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0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0七卷)  2002/1/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07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香燄菩薩偈頌第九首:

  【一切廣大剎,億劫不思議,菩薩三昧中,一念皆能現。】

  這一首偈還是說微細入於毛孔剎中所起的作用。『一切廣大剎,億劫不思議』,先把菩薩的境界跟我們說出來,然後讓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如何能夠證實?能夠契入?末後這兩句說出來了,『菩薩三昧中,一念皆能現』,契入沒有別的,就是在一心、一念。九法界的凡夫為什麼不能夠契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沒有得一心。由此可知,淨宗所修的法門確確實實是個直截了當的法門。為什麼?它修一心,一心就是一念。所以我們如果得一心不亂,華嚴境界就契入。菩薩毛孔當中所現的大用,我們要知道,這個作用是圓滿的。為什麼?性德的流露。心性是圓滿的,一心不亂何嘗不是明心見性?這個道理要懂。

  在這首偈子裡面我們要學的,就是要學「菩薩三昧中,一念皆能現」。菩薩的三昧,三昧是正受、是正定。在哪裡修?怎麼修法?你要問說在哪裡修?一切時一切處,一切順逆境緣都是菩薩道場。用什麼方法?那真是叫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問題是我們不會。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你會麼?」這句話的意味深長,這句話的境界不可思議,「你會麼?」給諸位說,全在日常生活當中,事相殊勝妙好,佛法裡面講無比的莊嚴,我們一般人講都做到盡善盡美。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就是三昧。修行到哪裡去修?一般人總是要找一個清淨環境,深山裡面人跡不到,沒錯,確實有這種根性的人,有此必要。特別是對初學,為什麼?初學的人環境影響你的情緒、影響你的身心,不能不選擇,這是初學。

  我們選擇這個地方建道場,理由亦復如是,盡量避開誘惑,減少不善的影響,這樣的環境有助於我們身心的清淨。可是諸位必須要記住,這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手段,也就是初學要用這個手段。我們現在是初學,初學有初學的修行方法,有教導的方法,學做人、學辦事。自古以來,初學著重在修福,老修著重在修慧,度眾那要福慧雙修。無論是宗門教下,總不外這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在《華嚴經》裡面有沒有?有,但是跟一般修行不一樣;《華嚴經》這三個階段融合在一起,所謂「行布不礙圓融」,行布就是次第,「圓融不礙行布」,所以《華嚴》這個方法快速,跟大乘不一樣,速度快、成就高。《華嚴》多聽,你的心量自自然然拓開了,這是大乘法裡頭沒有的。捨不捨次第?不捨。還是要從嚴持戒律做起,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嚴持戒律,處事待人接物要守規矩。

  我們現在是初學,難在哪裡?我們的壞習慣養成自然了。諸位到這個地方來共同學習,年齡都是三、四十歲,有些同學接近五十,半百之年了。從小養成的壞習慣,現在聽了佛法,很想發憤用功來改自己的毛病習氣,難,很難!想改也改不掉。這是什麼原因?古人所講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你已經養成習慣了。我們要不要改?要改,不改不能成就。不改,你的成就只是阿賴耶識裡面種善根,善根增長不能成熟;要是真正去改,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熟。說老實話,為什麼改得這麼困難,為什麼改不掉?說實在的,你對於事實真相認識得不清楚,雖然聽經聽了這麼久,懂不懂?好像懂了,細細的去觀察你沒有懂,似懂非懂。我們要問,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當然之理。為什麼說當然?因為你沒有做,你沒有落實,你說「我懂了」,你的知沒有通過試驗,你這個知就不真實、不踏實。怎樣試驗?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這是試驗。

  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要把佛經裡面講的這些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這是試驗。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我的思想、我的見解確實改變了,把我自己從前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放棄了,統統換成佛菩薩的想法、看法,通過試驗。佛菩薩在經論裡面教給我們斷惡修善,這些教誨我們要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境界現前,一切人事物立刻就能夠判斷是非善惡,有這個能力。是善的要去做,不善的不但不能做,念頭都不起,通過這個試驗。天天在試驗,年年歲歲在試驗,盡形壽不捨離。這個樣子你的解跟行就相應,功夫就得力了,改毛病、改習氣不是難事,輕而易舉。所以感覺到困難,沒有去做,很想做、想統統都做,做不來,太多了。

