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0六卷) 200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06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普賢菩薩偈頌最後一首:
【佛以妙音廣宣暢,一切諸地皆明了,普現一一眾生前,盡與如來平等法。】
這是普賢菩薩十首偈裡面的最後一首,我們讀了之後也有非常深的感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前面三句是攝因,後面一句是成果。清涼這個註解很簡單,但是他的意思實在說無限的深廣。我們修學最重視的是結果,這個地方結果結得好,「盡與如來平等法」。特別看我們今天的社會,很不太平、很不和平,原因是這個世間已經沒有平等法了。世人可以說是千萬年來哪一個人不希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這樣的世界就是淨土,就是諸佛國土。我們要希望和平、安定、和睦能夠落實,普賢菩薩在這個地方教導我們要怎樣去修因,你才能得這個果報。
第一句就是宣揚正法,這一句話太重要了。我們仔細去觀察以往的歷史,無論是在中國、在外國,承平盛世,國家的領導人無不重視聖賢的教化,古今中外都不例外。湯恩比博士說得很好,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諸位一定要懂得,不是中國人霸權的世紀,也不是中國人的科技、工商業、經濟繁榮的世紀,這樣想法都不是事實。是什麼?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的世紀。誰能夠光大儒佛的教化?儒跟佛都在中國,佛教雖然是發源於印度,但是從公元六七年傳到中國來將近兩千年,在中國生根了,與中國固有的文化已經融合成一體。中國過去講儒、釋、道,主宰了中國這兩千年的文化,主宰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所以即使我們在科技、經濟落後,中國人還是能夠站得起來,依舊沒有倒下去,這個力量非常偉大。我看過湯恩比跟日本池田大作的談話,這個書有中文譯本,一般書店都可以買得到;在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國家要是有這個認知,全心全力來推動儒佛的教誨,這個國家肯定是二十一世紀的帶頭人;所以他講,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我在七十年代的時候聽說的,這是真正有學問、有眼光,他是歷史哲學家,有智慧、有眼光,他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
日本人對於中國孔孟的學說、對於大乘佛法非常尊重。這兩千年來,他們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代代都有賢哲,一直到今天日本二次大戰之後幾乎亡國,不到半個世紀,它能成為世界一等大國,就是靠這個。所以日本人對於鑒真和尚那樣的崇敬,這是把佛教傳到日本去的;隋唐時代,日本高僧大德在中國留學,中國文化在日本生了根。如果日本人真正能懂得湯恩比說話的意義,因為在全世界其他國家要研究漢學確實比較困難,日本、韓國容易,他有漢學的根,他們如果認真努力、認真學習,把心量拓開,起心動念關懷全世界的眾生,他可以做二十一世紀世界的領導人,這是真的,這是事實。用文化,不是用武力,不是用經濟,不是用科技。為什麼?那些東西都解決不了問題。那麼,這要看這個世界中國文化周邊以及中國本身,要出現大聖大賢,來挽救這個世界苦難眾生。從哪裡做起?大經上常常提醒我們,一定要從本身做起!儒佛的教誨一定要落實到自己本身思想、見解、生活、行為。古時候中國人讀書的目的志在聖賢。聖賢人出現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就是「盡與如來平等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轉惡為善、轉凡為聖,這是聖賢事業,這是真實功德。
