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00卷) 2002/1/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00
諸位同修,請看「如來現相品」,南方法喜菩薩偈頌第一首:
【佛身常顯現,法界悉充滿,恆演廣大音,普震十方國。】
這一首偈在前面報告過,經文雖然不多,意思非常的深廣。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他說這首偈是「先一顯真,佛身常者,第一義常,出三世故。智符於理,湛然常照。」我們就大師的開示做簡單的解釋。這個常的意思是就法身、報身來說的,因為法身跟報身都是無障礙身,我們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佛身;應身跟化身,比不上法、報無障礙。應身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他既然有個身,中國老子說過,「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換句話說,有這個身相必定有障礙。雖然在理上沒有障礙,他事上有障礙。到什麼時候事上沒有障礙?在一真法界裡面事事無礙。九法界裡面事跟事有障礙,為什麼?佛來了他沒有障礙,眾生有障礙。在一真法界裡面,為什麼應化都沒有障礙?因為一真法界裡頭所有一切大眾都明心見性,都沒有障礙。佛沒有障礙,菩薩沒有障礙,聲聞大眾統統沒有障礙,那就真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九法界裡頭不可能沒有障礙,凡夫太多了,具足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的這些眾生太多了,他對你有障礙,你沒有障礙,他對你有障礙。所以這個障礙不是從自身來的,是從緣來的,我們懂這個道理。
這個經上講的是法身、報身,那當然在一真法界。「智符於理」,這是講修德與性德相應,理是性德,智是修德。這裡我們要留意,唯有智才是真正修行,定是不是真正修行?定不是的,定是開智慧的手段。唯有智,智能破無明,定不能破無明。諸位一定要懂得,定只能夠伏煩惱,能伏見思煩惱、能伏塵沙煩惱,不能破無明。定開慧,慧能破無明,慧能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慧才有用。因此我們必須要知道,智慧開了才算是成就,智慧沒有開不算成就,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求智慧要緊。求智慧不能不斷煩惱,不能不修福德。為什麼要修福?諺語常常講「福至心靈」,一個人福報現前,心思靈敏,他就靈了,換句話說,他就有智慧。
沒有智慧的福報叫痴福,愚痴。痴福絕對不是好事情,痴福那個福愈大,往往造的罪業愈重。剋實而論,寧可修慧,不修痴福。有智慧沒有福報,生活苦一點,想做一些好事情沒有力量,但是不造惡,換句話說,他不會墮三途惡道。痴福那就不得了,痴福要是造極重的罪業,那墮地獄。由此可知,慧是多麼重要!慧從哪裡來?因是本具般若智慧,雖有因沒有緣不行,緣是親近善友、親近諸佛菩薩。怎麼親近法?天天讀誦經典、思惟經義,把經義變成自己的思想,把經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行為,一定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成見,這是破所知障;放下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名聞利養,這是破煩惱障。不能不幹,二障障住了。我們修行修什麼?就修這個,把二障去掉。二障去了之後,自性裡面的性德就透出來,這就是「修成合本有」,修成就是本有。
下面一句「湛然常照」,這個就是意思,湛然是形容真心的清淨,六祖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它起用就是照見,《般若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舉一個例子。這就是看破,真的看破,宇宙人生一切事理、性相、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常顯現』,常的意思明白了,顯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不顯,現在隱。顯的對面是隱,為什麼隱?你有二障障住,好像今天天陰,濃雲密佈,陽光被雲彩遮住,太陽隱了、不現了;如果這個雲散掉,太陽就顯現,顯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破二障。