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60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0二卷)  2002/1/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02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南方法喜菩薩偈頌第五、六、七首,有一些同學希望我把這三首偈重新再講一遍,希望能夠聽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第五首:

  【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

  這一首偈是一般大乘人的境界,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引用這個說法。三首偈都是講「體用無礙」,體是性體,用是德用,如來果地上是已經證得了。我們凡夫有,雖有,但是自己不能夠覺察,所以雖然也是從體起用,因為被業力所控制,這個無礙就變成有障礙了。偈頌前面兩句,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說得很好,就相上來說「無生現生」,好懂,一般中等以上程度的人都能夠聽得懂。有從哪裡來的?有從無來的。法相宗裡面常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諸位學過這麼多年的大乘佛法,都有這個認識。覺,覺性不動。什麼叫覺,什麼叫不覺?這個意思我們要搞清楚,覺是不動的、是清楚的,不覺就動了。就像水一樣,佛經裡頭常常用水來做比喻,水在平靜時一點波浪都沒有,這個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是覺,覺的意思。如果這個水起了一點波浪,動了,動就是不覺,它也能照,照到外面的境界相就是支離破碎的。小的波浪還好,雖然不是照得純真,接近真,接近真實。動得幅度愈大,把這個境界相就破壞得愈多,大風大浪,幾乎這個境界相完全照不出來。那個倒影在水面上,的的確確是支離破碎的,佛常常用這個做比喻。修行人心愈清淨,外面境界就照得愈清楚,就像水的動跟靜的現象一樣。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心如止水,不動,所以外面這個境界相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夫心是動的,九法界眾生動的幅度不一樣,愈往上去動的幅度愈小,愈往下面去動的幅度愈大,他心不定。心不動的時候水就恢復平靜,平靜的水它就有照的作用。照就是智慧,般若智慧的觀照。心一浮動,智慧就沒有了,智慧沒有就變成煩惱。我們可以這樣說法,諸位從這個比喻上去體會,這個水在平靜的時候,這個照叫智慧;起了波浪它也照,那個時候照叫情見、妄見,他所見到的事實真相是一點點,不完整、斷斷續續的,很不容易連成一片,六道眾生如是。你要是明白這一個道理,你就曉得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為一切眾生解決問題,他不需要學習,他不需要問你,你一說出來他都知道。為什麼?你見到的事實是片面的,他見到的是完整的,他照的是完整的,你所照的是片面的。你一個波浪起來的時候,你這個波浪照的是一小片,另外一片你照不到,你照的是支離破碎的。

  這個事情我們很可以在水邊,比如在江邊、在海邊,我們在香港,香港這邊看九龍那邊的景觀,那個海水是有波浪的,大致輪廓你可以看得清楚,細細看不行,看不清楚。如果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像湖面沒有風浪,它的倒影跟形相就一模一樣,我們從這裡去體會。所以佛教學生、教大眾最重要的是什麼?妄念要斷掉,妄念就是波浪。妄念為什麼不能斷?你會被外面境界影響,境界就好比風一樣,譬如人家讚歎你,你歡喜了,這一歡喜,清淨心失掉,平等心失掉,你就照不清楚;別人毀謗你、侮辱你,你瞋恚心生起來,那個波浪就更大。在這個時候做種種決定,怎麼會沒有錯誤?

  中國在古代這些讀書人,為什麼要選擇這些讀書人,書讀得很好的,讓他來擔任重大的任務?古人有一句話說:「學問深時意氣平」,為什麼?通情達理,他對宇宙人生的道理明白了,雖然沒有完全明白,比一般人要明白得很多。他那個心也是在動,他那個波浪小,一般眾生的波浪大,他波浪小所照的就能夠指導波浪大的。意氣平!修行人要注意,我們的意氣不平,什麼功夫都沒有。《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往生西方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清淨平等覺,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方法,用這個方法要做出成績出來,成績是清淨平等覺。所以這一句佛號,要把清淨平等覺的障礙打掉,才起心動念趕快「南無阿彌陀佛」,歸到阿彌陀佛這裡。七情五欲、貪瞋痴慢打掉了,用這一句佛號代替了,常常這樣鍛鍊,時時刻刻這樣鍛鍊,鍛鍊到一段時期心靜下來,靜下來就是煩惱習氣伏住了,往生就有把握。要是伏不住,不行!

