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88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A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八八卷)  2001/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88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偈頌第八首:

【於不可說一切土,盡世言辭稱讚佛,故獲名譽大功德,此勇眼神能憶念。】

這首偈前面報告過,我們再做少許補充。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一句開示非常重要,可以說把整個佛法用一句話都說盡了。佛在《華嚴》上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說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就是這首偈第一句所說的『不可說一切土』,這個土是剎土,就是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從哪裡來的?經上講得很清楚,「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我們的心想止於憶佛念佛,所現的法界、現的境界相,就是經上常講的一真法界。在《華嚴》說的是華藏世界,在淨土說的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怎麼變現出來的?憶佛念佛,現這個境界。所以,大勢至菩薩這句開示比什麼都重要。

憶佛念佛就是『盡世言辭稱讚佛』,念佛人必定獲得『名譽大功德』。大功德不必說了,什麼名譽?彌陀弟子,這是真實的榮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稱讚阿彌陀佛。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做一切諸佛的代表,世尊對阿彌陀佛的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念佛人是彌陀弟子,這還得了!一切諸佛聽說你是彌陀弟子,都要對你恭敬三分。如來尚且如是,那下面的菩薩、聲聞、天龍護法就不必說了。但是這裡面你必須要記住,真的是彌陀弟子,可不是假的。什麼樣的人才是真的彌陀弟子,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古人講往生西方淨土三輩九品說法很多,我有一個新的說法,說的跟古人不一樣,意思不會相違背。

我怎麼說?《無量壽經》上講的道理、講的修學方法、講的境界,如果我們百分之百的做到,確確實實像世尊所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這一生當中做得很圓滿,沒有缺陷,上上品往生;如果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一成做不到,那你品位就降低一階,上品中生;假如你百分之九十也做不到,能做到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沒有法子做到,你往生就是上品下生。如此逐漸往下降,降到最低,下下品至少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做不到,還可以做到百分之二十,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這才肯定能往生。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這一生縱然皈依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早晚功課都不缺,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古人常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道理就在此地。

佛法最重要的是行,要真正做到。從哪裡做起?世尊很慈悲,不是沒有教導我們,而是我們粗心大意,把世尊最重要的教誨疏忽了,才造成這一生當中盲修瞎練。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教韋提希夫人修學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韋提希夫人是我們大眾的代表。她遭受家庭、國家的災難,對於這個世間灰心透了,於是發心想求生諸佛國土。求生佛國土,世尊也很慈悲,把一切諸佛剎土用佛的神力變現在她的面前給她看,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韋提希夫人看了之後,選擇阿彌陀佛的淨土。她看到非常滿意,向世尊要求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世尊歡喜,為什麼?她選對了。韋提希夫人要求世尊教給她往生的方法,這是《十六觀經》的緣起。

《十六觀經》,諸位想想是不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這句話把《十六觀經》說盡了。大勢至菩薩說的是個題目,《十六觀經》是照這個題目做文章。但是世尊在沒有講念佛的方法之前,先教導韋提希夫人修淨業三福,而且告訴韋提希夫人,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很重要,我們決定不可以疏忽。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所有菩薩修行成佛,當然方法不一樣,這裡頭包含無量無邊的法門,但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淨業三福」是共同基礎。像我們蓋房子一樣,不管你蓋多高,不管蓋多大,不管蓋什麼樣的樣式,都要打地基,地基是一樣的,要堅固。淨業三福好比是地基,無量無邊成佛的方法就好比不同的房屋;這我們才曉得,你要沒有打地基,不管修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例外。

這三條用意很深,第一條人天福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試問問我們做到了沒有?如果這四句話沒有做到,不能落實,你縱然天天念阿彌陀佛,說實在話,你不能往生。為什麼?我等一下再告訴你。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二乘福,小乘人聲聞、緣覺的福德,他這裡頭有德。第三條,大乘菩薩的福德,「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屬於自利;「勸進行者」,利他,大乘自利利他,大乘的福德。現在我要告訴你,《彌陀經》上不是講得很清楚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淨業三福是福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你現在遇到了,遇到淨土宗、遇到淨土的經典、遇到淨土的善知識、遇到淨土的道場、遇到淨土的同參道友,這是因緣,因緣具足了。善根?福德?三個缺一個,這一生都不能成就。淨業三福先修福德。