我們的性德就像太陽一樣,凡夫的雲層太厚太厚了,幾幾乎乎在白日之下也像在夜晚,光明透不出來。在六道裡面永遠像生活在陰暗之中不見天日,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我們講這個天,性天;日,智日,我們性天、智日被煩惱、所知濃雲遮蓋了。佛教我們修行沒有別的事情,兩樣東西去掉就行了,去掉煩惱障,你就證阿羅漢,你這個濃雲密布去掉一部分,天亮了。有沒有見到天上的太陽?沒有,還是有雲層,不過這個雲層薄了一點,不像以前那麼厚。阿羅漢還是沒有見到性天,還是沒有見到智日,必須要把所知障再去掉,然後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見性就是見性天。自性般若之日,光線就透一分出來,真成就了。
大師在此地有一個說法,「若別說者,離煩惱障故法身顯,離所知障故智身成」,這是一個說法。合起來講二障俱破,法身、智身都現前了。換句話說,實在講二障都障兩種身,離二障這兩種身都能夠現前,這都是說「顯」的意思,跟九法界的眾生不一樣。『法界悉充滿』,清涼大師說,「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福智所莊嚴故。」這個話我們聽了不好懂,他還有解釋。「諸根相好,一一無邊」,說的是自受用身、報身,自受用身,無量無邊福德之所莊嚴、智慧之所莊嚴。這也有兩種說法,報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這個說法是說的自受用。佛也是凡夫修成的,他的表演不只一次,在十方世界常常表演,這一場戲不斷重複在演,目的是教化成熟的眾生。時時有成熟的,處處有成熟的,所以這種表演永無間斷。佛為我們表演,從凡夫怎麼樣修成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八相成道,那是證果的表演,度化眾生證果的表演。大乘十信位的菩薩、小乘四果四向,是為我們表演初學入門。
在古時候印度,跟著釋迦牟尼佛學佛,先學戒律、先學小乘。如果是小乘根性的,五年戒律學完之後,在形象上可以說能夠與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行持相應了,學小乘經論;如果是大乘根性,小乘戒律成就之後,就能夠學大乘經論。大乘、小乘戒律的基礎一樣,這個基礎做好之後,大乘好比蓋高樓大廈,小乘蓋平房、蓋二樓,諸位要知道地基是相同的。基礎雖然相同,但是大乘的基礎必定比小乘深厚。什麼原因?智慧在戒裡頭,那個戒不一樣,這很明顯。沒有智慧的人持戒很勉強,老師一定要我做,我不能不做,不做的時候他要處分我,被逼著的;換句話說,是被動的,他不是自動的。大乘菩薩持戒歡喜、自動的,智慧進去了,曉得這種作法是真自在。所以戒律在大乘是解脫戒,你看看多自在!嚴持戒律原來是真正的自在、幸福、美滿的生活,不約束人。為什麼你初學感覺得很約束、很不方便?是因為你放蕩慣了,一下叫你收斂,你感覺得不習慣。你懈怠、懶惰慣了,一下叫你精進,你精進不來。你過的生活不是正常生活,你過的那個生活起心動念都在造罪業,《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講得沒錯,「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
所以你過的是什麼生活?你過的是三途六道的生活,三途六道的生活哪裡有幸福可言?所以你沒有幸福,要懂這個道理。佛菩薩的生活才是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是幸福美滿的生活。過這種生活開智慧,與戒定慧相應,與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相應,他怎麼不快樂?真的叫法喜充滿。「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就是法喜,那是真快樂。不過佛的日子,世間人講真快樂那是假的,為什麼是假的?他的苦並沒有離開、並沒有斷,現在那個苦暫時停了,他覺得快樂。你要不相信,叫你一天不吃飯,你快樂不快樂?兩天不吃飯,你快樂不快樂?餓昏了,哪裡還有什麼快樂?遇到許許多多都是不如意的事情,你快樂不快樂?佛經上說別人毀謗你、侮辱你、欺負你,你聽到、看到了,如飲甘露,那叫真快樂;你看到、聽到心裡很難過,你就不快樂了。