  章嘉大師教我們,一天做一條,今天我修不殺生,我真的把它落實了;明天,我修不偷盜。不是說到明天我修不偷盜,我就可以殺生了,不是這樣的,學了一條之後要保持,受持。這樣一天學一條,三個月你就脫胎換骨,你就不是凡人了。你能夠保持個兩三年,你就是聖人,真佛弟子!所以功夫得力從哪裡下手?絕不貪多,積功累德,一天一條慢慢的累積起來,你就成了德,用這個辦法。你看看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怎樣斷惡修善的?用功過格,一天也是一條兩條,他不是一天要做個幾十條、幾百條,不是!這個樣子做,紮實、腳踏實地。《太上感應篇》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也用這個方法,一天學一句,我在這一天一定要做到這一句,到第二天我就學兩句,第三天我就學了三句;真肯這樣作法,三個月到半年,你的氣質就不一樣。古人講「讀書在變化氣質」,我們佛法裡面講轉凡成聖,你雖不是大聖是小聖。小乘須陀洹就是小聖,初信位的菩薩就是小聖。我沒有證得須陀洹、沒有證得初信,總跟初信、須陀洹靠近了。我們學天台大師的話,不能證得圓滿位,我要證得分證位,須陀洹的分證位、初信菩薩的分證位,你說這行不行?肯定可以做到。

  勇猛精進,對自己不能縱容、不能姑息,對自己真的要嚴格的約束,對別人要寬宏大量。你看看許多人學佛,學到老一無所成,什麼原因?就這個地方搞錯了,他對自己很寬大,對別人要求很苛刻,彼此兩方面都不得利益。你對別人嚴格要求,別人看你自己也做不到,對你生懷疑、對你生誤會、對你產生叛逆。自己對自己過分的放縱、放逸,德修不成,學不能進步,一直到老死後悔莫及。可是我們看看現前一般學佛的人,到臨終後悔好像還不多,至死不悟,你說可憐不可憐?這種人我們曉得果報在三途。真正學佛要記住,「菩薩三昧」。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菩薩三昧。最高的享受不是吃得好、穿得好,不是世間名聞利養、榮華富貴,不是這個;最高的享受是你真正覺悟了,身心清淨一塵不染,最高的享受。身語意業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真正享受。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為我們示現的最高的享受,你看他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看到他不是苦不堪言嗎?王子,他可以作帝王,他為什麼過這種生活?這種生活比作國王享受還要殊勝,我們凡夫看不懂。凡夫當然看不懂,你迷在五欲六塵之中,你不知道。這一樁事我們要細心去觀察你才能明瞭,粗心大意你看不出來。在中國古代,顏回之樂孔老夫子知道,別人看不出來。別人看顏回窮途潦倒,過著最低的物質生活,夫子知道他快樂,不亦悅乎!世間人以為什麼是樂?名聞利養是樂,榮華富貴是樂,物質生活過得非常好這是樂,以為這是樂。在新加坡,我看整個新加坡這個都市裡頭有一個真正快樂的人,許哲,是新加坡最快樂的人、最幸福的人。在新加坡的同修,你們想想我的話,你們仔細的觀察,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心地沒有一個惡念,身口沒有一個惡行,這才是真正之樂,真正的享受。

  方東美先生在佛經裡面看出佛菩薩,說出這麼一句話不容易,他們這個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一般人看不出來,說不出這句話來。由此可知,他能說得出這句話來,他沒有入這個境界,也非常靠近。我們佛法裡面說,他沒有證得究竟位,他證得分證位,感受到佛菩薩生活的氣氛,他才能說得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最重要?三昧最重要,三昧叫正受,你想想這個名詞的意義。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要知道六道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什麼叫不正常?心有憂喜,身有苦樂,這個享受不正常;反過來看,諸佛菩薩的享受,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叫正受。再說得明白一點、明顯一點,心沒有煩惱、沒有習氣,身沒有生老病死,這是正受。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他是為生老病死而發心修行的,生老病死這個問題不能解決,那他的修行就沒有結果。這個問題他真的解決了,沒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從哪裡來的?是從苦樂憂喜裡頭來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離妄想分別執著,覓生老病死了不可得。這個話意思很深,一般人聽不懂。離妄想分別執著,你的真心本性現前,自性裡頭本具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般若智照之下,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哪有什麼意思?確確實實了不可得,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答案,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人的生活,起心動念都跟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融合成一體,他怎麼不快樂?他怎麼不自在?全部華嚴的境界就是菩薩三昧正受,我們要想恢復正常的享受,那就先要把不正常的享受放下。初學的過程當中,事要放下,為什麼?事不放下會影響你。你看到這個事相,你那個心又動了,煩惱又起來了,要遠離。真正得三昧之後,這個事要不要放下?不需要。為什麼?「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得大自在。