佛在《彌陀經》上又跟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那都是有福德的,沒有福德的人就不能稱為上善。所以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固然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具足福德,不能往生。福德的厚薄影響我們往生的品位。我再給你說清楚說明白:第一條做到了,你是人天福德具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為什麼?你修的是人天福德,二乘福你沒有。如果再具足二乘福,從人天福報再提升,又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能夠加上這個福德,你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不是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你想想我這話對不對?如果真正把三福統統具足,後面講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這個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自行化他,那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正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人生實報莊嚴土。你看看這個三福重要不重要?

如果三福頭一條都做不到,對父母沒有盡到孝道,對老師沒有敬意,沒有慈悲心,還造十惡業,這樣的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是古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知道為什麼不能往生。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講,咱們現在念佛的人無論出家在家,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兩三個。這兩三個具足三福第一條就行了,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不孝父母,目無師長,這種人不能往生。我跟大家說真話,是希望大家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要空過,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對這個世間不要再貪戀,不要再執著,應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就對了。

「獲得名譽大功德」,「大功德」說老實話就是往生淨土,沒有比這個功德更大了。功是什麼?你修行的功夫,你能把淨業三福頭一條做到是功夫;德,這個德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你有這個功夫,那你有得,得什麼?得凡聖同居土,功德不唐捐。你沒有這個功夫,哪來的得!「名譽」,剛才說過,彌陀弟子,諸佛對你都尊敬,這樣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沒有三福,你就不是真的彌陀弟子。

淨業三福在前面跟諸位說過要怎麼修法。第一福非常明顯,你要修行十善業道,《佛說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都是屬於第一福。第二福,最低限度《沙彌律儀增註》,能幫助你生方便有餘土,不能不幹。第九首:

【種種色相無邊樹,普現菩提樹王下,金剛彩雲悟此門,恆觀道樹生歡喜。】

金剛彩雲道場神,這是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此地的樹是表法的意思,樹是樹立、建樹。這裡面的範圍也是廣大而沒有邊際。從日常生活當中來說,點點滴滴,足以為一切眾生做榜樣的、做模範的都叫做建樹,『種種色相無邊樹』。所以,著重在形象。我們這些年在海內外講經的總標題用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就是「種種色相無邊樹」。這八個字是世間法,是北京師範大學老師們共同擬訂出來的。

下面一句就合到佛法上:『普現菩提樹王下』,種種建樹不離菩提,菩提是什麼?菩提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可以翻,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古時候翻經,體例裡頭有「五種不翻」,這是屬於「尊重不翻」,對佛陀教學的尊重。它的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菩提樹王」是什麼意思?覺而不迷、破迷開悟。由此可知,種種建樹從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表現出破迷開悟。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我們穿個衣服、戴個帽子,顯示出什麼?覺而不迷。讓別人看到的時候,看到覺悟。但是能看得出來的人不多,有,不能說沒有。一些人為什麼看不出來?粗心大意,他沒有看出來。細心的人、成熟的人,經上常講「成熟」,他一看到,覺悟了、明白了。

我們學佛為什麼要剃頭?為什麼現這個相?這也是建樹,給別人看,剃頭比留頭髮好得太多了。你想想看,你留那麼長的頭髮,你每天去清洗花多少時間?生多少煩惱?剃光了,多乾淨,什麼事都沒有了。三千煩惱絲!多少人不覺悟,他不懂。有覺悟的,頭髮剃了之後,你再不會想把它養起來,乾淨,省事!這是建樹。我們穿的這個衣服,寬袍大袖,現在我告訴別人,人家要問我們穿這身衣服:「你這是什麼衣服?」說和尚衣服,錯了,不是和尚,是和平服!我們穿的衣服和平,寬袍大袖子,和平,溫文儒雅。現在一般人穿的袖子都很緊,那個袖子很小,褲角很窄,那是幹什麼?準備打架,打架才要穿成那種服裝。我們寬袍大袖不打架,我們和平。

