脫輪迴,這個叫「最後身」。死了以後還到這個地方來投胎,來搞六道輪迴,那就錯了,你的佛就白修了。

  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我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模範?絕對不是說我一天吃一餐,我一天只睡幾個小時,修那種苦行。大乘法裡面,無益的苦行,佛並沒有要求。我們是修「淨宗」,淨宗往生的人不是靠一天吃一餐往生的,不是靠不睡覺往生的,不是!靠什麼往生的?信、願、行,與佛相應。佛在哪裡?我講過多少遍,佛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首先要建立信心,堅定的信心是我們真正的依靠。把《無量壽經》的道理搞清楚、搞明白,《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要記住,依教奉行。所以每天讀誦、聽講,你要聽清楚、聽明白,你要做到;信、願、行,「行」就是做到、落實。

  經上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句話就是包含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千萬不要以為這部經上沒有說文殊十波羅蜜,裡頭意思都有、都圓滿,我們要把這些落實。又何況經文明明白白告訴我們,要修清淨三業。頭一條就把口業提出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三句就是十善業道。從哪裡修起?從十善業修起,十善業道都在這部經上。

  我們讀《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你記住就行了。「佛告龍王,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這句話了不起!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一切世間是講十法界,你就想想這一法多麼重要。這一法是什麼法?所謂「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那個「善法」是貫穿上面的,就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就是你心要善、思想要善、行為要善。《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善法就是十善業道,但是在《華嚴》、在《無量壽經》,那個善法包括的範圍大,它所包括的範圍圓圓滿滿的含攝「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要求的是落實,是要做到。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你看看「三輩往生章」、「往生正因章」說得很多,十善業道包括在其中,最要緊的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我們想到諦閑老法師那個念佛的徒弟鍋漏匠,不認識字,他為什麼能成就?他過的日子太苦了,他不想再過這個苦日子了。所以世尊入滅之前,交代後人「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成就?連鍋漏匠都不如,原因在哪裡?你過分享受了,你的日子過得太好了,把出離三途六道、求生淨土的念頭淡化掉了。鍋漏匠一生吃苦,那真叫苦不堪言,所以他那個求生的心是真實的、懇切的,他能成就。

  你看看方法多簡單,他懂不懂「發菩提心」?不懂。諦閑老和尚也不跟他講,講了他也不懂。那他怎麼能往生?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發的是真信切願,一心求生淨土,對於這個世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我讀了這一段文,我讚歎、我佩服,古人從來沒有這個說法。你們想想看,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不叫「大菩提心」,那這叫什麼!所以不必講什麼「三心」,《起信論》的三心、《觀經》上的三心,講得不好就把人講迷惑了。蕅益大師講得好!所以印光大師讚歎《要解》,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

  我們古晉建了一個念佛堂,我非常希望那個念佛堂能夠遵守諦閑老和尚的這個方法,不要研究經教,到那邊去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部《彌陀經》。早晨的早課念《無量壽經》,晚上晚課念《彌陀經》,其餘時間一句佛號念到底。念累了休息,那邊有寮房讓你休息;休息好了,趕緊到念佛堂去念佛。我們提供這個環境。那個地方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跟圖文巴的學院不一樣。圖文巴學院是要培養弘揚佛法、講經說法的人才,不相同。古晉那裡做好了,那是成佛的道場,無比的殊勝。一個人專幹,一個人成佛;兩個人專幹,兩個人成佛;大家一起幹,個個成佛。

  我們做個榜樣、做一個典型,給這個世界淨宗道場看一看。如果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那你就錯了,「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進入這個道場,沒有別的話,就是為念佛來的。所以要現身說法,以身作則,出家人帶領在家人。在家人也不可以自甘墮落,如果看到出家人不行,我在家人來帶你們,做榜樣給出家人看,這是應該的。在家是菩薩,出家是凡夫,誰肯真幹誰就是菩薩,就是佛的化身。現身說法,示現最後身,我在六道無量劫的輪迴,這一次是最後一次,來生沒有了。這是《佛地經》上講的,比清涼這個圓滿究竟。

