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七七卷) 2001/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77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城神第八句:
【淨光明身主城神,得開悟一切愚暗眾生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淨光明身』,當然心淨身才能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了。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這個法門包括的範圍太大太大了。「一切愚暗眾生」,包括了九法界,菩薩還有四十一品無明沒斷,還是「愚暗」。不只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實在講非常可憐,經論裡面常常說之為「可憐憫者」,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確確實實是可憐憫者,我們自己要承認、要肯定。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迷真俗理」,真是性,凡夫迷失了自性,俗是講的現象、講的事相,也不清楚也不明白。本性的大道理,我們不懂,眼前一切事物的道理也不明瞭,所以是經上講的「愚暗」。一定要等佛陀出現在世間,大慈大悲為眾生做種種開示,幫助他悟入;佛如果不出現世間,這個愚暗永遠沒有辦法解決。
譬如六道裡面的事,古時候婆羅門教、瑜伽、數論,古印度的六師外道,他們都修定,功夫好的確確實實他們能夠修成四禪八定,能夠往生到四禪天,能夠生到四空天,六道裡面的情況,他們在定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像去遊歷參觀。我們現在看到道教裡面出版的有些小冊子:遊地獄,我們好像很少看見有這種資料資訊遊天堂,去遊覽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的六層天。再往上面去,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禪總共有十八層天,沒有看到這些報導。但是古印度宗教裡頭有說,佛在經典裡面也有相當多的描繪,給我們說明諸天生活的狀況,我們讀了也能略知一二。這些宗教裡面的修行人,他們確確實實親身現量境界遊覽六道,事很清楚,理不知道。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這裡頭的眾生為什麼會輪迴?這是俗理。諸佛如來,必須看到眾生很希望明瞭其所以然,當然他看到了,所以然他不明瞭,於是佛就現身,應化現身到這個世間,幫助這些人了解事實真相。
有人要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出現在中國?中國在那個時代沒有這種根性的人。中國人也研究天人之道,但是他用的是思惟、觀察、推理,也能夠曉得不少。在中國《易經》是數學理論的依據,如果能夠精通,推算的也有相當的準確性。但是要曉得這不是現量境界,這在佛法裡面講是比量境界。推測如果稍稍有一點差錯,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會把結果搞錯了。最準確的是現量,現量是你眼前見到的。禪定裡面他把時空都突破了,不受空間維次的拘束,所以他能夠看到過去未來,能夠看到此界他方。六道在他們境界裡面是現量境界,這比我們中國人做學問就大大的不一樣。中國人沒有在禪定上用功夫,是在思惟上下功夫,第六意識起作用。
古老的宗教家在禪定上用功夫,他們實實在在說把這個意識伏住了,他不是斷,如果要斷的話,那就超越六道輪迴了。他是把它伏住,所以依舊不能夠超越;換句話說,依舊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就說明佛為什麼出現在印度而不出現在中國。但是我們從理上來說,佛確確實實出現在中國,不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身相。從理上講,我們中國古代這些大聖大賢,何嘗不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來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不是普通人,理上講得通,但是事上沒有依據,沒有根據,理上想當然耳。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佛菩薩在中國應化的事跡很多,諸位看《高僧傳》、《神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這才真正明白,「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現國王身、現宰官身、現長者居士身、現婦女身,幾乎各行各業佛菩薩都在裡頭現身。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不難發現,只要是諸佛菩薩示現再來的,他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決定是非常淡薄,志不在此。他的志在哪裡?標榜讓我們看到的、接觸觀察到的,「志在聖賢,希聖希賢」,希望自己成為聖人、成為賢人。學佛無論是在家出家,他的目標是作佛作祖,目標在成佛,目標在作祖師。這不是好名,也不是好事,他到世間來示現沒有別的,教化眾生。所以無論從事於哪一個行業,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他決定是教人,教人行善。用言教、用身教,他的言行絕對是一致的。如果說是能說不能行,那不是真菩薩,那不是真正聖賢再來的;聖賢再來的你仔細觀察,他能說能行,也有先行後說,也有先說後行,這是他的善巧方便。
你仔細去觀察他、親近他,你發現他有真實智慧、無量的方便,就像這個經上所說的,幫助這些眾生開悟,不是別的。絕對不是說眾生有苦難,菩薩來救度他。這個話說得沒錯,但是有很多人誤會了,菩薩怎麼度他?我們現在沒得吃的,菩薩趕緊幫助我們,使我們獲得糧食,我們現在沒得穿的,菩薩保佑我們可以得到衣服。這個事也有,這小事,菩薩不是為這個事情到世間來的。菩薩來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法華經》裡頭說的。大事因緣是什麼?「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這一樁大事,這是真正的大事。我們從這些地方觀察就會認出來、能體會到,他是來幫助一切眾生開示悟入的。佛菩薩的示現是開示,善根成熟的人聽了佛的開示、看到佛的表演,他就覺悟了,他就學會了。學會就入了,入佛菩薩的境界,很不可思議!
