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59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九九卷)  2002/1/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99

  諸位同修,請看「如來現相品」,蓮華光菩薩偈頌第九首:

  【一切世界中,現身成正覺,各各起神變,法界悉充滿。】

  最後兩首偈是讚頌示現成佛教化眾生,就《華嚴》教義來講,無一不是圓融的,皆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如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也是十種身相,經上無論說哪一種相,意思都是圓滿的含攝十身。通常大乘經上講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華嚴》講十種身。說有廣略,意思統統具足,這是學大乘的同學們必須要知道的。

  『一切世界中』,並沒有指定是哪一個世界,十方三世,盡虛空界、盡法界無量無邊世界微塵數剎土,這是「一切世界」。『現身成正覺』,這一句我們今天讀了意思很清楚,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現佛身而教化之。我們不說多,就是講三十二應,把無量無邊的現身歸納為三十二大類。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佛身的種類也不少,天台家的說法就有四種不同的佛,藏通別圓,大家所熟知的。藏教的佛無量無邊,通別圓亦復如是,看對什麼樣的根機。對小乘根機,要現佛身而為說法就現藏教佛;大乘初級的現通教佛,大乘根機將要成熟的,現別教佛;根機已經成熟的,現圓教佛。單單就是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所現的佛身不一樣,何況其餘?現前我們這個世間,一般人講我們這個社會,圓教根機的人沒有了,不但圓教根機的人沒有了,大概別教根機的人也沒有了。通教藏教,實在講也是鳳毛鱗角,都不多見。

  我們再深入細心來觀察今天的社會,人天根性也已經希有了。你看看這個世間的人,什麼人還講仁義道德?什麼人還能真正行五戒十善?如果是把仁義道德、五戒十善都拋棄了,人天的根性就沒有了。我們生活在現前這個社會,自利利他,自己修學以及幫助別人,你要不懂得觀機,你怎麼能成就?觀機頭一個要觀自己,不是教你觀別人,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要清楚。古人常常講,講得好,「人貴自知之明」,做人最貴的是什麼?自知。人要不自知,換句話說,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不曉得自己的緣分,那還會有什麼成就?契機契理,頭一個要曉得自己的機,怎麼樣能契自己的機?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要想成就自己,古人常說,古人說的兩句話,我們細細揣摩他的意思,所謂是「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兩句話是教給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積功累德,一個人能常常反省、常常檢點,就有自知之明。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天天檢點、思過,發現了、找到了,立刻就改。天天思過,天天改過。我們同學在一起,最可貴的就是彼此互相切磋琢磨,彼此互相勉勵。自己過失自己不知道,真正是同參道友,看到了時刻提醒你。他說錯了沒有關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才是真正的好同參、好同學,時時刻刻互相勉勵。

  經文雖然說的是成正覺,就是以佛身得度,這是舉一個例子,能現佛身,什麼身都能現。現身的因緣不在自己,在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個「現」是應,叫應現。眾生是有心而感,佛菩薩無心而應。『各各起神變』,「各各」就不是一處,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神」是神通,「變」是變化,神通變化不可思議,真的是現無量無邊身。不管現的是什麼身,都是佛的正覺身。他示現童男童女,甚至於示現為各個不同宗教裡面的傳教師,或者是示現各個不同宗教裡面的信徒。『法界悉充滿』,這個事情的道理、事實、真相,只有深入大乘的人,心裡頭明白清楚,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普賢法界。普賢菩薩不可思議,盡虛空遍法界是普賢行、普賢境界,現代人的說法,就是多元文化的境界。多元是一元,「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在這裡面生清淨平等覺。

  我們學佛這一生修學的方向、修學的目標,你就找到了,你就可以確定了;別人不能肯定、不能承認,是他沒有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幫助他認知,這個幫助就是教學。教學的方法,表演比言說還要重要。你要懂得怎麼表演,「為人演說」。演、說都不能違背經教,與經教相應就是與性德相應,這是真正學佛。佛的存心、佛的行持、佛的言語,我們要學佛的身語意。佛留下來的經論,內容非常豐富,我們要用智慧來選擇。選擇什麼樣的經論來修學?第一個條件要契合自己的根性,第二個條件要契合自己的生活環境,第三個條件要契合現前社會大眾的生活狀況。