戴這串念珠幹什麼的?自行化他,對自己提醒,至少是提醒自己一切時一切處不要忘記憶佛念佛,作用在此地;第二種用處,拿它來計數。念珠兩個作用,戴在身上、戴在手上都可以,全是建樹,全是表法,全是幫助人覺悟。衣服穿染色衣,染色衣表什麼?現代人講的多元文化,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一律平等看待。五色的正色,紅、黃、藍、白、黑,代表什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代表不同。我們穿的這個顏色,五種顏色混合染成一色,我們是一家人,何必分彼此?表這個意思。這個衣服上,你們看到一格一格的,這個格子都一樣大,格子代表什麼?我上一次在香港,看到太空館展覽青州出土的佛教文物,總共有四百多件,挑選一些精品。最初是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展出,我去看過,文物局張局長、宗教局葉局長陪同我去參觀。我看到毘廬遮那佛披的袈裟,二十五條衣,看到袈裟每一格都畫的有圖像,我仔細一看,那個畫的內容是什麼?十法界。我恍然大悟!格子最上面一格畫的佛,下面是菩薩、緣覺、聲聞、諸天,最下面那一格是地獄。我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身,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一身,這個意思多好!

我們一身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我們一身。是什麼身?清淨法身。我那一天到歷史博物館去參觀,我非常歡喜,因為這個袈裟一格一格的表法,我這麼多年來都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答案。老一代的老和尚傳給我們這衣叫福田衣,那到底什麼叫福田?不知道。看到毘廬遮那佛身上穿這個袈裟才知道什麼叫福田。給諸位說,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那就是福田。我們跟一切眾生如果不平等,覺得我高,你不如我,不能夠和睦相處,就沒有福報。人與人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環境,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我們也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福田,真正有福。人與天地鬼神平等尊敬,和睦相處,宇宙大同了。所以這個衣叫福田衣,衣是表這個的。天天搭上這件衣,還跟別人還有分別執著,錯了!這個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體,十法界依正莊嚴平等的對待,和睦相處,要和平!

袈裟含著有和平的意義。「袈裟」是梵語,什麼意思?它不是一元的,它是多元的,各種不同顏色組成、混合在一起叫袈裟色,我們穿的衣服袈裟色。世尊當年在世,每天吃飯,我們曉得他只吃一餐;他到外托缽,托缽托幾家?一般習慣托七家。每一家供養一點點都在一個缽裡,七家的菜飯混合在一起叫袈裟味。所以袈裟是混合的意思,這個飯叫袈裟味,穿的是袈裟色。不取正色,表的是什麼意思?沒有別的,今天人講的和平共存,表這個意思,都是佛門裡面的建樹。很可惜,我們今天穿的這個衣服到外面走,沒有人知道,大家一看:「和尚!和尚服」。我們不能怪他們,怪我們自己沒有把這個意義跟社會大眾講解清楚,讓他們產生誤會。他們沒有過失,過失在我們。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他們就不會用迷信的眼光來看佛教了,自自然然從內心裡面佩服佛教很偉大,佛教充滿了真實的智慧。我們自己文宣工作做得不夠,不但是不夠,說老實話,根本就沒有人去做。現在人講文宣,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弘法利生。弘揚佛法就是宣揚佛法,或者我們講宣傳佛法,宣揚傳播。佛法的教學用的就是這些方法,這些方法非常高明,就是今天講高度的藝術。用高度藝術來表顯佛陀講的這些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一個完善的人。

