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52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二一卷)  2001/12/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521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座內眾流,歎德能,第五句:

  【得不思議解脫法門。】

  往下三句是說明「得法清淨廣大」,這一句是講「獲自分解脫」。歎德都是法身菩薩讚歎如來果地上的大德。得不思議法門已經就相當不容易,得不思議解脫法門,這是如來果地。就法身菩薩而言,他們得到的是分證,諸佛得到的是圓滿。「不思議」這三個字,在前面普賢菩薩獨得一門的時候,跟諸位報告過。現在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學習?怎樣落實到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這是事實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宗門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怎樣能夠恢復?錯誤錯在無始以來,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什麼?是可思可議,與性德恰好起了一百八十度的違背。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了解,然後自己自然明瞭,我們怎樣恢復自己的性德。

  佛心清淨寂滅,佛心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換句話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妄心,妄怎麼來的?我們並沒有真正的清楚、真正的明白。世尊在楞嚴會上,跟富樓那尊者有一番談話,尊者曾經問過這個問題,「一切眾生,無明是怎麼起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世尊給他說了一句話:「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原本就是不思議,知見上再要建立一個知見,那個知見是什麼?是妄想分別執著,建立的知見是這個東西,這叫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在此地。現在我們如何回復到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事情重要!宗門常講:「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自家本來面目?」這個提示很好,提示原本就是個暗示,非常有意義。我們究竟有多少體會?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習?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

  真正修行人,在哪裡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學不思議,也就是學習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不思議,這是修禪定,這是修真心。果然契入,解脫境界就現前了。解脫指的是無始劫以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解開了,三界六道、十法界脫離了。妄想分別執著是因,六道三途、十法界是果報,修因證果,是這麼一樁事情。我們要想學佛,就應當在這些地方練習,訓練自己如佛一樣,得不思議解脫法門。第六句:

  【住於如來普門之地】

  普門在前面曾經跟諸位細說過,清涼大師在這一句給我們註解的是「住勝進果位」,勝是殊勝,進是精進。一定要得不思議解脫法門,你才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住於如來普門之地』,這揀別不是菩薩。菩薩的十普,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如來果地上的十普,都達到究竟圓滿。特別是大慈大悲,佛法裡面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十條裡面特別舉出這兩條,由此可知這兩條的重要。慈悲的真正意思,多少要能夠體會到一些。法身菩薩已經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對象,我們應當要學習。心量狹小是我們學佛修行契入菩薩境界的重大障礙,如果我們希望把這個障礙消除,就不能不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的去做、去練習,練習不分別不執著,從這裡下手。不起心、不動念,現在我們做不到,學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從這個地方來下手,讓心安住在「如來普門之地」,這是我們心嚮往之。實際上當然是做不到,可是方向、目標一定要正確,確確實實是朝著這個方向、朝著這個目標去做,這樣就沒有過失了。

  話說得簡單、說得容易,許多同修來給我說,實實在在做不到,這是實話!這些可謂是老實人,不自欺不欺人。但是你要曉得,做不到也得要做,為什麼?不做,永遠住凡夫地。如果隨順自己的習氣,隨順自己的貪瞋痴慢,那麼你就要知道,你是住三途地,這個我們不能不清楚。哪一個人不畏懼三途?可是我們的心確實安住在三途地,所以不轉過來不行。轉的方法很多,法門無量。了凡先生在他家訓裡面也提供了修學的經驗,他這個經驗裡頭最重要的,要讓我們發畏心,畏懼。第一個,畏懼三途惡報;這個畏懼的心很難生起來,為什麼?我們對於地獄、餓鬼裡面的境界,一無所知,所以這個心生不起來。

  可是現在有一些科幻的電視、錄像帶,我沒有看過,我聽一些同修告訴我,這裡面所演出來的非常恐怖,大概類似地獄,多看看!在中國過去,地獄的變相圖在一般神廟裡面常見,像城隍廟、中國四川的酆都城,一般佛寺裡面地藏菩薩的道場也都有,多看!還有關於這一類的書籍,使我們看到聽到了,能生怖畏之心,這是一個很好的助緣。在修學,我們常講「方便為門」,這些都是方便門。另外一個,如果我們能常常想到古德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我們心裡起惡念,口裡、身體有惡的行為,鬼神看得到,「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關於這些記載,許許多多筆記小說,乃至於近代的雜誌報刊,時有所聞,我們也應當多蒐集、多看看,也應當把這些因果報應的事實傳達給別人。你的親戚朋友,周邊所遭遇到的這些人,常常講給他們聽。你每講一遍,加深自己的印象,我們阿賴耶識裡面這些種子多了,它就起作用,「舉頭三尺有神明」,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怎麼能夠不害怕?

