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9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A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九九卷)  2001/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99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

異生眾跟諸位介紹過了,今天我們開始看同生眾。同與異差別在哪裡?在用心。異生眾跟佛用心不一樣,佛用真心,凡夫用妄心,真妄這就有差別,所以稱之為異。由此可知,六道凡夫是異生眾,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是屬於異生眾;但是在華嚴會上,那些異生眾實在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不是真的,所以他們的境界跟佛的境界沒差別,但是示現的身分是凡夫。

「同生眾」跟佛用的是同樣的真心,哪些人?法身大士,大乘教裡頭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跟佛同樣用真心,經文當中就稱之為同生眾。同生眾裡面也有不同的階級,像《華嚴經》裡面講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等級。為什麼要這樣分?佛跟我們講無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無明,地位就向上升一等,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古人為了我們容易明瞭起見,用月亮來做比喻。把世尊比作滿月、十五的月亮,十四的月亮比十五要差一等,為什麼?還沒有圓,接近圓還差一點,這就好像是等覺;十三的月亮比十四又差一點,好比是地上菩薩。逐漸往下降,大概初二、初三我們看到一個月牙,這就好比是初住菩薩,初住二住就是這個樣子。這一點點光,光芒不大,我們稱之為蛾眉月,但是它的光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跟十五的光是同樣的真實,這稱為同生眾。

「異生眾」就好比水裡頭的月影,古德常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哪個地方有個小池塘,晚上月影就在這個池塘裡面,在水裡面,把這個月影比喻作異生眾,那就不是真的月亮。初二、初三的月牙是真正的月光。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比較容易明瞭,什麼叫同生眾,什麼叫異生眾。換句話說,同生眾他的用心是跟佛一樣的,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完全用這個心,這是同生眾。如果我們的心不真實,是虛偽的、是染污的、是有高下的、是迷惑的、是自私自利的,這是異生眾。如果我們學佛,學真誠、學清淨,但是真誠清淨程度還不夠,裡面還夾雜著虛妄,清淨夾雜著染污,平等夾雜著高下,這裡頭有夾雜;夾雜看你夾雜的成分多少,如果夾雜的成分不多,我們用百分比來說,夾雜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你是相似位的菩薩,不是真的,相似。

《楞嚴經》上佛用月亮作比喻,說得很好,水裡頭的月亮,那完全是凡夫,六道凡夫。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那是相似位,相似位是像什麼月亮?佛在經上舉的比喻很有趣味,像「捏目所視」。我們晚上看天上的月亮,我們用一個指頭把眼睛往下面用力一按,看到天上兩個月亮;這兩個月亮它不是水裡的月亮,相似,雖然不是真實,接近真實,跟水裡頭的月影大不相同。四聖法界他們用的心不是純真,夾雜著虛妄,捏目所視;六道凡夫用的心是水裡頭的月亮。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我們能夠體會得出來。

我們如何從凡夫位提升到相似位?天台「六即」就是說這樁事情。我們初學佛是「名字位」,有名無實,換句話說,肯定隨業流轉,不能成就。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放下自己的妄想習氣,這個人真用功,就是經典最後所說的「信受奉行」,「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真幹!真幹叫「觀行位」,諸位要知道,觀行位是在六道,是在六道裡頭真正學佛,不是不肯幹,真幹,但是煩惱習氣不是那麼容易斷,真的在磨鍊自己煩惱習氣。我們一般講,禁得起考驗、禁得起鍛鍊,這叫觀行位,沒有出六道輪迴。什麼時候把見思煩惱斷掉了,我們一般講的執著,《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不執著。決定不執著的樣子是什麼?我常常用最淺顯的話告訴同學們,自私自利沒有了,名聞利養沒有了,五欲六塵沒有了,貪瞋痴慢沒有了,這就是你的執著放下了。雖沒有執著,你還有分別,但是你已經提升到相似位,從觀行升級到相似了。以小乘法來講,你是阿羅漢的果位;但是你是大乘,你不是小乘,大乘圓教七信位的菩薩。

