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九五卷) 2002/1/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95
諸位同修,請看「如來現相品」,眉間勝音菩薩讚頌最後一首:
【一切剎土微塵數,常現身雲悉充滿,普為眾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稱其心。】
清涼大師說「身雲普遍,隨物立名」,所以這首偈有「名號海」的意思。第一句是講現身,『一切剎土微塵數』,這一句講的是數量,這個數量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決定不是算數能夠算得出的。這麼多的身相,前面跟諸位說了,所有一切的形相都稱之為身。『常現身雲』,「雲」這個意思是非有非無,所以我們要曉得,所有一切的形相、色相都是非有非無的,緣聚則現,緣散就不現。所以一切色相是緣生的,因緣所生法,《中觀論》裡面說得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金剛般若》裡面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講「雲」這個意思。因此現象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執著你就錯了。就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螢幕上的現象你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為什麼?它不是真的。螢幕上的現象如是,我們現前這個現象,大家就忘掉了,現前的現象跟螢幕上的現象無二無別。
現代科學技術發達,物質享受已經很普遍,我看最普遍的是照相機。我們在路上看看,每一個人身上都帶個照相機。我們自己也曾經照過不少照片,照片照了,放大掛在牆上,常常看看,會看的人開悟了,看照片開悟了;不會看的生情,迷了!同樣是一個東西,怎麼會開悟?他一看那個照片是幻相,剎那相,就按快門那一剎那留下這個印象。以後有沒有?再沒有了。再按第二張就不是第一張了,這裡面就產生變化。什麼變化?我們說一個最簡單的,你第二張比第一張老了,你說對不對?人老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十年十年老,剎那剎那老了。再給你說一個事實真相,剎那剎那你往墳墓裡頭走,你想對不對?你的生命少了一剎那,那一剎那再不會回來的。這樣看你那些照片,你會開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現代人幾乎每個人都有這個經歷,所以問題真的就像宗門祖師大德常常問的「會麼?」只要會了,那真的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已獲諸佛大神通」。
『常現身雲悉充滿』,這就是講的整個宇宙,佛法裡面常說的虛空法界,時空裡面所有一切的色相、形相,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普為眾生放大光』,這個「光」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自性的德能、自性的相好,圓滿顯現出來。這裡面一切眾生有迷有悟,覺悟的人幫助不覺悟的。『各雨法雨稱其心』,這個「各」是已經覺悟的人,指諸佛菩薩、法身菩薩,他是真的覺悟,不是相似的。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是相似位,法身菩薩是真的覺悟了。這些覺悟的佛菩薩不捨誓願,因為他在沒有覺悟的時候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已經證得如來果位,說話要兌現,不能打妄語。兌現那就是要幫助一些沒有覺悟的眾生,「各雨法雨」。
幫助眾生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建立名號。諸位要曉得,名號本來沒有的,相是幻相,名是假名。名號雖然是假的,它能幫助眾生覺悟,這就是佛家常講的「借假修真」,所以假的名號用處很大,名號海!佛家教學裡頭,佛的名號有多少,菩薩名號有多少,說不盡的。佛的名號表性德,自性本具的德用:智慧、能力、相好,都是無量無邊,所以名號就無量無邊。菩薩的名號表修德,修德就是佛家講的法門,法門無量,菩薩的名號就無量。這裡頭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諸佛菩薩都沒有名號,名號是隨著眾生的心,下面「稱其心」,這個「心」就是在迷的眾生,是稱他們心之樂好隨緣建立的,沒有一定。