中國古人有一句名言說:「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完是完美,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那是佛陀。這樣完美的人,可惜這個世間人對他不認識,看到他還品頭論足,還說他缺陷很多,這都是我們當前的這些弟子,我們做得不夠好,沒有做到,我們沒有稱讚佛陀。再往深處說一點,我們自己心裡面什麼時候曾經想到過佛菩薩?佛菩薩都是在嘴唇裡頭滑過,心裡頭沒有。心裡面要有,那你就得受用了。得什麼樣受用?你的面貌有變化,你的體質有變化,為什麼?相隨心轉,境隨心轉。我們的相、身是屬於境界,心裡頭真有佛菩薩,你那個面相就像菩薩相,你身體就像菩薩身體,一定轉過來了。

人要常常存善心、修善行,他的相貌你仔細去觀察,一年比一年善良,看得出來,相善;心地清淨,身體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清淨,這就是招牌,這個身體、身相就是建樹。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身確實就是建樹。我們的形象走出去,代表佛、代表佛教,讓社會大眾看到歡喜,他真的看出來了。看不出來他要問,我們要能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他覺悟了。覺悟之後自自然然他會發心模仿,他會向你學習,於是什麼?他學佛了。這就不是度一個眾生了嗎?有一個眾生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了。所以,所有一切建樹不離菩提。菩提在此地是圓滿的覺悟、圓滿的智慧,種種色相是圓滿的色相,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那道場就更不必說了。你們想想這多有味道,確確實實是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慧。世間人只有這四個名字,沒有實質,佛法裡頭有實,有真的真善美慧,完全落實。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我們的心地,落實在我們的身體,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落實在我們的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善美慧。這個話說到此地,也只不過是畫龍點睛。你要有能力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古德所講「一聞千悟」,你就得真實的受用。

『金剛彩雲悟此門』,金剛彩雲道場神,「金剛」是表般若智慧。他要沒有智慧,他怎麼能看得出來?他要沒有智慧,他怎麼能做如是的示現?示現是表演。你要會做示現、會表演,你跟諸佛菩薩有什麼兩樣?遊戲神通。到這個世間來決定不是業力來受身的,是乘願再來,目的沒有別的,幫助眾生覺悟。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所為,就像經典上弟子們對佛那個觀察,佛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是為眾生做如是示現。你要會看!金剛彩雲,行!金剛是智慧,彩雲就是種種色相的示現,他從這個法門悟入。『恆觀道樹生歡喜』,這個道樹不能把它看作一棵大樹,看到大樹曉得表法的意思,種種建樹都是為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怎麼會不生歡喜心?

道場神偈頌第十首:

【十方邊際不可得,佛坐道場智亦然,蓮華步光淨信心,入此解脫深生喜。】

這是蓮華光明道場神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我們在偈頌裡面來學習。『十方邊際不可得』,這是從相上說的,相是心現的。心性,古德所說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兩句話形容心性,確實說得非常之好。性體沒有邊際,性所現的相當然沒有邊際,這是一定的道理,性德起用自然也沒有邊際。現在有許多人,特別是近代這些科學家都在探討宇宙,可以說現在科學進入兩個極端,一個是講太空物理,那就是講宇宙,大宇宙;一個是講最小的,研究量子力學,走向這兩個極端。兩個極端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跟小是一不是二,這個東西難懂,這是世間學術裡面所沒有的,佛法獨有。

『佛坐道場智亦然』,此地的道場我們一定要懂得它的義趣,道場不是指一個地方,不是講一個寺院、庵堂,不是的;也不是講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那個都是屬於事相。《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句句話意在言外,你要懂得。這個道是什麼?這個道就是法性,換句話說,「坐道場」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你的心安於真如本性,這叫坐道場,自己的心就是真如本性。可是諸位要記住,我們現在的心不是。為什麼不是?我們現在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在不在?在。妄是從真而起,古大德的比喻很好,譬如我們人在陽光之下都有個影子,把我們的身比喻作真,把我們的影子比作妄,形影不離,妄依真起。怎麼會依真起?迷了真就變成妄,就這麼回事情。迷失了真性,把真心變成了妄心。真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現在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道場就失掉了,就沒有了。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道場就現前了。端坐道場,寂然不動,周遍十方,真的不是假的。