世人常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那個助人的快樂你知不知道?不知道。為什麼?你沒有幫助過人。真正幫助過人、常常幫助人,這一句話你就懂了,為什麼?親身體驗到,你懂得了。你沒有親身體驗,聽人家說快樂,究竟怎麼快樂法,你怎麼想都想不到。所以佛法要親證,那才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沒有親證,吃東西很好吃,吃得很快樂,決定比不上你自己會做,做很好吃的東西給別人吃,那個快樂你就想不到了。吃好吃的東西你快樂,你有這個經驗,自己做出好吃的東西供養別人、布施別人,那個樂你想不到。你自己要常常做,常行布施、常修供養,樂就在其中。為什麼佛菩薩這樣幹法?他得大樂,這是享受。工作他怎麼會疲倦?他怎麼會討厭?不會!無有疲厭。為什麼無有疲厭?裡頭有真樂在裡頭。我們凡夫做事情,做久了會疲勞、會厭倦,為什麼?沒有樂。你的工作裡頭沒有戒定慧,充其量有戒,戒是什麼?你做得很如法,如法是戒。沒有定,沒有慧,所以工作久了會疲勞、會厭倦。把定慧、四無量心、六波羅蜜,融合在生活裡頭、融合在工作裡面,你的生活、工作都叫菩薩行。我們說個最粗俗的話,你過佛菩薩的生活,你做的是佛菩薩的工作,沒有疲厭。這是自受用。
他受用,是把自受用的身與土貢獻給別人。清涼大師說:「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報身佛度化的對象,是地上菩薩,十地菩薩。別教的佛度別教地上菩薩,等於圓教十住,別教十地等於圓教十住,不是普通人,普通的菩薩見不到報身如來,見到報身如來是初地以上。換句話說,初地以前所見的佛都是應身、化身。應身、化身度地前的菩薩,同樣也是現大神通、轉正法輪,幫助一切大眾斷疑生信,修學大乘法,在大乘法裡面得真正的法樂。這是後面兩句所講的,『恆演廣大音,普震十方國』。這首偈大意懂得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怎樣修學?第二首:
【如來普現身,遍入於世間,隨眾生樂欲,顯示神通力。】
這一首意思非常明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如來普現身,遍入於世間』,這個世間就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現的身,隨類現身。就像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像《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面的五十三參,隨類現身。無論現什麼樣的身,不外乎應身、化身,但是在大乘圓教裡面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應身就是報身、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應身、就是報身,沒有分別的。相上講有三,性上講是一;事上講有三,理上講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方方面面你都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才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不能著在一邊,著在一邊就不通了,就有障礙了。方方面面都看到、都清楚、都明瞭,於是就通了,融通,障礙就沒有了。這兩句是講佛現身,無處不現身。
『隨眾生樂欲』,我們看了這一句就曉得,這是什麼?感應。這是因果,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給諸位說,眾生以善心善行感,佛以善心善行來應。眾生造作罪業,惡心惡行也感,佛應不應?佛應,佛也會以惡心惡行來應。為什麼佛會有惡心惡行?給諸位說,佛善惡都沒有。諸佛菩薩的應化,從眾生心想生。你要作惡,惡行,佛就變現閻羅王、變現羅剎來治你的罪。為什麼佛現這種相?大慈大悲。怎麼是慈悲?消你的業障。地獄、餓鬼,這個境界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西方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從哪來的?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一不是二。你要是真正懂得這個境界,不要說入,雖沒有入,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理事都清楚了,十法界何嘗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原本不二,差在哪裡?迷悟有差。悟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諸佛菩薩在地獄裡頭、在餓鬼道裡頭,他自己的感受是一真法界、是清淨平等法界。那個做惡的人、受報的人,他的感受就不一樣,他感受是極苦的境界。他在裡面要受足他過去造的那些惡業感得的果報,不相同、不一樣,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所以佛菩薩就像我們的父母、師長一樣,我們做了好事情,父母、師長獎賞我們;我們做了不好的事情、做了壞事,父母、師長要懲罰我們,就這麼個道理!