  所以敬人就是敬自己,敬物也是敬自己,敬鬼神還是敬自己,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古德常常教導我們「自尊自愛」,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什麼人懂得自尊自愛?佛菩薩懂得,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懂得。從什麼地方我們看出來他懂得?他能夠尊敬別人,他能夠尊敬一切眾生,他能夠愛護別人、愛護眾生,乃至於敬愛虛空法界一切神靈。他知道一切眾生冤冤相報的道理,也知道一切眾生冤冤相報的事實真相。由此可知,我們能夠比較清楚的明白一些道理,古今中外一切賢聖對眾生的教化,教什麼?無非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而已。這是諸佛菩薩普門之地,我們如果能夠契入這個境界,那也跟諸佛菩薩同住在一處,修行證果自己當然就有把握。

  所以起心動念,要想一切眾生苦,眾生苦就是自己在受苦受難。中國古人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話的意義非常之深,確確實實是如佛所說的無盡意。我們常聽,這些話很熟,但是我們很健忘,境界一現前,這些話忘得一乾二淨,所以它不起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依舊不停的造業,造極重的罪業,不畏果報;這個不畏是對於果報一無所知,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諸佛如來縱然是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救你。諸佛如來在地獄道現身,名號就是幽冥教主,地藏菩薩,是諸佛如來的化身,縱然墮極重的地獄,佛的慈悲心依舊不捨。你能不能得度?那要看你能不能悔改,這是因,第一個因,第二個還要看緣,複雜了!

  因容易,我這個因,我一念真的悔改了,你在地獄裡受的那個刑罰會減輕一些,能不能脫離?不能,為什麼?你過去造作那個惡業,對於世間社會的影響還存不存在?惡的影響、不善的影響沒有了,這個緣成熟,你才能夠超生。這是你自己沒有辦法做到的,要靠什麼人?要靠世間的大善人,這些大善知識,以正法教化眾生,將你邪惡的影響力量逐漸逐漸淡化,逐漸逐漸消失掉,完全消失,你才能夠離開地獄道。可是還有餘惡,還有一些什麼麻煩?冤親債主,過去受你害的這些人,無論這些冤親債主,你是有意的或者是無意的,他要報復,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如果我們真的把這個事情想多了,要常常想,要天天想,要時時刻刻去想,佛家說的觀想,你對於世間一些情況才能有所理解、有所認識。這個時候,自己就曉得應該怎樣回頭,回頭是岸。

  回頭要消自己的業障,要彌補過去生生世世做凡夫在六道裡面所造的種種罪業,彌補罪業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弘護正法,最有效果了。無論我們在哪一道受生,無論得什麼樣的色身,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行業,念念不忘,贖罪!要曉得一個真理:自作自受,自悟自度。這個事情別人幫不上忙,諸佛菩薩慈悲,要知道他幫助我們的只是增上緣而已。四緣生法,親因緣是要自悟自覺,所緣緣是要自己真正發心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所緣緣;無間緣是自己這個親因緣、所緣緣,永遠沒有間斷,念茲在茲,這樣才能收得到效果。我們冷靜來觀察,包括自己在內,學佛的同學無論是在家出家,四眾弟子當中,幾個人真的回頭?幾個人真的是這樣做?一個人回頭,一個人得度;兩個人回頭,兩個人得度。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講的。這個事情是要真正去做到才行,做不到沒有用處,不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你永遠不能夠脫離三界九地。我們現在也住地,我們是住三界九地,不是住「如來普門之地」。怎樣轉凡夫地為如來地?那就是轉凡入聖,自己總要知道轉,要真的去轉。從心地上轉,從行持上轉,從自己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做一個大轉變,就對了,這就正確了。自度確實就是度他,自度確實就是「上報佛恩,下濟三途苦」,為什麼?自己做出一個好樣子給眾生看。所有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有佛性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原本都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都是有良心的,具有良知良能。這些為什麼都不見了?是被無始來的煩惱習氣,以及現在社會上外面種種邪惡的誘惑,佛性不見了,良心也不見了,就這麼回事情。