  初學不行,佛為弟子所制的這些禁戒,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完全是教初學。像我們教子弟一樣,教小朋友,小朋友不懂事、無知,要告訴他「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吃東西「這個不可以吃,那個不可以吃」,說了許多禁忌;到他長大智慧開了,他都通達了,還需要教這個嗎?不需要。小時候已經養成習慣,自自然然他就合規矩。孔老夫子他自己也說,七十以後言談舉止不用作意,自然合規矩。這個合規矩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身菩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雖然事事無礙,不失規矩。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佛要不要去持戒?不需要,自然就是這樣,從來沒有起個心、動個念「我要持戒」,自自然然就如法,那就叫做究竟圓滿。我們的心還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還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那你就得受戒。自己要問自己,哪一個人不受外頭環境影響?不受外面境界影響的,一個也找不到。

  我這一生當中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所以佛、菩薩,很多菩薩是古佛再來的,讀《華嚴》我們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來現身。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首先樹立一個形象給我們看,為我們做一個樣子,做個榜樣、做個模範,中國大陸講「樣板」。供養大眾,希望大眾見到、聽到,能有所覺悟。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梵網經》上他老人家自己說,這一次是第八千次,常常到這個世間來。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作菩薩、作比丘、作優婆塞、作優婆夷,不知道有多少!應化在社會裡頭各行各業。哪個行業裡頭沒有佛菩薩?如果沒有佛菩薩,這世間還得了?那不知道亂成什麼樣子!今天這個世間,大家曉得妖魔鬼怪多,佛菩薩也不少,要沒有佛菩薩應化其中,這個社會早就毀滅掉了。佛菩薩應化在其中,把這個事情平衡了,還能維持這個樣子。我們這個亂世、這個亂象能不能轉好,完全看眾生的覺悟。眾生覺悟,首先自己覺悟。

  所以我問同學們,你們是願意作菩薩?還是願意作妖魔?什麼是妖魔?存心損人利己,這是妖魔;存心捨己為人,這是菩薩。菩薩跟妖魔,就在自己一念之間。我給社會大眾帶來煩惱,我就是魔王,魔子魔孫;我給社會大眾帶來是清醒的覺悟,那你就是菩薩,真佛弟子!真佛弟子你的前途一定是往上升,魔的弟子你將來必定墮惡道。這個事情自己要清楚,自己要下定決心,擺在面前「佛」、「魔」兩條道路,你走哪一條?佛的道路開始走起來好像很辛苦,愈走愈自在,愈走愈快樂,那個路是寬的。魔的道路眼前走起來好像滿幸福,為什麼?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起心動念都是害別人。這個路子前面是狹窄的,愈走路面愈狹小,走到最後阿鼻地獄,我們不能不明白。

  菩薩三昧怎麼修法?經上講得很好:「一念皆能現」,就是一念覺,這個說法我們還是不好懂,還是不曉得從哪裡下手;說得再淺一點、再明白一點,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經典裡面的教誨,你才能得菩薩三昧。學教、修行,學教要不能落實在生活裡面,修行兩個字落空了。譬如佛教我們布施,我們非常慳吝貪而無厭,布施是對治這個煩惱的。我不肯修布施,我的貪心與日俱增,慳貪的煩惱一年比一年嚴重,慳貪墮餓鬼,你一年一年跟鬼接近,自己錯自己不知道。佛教導我們用什麼方法破慳貪?用布施、供養。佛教導我們,用禮敬的方法破自己的憍慢。如果說平常我只尊重某一個人,某一個人說話我聽,其他人跟我說的不聽,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為什麼?傲慢習氣沒斷。傲慢習氣人都有,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來的,生下來就有。