我們舉個例子你要細心去體會,我們全心全力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參與學習的人這個時候就是地藏菩薩;明天我們換一個科目,我們大家都來參究《普門品》,到第二天大家都是觀世音菩薩,名號哪有一定?諸位同修要知道,所有諸佛的名號,總而言之都是毘盧遮那佛的名號。為什麼?毘盧遮那佛是法身,就是虛空法界。所有菩薩的名號,就是一個修行人的名號。我這個說法如果你要是體會不過來,你感覺得迷惑,怎麼會是這個樣子?現在我們在一些應酬場合,應酬場合頭一次見面,總是交換名片,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名片是摺疊的,他頭銜太多,幾十個頭銜,那個名片一張印不下,翻過來印還是印不下,必須要接著第二張,所以是摺疊的。一個頭銜就是一個名號,他怎麼那麼多名號?顯示他多才多藝,他有許許多多的事業,一個名號沒有法子表示出來,所以名片展開的時候,一大堆的名號。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一個真正修行人具足一切菩薩的名號,他在修行過程中修的。
所以菩薩問的是名號海。名號之中也是平等的,《金剛經》上所講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平等法裡面,還有個特別的例子,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名號大家都稱揚?受持就是稱揚;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普遍受到大眾稱揚?沒錯,彌陀、觀音名號,不但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普遍稱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微塵數的眾生,每一個眾生都稱揚。這是什麼道理?契機。你想想看一切法門裡面,誰不喜歡慈悲?觀世音菩薩慈悲;誰不喜歡方便?阿彌陀佛最方便,一切諸佛如來都沒有阿彌陀佛那麼方便,不斷煩惱也能往生。佛法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麼個原因。所以,這個名號就盡虛空遍法界的弘傳開了。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裡面講到修學,可以說無量的行門總不離慈悲,慈悲這一門非常顯著的含盡一切法門、統攝一切法門。我們不能沒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心與性德就不相應,沒有慈悲心與一切眾生就不能起感應,什麼叫感應?你就沒有心願去照顧眾生、去幫助眾生,這一點諸位同修要曉得。我能力做不到,我心願有,這個心願念念不捨,哪一天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機緣,它就兌現了。如果你沒有一個強烈的幫助眾生的願望,這個心或有或無,願心沒有根、沒有力,縱然遇到緣也無所謂,機會抓不到,往往空過,願變成空願。當然善願要能夠實現,固然要靠自己的願力、心力,念念不捨,而且自己確確實實認真努力修行,把這個功德迴向一切眾生,與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迴向偈天天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什麼功德?自己真正修行的功德。修行,念念之中、行行之中,你不能說生活不是修行,你不能說工作不是修行,一切交際應酬都是修行,沒有一樣不是修行。
我現在教一些同學們學「沙彌律儀」,你看看二十四門威儀哪一門不是修行?威儀裡頭講,洗臉漱口都是修行,大小便溺都是修行,起床睡覺也是修行。儒家講三千威儀,佛家講八萬細行,給諸位說,這是普賢行。總的說都在起心動念隨順性德,那就是佛菩薩;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是錯誤。如何把日常生活當中隨順煩惱習氣這一面改正過來,隨順性德。什麼是性德?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顯示那個樣子就是性德,他們教導我們的都是性德,「常現身雲悉充滿」,性德!他們的起心動念是光明,沒有一絲毫染污,他們的心念純淨純善,放光!他們的言語放光,他們的形象放光,身語意三業都放大光。我們從什麼地方來接受?從經教裡面來接受,你果然把佛經看懂了,諸佛如來三業大光你就能感受到,在這裡頭就得益了。
大乘經上常講世尊的三輪教化,三輪是身、語、意,慈悲到極處,方便到極處!現在我們所修的、採取的是持名念佛,根據淨宗三經,不僅是世尊,一切如來的教誨,我們採取持名念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這不必說,非常明顯,《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最後第十六是持名念佛,我們在《十六觀經》裡頭採取最後的一種。在佛法裡頭它這個排列有順序,後面比前面殊勝,這種排列方式也是稱眾生心。我們世間,最常接觸的是娛樂:音樂會、舞會、戲劇,最好的一齣是擺在最後,叫壓軸戲。為什麼會想到這個放在最後,最好的為什麼不擺在前面?前面如果是最好的,看完之後人都走了,後頭都不如前面,還有什麼看頭?最好的放在後面,來看戲的人總希望看到最好的一齣,那好了,慢慢看,你會看終場。音樂會、舞會都是這樣,最精彩的在後面,讓你在觀賞的時候永遠保持你的興奮,現在一般人講永遠保持著高潮。佛教學也是如此,最好的那個法門都擺在最後。