世尊不是為一個地區,不是為一個國家,也不是為我們一個地球,世尊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生從事於教學。『佛以妙音廣宣暢』,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暢佛本懷,佛的心願就是如此,沒有其他的心願,無條件的奉獻,無條件的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即使有使用到財的地方都是為了法供養,諸位想想,不難體會。從自己本身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以身作則。這就像演戲一樣,戲演得很逼真、演得很辛苦,這種逼真、辛苦就是奉獻,就是供養,財供養;內容是如來平等法,法供養。第一句是講的發大心,大慈大悲。沒有這個慈悲,什麼力量在推動?什麼力量叫佛如此的敬業,四十九年每天八個小時給大家上課,沒有收學生的學費?除了最簡單的衣食住行四事供養之外,佛是一分一釐都不接受,怎麼不令人敬佩?那個時候的世間人感佛之恩,對這個清淨無為、道德學問的長者,對他最低的生活,這個四事,衣、食、臥具、醫藥,都懂得照顧,佛對於學生就這麼一點點要求。眾生對佛的供養、對佛弟子們的供養都是種無涯之福,這個在一切經論裡面我們看得很多很多。所以佛這個作法,暢佛本懷。第二個意思,佛的妙音、佛的教化流通十方三世,暢通無礙。
第二句是講他的德行,『一切諸地皆明了』,如果你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學問、沒有能力,你怎樣去教化眾生?你的智慧、德能都在你形象裡面表達出來。所以我們自己要問問自己,不要去到處看別人,天天要認真的反省:「我是什麼個形象?是不是真的在學佛?」想想看佛是什麼心,再回過頭來想我自己存的是什麼心。佛心清淨,一塵不染,我們心裡還有疑慮、還有牽掛,這不是佛心,勉強的講,夾雜,你已經夾雜得夠多了。什麼叫精進?什麼叫用功?把你夾雜這些東西淘汰,恢復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就對了。不但世間法不夾雜,出世間法也不夾雜,一切隨緣就好。眾生沒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眾生有福,這個世間就有大聖人出現。但是我們要知道替眾生培福、教眾生培福。從哪裡教起?從自己教起。孟夫子講的話好,「反求諸己」,回過頭來一切求自己;求自己就是真正替眾生培福,真正教導眾生培福。眾生確確實實迷在一時,他為什麼迷得這麼嚴重?沒有人開導他。
現在年輕人十幾二十歲,可以說從生下來就沒有看到好樣子,他怎麼會學好?那要學好,那是天生的聖人,佛家講是諸佛菩薩乘願再來。要知道佛菩薩乘願再來,也有迷的時候,所謂是隔陰之迷;但是他善根深厚,一接觸到聖賢教誨,他很容易就覺悟。所以我們不要去想這個世間人造業很重,那我們想錯了,我們肯定這個世間人確實有大聖大賢乘願再來,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大阿羅漢,只是缺少一點「緣」。我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得人身聞佛法,很幸運的遇到真善知識,承蒙善知識的指導,自己對於如來的教誨認識得少分,自己深受利益,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感恩一定要圖報,如何報佛恩?唯有依教奉行,我們要代佛宣揚甚深微妙法,這才是真正報佛恩。要想宣揚大法,你不入境界怎麼行?「一切諸地皆明了」,這是教我們要入境界。「諸地」範圍講得太廣了,包括大小乘,包括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這個事情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有一天,老居士問我們這些學生,二十多個學生,也有一點像孔老夫子叫學生「各言爾志」,問問大家你們的志向。問到我,我只有一句話:弘法利生,那個時候說的話。老師聽了之後先歎一口氣:不容易!發心弘揚正法,你對於世出世間法要通達明瞭,就是「一切諸地皆明了」。他老人家舉個例子,世間法其他的我們不談,只說一部《四庫全書》,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夠通達?這是世間法裡頭的一部分。單單通達世間法還不行,不能解決問題,還要通達佛法。佛法,中文翻譯的典籍現在彙成一部叢書,《大藏經》,我們這一生時間有限,怎麼能夠通達?不通達就沒有法子弘法利生。我聽了,當時的態度也非常嚴肅,這個是事實。