  你仔細觀察嬰兒,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在地上爬,你看他有沒有傲慢?你仔細觀察,貪瞋痴的習氣你就看到了。他看到那個糖他會去抓,如果跟他同樣一個大的小孩,他兩個就會爭,雖然不會說話,那些動作上你都看得出來,都想要得到。得到歡喜,得不到就哭,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得的。我們學佛從這些地方真的是微密觀照,你就了解。儒家講「傲不可長」,佛家是傲慢一定要把它消滅掉,不能有,這個東西障礙性德。所以佛教我們禮敬諸佛,一切恭敬。我也聽說不少的同學來告訴我,某個人對師父很尊敬,只聽師父一個人的話,別人講話都不聽。我聽了怎麼樣?我聽了搖頭。為什麼?他聽我講經這麼多年他沒有開悟,他要悟了怎麼樣?一切恭敬。什麼人的話都能聽,有智慧揀別,他說的話是好話,我們應當記住;說的話是不好的話,要把它忘得乾乾淨淨。

  許哲有這個本事,成就自己的善心善行。誰是我的老師?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華嚴境界!善人是我的老師,不善人也是我的老師;善人我要向他學習,不善人是我的一面鏡子。看到他的不善,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這樣的不善?」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惡人是我的老師,我統統恭敬,平等的恭敬、真誠的恭敬,真的學會了。我如果看到這樣的同學,我歡喜。當然初學跟一個老師有畢業的一天,我們佛法講「出師」,你覺悟了。覺悟了你就去參學,這樣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德能。好,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香燄菩薩偈頌最後一首:

  【一切諸佛土,一一諸菩薩,普入於佛身,無邊亦無盡。】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非常好,他說「非唯一會」,就是不只是這一會,「一切菩薩皆入佛身,方為讚佛」,這個讚頌才圓滿。每一位菩薩都入佛身,這個佛身是毛孔;入一毛孔,一切毛孔亦復如是,每一個毛孔裡頭都入。入一佛如是,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的一一毛孔統統入,這個法界叫不思議法界。我們在經典裡看出來,事實真相是重重無盡,這才是事實真相,沒有一樁事情是單純的,重重無盡。所以我們想釋迦牟尼佛怎麼會契入這個境界?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真的是不可思議,這才真正叫莊嚴佛淨土。佛法的殊勝,令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在世尊把這些事實真相為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在這裡;它最極的殊勝是教導我們證入,這才叫實學,我們不是來聽講故事的。正如旅行一樣,我們現在還沒有起程,我們來聽他給我們介紹需要走的這一路的狀況,我們希望達到目的地的那個狀況。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是這個,終極目的是教我們開步走,是要我們達到目的地。

  諸佛菩薩為這麼一樁事情倒駕慈航,到九法界裡面現身為大家說法,不是來講故事給你聽的,沒有什麼好講頭,是想幫助你達到這個目的地。確實我們有這個心想修行,想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成佛,但是哪裡曉得成佛有這麼殊勝?一切大乘經上講的真正是介紹,所謂「滄海一滴」,《華嚴經》上介紹得多,說得詳細,這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給你說就是極樂世界的境界。一切諸佛果地上的境界,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的境界,一切諸佛這個境界是相同的。菩薩入一切佛身毛孔,我們無法想像,果德上真的是大圓滿,真正是大解脫、大自在。我們讀了聽了,禁不住要問:我能契入嗎?這個問題問得好,你能有這個問題問出來,可見得你有心了,佛法講你的善根觸動了;你要沒有這一念,你的善根還沒有觸動。經教你眼看觸動了,這個光碟你在聽講觸動了,你生起嚮往的心,興起戀慕的心、求得的心。這個心是覺心,你真正覺悟了,非常可貴。真正這種心,這個念頭發起了,你會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你這個念頭不動,生不起來,佛菩薩想加都加不上;念頭才動,一切諸佛菩薩都知道,怎麼不會加持你?這種加持是幫助,不是情見是智照,自自然然法爾如是。所以這一句總結才結出讚歎的圓滿,讚佛到究竟之處。