說到開示,佛菩薩面對的根性不相同,他示現不一樣,他所用的方法也不相同,一定是契機契理,聽的人才能悟入。這前面我們多次說到過,根機成熟的人他就悟入,言下大悟,聽了幾句話他就大徹大悟;還有一種根性很利的,看到善知識的作為,他悟了,明白了,覺悟了;有善根這個善根沒熟,就是我們現在這些人,我們有善根不是沒有善根,沒有熟。怎麼知道沒有熟?我們聽經讀經不開悟,為什麼?善根有,不夠,力量不足。這個力量不足怎麼講法?不足以伏煩惱。我們善根不能伏煩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煩惱當家,這就是善根不足,現象太明顯了。如果善根夠的話,善根能伏煩惱,煩惱就不當家了。
在這個地方,我用幾句淺顯的話供養大眾。中國古人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人很喜歡講天時、地利、人和,其實這三句話就是佛菩薩教誨我們的三樁事情。我常講,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四十九年,他教我們什麼?我把它歸納成三樁事情,這大家容易懂。第一樁為我們說明人與人的關係,假如你能把人與人之間處好,這就叫人和。真正懂得人與人的關係,你對一切人必定尊重,必定敬愛,必定會犧牲奉獻,無條件的幫助別人。為什麼?一切眾生與我是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然就流露出來了。佛菩薩做到了,為什麼做到?他了解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我們凡夫不知道,迷失了,把一切眾生當外人看待,當仇人看待,錯了。只有真正了解,通達明瞭,你才真正能做到普賢的十願,那就是普賢菩薩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落實,他做到,能夠隨順別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我們起心動念,總要求別人隨順我,隨順我的意思,我不能隨順眾生。我不能隨順眾生,要別人樣樣隨順我,你想能行得通嗎?人與人之間能和睦相處嗎?各人有各人的愛好,各人有各人的嗜欲,各人有各人的習氣,怎麼會不衝突?不衝突不可能。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人和」,這兩個字意思好深!