於是老師傳我一個方法,怎麼辦?我們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通,但是又非通不可,老師講了,只有求感應、感通,求諸佛如來加持,求古聖先賢他們的威神加持,這樣才能通達。我聽了:「有指望了」。用什麼方法求?誠,古人常講的「誠則靈」。什麼是誠?不夾雜絲毫的私心就是誠,有一點點私心夾雜在裡頭,不誠。「不誠無物」,這個意思是講不誠你就不能夠感通。完全是為眾生、為社會、為一切古聖先賢的正法。這個誠還要誠到極處,所以老師送我四個字,至誠感通,至誠是真誠到極處,你才能夠感通。弘法利生,那個時候的願望。現在曉得弘護利生,要弘法還要護法,才能把這一樁事情做好、做得圓滿。圓滿的標準是盡心盡力,我已經盡到自己的心力,這個功德就是圓滿的;我有十分的力量,我只用了七分八分,不圓滿。要盡心盡力,沒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
迷惑的時候,人就是為自己,到這個世間來是為自己活著的,這是六道眾生裡頭的人。如果這個人覺悟了,「我生到這個世間來不僅是為自己,我要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為全世界的人類服務」,這個人是天人,他不是普通人,但是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服務的念比這個大多了,佛菩薩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沒有自己,自己這個身是屬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自己的心是虛空法界,自己的身是剎土眾生。這樣發心,你就能得感應道交,佛經裡面常講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你。李老師的教誨,我一生受用不盡。早年我親近三個老師,方東美先生教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引導我入佛門;一入佛門,我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也是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們把當中這個字省掉,看破、放下,菩薩道。從初發心怎麼成菩薩、成佛的?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六波羅蜜裡面般若波羅蜜,智慧;前面五種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屬於放下。布施,放下慳貪;持戒,放下惡業;忍辱,放下瞋恚;精進,放下懈怠;禪定,放下散亂。章嘉大師教我的。李炳南老居士教我至誠感通。我跟這三位大德得的法就是這個。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這十三年奠定佛法的根基,滿足自己一生的願望,走弘法利生的道路;真的得諸佛的護念,常常遇到好的護法,使我教學上課這個事業四十三年沒有中斷過。從我上講台到今年是四十三年了,才能夠得這麼一點利益。
如果沒有真誠心,真誠心一定要學《普賢行願品》;縱然沒有機會去讀整個《大方廣佛華嚴經》,至少最後的那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別行的本子。這個別行的本子,清涼大師他老人家的真實智慧、大慈大悲,他參加《四十華嚴》的翻譯;這部經翻成之後,德宗皇帝請他給這個經做一個註解,四十華嚴的疏,他是奉命註經。註完之後,把最後的這一卷,《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結這一卷特別抽出來單獨流通,這是他的真實智慧、大慈大悲。他為什麼這麼做?經的分量太大,在從前沒有印刷術,經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這麼好的經書,佛法裡面真的是第一經,不能夠大量流通,你想想這是多麼遺憾;但是大量流通事實上不可能,現在沒有問題了,現在印刷術發達,所以只好用這個方法把它最精彩的、最重要的這一部分單獨流通。我們看看古人的用心,在他當時那個環境,他已經盡心盡力做得很圓滿,圓滿功德了。自己在五臺山顯通寺華嚴講堂把這個大經講五十遍,這真正是傳法善知識最好的榜樣,不辭辛勞,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