  大乘法裡面平常所講的「相」,這是從相上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萬事萬物,星球、生命從哪裡來的?心現識變。但是心跟識都沒有相,「無生」,無生是講心性、是講性識,它能現相。所以不要說性了,就從阿賴耶識就有四分,四分裡頭有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從哪裡來的?自證分是體,其他三個都是作用。自證分生見分,見分生相分。證自證分是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就是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於自證分、見分、相分完全明瞭,那個明瞭叫證自證分,真實智慧。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都具足四分,這個理,修學大乘的人不能不懂。

  相從哪裡來的?相從見來的。見是什麼?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是心想,「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見是心想,這是見分。相是幻相,想來的。譬如我們現在在此地,我們提到布里斯本淨宗學會,大家去過的馬上就想到了,淨宗學會的形象都在你腦海之中,就現相了。沒有去過的,聽到這個名詞他就起了妄想,他也能想,想的時候不切實際,可能跟道場就有很大的差距。你聽說的愈多,或者你看過這地方的圖片,那你想的比較接近,從心想生。見分是想,能見,能見一定要見到相,相就出來了。「見」用現在的話是屬於精神,相就屬於物質。物質從哪裡來的?精神變現出來的。精神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裡變現出來的,自證分就是真如本性。凡夫差在哪裡?凡夫差在沒有證自證分,沒有智慧,完全著了相。

  你看看我們世間的學問,世間學問到今天為什麼不能夠像佛法這樣的把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搞不出來?原因都在精神、物質這兩方面下功夫,不知道精神跟物質是同源,同一個根源:自證分。因此,佛家講心物是一,哲學上講心物,佛法裡頭用的是空、色,《般若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這個意思含得很深、很廣,要曉得空跟色是一。或者佛法裡頭也有說「心、色」,心法色法,心法跟色法是同體,同出於一源,那個源就是心性。這個樣子你才能夠找到根源,但是你不能執著,執著你永遠見不到,你所見到的模模糊糊。為什麼?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很微細,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修行人,佛為什麼把它分作這麼多階級、這麼多層次?就是你妄想執著輕重廣狹。妄想分別執著輕的人層次就高,妄想分別執著重的人那就在下面。

  如果就十法界來說,這個都是我們假設的,佛法界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沒有,菩薩法界這三種有,很輕,緣覺法界比菩薩法界重一點,聲聞法界比緣覺又重一點。下面是天法界,天下面是人法界,愈往下面去愈嚴重,到地獄法界全迷了,是妄想分別執著最嚴重的。法界無量無邊,那個輕重成分不相同也是無量無邊。我們這幾個人在一起,大家都是人,每個人境界不相同,每個人智慧不相等,什麼原因?每個人的分別執著輕重不相同。愈輕愈淡薄,顯出來這個人很有智慧;堅固的執著,不肯放棄自己執著,他的煩惱習氣就顯得很重,顯出他沒有智慧,道理就在此地。這是把佛法修學、教學原理原則給我們說出來了,讓我們了解現前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總歸納起來不外乎六根、六塵、六識,這個十八界就講清楚了,把宇宙人生真相歸納這十八類,說盡了!根,這是講正報,我們的根身;識,我們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有作用,它有照的作用。照有智,智照這是佛菩薩,是覺悟的人。有情,情我們就不叫照,叫見。為什麼叫情?你裡頭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這種照我們就叫做情見。就像水起了波浪,起了波浪它還是照,照不到真相,水平如鏡才能照到真相。這是我們講的前面兩句。