  前面兩句話要記住,『一一諸菩薩,普入於佛身』,「一一」是一切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的菩薩,每一位!這個菩薩,的指等覺菩薩,也能夠引申旁及地上菩薩,他們有能力,三賢位的菩薩達不到這個境界。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很幸運選擇淨土法門,我們要問,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的這些菩薩眾,下下品往生的,能不能入這個境界?我給你說的答案是肯定的,能入這個境界。為什麼?《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清楚,《阿彌陀經》上也說得很清楚,十方世界念佛眾生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那怎麼不能入這個境界?你曉得這個道理,你才真正了解淨土法門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不是虛妄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淨宗法門殊勝,到底有幾個人曉得?有幾個人能說得出來?但是你要記住,帶業往生你的煩惱習氣並沒有斷,你只是一句佛號功夫得力,伏住了,雖有煩惱習氣它不起現行,這樣的境界。我們今天煩惱習氣常常起現行,要知道這樣不能往生。煩惱習氣是有,我有能力控制住,它不起作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印光大師那四句偈不得了,我們選作院訓,「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只要做到這十六個字,你往生就有把握。出家人敦倫盡分,就在「沙彌律儀」,沙彌律儀要不能做到,這句話就落空。倫是倫理,佛門有佛門的倫理,上下尊卑。佛法是講平等,心地平等,事不能平等。五個指頭伸出來長短不一樣,你要是平等,好,把它切成一樣長,哪有這個道理?什麼叫平等?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平等,要懂得這是真平等。事上你把它切平,平等了,心裡頭不平,你那個平等是假平等,不是真平等。

  前面我們念過,「身住一切處,一切皆平等」,我們提倡修學的重點:真誠、清淨、平等。我們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味真誠來接待,這就是平等。但是你要曉得,為什麼事上不能平等?事上是緣,緣不平等。事是怎麼形成的?是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平等,所以事相不平等。我們每一個人長的相不平等、不一樣,但是眼見是平等的,你有眼能見,我有眼我也能見,耳聽也是平等的。實實在在講,這個見聞還是不平等的,為什麼?每一個人所見的感受不平等,每一個人聽的感受也不一樣。有人聽了喜歡,有人聽了憂愁,這怎麼會平等?我們不談感受,只談作用,眼有見的作用,耳有聽的作用,那行,那是平等的;到感受,那是分別執著,又不平等了。所以唯有隨順佛陀的教誨,佛陀今天不住世,他的教誨就是留下來的這些經論。經論我們也不必學很多,我們只選擇其中的部分。實在講,古德講得很清楚:「一經通,一切經通」,古人確確實實一生專攻一部經。

  晚近我們所看到的,江味農居士一生專攻《金剛經》,周止菴居士一生專攻《心經》,他們在一部經上下的功夫深,用的時間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年,三、四十年專攻一部,他成為專家。你想想看,今天學《金剛經》,自自然然會選擇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你要是參考註解一定是它擺在第一,不會去看別的,這用三、四十年的功夫!你要研究《心經》,你一定想到周止菴的《心經詮注》,他變成這部經的權威學者,我們用世間的話來講。他們不是世間學者,他們有學還有修。這些人很難得,都是求生淨土。江味農居士常常講,「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念佛往生的。末法時期這些大德,都是做出這種形象來給我們看,教導我們。這些人不是普通人,我心目當中都是佛菩薩再來示現的,教我們怎麼學法。我們一般人學佛、學經教貪多,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看,不懂得學習的方法、不懂得這裡面的訣竅,所以時間浪費、精力浪費,到後來一無所成,真可惜!