由此可知,大乘法裡面的菩薩,從初信到第六信都沒有離開六道輪迴,是觀行位;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是相似位,就是四聖法界。可是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是什麼標準?我們現在行不行?能不能算是初信位的菩薩?不行。為什麼不行?初信位菩薩的條件,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也就是說錯誤的見解他沒有了。第一個身見,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是我,換句話說,要想證得圓教初信位的菩薩,要做到什麼標準?《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圓初信就做到了;在小乘是須陀洹果、初果,這才是佛法的入門。如果我們三界八十八品見煩惱沒有斷,我們在佛法裡頭沒有入門,大乘小乘都沒有入門,所以自己不能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知道自己的身分,麻煩很大,為什麼?常常產生錯覺,自己以為修得不錯,容易產生增上慢,「我學得不錯,別的人不如我」,自以為高人一等,其實錯了,你誤會了。

大乘經教不能不常常去讀誦,常常對照自己的功夫,我們究竟在哪一個地位?像走路一樣,我現在走到哪一站?路很長,中途站很多,我第一站有沒有到?第一站是小乘須陀洹果,大乘菩薩初信位,我們現在是向這個方向走,沒有走到,第一站都沒有到。換句話說,學佛決定不是從這一生開始,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曾經學過,為什麼今天還變成這個樣子?就是沒有到達第一站,這一轉世又從頭來起,永遠都沒有走到第一站就死了。所以死是魔。《八大人覺經》上講四種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最後一個叫天魔。天魔是環境的干擾,前面三個都是屬於本身的。你功夫沒有成就,壽命到了,算是修得不錯,來生還能得人身,又要從頭幹起,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

我們今天在佛法上能有這一點成就,肯定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佛,雖然都沒有到站,但是佛的氣氛、佛的習氣比一般人要濃得多,就是這麼個狀況;如果這一生當中不努力、不精進,壽命到了又要搞輪迴,那叫真可惜。所以我們今天這種地步,自己偶爾有些煩惱習氣現前,確實三寶加持,龍天善神在保佑,那是時時刻刻有人提醒你;提醒的人都是諸佛菩薩、善知識的示現。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見到的一些靈媒,像外國人講的巫婆一樣,中國也有,就是鬼神附身。這些事情我們看到很多、聽到很多。佛菩薩也能附身,我們遇到障難的時候,佛菩薩借一個靈媒附身,跟我們說法開示,我們恍然大悟,那就是諸佛菩薩的加持,這是顯加。

「加持」,我們曉得有四種,這是明顯的加;還有不明顯的,叫冥加,冥冥當中加持你。佛菩薩不是附在人身上跟你說話,附在物體,不一定是什麼物體,樹也好、花也好、鳥也好,附在這些動物、植物、礦物,附在這個身上,讓我們一接觸、一看、一聽,心裡有所領悟,也是佛菩薩在加持、在幫助。但是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相當深厚的善根,佛菩薩雖然示現、雖然常常在旁邊照顧,我們麻木不仁,我們不知道,沒有法子體會到。佛菩薩時時照顧世人,就像布袋和尚說的一樣,可惜的是世間人不認識,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要怎樣才能體會到,得到諸佛菩薩明顯加持?要真誠心。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的心不誠、不敬,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佛菩薩想幫助你幫不上忙。我們要在誠敬上下功夫,一定要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實在講神明距離我們哪裡是三尺?舉頭分寸就有神明,三尺太遠了。身眾神在哪裡?在我們肩膀,兩個肩膀,一個叫「同名」,一個叫「同生」,跟我們自己同一個名字,同時候生的。每個人、每個眾生至少都有兩位身眾神,不離開他的。身眾神有能力跟不同維次空間打交道,互相通訊息,它的作用不明顯是因為我們煩惱習氣太重;如果我們煩惱習氣薄的話,它的作用就很明顯,這種作用在六種神通裡面叫做神足通。