我們做了壞事墮三途,佛菩薩對我們的一種懲罰;我們做了好事情,有天堂、有淨土,那是佛菩薩對我們的賞賜。我們細心去思 惟,真正把這個道理想通了,即使墮地獄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希望在地獄裡面把自己一身的罪行惡業洗刷乾淨,重新作人。懺除業障,重新作人,那就離開地獄了。不但離開地獄,永脫輪迴,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我說的這些話是我自己想的還是有依據?給諸位說,不是我自己打妄想,真有依據,依據在哪裡?就在《華嚴經》。你看看善財童子的參學,參訪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代表的是什麼法門?愚痴。參訪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代表瞋恨。參訪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三毒煩惱。這三個人都是諸佛如來變現的應身、應化身。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讀到的堅牢地神、無毒鬼王,都是大菩薩,佛都給他們授記,將來他們都成佛。一般佛寺裡面放焰口,焰口台對面有個鬼王,焦面大士,是誰?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面變現鬼王的身分。所以他那種嚴厲的刑罰是什麼?大慈大悲,幫助你快速的消除罪業、消除業障,怎麼不是慈悲?子弟犯過,父母、師長體罰,打你、罵你、罰跪,那是真正的愛心、真正的慈悲,真正想成就你。
現代人淺智,就像前面偈頌講的「淺智不能測」,現在人淺智,溺愛,小孩犯錯誤原諒他,結果他是什麼心理?犯錯誤不要緊,錯誤愈犯愈大,愈犯愈嚴重,到後來不可救藥!中國人這個教學,從小防微杜漸,不能有一絲毫過失,從小來培訓,將來長大是君子、是賢人,從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少過失。你說哪一樣是真正愛人?愛的方式、愛的手段、愛的結果不一樣,東方人父母、師長跟西方人不相同,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一樣。非常不幸,這兩個世紀以來,東方人迷了,被西方這些科技、工業科技引誘,著了迷,把自己傳統的文化否定掉、拋棄掉,一味向西方去學習。現在西方世界的病發了,東方世界的病也愈來愈嚴重,演變到最後不可收拾,同歸於盡而已。這是非常悲慘的下場,我們不能不警覺。
我們繼續看第二首:
【如來普現身,遍入於世間,隨眾生樂欲,顯示神通力。】
『隨眾生樂欲』,給諸位舉過幾個例子,這個例子有正面、有反面,有順境、有逆境,我們細心思惟才知道諸佛菩薩對於我們確確實實是不捨棄,就跟父母對子女一樣。子女再不好,父母對他的愛心永恆不變,這個恩德誰知道?只有覺悟的人他才知道,迷惑的人永遠不會知道,迷惑人覺悟之後他才曉得,感恩圖報的念頭自然就生起來了。我們要問,到什麼時候我們才會生起這個念頭,才了解事實真相?要到大徹大悟。縱然沒有到徹悟,也一定接近大徹大悟的邊緣,懂得了!這個時候雖然懂得,父母不在了,父母在的時候不知道恩德,知道恩德的時候,父母不在了。根機淺的人知道這一生的父母,不知道過去生的父母,想想我們過去經歷無量劫又無量劫,生生世世我們的生身父母、我們的師長,我們的兄弟姊妹、家親眷屬,你說有多少?數不清。這些人現在在哪裡?如果修行好的,這大概作菩薩、作佛去了;修行不好的,依舊在九法界、依舊在六道。我們沒有覺悟,沒有天眼,看不到哪個眾生是的。
可是學佛,學佛如果稍稍契入境界,煩惱雖然沒斷,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智慧透了一點光明,發現到了,凡是有緣人都是過去生中有關係的。緣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善緣,一方面是惡緣,我們明白善緣、惡緣都是有緣,有緣必定是過去父母、過去的兄弟姊妹家親好友。否則的話,這一見面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或者一見面你為什麼對我不好?我們想到這個地方,這個道理想通、想清楚了,於是我們報恩的心到哪裡去報?就是這些眾生,這些眾生過去生中跟我的關係密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些人就是我的對象,準沒錯!我們要把知恩報恩在這些地方落實,跟我有善緣的我要報答他,跟我有惡緣的我還是要報答他。要知道惡緣是消我自己的業障,都是幫助我、成就我三學三慧,我們菩提道上才真正會有進展。我們報恩的這個願望不但生起來,而且非常懇切,能不這樣去做嗎?
