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二七卷) 2001/12/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527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座內眾流,說偈讚佛,眾寶光明髻菩薩偈頌第九首:
【其地恆出妙香光,光中普演清淨音,若有眾生堪受法,悉使得聞煩惱滅。】
我們讀這一首偈頌,深深的感觸到,我們業障確實深重。偈頌上講的『地』是指虛空法界無量的剎土,放光演教,我們有眼不見,有耳不聞。這不是諸佛菩薩不慈悲,一切諸佛菩薩何曾有剎那間忘失眾生?而是眾生自己業障太重,對於諸佛菩薩的大恩大德茫然無知,諸佛菩薩的教誨毫無覺察,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千!這一樁事情,就我們自己本身而言,也是在學習,三、四十年才發現,確實是不容易。但是這三、四十年之間,居然發現了,看出來了,體會得到了,由此可以證明,佛菩薩的境界,凡夫未嘗不能契入。
契入的因緣,這是關鍵,正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裡面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縱然自己根性差一點,如果遇緣殊勝,早晚都能夠契入。這些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說過多次,多次又有什麼用?依舊不能體會,依舊不能契入。遇緣不同,我們的緣具足,何以不能契入?這個原因都在自己肯不肯依教奉行,關鍵在此地。緣具足,又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依教奉行,就是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的,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把它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而不違犯,就能契入。不是佛不教,我們沒有好好去做。不是不懂,不是不信,為什麼不能好好去做?煩惱習氣不能克服,自私自利不能克服,名聞利養不能克服,五欲六塵的誘惑不能克服,懈怠懶散不能克服。這些東西叫業障,嚴重的業障,障礙你這一生不能成就,如來所證的境界雖然在眼前,也沒用處。你很會變,把如來境界變成三途六道,無端受這些苦難。第一句偈文意思非常之廣、非常之深。
『其地恆出妙香光』,「香」是德,「光」是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遍滿虛空法界,這是現相。『光中普演清淨音』,我們知道,光從哪兒來的?發光放光的事太多了,不勝枚舉。覺悟的人,無需要假借任何物體,就能夠見到自性本具般若光明,《華嚴經》所講的「大光明藏」,就是這個意思;恆遍法界,恆是永恆,從來沒有中斷過。迷失自性的人,本性般若光明必須假借物相為緣,光就能發出來。我們用比喻來說,大家好懂,自性本具德能就像電一樣,電能不能放光?如果沒有緣,這個電不能放光。哪是它放光的緣?燈,我們造成燈,這個電藉著燈的緣,它就放光;藉著錄影機的緣,它就現相,它也能放出聲音來。
由此可知,這個電的作用很大,好像無所不能,問題是它必須藉一個緣。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不需要藉緣,永恆周遍法界,要法身菩薩才能見到;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都必須藉緣,性德才能顯出一部分。我們今天講的電、講的光、講的聲,都是性德的一分。我們迷失了自性。雖然是性德的一分,或者是性德的一滴,我們把性德比喻做大海,現在我們所受用的所有一切的物相,是大海的一滴。雖是一滴,也圓滿具足大海的鹹味。從這一滴裡面,我們能夠看見整個大海,這要聰明人才能辦得到,我們這個世間所謂是上根利智,這樣的人能辦到;中下根性的人辦不到,中下根性的人業障更重,迷得更深,沒有這個眼光、沒有這個智慧。我剛才這個比喻,諸位能夠體會到「光中普演清淨音」,就像電一樣,這個電波藉各種不同的緣,起各種不同的作用,它能放光,它能出聲,它能夠現色相,這些我們都必須要懂得。
『若有眾生堪受法,悉使得聞煩惱滅』,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所為的就是這兩句。法身菩薩,前面兩句就行了。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為什麼?不為自己,自己沒事,為眾生。「若有眾生堪受法」,這句話是對根性成熟的人說的,但是我們要曉得「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為什麼「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家所說的是一體,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法界、是法身、是法性土,場地道場是講法性土,「地」是講法性地,它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與眾生,他自自然然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自然的!所謂自然,他確確實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慈悲就像電磁波一樣,周遍虛空法界,永遠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真誠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能不能體會到?