  這個事情真的是做得到,不是做不到,諺語常說:「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告訴諸位同學,現在講經的人太少了,大經沒有人講了;如果有人講,我天天給他磕頭、天天禮拜他,我到山上老實念佛去,我幹這個事。我可以做另一種示現,用另一種的方法啟發大家、勉勵大眾。實在是因為講經說法的人沒有了,我是被逼的,不得已來幹這個事情,這是給講經人做一個樣子。

  古晉那邊,希望有同修給修行人做個樣子。鍋漏匠是最好的榜樣,往年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法師是最好的榜樣。修無法師也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出家之前,他作泥水匠,都是過苦日子的,「以苦為師」,很有道理。我還記得香港亞視到我們這裡來訪問,在我們三樓吃飯,吃完之後他們說:「這樣的伙食,你們修行能成就嗎?」我聽了有感觸,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不常在這邊吃飯,你們不要以為我吃得很好,我吃得不如你們。我通常吃的菜是兩三個菜,你們擺起來這麼多。有一次新加坡前總統黃金輝,我們在居士林一起吃飯,看到居士林的菜,十五道到二十道,他也讚歎,他說:「我平常吃飯只有五個菜」。這是做過新加坡總統的,我們出家人十五道菜以上!

  現在這個時代,開發中的國家,已經開發的國家,物質生活水平都提升、都富裕了,對於飲食起居相當的考究,怎麼能過苦日子!所以一旦災難來臨的時候,你怎麼能活得下去!富裕的日子過習慣了,要把你的生活水平往下降,你難過!你受不了!由貧轉到富貴容易,由富貴再降到貧賤,難過!

  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過貧賤的生活,出去托缽只托七家,每一家給一點點,這一缽飯是七個人家供養的。缽的大小叫應量器,我能吃多少,我用多大的缽,不能太大,不可以過分,過分是增長貪心。我能吃多少就用多大的缽,所以從前缽的大小是適合自己的食量,叫應量器。現在沒有了,現在你們受戒,那個缽是紀念品,象徵性的,沒有人用它了,但是總要記住佛陀教導我們精神之所在。

  物質生活降得愈低,決定有好處。你要曉得,佛這樣作法是做給我們看的。眾生貪心重,怎麼樣把貪心給化解,那是大難事情。飲食起居裡頭幫助你斷貪心,貪瞋痴斷掉了,不但是三途的緣斷掉(我們不能講因,因是阿賴耶裡面的習氣,不容易斷掉),緣斷掉了。加一點功夫,六道的緣都斷掉了,你才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對於你念佛求生,那真是大有幫助。

  什麼都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貪佛法還是墮餓鬼道。你要知道餓鬼道是貪心變的,不是說我世間名聞利養不貪了,我貪佛法,換一個貪的對象,這個不相干。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心,不管你貪什麼,貪佛法還是墮餓鬼道,不能不曉得。所以要斷貪心,不是換對象,不是換個對象,許許多多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你就知道了。

  我們「身」怎樣做模範給眾生看?實在講,一般學佛的人粗心大意,鍋漏匠給我們做了示範,修無師做了示範,去年居士林的老林長給我們做了示範,最後身!老林長的往生,我們從他的冤親債主附身得到證明。冤親債主附身跟我們講,他往生極樂世界去了。冤親債主們看到很歡喜、很讚歎,絕不找麻煩。看到他念佛往生,大家都覺悟了,來求受三皈,來請求聽經。聽經,他們還特別要求聽《地藏經》、聽《十善業道經》,這兩種經對鬼神的利益最大。聽《無量壽經》他們也歡喜讚歎,「《無量壽經》的光太大了」,鬼神透給我們的訊息,這會集本不錯!鬼神這樣讚歎。人不相信,那是他業障深重,他不如鬼。今天修行,說老實話,人不如鬼,真的一點都不錯。

