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一四卷) 200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14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異名菩薩第六句:
【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得成就如來智永住無量劫解脫門。】
這一位菩薩為我們示現的,可以說是佛門裡面常常讚歎的正法久住。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永住無量劫』,菩薩的德號『普智雲日幢』,名號裡面都是具足了圓滿的福慧。當然也只有圓滿的福慧,才能夠久住世間。住世是為眾生,這個境界是真的,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是永住世間;也許有人要問,何以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這八十年,佛是八十歲入滅的,我們沒有看到他老人家久住?而實實在在的,釋迦牟尼佛,不但他老人家,一切諸佛菩薩都沒有離開我們,只是住世的方式不同而已,也就是說他以種種不同的身分示現在人間。在中國,古代傳說的,智者大師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換了一個身分。三千年前,他是以佛的身分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以菩薩、聲聞、長者、居士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就不知道了。這是世尊所謂的應機施教,確實是常常出現在世間,沒有人知道。
他自己絕對不會暴露身分的。在中國歷史上,暴露身分的人有,不多,少數,暴露身分也是有他的因緣,沒有這個因緣,決定不會這麼作法的。像永明延壽、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示現在家居士身分的,歷史上也都有記載,確確實實是時時住世間,但是世間人不認識。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再來的?我們不知道,決定不是凡人,我們從印光大師那裡得到了一點訊息。印光大師大家都知道,他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他對於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讚歎備至。那不是普通人讚歎,大勢至菩薩讚歎的,他說:「即使是諸佛如來來註這部經,也不過如此。」把這個註解讚歎到極處,那麼蕅益大師是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如果不是,我相信一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不然的話,怎麼能註得那麼好?
佛菩薩確確實實照顧這個世間苦難眾生,尤其遇到大災難,災難特別多的時候,天神會遠離,佛菩薩不會遠離。天神看到這個人所作所為都不如法,又不聽教誨,違背了神的旨意,神一生氣,走了,這個可能,為什麼?天神嘛,天神是還是六道凡夫,沒有出六道,所以他生氣,會走。佛菩薩不會,佛菩薩你就是傷害他、侮辱他,他都不會生氣,還是一樣的大慈大悲照顧你,這個很不容易,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成就如來智』,說如來的智慧,我們要聯想到如來的德能、如來的相好,一而三,三而一,這是講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我們學佛學什麼?這是我們所學的,這是我們希求的,希求就是願望。我們的性德圓滿恢復之後,幹什麼?不是自己享福的,幫助遍虛空法界裡頭還有許許多多迷而不覺的眾生。自己修行證果,到最高的地位,佛果,依舊不捨初心,初發心的時候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在九法界裡面,一切時一切處,現身說法,教化眾生。這就是「永住無量劫」,所以它是事實,它不是一個理想的境界,是事實真相。第七句:
【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訶薩,得普入一切無邊法印力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大精進』,這個比較容易懂;『金剛』,大乘經教常常用它來比喻智慧,大眾熟知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用金剛來做比喻。『臍』是比喻智慧積聚的地方,精進智慧積聚的這個地方。這是什麼地方?我們自然就明瞭了,這是道場,許許多多人都在一起共修。佛法的修學,最初的目標、最後的目標都是智慧,所以菩薩用這一個名號,這個名號與他修學的法門相應,他所修學的法門『得普入一切無邊法印力』。我們現在先要了解什麼叫法印?在古時候,對於印信非常重視,比簽名還要重視。你簽名沒有蓋印,都不能算數;蓋了印不簽名,可以算數。印代表信,全世界沒有例外的,外國人正式的文件,簽名還是要用印的。古時候在中國在印度,對於印信非常重視,官府的文件蓋上官府的大印,這個文件就生效,在中國一直延用到現代,還是這樣。