這是把同生跟異生簡單跟大家做個報告,我們希望,我們現在是異生眾,如何能夠進入跟佛相同,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我們就入佛法界了。這是我們學佛真實的目標,唯一的一個目標。要想契入這個境界,世間的一切要看破、要放下。至少要把分別執著放下,特別是執著,執著是六道輪迴,分別是四聖法界。如果對於世間一切法放不下,念佛都不能往生,障礙你往生,這個事情很麻煩,不能不知道。

清涼大師在經文之前告訴我們,同生眾經文可以分為三個大段落:第一個大段落是普賢菩薩他所代表,「得一切法門」,普賢是證得圓滿的法門,是等覺菩薩。第二個段落是十普菩薩,「各得一門」。十普,菩薩名號裡面都有一個「普」,名字相同。第三個段落有十位異名菩薩,每一尊菩薩的名號都不一樣,「各一法門」。這三大段各有長行偈頌。現在我們看第一個大段,普賢菩薩代表的;這一段裡頭有兩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總說菩薩契入的境界,然後再詳細為我們說明。詳細說明,《華嚴經》都是把一門開為十門,十代表無量。現在請看經文,這還是屬於世主妙嚴品。

【復次普賢菩薩摩訶薩,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

這兩句非常重要,是總說。大乘法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菩薩跟其他的菩薩差別在哪裡?差別就在這個「普」字。你看看在中國示現的,大乘法裡面四大菩薩,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名號上都沒有「普」,為什麼?他們代表的是一門。普賢菩薩代表的是一切法門。我們為初學介紹,為完全不懂佛法的人介紹,大乘法從哪個地方入門?從哪裡學起?從地藏菩薩學起,地藏代表的法門是「孝親尊師」,他代表這一門,世出世間法的基礎就在這裡。所以我說《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淨業三福的細說、廣說,《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綱領就是淨業三福,就這十一句。這部經就是這十一句綱領的詳細說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們諸位細細想想,跟《地藏經》仔細對照對照,《地藏經》是不是說明這十一句?所以那是大乘法的根本法門,大乘法的啟蒙教科書,我們不在這上奠基礎怎麼行?

早年我對於每一個新建道場,第一部開講什麼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你道場有地,物質這個地有了,你就要建設心地,《地藏菩薩本願經》是講心理建設,所以從它學起。然後再把淨業三福擴展,就是觀音菩薩的法門。觀音菩薩講什麼?慈悲濟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們的境界盡虛空、遍法界,平等普度一切苦難眾生。六道凡夫遭難,沒有福報,物質生活缺乏;沒有智慧,精神生活貧乏。四聖法界裡面物質生活沒有問題了,都有福報了,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有福報,都知道修福,沒有明心見性,智慧還不夠;換句話說,精神生活還是貧乏,觀音菩薩要來救他,所以觀音菩薩代表的是慈悲濟世。

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他修是修般若智慧,他教也是教般若智慧,文殊菩薩最後的歸宿在哪裡?求生淨土。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他親近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峨嵋普賢菩薩,他有個「普」,通常我們介紹,怎麼普?所有菩薩修學的法門功德,到這個地方來都歸一,都歸普賢,所以說普賢是落實,普賢是實踐;孝親尊師、慈悲濟世、般若智慧完全落實,這就是普賢菩薩。無量法門到普賢這個地方,圓融自在。

普賢為我們啟示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所以經文裡面跟我們說,他老人家『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清涼大師註解,前面這一句「先指陳法體」,這個法是一切諸佛所證之法。這個法的體是什麼?《華嚴經》上跟我們講:體、相、作用。現相從哪裡來的?是從體變現出來的。能變能現是體,所變所現是相;既有相,當然它就會起作用。所以世尊為我們說法、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先把宇宙人生真相分成這三大類:體、相、用。體就是經上講的「不思議」,這句話很難懂,這是平常我們講的真如、自性、本性、第一義諦,佛對於這樁事情說的名詞很多,說了幾十種。佛為什麼這樣說法?教我們不要執著,這個決定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你只要在這些言詞裡面當下能夠會得,你就能契入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必須要離開名字,不但要離開名字,你還要離開思惟,這個東西想不得,所以不可思、不可議。議是說,這個真相不能講也不能想,愈想愈錯,愈講愈離譜;不講不想那你又落在無明,這個事情難了。所以必須得用方便法,慢慢誘導你,到你覺悟邊緣的時候,佛一定會幫助你,把你的疑情打掉,你就能契入境界。這樁事情我們在宗門公案裡面看得很多,實際上我們看不懂,如果我們看懂了,我們也就開悟了。