  如果我們就一般來講契機,機裡頭重要的三個:人、時、地。對自己也不例外,適合自己的根性。我們今天生活在什麼時代?時節因緣要契合,學起來容易。我們現在住的是什麼地方?處所。處所有小環境、有大環境,小環境是我們居住的這個地區,大環境是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是今天的地球,不是過去的。有沒有都想到?跟今天這個地球上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夠適應而不違背,這個修學很順利,沒有障礙;如果不能適應,那障礙自然就來了。觀機,講經要觀機,我們的修行要觀機。自己修行也要觀機,幫助別人也要觀機,契機契理。佛陀的教,這個教化經典稱之為契經,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不能夠疏忽。佛菩薩所以能夠成佛菩薩,修行所以能夠成就,他面面都顧到了。如果我們錯會了意思,「一門深入,其他都不要問了」,你把那個一門深入的意思錯會了。一門深入有種種不同的解釋,對於初學紮根,那是教你一門深入,其他的東西都不要涉獵,為什麼?心定下來。但是是短時間,不是長時間。

  這個時間一般來講多久?古時候訂的時間是五年,五年之後,一門深入就又是一個解釋法。開頭這五年是學做人,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我們要回歸到哪裡?要回歸到《弟子規》,《弟子規》需要用多少時間?現在我們一般的想法是用一年,從這裡紮根。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這四年,我們根紮在《沙彌律儀》。同時在這五年當中必須要學習的,講解開課要講授的:《了凡四訓》要講,《太上感應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儒家的《四書》。現在我們在台灣新印一樣東西,《八德略說》,它的內容: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完全是中國歷史上做到的這些人,典型的人物。這個東西要講授,聽起來會很生動、很有趣味,歷史故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歷史感應統記》,不能全講要選講,學這些基本課程。五年之後,一門深入就是經典,你喜歡《無量壽經》就專攻《無量壽經》,你喜歡《金剛經》就專攻《金剛般若》,你喜歡一切大乘經論,專攻!專攻是主修的這一部,與這一部經典有關係的就選讀、選修。

  我跟諸位同修說,我是一門深入,我這一門是在哪一門?《彌陀經要解》。《要解》以外的,我所讀的、我所講的,都是我的選修課程、我的助修課程。《無量壽經》我現在天天在閱讀,在給大家講解,這是我的選修課程。我有我一門深入的課程,正助雙修。它這有次第、有進度,我在哪一年學什麼,我們的功夫才不會唐捐,我們的成績才有表現。學東西不能亂,不能夠次序顛倒,一定是從戒定慧這個順序、是從四弘誓願的次第,必定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佛在經上常講的: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先學小乘就是先學戒律,先懂得做人的規矩。學佛,先要懂得做菩薩的規矩。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乘菩薩不能不守規矩,不能不守戒律。規矩戒律裡頭,規矩就是威儀。但是你要曉得,出家人規矩建立在在家的基礎上,在家的根本就是《弟子規》,《弟子規》要做不到,戒律威儀就不用談了。

  我們從小沒有受過這個教育,現在這麼大的年歲要補習,要精進、要努力。當然《弟子規》能夠在半年當中完成最好,真精進,要落實;《沙彌律儀》如果能夠在兩三年當中完成,非常難得。我們預定的課程是五年,你能夠把它縮短在三年完成,我們真的要這樣做。五年這是正常的速度,是年輕的沙彌。進入到比丘這個階段,我們年齡不對了,必須加倍的用功,把時間縮短。有這個基礎,再淨宗法門一門深入,哪有不得往生的道理?肯定往生,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為大眾服務千萬不要疏忽,為什麼?修福。你要想成佛,你沒有福報,成不了佛。成佛是什麼意思?福報圓滿、智慧圓滿,二足尊。你沒有福,你怎麼能成就?不修福不行!修福要抓住修福的機緣,你要有智慧認識修福的機會,決定不要放過。修福要用容易懂的話來說,為眾生服務。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好辛苦的事情,對,你現在享福,你不想過這麼辛苦,你享福,你的福報享完,你就根本沒有福了!佛在經上講:「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證到阿羅漢果,沒人供養你,天天挨餓。沒有福報的人住山,你想吃個野生的水果都吃不到,為什麼?沒有福報,連山上的果木樹都不供養你。如果有福報的人住山,山上水果非常豐富,四季都不缺乏,你所需要的食物有來源,不缺乏,有福報。