  後面兩句是從心性上講的,「無住而住」,『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法性用虛空來做比喻,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沒有辦法比喻得恰到好處,實在不得已,用虛空來做比喻。性、法性就是真心,就是本體、就是理,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真理。它有沒有?它確實有,它是宇宙萬有的根、宇宙萬有的本,宇宙萬有是它變現出來的,但是它沒有形相,換句話說,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鼻舌身都沒有辦法接觸到,意也緣不到;意是我們想,怎麼想也想不出來、也想不到,它真有,所以用虛空來做比喻。「諸佛於中住」,這個住是什麼意思?這個住就是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與法性融成一體。怎樣才能融成一體?你的心要如虛空,你就融成一體。你的心要不是虛空,你就違背了法性,你就迷失了法性。我們跟諸佛、跟法身菩薩不相同的,是我們心裡頭有念,有絲毫妄想,你就有住。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頭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你要到本來無一物,你就「諸佛於中住」了。

  你還有一物,你心裡還有一個念頭,你就不住法性。你住哪裡?住妄想。凡夫住在妄想裡頭,住妄想的人無事生事。這什麼意思?六道本來沒有的,三途本來沒有的,十法界本來沒有的,為什麼會有?因為你住妄想生這麼多事。那些覺悟的人他們住法性,不住妄想,看到我們住妄想不住法性的這些眾生,「夢幻泡影」,他們在作夢。佛菩薩法身大士們看得很清楚,九法界眾生都在作夢,這個夢很苦,苦惱!為什麼?他不醒。佛菩薩來教化眾生,好比什麼?推推他:「醒來!醒來!」,把他喚醒。菩薩法界的人根利,一推他就醒過來了;六道裡面的眾生,怎麼推他醒不過來,偶爾醒一下,哼一聲,哼一聲翻過去又睡著了,就是這個樣子。地獄眾生你怎麼樣推他,他不會醒,氣都不吭一聲,睡得太熟,他不覺,就好比這種境界。這一首偈的意思我們要明瞭、要清楚。

  下面兩首是怕我們著相,佛講無生而示現生,是沒錯,你要是一分別、一執著就錯了,你不解如來真實義。這首偈,如果諸位真正明瞭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學習的要領,後頭兩首偈不要講了,講就多餘的。馬鳴菩薩教我們聽教聞法,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離言說相,你聽講經、聽說法,不著言說,他多講幾句、少講幾句,長說、短說,無關緊要,你要體會這個意思。離名字相、名詞術語,像這個地方講「佛」、講「生」都是名字,「有生」、「無生」都是名字,離名字相,不要分別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第三個離心緣相,你只是一味去聽,不要想,你要想它「這是什麼意思?」完了,落在意識裡變成情見。你要是真正懂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是智照,你只管聽,聽的時候真的入定了。離言說、名字、心緣,人入定了,這樣聽經會開悟,會斷煩惱習氣。為什麼?煩惱習氣都是從分別著相而來的,你現在不分別、不著相,你用的是自性般若觀照。

  像《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你用智照,不是用情見。世間人用情見,尤其是六道裡頭的眾生,哪個不是用情見?你要是用智照,那你很容易超越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凡夫成佛,佛在大乘經教一乘經典裡面講真話,要多少時間?剎那之間,轉過來就行了,把情見轉成智照,凡夫就成佛了。《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示範,你看他怎麼轉的?《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八歲小孩,龍女是畜生道,不是人道,她怎麼成佛的?念頭轉過來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有分別執著,不再有妄想,她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教我們,沒有別的,就是希望我們在這裡覺悟。哪一個覺悟,哪個就得度,成功了、回頭了,回頭是岸。那個岸是什麼?大菩提涅槃。你還有分別執著妄想,你在六道生死輪迴,脫離不了。真正覺悟的人不再搞六道生死輪迴,覺悟了。覺悟之後,佛經裡常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這一生修行這個事情已經辦妥;「不受後有」,永遠不再搞生死輪迴了。