  如何恢復?所以真有一個人,如理如法的修行;這個如理如法我們再說得明白一點,隨順佛陀教誨去做,不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隨順佛陀教誨去做的人,這個去做就是修行,把自己煩惱習氣放下了,去依佛陀教誨。佛陀在經教裡面教我們做的,他認真努力去做,都是善的;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他真的都不做了。譬如說最明顯的,沒有學佛之前,狂妄自大,貢高我慢,常常喜歡誇張,批評別人;學佛之後,這些毛病全改了,懂得謙虛,懂得尊敬別人,懂得讚歎別人,不再批評別人過失,這會被他周邊大眾發現,「這個人變了,跟從前不一樣,謙敬有禮」,別人對他尊敬。諸位要知道,對他尊敬,就是對佛尊敬,就是對一切眾生尊敬,就是對自己尊敬,這個道理幾個人懂得?

  我們在《華嚴經》,雖然這還是一個開端,第一品還沒有講完,已經講了不少次。以後要不要講?還要講!為什麼?沒做到!你做到了,他還沒有做到,所以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盡未來際劫,無有窮盡」,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不能不懂。特別是要為自己講,你要說為什麼?自己沒有做到,自己做得太少太少了!一個人煩惱習氣的深重,煩惱習氣的難改,我們自己有經驗。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年輕的時候毛病很多,習氣很重,學佛之後才知道自己的過惡。以前自己的過失、自己的惡行,沒有人講你,為什麼?人家講了,我也不會接受,我還得恨他,甚至於還要報復他,人家何苦惹這個麻煩?不說!不要說在現代這個時代,古時代風俗淳厚,你有過惡,人家也不說你。背後譏笑你,當面決不說你。譏笑你什麼?「沒有家教,你的父母沒有把你教好」,你看看,父母被別人罵了;「你的老師沒有把你教好」,你的老師也被人罵了,你的罪過有多重!

  所以古時候說你過失的人是誰?父母、老師。他有義務,見到你會勸告你,別人沒有這個義務。現代這個時代,父母師長也不會說你的過失了,在這個時代怎麼辦?只有靠自己覺悟。自己沒有法子覺悟,靠讀經;經讀了也讀不懂,那最好的緣分是多聽經。所以有不少同學來跟我說,聽經,聽我講經好像都是在說他的壞話,都是在罵他的,其實是錯誤的,這是正好佛講到這個地方,講到我們自己本身的毛病。

  第七句:

  【已得一切陀羅尼門,悉能容受一切法海。】

  「陀羅尼」是梵語,一般翻作總持,也就是說「總一切義,持一切法」。這個說法,就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總綱領。『一切陀羅尼』,這是一切諸法的總綱領、總原則,你能夠掌握到了,其他那就容易、就好辦了,所以稱大經稱為大總持法門。這是講的《華嚴經》,這個說法確實不為過,《華嚴經》在佛法裡面,這是古大德都承認的,根本法輪,一切法都不出這部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陀羅尼」也翻作咒、也翻作定,都有這個意思;要翻作定,不思議就是陀羅尼,就是總持法門。咒語裡面有許許多多都是講的原理原則,譬如大家最熟悉的一個簡單咒語,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藏傳佛教裡面念得最多、念得最普遍,「唵嘛呢叭咪吽」。這個咒語確確實實是一切陀羅尼門,「唵」是身業,「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照它的字面,我們中國人看是外國文,外國的文法跟中國有些不相同,它的字面是身、蓮花、保持、意,我們想這個意思。如果照中國人的說法,保持身心(意就是心)蓮花,這個意思就是保持我們的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那個咒語是這個意思。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教我常常念。蓮花生長在泥土裡頭,泥代表染污,六凡法界是染污。它的莖長在清水裡面,清水代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花開在水的上面,這個花雖然出污泥,不染污泥,通過這個清水,它也不染清水,染淨兩邊都不染著,超越六凡四聖。你們想想這個意思,教我們學習世出世間法都不染著。下面效果就見到了,『悉能容受一切法海』,還有哪一法你不能包容的?還有什麼法你不能接受的?諸位想想這個意思。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許許多多不能包容、不能接受,什麼原因?我們不清淨,身心都不清淨。為什麼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能夠包容一切,能夠忍受一切?我們把它加個忍,其實他那個忍的念頭都沒有,我們不容易理解;我們加一個忍,我們會理解,他能忍受,他能受得了。其實他沒有受。