什麼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沒有別的,就是見到這個事實,他見到他就得到。得到什麼?他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充遍法界!跟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融通了,像江河裡面的水流入大海。江河的水好比是我們自己的境界,大海水好比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流進去,匯合了,成為一體,這叫入佛境界!我們能不能做得到?答案是肯定的。關鍵還是在「遇緣不同」,遇到緣之後,關鍵在你自己能不能放下。不能放下,那就難了,這一生增長善根而不能夠契入。你要問什麼時候能夠契入?這不能問別人,要問你自己什麼時候能放下。現在放下,現在就契入。放下要徹底放下,佛說的「不容絲毫不淨夾雜」,一絲毫夾雜就是那絲毫沒有放下,你雖然放下,你不究竟不徹底,結果怎樣?結果整個錯了!
往年李炳南老居士講經的時候常常做比喻,譬如茶碗、茶杯,這個杯子裡頭盛的是醍醐,佛法裡面講上妙的飲料、最好的飲料,你摻有一滴毒藥,整個都變成有毒,不能飲用了。所以要徹底,不能夾雜。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了,你說放下沒有?真的放下了,但是怎樣?不徹底,裡面還有毫分沒放下,於是整個受連累,不能契入法界。諸佛菩薩、法身菩薩在那裡天天歡迎我們去,我們去不成。菩薩應化,根熟的眾生肯定幫助他這一生成就,慈悲到極處!根性沒有成熟的眾生,幫助他增長;沒有根性的眾生,幫助他種善根。然後你就曉得,「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確確實實一個都不捨!至於現相表法,那是虛空法界萬事萬物,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會的人得受用,不會的人不得受用,不但不得受用,恐怕還生反效果。所謂是「萬物無心人有心」,有心,他自然與萬物起感應,有情眾生有心感,無情眾生無心應。什麼時候入境界?「有無」是一不是二,就入境界,入境界也叫做入不二法門,這個味道我們要能夠體會。
終極的目標「悉使得聞煩惱滅」,這個煩惱裡面所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見思煩惱滅了,證阿羅漢果;塵沙煩惱滅了,證菩薩果位,這是權教菩薩,天台家講的藏教佛、通教佛,證這個果位;無明煩惱要是破一分,成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有四十一個位次的差別,圓教初住到等覺。統統斷盡,再證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悉使得聞煩惱滅」。煩惱滅多少,菩薩果位你得到哪一個位次,這是你自己修行的功夫;《華嚴經》九會七處都是說這一樁事情。第十首:
【一一莊嚴悉圓滿,假使億劫無能說,如來神力靡不周,是故其地皆嚴淨。】
這一首是緊接著前面一首,為我們詳細說明佛菩薩教化眾生。『一一莊嚴』,「一一」是指法,大是剎土是世界,小是微塵,說一個大說一個小,就全都包括在其中。一微塵一毛端,毛端是正報最小的,微塵是依報最小的。現代世界上這些大科學家,研究的對象也是這兩極,一個太空物理,無限大,我們佛法裡面講虛空法界;一種講量子力學,最小的,在佛法裡面講毛端、微塵。『莊嚴悉圓滿』,這個科學家沒見到,「莊嚴」我們在前面所提示的真善美慧,具足這四條才是莊嚴,沒有一法不圓滿。說真,是講的體性,虛空法界之中,一切萬法從它體性上來講,都是真如本性,這是真。善,是講它的相,美與慧是講它的用。本經經題裡面所講的「大方廣」,就是體相用。大而剎土,有剎土的體相用;小而微塵,有微塵的體相用,這是我們講到「莊嚴」、講到「圓滿」。
『假使億劫無能說』,「億劫」是指時間之長;沒有人能夠說得出來的,為什麼?不思議解脫境界!你怎麼能說?不能說,諸佛如來有善巧方便說。善巧方便說好比畫畫,中國這個水墨畫,常常畫的烘雲托月,不畫月亮畫雲彩,雲彩裡露一塊白的,人家一看這是月亮。月亮畫不出來,用雲彩來顯示。性體、性德說不出來,但是從作用裡面能夠把它顯示出來,這就是烘雲托月的方法。一一莊嚴具裡面都能示現,所以佛才講「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相不一樣,作用不一樣,體性是一樣的。菩薩怎樣修行成佛的?菩薩只看萬象,這萬象有一點抽象,我們換句話說,菩薩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從差別相裡面,這個差別就是無量無邊的差別,他從差別相裡面看永恆不變的無差別的體性。所謂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不是說不要這些相,跟一切相遠離,那你就錯了。離一切相就是心不著一切相,一切人事物這萬事萬象不執著,不分別它、不執著它,外面有,我天天跟它接觸,並沒有離開,心裡面痕跡都不留。心裡面是什麼?是一切諸法的體性,法性!