唐朝六祖惠能大師,五祖忍和尚半夜把他叫來,在房間裡面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大師就契入了。他入的是什麼?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金剛經》還要不要講?不要講了,他開悟了。一悟一切悟,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了,這叫傳法,這叫傳衣缽。衣缽不是形式,形式的衣缽不重要。諸位一定要曉得,佛法的承傳重實質不重形式,誰能夠契入,諸佛如來的法就傳給他了。不是說我這本書給你,書給你有什麼用處?一點用都沒有。《華嚴經》給你沒用,你入華嚴境界那就有用了。入華嚴境界,這部《華嚴經》一展開,你就會講得頭頭是道,長說短說、深說淺說,得大自在,哪裡會有障礙!真正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本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四十華嚴》的經題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是法體,「普賢行願品」,不普怎麼能入得進去?

普,我們在經上常常跟諸位提示,什麼叫普?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普,現在講多元文化。我們舉例來說,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這個就普了。如果還分別自他,那怎麼普法?甚至於那個圈子搞得更小,小得很可憐,我修淨土宗,我排斥別的宗派;試問問這樣念佛能不能往生?我老老實實告訴你,能往生,生到哪裡?生到阿鼻地獄。你不會生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你謗佛、謗法、謗僧,謗三寶的罪業在阿鼻地獄。為什麼?其他法門是佛說的,佛說無量法門,你執著你這個法門,排斥其他法門,你不是謗佛是什麼?其他法門一切諸法是佛說的法,你排斥,你謗法;依照那些法門修行證果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你謗僧。你學佛學錯了,「開經偈」這四句話你完全不懂!「無上甚深微妙法」你不懂,「無上甚深微妙法」是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把佛的意思曲解了,你把佛的意思錯解了。

一個好的老師、真正善知識教學,教學是決定教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但是對其他法門決定是教你一切恭敬、一心頂禮,絕對不是教你毀謗。跟其他宗派的學人往來,自己謙虛,恭敬別人,五十三參不就把這個例子表演出來給我們看嗎?五十三參確確實實,前面四十位善友,每一個人代表一個法門,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教初學的。但是他們對於不同法門的人、不同法門的法,你看看用什麼態度?自己謙虛,禮敬讚歎別人,這個對了,這才真正懂得無上甚深微妙法,才懂得如來真實義。我們要是搞錯了,罪過太重太重!不但對於法門,佛教裡面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來看待,自謙而尊人;展開來對於全世界其他各個不同的宗教,我們也是平等看待,也是恭敬,也是謙虛。為什麼?各種不同宗教,我們清楚,都是諸佛菩薩應化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耶穌身得度,諸佛如來就現耶穌身而教化之,應以伊斯蘭教而得度者,佛菩薩一定現伊斯蘭教而教化之,這經上講得太多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個一體不可思議,所以不思議境界是指陳法體。

清涼底下一句話說得好:「謂數過圖度,理絕言思故」,這很重要。「數」是數量,「過」是超過,它沒辦法數量的。「圖」是什麼?浮圖;「度」是剎土。浮圖是道場,無量無邊的道場,無量無邊的剎土,這個「度」是佛國土。盡虛空、遍法界,這從事上講、從相上講;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這些事相統統包括盡了,你怎麼思、你怎麼議?末後一句「理絕言思」,從理上講,你的言語達不到,你的思惟也達不到。這個我們曉得,思惟確實是有界限的;在佛法裡面講,那個界限很清楚,這個界限就是阿賴耶識。八識五十一心所以內的境界可以思惟,我們講研究思考,你的範圍只能達到這個;八識以外、阿賴耶識以外的境界,你沒有辦法。為什麼?你的思惟是用第六識,第六識能緣八識以內,第六識功能不小,外可以緣虛空法界,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但是這個是真如本性,所以你緣不到,緣不到就是說你的思想達不到,你沒有辦法思。言語的能力就更有限,比思惟的範圍小得多。言語達不到,思惟也達不到,不可思議境界,這是法體。佛為一切眾生宣揚的大法,也就是說的宇宙人生真相,決定不是思惟、想像、言語能夠說得出的。