我們看《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這是佛講到這裡,問問他這些大弟子:你們每個人修行證果,你是用什麼方法?你們個人向大眾提出報告。二十五位菩薩出來做代表,他們排列的順序是依照十八界七大,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是 地、水、火、風、空、見、識,按這個順序。觀世音菩薩所修的耳根,按照這個順序排,他排第二。可是他很特別,他沒有按照順序排,他排到最後,把他調到第二十五。大勢至菩薩根大,地、水、火、風、空,見就是根,後面是識,他的順序應當擺在彌勒菩薩的前面。彌勒菩薩是修識大、唯識,大勢至菩薩,他排在彌勒菩薩的前面。《楞嚴經》上不是這樣的,他跟彌勒菩薩兩個對調,彌勒排在二十三,大勢至排二十四,觀世音排二十五。這個排列順序我們學教的人要留意,那是表法的意思,唱壓軸戲,最好的。所以許許多多人都疏忽了,把觀世音菩薩從前面調到後面,調的幅度很大,很明顯看得出來;大勢至菩薩只跟彌勒菩薩換一個位子,很多人疏忽了。所以二十五圓通裡面講特別法門,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我遇到很多學楞嚴的都把這條疏忽,粗心大意!
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特別法門。有人問,為什麼不把大勢至法門擺在最後,把觀世音菩薩擺在前面,為什麼不這麼擺?不能這麼擺,排列順序是有道理的,根據眾生的根性。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是普遍適合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修學,它是特別法門,包括我們在內,娑婆世界不例外。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特別契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所以把它擺在最後。在佛法三千年承傳當中,觀世音菩薩的知名度真的是超過阿彌陀佛,這個世間哪一個人不知道佛教有一個觀世音菩薩?的確還有很多不知道阿彌陀佛的。那個排列是有關係的,不能把位子搞錯,這裡面真的所謂是學問、見識。
前天我叫你們整理一個相片本子,你們裡面順序就不妥當,從這個地方看到你的智慧、看到你的見識。你們幾個人各人貼各人的照片,照片都是那麼多,你們三個人貼三本,我拿來看看,三本排的次序不一樣,從這個地方看到你的程度之優劣。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過去我們跟韓館長三十年,韓館長在這方面有過人之處,很多人比不上她。她動作敏捷,她做事情有一套程序,所以很短的時間處理許多事務。像平常你們在廚房燒一餐飯,通常家裡頭五、六個人吃飯,大概是四個菜一個湯,韓館長需要多少時間?給諸位說,二十分鐘,她東西就拿得出來。我們一般人二十分鐘燒一個菜都燒不好,她怎麼能夠把四菜一湯都做好?不能不佩服她,她做事情有條理、有順序,許多事情她能一次把它完成,動作快,反應快。這個廚房裡面的東西她沒有學過,她年輕的時候是富貴人家出身的。她們家裡人從事航海業,私人的輪船公司,那個時候中國經營航海業的她們家最大,比它大的是國營招商局,中國航業招商局是第一,她們家是第二,有四十多條輪船跑全世界,她是這樣出身的。什麼事都會做,家裡老人教,她學得快,那個也是不常下廚房的,可是一看就會了。
在圖書館,你們許許多多人在廚房裡面都是館長教的。特別是法會期間,有很多居士發心來主廚,館長是總指導。她天天下廚房去嘗菜,「你這個作法要改進」,天天在教,很內行的行家對她都不能不服。她的耳根很利,有音樂天才,那個唱念,她是在家居士,參加幾次法會跟著大家聽聽,她都會了,回來教你們。我們圖書館的法器,館長教的,她很喜歡唱,很喜歡敲法器,教導你們。她自己常常跟我開玩笑,她前生大概是趕經懺的和尚,一聽就會。所以我們根性鈍一點不怕,要好學、要肯學,要認真努力的來學習。我們學好了度眾生,拿我學的這一套布施供養。尤其是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的供養,非常必要。佛接引眾生,大乘佛法常講「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原則。首先你要能教他稱心如意,你要懂得眾生的心理、懂得眾生的愛好、懂得眾生的需求。菩薩修的福德,福德不是自己享受,是供養眾生,他心裡歡喜。他歡喜你、他感激你,你說的話他聽,然後你才教他斷惡修善。這是因果教育,我們人生為什麼這麼苦?過去造作不善的因,現在造作不善的緣,不善的因跟不善的緣集合起來,不善的果報就現前了。這個事情要常講,要舉出許許多多例子給他看,他才能相信。