法性沒有相,法性沒有想、沒有妄想,法性也沒有思,思是分別,想是執著。所以心裡面是什麼?怎麼樣才認定萬事萬法的體性?你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諸法體性原本就現前!由此可知,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裡?出在著相。著相就是於一切人事物分別執著,這個事情麻煩了,沒有辦法做到「什麼都好」。弘一大師,諸位同學都聽過他的名字,提起來對他都很敬仰。說實在話,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一位花花公子,他出生在富貴人家。我們在傳記上看到,他父親死了之後,他的兄弟姊妹很多,他也分得一分財產,大洋三十萬。那個時候三十萬大洋值現在多少錢?很難計算。在那個時代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是兩塊大洋,一個人工作要是一個月能夠賺十塊大洋,他們家的生活就相當富足了。好像弘一大師不到兩三年花得乾乾淨淨,他很會揮霍。個性也很強,在日本念書的時候,跟朋友約會,朋友幾點鐘到他那裡來看他,他是分秒不差,你要遲到一秒鐘,他不開門,你不守時,你早到也不行。他準時開門,不見了,門馬上又關;過了幾分鐘你到了,他把窗戶打開,把你臭罵一頓,把你趕回去,這麼一個個性。
學佛出家之後,這些毛病全都改了,分別執著都放下了。他曾經到新加坡來過,跟廣洽法師是好朋友。來的時候就住在薝葡院,離我們這裡很近,巷口出去就是的,那個小房子,弘一大師到新加坡來就住那裡。所以廣洽法師保留他的墨寶很多,他的字畫可能廣洽蒐集的最豐富。到這邊來,每天吃飯,他對於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酸甜鹹淡也沒有執著,有人送鹹菜來,「好,鹹的,很好吃;淡,淡有淡的味道」,總是歡歡喜喜,笑咪咪的,一絲毫都不執著,這就是修行的功夫。從前那些習氣毛病完全斷掉了,這是他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了,回頭是岸!這些都是這個偈子裡面講的「一一莊嚴悉圓滿」,我們從這些地方去看,說不出來,你去體會。為什麼他能做到?在一般人講,他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做到了,他能夠克服他自己的習氣毛病,我們今天講的「習慣、成見」。什麼人去見他,什麼時候他都歡迎,不再是約定幾分幾秒,他不再搞這個。真正是有道行的人,隨緣度日。
我學佛第一個親近的大德章嘉大師,他老人家無論在世法、在佛法,都有很高的地位。有一些人他有顧忌,一個是地位太高了,「我能不能見到他?他肯不肯見我?」我親近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常常告訴我,他說:「什麼人來見我,我都歡迎,什麼時候來見,我都歡迎。」從來沒有拒絕過,沒有架子,平易近人。當時我在台灣初出家的時候,有一些老法師們談到章嘉大師也都很尊敬,說出不敢去見他,可惜!章嘉大師一圓寂,火化燒出一萬多顆舍利,大家讚歎!「當年他老人家在世,沒有去參訪參訪,非常可惜!」各人緣分不一樣。我在沒有出家之前,跟懺雲法師住過半年的茅篷,在埔里。懺雲法師就告訴我,他說非常非常可惜,他沒有能夠親近這一位大德。我說為什麼?「聽說他是政治和尚,所以不願意去親近他」,沒錯!章嘉大師確實是國策顧問,是國民黨的中央評議委員,可能他也是個黨員。但是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這是不得已的應酬,他說誰想幹這些事情!世間這些名分,人家給他他隨緣,絕對不是他爭取,絕對不是他想做什麼顧問,他沒有這個念頭,心地清淨,真的是一塵不染!所以政府官員找到他,一切都隨緣,確確實實得清涼自在。這就是「一一莊嚴悉圓滿」,我們在他老人家身上看到。特別明顯的,台灣夏天很熱,他始終穿的很厚的喇嘛服裝,穿得那麼厚,他不熱。道源法師還拿著扇子扇,章嘉大師告訴他:「心淨自然涼」,道老聽了之後,感到很慚愧!心地清淨,沒有絲毫煩躁,這顯示『如來神力靡不周』,如來的神力周遍虛空法界。『是故其地皆嚴淨』,這個要記住,無論哪個地方都是同樣的莊嚴清淨,我們見不到,法身菩薩能見到,阿鼻地獄也莊嚴清淨。
請看讚頌的第四段,「大智日菩薩」的讚頌,他讚歎佛所處的宮殿:
【爾時大智日勇猛慧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這個說偈儀意思跟前面一樣,必須要理解的就是這些菩薩全是等覺菩薩,各個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們無論是心念、思想、言行,都是以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為對象,所以『普觀一切道場眾海』。我們學《華嚴》,能夠學到這一點,那你沒有白學了。第一首:
【世尊凝睟處法堂,炳然照耀宮殿中,隨諸眾生心所樂,其身普現十方土。】
這一首偈清涼大師說,這是「總明」。偈頌裡面的意思是什麼?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類現身。我們特別要曉得,不是隨自己意思,『隨諸眾生心所樂』,不是隨自己意思;自己想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不是的,那就錯了!是一切眾生希望佛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眾生哪裡曉得有佛?希望觀世音菩薩來幫助他,佛就現觀世音菩薩身;希望上帝、天神來幫助他,他就現上帝、天神來幫助他。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此是大意。
『世尊凝睟處法堂』,「凝」是凝視,「睟」是眼目清明,世尊以清淨的法眼,目不暫瞬。我們凡夫這個眼睛,在一定的時間會眨一下眼;佛與大菩薩的眼從來不眨的,凝視!「處法堂」,法堂是佛示現說法的場所。這個法堂,我們也能懂得,法堂跟下面講的宮殿,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凡是佛現相的處所,凡是佛說法的處所,都稱為法堂。佛的現身說法都是要靠緣,緣是什麼?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從不失時。什麼時候感,什麼時候就有應。『炳然』,炳然是非常明顯;『照耀宮殿中』,佛的智慧光明照曜,「宮殿中」就是我們講的世間。佛的萬德萬能、佛的無邊相好,周遍世間,充滿世間。前面說過,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眾生心所樂」就是感,佛就有應。
佛是法性,法性,性體、性德、性相、性所起的作用,無不是周遍虛空法界,小而微塵、毛孔。所以眾生起心動念就是感,性德自然就有應。這個感有善有不善,善,佛應;不善,不善還是要應,不可能不應,善與不善都應。譬如以善心想求佛菩薩救苦救難,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證果,那個應就是佛的身、菩薩身、善知識身;如果我們起惡念,殺盜淫妄,損人利己,法性應不應?應!法性現什麼身?現妖魔鬼怪。法性為什麼會現這個?法性沒有念頭,法性沒有意思,「隨諸眾生心所樂」!因此你要曉得,妖魔鬼怪跟諸佛不二,體都是法身,體都是佛性。
佛有佛性,菩薩有佛性,人天有佛性,「狗子有佛性」,這祖師們說的,這什麼?畜生有佛性,餓鬼有佛性,地獄有佛性,佛性相同,佛性現的相不相同。佛性現妖魔鬼怪,妖魔鬼怪有沒有佛性?有佛性。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為什麼?禮敬諸佛是禮敬佛性,分別執著就沒有了。徹底明瞭,是平等的!如果從相上看不平等,從作用上看不平等,從體性上看平等!然後你就要懂得,既然體性是平等的,相哪有不平等的道理?這要慧眼才能看到,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出來。為什麼?著相。譬如,我們用十斤黃金造一尊佛像,另外也用同樣的十斤黃金做一個小狗,做得也很精緻,我們要是給一個人說「這兩個是一樣的」,執著的人講,「那怎麼一樣?那是佛像,我見到他要頂禮三拜;這是小狗像,我們可以拿來玩玩。」他著相就不一樣了,他起了嚴重的分別執著。對於造佛像的十兩黃金,他非常恭敬;對造小狗的十兩黃金,他漫不經心,他不在意。這個比喻大家好懂。
覺悟的人,他對待一切眾生,對待畜生、對待餓鬼、對待地獄,跟對待佛沒有兩樣,為什麼?他知道是平等的。體平等,體是黃金,重量一樣;相平等,相是體所現的相,相怎麼平等?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跟虛妄怎麼不平等?諸位明白這個意思了。零等於零,還是零,要明白這個道理。零加零也等零,零減零也等於零,零乘零、零除零,都等於零,諸位細細去想一想,這才叫事實真相,我們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真如本性,「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一切法,想的是法相,相全是虛妄的。但是現相的那個性,全是真實的。真妄不二,真妄是一,那恭喜你,你入一真法界,你入不二法門了。