  但是你這個身還在,身還在這個世間,生死自在,想走就走了。有些人就走了,有些人還不走,這是什麼原因?走的沒有法緣,自己成就了,在這個世間沒有法緣,法緣沒有成熟;沒有成熟,住在這個地方沒有用處。佛菩薩自己了了之後,就要幫助別人,這是自自然然的,沒有人勸你,沒有人要求你,為什麼這樣子?佛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但是很難懂,「法爾如是」。這句話沒有法子形容,只好說自然而然,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不好懂!所以佛為隨順眾生,希望眾生能夠了解一點點,當然意思不可能全懂,盡量幫助你,怎麼個說法?願力。你在沒有覺悟之前,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你已經見性,自性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你都現前,這是你自己已經圓滿了;你從前發的這個願,說話要算話,不能說了不算。從前發了,是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好了,你去度眾生去吧!這個解釋大家能懂,但是不是真正的意思,距離真正的意思很遠很遠,真正意思給你講,你不懂。佛在經上只用四個字,「法爾如是」,這個境界確實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我們言語達不到,這是功夫,是境界上的問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

  聰明人乾脆放在那裡不想了,做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麼?章嘉大師教的那個方法妙極了,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要知道「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個天下是什麼?法性,「法性如虛空」,法性才是自己,佛法裡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法性就是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心,如虛空,無一物。《般若經》常常講,「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的功夫真正練到這個境界就見性了。法性是性德,本有的,我們是修德,修德跟性德合而為一,性修不二,這個境界就叫做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裡頭這個境界就叫做理一心不亂,在教下講這個境界叫大開圓解,名相說得這麼多,一個境界、一樁事情!為什麼有這麼多名相?是因為你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樣,你達到的目標完全相同。

  好像你們從許許多多地方到「圖文巴淨宗學院」來,有人從東方來的,有人從南方來的,有人從北方來的,有人從西方來的,有人自己開車來的,有人走路來的,有人坐摩托車來的,有人是坐公共汽車來的,還有人坐火車來的。來的方向不一樣,你來所用的交通工具不一樣,你的方法手段不一樣,到達目標是一樣的。這才真正明白佛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管你從哪個方向來,不管你用什麼交通工具來的,到達這裡不都一樣?都到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決定不能分別「這個方向好,這個法門好」,那你錯了。哪個是最好的法門?哪個是最好的方向、最好的工具?看你自己住在哪裡。我住在東方,我不必說我要跑到南方去繞一個大圈,我才能走到,你從東方走一樣,就路回家,不要繞圈子,直截了當。門門大道,都通達法性。

  所以會修行的人在哪裡修?就在現前生活環境當中,不必改變,就在現前工作之中,不必要換個工作。無論是哪種生活方式,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工作,統統都能證得法性,統統都能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關鍵就在你會不會。如何讓我們這些不會的人也能會,唯一的手段就是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以你要想契入境界,你不講經說法不行。哪個菩薩不教化眾生?不教化眾生的人不是菩薩。你出了家,人家尊稱你法師,師是老師,為什麼稱你法師?你以佛法教導我。法的根本是什麼?法性。你要是幫助我契入法性,我尊稱你是法師;我證得法性,是你教我的、是你指導我的,你是我的老師。對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曉得法是我們的老師,我依法為師,修因證果;我依法教人,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修因證果,這是法師的意思。如果我們有法師之名,沒有法師之實,叫冒充法師,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既然出家了,拜釋迦牟尼佛作老師了,我們自己這個身分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是佛的弟子,我們不能認真努力修學、不能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佛弟子、不能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法師,問心就有愧了。

  印光大師,你看他老人家這個遺教,他的署名「常慚愧僧」。慚愧是什麼意思?對不起自己是慚,對不起大眾是愧。我做得不夠好,我居法師位,我做得不夠好。印光大師可以說在最近一百年當中,第一個人!找不到第二個跟他一樣,他的德行、他的學問、他的事業。他一生的事業弘法利生,真正做到弘護正法,是我們末法時期的典型,是末法時期的模範。我們要不能夠認真向他學習,我們還走什麼路?他老人家的遺教我們要念念記在心上,時時依教奉行。

  法喜菩薩偈頌第六首:

  【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光明靡不周,名稱悉遠聞。】

  這首偈是從用上講的,無去住而能夠普周法界。「無住」、「無生」,大乘經論裡面佛講得最多,都是從一切諸法本體上說的,所以經上常常講。清涼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引用許多經論來做例子,細說無生之理。《維摩經》裡面講「不二」,《楞伽經》裡面講「一切不生」,《中論》裡面講「不生為論宗體」。傅大士講的尤其是明瞭,我在上面曾經提醒同修們,傅大士這首偈子我們要好好記住,他說:「佛法以無生為體,無著為宗」,無著就是無住,「忘想為因」,這個忘是把它忘掉,也就是離心緣相。「涅槃為果」,這個忘想,實在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要離開,這是因,大菩提涅槃是果。

  這首偈一開端『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這是唯恐我們聽了佛的話,著了相,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又著了心緣相,你就把佛這首偈的意思錯會了,萬萬著不得!我跟諸位說的「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是怎麼個住法你要懂得,你要是有「住」這個念頭就錯了。這個「住」是諸佛如來他們所證得的,這個證得不是情見是智照,他們的智照與性體、與性德融合成一個,住是這個意思。唯恐我們錯解了,以為佛有個住處,我們現在有個住處,住在圖文巴,住在淨宗學院,有個住處。六道眾生對於住處是非常重視的,我們一般人講居住環境、生活環境,有這個念頭就有住處了。我們跟人見面常常會問「你住在哪裡?」都會有個住處。佛沒有住處,佛無住,你看看佛經上展開第一句:「如是我聞,佛在」,不是說佛住,他無住。他住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佛的家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你不能叫他住,你不能講他有家,你只能說現在在哪裡,「佛在」,那個字意思很深。

  這是就後面這兩句說的,「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怕你誤會,心裡執著佛有個住處、分別佛有個住處,所以告訴你法性如空,無所住。何況體無生,「無生而生,生而無生」,你要能體會這個意思,生跟無生,無生跟生,是一不是二。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作用,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理由,我們想「它是什麼道理?」這個「什麼道理」,是我們自己起了分別妄想執著,它的真正道理你永遠參不透,你去研究是用心思去思惟,達不到。這個事實真相佛在經上用一句話說: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

  你要怎樣能夠契入?不思議就契入。不思,離妄想;不議,議是說,離分別執著,所以佛法常講這個事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處滅是不思,言語道斷是不議,不思議。不思議,你就解脫了;你有思有議,你沒有解脫,然後你才曉得這個習氣是多深!天天我們在講不思議,還是思議,思議不思議,把不思議變成了思議,這個麻煩大不大?這種功夫要很長的時間不斷往上提升,就是漸漸放下,一年放下一點,年年不能中斷,一世放下一點,生生世世不中斷。佛法常講凡夫修行證果是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你聽了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打妄想;如果你聽了之後,是分別執著又打妄想,那這個時間是沒有止盡的。佛說這個話,真正的意思是說離妄想分別執著之難,這是真正意思。

  對六道眾生來講、對九法界眾生來講,也確實是事實,眾生裡頭絕大多數放不下。口裡說放下了,實際上一絲毫都沒有放下。所以我們要讓這個功夫進展,沒有別的,天天說、天天聽,聽多了說多了,阿賴耶識裡面種子多了。長時薰修,我們這個習氣增加了,慢慢它就產生力量,這個力量自自然然就放下了,不再分別執著。遇到一切人事都好,你才真正能夠隨緣,恆順眾生。能隨緣、能恆順,你就得自在。為什麼?心清淨,保持心地的水平,不讓它起波浪,於是不知不覺漸漸就把情見轉變成智照,這個時候你自己會覺得功夫得力了。就像惠能大師一樣「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智慧,不生情見,智慧就是智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生煩惱,不會生自私自利,不會生名聞利養,不會生起貪瞋痴慢,不會生起享受五欲六塵,它不會生,心永遠是平靜的,所以它生智慧。跟水一樣,平了,不起波浪。我們今天實在說從哪裡用功?功夫怎麼用法?學著在一切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不被境界所影響。不為境界所影響,這是功夫,境界影響不了你。為什麼?你看破了,所有一切境界都是夢幻泡影,虛幻不實。你在這裡頭何必去爭它,何必一定要怎樣要怎樣,沒有如此必要。一切都隨順,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大家說好就好。