現前他也在迷,迷得比我還重,無論是善緣是惡緣,想到我要怎樣報答他,才是真正報恩者。真正報恩者一定要幫助他覺悟,為什麼?覺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不是物質供養,物質供養很有限,供養得再豐足,他也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你們想想看對不對?所以要幫助他覺悟,幫助他認知六道輪迴苦,幫助他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我們要勸導,而且要做示範,要帶頭去幹,那叫行菩薩道。盡自己的智慧、能力,方方面面統統顧到,這就是『顯示神通力』,全心全力去做。為這些有緣的眾生服務,要做到怨親平等,「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的心真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現前。「這個人是惡人,過去害過我的,算了!躲他遠遠的。」這個不行,這沒有真正覺悟過來;真正覺悟過來,一樣歡歡喜喜對待他。提不提防他?無需要提防他,我們中國諺常常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六道裡頭眾生的話。真正覺悟的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是不可有,防他幹什麼?有什麼好防的?為什麼不需要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防他幹什麼?你心裡有防,你自己就有分別執著了,不可以!
他要再害你、害你命,歡歡喜喜往生了,感謝他。為什麼?他早一天送我往生,對我來講有好處,對他來講有很大的過失。為什麼?我在這個世間多住一天,是為大家多服務一天,他把我提早送走了,對我是有好處,他要背因果。為什麼?眾生的福報被他障礙了。他害我,結罪不在我這邊,我這邊沒有罪,在眾生那邊。所以覺悟的人永遠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順境裡頭不染貪戀,沒有這個念頭,逆境裡面沒有瞋恚、沒有愚痴,永斷貪瞋痴慢。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對待;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對待,純一慈悲,我們自己成就了。你想想看不是在這些境界磨鍊,我們功夫怎麼能夠提升到這境界?從這些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中國古德常講的「吃虧是福」,你說是不是福?佔人便宜的真的吃了大虧,吃虧的人真的有福。真正修行人吃虧,境界必定向上提升,為什麼?他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世間人吃虧也有福,痴福,好,不是不好,雖然沒有智慧,他來生有大福報。世間的痴福是怎麼修的?你就曉得原因是什麼。我們看到果報,要懂得它是什麼因。第三首:
【佛隨眾生心,普現於其前,眾生所見者,皆是佛神力。】
這一首偈子裡頭所說的境界,我剛才已經說得很多了。『佛隨眾生心』,善心也好、惡心也好,真心也好、假心也好,佛統統隨順,都現在你前面。你心覺,佛現佛菩薩身、善知識身;你心惡,佛現魔身、佛現鬼身,幫助你消業障。你要不受災難,你的業障消不了。嚴重的罪障,地獄能消除。就像一般人犯了罪,法官判他刑罰、判他坐牢,判多少年到時候他出來了,這個刑罰是消他罪業的。佛法比世間法殊勝,實在講地獄、餓鬼、畜生不是佛變現給你受的,你自己業力變現的,你業力變現的佛菩薩隨順你,佛菩薩也入你那個境界來幫助你。地藏菩薩他的誓願大家都知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跟世間的監牢獄一樣,裡面都是犯罪的人,他去幹什麼?他去教化。
世間的監獄很多,如何能把世間監獄變成學校,世間就不再有罪人了。所以他在監獄裡頭受刑要教他,要給他上課,幫助他真正的回頭。現在世間監獄裡頭缺少這個,偶爾有請這些傳教師到監獄裡去佈道,這是好事情,但是做得不夠。如何能在監獄裡,先了解犯罪這些人的根性,觀機,應機施教,把他們當作學生來看待,頑皮的學生,幫助他回頭。他覺悟了,將來回到社會,會替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他不再做惡了。我們想到這個事情,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執法的人員不能跟我們的願望密切配合。早年我在台灣也曾經有一段時間,大概有兩三年,每一個星期或者是兩個星期到監獄裡面去講一次,一個半小時講講佛法,不是常設的,不是有計劃定出課程,收效不多。
這首偈裡面意思非常明顯,『佛隨眾生心,普現於其前』。境界的來由,因緣非常複雜,佛經常講無量因緣。但是無量因緣裡面確實有一個根本,根本是什麼?根本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所以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個真實的教誨、無上玄妙的指導,我們要記住、要遵行。「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佛你當然成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建立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什麼?因為你心想。《淨土聖賢錄》裡面,宋朝瑩珂法師念三天佛就能往生,好像太容易了?沒錯!是容易,你不肯幹。他能夠三天三夜專念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不眠不休,連一滴水都不喝,真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阿彌陀佛就來了。強烈的感,阿彌陀佛馬上就應,他真的求生。阿彌陀佛來了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我再來接引你。」他不要了,「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同意了,告訴他:三天之後來接引你。為什麼不當時就帶走,給他三天?這有很深的意思,讓他表演給大眾看。如果當時帶走,人家開了門看瑩珂法師死了、餓死了,三天三夜沒有吃飯、沒有喝水,餓死了,太累了累死了,別人會誤會。門一打開,高高興興的「三天之後,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到三天後果然走了,你想想看影響多少人!