第二樁事情讓我們了解人跟生活環境的關係,這就是講的地利。我們生活環境當中,除了人事關係,人事關係是人和,與這些動物、植物、礦物、大自然,應該怎麼相處?你要是真正明白了,《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好!我們能跟大自然環境處得好,我們愛護它,我們時時刻刻照顧它們,它們有好的回報,給諸位說天然災害就沒有了。我們面對著自然環境,常生歡喜心,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就是你沒有貪心。沒有貪心,就沒有水災;沒有瞋恚,就沒有火災;沒有愚痴,就沒有風災;沒有貢高我慢,就沒有地震,自然的災害就沒有了。我們今天不知道這個道理,人仗著自己的聰明智慧,發展許許多多的機械,巧奪天工,於是任意破壞自然環境,把地球生態平衡破壞了。人狂想,想什麼?人定勝天,征服自然。是的,眼前看起來好像你征服自然了,你破壞地球生態平衡,災難就在後面接著就來了。
現在許多科學家都擔心,包圍地球、保護地球的大氣層,靠南極這一帶,這個大氣層裡面的臭氧被破壞了,現在那個面積很大了。臭氧在大氣層裡面起很大的作用,它阻礙太陽的紫外線,使紫外線不能夠直接照到我們的身體。但是臭氧層破了,紫外線直接照到我們身上,那個光很強,在陽光底下曬幾分鐘皮膚感覺到痛。所以澳洲人他們首當其衝,得皮膚癌的人很多很多。即使在夏天,澳洲人出去要戴帽子,戴寬邊的帽子,防紫外線,穿長袖,學生都如此。一般人出去打傘,傘是反光的,防止紫外線的。我們在科技上得小小一點利益,老天爺的報復就降臨了,這個道理幾個人想到?幾個人注意到?土地的開發砍伐森林,水土平衡失掉,一遇到雨季的時候就造成水災。砍伐樹木的時候是得一點小利益,一個水災來了之後,你所得的利益全部被水漂流了,仔細想來實在是得不償失。我們得的利益太少了,損失太大了,這是地利沒有得到。一定要懂得愛護大地,愛護大地上所有一切生物、植物、礦物,我們才真正得到大地的回報。大地以無量珍寶來養人,地也歡喜,這是得地利。
佛法教我們第三樁事情,讓我們明瞭天地鬼神。佛經裡面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有比我們高的,這裡頭也包括三途六道,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總稱為神靈。這就是說我們要跟天地鬼神的關係處好,我們尊敬他,我們敬重他,我們也熱愛他,天地鬼神冥冥當中保佑我們,保佑這個社會,保佑這個國家,保佑這個世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人沒有人教,不懂這個道理,把祖宗、天地鬼神都忘記了,於天地鬼神敬畏之心、仰賴之心,祭典的儀式全都廢棄了。這個關係沒有搞好,麻煩很多很多。不是我們不尊重他、不再理會他、不再祭祀他,這些鬼神就不來了;他還一樣的來,來了之後在旁邊看你們幹些什麼事情。
從前古時候的教育,對於鬼神尊敬。孔老夫子教人祭祀的時候,祭神如神在。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禮敬諸佛、供養如來,供養的意義很深很廣。鬼神並不希求我們對他物質的供養,那是略表恭敬心而已。真正要求的是什麼供養?如教修行供養。他希望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這些神靈看到歡喜,這是對他真正的供養,他們最歡喜的。我們要是作惡,他就皺眉頭,他看到也難過。為什麼?你們必定受惡報,他也幫不上忙。我們修善行善,增長他們的善力,我們要做一些好事就很順利,他當中給我們做助緣。這是理上講得通的,這不是迷信,確確實實是事實。跟九法界眾生建立良好的關係,你才能得天時之利。這三種關係都重要,說老實話少哪一方面都不行,三者裡頭尤其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人和」;一定要曉得三個關係都重要。
只有修道的人他明瞭、他懂得,決定不疏忽。每天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一定是把這三個關係都處得非常圓滿。無論是言語的開示,身體的造作,身體的生活行持是示範,做給人看。使那些愚痴不相信的人,我們這樣做,天天做,長年不斷的在做,他感動了。長時間的薰陶,總有一天他恍然大悟,明白過來了,他覺悟了。悟後決定起修,他能把他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才是真正開悟一切愚暗眾生。自己從這個法門證果,解脫就是證果,也幫助別人契入這個境界。