  我今天早晨還跟幾個同修說,要學尊重別人,即使是一個家庭,夫妻兒女在一起生活,你這是一家人,你是做個家長,家裡面無論什麼事情,日常生活當中,今天中午我們吃幾個什麼菜,你這家裡不管是四個人、五個人,提出來「我們今天吃什麼好不好?」這個話很溫馨、很溫暖。你雖然是家長做父親的,你尊重你的太太、尊重你的兒女,他們聽了那個感受不一樣。如果獨斷專行,我想怎樣怎樣,我要怎樣怎樣,不與大家商量,是可以,你家人那個心不一樣。這些地方布施恩德、布施恩惠,同時教導你的家人,將來他長大了,他也有家庭、他也有事業,事業,一個團體,或者是公家的團體、或者是私人的公司,你有許多員工你作老闆,你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你這個老闆會對你所有員工都照顧到。

  佛經說偈儀式裡,「承佛威神,觀察十方」,那個觀察大眾是統統照顧到,不是只顧自己一個人。我喜歡怎樣怎樣,行不通!我喜歡怎樣,他喜歡怎樣,各人的意見不和,團體就破壞了。你看看古今中外成功的領袖,絕不執著自己的成見。自己雖然有很好的作法,他也把它遮蓋起來,問大家有什麼好的意見、有什麼好的方法。有人提出來跟自己相接近的,實在講也沒有自己這個好,自己可以達到一百分,他那個可以達到九十分,我用他的不用我的,採取他的,再給他略加修正,這是高明的領袖。別人才樂意為他獻策,才會常常為他的事業著想,為他盡忠、為他效力。為什麼?尊重別人。如果處處獨斷專行,別人都不如我的,結果變成孤家寡人,沒有一個人會替你出主意,沒有一個人真心為你效勞、為你服務,你怎麼會不失敗?

  古人有兩句話講得很好:「做事難,做人更難」。古今中外做大事業成功的這些大人物,你看看他們的優點、他們的長處,沒有別的,做人好,我們佛法講法緣好、人緣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他的事業當然很順利成就。佛法的教學,重點我常常講,佛教我們三樁事情:第一個教我們人和,人與人之間怎樣和睦相處,決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雖然講個互,從我本身做起,我不等待別人尊敬我,我先尊敬他;我不等待別人照顧我,我先照顧別人;我不等人家幫助我,我首先全心全力幫助人,這是菩薩法。

  第二個,怎樣跟自然環境相處?要用真誠的愛心照顧到環境。最接近的環境是我們自己的房間,我們自己住的房間,有沒有把它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這都是佛法。自己房間收拾好了,大廳裡面、餐廳裡面、廚房裡面,主動的趕快去做,幫助你的家人,自己帶頭這是菩薩,跟到後面做的那是眾生,菩薩帶頭。統統都做好了,這個家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再看看你的兄弟姊妹的房間、父母的房間,如果還沒有收拾好的,幫助他們收拾。菩薩是要做一切眾生的榜樣、模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師是師表、表率,範是模範。世出世間的學問都講求實學,實學是活學活用;學了沒有用處,恭維你,說得好聽一點,你這是玄學,學了沒有用處。所學非所用,你學它幹什麼?浪費你的時間、浪費你的精力,在日常生活當中派不上用場。