宋朝到今天七、八百年,不但影響到當時,影響到現在我們,為我們念佛人做證明。《阿彌陀經》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沒錯!業障極深重的人七天七夜念佛,像瑩珂那樣念法,你才能成就。真心,一點妄心都沒有,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有一絲毫留戀,假的!沒有感應。所以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一句口頭禪:「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瑩珂就是這個念法,往生哪有難處?那才叫做勇猛精進。平常念佛一心一意,萬緣放下,學諦閑老和尚徒弟鍋漏匠就行。這是一個沒有緣學佛的,只好用這個方法,要隨順自己生活環境,他一個人住在一個破廟裡頭,初出家,也沒有受戒,誰都瞧不起他,他就能夠本著一個「老實念佛」,老和尚教他的方法,方法好!對於身心一點壓力都沒有。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念累了再休息,三年成功了。如果有緣修福,那要學修無師,長春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出家之前他作泥水匠,出家之後在廟裡專門做苦工作,做一些粗重的工作供養大眾,修福。任勞任怨,你看他的態度,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無論什麼人笑他、罵他、侮辱他,他都歡歡喜喜,一點瞋恚心都沒有,滿面笑容,合掌跟人家阿彌陀佛。他也不說一句話,走的時候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些事情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隨眾生心,普現於其前」,佛是無量無邊的相。『眾生所見者,皆是佛神力』,這兩句話很不好懂,我剛才都曾經說過,如果現佛身、現菩薩身,你還容易明瞭,如果現其他的身你就不知道,說示現無情眾生的身,那你就更不懂了。緣成熟的時候就懂了,緣不成熟的時候,佛還是常常現。這樁事情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的日常生活很有規律,起居作息有規矩。每天早晨起來做自己的功課,做樣子給學生看。那個時候沒有共修,修行各人做各人的,大家在一起聚會聽經,研究討論、聽經在一起,到一定的時間出去托缽。世尊住的這個地方是在城外,距離城不太遠,只有三里路,大概相當於現在一公里到兩公里的距離。為什麼距離都市這麼近?托缽方便,太遠了不方便。入舍衛大城去托缽,托缽不是托了之後就吃,不是,那個就很難看了;托缽之後蓋好,回來吃。出去托缽走這麼遠的路,一個往返還要沿門去托,人家布施了還要給他說法,或者為他解答問題,法布施!再回來我們想想至少也需要兩個小時,這是每天的功課。
回來之後大家在一起吃,不是各人吃各人的,我托的飯有多的,還有生病的,還有特殊原因今天不能出去托缽的,我多的要分給他。吃完飯之後,《金剛經》上講的,把腳洗洗,他們出門都打赤腳,沒有鞋子穿,敷座而坐。天天這樣作法,做了幾十年,這一天被須菩提尊者看懂了,《金剛經》是這樣發起的。須菩提忽然之間發現了,對世尊讚歎「希有世尊」,他明白了。大眾每天沒看出名堂,須菩提看出名堂了。這就是說明諸佛如來天天給我們示現,看看你什麼時候能看出來。須菩提這個例子含義很深,絕對不是說你看不出來,佛就不表演了;看不出來照樣表演,永遠不間斷的在表演。須菩提為什麼能看得出來?長年薰習,天天在看,習慣成自然,不覺得。但是佛天天講經,天天講經智慧就天天增長,智慧到一定的程度突然之間發現:世尊日常表演,不就是這麼回事情?一眼看穿,發起《金剛般若》這一會。