佛法裡面就借用這個做比喻,佛法不重視形式的這些印章,重視實質,稱之為法印。大乘經的法印:看看這部經典裡面所說的內容,是不是真的佛法?這上面並沒有形式上的印章。古來祖師大德講經註解,在介紹全經前面有玄義,玄義裡頭一定有一條「辨體」,辨別這部經的性體,這就要講法印。大乘經的經體只有一個法印,實相,實相是什麼?它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只要說的是宇宙人生真相的,決定尊稱它為大乘經典。不一定要佛說的,所以經有五種人說,佛所講的,佛弟子、仙人、諸天、變化人講的,只要講得確確實實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承認它這是經典,跟佛講的、跟佛所見的無二無別。從這些地方看,那些佛菩薩心量大,並不是專制獨裁,不是的,別人見到別人說出來,他說得確實沒有錯,這承認了。
小乘經論裡面有三法印,就是「無常,無我,涅槃」,這個經典的內容符合這標準,承認它是小乘經教;如果這個經典內容不符合這標準,那是偽造的,決定不是真經。真經要用法印來衡量,於是法印的力量就大了,稱為「法印力」。菩薩德號用「大精進金剛臍」,與法印相應。但是佛所講的原理原則很多,我們講「一實相印」、「三法印」,這是絕對的標準。還有我們也能採取作法印的,是相對的標準。有一年我在台北大專佛學講座,講《太上感應篇彙編》,也講過《了凡四訓》;曾經遇到一位法師來責難我,他說:「淨空法師,你在大專講座開課,你講佛法就好,你為什麼講外道的東西?」我聽到感覺得很奇怪,我說:「沒有,我是講的佛法,沒講外道東西。」他就指出《感應篇》、《了凡四訓》這不是佛經。我明白他的意思了,我跟他笑笑,向他解釋。
雖然不是佛經,佛的法印印證,那就等於佛經。他說:「什麼法印?」我們佛家常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能不能做為佛教的法印?」他聽懂了,趕緊就離開。《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它的內容是不是教給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講得不太清楚,分量不太多,前面兩條具足,佛承認,菩薩承認,祖師大德承認。實在講,在道場裡面講這些東西,又不是我開始,是印光大師開始,他老人家提倡的。他不去責怪印光大師,他來找我的麻煩,幸虧我們還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法印。這四句話確確實實是佛門教學的宗旨,佛教給一切眾生,教什麼東西?就是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是戒,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應當主動去做,全心全力去做,為一切眾生服務。「自淨其意」是修定,雖然斷惡修善,不能夠有分別執著,大乘經上講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斷惡修善自己心地一定要清淨光明,「是諸佛教」。前面三個綱領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什麼?總的來說,不外這三條,所以它是法印。
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如果不能認真做到斷惡修善,我們學佛那只是有名無實,天台大師講「名字位中」,就是有名無實,得不到受用。假的,不是真的,以前李老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也就是說,你還是被業力所主宰,你敵不過業力。學佛人功夫得力,命運改變了,《了凡四訓》不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嗎?他命裡頭沒有功名,他得功名,考取舉人,考取進士,這都是他命中沒有的;命裡面沒有兒子,他修善積德,迴向求生子,確實有感應,他得到兒子;壽命他沒有求,延長了,他的壽命孔先生給他算的是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這個意思是真正修行,成績效果這就現前了。這是轉業力為願力。實在說,了凡先生轉得還不夠,小小的轉變而已,沒有到大幅度的扭轉,這些都在個人。
了凡生先這個修行,我們用天台大師「六即」來說,他只是在觀行位。觀行位如果我們把它說上中下三品,他是下品,果報就已經這麼明顯,你才曉得上品中品他得的福報,天福!不是人間這一點小富貴,他只做個縣長。如果功夫用得深,成就三昧,智慧現前,他超越六道輪迴,證得相似位的果報。從觀行提升到相似,最有成就的,這個歷史上有,不是沒有,很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超越十法界,超過阿羅漢、辟支佛、權小菩薩,這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事在人為!所以我們學佛,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自己要立定志向,我這一生希求什麼樣的成就,自己精進不懈努力,一定可以達到。