「佛坐道場智亦然」,這個「智」是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大乘經上常說的般若智慧,佛常常給我們說的「三德秘藏」,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種德能,都是圓滿的。第一個法身,第二個般若,第三個解脫,自性本具三德。解脫就是大自在,我們今天講自由自在。自由自在從哪個地方表現?中國人讀過小說《西遊記》,孫悟空有七十二變,那就是自由自在的具體表現。再跟諸位說,七十二太少了,小神通。果然見性了,成佛了,你那個變化是無量無邊。七十二變跟佛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所以小說裡頭說孫悟空神通廣大,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他那個神通道力跟如來佛不能相比。「佛坐道場智亦然」,佛的智慧也是遍十方邊際不可得。我們曉得自性般若智慧遍虛空法界,法身遍虛空法界,解脫也遍虛空法界。如果從體、相、用這三面來說,般若是體。

佛法修學我們求的是什麼?經論裡頭常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也是梵文音譯的,也是屬於尊重不翻,它可以翻成華文。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我們求的就是求這個東西。翻成華文,「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所求是智慧,不是別的。唯有真實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般若是體,法身是相,解脫是用。「大方廣」這三個字就是代表宇宙的「體相用」,這叫三德。體周遍虛空法界,相用又何嘗不周遍?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怎麼學法?這就很重要了。

蓮華光明道場神,他是「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菩提樹是什麼?我們要清楚要明瞭,是我們自己正覺的心、正覺的行為,對於宇宙人生的實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過去我曾經問過一個同修,這位同修是大學教授,學佛多年,在學校裡面講經說法。有一次也是一個過年的時間他來看我,告訴我他在學校裡面講《普賢菩薩行願品》。我聽到了很歡喜,我問他一句話,我說:「你現在用一句話答覆我,簡單明瞭,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答覆我。」他想了很久答不出來,轉過頭來問我,我告訴他:「《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句話:諸法實相這四個字,你想想能不能做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想了想,明白了。釋迦牟尼佛一生就說這一樁事情。這句話用現代話講: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佛的經典那麼多,說什麼東西?宇宙人生真相。你要了解這個意思,你才知道佛經的價值,你才知道這一門東西不能不學。它不是迷信,它給我們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了解、明白了,這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不要說是宇宙人生,講一個小事情,好比法官來審案子,兩方面各說各有理,法官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瞭,那就沒有法子判決。如果法官對於事實真相完全明瞭的話,他的判斷兩方面心服口服,這很小的例子。如果我們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你想想宇宙之間還有什麼問題在你面前不能解決的?什麼樣疑難雜症立刻就擺平了。你才曉得佛法是什麼、佛經是什麼、佛學是什麼,而後你才能得其受用,那個受用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邊際的。所以佛法稱之為寶,我們尊稱佛為佛寶;佛所說的話我們稱為法寶;依照佛的教誨去修學的人,我們稱他為僧寶,真的是寶,決不是世間任何寶物能夠跟它相比的。為什麼?世間任何寶物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寶,總而言之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蓮華步光淨信心』,蓮華光明道場神他對於佛陀教誨能生淨信心。這個「淨信」,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大乘經上佛說過,疑為菩薩最嚴重的障礙。所以「斷疑生信」,不但在我們初學這是重要的一個科目,就是對於老修、對於證果的大菩薩們,法身菩薩也包括在其中。那我們要問,法身菩薩還疑什麼?給諸位說,懷疑淨土。所以淨土法門叫難信之法。到什麼樣的菩薩才不疑惑?《華嚴經》上初地以上不疑惑。也就是說《華嚴經》上前面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他信不信?信,但是沒有到淨。淨信,圓教地上菩薩。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地上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們就曉得他淨信。地上菩薩的始是初地,地上菩薩的終,最後一個位次是等覺。這才真正搞清楚,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的菩薩淨信心。那我們看到蓮華光明菩薩,蓮華光明道場神,最低限度他也是圓教地上菩薩,菩薩摩訶薩,我們從這個「淨信心」上看。