  我早年在佛光山,佛光山剛剛開山的時候,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星雲法師找我,我在那裡教了十個月。我跟法師建議一個學生學一樣,或者把它分成小組,三個人學一樣,那個時候學生有一百多人。一生專攻這一部經,做專家不做通家。法師沒有接受,他說這個方法是好,但是不像學校,沒有採納。如果那個時候要採納,今天佛光遍照世界,我們能想像得到。全世界缺少弘法利生的人才,那個時候如果真用這種方針來培訓,那現在每一個人至少都有三十年的功夫,三十年用在一部經上,不都變成江味農、周止菴?那還得了!我在此地勸勉我們的同修,還是幾十年前的老話,希望你們專攻一部經,不能貪多。貪多嚼不爛,貪多你的心不定,菩薩三昧你得不到。一門,很容易得菩薩三昧。為什麼?心是定的,沒有妄想。

  我學一部,別的同學講經我可不可以聽?可以,那叫參學。我講《華嚴》你可以聽,聽完就算了,不要去研究經本,也不要去看註解,聽完就算了。你還是研究你自己的那一門東西,你把你所聽到的融會到你自己那一部經典裡面,你可以去發揮。對於《華嚴》不需要深入,你那一部通了,你的《華嚴》自然通了,就怕的是你不通。要通,研究是決定研究不通的。要怎樣才通?解行相應,你就通了。你所學的東西要不能在行裡頭求證,沒有法子通,也就是說你沒有辦法開悟。悟是要功夫的,功夫是要在生活當中歷練的。你看看善財五十三參歷事練心,這是修學最後的一個階段。就像現在一般學校畢業了,畢業之後實習,如果你是學師範的,你要到學校裡教書實習,實習個一兩年,成績不錯才發文憑給你;沒有通過實習,這個文憑不發。你要是學技術的,你要到工廠實驗室去學習,實驗,你真的學到了。你學工商管理,給一個工廠、給一個商場,你去管理,看到你管的成績不錯,文憑頒發給你,承認你。

  佛法是要通過實習的,我們在學院裡頭天天上課,日常生活當中你慢慢去磨鍊,解行相應。到你有了這個基礎,你到外面各個道場去參學,就是五十三參。要通過這樣的實驗,你那個智慧才叫真正圓滿,方先生以前教給我的。沒有通過實驗的不是真智慧,為什麼?你沒有經過考驗。善財童子出師之後,出師就畢業了,他念的學院是文殊菩薩辦的,在文殊菩薩那裡學成,畢業了,出去試驗、歷練,在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去參訪。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連貪瞋痴也是佛法。於是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現實的社會。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眼前森羅萬象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個經是活的。我們今天展開這個經典是什麼?說明書,是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的說明書,為我們介紹,我們明白了,曉得在哪裡學。

  「一一諸菩薩,普入於佛身,無邊亦無盡」,這是什麼境界?這個境界原來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在佛毛孔中,一一毛孔無不如是,我們去想這個境界。佛法通常不用想,為什麼?想裡頭有心意識、有情執,就是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去想,想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觀,所以不用想用觀。觀照,佛家用的術語,觀照不用心意識,也就是離分別執著,沒有成見在裡頭。想裡頭有成見,「我以為怎樣怎樣」,有這個東西摻雜在裡頭;觀,沒有。用現代人講的話,觀是純粹客觀的,想是帶著主觀,主觀往往把事情看錯,客觀才能看到真相,沒有主觀觀念在裡頭。我們應付一切人事物,有時候稍稍夾雜一點主觀觀念,到最後怎麼樣?最後發現錯誤,這是我們在參學裡頭得到的教訓。錯誤雖然不大,小小的錯誤我們就得到警覺,就知道回頭,就知道錯誤的根源在什麼地方。我們從根本上修正,這個錯誤才能夠不再犯。

  這一點相當不容易,你看看古人所說的,人要不犯過,這是個理想,除了如來真的一點過失都沒有,菩薩都不免,聖賢人都不免。夫子常說堯舜都難免,這是中國的大聖人,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最敬仰的,都還不能夠說完全沒有過失。所以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就說明改過非常重要。聖賢人與我們不相同的地方在哪裡?就是他們知過能改。凡夫生生世世還搞六道輪迴,知過不能改,差別就在此地。我們讀香燄光菩薩這一段讚頌,他提醒我們什麼?他教導我們什麼?我們在這裡頭又學到些什麼?我們修學佛法,古大德常常說「開卷有益」,這三個問題要有肯定的答案,我們這堂課沒有空過、沒有白上。