『其身普現十方土』。這一段清涼大師有註解,他說:「凝者,嚴整之貌」,就是端嚴的相貌;「睟者,視也,謂肅然而視。」這個註解也很清楚、也很明瞭。凝睟顯示心地清淨,永離妄想分別執著,如如不動。世間人常說,眼睛是靈魂之窗,從眼睛裡面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心性,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染淨善惡。眼睛不能騙人,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煩惱習氣不能不消除,看到經典裡面所說的,它是事實真相。佛在任何地方,九法界眾生都看到;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我們在任何地方,我們看不到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看到我們。我們的形象不好,他們很難過,我們沒有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他,我們一個好的形象,這個功德就是迴向給他,這些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好的念頭、好的形象、好的言語、好的造作,點點滴滴都是迴向、都是供養,九法界眾生生歡喜心、生感恩的心,你知道嗎?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所思所念、所作所為是與性德相違背的,我們是個很不好的形象,九界眾生看到難過。他們是非常想學好,想找一個好的模樣,這些眾生多數有報得的五通,他知道世間苦,尤其知道惡道苦,唯有人不知道。他們心目當中:人真了不起,膽大妄為,敢造惡業!他們過去在人間也曾經如是,現在造罪業的墮三途,造善業的往上升。天人有五通,餓鬼也有五通,這是報得的,不是修得的。人與畜生道,畜生裡面有不少修得的,我們在筆記小說裡面看到,狐狸這是修行比較容易成就的。狐狸要修五百年才能變成一個人身,他可以變成人身,可以跟人在一起往來。五百年得到人身之後,他才能夠學佛、才能夠修道,換句話說,我們得人身的人,跟他相比,我們就佔了五百年的便宜。但是人很容易迷惑,在這個世間,尤其花花世界,把持不定,很容易墮落,被環境所轉。正如同《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鬼王所說的,你的罪受滿,恭喜你離開地獄,你可以又得人身了;但是得人身沒有好久,看你怎麼又回來了?又墮落了!
得人身要好好的保持,如何保持?必須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訓,你才能保得住。你要是不學古聖先賢教誨,任意妄為,那很快你就回頭,你從地獄來,還回地獄,你從餓鬼來,還回餓鬼。地獄的壽命長,跟人間時差差別很大,人間幾十年,在地獄裡可能只幾個小時。來到人間,活了幾十歲死了,又墮地獄,地獄鬼王看,「怎麼才出去沒幾個鐘點,你又回來了?」可悲!這些都是事實真相。諸佛菩薩現這種身相給你看,讓你覺悟,讓你回頭。第二首:
【如來宮殿不思議,摩尼寶藏為嚴飾,諸莊嚴具咸光耀,佛坐其中特明顯。】
下面九首,都是別說。前面一首是總說。後面九首詳細說明,都是讚歎佛所處的宮殿,這是大道場裡面最精彩的一個環結。佛所示現之處,佛所講經之處,菩薩特別讚歎。『如來宮殿不思議』,清涼大師註解講,從第二首到第五首這四首偈是說明「宮殿體攝眾德」,就是詳細說明第一首偈的前兩句,「炳然照耀宮殿中」,我們要了解它表法的義趣。宮殿殿堂好,講堂不錯,如果沒有人在講堂說法,這個講堂的莊嚴就大為遜色,所以講堂不能沒有佛菩薩說法,道場不能沒有佛菩薩示現。這個示現說法不可思議,這些話如果不把它說出來,很難體會得到。
首先我們要看清楚,「如來宮殿」,大乘經上用如來這兩個字,多半是表性德,性德的顯現。性德是什麼?我們在講席裡講過不少次,如果今天我們要問,考試出個題目:性德為何?你怎麼答覆?性德就是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充滿虛空,周遍法界,所以不思議;它的作用,幫助教化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在這個講堂裡面,講經的法師不可思議,為什麼?他老人家在此地布施「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道場裡面的大眾,各個不可思議,為什麼?工作的人員,這個道場裡面的職員,護法的人員,這道場裡面的義工,聽法的大眾,這裡面有當機、有影響,也不可思議,何以故?都是來供養性德的。供養誰?上供諸佛,下供全體大眾。法師供養大眾,大眾也供養大眾、也供養法師。法師是大眾的一分子,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供養、互助合作,它是一個整體,真正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團體叫僧團,這個團體裡面真正顯示六和敬,六和敬是性德,性德全體的顯現。