  六道凡夫才有五種受,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苦樂憂喜捨。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個時候叫捨受。捨受本來是很好的,可惜的是它時間不長,它保不住。如果捨受永遠保持不失,就叫做禪定,他就得禪定。保持不住,保持的時間很短暫,所以佛說六道凡夫有這五種受。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講的四禪八定,他們住在捨受,就是他保持的時間長一點,我們叫它做禪定,它不是真的禪定,真的禪定是永遠不會失掉,他會失掉的。最深的禪定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佛在經上說他的壽命是八萬四千大劫,八萬四千大劫還是有期限的;到了這個期限,他的定又失掉,保持不住。到什麼時候才能保持得住?再升等,再升一級,九次第定阿羅漢證得的,不退轉了,位不退了,這才叫禪定。所以世間四禪八定,在佛法裡面統統稱為捨受,跟出世間禪定有差別。出世間禪定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

  定中的境界,分別、執著不起作用,妄想還有,分別執著沒有了。如果照一般大乘經上講,首先是執著放下了,決定不起作用,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分別也不起作用了,決定沒有分別,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分別,法身菩薩證得的。可是妄想難斷,妄想是無明。法身菩薩超越十法界,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有四十一個階位,那是什麼原因?妄想還在作祟。妄想破一品,菩薩地位就升一個階級,從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破一品升一級。我們知道,這三大類的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頭數都是無量無邊,哪裡說得盡?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為說法方便起見,略說!把無量無邊頭數歸納起來略說。為我們說見思煩惱,三界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塵沙煩惱那就不必說了,塵沙本身就是比喻,像微塵、像沙土,太多太多了,這是分別。這些東西把我們自己的性德障礙住,使我們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都不能夠現前,真是冤枉!

  可是要記住,自作自受,不能怪別人。什麼時候你真的肯放下,放下一分,得一分受用;放下十分,得十分受用。只有真正明白人,只有真正相信佛菩薩的人,他肯聽話。佛陀在經教當中苦口婆心的教誨,我們天天在讀、天天在聽、天天在學習,不能落實,什麼原因?說得不好聽一點,不信!天天學,不信,還是相信自己煩惱習氣,還是相信貪瞋痴慢,還是相信自私自利,那有什麼法子?這樣搞下去,六道輪迴!他搞的是輪迴。輪迴裡面我們又要懂得,他搞的是三惡道,不能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自己才真正覺悟,「錯了!我們真的錯了!」只有自己知道錯了,自己才肯回頭,回頭是岸!

  諸佛菩薩何以能夠容受一切?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諸佛菩薩,我們今天講菩薩是講法身菩薩,菩薩摩訶薩,我們想不想入這個境界?我說這一句話,我知道有許多同學聽了之後感到茫然,為什麼?不知道佛菩薩境界的殊勝,不知道佛菩薩境界的妙好!這一品經品題「世主妙嚴品」,你要知道了,你怎麼會不想?諸佛菩薩妙嚴境界在哪裡?就在眼前。在眼前,你說我為什麼沒有見到?沒錯,就在眼前,你就是見不到,你也聽不到,你的六根接觸不到。這個原因在哪裡?不能不知道。這個原因就是無始劫煩惱習氣所做的障礙,什麼時候你能把障礙去掉,把這些障礙放下,境界就現前。