釋迦牟尼四十九年每天講經八個小時;清涼我們想他講五十遍,我給他估計,每天一定要講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部,一生講五十遍,確實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實弟子。清涼以後再找不到第二個人了。所以至誠感通就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要想學大乘佛法,從哪裡學起?確確實實從《大方廣佛華嚴經》學起,這部經裡頭奠定了根基,三藏十二分教無論你修學哪一部經綸、哪一個宗派,都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修學念佛法門,我常講,肯定只取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我們確實有這個信心,所以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心,成就自己的智慧;不得諸佛如來加持,做不到。
第三句『普現一一眾生前』,這是教化眾生對象,教化的對象;一切眾生,我們常講九法界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普是平等,決定沒有差別示現在眾生前。『盡與如來平等法』,給一切眾生最殊勝的大法。「平等法」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給其他的小法。確確實實古人的話說得很好,「不讀《華嚴》,不知道如來的心量」;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夠契入《華嚴》,我們沒有辦法拓開心量,我們永遠是小心量,然後你才曉得這部經的重要性。拓開心量是我們做人頭一樁大事情,不要再小心量,不要再跟人斤斤計較,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對人,我們修的布施、修的供養都是最好的,絕對不是說最好的自己享受,自己不要的再去布施給別人、供養別人;那個你也算是不錯,你修的是世間有漏的福報,不是功德,不是第一殊勝的功德。第一殊勝的功德是把最好的供養一切眾生。但是你要記住,如果供養眾生不是給他如來平等法,你所修的絕對不是究竟圓滿。「盡與如來平等法」,這是大方廣佛華嚴。
大方廣佛華嚴我做不到,有辦法,可以跟大方廣佛華嚴同等的,《大乘無量壽經》。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無量壽經》,所以我們能與一切眾生無量壽,那是平等法。你看看經題,夏老居士會集得好,諸佛都讚歎。經題前面一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德,後半句「清淨平等覺」是修德。平等法、清淨法,平等法是《大乘無量壽經》。這在全世界應當是普現一切眾生前,大量的流通,盡心盡力的供養,這是普賢心、普賢願。我們能夠引導一切眾生深信淨土、願生淨土、弘護淨土,普賢菩薩的願就圓滿了。
同生眾第二個單元「十普菩薩各得一門」,每一位菩薩名號裡頭都有一個普字,我們現在看第一位:
【復次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得遍往十方菩薩眾會莊嚴道場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十普菩薩的地位。前面列名當中沒有普字,「淨德妙光」。「以前與普賢共為十普」,名號上沒有,意思上有,在前面他曾經跟普賢菩薩一起共為十普。「今普賢別說」,所以把他加在這個地方,這就圓滿,就十位了,在十位當中他排名第一。「嚴處說法,皆名為嚴」,這個地方只講莊嚴道場,偈子裡頭有說法,都是莊嚴道場的意思。莊嚴道場,諸位要記住,這是護法,我們前面講的弘法跟護法,弘護正法。弘護正法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是智慧跟福德;「淨德」,這是他有福,清淨的福德,「妙光」是智慧。護法重要,一個大護法主持道場,在一般講這個寺院的住持、當家,這些執事是道場的大護法;加上我們現在所講的義工,在道場服務的,都是屬於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一類的人物。他們的地位很高,列在十普菩薩的第一位,十普後面都屬於弘法的,他是護法的;護法排在弘法的前面,我們想想這個意思。無論是出家人的道場或者是在家人道場,護持正法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很容易走錯路,很容易做出偏差。稍有偏差,那就不是護持正法了,障礙正法。