學佛第一個目標是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像《了凡四訓》一樣。我前生沒有修福報,現在努力的修,中年以後福報現前,晚年就不受苦了。沒有福報的人,在中年要是疏忽不肯修福報,你晚年必定受苦,誰照顧你?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兒女靠不住,兒女心目當中不會照顧老人,你要防著這一招。用什麼方法?修福,我全心全力樂意照顧老人、照顧病人,將來我老的時候有很多人照顧我。不是我要求他們來,是自然而然的,這是果報。你不修善因,你怎麼會有善果?所以頭一個用這些方法能勸人回心向善。我們大家在一起生活,從內心裡頭真誠的愛心、無條件的愛心照顧每一個人。我們今天選擇圖文巴這個地區,原先我們也沒有做過調查,佛菩薩安排的,這個地方是什麼?佛法裡面講的福田,我們遇到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來好種福田。什麼福田?這個地方退休的老人很多,缺乏人照顧,我們到這個地方看到這些老人,就像看到自己父母一樣,全心全力照顧他們,我們在這裡種福田。誰懂得這個道理?大好的福田、真正的福田在此地,我們遇到了。我們居住這幾條街,我看了都是老人,有的是老夫妻兩個,有的是一個人,他們很寂寞,年歲大了都退休了,縱然物質生活還能過得去,精神生活非常缺乏。所以我們每個星期六舉辦一次溫馨晚宴,安排一點節目給他們欣賞,我們在種福田。如果這邊有這個緣分,我們真的想建一個退休村,這是我想了幾十年的「彌陀村」。
前天昆士蘭大學兩位教授來訪問,提到他們非常關心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學校裡面現在開這個課程來研究討論這樁事情。如何有效的能真正落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以他們有一個和平的研究中心。他說現在全世界有八個學校開這樣的課程,而以昆士蘭大學規模最大,舉辦的時間最長,最有效果,這是好事情。前些年,說這個話大概是四年前的樣子,我訪問這些大學,每到一個學校,我都給校長、給教授們建議,希望能夠設立一個多元文化研究所,就是培養這些和平工作人員。希望從研究所裡面培養學生、培養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在大學裡面辦一個學系,最好辦一個學院:多元文化學院。它現在以「和平」很好,「多元文化和平研究所」,將來擴展成「多元文化和平學院」,這裡面培養的那就是一種特殊外交人才。他將來做什麼工作?專門做不同種族的團結、不同宗教的團結,這是世界和平的根本,能夠把族群之間、宗教之間一些誤會隔閡化解掉,世界和平就能落實。我當時談話,有些校長、教授他們聽了都很贊同,告訴我他們認真來考慮這個問題。昆士蘭大學已經在做了,格麗菲斯大學也在做了,這兩個學校都找我,我最近要抽個時間去訪問。如果我們將來有機緣,我會在這附近找一塊土地,我們建一個「多元文化和平村」,我們不叫彌陀村,叫彌陀村佛教的色彩太濃厚了,多元文化和平村。我們這裡面用最低的收入照顧老人,歡迎不同宗教、不同族群我們大家在一起過幸福美滿的晚年,給世間人做個好榜樣。好,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繼續看勝音菩薩最後一首偈,這個意思還要補充。
【一切剎土微塵數,常現身雲悉充滿,普為眾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稱其心。】
講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前面雖然說了不少,名號的義趣要懂。說到念佛,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常常聽到古大德常說,在許多註疏裡我們都能看見,說這些話確實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讚歎的。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如果就文字表面上來解釋,這個名號是梵語音譯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這個名號完全翻成中文就是「無量覺」,這就字面上來說的。它的意思是一切無量,只要於一切法真正覺悟了,沒有一法不是無量的,這個事情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了。如果不能夠好好的學習《華嚴》,「一切無量」我們很不好懂,也很難接受。不覺是有量的,覺了真的是無量的。世尊用無量壽、無量光,來解釋這個佛號,這個解釋很好。「壽」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是空間。用這兩句話來解釋,那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宇宙,也是《華嚴經》上講的盡虛空遍法界,大乘法裡常講十方三世;光是十方,光照十方,壽通三世,十方三世就是一切時空裡面所包括的,那不是無量嗎?真的一法都不漏。就佛法上來說,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包含在其中,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法門也在其中,都不能超越這個名號。所以這個名號就能代表所有一切諸佛菩薩的名號,是總名號。