所以同學們一定要記住,我們自己不能夠時時刻刻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你決定不會有成就。一定要懂得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我為了化他要自行,我的自行目的是化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自行化他分作兩樁事情,說老實話,你也度不了別人,你也度不了自己。真是這兩樁事情合起來雙美,離開了兩邊都錯了。決定要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菩薩的行持。佛菩薩存的是什麼心,我跟佛菩薩存一樣的心。記住經論上教導我們的,佛菩薩存的是菩提心。我們把菩提心,用最淺近的名詞給諸位報告,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叫菩提心。菩提心一定具足這五個意思,我說這五句,你有一句這五句必定具足,不可能說「這五句我有四句做到了,還有一句我做不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的一句裡面決定圓滿具足一切句。
我們要真幹,要把這個心落實在生活裡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常存這個心,一點虛偽都沒有。真誠就是沒有虛偽,清淨就是沒有染污,平等就是沒有貢高我慢,在一切人的面前表現出來是謙卑。我過去在天主教裡面講過《玫瑰經》,《玫瑰經》「歡喜五端」裡面頭一條就是謙卑,謙卑是真正的平等心,《新舊約聖經》裡頭講求。儒家教我們謙虛卑下,自卑而尊人,這是禮的基本精神。儒家學禮這是基本的精神,沒有貢高我慢的,沒有自以為是的。我們要不認真努力學怎麼行?把這個心用在生活、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菩薩行。我的言語、我的行為是真誠的、是清淨的;清淨就是絕對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被外緣影響,自己能做得了主宰;平等就是謙虛卑下;正覺就是一絲毫不迷;慈悲是大愛,平等的大愛,無我無私的大愛,對九法界眾生,對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存這個心,這樣的行事,你就能幫助許許多多愚暗眾生覺悟了。我們一生都存的這個心,都是行的這個事,表現出來快樂、自在,心裡頭沒有一絲毫憂慮牽掛,萬緣放得下。這個教學的效果達到了,我到世間來就幹這個事情。
《華嚴經》主城神長行第九句:
【香幢莊嚴髻主城神,得破一切煩惱臭氣,出生一切智性香氣解脫門。】
這一段經文,清涼大師註解的內容非常豐富。他告訴我們,「正使為臭物,殘習為臭氣」。『臭氣』在此地是比喻見思煩惱,見煩惱有五條,思煩惱也有五條,合起來一共十條,經上稱為「十使」,這個使是差使,人墮落三途,原因如是。見思煩惱好像是臭物、臭的東西,這個物確實沒有了,斷掉了,阿羅漢斷見思煩惱,臭物去掉了,還有習氣。習氣是「臭氣」,比喻『煩惱』的臭氣、習氣,煩惱雖然沒有了,還有煩惱的習氣,習氣很難斷。習氣很難懂,古德講經有個比喻,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古人用酒瓶、或者用酒杯做比喻,酒杯就更好懂了。酒杯盛了酒,那個酒的氣味很濃,現在把酒倒掉,把那個酒杯洗一洗,擦得很乾淨,確實裡頭一滴酒都沒有了,聞一聞還有酒的氣味,把這個比喻做習氣。煩惱容易斷,習氣很難除,像酒瓶一樣,你把那個酒倒掉很容易,瓶子裡擦乾淨也很容易,那個習氣沒有辦法。一定要有相當時間,它自然蒸發掉了,這個習氣才會真的沒有了。
所以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還有習氣在,到辟支佛習氣斷了,所以辟支佛的相貌跟阿羅漢就不一樣。我們在寺院裡面看到十八羅漢塑像,十八個不一樣的樣子。你看到奇奇怪怪的,相貌很古怪,但是仔細去看,他很慈悲,並不凶惡。辟支佛的造像就跟菩薩差不多,沒有太大的差異,為什麼?他沒有習氣了。諸位要曉得,人的相是從心變現的,相隨心轉。你還有貪瞋痴慢,從你相貌上就看出來了,從你表情上那就更容易看出來了,從你的一舉一動非常明顯。你修行斷煩惱有多少功夫,哪裡能瞞得過人?這個事情要真幹。心平氣和,相貌自自然然端莊,端正莊嚴。自己的心真誠清淨慈悲,一切眾生看到你,自然就生歡喜心。如果自己心裡充滿貪瞋痴慢,我們一般人講這個人有殺氣,小動物一看到你來了,趕快就跑掉。什麼原因?你的磁場太可怕,氣分不好,小動物要躲避。你心裡有慈悲心、有清淨心、有真誠心,小動物見到你歡喜,牠不會跑,牠慢慢的接近你。所以這些小動物也懂得觀氣,牠也知道磁場。我們講氣講磁場,都是餘習,就是習氣,這個地方講的「臭氣」。