  第二種,這是身業住的,「神通化」,經上講「謂現諸變等」,這個不好懂。這一條清涼大師講得比這裡好懂,清涼講種種教學,善巧方便,機會教學,清涼這個解釋很符合經義。教化眾生,眾生多,哪裡都是,時時刻刻心裡想著,身體要做到。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我們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以善巧方便啟發他、教導他、幫助他,這也有階段的。他沒有接觸過佛法,第一個階段,幫助他正確的認識佛教。第二個階段,幫助他對佛教生起信心。第三個階段,誘導他深入經藏。第四個階段,勉勵他如教修行。這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裡面,方法無量無邊,這些全都叫做「神通化」。

  第三個「業果化」,是要把修學的成績表現出來。你說學佛,學佛有什麼好處?現在人所懂得的好處,煩惱輕、智慧長。你不如!你心裡頭有憂慮、有牽掛、有煩惱、有分別、有執著;我雖然也有,比你輕得很多。你的日子過得很苦,心理上的壓力、身體上的壓力很沉重;我沒有壓力,輕鬆自在,這些就是成績表現。特別是對我們一些熟悉的朋友們,早年我們都一樣,好像賽跑一樣,我們在起跑線都是平等的,在一條線上。我們的家親眷屬、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同學同事,這幾十年來在社會上,各人走各人的道路。現在遇到了,我們一比,迥然不同。我的身體比你好,氣色比你好,精神比你好,體力比你好,容貌比你好,修得的!這是什麼?是這些年來修行的成績,表現給你看。

  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世法裡頭也說「相隨心轉」。你是不是真的心善?心善相就善。是不是真正為別人?真為別人,你為人人,人人為你,「得道者多助」!幫助你的人多;現在人說的,支持你的人多。你辦事不是為自己,是為社會、為眾生。所以果報呈現給大家看,別人看了就會相信,這是事實。佛法先落實自己,然後你修行必定有福報。福報決定不能自己享,一享福就迷了、就糊塗了、就墮落了。福報來了怎麼樣?給一切眾生享。諸佛菩薩福報都是圓滿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一生托缽?為什麼不要人侍候他?他做給我們看,絕不享受,這就正確了。我們學佛,佛是以身作則。我們今天知道了,自己所享受的,什麼是真正的福報?健康長壽就是真的福報!

  許哲居士這兩天還來看我,她真正有福報。一百零四歲了,身體健康,不需要人照顧,她還照顧二十多個貧病的老人,那些貧病的老人只有七、八十歲而已!她以一百零四歲來照顧那些人,這個叫有福報。還能為社會大眾服務,名聞利養邊都不沾,這叫做福,我們要知道。絕對不是說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那未必是福報,從那裡得來許許多多希奇古怪的病。所以長壽一定要健康,不要人侍候。

  過去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五歲都不要人照顧,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最後的兩年,兩次飲食中毒,那個飲食中毒是他的慈悲心。人家供養東西給他吃,他知道那個東西不乾淨,但是別人誠心供養,當面吃給他看,讓他生歡喜心。他吃的時候,這個東西已經變味了,他是個醫生,回去之後用解藥就把它化解了。第一次化解了,過了幾個月又遇到一次,他還是這樣表演,回去再化解的時候,毒已經擴散,來不及了,這一次吃了虧。這樣一病倒,病了幾個月,體力衰了,畢竟是九十七歲的老人!

  所以那個時候,我到台中去看過他幾次,每一次看他的時候,他都特別叮嚀囑咐,不要上館子吃東西,特別叮嚀吃東西要小心。這個絕對不是佛門一般人講的惜福,錯了。東西味道變了就不能吃,你吃了生病,生病需要別人照顧,那就不是培福,那叫享福,福不好享。我在台中十年,常常跟老師在一起,接受別人的邀請,我都是坐在他旁邊。那個菜變了味道,他就用手碰碰我,這個菜不要吃。懂得衛生,通情達理。而不是說這個要惜福,惜福搞得一身病,那是惜的什麼福?吃的東西不能放得太久,自己要是吃不完的,趕緊送給別人。不能說這東西放壞了、不能吃了,再去送給別人,那你不是害人!日常生活當中要做種種示現,這都是神通、都是業果,身教!