《華嚴經》第五卷,經文第一行:

【復次普賢菩薩摩訶薩,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

這兩句,前面這一句是「指陳法體」。不思議境界報告過了,接著講『方便海』。如果大法真的是不可思議,諸佛菩薩如何傳授?怎麼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入這個境界?所以不能沒有方便。但是諸位要曉得,方便不等於真實,方便是非常巧妙的方法,幫助你悟入這個境界。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示現身相是方便,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相,方便;為一切眾生說法也是方便,所以《金剛經》上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法,法尚且要捨,何況非法!為什麼?它不是真實。「捨」,諸位要記住,不是不要了,你要是不要了,那就錯了。不要,那佛何必要說?祖師大德何必要傳?我們今天何必要去印經?捨不是在事上捨,是在心上捨,心裡頭不可以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樣你就能回歸到不可思議境界,你才能契入。你們想想這是不是方便?太巧妙了。

我們學佛的人入不了佛境界,問題在哪裡?問題是我們放不下。佛的方便雖然很巧,我們自己不願意接受,我們不肯放下分別執著。你要問你修行哪一天你才能夠證果,哪一天你才能開悟,哪一天你才能得道?我告訴你真話:哪一天你放下,那一天你就得道、你就證果、你就成佛了。為什麼?契入法體了。剛剛契入就是《華嚴經》上的圓教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藏教、通教達不到這個境界。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他真放下了,執著完全放下了,分別完全放下了,妄想也放下一部分,沒有完全放下,完全放下那就證圓滿的佛果,超越四十一位菩薩的階級。所以你不放下怎麼行?你還有執著、還有分別,苦!太苦太苦了,也連累諸佛菩薩無量劫的講經說法。果然一下放下了,還有什麼話好講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廢話;古來祖師大德集結的,今天我們稱為《大藏經》,廢紙一堆。契入就是這個境界。

所以這接著講「方便海」,不可思也教你怎麼思,不可說也教你怎麼說,這都叫方便。海是形容廣大無邊,一切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這個法無量無邊,稱之為海。這些法肯定是誘導你契入不思議境界的法體,你自己能不能悟入,那要靠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你聽了別著急,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同學們肯定是有的,你要沒有,你不會到這個地方來聽經。我們的講座都通過網路傳播,你們能夠在這個時段打開網路來聽講,都是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入華嚴境界,就看你能不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這是三個階段,你能夠放下一切執著,你能入初階段、第一個階段。換句話說,第一個階段就是五十一個菩薩位次前面的十信位,你能夠進入信位菩薩,是聖人不是凡夫,轉凡入聖。你再能放下分別,你就入相似位的菩薩。相似位是七信、八信、九信、十信,你入這個位次。再把妄想也放下,你就入一真法界,那就證得圓教初住。十信心滿入初住,別教是初地、歡喜地。圓教初住叫發心住,發的什麼心?菩提心,從此之後菩提心當家,所以是同生眾,用的心都是大菩提心,異生眾沒有菩提心。所以諸位要曉得,阿羅漢沒有菩提心,辟支佛沒有菩提心,權教菩薩也沒有菩提心,雖然修六度萬行,菩提心沒有發。世尊這些事情經教裡頭講得太多太多,我們要記住,才不至於把路子走錯了。法門平等,門門皆成無上道,只要你自己善學,你會學。宗門大德常常測驗他的學生,考考他,常常說的一句話:「你會麼?」這句話是考試的,會了就契入,不會也沒法子想、也沒法子說,不可思議。