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以我們現前修學環境裡面,我們也得到一個啟示。「法印」,就是現在人家常常講「拿證據來」,科學家常講的。法印就是證據,我們用什麼做證據?要用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來做證據,最好的證據。我學佛之前跟學佛之後,容貌變了,體質變了,很明顯的產生了變化。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多,根本的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世俗裡頭,看相算命的人常講「相隨心轉」,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佛在經上常講「境隨心轉」,我們這個身體要是跟心相對的來講,身是心的境界,心善,相貌自自然然就變得很善;心裡頭很凶惡,那個相貌讓別人看起來寒毛直豎,這一般人常說,「這人殺氣很重」,外國人講磁場,這個磁場很不好。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心善、思想善、行為善,你的相貌體質自然就轉過來了。
純善純淨是佛,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怎麼修來的?總的來說,就是心善行善,身口意三業皆善。毘盧遮那如來,阿彌陀佛如來,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他怎麼修來的?無量劫三業純淨純善修成的。所以我們要想改變自己,從哪裡改變起?從念頭上改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學佛的時候,一切都是為自利,起心動念「於我有沒有好處?」學佛之後,這個念頭轉變了,起心動念從來沒有想到於自己有沒有好處,而是想到「於社會有沒有好處?於一切眾生有沒有好處?」不一樣了!在從前,裝扮自已,為的是什麼?為面子,目的是教別人尊敬,讓別人看到我這個樣子對我尊敬;自己的目的,總沒有忘記名聞利養。學佛之後不一樣,比從前更講究威儀,但是這裡頭絕不夾雜名利,而是什麼?做出好樣子給人家看,希望用這個樣子潛移默化,令他得利益,提醒他幫助他斷惡修善、改過自新、破迷開悟,目的在這裡。所以覺悟之後,一切是利他的;迷惑的時候,一切都是自利的,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幫助這個社會的事情太多太多,我們的能力有限;就這一點有限的能力,總是要盡心盡力去做,選擇一兩個重點去做,成績就非常顯著,就會叫一些聰明人、有心人去反省去效法。我學佛,早年喜歡看弘化社出版的這些經書、善書,為什麼?他的版本印刷得很清楚,字很大,校對得很好,錯字很少;裝訂的紙張也都不錯,相當的大方美觀,看到生歡喜心。弘化社是印光大師創辦的,到以後我們讀到大師的傳記才曉得,他老人家一生就做一樁事情:印送經書善書,也真的是一門深入,做出了成績。如果他的力量要是分散了,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業,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們什麼都看不到,對後人感動啟發的力量就薄弱了。所以他搞一樣,信徒對他的供養就做這一樁事情。我們這些後學,看到他老人家一生這種作法,深受感動。
所以我學佛的時候,就效法他老人家,我也專門做這一樁事情;其他的我還做了兩樁事情,但是那是附帶的,這是主要的。大概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都用在印經上,另外百分之二十,一部分做慈善救濟,我用在醫藥,另外一種是放生,我做這兩樁事情。病苦的人很可憐,有些窮人買藥的錢都沒有,所以我發心布施醫藥。雖然自己收入很微薄,每個月也要拿一點錢捐給醫院,請醫院拿這個錢給那些貧苦的病人,幫助他們做醫藥費。我做這個事情,這屬於無畏布施,所以我活這麼大年齡,我沒有生過病。什麼原因?我沒有醫藥費,我的醫藥費布施掉了。有一些人,還要買保險,要儲蓄一筆醫藥費,為什麼?年老的時候多病,需要醫藥開銷。他這個作法對不對?對!他年老的時候一定會生病,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年輕的時候就想到他會老、他會病,那當然有願必成,所以他會老他會病,那一筆錢好開銷。
我跟他們的想法不一樣,我沒有想老,我沒有想病,所以我不能病;只有死,不能病,沒有醫藥費嘛!我們的醫藥費幫助貧困的病人,這個好!把自己那個病痛都布施掉了。你種什麼樣的因,你得什麼樣的果報。種善因得善果,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知道怎麼落實。像新加坡許哲居士常講:「我們要長壽,不要老」,她今年一百零三歲,真的不老。為什麼不老?從來沒有想過老,一百零三歲了,還為社會服務,還照顧二十多家窮人,為他們服務。她照顧那些老人窮人,年齡只有她一半,多半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她一百零三歲,天天還要去照顧他們,給他們送米,給他們送油、送菜,替他們交房租;他們生病,幫助帶他們到醫院去看病,幫他們去拿藥,每天幹這個事情,忙得不亦樂乎!早出晚歸,幹這個事情。