道場無論是什麼形式的道場,你要記住,這個場的上面還有一個道字。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的時候常講,「有廟無道,不能興教」。由此可知,正法常住、正法久住,什麼是正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表演出來了,正法就是上課、就是教學;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我學佛的時候就把這個看法提出來,當時我住在台北,我把這個看法提交給「中國佛教會」,希望他們做正名的工作;孔老夫子常講「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在從前沒有問題,佛教大家都知道是佛陀的教化、佛陀的教育,從前講教化的多,現在人講教育,沒有說它是宗教。它跟其他一切宗教確實不一樣,你們看看全世界哪一個宗教創教的人是天天給大家上課,一天上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有休息?沒有看到。宗教有許多宗教的儀式、祈禱的儀式,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裡面所有這些儀規都是後來祖師大德們定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就是皈依,皈依都非常簡單。我們現在用的這個皈依誓詞、傳授五戒的誓詞,都是弘一大師從經典裡面、律藏裡面節錄出來的,告訴我們佛陀當年在世給在家人傳授三皈就用這個儀式,你看多簡單!真的是簡單而隆重,誠心誠意發願從迷邪染回頭依覺正淨,它是教育,它是教學。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寺院就是學校。
第一個佛教的道場大家都曉得,洛陽的白馬寺。那個時候,洛陽是國家的首都。建這個道場稱之為寺,為什麼稱為寺?諸位現在要是到北京去旅遊,你可以到故宮裡面去看看,你就明白了。你在故宮裡面看到很多單位,那個辦公的單位都稱之為寺。所以寺原來是國家常設的辦事機構,直接歸皇帝管的。國家行政部門有總理大臣,總理是宰相;總理大臣下面辦事的機關稱部,現在還稱部,沒有改變。皇帝下面辦事的機關到民國就改了;這個辦事的機構、常設機構可以說,從漢武帝建立這個制度之後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還稱之為寺。寺的意思是什麼?寺的意思是承嗣的意思,就是永久設立的,一代一代傳下去,不會改變,也不會被撤銷的,這個機構才稱之為寺。總理衙門那個部可以常常改變、可以常常撤銷的,唯獨寺不能撤銷,是帝王永久設立的機構。佛教傳到中國來,國家把它正式成立一個機構,也稱之為寺,尊重到極處了。
諸位要知道寺這個字的來源,它是國家辦事的機構,直接受皇帝管轄的,它不是宰相管轄的。寺的長官、主管稱卿,所以從前皇帝底下有九個辦事機關稱九卿,三公九卿。三公是什麼人?是皇帝的國策顧問、元老,多半是前朝的元老,是皇帝的顧問。九卿是他辦事的,主管某一個機構辦事的人員,現在講長官。佛教成立一個機構稱之為寺,這個機構辦什麼事情?在那個時候,主要的工作是翻譯經典、講解經論;是學校,真的是佛陀的教育,是佛教的學校,現在叫學校,那個時候叫寺。住持就是這個學校的校長,首座是這個學校主管教學的、主管教務;維那是主管秩序,就像現在的訓導一樣;監院是主管總務的,跟現在學校裡面的綱領執事名稱不一樣,業務完全相同。學校裡有教務、有訓導、有總務,佛寺也是這樣設施的。所以,它是教學。
裡面供奉佛像是尊師重道,所以寺院裡頭有講堂,供奉佛像這個大殿那是禮堂,重大會議在這邊舉行。接待外賓先在大殿禮堂行禮,然後客廳裡面招待。講堂這是講經的,講堂不只一個,看這個寺院規模大小,講堂愈多,我們就曉得它規模愈大。為什麼那麼多?它開的課程不一樣。所以你到那裡去學佛,你想學習佛陀的教誨,你歡喜選哪個法門你就進入那個講堂,那個講堂有老師在那裡講解,教你怎樣修行,那叫道。佛寺從來沒有給死人念經超度的,沒有!超度這個事情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年輕學佛比較晚,親近善知識少。當年在台北我往來比較多的是道安老法師;因為道安法師在台北辦了大專佛學講座,邀請我給學生們上課,我跟他老人家就比較接近。我曾經把這樁事情提出來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寺院裡面原來沒有經懺佛事,沒有超度的,這到底什麼時候興起?什麼原因興起?