「方便海」,清涼大師註得好,簡單扼要:「謂不動真而成事」,真就是法體,就是不思議境界。不思議境界永遠是不動的、永恆的,它沒有生滅、沒有來去;《中觀論》裡面講的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是不思議境界,確實是如此,哲學家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家有這個名沒有這個實,為什麼?他沒有證得。在佛法裡頭確實有這樁事情存在,這樁事情確實在歷代不少高僧大德他證得,他契入這個境界。入得境界之後,才能行大方便,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幫助九法界眾生;「不動真而成事」,這真叫善巧方便。「巧以因門契果」,非常巧妙,修因就契入果地,這就叫做方便。

清涼大師怕後人看他這個註解還有困難,所以再加以解釋。《華嚴經》有疏有鈔,疏是註解經的,鈔是註解疏的,就是註解的註解;疏跟鈔都是他自己作的,他又加以小註解。什麼叫「不動真而成事」?他說這就是以「理事無礙為方便」。清涼跟我們講解《大華嚴經》,說出四種無礙,就是無障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這四種無礙,我們要問我們世間有沒有?跟諸位說有,世出世法全落實,可惜世間人不認識,自己在做障礙。誰障礙你?自作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的?從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出來的,全是虛妄。大乘不能不讀,不能不多讀,不能不深入,《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深解義趣」,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什麼是「理事無礙為方便」?他舉了一個例子說,譬如「涉有不迷於空」這一類就是;舉一個例子,我們就要能夠像數學公式一樣,能夠貫穿一切法,這就是覺而不迷。「涉有」,我們凡夫涉有,「不迷於空」,知道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就不迷了。不迷是你不執著、不分別、不打妄想了,妄想分別執著都是迷。妄想已經迷了,分別迷得更重,執著迷得又重。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曉得根塵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那個「無」用一個「空」字做代表,因此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受用裡頭不能夠起貪瞋痴慢,不能夠起分別執著。起分別執著,那個受用你就變成凡夫;起貪瞋痴慢,在受用裡頭你就墮三途。因此如理如法的受用,只有覺悟的人有,迷的人沒有。受用裡頭不起貪瞋痴慢,受用裡面不起分別執著,這是方便,這就是理事無礙。

第二句他說「巧以因契果者」,很巧妙,因行跟果地不二。你們想想,因與果如果是二法,六祖能大師講的話很有味道,「佛法是不二法,因果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華嚴經》上說,因果是一不是二。你能從因就契果,這就是「事事無礙之方便,因果交徹」。有沒有因?有;有沒有果?有,因果是一不是二。佛法裡頭用蓮花來代表,花這麼多,為什麼不用別的?為什麼用蓮花?蓮花是因,蓮子是果,蓮花是因果同時,因果不二,取這個意思,讓你一看到花就知道因果是同時。因變成了果,果又是因,這個因又變成了果,因果是循環的,因果是相續的,因果是不斷的。我們要是體會到這個意思,這裡面就能看出事事無礙。「故云方便」,說這個為方便,這是把「方便海」這句話的意思為我們說出來。我們要懂、要會用,你自己用就是自受用,自受用你在生活裡面得自在。你幫助別人,在教化眾生裡面得自在。所以佛教人「自在隨緣」,隨緣是方便,攀緣就錯了。

下面一句,『入如來功德海』,這一句是說明法的功能。前面一句是講法體,也是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的本體;這一句是說宇宙人生真相的功能、功用、能力、大能。清涼在這裡跟我們解釋:「謂證入因圓,趣入果海故」,這四個字我們在佛門裡面常看到,匾額上常常題的,「因圓果滿」,這是普賢菩薩。因怎麼圓?徹底放下就圓了。還有一絲毫夾雜就不圓,因不圓,果就不圓滿。你們想想看,等覺菩薩不錯了,真的萬緣放下了,可是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所以他證得的果不能說是圓滿;佛在經上把它比喻作十四的月亮,不是十五的月亮。由此可知,世尊教誡我們初學,第一堂課就說出來了。佛真的是慈悲,絕不吝法。第一堂課裡頭,如果你要能夠悟入,你就成無上道,哪裡要通過小學、中學、大學?不需要!那叫天才兒童。第一堂課是什麼課?《十善業道經》,你看他老人家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的,教我們怎麼修?「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就成功了。等覺菩薩那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就是夾雜毫分不善,所以他的功德不能圓滿,他的因沒有圓,他果沒有滿。