如果我們有這種善根福德,聽了佛的教誨,一絲毫的疑心都沒有,也能夠生淨信,我們的功力比不上蓮華菩薩,但是我們的受用可以跟他等齊,我們會得到諸佛如來平等的加持。他『入此解脫深生喜』,這個歡喜不是普通的歡喜心,這個歡喜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常生歡喜心。第十一首:

【道場一切出妙音,讚佛難思清淨力,及以成就諸因行,此妙光神能聽受。】

這是妙光照曜道場神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顯示如來種種力」,這個力就是能力,我們今天一般人講的才藝、才華。世出世間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如來,所以讚頌裡面我們應當很認真的去學習。『道場一切出妙音』,妙音是讚佛的音聲,這一定要懂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勸別人學佛,字字句句都是妙音。為什麼?與佛相應。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是妙音,稱念佛菩薩的智慧光明是妙音,稱念佛菩薩大慈大悲是妙音,稱念佛菩薩種種教化眾生是妙音,妙音的範圍太廣了。不僅是這些言語上的稱讚,用音樂來讚歎、用歌舞來讚歎,甚至於用戲劇來讚歎,都屬於妙音。所以它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

『讚佛難思清淨力』,「難思」是不可思議。佛的能力,平常我們讚歎都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萬德萬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確實有不少學佛的人,對於這個說法不能接受。他們講這些話是對佛讚頌的,不是真的。就好像我們從前帝王時代,這些臣子們對皇帝的讚頌「萬歲萬萬歲」,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於是說諸佛如來也有不能。我們初學佛的人聽到這些大德們說這個話,我們也同意,也認為這些大德說得不錯,說得很有道理,「這是稱讚的」;實在講經過許多年,我們深入大乘之後才知道,那是眾生的疑惑障礙,他們想錯了,他們說錯了,佛的能力確實究竟圓滿。佛說得很好,這種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並不是他專利,一切眾生個個具足,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外面來的。什麼時候你恢復了性德,你就證明、證實了佛沒有妄語,我們要能夠信得過。

果地上具足圓滿的德能,因行上也不例外。沒有成佛的時候修因證果,顯現在哪裡?就在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我們現在念的這一個大單元「雜神類」,總共有十九個小單元,我們現在念的是第十六個單元,往後有天神眾。每一個小單元都顯示自性本具的萬德萬能,這哪裡是假的?我們自己可以證實,才知道佛在經上講的字字句句真實不虛,字字句句裡面的義理、境界都是無有邊際,深廣無盡。這就是「道場一切出妙音」,這就是「讚佛難思清淨力」,完全落實在因行。沒有成佛的時候修因證果,成佛之後還要成就因行教化眾生。果不離因,因不離果,因果是一不是二。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他老人家在《梵網經》裡面說到這一次是第八千次;由此可知,世尊久遠劫就成佛了,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表演,這一次是第八千次。表演什麼?從頭學起,示現降生,投胎降生、修行證果、教化眾生,八相成道,示現、表演、在唱戲!這一場是第八千場。為什麼作斯示現?不是為自己,是做給眾生看的,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眾生真正覺悟了,就依照釋迦牟尼佛這個方式,一定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很慈悲,知道娑婆世界眾生業障深重,所以大開方便之門,為我們說出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特別為我們建立「帶業往生」,使我們業障深重的眾生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得到圓滿成就。這是不可思議的清淨力,我們要能體會得,更要緊的是認真努力效法,向佛陀學習。

也許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他是怎樣成佛的?也許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得非常妙,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如果你要真正了解這句話,你去看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要解》如果寫深了,看不懂,圓瑛法師有《要解講義》。圓瑛法師是近代人,他的講義說得好。還有一部《彌陀經要解親聞記》,這都是現代人的著作,值得我們做參考。確確實實「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讚佛讚到極處了,是佛德能的究竟圓滿。所以淨宗是讚佛的究竟圓滿,佛的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這個道理很深。