他告訴我,這個興起大概是唐朝中葉安史之亂。唐明皇大家曉得,唐明皇興起的,國家遭受這樣一個大的變故,安祿山造反,楊貴妃是內應,鬧到皇帝都逃難,幸虧郭子儀平定了這個動亂。動亂雖然平定,死亡的軍民很多,所以唐明皇晚年就在每一個戰場、跟叛軍打仗的這個戰場,建立一個寺,這個寺都叫做開元寺,開元年間建的,所以開元寺就很多。開元寺當然還是佛教的教學道場,不過這裡面就做追悼死難軍民的法會,做這個追悼會。皇帝提倡,於是民間就仿傚,經懺佛事是從這裡開始的;民間如果有家裡老人過世,也請法師來做超度的佛事。在這以前沒有,在這以後也很少,因為民間這些習俗沒有開,所以從追悼會開始的。這是唐明皇的一點心意,這個動亂死傷的軍民太多了。以後逐漸演變,喧賓奪主了。在從前這個超度完全是義務的,沒有說現在要訂上價錢、做一堂佛事多少錢,以前沒有。一般人民超度家親眷屬請法師,只要法師同意都可以;法師不同意,不能夠勉強要求。也不會談供養、談條件,沒有,供養都是隨意,寺院還是以講經教學為主。
到了馬祖、百丈,這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六祖惠能的徒孫。這兩位大德提倡共修,正式建叢林。在過去學校只是上課、只是教學,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個人去修行。大概在那個時候,學的人多,修的人少,於是這兩位大師大發慈悲心,提倡大家在一起修行,依眾靠眾。個人修行有的時候懈怠、放逸、懶惰,大家在一塊就不太好意思了,提倡共修。共修是百丈、馬祖他們兩個人提倡的,於是佛教道場不但是有教學,還要提倡修行。修行的方法很多,但總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念佛,一類是參禪。於是這個道場除了講堂之外,有禪堂、有念佛堂,你歡喜修哪個法門,你就進入那個殿堂,有大德法師在裡面領導,領眾指導。所以我們對於從前這些寺院要是認識得很清楚,然後才曉得現在這個道場變質了,把自己如來家業廢棄掉了;而佛法裡面從來沒有的這種超度佛事,變成佛教正式的一樁事情來做了,所以佛教變成宗教了。你現在說佛教不是宗教,誰能相信?佛教確實由教育變成了宗教,我們不能不清楚,我們要很努力、很認真去做,要把佛教的本來面目恢復,我們才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我們才能對得起歷代祖師。
所以我們現在在澳洲建一個道場,我們這個道場現在不用寺,為什麼?因為寺院、庵堂已經被一般人看作是迷信的宗教,我們再建一個道場還用寺,怕的是誤導大家,所以我們現在這個道場正式恢復到學校,用「學院」;我們大家都修淨土宗,我們名稱是「淨宗學院」。我們的活動確確實實每天有八個小時教學,有八個小時念佛,我們守古大德的遺風,恢復佛教從前的面目,回歸到教育、教學上去。我們在香港現在雖然有這麼一個小的道場,我們也希望此地佛教教學,經典是教科書,這個課程的學習我們不中斷,來參學的同學多少沒有關係,我們這是屬於社會教育,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裡頭不收學費的,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我們天天在這裡上課,天天在這裡教學,有興趣的歡迎你們來;你們聽到歡喜,覺得有一點受用,你也可以介紹你的朋友們來參加,這是常年的教學場所。我們現在已經兩個教室,九樓一個不上課的時候,那邊就做念佛堂,這個道場解行相應。我們這個地方沒有經懺,沒有超度,沒有法會,回歸到佛教本來面目,這個重要。
但是現在有不少人,年輕的這些法師們主持一個道場,怕道場沒有收入,怕不能維持,經懺佛事是收入,那我們怎麼辦?這個一定要有信心。「淨德妙光」,這個重要,自己真有德行、真有智慧,你就真的會有信心。這個道場誰來護持?諸佛如來、護法的眾神,他們一定照顧這個道場。如果我們是真的在修道,確確實實如理如法的修學,而這個道場因為經濟困難不能維持了,很好,我們從今之後不要學佛了,為什麼?佛不靈,佛沒有感應,我們可以去學其他宗教。我們要有信心。