所以我們在許許多多佛的畫像,特別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畫像,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唵、阿、吽」,就是十善業道。你看看佛教給我們,第一堂課為我們上這個,最後圓滿還是這個;換句話說,千經萬論不離這個主軸,從初學到果地,主軸是十善業道,我們從佛像頂上這三個字看出來。「唵」,身三業清淨;「阿」,口四業清淨;「吽」,意三業清淨。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十善周遍法界,通世出世間,如來所說大法不過如是而已。這是主軸,千經萬論都不離開它;像一棵大樹,這是主幹,枝葉再多都是從主幹生的,都不離開主幹,統統匯歸到主幹,這才是因圓果滿,佛哪裡吝法?

下面大師跟我們說:「然前後但明以別入總,故各得一解脫門。」這是講前面所說的雜神眾,就是普賢菩薩以前,也可以說前面四卷經裡頭所講的,是「以別入總」。「總」就好比大海,「別」好比河川,許許多多的江河,那是別,都流入大海,大海是總。所以說每一個人得一個解脫門,我們在前面看都是這樣的,都得一個解脫門。他底下又說:「猶如百川,一一入海」,我剛才講這個比喻。「今明以總入總」,現在我們講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這個法門不是像江河流入大海,它是個大海,「以總入總」就好比是「以海入海」,這個比喻我們不難懂。像在我們中國沿海地區,是東海、南海,上面是渤海,海入大洋,這是「以海入海」;大洋入大洋,太平洋入印度洋,這是「以海入海」,普賢菩薩代表這個意思。「故得難思解脫門」,他這個法門叫不可思議境界解脫門。「復稱能入為方便海」,方便海是以方便為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我們從四十經裡面就有很深的體會。

四十經就是《四十華嚴》。把經題跟這一段經文對照一下,意思就更清楚了,能夠看出方便海的真正意思,普賢行願是方便海。每一個菩薩修的那個法門是方便門,為什麼?得一法,就像一條江河,一條江、一條河、一個門,流入大海,是江河入海。普賢菩薩是以海入海,不是江河。所以別的地方稱「方便門」,這個地方稱「方便海」。這個「海」的意思在經題裡頭,《四十華嚴》經題裡面就看到了,品題裡「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就是方便海,我們要懂得。如果你能夠修普賢行願,你入華嚴境界、入諸佛境界,不難!普賢行願真的難修,為什麼難?你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沒有法子修。

到經的末後,總結成為十個綱領,叫做「十大願王」。普賢行就是普賢的方便海,這個十門都是海。第一個,大家知道,「禮敬諸佛」,我們能做到嗎?它不是門,它是海。諸佛是指誰?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未來諸佛就是現在所有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佛性,將來一定作佛。有情眾生,蚊蟲螞蟻有佛性,蚊蟲螞蟻是未來佛,我們對牠有沒有禮敬?不必像見到佛像要恭恭敬敬頂禮三拜,如果你見到蚊蟲螞蟻也頂禮三拜,人家說你這個人神經有問題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對諸佛菩薩那種恭敬心,跟對蚊蟲螞蟻無二無別,形式上不一樣,那個恭敬心是相同的,我們能做到嗎?這是方便海!不但是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難!大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沒有兩樣。所以「入法界品」裡面講的,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臺善知識,舉幾個例子。我們家裡所有一切用具,這個物品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這條毛巾,這是一法,這是物,這個法它有法性,我們對它有沒有像對待諸佛如來那樣的禮敬?沒有!你才曉得普賢十願不容易修。什麼人修的?法身大士,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這個法門,他們修方便海,所以他們能夠圓成佛道。因圓果滿,因果是一不是二。但是沒有入這個境界,因是因,果是果,因果是二不是一。