今天諸佛如來時時刻刻在我們周邊表演,我們有沒有覺察到?說老實話,不學《華嚴》,真的是覺察不到;學《華嚴》之後,有一點智慧了,逐漸逐漸體會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佛菩薩在表演,「眾生所見者,皆是佛神力」。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哪一樣不是佛的神力在這裡演說?佛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老人家從來沒有間斷過。不管眾生能不能體會,眾生總有一兩個覺悟的。眾生多了,我們今天曉得,任何一個講席都有許許多多的鬼神來參與,法會也來參與。尤其是講經,九法界的眾生都來聽,人沒有開悟的,鬼神有開悟的。九法界裡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我們看看聽到什麼時候,像須菩提一樣豁然開悟了。第四首:
【光明無有邊,說法亦無量,佛子隨其智,能入能觀察。】
這一首清涼大師只講了一句話,「法光無際」。前面一首是「感應道交」,沒有中斷過,放光說法也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華嚴境界。『光明無有邊』,我們在《華嚴經》有這麼長時間的薰陶,差不多有一千個小時了,對於這一句「光明無有邊」,多少能體會到一些。確確實實感到佛菩薩的身光放光,我們現在人一般講的磁場,漸漸有一點點感受到佛菩薩的磁場。『說法亦無量』,這個說法不一定是言說,言也包含在其中,這個說法是三輪說法。三輪是什麼?身、語、意,無量無邊。我們眼睛所見到的,耳所聽到的,鼻所嗅到的,舌所嘗到的,身所觸到的,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你說哪一法不是妙法?你有沒有感觸到?沒有感覺。
『佛子隨其智,能入能觀察』,因為你現在沒有智,你要有智,你就能入、你就能觀察。你入的淺深、你觀察的廣狹,看你有多大的智慧。我們現在有那麼一點點小智慧,能體驗得到,《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就是我們現實的世界,就是我們現前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眾生,這是真正的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不在這個本子裡頭。這個本子裡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有沒有發現?你要能發現,你距離開悟就不遠了,很接近了。可以肯定在這一生當中,不定什麼時候、不定什麼機緣,豁然大悟。境界雖然沒有現前,消息已經有了。你從這一首偈來看,智重要,智從真誠清淨心裡面透出來的。
所以做人,尤其做個學佛的人,不真誠、不清淨怎麼行?不真誠,般若不能現前;不清淨,煩惱不能斷。換句話說,真誠、清淨這裡頭一定還要具足平等、正覺、慈悲。從事上看,「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十句二十個字,每一個字一定具足其他十九個字,每一句一定具足其他九句,這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我自己這幾十年當中,你要問我修什麼?我就修這個,我教人也是教這個,我跟大家在講台上講的也是這個。千經萬論離不開這個中心,像一棵大樹一樣,這是根本,枝葉再多,都是從根本生起來的,這二十個字是根本。我學佛五十年,講經四十四年,歸結一切經教裡面佛陀教我們的是什麼?我把它歸納成十句二十個字,這是我修行的依據,變成自己中心的思想行為。思想不離前面十個字,行為不離後面十個字。認真去幹,對大乘經教才稍稍有一點體驗,得一點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受用,我能得到,諸位同修各個都能得到。問題是在方法,方法我已經告訴你了,現在關鍵是大家肯不肯去做?肯不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你肯克服,你必定成就。今天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43:2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