菩薩有能力教導眾生把習氣斷掉,斷掉之後『出生一切智性香氣』,轉煩惱為菩提。「智性」是香體,利益一切眾生是「香氣」,所以佛法修學目的是開智慧,佛法修的千萬不要忘記。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裡,我們主修的是什麼?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是香體、真香,我們常常唱香讚裡面「戒定真香」,戒定慧是真香。所以學佛要從哪裡學起?我常常教初學的同學,從《了凡四訓》學起,為什麼?從這一本小冊子裡面培養一個善心。什麼樣的心才叫善心?真正明瞭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從這個地方建立佛法,建立佛法的教學。你真的通達明瞭,你才樂意持戒。持戒很不好教,很難做到。什麼原因?不曉得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如果真的曉得,你有畏懼心,你知道造作惡業果報太可怕、太恐怖,你不能不接受戒律。持戒熟了的時候,你就生歡喜心,心地清涼自在。最明顯的一個效果是不做惡夢;持戒功夫不得力的時候,常常做惡夢,我們自己用這個來檢點自己的功夫。我修行到底有沒有功夫?還會做惡夢,沒有功夫,也就是說明功夫不得力。一年偶爾做兩三次惡夢,可以,算不錯了。一年當中一個惡夢都沒有,你功夫完全得力了。
從這個地方測驗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進步,到底走到哪一個階段,這是初步得力。努力加功用行,希望得三昧,三昧是正受。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苦樂憂喜捨沒有了,一切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在這裡頭完全顯現出自己清淨平等心,你得三昧,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你得定了。你在境界裡面還有喜怒哀樂,還有憂喜苦樂,你沒有定,都是測驗自己的功夫。功夫要在平常做,天天做,念念不間斷的做,絕對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我這個看不慣,看不慣學看慣,為什麼看不慣?煩惱習氣在作祟。我不要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一切隨順自然,什麼時候自然而然你就得大自在。無論見什麼境界,你都能生歡喜心,順境善緣如是,逆境惡緣亦如是,那你是真有功夫。所以要知道,「香氣」是「智性」生出來的。
我們看到有一些修行人,早年我初到香港講經,有一些同修告訴我,中國大陸剛剛解放的時候,虛雲老和尚到香港住了一個多月,這邊同修給他建一個精舍,希望他老人家長住在這個地方。虛老住了一個月之後,告訴人香港這個地方是花花世界,不適合修行,他回到中國去了。在這一段期間當中,他們真正體會到老和尚的德行。虛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所以你們如果看到他照片上頭剃得光光的,那是過年的時候剛剃頭。一般的時候你看到頭髮很長,鬍鬚也很長,一年剃一次,洗一次澡。衣服從來不換洗的,所以領子油垢看起來很骯髒,可是怎麼樣?聞一聞有香味,他不是臭氣,是香氣,這就是此地講的「智性香氣」,老和尚身體放香氣。我們一般人三天不洗澡,臭氣就薰人,人家從旁邊走過去,氣味就很難聞。還有不少不僅是女孩子,男人也有,每天洗澡還要用香水,為什麼?身體太臭,太難聞了,想借著香水把他那個臭氣沖淡一點。所以香水生意我看很不錯,那些香水都是化學做的,塗在身上都有副作用,暫時得一點香氣,皮膚已經被它傷害了。