我們在經典上看的古人註解,有所謂「總相」、「別相」,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名號裡頭的總相,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的名號是別相,總名別名。既然包一切諸佛名號,哪裡不包菩薩名號的道理?菩薩名號全包了,你想想聲聞、緣覺乃至一切眾生的名號,都包括在其中,一個也不漏,「名號海」這個意思我們就體會到了,真的是名號海。一切名號當中,阿彌陀第一,這個意思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一點。但是古人更有一種說法,這個說法我們在講席裡面也講過多次,但是今天有許許多多同修你還沒有聽說過,已經聽說過的多聽幾次不妨礙,加強印象。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最興旺的時代,帝王大臣熱誠的護法。外國最普遍的像日本、韓國、越南都派留學生到中國來學佛,佛法從那個時候傳到這些亞洲周邊的國家。這些都是著名的學者,他們曾經在一起討論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哪一部經教是第一,足以能夠代表全部的佛法?大家共同有個見解,都認為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一切經中《華嚴》第一。在那個時候經過他們的公認,推出《華嚴》是經中之王,一切經論都是《華嚴》眷屬,把《華嚴》稱為根本法輪。好像一棵大樹一樣,這是根本,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像這樹裡頭枝枝葉葉,很有道理。《華嚴》最後歸宿歸到哪裡?歸到極樂世界。佛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根本經是《無量壽經》,再一追究,《華嚴》歸《無量壽》,《無量壽經》變成第一的第一。《華嚴》如果不歸《無量壽》,《華嚴經》沒有結論、沒有圓滿,「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圓滿了。整部《華嚴經》講的是普賢行,普賢行歸極樂世界是大圓滿。所以《無量壽經》就比出來了,《無量壽經》是真正第一。
《無量壽經》的經本,我們現在所讀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會集得好,五種原譯本、過去的兩種會集本、一種節校本都比不上。夏老居士絕對不是普通人,他來到這個世上幹什麼?就是來幹這一樁事情,幫助末法九千年的眾生,有一條了生死出三界的明確大道。他來幹這個的,這是他的使命,他不是普通人。像早年蕅益大師出現在這個世間,是來幹什麼?註解《阿彌陀經》,註得好,使淨宗的學人對於這個法門斷疑生信。印光大師對他的讚歎: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夏老居士不是註解是會集,也可以這麼說,他的會集本就是阿彌陀佛自己來也不過如此。我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
這個本子分為四十八品,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大家都曉得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這不用我們說了,古大德說過,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最重要,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但是我們要知道,十八願是最重要,如果缺十九願那就不行了。這個經本「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裡面,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所以一向專念一定是連到發菩提心。佛在「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上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中輩也是的,下輩還是的,都是這一句話,你就曉得這一句話是多麼重要。