她自己一天吃一餐,真的,這修道的人常講「不食人間煙火」,她吃生菜,佐料完全沒有,她不吃油、不吃鹽、不吃糖,這些佐料統統都沒有,完全吃生菜。她告訴我,有時候她也會把菜煮一煮,水煮,沒有味道的,有時候就生吃。早晨喝一杯飲料,在國外時間久了,慢慢習慣,早晨多半她是一小杯優格,這是她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原因,心地清淨善良,沒有一個念頭是為自己去想的,人做到無我了。身體在這個世間幹什麼?不是自己享受的,是為苦難眾生服務的,雖然她沒有接觸過佛法,佛經裡面所講的道理、修行那些原則,她統統做到了,我們不能不佩服,不能不向她學習。所以佛菩薩的法印,她真的掌握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她落實了。
一百零一歲發心皈依,來找我,我不但給她皈依,連五戒證書都送給她,為什麼?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全做到了。她問我:「我有沒有資格作佛弟子?」「你是標準的佛弟子」。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實實在在難得。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活的榜樣,這不是書上,這不是古人,就在眼前。所以年歲大,不是為自己,為眾生,好好的用自己的身體。照中國古時候醫學理論上來講,人的壽命正常應該是兩百歲,只要你保養得好,保養裡頭最重要的是清淨心。我們今天總結佛陀的教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的心跟這個相應,決定長壽。長壽不為自己,為服務眾生。
第八句:
【香燄光幢菩薩摩訶薩,得顯示現在一切佛始修菩薩行,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脫門。】
香燄菩薩在此地為我們所示現的,就是諸佛如來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這個當中修學的經歷。在本經確確實實可以落實在末後一品「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修行人從初發心到證得圓滿佛果。在《華嚴經》裡面佔有四十卷經文,我們通常稱它為《四十華嚴》,就是說的這一樁事。我們對這一樁事情不能不重視,希望大家都能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但是要照一般普通法門,難!實在是不容易!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會裡面,文殊是他的老師,成就了十信位,等於說是從初信到十信是在文殊菩薩一會圓滿的。圓滿之後,文殊菩薩讓他出去參學,這就是五十三參。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境界向上提升一層,我們講進級,升級了,最後參訪到普賢菩薩,圓成佛道!證得了究竟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此地講的『成就智慧聚』,這句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明瞭,初信位的菩薩要怎樣才能取得?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一樁事情,絕對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它真的是難。古大德所講學佛,有難行道、有易行道,斷惑證真是難行道。什麼叫易行道?伏惑往生這是易行道。易行道說老實話,古大德講得沒錯,「萬修萬人去」,怕的是你不肯修;你要肯修,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我們現在再看看,這個世間中國外國修淨土的人不少,幾個人能往生?往生的人很少,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常講,舉台中為例,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兩三個。古人講的萬修萬人去,永明延壽大師講的,為什麼一萬個人修這個法門,只有兩三個往生?不是法門有問題,是修行的人有問題。我們常說如理如法,如理如法就行,就能有成就。你要是違背這個修行的道理,淨宗的理論,違背淨宗修學的方法,你當然不能成就。
因此修學這個法門最基本的條件,是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你不從這裡開頭,你怎麼學法?如果沒有老師,這個法門裡頭不可能有無師自通的,沒有,一定要有好老師教你,你一定懂得道理、懂得方法,你才有下手之處。理,淨宗的原理,這個修行的原理,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就成佛,這是淨宗的原理。另外,《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把這兩句經文,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兩句經文,合起來看,這個道理你就明白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憶佛念佛」,憶佛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所以它的果報「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理上搞清楚了,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