  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無二無別,「體」無二無別,「相」也無二無別,「用」還是無二無別,不思議境界!法身菩薩所證的。我們現前的感受呢?有別!性相有差別,理事有差別,作用有差別。差別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就這麼個道理。我們有分別,我們有執著,分別執著產生的錯覺。實實在在是沒有差別,可是我們看到的時候有明顯的差別。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明白,真搞清楚,自然契入了。這些境界從什麼地方來測驗?從容受一切諸法,從這個地方來測驗我們修行有沒有進步。盡虛空遍法界,不同的國土,在我們說不同國家的人,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講生活習慣,不同的宗教信仰,你是不是能夠完全容受?你都能包容、都能接受,這是菩薩,你修行有進步了。你變了,從前你不能包容、你不能接受,現在你能包容、能接受,菩提道上進了一步。

  一定要做到什麼都能包容,什麼都能接受。特別是逆境惡緣裡面,依舊保持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正覺。不但沒有怨恨,而且還歡喜,像彌勒菩薩一樣,歡歡喜喜滿面笑容,對於一切的逆惡,在心地上痕跡都不染。這個人是什麼?這個人得陀羅尼,他才能做到;你沒有得陀羅尼,你怎麼能做到?問題就在此地。而實實在在講,釋迦牟尼佛所有經論裡面那些重要的開示,哪一句不是陀羅尼?《八大人覺經》佛告訴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你想想看,這兩句是不是陀羅尼?過去某人對我怎樣怎樣不好,對不起我的,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沒有了,忘記了,把一些不善的忘得乾乾淨淨。你的心裡頭專門想善、專門記善,這是我們初學人應當做的。《十善業道經》上佛就是這樣教我們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不是一切陀羅尼?

  所以三福是陀羅尼,六和是陀羅尼。六和重要,你要問為什麼?我再轉過來問你,現在世界上為什麼不和平?為什麼現在社會風氣彼此競爭、鬥爭,演變成戰爭?還不就是不能「容受一切」嗎?所以這一句話我們真的懂了,真的能夠落實,就能夠治天下於太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這一句話要是落實了,都能兌現。所以要能容受,佛菩薩做能容受一切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能懂,要能夠體會得到。我今天學佛,我做佛弟子,我要做能夠容受一切給社會大眾看。容受是福,容受是慧,容受是無量功德;做功德不必要花什麼金錢,不一定要有財富,無比殊勝的大智大福就在這個地方獲得的。

  我們常常看到,畫的佛像頂頭上有三個字「唵、阿、吽」,那就是一切陀羅尼咒,表示身口意,這是三業。「唵、阿、吽」是三業,統統能容受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沒有一法不能包容的,你說它多自在!多圓滿!怎麼學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常常講,常常勸大家放下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為什麼?煩惱的根。放下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佔有的念頭。為什要放下一切控制、佔有的這些念頭?要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它的真相,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是虛妄,你有什麼好控制、有什麼好佔有的?你再仔細觀察,中國的歷史在全世界,記載算是最完整的,至少三千年沒有中斷,你看看這三千年歷史當中,幾個人他真的控制住了?幾個人真的佔有到了?活在世間那幾十年當中,拼命在搞控制佔有,死後兩手空空,一樣都帶不去,一樣也控制不了,你說冤不冤枉?

  而一生當中所造的這個罪業,感受得三途苦報。你要問:三途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到三途去受罪?就是因為控制佔有,現在人講欲望。欲望的根是控制跟佔有,我們修行,修正行為要從根本上下手,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把控制佔有這個念頭從內心裡頭拔除,你自然就能夠容受一切。容受一切,你必定得一切人一切物,這個物包括九法界眾生,用這一個物來代表;十法界裡頭除人之外,還有九法界眾生,得九法界眾生的歡喜心,對你尊重、歡喜、愛戴,這個福報不可思議!我們要不要爭取?你再有福分,過去你修的福不少,你確實能夠做上帝王,你能夠控制一個地區,能夠佔有這個地區,做上幾十年皇帝;說實在話,在近代時間最長久的無過於康熙、乾隆,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四年太上皇,六十四年,希有!可是六十四年比起歷史的場合,很小短暫的一部分!真的能控制嗎?真的能佔有嗎?死了還不是兩手空空,什麼都帶不去。