  從前我們在台灣,廣欽法師他年輕的時候住山,沒有東西吃,吃水果,野生的水果樹很多,他吃成習慣了。以後福報現前,有很多信徒供養,他還是吃水果,在台灣這是有名的水果和尚。也得要有福報,這些果木樹發心來供養你;你要是沒有福報,果木樹都不供養你。所以,怎麼能不修福?修福就是要發心關懷大眾、照顧大眾,為眾生服務。包括樹木花草,你愛護它、你照顧它、你供養它,它有回報,這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去做。自己還年輕、還有體力,你要多多的為自己著想。你會老,你會生病,你老了怎麼辦?你生病怎麼辦?誰來侍候你?我們今天能夠照顧老人、照顧病人,將來自己老了、自己生病了,就會有很多很多人來照顧你,因緣果報如是。所以我們要修福,做種種神變,不要執著自己的身分;「我現在是出家人,我高人一等,人家應當供養我,我不應該為他服務。」錯了,大錯特錯了!我高人一等,高在哪裡?

  釋迦牟尼佛都為信徒服務,這是經書裡頭都有記載的。看到年老的人,年老眼花,穿針穿不進去,佛看到了,馬上接過來替他穿針;看到年歲大了,挑個擔子擔得很辛苦,世尊看到了,立刻把他擔子接過來,幫他挑一挑。隨時隨處都有為眾生服務的心,都有幫助眾生這種行持。他沒有說「我是佛,你們是眾生,你應該供養我。」佛的十號裡頭有「應供」,佛時時刻刻供養眾生。四十九年為眾生講經說法,那是供養。不辭辛苦,把自己所知道的苦口婆心的傳給大眾,教給學生,我們世間人看到任勞任怨。學生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學生,六群比丘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陽奉陰違。這些都是菩薩示現的,給後世肩負起弘護正法的弟子做個樣子,不要怕有壞的同學來找麻煩,世尊當年在世,僧團就如此。

  說是要一帆風順,那是多大的福報?釋迦牟尼佛究竟圓滿的大福報,福慧二尊足,僧團裡頭還有一些找麻煩的人。遇到這些人,釋迦牟尼佛怎麼處置?依舊用德行來感化。默擯,默擯是用德行來感化。這些學生認為釋迦牟尼佛做得還不夠好,釋迦牟尼佛承認,不斷的來求改進,不斷的再提升自己境界。絕對不把過失推給別人,回過頭來認真反省、檢討、改過自新,一直到他回頭。有的時候這一生不能回頭,來生;來生不能回頭,後生,佛教化眾生生生世世,我們要有這種精神、要有這種毅力。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神通變化,這個神通變化就是古德常常教人的通權達變。佛法不是定法,活活潑潑,活活潑潑就是通權達變,你通達善巧方便。就是戒律也不是死的,每一條戒律佛都講「開遮持犯」,你要是不懂,你就死在戒條之下、死在經句之中,那就變成佛呆子。你懂得條條是活活潑潑的,在什麼情況之下應該怎麼作法,不是死的,它的精神永遠不滅,它的方法活活潑潑。第十首:

  【如來一一身,現佛等眾生,一切微塵剎,普現神通力。】

  這首偈尤其殊勝,你看看經文前面不是說佛,是如來。『如來一一身』,「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是講的法身。法身沒有形相,能現一切相。法身是性,法身是理,法身是體,一切眾生本有的,圓滿具足法性身。法性身是一不是二,怎麼說「一一身」?「一一身」是起作用,起作用的時候顯現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形相,無量無邊。『現佛等眾生』,從法身現應身、現報身、現化身,現多少?「等眾生」。這個虛空法界有多少眾生,他就現多少佛身。『一切微塵剎』,前面講一切世界微塵數剎土,這一句話實際上就是講的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微塵剎土裡面的依正莊嚴。正報是一切有情眾生,依報是一切無情眾生。『普現神通力』,「普」,平等的。「神通力」是覺悟一切眾生的,不但讓一切有情眾生覺悟,還要幫助無情眾生覺悟。《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眾生有沒有靈性?有。為什麼有靈性?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情與無情同一體。有情眾生是我們的法身,無情眾生還是我們的法身。