  我很小十幾歲在學校念書,我對於學校的功課不重視,所以我每逢考試,及格而已。我的老師都知道,老師也非常愛護我,我的校長問過我,「你可以拿到高分數,你為什麼不拿?」我向校長報告,我只要及格年年升級就好,我絕對不會留級這就可以,我要高分數幹什麼?因為我遇到考試答這個考題,我自己算大概算到六十七、八分,我就交卷,我不做了。我考試從來都是頭一個交卷,老師看了我的卷子都搖頭,為什麼?不肯做,我只及格就可以。真的從小「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把這個看得很淡泊,不重視。我所重視的在哪裡?讀書。我在圖書館讀書,我跟我老師講,學校裡排的課程沒用處,我學不到東西。我在圖書館讀我自己想學的東西,這個東西我學了我就有用,對我有真的好處。我著重實學,我蒐集了不少食譜,我會做菜,我做了我自己能吃,我還能照顧別人。我能夠看建築圖,蓋房子的這些圖我很喜歡看,我自己可以蓋個小木屋自己住,我懂得怎樣選材料。我不是將來作建築師蓋房子給別人住,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自己能照顧自己,所以從小我們接受這個訓練。以後出家,老和尚常常講出家人三把刀:剃頭刀,自己會剃頭;剪刀,衣服破了自己可以縫補;菜刀,下廚房樣樣都能幹。你沒有這三把刀,你就不夠資格做出家人。尤其是個大的寺院,在從前大的寺院都是住幾千人,那麼多人生活,你要統統把他照顧到,你要不認真努力學,怎麼行?學,這就是培福,福慧雙修,這有福了。

  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不著相,不著相慧在其中。菩薩道就是福慧雙修,在哪裡修?一切時一切處,『處處皆見佛,光明靡不周』,《華嚴經》上尤其講得透徹。毛孔、微塵,正報最小的是毛孔,依報最小的講微塵,佛說依報,這裡面十方諸佛剎土,一切諸佛都在其中轉大法輪。一毛孔如是,所有毛孔都是如是;一微塵如是,所有微塵皆如是。這個境界我們見不到,誰見到?法身菩薩見到。我們修禮敬怎麼修法?敬人,念念當中不要忘了別人。如果這個事情是與大眾有關係的,徵求大眾的意見,這是尊重別人。你尊重別人,別人就尊重你,你不尊重別人,人家也不尊重你。凡事要商量,不能獨斷專行。再好的事情因為你獨斷,人家心裡就難過,這樣變成吃力不討好,你真正替別人做,別人不感激你,不但不感激你還恨你,就差那麼一點,少了尊重。在我們十大願王講,少了禮敬,你不懂得禮敬。你服務得再好,做得再周到,人家心裡不高興。你的事稍微做得不圓滿、欠周到,但是你的敬意很真誠,別人歡喜。你有小小差錯誤失,人家不會見怪你,不一樣!

  所以,什麼是真學問?通情達理,對待人情世故你通達、你明瞭。佛教處處對於情理法都講得非常透徹,不是世間學問能夠相比的。讀經如果讀得再多,你如果不解義,你不得受用;解其義,不能落實也是枉然。「處處皆見佛」,這個地方可不能著相,著相就錯了。『光明靡不周,名稱悉遠聞』,這兩句不難懂,前面都跟諸位細說過。你的智照,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教誨影響深遠,遠是影響十方,深是影響三世。第七首:

  【無體無住處,亦無生可得,無相亦無形,所現皆如影。】

  這是完全為了怕你著相,所以用否定的方法,讓你在這裡面細心去體會。佛法裡面常說「法性如空」,哪來的住處?法的體無生,體尚且無生,哪有能生?哪有所生?把前面「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否定了。否定不是不承認,佛說否定的意思是教你不執著,你不執著、不分別你才真正見到事實真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虛空萬物的緣起,人生是生命的緣起,這兩大問題你解決了。這個在世間一切科學、一切哲學、一切宗教千萬年都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佛為我們說出來,說出之後要我們自己去證明,這是佛法教學最高明的地方。佛不是說他怎麼說我們就怎麼相信,不是的,要我們證實,證實他所講的完全是事實真相,沒有錯誤。要如何才能證實?離心意識,也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方法,「不思議解脫」你就證得了。證入這個境界,佛說這個境界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楞嚴經》上講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個菩提就是智照,智慧觀照到究竟圓滿,你才曉得事實真相本來如此,絕對不是從哪裡得來的。