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是圓滿的覺心,真的覺悟了。不覺悟怎麼能修普賢行?普賢行是捨己為人、犧牲奉獻,不覺悟的人做不到,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現在這個社會上有人提倡本願念佛,只執著第十八願,其他都不要了,這不是佛說的。有一些學這個法門來問我,我說不太可能往生,為什麼?跟佛經上講的不相應。「本願念佛是古大德提倡的」,我說是的,「古大德提倡他能往生,你不能往生」,什麼原因?古大德一願裡面含攝一切願,你不是!清朝乾隆初年的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經本文字分量有廣略不同;《華嚴經》分量大,八十卷,《無量壽經》分量少,只有一卷,但是裡面講的義理沒有兩樣,無二無別。《無量壽經》的境界是事無礙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跟《華嚴經》同樣具足十玄門,你就曉得彌陀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具足其餘的四十七願,少一願它這一願就不圓滿。你們今天修本願、修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不是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如果包括,那你往生還有希望;你要是不包括,沒有希望。修本願念佛的同修要懂得,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就是全部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每一字、每一句都離不開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就是執持名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是這麼出來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大藏教,現在我們稱為《大藏經》,全部的《大藏經》是《華嚴經》的註解、是《華嚴經》的細說。所以一大藏教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無量壽》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第十八願,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全部都包括了,總題目!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教的無量無邊的佛法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頭,這一句名號是總題目。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歡喜持名,你才真正了解古人所講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才懂這一句話;人家要問你,你能夠答得上來。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念這一句佛號,你就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哪有不開智慧的道理?哪有不得福報的道理?你要用真心,夾雜一點自私自利、夾雜一點點分別執著,就把你持名念佛的功德破壞了,你念佛沒有效果、沒有那麼明顯的功德,道理在此地。所以經教不能不深入,佛講的「深解義趣」很重要,你解得愈廣、解得愈深、解得愈透徹,你那句佛號的力量愈大。
我這一生把業力轉過來了,我自己不知道,甘珠活佛說出來的。我跟他很熟,我在沒有出家的時候,住在新北投,他的廟就是新北投的廣濟寺。那個時候我跟章嘉大師學佛,他是章嘉的學生。我下了班之後,沒有事情就到廣濟寺裡面去找他聊天,跟他在一起喝茶,很熟。他跟我講,他說:「我們在背後都說你,說你人很聰明,可惜一點福報都沒有,前生不知道修福,而且短命。」我說:「這個不要在背後說,當面說都可以,我完全能接受,我自己知道。」我學佛,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一本《了凡四訓》,我第一本看的書,我看了之後很受感動,了凡先生早年那些壞習氣我統統都有;他還有點好處,那個好處我沒有,我命比他更糟糕。他的壽命五十三歲,很多人給我看相算命,我的壽命四十五歲。我也沒有求福,我也沒有求壽,我什麼都不希求,我把我的時間定在四十五歲,以後沒有了;認真努力修來世,這一世沒有法子,修來世。那個時候真用功,夜以繼日,晚上常常不睡覺,讀經拜佛。我也沒有做其他的運動,拜佛的時間多,這是很好的運動。