  這些歷史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再要不相信,再要看不懂,那可以說是從前李老師常講的麻木不仁,你沒有能力、沒有條件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你看了,你接觸到了,你聽了,你要覺悟,要回頭,回頭是岸!你要曉得你覺悟、回頭,放下了,放下好!放下,你的智慧增長了,那個利益之大,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現前了,雖不是完全現前,現前一部分。德能現前,相好也現前;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它都在變,剎那剎那在起變化;變化依據你的心想,佛在大經上講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第八句:

  【善住三世平等智地】

  我們要學!『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平等』就把三世圓融了。大乘經教裡面所說的,十方三世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有十方?為什麼有三世?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你一定要曉得,妄想不是真的;分別從妄想生的,分別不是真的;執著從妄想分別生的,執著哪裡會是真的?你要不懂、你要不捨棄,你有得受!三途六道,苦海無邊,永遠沒有中止的時候,你要受。你要是有智慧,你明白了,你相信佛陀的教誨,你把這個放下,你得大自在,你得真解脫。真解脫、大自在從這個地方來的,我們要懂。

  這一句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善」,善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善住』。「善」用什麼方法來形容它?我們世間人所說的活活潑潑,這才叫善住;而不是死住在句下,那就錯了。住與不住是一不是二,不住空有兩邊,這是善住;不住善惡兩邊,這是善住。由此可知,佛法裡面講的善住,教你住中道第一義諦,住中道!換句話說,在「三世平等智地」裡面。生活,你示現在其中,你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工作,就像釋迦如來當年示現在這個世間,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有他的工作。他的工作用我們現在人的話來說,他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教學,每天給學生、給大眾們上課,我們佛門裡面所說的講經說法,現在人叫上課。講講經說法,大家馬上就會想到是迷信、是宗教。孔老夫子講「名不正,則言不順」,大家對於講經說法已經產生誤會,錯解了,我們就得換名稱、換名詞,我們說教學上課,這個大家好懂。教學上課,是老師學校裡幹的事情。

  釋迦牟尼佛每天跟大家上課教學,四十九年如一日,從來沒有放過假,現在我們講敬業,世尊給全世界各行各業的人做了一個敬業的好榜樣。他對他的事業多麼尊重,認真努力,不論這個環境是順境、是逆境,他都不受影響,他的課照常上。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這裡面去學習。個人生活是我們生活上的好榜樣,他的生活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安貧樂道」,中國在古時候顏回給我們示現了,在西方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非常具體的示現,好!顏回家裡貧窮,想過好的日子他沒有條件;釋迦牟尼佛家庭富裕,捨掉富裕的生活,過貧窮的生活,這個難!為什麼這樣作法?讓一些極其貧苦的人,樂意跟他學習,看到釋迦王子,「哎呀!他過的日子跟我們一樣」,平易近人,一點架子都沒有,和藹可親,得到社會一切大眾的尊敬信仰。樂意聽他教誨,接受他的教訓,所以他的法緣非常殊勝,「住三世平等智地」。

  諸位要曉得,這個十二句,後後勝於前前,他要不得「如來普門之地」,要不得「一切陀羅尼」,「容受一切法海」,怎麼能住平等地?住平等地,平等性現前!從理上講,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才叫做「善住三世平等智地」。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就是這個意思,那真的叫善住。四大煩惱,我見放下了,見思煩惱頭一個我見;我愛,我愛是貪,貪煩惱;我痴,我慢,我慢是瞋煩惱。貪瞋痴!我見是執著身是我,這是個錯誤見解;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貪瞋痴放下了,這樣才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就這麼個道理。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給諸位說,第六意識就轉成妙觀察智,當然能夠「容受一切法海」。下面講「深信廣大喜樂,無邊福聚」,都現前了!求福求慧不要向外求,要向內求,就對了!所以佛教導我們,佛法是內學,不向外求。凡是向外求叫「心外求法」,佛稱他作外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33:45)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5:33: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9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