  「依語輪起三種化」,言語也有三類教化的方式。第一類是「辨揚」,辨是辯才,揚是宣揚佛法,這是後得智,你有能力、有辯才教化眾生。三輪裡面,諸位要記住,第一個是形象,身輪三種教化是現相,我們今天講的以身作則,身教!第二類才是言教,言語。你有智慧,你有見識,大家對你能夠信得過,樂意聽你的,接受你的指導。第二種讚歎、勉勵,目的是勸學。他這裡說得好,「謂讚勝勸學」,你有辯才,你能夠幫助別人斷疑生信,能夠為別人解答疑難。看到眾生做的好事、善事,應當要讚歎,我們中國人講的隱惡揚善,他做的不如法的事情不必宣揚,要知道替他遮蓋,不說。這是什麼?積自己的德,積功累德,那個德是從這個地方積的。別人做的善事,惡人做的善事,也要獎勵,也要讚歎、鼓勵他,讓他自己回頭反省,我做許多惡事,人家都原諒我,一字不提;我做一點小小的好事,你看人家讚歎。讓他良心發現,他會改過自新,他會回頭向善,無量功德!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依語輪起三種化」的第三種「慶慰化」,慶祝、安慰。看到他發心進修,勇猛精進,要給他安慰,要能夠適時鼓勵他,為他慶喜,這對於他的進修會很有幫助。同時不僅是在言語上的幫助,如果他有需要,我們在精神上、在物質上都應當要成就他。為什麼?成就他是成就正法常住,是成就眾生的離苦得樂。個人修學的成就,肯定影響社會、影響大眾,影響的面愈大,影響的時間愈長,在佛法裡面講功德殊勝。所以我們幫助一個人,或者幫助一個團體,要曉得真正的義趣是幫助他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放光、現瑞。他教化之影響,就是佛光普照,無一不是利益眾生,從這個地方著眼那就沒有錯了。這是說口教化眾生的三條。

  下面接著是「意」,就是起心動念,化導眾生有四句。第一是「領受意化」,這個我在前面說過,一定要有好學的念頭,確確實實有上求下化的意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求佛道為什麼?是為教化眾生,絕對不是為自受用,這就對了。如果為自受用,還是脫離不了自私自利,依舊不能脫離中國人所說的文人氣息。在世法裡面講,不要說聖賢,連君子這個地位、這個境界都達不到,何況諸佛菩薩,甚至於聲聞、緣覺的果證,哪裡會有分!

  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說,我們每天勇猛精進在學習,為的是什麼?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念佛就夠了,學修無師、學鍋漏匠就行了。為眾生!就像智者大師當年所說的,他老人家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不為眾生,自己依教修行,可以取得西方世界更高的品位。為了教化眾生、幫助別人,所以要處理一些繁雜的事務,對於自己修行當然有障礙,所以他說他往生只是五品位。五品位是什麼位次?「凡聖同居土」,上中輩的往生,品位不高。這就是說菩薩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就如地藏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可是菩薩給我們做的示範,這個犧牲奉獻他有底限的、有標準的,什麼標準?自己決定得生淨土,品位低一點沒有關係,肯定往生!

  這種示現是真的,還是假的?跟諸位說,是善巧方便,是來勉勵我們的,不是真的。智者大師,說老實話,怎麼可能生凡聖同居土?你看看他一生講經說法,我們今天所看到他註解的經論,那個境界是大菩薩的境界。在我們佛門裡頭傳說,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應化再來的。所以他的示現是權巧方便,勸勉我們這些凡夫,不應當自私自利,應當有犧牲奉獻的精神,用意在此地,所以要知道他那個不是真的。我們在佛法修持,境界提升一層,他老人家的心思,我們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依照他這個方法去學習,錯不錯?絕對正確,決定沒有錯誤。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決定超過你的意料。就像《法華經》上的比喻,原來自己心目當中,只希望有一個羊車就滿足了,沒有想到得到的是大白牛車。智者大師的示現亦復如是,這是佛法常常講的真實教誨,我們不能不懂這個意思。