而不是說坐在講台上說法的佛第一大,菩薩第二大,阿羅漢第三大,那就不平等了。真誠,清淨,平等。世間法裡面確實那個位次不一樣,真的有大小之差別,佛法裡沒有,佛法確實是講民主的,真的大乘法是民主自由開放。古時候寺院叢林是採取選舉制度,道場執事所謂一百零八單,這個單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單位。你這個學校組織大大小小有多少個單位?一百零八個單位。當然這裡頭需要人,需要人事,這人事是選舉出來的,寺廟大眾選舉。選舉的方法,不需要投票,為什麼?那種選舉擾亂得人心不定,佛法完全都在定中。每一個執事,譬如住持,大家推定幾個人,選哪幾個人作住持比較適當,各人可以提議。提出幾個名字,那住持只有一個,只有一個當選,正月初一這一天,在大雄寶殿,佛菩薩做證明,當眾宣布:我們請某人作住持,大家有沒有意見?有意見的說話,沒有意見的默認。看大家沒有人說話,默認了,默認就通過。這種選舉莊嚴肅穆,把這一百零八個單位的人選選出來了。
任期一年,到臘月三十,重新改選。這一年的執事,他們為大眾服務一年,全體總辭,另外再選新的。明天初一,宣誓就職,民主制度,連選可以連任。雖然位子有高下不等,住持這是道場總領導人,下面還有很小職位的,飯頭是燒飯的,菜頭是種菜的,挑水的,做苦力的,他有他的一個職責,他有工作,都是為大眾服務,地位完全平等。可能這個飯頭、菜頭,下一任就選他作住持。上一任住持,也可以在這一任選他作菜頭、飯頭,完全平等!平等真法界!職位不一樣,工作不一樣,實際上完全平等,決定沒有高下的差別,他才和睦相處。在哪一個職位,就是服務某一個項目。為大眾服務的項目很多,你服務哪個項目,他服務哪個項目,許許多多的服務項目,都要配合,完成一個整體的。所以這個制度,值得社會大眾效法,是社會所有一切團體的榜樣模範。所以僧團可貴,稱為三寶,道理在此地。「歸依僧,眾中尊」,這個僧就是僧團,它是這樣的一個團體,真正平等和睦的團體。平等裡面又有差別,差別不礙平等,平等不礙差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不思議!
『摩尼寶藏為嚴飾』,「摩尼寶藏」說的是真實智慧、稱性的德行,都在這個道場當中、僧團裡面表現出來,這是真正的莊嚴,這是美好的裝飾。『諸莊嚴具咸光耀』,顯示出這個道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放光明。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充滿了智慧、充滿了福德。現在外國人所講的「最美好的磁場」,甚至於他對佛教完全不懂,完全沒有接觸過,他一到這個地方來,他就感覺到身心舒暢。這個氣氛、這個磁場,讓他有美好的感觸,他在這裡感覺到心安靜,身輕鬆沒有壓力,感到無比的舒適,這就是「諸莊嚴具咸光耀」。『佛坐其中特明顯』,佛在這裡面特別的明顯,為什麼?這些大眾都是佛的學生,佛是帶頭人,所有大眾都向佛學習。佛是自性圓滿智慧的代表、圓滿福德的代表、圓滿德能的代表;我們平常講的智慧、德能、相好,福德是屬於相好,佛是這三個代表人。你從佛的形相,完全能夠看得出來。道場所有大眾,都是以佛為榜樣、以佛為模範,向他學習,所以他在大眾當中就特別明顯。
在這首偈子裡面,最重要的,我們了解它表法的義趣。表法是活的不是死的,義趣無限的深廣。再跟諸位說,如來宮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關鍵是你有沒有慧眼,有沒有法眼?你能不能見到?只要你體會到表法的意思,此時此處就是「如來宮殿不思議」。由此可知,如來宮殿跟妖魔的洞府,同時存在,一念迷,性德轉變為妖魔的洞府;一念覺,自性轉變成如來宮殿。你要問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一切時一切處無不是!但是如來宮殿不多,妖魔鬼怪的洞府很多,像大家在《西遊記》裡面看到,妖魔鬼怪的洞府到處都是,如來宮殿只有西天大雷音寺。小說也是表法的,哪些是妖魔鬼怪?自私自利、貪瞋痴慢,變現出來的是妖魔洞府;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變現出來的是如來宮殿,這是說明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看我們怎麼想,它就怎麼變、就怎麼現!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34:2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