我過去在台灣第一個建立的道場是韓瑛館長她出的力最多,鼎力來維護,在景美建立一個「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我們這裡面沒有經懺佛事,沒有法會,常年講經。聽眾都能夠樂捐,自由樂捐,一絲毫勉強都沒有。捐助這一點收入雖然是不多,但是能維持下去。我們辦活動,只有辦佛學講座,在寒假、暑假大專學生他們放假的時候,要求我們辦一個七天、十天或者是兩個星期,這個行!我們請一兩位法師開幾門課程,吃住我們都照顧;有人發心,收入雖然不多,能維護。這麼多年來,我們有信心。
第二個道場就是「佛陀教育基金會」,這個會址是簡豐文居士一個人捐獻的。他是建築師,蓋這棟大樓他是跟地主合作,蓋完之後平分;這個樓八層,他分到四層,所以送一層給我做講堂。這是市中心區,交通非常方便。那個時候,我的聽眾並不是很多,景美有個道場是勉強能夠維持了,如果再搞一個道場,我恐怕沒有這個能力來維護;所以我就問他,我說:「你是護持還是來害我的?」他說:「我護持法師,我決定不敢害你。」我說:「你送我這個道場,每個月要不要開銷?」他說:「那當然要」,「開銷錢從哪裡來?你這就是明明存心不良,你要害我。」他說決定沒這個意思。我說:「一個月開銷多少?」他說一個月大概要六萬塊錢。我說:這樣,你每個月拿六萬塊來,這個道場我接受;你要不拿六萬塊錢來,要我向信徒開口來維護這個道場,我不要。我們心地要清淨,不能有這些事情夾雜。他同意、答應了,我才接受。每個月拿六萬,他拿了三年,三年聽眾多了,有了基本的信徒;我看看信徒們自動捐助的,每個月這個道糧夠了,開銷夠了,我跟簡居士說:「行了,以後你不要再拿了。」
「佛陀教育基金會」它的性質,雖然天天講經,並不以講經為主,是全世界佛教後勤支援的機構,印經布施;不限於淨土宗,哪一個宗派的經典我們都印,決定是正法,所以在全世界有許許多多地方道場委託我們印經給它。委託有的時候他不拿錢的,他只告訴我們他想要什麼樣的經本,我們替他印,印了送給他。所以這麼多年來經書流通到全世界,錢從哪裡來的?大家捐的。我告訴韓館長、告訴簡豐文居士,我們完全是樂捐的,沒有絲毫壓力,錢多多做,錢少少做,沒錢最好,我們省事,不要做了。所以這兩個機構永遠遵守這個原則,我們心才清淨。道場講經終年不斷,我們的布施就是法布施,印經,這些年來做錄音帶、錄影帶、VCD光碟,大量流通,盡心盡力。
可是這個事情愈做錢愈多,多了就多做,絕對不存錢。做得很如法,流通到全世界,這是佛法正經的事。所以我說它是佛教後勤單位,支援全世界佛教經典,完全是免費供應,我們大家盡心盡力在做。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義工,雖然也有一些拿薪水,薪水很少,只夠他維持一個很普通的生活,因為沒有專業的人也不行,再以義工輔助幾位專業的,我們這個工作才能做好。我們對於工作人員的生活、家庭也都要照顧到,工作人員他能夠安心。所以只要我們發心純正,做得如理如法,不要害怕經濟來源;我們有多少錢做多少事,我們是為一切眾生做的,是為佛菩薩做的,不是為自己。把個人的名聞利養、個人的得失利害完全放下,點點滴滴就是淨德妙光菩薩所說的莊嚴道場;這個道場是聖教、諸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要把佛法供養給一切眾生。