  《華嚴經》好,經文長,菩薩多,每一個菩薩都來教導我們。有時候方法非常接近,有時候不一樣,都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但是你要成就,你要記住一門深入。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法門還是《華嚴經》上的,沒有離開《華嚴》,我們選擇的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的一位善知識,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跟著普賢菩薩走。普賢法門要怎樣才能夠契入?記住他是大乘圓教等覺菩薩,古大德說比這個說得還要高,他不是說大乘,一乘,一乘圓教等覺菩薩。菩薩行先決的條件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不發不是菩薩,發菩提心才算是菩薩。我們沒有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們這些年來把它歸結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說法大家好懂,這就是菩提心,你用這種心去修行,叫普賢行,用這個心去修十波羅蜜、去修普賢十願,就叫普賢行。

  我們是把經典上佛講的三心,寫成了五個。菩提心的體就是真心之體,真如本性,「真誠」,就是經上講的至誠心。至誠心是真誠到極處,沒有絲毫虛假,這是體。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裡面我把它寫成三條:「清淨、平等、正覺」。古人講深心是好善好德,這個解釋也很好,我把深心說作「清淨、平等、正覺」。迴向發願心,我寫成「慈悲」,馬鳴菩薩講的他受用是大悲心,慈悲就是大悲心,慈悲就是迴向發願心。這樣說起來大家好懂,不需要再加以解釋。我們要常存這樣的心,要常念普賢十願,要常行文殊十波羅蜜,我們就是修普賢行。念念求生淨土,把這個功德迴向莊嚴佛淨土。天天念「願以此功德」,什麼功德?你有什麼功德?如果我們存心常念、常行,那就是功德。這個功德,上可以供養諸佛如來,為什麼?依教修行供養;下可以供養微塵數剎土眾生,真正做到,那是功德。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

  特別在現前的社會,儒跟佛衰微到極處,在家出家的大德看到眼前這些狀況,沒有不痛心流淚的,我看過,都在想方設法來拯救。拯救,根本在人才。往年我聽說趙樸初老居士在上海參加一個佛教會議,他提出來:「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還是人才,要培養人才。」他知道人能弘法,非法弘人。世出世間任何一個事業,要想建立、興旺,沒有人才做不到。錢財沒有用處,那是助緣,人才是正因。但是人才太難了,要找什麼樣的人?用世俗的話來說,要找真正肯犧牲奉獻的人,這種人難找。不能夠犧牲奉獻、不能夠捨己為人,怎麼教也教不出來。他有這樣的悲願,發這樣的大心,縱然遇到知識差一點,他也能成就。因正,善根厚,稍稍有一些啟發他就能悟入。沒有這種悲願,不能犧牲自己,佛菩薩來教他都沒有用處。他的道心發不起來,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是說真的沒有辦法,他自己做不到。

  我們看到古時候蘇秦、張儀懸梁刺股,發憤求學,成功了。那是真苦,讀書夜以繼日,晚上打瞌睡怎麼辦?從前都是留長頭髮,屋梁上栓個繩子,頭髮綁在繩子上,打瞌睡頭一低下來,這個繩子就把你吊起來,用這種方法。佛家講的勇猛精進,我們在這裡看到了。而不是像現在疲倦了趕緊去休息,放逸懈怠慣了,毛病習氣改不過來。沒有古人這樣的毅力,沒有古人這種決心、精神,所以一生往往空過了。要想成就,不吃苦頭成就不了的。去年香港亞視到新加坡來訪問我,我們在淨宗學會招待他吃飯。吃完之後,他是沒有給我說,他是跟別人說,他說「過這樣的生活,你們還會有成就?」他講的話一點都不錯,生活太富裕了。居士林的菜比淨宗學會的豐富得多,居士林的菜大概十五道到二十道,淨宗學會通常才七、八個菜。你看看人家,他不是學佛的,他是電台的記者,有這樣的感想,我相信他在中國大陸訪問,看到出家人一定非常清苦。我們今天過天堂的生活,沒有受過苦,成就難了!我在學佛的時候我吃苦頭,真正吃苦頭十五年,往後就好像一般生活,你們認為正常了。古人講的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肯吃苦、怕吃苦,一點小小的挫折都禁不起,這個人不會有成就。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經文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0:58)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6:20: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14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