我們講「因果不空」,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我們只能講到這裡;普賢境界裡面因果是一不是二,連轉變、相續、循環都了不可得,這都墮於分別執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因果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生佛是一不是二,萬法歸一,一即萬法;《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就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這才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當年《大方廣佛華嚴經》翻譯完成,送給武則天,那個時候是武則天作皇帝。中國歷史上正式作女皇帝的人不多,她是正式作皇帝的;慈禧太后始終是以太后身分,不是皇帝身分,武則天是皇帝身分。翻譯的新經呈送給她,她在「開經偈」上題的這四句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武則天自己稱的「我」是她),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四句偈好!以後佛門就用她這首偈做為「開經偈」。「以總入總」才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在這裡是剛剛接觸。普賢能入,所以普賢稱為方便海。「以普賢是同異二眾之上首故」,同生眾跟異生眾,普賢菩薩都是上首。

在華嚴會上,諸位同修總要記住,華嚴會上上首菩薩有兩位,普賢、文殊。經上告訴我們「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把他們兩位的身分顯示出來,普賢菩薩是大哥,文殊菩薩是小弟。但是你不能小看文殊,沒有文殊的慧,怎麼能入普賢的方便海?般若智慧重要!世尊當年在世,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希望我們真正開智慧,為什麼?智慧開了你才真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這一句話容易說,你看破的範圍有多大?你能放下的境界有幾多?普賢菩薩他是圓滿的看破、圓滿的放下,這個境界是佛家常講的「萬法歸一」,用「海」做比喻。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到普賢這裡歸一。所以普賢十願,我們要曉得,每一願裡面必定包括其他九願,如果缺少一願,普賢行就不圓滿。而普賢這個十願,總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歸納到最後是這十條,十條一展開是無量無邊的法門。《華嚴》稱為佛法根本法輪,這個意思不是非常明顯嗎?我們從這個地方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

學佛,往年弘一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沒有出家,真的是多才多藝,人品高尚,所以許許多多人對他仰慕,出家之後倍加尊敬。他接觸高級知識分子比別的法師的緣要殊勝,他勸這些知識分子,大概都是大學生,都勸他從《華嚴經》下手,不無道理,而且特別介紹清涼大師《疏鈔》。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看到前人筆記裡面記載弘一大師的教誨,我對弘一大師也非常尊敬。小時候在學校唱他作的歌,尤其是那一首〈送別〉,我曾經聽這些音樂家們他們評論,最近一個世紀,一百年當中,選一首最好的歌曲,在中國、在東方選的是弘一大師的〈送別〉,在西方選的是〈魂斷藍橋〉的主題曲,認為這兩首歌是近百年來最好的。

弘一大師教我們讀《華嚴》要讀八十經,八十卷讀到「離世間品」,後面一品「入法界品」就不必讀了,讀到「離世間品」;然後接著讀《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完整的「入法界品」,這樣合起來是九十九卷。我當時學《華嚴》的時候,《華嚴》有六十華嚴、有八十華嚴、有四十華嚴,我就想了一個九九華嚴,我到台中去,把我的想法,我本來想印九九華嚴,印一套。《八十華嚴》採取到「離世間品」五十九卷,然後接《四十華嚴》,合起來九十九卷。我向李老師請教,我說:「我這樣印好不好?」李老師點點頭,好是很好,但是他說:「我還是希望你把《八十》、《四十》一起印出來;你讀這樣的讀法,印出來還是照《八十》、《四十》一起印。」我接受老師的意思,所以那個時候我講《華嚴經》,我把經本印成精裝五冊,一二三冊是從第一卷到五十九卷,到「離世間品」;第四冊是「入法界品」二十一卷,後面有一冊很厚,是《四十華嚴》。所以大家讀,第四冊就可以不要讀,讀一二三五,這樣就是九九華嚴。李老師很歡喜,這部書印好之後,我送了他一些,他分送給同學們。這些都是受弘一大師的影響。我講經也是這個講法,所以我們的《華嚴經》全經是九十九卷。好,現在時間到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8:52)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1:08: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85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