最早我跟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篷,我每天拜八百拜,住五個半月拜了十幾萬拜。除日常工作之外,那工作真的在那裡修了福,供養三位法師,供養一位老居士,修了一點福。以後離開埔里,到台中「慈光圖書館」親近李老師學教。甘珠跟我講:「你這些年來講經說法功德很大,你不但有福報,你還有很長的壽。」同參朋友給我說出來,我今天說出來是給你們同學們做個樣子。我細細看看你們,你們的福報不比我強多少,你們的壽命也有限,應當要把時間抓緊,古人講一寸光陰一寸金,佛法是說「一寸光陰一寸命」,你的壽命隨著光陰剎那剎那在那裡減少。
所以一般人做生日,生日有什麼好慶祝?慶祝你的壽命又短了一年,這是實話,你距離死亡又接近一年,你說你有什麼好慶祝的?世間人迷惑到這個程度!中國古人講生日是母難日,這個話說得有道理。要紀念母親生我的時候受那麼多苦難,我要想著如何來報答,這就對了。所以學佛的人懂得生日那一天應當吃素,素食,應當誦經拜佛迴向給自己的父母,這個有好處,這才真正值得提倡。所以事實真相總要把它認識清楚,最簡單的迴向方法就是念佛,這比什麼都簡單。念個一千聲佛號、念一萬聲佛號,你要沒有時間、工作繁忙,念一千聲佛號,時間不太長;如果有時間念一萬聲佛號,給父母迴向,這是好事,用這個來慶生。這是把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略略的說出來了。你真的明白、真的懂得,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不要想別的,想別的沒有好處,想阿彌陀佛無量無邊功德。「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這一段經文我們就講到此地。
現在看這一大段裡面的第二段,十方菩薩讚德。十方菩薩就是十個小段,第一東方蓮華光菩薩。請看經文:
【爾時眾中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觀察一切勝法蓮華光慧王,承佛威神,觀察十方而說頌曰。】
這一段文是說偈的儀式,我們在前面看得很多。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的,菩薩說偈,『承佛威神,觀察十方』,這兩句話不能疏忽。承佛威力,我們一般講謙虛,不敢自以為是,我能夠說偈讚佛,這個能力是佛力加持的,雖然是謙虛,也的確是事實。特別是我們末法眾生,凡夫身升座為大眾講經說法,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哪有這個能力?那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得佛力加持?學佛身口意總得要有幾成像佛,自然就得佛力加持。怎麼學法?我這是五十年的經驗,我五十年把佛法總結歸為二十個字,你只要把這二十個字做到,你跟佛就有感應。我講這二十個字大家好懂,印光大師講十六個字,諸位要知道我這二十個字跟印光老法師十六個字異曲同工,說法不一樣,內容沒有兩樣。他老人家講的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講得好,好極了!但是一般人不懂。我離開台中之後在臨濟寺出家,有一天有一位老法師問我:敦倫盡分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誰懂?我一想沒錯,這八個字現在確實沒有人懂,所以我以後就改變口氣了。可是印祖這八個字太好了,確確實實有資格指導末法九千年眾生得生淨土。你要沒有前面這八個字,後面「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就不會老實;前面這八個字你做到了,你就老實。
什麼叫敦倫?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倫是倫理、是倫常,這是儒家講的。儒家講五倫,人與人的關係: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關係搞清楚,能夠完全遵守倫理的觀念,和睦相處,這叫敦倫。出家,出家也有倫理關係,你拜個老師有師徒,師徒就像父子一樣,你有師兄弟,所以出家人還是有倫理關係。如何敦睦倫常?你這個團體會興旺,道場會興旺,家和萬事興。盡分,是盡自己的本分,現在我是什麼身分,我在這個團體分配給我什麼工作,我認真努力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跟大眾能互相配合,這叫盡分。就好像一個鐘錶一樣,鐘錶是許許多多齒輪組合起來的,這個齒輪帶動那個,那個又帶動那個,各個齒輪盡它自己的本分,又能互相配合,這個鐘錶的指針就準確了。盡分是盡自己的本分,還要跟大眾互相配合。這個道理一展開,我們自己做好,要跟社會各行各業來配合,整個社會就健全。佛法就更大了,你把你自己本分工作做好,要跟盡虛空遍法界,上跟諸佛如來,下跟一切眾生,都要能夠配合得很好,那是什麼?普賢行。所以它這個字裡頭含義實在講太深太廣了。