  我們如何對待諸佛菩薩?要將對待諸佛菩薩的心態,對待樹木花草、對待山河大地,跟諸位說,這就叫做普賢行。你有這個心,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就是普賢行,你入普賢的境界了。普賢境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破壞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可以共存,同時共存,同處共存。為什麼?彼此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在哪裡?礙在迷惑顛倒,礙在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瞭,哪裡有障礙?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跟諸佛如來生活在一起沒有障礙,我們跟修羅、羅叉、魔王、地獄生活在一起也沒有障礙。為什麼?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由此可知,障礙的發生是心不平等、心不均平,障礙起來了。障礙一起來,心必定不清淨;心不平等、心不清淨,必定不真誠,完全與性德相反。我們違背性德時間太久了,過去無量劫中迷惑顛倒,今天養成一種堅固的習氣,轉不過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化,如果跟著佛學四十九年不間斷,大概一般中根的人都會覺悟、都會回頭。

  我怎麼會知道?我是過來人,我有經驗。我是個中根人,學佛五十年了。二十六歲學佛,今年七十六歲,整整五十年。我這五十年天天讀經,講經四十四年沒有中斷,天天在講,我現在才轉過來。如果五十年的修學當中要是有間斷,肯定墮落,你的境界怎麼會轉得過來?所以我才體驗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那個教誨,天天不中斷,真的頑石也會被軟化。古人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地方真正見到長時薰修的力量。我們今天一般人功夫不能成就,修學沒有成績表現,什麼原因?你沒有真正用功夫。你們同學當中我也很清楚,你們對我不錯,很愛護師父,那是感情,沒有用。真正尊敬師父、真正愛護師父,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態?依教奉行。你們細心看我,我真的愛老師、敬老師,老師不在了,你看我所住的地方、我所工作的地方、我的講堂,把老師照片都掛上,念念不忘。老師過去了,我還是這個心態,你就曉得老師在世的時候,我是怎樣心態對老師。我的尊敬、我的愛護是依教奉行,老師教我的,我記在心裡念念不忘,如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講經說法,這叫真愛護。否則的話,假的不是真的,陽奉陰違,那怎麼叫愛護?糟蹋老師!

  南方法喜慧光明菩薩讚頌: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法喜慧光明,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這是說偈儀,這是南方,前面講過的是東方。前面雲集我們看到他的名稱,主菩薩名「普照法海慧」,此地『法喜慧光明』,名字小有不同,意思相同。在佛法裡面這些事情我們常常遇到的,這裡頭有很深的意思,告訴我們名是假名建立的,意思對了,名言可以稍稍不同,用意是避免我們的執著。凡夫分別執著這個習氣很重,佛用這些名號用得非常巧妙,教我們在名號裡頭能夠體會到真實的意思,而不執著名號。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聽經聞法的三個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真正懂得經典裡頭的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要緊。如果在這些名相上起了分別執著,如來真實義你就得不到,你變成一種專門從事於考據,去對比,而於實際上的教學你是一無所獲,這個錯誤就犯大了。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他講「光明」就是「照法」的意思,前面名稱講「普照法海慧」,所以光明就是照法的意思。說偈儀裡面跟東方菩薩沒有兩樣,『承佛威神』,這一句話在《華嚴經》重複無數次,重複的次數愈多,愈是重要的,我們不能不曉得,應當要認真的去學習,這就是得佛力的加持。學講經的人,老師總是常常叮嚀、囑咐要求佛加持,求佛加持不是感情的求,要有實際的行動去求。為什麼?我們跟佛是感應道交,我用什麼感,佛就有應。李老師傳給我的,我傳給大家了,我不吝法。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就得力於老師這個傳授,「至誠感通」。做人一生當中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不能沒有誠意;你要沒有誠意,你就不是人了,做人做個假人、做個虛偽的人。你要曉得,虛偽的人、假人果報是三途地獄。三途地獄,現在搞一個人的形狀套在身上,假裝著做人,你是這麼一個人!早晚你的假面具會被拆穿,拆穿之後你是妖魔鬼怪,你是三途眾生,這個多可怕!有什麼意思?