  「意化」裡頭,第二個「決擇意化」。這就是常常一切時、一切處觀察眾生的根機,應機施教。觀機不僅是個人,還要留意社會的風氣。社會風氣淳厚善良,那我們講經說法要幫助社會大眾如何保持、怎麼樣提升。如果社會風氣不善,我們講經說法要幫助他改良,要幫助大眾覺悟,幫助大眾回頭是岸。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社會環境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是不善的;不但是不善,還是嚴重的不善,真正是佛經上所講的「五濁惡世」。濁與惡不必加以解釋,每個人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面對著當前社會大眾,我們這部經講演、教學重點要放在哪裡?自己就清楚、就明白了。

  所以印光法師的示現,給我們明確的指導,世出世間的善法都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中國的道統能夠維繫幾千年而不衰,我們想想是什麼原因?因果的教育!近代,尤其是最近半個世紀,如果再向前推,我們中國人講一個甲子六十年,最近這六十年不重視因果了,沒有人談因果教育,也沒有人相信因果報應。可是因果報應的這些事實報導,中國外國都有,我們常常在報紙雜誌裡面看到。對這個社會有沒有影響力?好像沒有影響力了。大家看到這些報導,認為是偶發的事件,不重視它,不把它當作一回事,以為這些與自己不相干,這是很大的錯誤!

  印光大師為我們示現,挽救這個世間的劫運,就是要靠因果教育。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為我們所示現的,我讀他的文章,讀他的《文鈔》,篇篇都提到這個問題。由此可知,老人在世,無論對什麼樣的人,都是用因果來勸導,種善因必得善果,造惡業必定得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他老人家傳法十六個字,他老人家一生所奉行的也是這十六個字,自行化他,沒有離開這個原則。「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是老人傳法的心印!我特意請加拿大溫哥華一位金石家陳風子老先生,今年九十一歲了,請他給我刻一個印光大師傳法之寶,就這十六個字。

  老人這十六個字,第三句是「信願念佛」,我把它改成「老實念佛」;「老實念佛」也是印光大師常說的。他教人從什麼地方落實?從哪裡學起?從《了凡四訓》,大力提倡這個小冊子。這個小冊子教什麼?就是教你相信因果,深信因果;你能深信因果,你自自然然就會斷惡修善。為什麼?我想要好的果報,我就要修好因;我不想受不善的果報,不善的因我一定斷掉。所以修行起步從哪裡修?斷惡修善。善惡要有標準,他老人家用《太上感應篇》、用《彙編》;《彙編》就是有註解,那個註解都是事實、古往今來的公案,做為每一句善惡報應的證據,用這個做為善惡標準;「十善」應當依教奉行,「十惡」必須戒除斷絕;最後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所以他一生,「弘化社」流通的書,分量最多、流通最廣的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把佛經的流通放在第二位,把這個放在第一位。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祖師要這樣作法?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警惕。我們看到六十年之後今天的社會,明白了,祖師用心之苦,現在看到了。我們要不循這個路子走,很難避免不墮落。為什麼?內有煩惱習氣,外面有無量無盡的誘惑,你能受得了嗎?你真有能力不為所動,不被誘惑?那是什麼樣的定力、什麼樣的功夫!稍稍不謹慎,必定墮落,自己要清楚、要明白。誰救你?自己救自己,諸佛菩薩都救不了你,這是真話。

  諸佛菩薩幫助我們,就是經教。經教涉獵得再多、讀得再多、聽得再多,自己不能回頭,還是墮落。你想想,死了之後墮落三途,學這個東西有什麼用?等於零。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脫離三界六道,幫助我們往生佛國的,這個叫實學,真實的學問。所以世間這些事,我們還要不要做?要做。「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要認真做,做出好榜樣來給世間人看。學佛不是消極的,是積極的,學佛真正能夠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做再多的好事不居功。不要說「我做多少多少功德」,你有這個念頭就錯了,有這個念頭,對於你往生產生障礙。這種念頭興起來,你來生脫離不了六道,你做了不少好事,你來生在六道裡面享福而已。六道的福能享嗎?太可怕了!