「閑邪存誠」,閑是防止,決定要防止邪知邪見,要防止邪言邪語,要防止邪行、不正當的造作;存誠,要存真誠的心。你看看這八個字多好!心地真誠,善護三業,閑邪就是善護三業。《無量壽經》上講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舉一個例子,「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叫做閑邪。真誠就是菩提心,「存誠」就是發了菩提心,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信願念佛就是迴向發願心,這樣求生淨土,哪有不生的道理?決定得生。這是講「承佛威神」,我們有這樣的心態,這樣認真努力修學,自然得到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經卷一展開,自自然然你就看到無量義,說不盡。
下面這一句很重要,「觀察十方」,心裡常常念著十方無量無邊世界裡面的眾生,上求下化,教學相長。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言眾中者,大眾海中,前列名處,名觀察勝法蓮華幢」。這是前面列名,為什麼?跟這個地方有一點不一樣。「幢相高出」,幢是高顯的意思,王是超勝的意思,「此喻相似」,這是說明前面的名字跟此地的名字稍微有點出入,前面列名的地方是「觀察勝法蓮華幢」,這個地方的名號是「觀察一切勝法蓮華光慧」。「光慧即是所喻幢體」,清涼是介紹菩薩的名號,前後有一兩個字不相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的。佛為什麼把名字說得有小小的差別?翻經的法師也沒有把它統一過來?這裡頭都有教學的意思在裡頭。什麼意思?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馬鳴菩薩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要這樣去聽法,你才能入如來真實義。
佛法跟世法的差別就是著與不著,一著相給諸位說全是世間法,佛法也變成世間法;如果離相,世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你能夠離妄想分別執著,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如是我聞。如果著了相,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樣是佛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你有分別、你有執著,絕對不是說在一切法裡頭,我這個有分別執著,那個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不可以。一不分別,一切都不分別;一不執著,一切都不執著,這就對了。沒有說是在一切法裡頭那一半我執著,那一半我不執著,這是凡夫,這是不覺。沒有說這裡覺了一半,那一半迷,不是的!一迷一切迷,一覺一切覺,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真正用功夫在哪裡用?我們感謝章嘉大師,就在看破放下上用功夫。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只要你放下,逐漸逐漸所有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隨著你放下的程度,慢慢的都明白了。你放下的愈多,你明瞭就愈多,這個明瞭就是智慧,你智慧就透得多。放不下,虧吃大了,放不下怎麼用功去學,還是不懂。講經參考許許多多的註解,講稿、筆記寫了一大堆,端到講台上還是不懂,你講的全是別人的,而且是別人的大雜燴,你在那裡做會集本,會集所有註解。註解各人見解都不一樣,所以你把這個註解端出來之後,就把人講迷惑了。你不講人家還有一點意思,一講的時候,所有一切意思都沒有了。
早年我有個同學,這都往生不在了,他學講經就是用這個方法。我給他講他不相信,學講經,找了許許多多的註解,古人的註解、現在人的註解。他是真用功,寫講稿。一個小時的講稿,大概差不多一萬多字,至少是一萬兩三千字,抄出來是大雜燴。上台去講法緣不好,來問我,我給他分析、給他說明,半信半疑,不能接受,那就沒法子了。他認為那個方法好,就照那個方法,好像講了沒有多長的時期,以後就放棄了,還是做經懺佛事去了。所以這個事情沒有老師指教,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你怎麼能學得出來?不但佛法,世間法也如此,任何一法都得要有好老師指導,所謂是「明師出高徒」。你要沒有好老師,不能成就。求學之道一定要信仰老師,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指導,你才能成功;陽奉陰違,還是不能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42:4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