  古人講「不誠無物」,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儒家教人做人的根本是「誠意」。今天在這個社會,要講到真的,每一個人都害怕,為什麼?那一定要吃虧上當,別人都是虛情假意對我,別人都是欺騙我,都是要佔我的便宜。我們就要想想,我是希望將來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要是願意下地獄、願意作三途眾生,可以跟他們一樣,你怎麼對我,我也怎麼對你。如果你不願意搞三途地獄,希望生天堂、希望到極樂世界,那就不能跟他們一樣,一定要守定做人的原則:誠意。現前吃虧,將來不吃虧,眼前上當,將來不上當。將來是什麼時候?轉眼就到,時間不太長。

  我活了七十六年,真的在感覺當中是一剎那,還能活七十五年嗎?所以將來是剎那間事,我們要覺悟到。過去做了傻事,沒有關係,現在覺悟了、現在回頭了,決定不會再犯過去的錯誤,回頭是岸,來得及!只要一口氣沒斷,趕快回頭,懺除業障、改過自新,這都有救!所以頭一個不怕吃苦,歡喜吃苦,不怕吃虧、不怕上當,不怕別人對我誤會,不怕別人傷害我,心地坦然,決定捨棄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陀教誨,你就完全對了。別人、天下人對我虛情假意,我對天下人真誠不妄;天下人忘恩負義,我要做知恩報恩,準有好處,好處肯定在來生。聰明人要有前後眼,那你真的聰明,你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你才能真正的把握現在,這個人有智慧、有福報。世間人有可以隨順、有不能隨順,要以智慧去揀別。

  誠、誠意,誠意到極處,至誠就感通了。用這個來跟佛求感應道交,不是天天在佛面前拜佛許願,那個未必能得到感應。為什麼?佛有大智慧,不會害你;你的心邪、你的心不正,還求佛菩薩加持你做壞事,哪有這種佛菩薩?世間正人君子也不肯為,君子之所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你有善、你有美,就能感得佛菩薩來加持你。李老師傳授給我,我這一生受用不盡,「至誠感通」。我們本來不通,不通要把它學通,那個時間太長了,哪一年才能學得會?最快的方法是求感應,感應要真誠到極點,真誠見佛、真誠學佛,真誠的做弘護正法的工作。做這個工作的目的是希望正法久住世間,真誠為一切眾生服務,把佛教導我們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落實在我們心行之中,為一切眾生服務。

  我們對於老人,跟我們父母年齡相同的,我們把他當作父母看待,對他要孝養。我們對待一切眾生,與我們老師年歲、德行相彷彿的,我們要把他看作老師看待,奉事師長,要做到才行。這些經教不是念念就算了,五年學戒當中我講了,三分之二的時間要用在行門上,三分之一可以用在經教上。經教幫助你明理,特別是《華嚴》,幫助你拓開心量。大部分的心力,要落實在怎樣去做到。三福六和細行的條目就是《弟子規》、就是《感應篇》、就是《沙彌律儀》,那是細目。教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頭,處事待人接物,你應該怎麼去做,你要刻意的把它做到;你做不到,都是你的毛病習氣,你要把你的毛病習氣改過來。你要不下定決心去改,你怎麼會有進步?改進,改就會有進步。你真能改,你就有誠意了。不能改、怕苦、受不了,沒有誠意,你怎麼會有感應?求佛加持要至誠感通。

  『觀察十方』,這個不能少的。我們學佛為什麼?就是為十方一切眾生服務的,你把你服務的對象忘掉了,感應也沒有了。你那個至誠心必定是常常念著十方一切苦難眾生,苦難裡頭最嚴重的是他還沒有覺悟,他依舊在起惑造業。如何去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個課題非常重要。向下頌文有十首,清涼大師把它分為三段,第一段有四首,就是第一首到第四首,「依真起應」。真的身是法身,法性身是真身,真身沒有相;報身、應化身,都是依真而起。第一首偈「顯真」:

  【佛身常顯現,法界悉充滿,恆演廣大音,普震十方國。】

  這一首偈清涼大師註解說,總歎。十首偈歎「佛寂用應機德」,也是大能,答覆前面云何是佛境界。「法身顯現」,就是「分齊境」,分是分別,齊是等齊。「無生無體」,這是「所觀境」。「眾生國土」,那是「所化境」。無生無體,是真身、是法性身。前面四首依真起應,剛才念的這首偈是顯真。『佛身常顯現』,「佛身常」,那是真的常,這個常是德,佛法裡面說四淨德:「常、樂、我、淨」,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在六道裡面這四個都沒有,不但六道裡頭四個沒有,九法界裡頭也沒有。什麼叫常?常是永恆不變。我們這個世間,佛常說「無常」,我們要認清真相是無常,身剎那剎那在變化,剎那變化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感覺不到。