  我們看看今天這個世界上,大富大貴之人,過去生中就是修的這個福報。今天在這個社會上,作總統的、作國王的,擁有億萬財富的,都是過去生中在佛門修大福報,著相修福,這一生福報現前,一享福就迷惑了,不肯再進修。福報大了,造業大,這一生福報很快就享完。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遇到善知識,「迷而不覺」,再加上「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那個消福消得厲害,多生多劫修的福,十幾二十年就消掉。福消了,罪業現前,麻煩大了,來生三途惡道去了。這就是佛法裡面常常講的「三世怨」。佛給我們提出警告,就是第一世修福,知道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把修福忘掉了,造罪業;福享盡了,罪業使第三世墮落。這是三世怨,經論裡頭無數次的警告。

  所以我們要常常留意現前社會大眾的根機,為他選擇法門。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祖師已經替我們選擇「淨土五經」。夏蓮居老居士把《無量壽經》五種譯本做成一個會集本,供養末法九千年的眾生,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五種原譯本是古時候翻譯的,有一部分經文很不好讀,意思不明顯,很不好懂。所以宋朝王龍舒居士有鑑於此,他就做了會集本。他的會集本收在《龍藏》裡面,經題是《大阿彌陀經》,他用這個題目。他所會集的是四個原譯本,《大寶積經》裡面這一分,王龍舒居士沒有見到,所以意思就不圓滿,有欠缺。

  到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第二次會集,魏居士五種本子都見到了,當然他會集的超過王龍舒的本子。可是會集不容易,對於經文取捨不夠謹嚴,有疏漏之處,而且把原文的字改動了,這是印光大師非常反對的。他改動沒有問題,他對於佛教通宗通教,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這個例子一開,往後的人,沒有他的程度,看不懂隨便就改,那經典傳到後世,面目全非,這個例子不能開。

  古大德遇到經本的字不一樣,他在底下註,註明哪一個本子這個字是什麼字,不敢改動,這是正確的,盡量要把它本來面目保存下去;就是錯誤了,也把它錯誤擺下去,不要改正,註解註在旁邊,這個方法好!所以你們看看日本編的藏經,《大正藏》有校刊集,《大正藏》最大的特色,校刊集做得好,這樣流傳才不至於有錯誤。因為從前經本是手抄的,我們自己也抄過書,難免把字抄錯、漏掉,或者多一個,在所難免。這麼大部頭的典籍,就是印刷排版也常常排錯字,校對這個事情不容易!

  從前李老師常講,過去總以為這不是難事,自己做的時候才真正曉得不容易。台中當年印經是用排版的,經過五、六次的校對,印出來還有錯字。李老師知道這個工作不是容易事情,細心謹慎去做,還是難免有錯誤,盡心盡力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所以一定要懂得,為當前社會、當前眾生迫切需要的,為他決擇法門。我們雖然沒有這個能力,前面有祖師大德已經在帶路了。我們只要能信得過,能夠守住祖師的教誨,堅定的信心,這一條路我們能走得通。

  第三「發起意化」,這個意思跟前面講的相同,就是要知道幫助眾生發起宿世的善根。我們一定要肯定一切眾生都有善根,在佛法裡面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看看,諸佛菩薩他們的言詞是多麼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中國古人也是非常肯定「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就是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還有什麼話說!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話說得多好!本覺就是善根,本覺就是佛性,本有!不覺是無明,不覺是煩惱、是妄想執著,這個東西本無。本無的,決定可以斷掉,哪有斷不掉的道理!斷不掉是你不肯斷,你要肯斷,立刻就可以斷掉,它本無!本有的,決定可以證得,它不是外來的。