現在方便,在從前只有經本,印光大師開頭的,我是跟他學;他在蘇州辦個「弘化社」,四眾同修、弟子對他老人家的供養他全部拿來做弘化社的經費,一生就做一樁事情,印經書、印善書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弘化社的章程我看過,流通的方法他訂了三種:一種是完全免費,給那些生活貧窮的人,低收入的他沒有能力買書,完全免費贈送;第二種是成本的半價,這本書印出來要十塊錢只收五塊錢,半價流通,這是你還有能力付得起,收一半錢;如果你的收入很多,你生活很富裕,就是全價流通,成本流通,我這部書印了十塊,我就收你十塊。那個時候還郵寄,郵票也收你的錢。這種不牟利。印祖這個方法在當時我們想到的是,他用這個有一部分能夠收入,拿這個再做印書的成本,希望這個弘化社能夠永遠做下去。這個方法是好,我學到他這個方法,但是我完全是免費流通,我不收人家的費用,經費來源是大家供養常住的。常住裡面有一個科目,印經,人家只要是指定這個錢是捐助印經的,我們一定給他用在印經上,不做其他的用途。
有一年過年很困難,簡豐文來給我訴苦,他說年過不去,他問我:「印經的錢很多,可不可以把印經的錢拿來做常住的經費,撥一部分?」我說不可以,這樣背因果。那怎麼辦?「我還有些信徒供養的錢,我統統拿出來給你們過年。」銀行裡存款全部提出來,一半給「佛陀教育基金會」,一半給圖書館。提出來之後,替我辦事的人說,存摺上還剩幾十塊錢。我們這樣作法就對了,一切為佛法。為佛法樹立好的形象就是莊嚴道場,無論做什麼事情,無一不是莊嚴道場。回教辦學校,我也捐錢給他們,莊嚴道場;天主教去救災,我也幫助他們,他們派一個醫療隊到非洲去幫助那些貧病的苦難人,我捐助醫藥費,都是莊嚴道場,我還捐一輛救護車。所以諸位要曉得,道場就是佛教利生的事業,不一定是有形的寺院、庵堂,不在這個有形。我特別強調的是自己的形象,頭一個要把這個莊嚴起來。形象,內裡頭是起心動念,你念頭正,你形象就端正;念頭邪,你外表怎麼裝也裝不像,也會被人看穿。一定要從起心動念上著手,心真的要像佛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正莊嚴。
『遍往十方菩薩眾會』,菩薩諸位要曉得,佛門裡面稱菩薩,菩薩什麼意思?覺有情,玄奘大師翻譯的,覺悟的有情眾生。玄奘大師以前古人翻譯的叫「大道心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玄奘法師翻得好,「覺悟的有情眾生」這個範圍就廣了。所以我在新加坡跟九大宗教往來,我稱他們都是菩薩,他問我什麼意思,我就說覺悟的人佛教裡稱菩薩,你是不是已經覺悟了?你不迷惑,對嘛!在基督教裡我稱他「牧師菩薩」,道教裡我稱他「道長菩薩」,天主教我稱他「神父菩薩」,伊斯蘭教我稱他「阿訇菩薩」,覺有情。換句話說,哪裡不是道場?處處是道場,時時是道場,一切時空無一不是道場。自己心住在道上、行住在道上、言住在道上,就是道場,這個道場遍虛空法界。
「十方菩薩眾會」,包括所有宗教、包括所有團體,這個團體裡面主持的人、負責的人都是有智慧的,都是領導大眾的,由此可知,「十方菩薩眾會」這個範圍多大!在一家庭裡面,佛教是四個人就是一個僧團;他一家四口,夫妻要有個兒女,這個家庭要是覺悟不迷,這個家庭就是菩薩眾會道場。什麼叫迷?自私自利是迷,追求名聞利養是迷,貪瞋痴慢是迷。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貪瞋痴慢,給諸位說,就覺了。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念念為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眾生幸福。這個眾生包括動物、植物,不但是人要和睦相處,人跟大自然所有的動植物都要和睦相處,跟大自然這塊土地、這些海洋也要和睦相處,要平等對待,無一不是「十方菩薩眾會」。我們能存這樣的心,行這樣的事,就是淨德妙光菩薩所講的莊嚴道場。從這個道場,怎麼會不證果?這個解脫就是證無上菩提。我們讀這一節經文要這樣的學習。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5:02:4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