  凡夫感覺到是什麼?一年一年變化,他能感覺到;十年十年的變化,那很清楚。尤其是現代人,照相技術很發達,看看十年前的照片,看看二十年前的照片,變化太大了,一年比一年衰老了。你想想是不是十年一個變化?不是。年年都在變,一年比一年老;再要是細密去觀察,一個月比一個月老,一天比一天老。這樣說法你逐漸能體會,再給你說實話,你一秒鐘比一秒鐘老,你這一生當中這一秒鐘過去了,再也不回頭了。無常,身無常;心也無常,心裡頭前念滅了,後念又生了。只要是生滅,就是無常的。佛身常,佛的身永遠不變,這個佛身跟諸位說,是法身、法性身,所以清涼註解裡頭這兩個字點得很好,「依真」。這個佛身是真身,這個佛身是法身佛,法身佛的佛身。清涼在此地講,這個常是「第一義常」,第一義常是真常,這個不是假的。

  他下面說「出三世故」,出是超出,超出了時間、超出了空間,他不在十方三世。落在十方三世裡面都是無常的,超越十方三世是真常,叫第一義常。「智符於理,湛然常照」,清涼大師在這兩句話裡面有解釋,就是「修成合本有」。我們在前面讀過,講到成佛兩個意思:一個講的是自性,一個講的是修成。從性體上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體同,從性上講體同;從修德上來說,相同。體同跟相同有差別,我們要有能力很清晰的把它辨別出來。在這個註解裡面清涼大師也說,第一句的佛身,「此約法報無礙之身為真佛也」,我前面給諸位講,這個佛是法身佛,法身佛不生不滅,清涼把報身也合在裡面,報身佛有生無滅,所以他是真常、是真佛。報身是智慧之身,報身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這個智慧生起來之後不會再迷了,稱為報身,報身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清涼大師的註解我們也說一說,這是佛學常識。如果依法相宗講的,「後常是相續常」,後常是應身、化身。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是業報身,業報身能夠存在這個世間,也能存在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好像這個身住在這個世間,這個常不管你是住個五十年、六十年、一百年,甚至於還有一百多歲的,是相續常不是真常,相續相。實際上,相是什麼?剎那生滅。不生滅的那才叫真常,這個地方講的「佛身常」是真常。他說:「今依法性宗,冥符於理,同理常也。」這是剛才講的意思,超越十方三世,這個常是真常,這是本有,不是從外頭得來的。佛有,我們大家統統都有,自性本來具足。般若智慧是真常的,無量德能是真常的,圓滿的相好也是真常的。佛教導我們修行證果,證什麼東西?恢復性德裡頭三個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我們學佛是學這個。

  但是諸位要記住,佛法因緣生,經上常講「諸法因緣生」,有些人忽略了,諸法大概是一切世間法,沒有想到佛法也是諸法裡頭的一法,佛法也是因緣生。換句話說,我們本性裡頭本有的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要不要因緣生?要。你自性本來具足那是因,因我們有,為什麼現不出來?沒有緣。所以,佛法是緣生法。我們心裡頭真因,這個真因要是遇到真的緣,你就成佛了,你就證得了。自性本有的法身是因,我們修行是緣,所以你要不修,你沒有修德,你的性德不會現前。你要希望你的性德,這個性德我們總說為三個圓滿,這三個圓滿要能現前,要靠修德之緣。這個緣是老師,我們今天遇到了,老師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要不給我們說出來,我們作夢也想不到。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有緣,與佛有緣。釋迦牟尼佛現在不在了,他的教法流傳在世間,我們遇到了,遇到經教就是遇到釋迦牟尼佛。遇到祖師大德對於經教這些註解,就等於祖師大德幫助我們、引導我們,明瞭佛陀說法的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離開祖師大德的指引,佛講的話我們聽不懂,所以祖師大德給我們做助緣。

  現在再往下看助緣很多,修學的道場、同參道友,這幾句話裡面境界很深很廣,擴展開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眾生,都給我們做修行證果的增上緣。沒有這些境界,我們到哪裡去修?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修行,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努力,一生沒有成就。什麼原因?他不懂這個緣,他對「緣」這個字了解不透徹,甚至於把這個緣曲解、錯解,太多太多了。如果你真的正確明白了,包括自己的身連同我的生活環境,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形相,都是我修行證果的助緣。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誨,怎麼做?孝養父母,弄錯了,只對自己的生身父母,把一切眾生忘掉了。佛在經上雖然講得很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會念的人很多,知道的人很多,誰真的這麼去做?你看看佛把這個緣說得這麼清楚,我們沒有接受,這個念頭沒有生起。佛不是沒有把這個緣告訴我們,我們錯會了意思。