  智慧包括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本來就有,不是從哪裡開的。悟也是本來就有,哪裡有什麼開悟?能力也是本來有的,樣樣都會,你為什麼現在不會呢?你沒有緣,你沒有學,沒有人教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是萬德萬能,這才是一個圓圓滿滿的人,圓滿的相好,智慧、能力、相好,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我們今天失掉了,這個失掉是迷失,因為你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失掉了。佛法教學無他,教導我們恢復性德而已。所以佛在經上說老實話,佛不度眾生,佛沒有東西教人,所教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佛沒有一樣東西給別人。佛知道你樣樣圓滿具足,但是樣樣都不能現前,你要過這個苦日子,過得很辛苦、很可憐。佛為我們做增上緣,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我們只要把煩惱習氣淘汰掉,漸漸就恢復了。這裡面不能不認真努力學習,為什麼?這是增上緣,能夠幫助我們提早恢復性德。你要不肯學,那你恢復性德的時間就長,就無量劫,無數世。要認真勇猛精進,一生成就。

  《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的示範,天天在進步,一生圓滿菩提。見到普賢菩薩,最高的境界他就得到了。都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鍛鍊,他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那是代表。在社會無論遇到哪一個人,都向他學習;無論遇到什麼事,統統都學習,所以他變成什麼都會,沒有一樣他不會的。真正是中國古德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一天都不放鬆。喜歡學、好學,這是真學問,把自己在課本上、經教上所學的東西完全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凡夫自私自利,有我無人,沒有把別人放在心上。佛是怎麼樣的?佛是無我有人。佛無我,菩薩無我,有人。人就是我,我就是人,自他不二。佛菩薩一切都為眾生,來到這個世間是幹什麼的?如果來到世間是為自己,那你是來受苦受難的,為什麼?你是來酬報的,你前世造的業,你這一世受果報,你是來受報的。學佛則不爾,學佛到這世間來幹什麼的?不是受報的,是來修福修慧的,福慧雙修!

  福怎麼修?為一切眾生服務,主動的、義務的,不講求任何條件,無條件為一切眾生服務,修福。慧怎麼修法?離一切相,我為一切眾生服務無我相,不執著我為大家做了多少好事,那你著相了。也不執著我做了多少什麼事情,也不把我服務的那些人放在心上,「我對你們有恩惠,你們要感恩戴德,我今天照顧你,你們將來也要這樣照顧我。」那錯了,你所作所為是有條件的,是附帶條件的,附帶條件的只有福沒有慧。如果把這個東西統統忘得一乾二淨,心地清淨平等,像水一樣,微波都不生,這是慧。福在慧中,慧在福中,福慧是一次完成的,分不開來的。不是說某個時候專修福,某個時候專修慧,不是,福慧一起修,福慧不分家,這是菩薩行,這是真正覺悟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尊重別人而不著相,愛護別人也不著相,為他服務還是不著相。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句話意思你聽懂了沒有?「離一切相」是不著,三輪體空;「即一切法」,認真努力、全心全力把它做到盡善盡美,「即一切法」。這是大乘法裡頭空有兩邊不著,「離一切相」不著有,「即一切法」不著空,這叫行中道,這叫第一義,這是真理。不肯為眾生服務,起心動念沒有想到別人,錯了!那個修成頂多你修到阿羅漢果。如果是一點利益眾生的心都沒有,給諸位說那不是佛道,小乘須陀洹果也沒有分,你落到哪一道?魔道,不是佛。佛的心是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能不照顧別人?我這二、三十年來,念念想照顧別人,想做一個好樣子,緣不具足,也就是條件不夠;條件要具足,我會全心全力去做。

  當然我們發心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眾生要有福;要沒有福,他承受不了。佛菩薩替我們選擇這個地方我也很仔細觀察,這個地方的人有福,能夠接受我們全心全力無條件的為他服務。這個地方的人老實厚道,不造惡業,知足常樂。造惡業、不知足的那個地區,我們想替他服務,總有許許多多障礙、障緣把它破壞掉。所以要記住,『亦無生可得,無相亦無形,所現皆如影』,這幾句因為昨天詳細講過,把上一次跟今天合起來聽、合起來看,大意應該就差不多了。四首十二句意思深廣無盡,深位菩薩要想把它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都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一段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6:20:23)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6:20: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13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