方法從哪裡下手?要從《觀經》三福上打基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講起步,先道理明白,我不懷疑,我知道我修這個法門,我有作佛的理論依據,現在我要求的是方法。方法的基本,這個基本就是凡夫修行作佛的基礎,根本的條件。佛講了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認真做到。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十一句,統統要落實、要做到。佛最後告訴我們,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修行證果,都是以這三條為基礎。
那麼我們知道,三世諸佛修行,絕對不是一個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是共同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淨業三福學起。先把基礎打好,然後再修學淨宗,哪有不成就的!不但成就,而且是非常高的成就,這都是真話,都是事實。你搞其他的法門,還是要以這個為基礎,你有多麼高的成就?那看你自己修學的功夫,斷惑證真的功夫,戒定慧三學的功夫,才能提升你的等級。淨宗念佛法門,也是奠定在這個基礎上,沒有例外的。這三條十一句,每一句你要真正去理解它,含糊不得。這三句怎樣去落實?我也舉出最低的標準,第一福四句,就是《十善業道經》。從前李老師教我的,我跟他學經教,第一部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內容性質跟《十善業道經》大致相同。這兩部小經都好,可以幫助你落實三福當中第一福。第二福我採取的是《沙彌律儀增註》,每一條都要做到。第三福,我取的經教,《地藏菩薩本願經》。
換句話說,我們學佛,不管學哪一宗、不管學哪一派,真正的基礎:三福是綱,這三部經是目、是細說。首先把自己的根基打穩,然後再修淨土。淨土依照《無量壽經》修,行!依照《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十六觀經》修,也行!依照《阿彌陀佛經》修,也行!甚至於你依《普賢菩薩行願品》,或者是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能成就。如果你沒有基礎,那就難了。所以我們要想,這一生有沒有成就?能不能成就?先要好好反省,要檢點我這個根基牢不牢?夠不夠水平?方法,《無量壽經》上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專門講方法。總的來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只要把基礎打好,你決定得生,一點都不假。
我跟諸位介紹的這三部經,或者是加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四種經你果然做到、落實了;發菩提心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然後你只要一向專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普通品位,高品位的往生!經裡面,像《無量壽經》所講的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細行,《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沙彌律儀》,統統具足了,你的基礎打得好,你抓住了淨業三福的總綱領。如果你不用這四樣東西,也行!怎麼修法?要把《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統統落實。我過去講經的時候常常勸勉大家,經典裡面講的道理完全明白,沒有疑惑,要發大願,這個大願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要發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大願,這就是發菩提心。
經裡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屬於戒律,它的內容是五戒十善,你能夠完全落實,就是把《十善業道經》做到了,《沙彌律儀》都包括在其中。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往生是上上品往生;如果你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一成做不到,那你就降一等,上品中生;如果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有兩成做不到,那再降一等,上品下生;降到最低,至少你要做到百分之二十,能夠落實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下下品往生。方法很多,你要真的懂得,我們這一生要成就。這是跟你講九品,九品之外還有四土,對的,四土是境界。