  孝養父母,孝養的對象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但是現在講這個話太難了,現在子女不孝養父母,長大的時候自顧自的,父母的生活不照顧,父母的死活也不放在心上,還有什麼法子?真正是無可奈何!我們孝敬的心要怎麼修法?在今天講父母師長也都落空了,找不到例子,那就是佛門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只能這麼說。什麼是有緣之人?懂得這個話的意思是有緣,真正能夠照做的是緣成熟了,緣成熟這一生就得度,這一生就成就了。所以,即使天下做兒女的人不要父母了,我們要,不但要自己的父母,他們父母不要了,我來代他孝順,我來代他孝養;他們不要老師了,我要,我敬他們的老師跟敬我的老師一樣,這就叫做善根。你懂得,你有善根;你能夠做到,你的善根深厚;確確實實落實了,你的善根成熟。善根成熟恭喜你,你這一生決定成熟,成就圓滿菩提。你的起心動念、你的言語造作,跟世間人確實不一樣,隨順性德不隨順煩惱。性德是什麼?經教裡頭的教誨。如來的教誨是性德,我能隨順它,我不會隨順煩惱習氣。

  善導大師講得好,佛教給我們怎麼做,老老實實去做,佛教導我們怎樣去行,認真去行;教我們不可以做的,絕不違背,你就走佛的道路。你走的是成佛之道,十法界裡頭你選對了。我走的是佛道,佛道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受持三皈、具足眾戒,這是佛道。假如你跟佛道相違背,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那是什麼道?地獄道。跟佛正對面的是地獄道,稍微偏一點點的是餓鬼道、畜生道。我們是願意走三惡道,還是願意走佛道?一定要不偏不倚,把方向對準確,一生當中成佛。能不能做到?能,肯定做到。尤其是淨宗法門帶業往生,我們有把握了,一點疑惑都沒有了,各人幹各人的。別人是不是真的往生、真的成就?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與我不相干。他能往生我不能往生,也是枉然。他是不是真的往生?等我到極樂世界看看他在不在?現在不要懷疑,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把三福六和放在心上,把三學六度放在心上,把十大願王放在心上,這個才對!務必把自己的身心跟佛陀的教誨融成一片,我們才是真正叫做「深入經藏」,你入進去了。經藏是自己的思想,經藏是自己的行為,經藏是自己的言語,『法界悉充滿』。

  清涼的註解註得好,雖然文字不多,講得很透徹。他講「顯現」,顯現是離二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今天我們的法身為什麼不顯?二障障住了。雖然障住,事實上還是「法界悉充滿」,我們自己不知不覺;離二障,你的知覺就恢復,你亦知亦覺了。二障頭一個是煩惱,煩惱頭一個是自私自利。我們問,包括今天的修行人,誰能夠把自私自利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你就要曉得你學佛不得其門而入。放下自私自利才入門,門找到了。什麼時候能入進去?身見破了、邊見破了,八十八品見惑破盡了,入門了。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入門。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門反正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這個門走不通,就找第二個門,第二個門走不通,找第三個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走不通,還有一個門,淨土帶業往生這一門,這個門通了。

  八萬四千法門,諸位要記住,都是要斷見惑才能入門;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不斷,入不了門。淨土法門不要斷惑,但是要記住要伏惑。斷跟伏不一樣,古人有個比喻,斷了好像是拔草除根,根都拔掉了,真的除掉了,這叫斷。伏是什麼?伏是石頭壓草,草沒斷,石頭把它壓在底下,它不起作用。所以,我們要有石頭壓草的本事。這就是說什麼?我們有能力把煩惱控制住,不讓它起現行;如果煩惱控制不住,那就不行,不能往生。貪瞋痴慢,這是煩惱,你雖然沒有斷,你要把它控制住,它不起作用。有這個本事,你才能肯定念佛往生。但是這樣的功夫在其他法門沒有成就,其他的法門要斬草除根才能入門,難易相差很大。好,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43:20)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5:43: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71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