  換句話說,十善業道是你本有的,十惡是本無。六波羅蜜是你本有的,六波羅蜜的反面是六種障礙,那是本無的。布施波羅蜜是你本有的,慳貪煩惱是你本來無的。持戒波羅蜜是你本來有的,惡業是本來無的。忍讓是你的性德,你本來有的,嫉妒瞋恚本來沒有。精進波羅蜜是自性本具的,懈怠懶散本來沒有。禪定是本有的,散亂本來沒有。般若智慧本來有的,愚痴無明本來沒有。這個要搞清楚,從這個地方建立了信心。本有的,我一定可以恢復,我可以證得;本來沒有的,我決定可以斷掉。本來沒有的,為什麼現在這麼難斷?習氣!你被這些不良惡習氣薰染的時間太久了,所以感覺得我斷煩惱好難好難,好不容易。其實覺悟的人、明白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哪裡是難事!由此可知,難與易關鍵是在覺悟。你覺的程度愈高,斷煩惱、證得自性的性德很容易;你覺悟的程度不夠高,你要斷煩惱、要證性德,難!

  因此世尊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明白了,不能不感恩。沒有這樣長的教誨,提升我們高度的覺性,我們要斷煩惱實在不容易,這是世尊的大恩大德。所以幫助眾生,啟發他的悟性,啟發他的善根,這是好事,在教學裡面也是第一樁大事。勸導他斷惡修善是救急,他不墮三途,但是出不了六道。所以要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幫助他破迷開悟,才是真實功德、真實的教學。讓他覺悟,明瞭宇宙人生真相,明瞭人際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真正做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佛法的教學,超過一切世間的教學。所以佛被世出世間人稱之為「世尊」,道理就在此地。

  第四個意思就是建立佛法的教育。我們一般常講的正法久住,不能沒有這個行儀。正法久住,形式重要,實質更重要。形式是我們一般講硬體的設備,實質是要後繼有人,我修得再好、講得再好、教得再好,我死了就完了,後繼無人,我常講你的成績等於零。佛法能傳到今天靠什麼?代代有傳人。我這一生的成就,印光大師傳給李炳南教授的,李老師傳給我的,我傳給誰?我底下要沒有接班人,到我這裡就斷掉了。世間法裡頭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要沒有後代是大不孝。我們佛法裡面要有接班人,我有後!

  我們今天在此地辦培訓班,為什麼?培養接班人。培訓班裡面有這麼多同學,有一、兩個成就的,我們的成績就保全了,我相信一、兩個肯定會有。我們今天在澳洲辦淨宗學院,目的亦復如是。培訓班是短期教育,我們最初從三個月辦到現在六個月。澳洲淨宗學院,我們教學的構想是九年,這是長期的教學。九年前面兩年做紮根教育,著重在德行。但是《華嚴經》可以聽,不要在《華嚴經》上下功夫;你要在《華嚴經》上下功夫,你就錯了。

  前面兩年,時間精力用在哪裡?用在戒學。換句話說,我們要作佛,作佛要先學做人,做人的基礎是《弟子規》、《十善業道經》、「淨業三福」、《沙彌律儀》,我注重在這裡。我的要求是要做到,不是你會背、會講,沒有用,要做到。怎麼作法?一天做一條,這樣才能夠落實。每天都想學是落空的,一天做一條,你會學得很紮實。兩年的時間,這個課程圓滿,然後你喜歡哪一部經論,選一部專攻。往後這七年,我採取李炳南老居士教我的方法,我不限制同學,看你們自己的能力,一部經學會了,可以學第二部經;第二部經學會了,可以學第三部經。

  「會」的標準是什麼?我也採取李老師的方法,能講、能行。你能把這一部經講得清楚、講得透徹,你能把這一部經裡面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部經你學到家了,你可以學第二部。達不到這個標準,你就永遠學這一部。一部經學十年、學二十年、學三十年,古時候大有其人,一門深入!這是建立正法久住世間,不能沒有這個心。

  但是這個心要有緣,緣成熟了要做,緣不成熟不能勉強。我們到新加坡,難得李木源居士發心,促成培訓班的緣。去年,難得澳洲那邊的緣成熟,我們能夠順利建立一個淨宗學院,都是很自然的成就,沒有絲毫勉強。這個機緣我們抓住,我們認真努力,相信我們對佛法會有一些貢獻,會給整個世界的佛法做出一個好的樣子,做為我們往生淨土的資糧,我們這一點願望就滿了。好,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經文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1:31)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6:21: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15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