首先你要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人能不能往生?能!要迴小向大,這個事情不容易。凡夫,我們比小乘都比不上,為什麼?我們有自私自利,我們有貪瞋痴慢,我們沒有辦法離開五欲六塵,行!這些都沒有問題、都不是障礙,只要你能夠依教奉行,煩惱沒有斷沒有關係,你要把這些煩惱降到最低的程度,不能讓這個煩惱增長。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你念佛這個功夫可以讓你這些煩惱習氣伏住,煩惱習氣有,不起作用。我這一句阿彌陀佛很管用,我見色聞聲,貪心起來了,「阿彌陀佛」,就把貪心打掉,就能恢復清淨心;不念佛的時候,那個煩惱又起現行、又起作用,用這一句佛號,把煩惱給管住,管得它服服貼貼,這叫功夫成片。經典裡面的教誨,你能夠做到兩成,你能把煩惱控制住,把它管住,你就有資格生凡聖同居土。
往生條件在這裡,凡是不能往生的,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不知道,會耽誤了一生,那就真可惜。為什麼?再要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不曉得到哪一劫去了!人身真的不容易得,得人身你要是遇不到佛法,這一生不是空過了?諸位想想這個世界上的人,將近七十億人,幾分之幾的人聞到佛法?你能從這上細細去想想,你才知道佛法難聞。聞到佛法的人,又有幾個人能聞到淨土佛法?聞到淨土佛法,有幾個人能夠理解淨土?理解之後,又有幾個人能夠深信不疑?深信不疑之後,再有幾個人能真正依教奉行?這麼一淘汰,剩不了幾個!才知道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在理上講,人人都有分;在事上講,相當不容易,機緣難遇。《阿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聚合,不容易!所以告訴你佛法難聞,淨土難中之難!
我們今天確實幸運,大家這三個條件都具足,那麼現在能不能成就?就是看你用不用功,關鍵在勤惰。如果勤奮精進,那你肯定成功;如果你懈怠懶惰,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那你這一生就耽誤了,關鍵在此地。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就知道應該走哪一條路。如果再提升一級,要提升到方便有餘土。這有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小乘的辦法,把功夫成片向上升級,升到自己功夫達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了,那你就不會生凡聖同居土,到極樂世界你就生方便有餘土,這個不容易,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功夫成片一般人能做到,也就是說伏煩惱容易做到,斷見思煩惱就不容易了。
另外一個方法,那是純粹大乘圓教的方法,比前面那個硬是斷見思煩惱要容易,那就是什麼?把心量拓開,念念利益一切眾生。絕不為自己想,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服務,自己專心念佛,不夾雜一個雜念。功夫差的,生方便有餘土;功夫上上乘的,那我們通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修積的功德,你布施供養一塊錢一毛錢,功德都是周遍虛空法界的,為什麼?隨著你的心量,你確確實實已經盡心盡力,圓圓滿滿做到,你生實報莊嚴土。這裡面的道理我們要搞清楚,大乘的方法比小乘巧妙太多了。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有緣能聽《華嚴》、能學《華嚴》,你的心量不知不覺自自然然擴展。只要你聽,你肯鍥而不捨,每一堂課不缺,這是什麼?這是你的福德。你能信能解,是你的善根;鍥而不捨,是你的福德,你有這部經做基礎,從頭到尾聽過一遍,那個人就不一樣了,根性轉變了。本來我們是人天根性、小乘根性,現在一下轉變成大乘圓教根性,那就不可思議了!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學法,一樣是無法不圓,你就圓修圓證了。這當中真正的道理是什麼?《金剛經》上所講的「深解義趣」,你對於大乘教理,你契入得深,你契入得廣。這個念佛的方法實在講,有助於你明心見性,幫助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生實報土,分證寂光淨土。所以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不是不可能,我跟同學們說個老實話,叫大有可能!這是真的究竟,大圓滿!我們不知道,那是遺憾,在這一生當中,對於這些事實真相沒有聽說過,不知道,可惜!知道了,信心自然就生了,自自然然你會肯定「我要取最上乘法」。取最上乘法,這個成敗關鍵在放得下,世間諸法你要放下,出世間一切法也要放下,絲毫都不沾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說老實話,並不很長,利根的人,三年、五年就成就,中下根性的人,有十年、二十年,也肯定會有成就。古人說得好,「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心裡頭決定清淨,一切時一切處,這個心決定與大菩提心相應。