諸位同修如果細細去讀《華嚴經》「入法界品」德雲比丘這一段經文,《四十華嚴》吉祥雲比丘,你真正明白了,你才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念佛法門。這種說法有很多人不承認,他為什麼不承認?他著相。吉祥雲比丘教導我們的是從義理上說的。佛,佛是什麼?佛是覺悟,覺而不迷謂之佛,佛是這個意思。那你想想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一門不是求覺悟?念是什麼意思?念是「今心」,現在的心,現在心裡頭覺悟,這就叫念佛。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你說哪一門不是在求覺悟?既然你心裡頭在求覺悟,就叫做念佛。因此我們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你懂得這個道理,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統統是念佛,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華嚴經》上講到主伴圓融,我修淨土,淨土是主,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是伴,主伴是一不是二,圓融的。我這個是念佛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念佛法門。但是要曉得,主這個一不是獨一,大乘佛法這一點真的是講得圓滿,一是任一,不是獨一,這才叫真平等。如果我們以禪宗為主,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伴,我們念佛也是伴,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禪,念佛也是修禪,它是圓融的。說念佛法門,所有法門都是念佛法門;說修禪法門,所有法門統統是修禪法門;說修律的法門,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律門。你說是修止觀的,天台修止觀的,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是止觀法門。念佛是不是止觀?是的。放下萬緣是止,提起佛號是觀,怎麼不是止觀?

你才曉得佛法不但是自己這個修行法門裡面是通的、是一貫的,裡面沒有一絲毫障礙,它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門都沒有障礙。基督教是不是佛教?是。回教是不是佛教?是。無有一法不是。為什麼?你們念過《普門品》,你們念過《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不是說得很好嗎?「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耶穌身得度,佛就現耶穌身,耶穌是佛;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佛就現婆羅門身,婆羅門是佛,我們就明白了。婆羅門教,現在在新加坡稱為興都教。應以阿拉身得度者,即現阿拉身而度之,阿拉是伊斯蘭教的上帝。你們想想,世出世間哪一法不是佛法?契入這個境界,還有什麼分別?還有什麼執著?還有什麼紛爭的?沒有。真正是天下太平,和平統一。和平統一整個宇宙!

這個說法如果其他宗教聽了不服,換一個說法他就服了。基督教的人不服,我們就告訴他,諸佛菩薩是基督的化身。你們相不相信基督神通廣大,能夠變現所有一切的形狀?這他們承認。釋迦牟尼佛是基督變現的,你知不知道?可不可能?回教徒要不相信,我們就告訴他,佛教裡面所有諸佛菩薩是阿拉的化身。所以這個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不是釋迦牟尼佛專利,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這個在因行裡頭。不思議的清淨力,清淨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做種種示現。我們要明瞭,我們要覺悟,才真正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因行、果德都要學習,都要懂得,要把佛陀的教誨理論方面細心去體會;體會不得,認真努力去學習,在學習當中你才能真正悟入,入到一個境界,然後自然就開悟了。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話講得不錯。如果能夠力行其言,因為經典是屬於言教,我們力行,沒有懷疑,認真努力,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認真努力去做,決定能開悟,比那個「讀千遍」悟得還要快,悟得還要深,悟得更圓滿。這就是行能幫助解,解能幫助行,解行相應,自自然然就能夠契入。所以能知不能行,永遠不能夠入佛境界。哈爾濱的修無師,他往生之前說:「能知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為什麼?不入境界,所以不是屬於真智慧。

『此妙光神能聽受』,由此可知,妙光菩薩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他才能聽受,聽了之後完全接受,依教奉行。佛經每一部經最後總結都是一句話:「信受奉行,作禮而去」,「聽受」就是信受奉行,這真正得究竟圓滿的利益。這個單元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7:33)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1:07: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83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