大菩提心,我們現在把它結歸到一個綱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念念相應。這個心的範圍大小,與你往生境界有關係。如果你這個心,確確實實等虛空遍法界,那你決定是取實報淨土,肯定你會成就;如果你這個心量是三千大千世界,你的果報在方便有餘土;如果你的這個心量,你這個真誠到慈悲,你這個心量只能夠蓋括這一個地球,你往生是凡聖同居土;或者我這個心量再大,包含了六道,六道就是三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只能提升到方便有餘土。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本來的心量,原來就是這個樣子。現在這個心量變得這麼小,是迷了自性、迷了本真,才變成這個樣子。所以心量不能不拓開。
《華嚴經》最大的一個好處,幫助你恢復原來的心量。你看看這上面,全經總共有一百七十多個族類,不是族群,是族類。這一個族群是同生眾裡面第三個小團體。同生眾是菩薩,菩薩在《華嚴經》是一個族群,在這個族群裡面,第一個普賢菩薩,他一個人代表一個小團體,那就是有一些菩薩統統修普賢行的,就入這個團體。第二個團體「十普菩薩」,我們現在讀的是第三個團體「異名菩薩」,十普是同名菩薩,這是異名菩薩。這三個小團體合起來是「同生眾」,他們的心量都是包虛空法界,不是說等,不是說跟它平等,包虛空法界;換句話說,虛空法界小,他們的心量大,虛空法界在他心量裡面,這都是實報土的菩薩、常寂光土的菩薩,我們要認識清楚。
為什麼不發這個心?為什麼要搞這個小心量?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反省,真的想清楚想明白了,回頭是岸。一定要知道,人生在世是非常短暫,機會要抓住。回頭,立刻就要回頭。如果機會抓不住,一旦壽命到了,後悔莫及!真實功德就在今天做,你說我等到明天,明天我是不是還活在這個世間,誰知道?成功的人,不說明天,今天!世出世間法,能夠抓住今天的人,這是大人物,這是偉人,這個人肯定成功;什麼事情安排在明天、安排在明年,很難有成就。第一等的成就,都是抓住今天,此時此刻!這是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的。尤其是同生眾的菩薩摩訶薩,這個地方全是等覺菩薩;「摩訶薩」這個名詞,還包括了地上菩薩,從初地到等覺,都可以稱摩訶薩。換句話說,不是普通的覺悟,各個都是大徹大悟。在我們佛門裡面,通常講大徹大悟是說什麼人?《華嚴經》裡面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的什麼佛?分證即佛,不是圓滿佛。但是他是真佛,他不是假的。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得好,比密宗殊勝。密宗裡面「即身成佛」,真的成佛了,他成的是什麼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他的真正的地位跟阿羅漢、辟支佛差不多,沒有見性,沒有證得法身。印光老法師在《文鈔》裡面講過好幾次,換句話實實在在講,比不上念佛往生的人。念佛往生還有一樁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曉得,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都超過十法界裡面的佛。為什麼?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把他平白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四十八願說了,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也說了,《阿彌陀經》上也說了。阿惟越致是什麼菩薩?就是此地的菩薩摩訶薩,這個不可思議!這叫難信之法!淨宗什麼難信?就是這個難信。帶業往生,一品煩惱並沒有斷,只是伏住而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居然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圓教七地以上,就是此地的「異名菩薩」。這個話,四聖法界裡的人,沒有人相信,為什麼?他要相信,他就不會在四聖法界,他早到極樂世界去了。華藏世界三賢菩薩也難信,他要相信,他也到極樂世界去了,不再在華藏世界,還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證得法雲地。淨宗法門不可思議!不思議裡頭的不思議!我們今天念到這一段經文,「香燄光幢菩薩」,示現一切佛從始至終修行證果,我特別在這裡勸同修,取淨土是有把握的,其他法門沒有把握。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03:4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