真正的香氣你要曉得,是你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需要靠外面,好好的修自己的性德。性德是什麼?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清涼大師註解裡面,「慈悲是香氣」,你常常存利益眾生的念頭,香氣遠播。這種清香是沒有止盡的,這是我們在講到修行功夫裡面,也能夠勘驗。所以戒定慧三學,或者我們再加上「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自己成就了,才能夠教化眾生。我們後生小子,沒有福報見到大善知識,民國初年這是教內外普遍受人尊敬的印光大師,我們沒有見到,虛雲老和尚也沒有見到,我們的福報、緣分不足。但是他們的行誼我們在書上看到,聽到長一輩的人常常提到,我們沒有見過,聽說,對於我們的修學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就讀到《虛雲老和尚年譜》,我讀了非常感動。我把僅有一點點的積蓄,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一點錢,我去印這個書,好像是印了一千本跟大家結緣。對我學佛以後發心出家,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們應當向虛老學習,他是我們真正的榜樣。『香幢莊嚴髻』菩薩他修學這個法門,也以這個法門教化一切眾生,我們應當要細心去體會,認真努力來學習。第十句:
【寶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眾生障礙山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二障五蓋,重疊如山。非智光明,莫之能破。」這十六個字幫助我們明瞭『大光明破一切眾生障礙山』的意思。障是二障,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五蓋」,這是五種。這個蓋,蓋覆了我們的本性,蓋也是障礙。哪五種?第一個是貪欲,第二個是瞋恚,第三種睡眠。睡眠不是好事情,睡眠失念、昏沉,我們一般講精神提不起來,沒有法子精進。第四個是掉悔,掉是掉舉,就是心裡頭定不下來,妄想雜念太多。我們真正在用功的時候特別容易覺察,像念佛的時候止靜,止靜十五分、二十分鐘,這個時候發現自己妄想有這麼多,平常沒有發現。於是有不少同修來告訴我:「法師,我念佛念得妄想好多,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想,念佛的時候妄想怎麼這麼多?」我告訴他,你搞錯了!你不念佛的時候妄想就這麼多,沒有發現;現在念佛叫你止靜下來你才發現,不是念佛念出來的,念佛怎麼會把妄想念出來?沒有這個道理。你才發現妄想,這個時候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它,念佛功夫深了,妄想自然就慢慢減少,從這個地方來看你的念佛功夫。
念到一炷香,這是印光大師講的,一炷香長香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妄念都沒有,你的功夫是相當好了。印祖講一般人念佛,是很用功的念佛人,一炷香裡頭還有兩三次的妄想,大概要念多久?三年工夫,沒有三年工夫,做不到!諸位要曉得,印祖講那個三年,是在民國初年,差不多是一個世紀之前的事情。現在這個社會之亂,誘惑力量的強大,人煩惱習氣之重,比一百年前不知道增長多少倍?我的估計不止十倍以上,那個時候三年可以念到,一炷香裡頭只起兩三次的妄念;現在一炷香裡頭我看不會少過二三十次的妄念。怎麼辦?這是現前的事實真相,菩薩在此地教我們要用「大光明」破這個障礙。大光明是大智慧,我們迴向偈裡頭有,「願得智慧真明瞭」。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禪定來的。我們現在禪定得不到,一炷香裡頭,在念佛堂裡頭妄念紛飛,不能得定。得定才有智慧,智慧才能轉煩惱成菩提。
「五蓋」第五條是疑惑,這個疑惑專指對於聖教的懷疑,對佛菩薩懷疑,對於經典懷疑,對於修學的方法懷疑,那怎麼能得到效果?不要說佛法,就連世間法成敗關鍵都決定在信心。所有宗教教化眾生,第一個科目就是「信」,基督教、天主教信上帝、信耶穌;《古蘭經》我們展開,信真主、信阿拉,它後面還有一條,「信末日」,我們看到真是毛骨悚然。佛法裡面信願行,信願行不但是在淨土宗,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哪一個法門都不能離信願行,離信願行不可能有成就。所以信是第一個條件,懷疑就不信,你怎麼會有成就?所以我們要想成就,頭一條怎樣建立自己的信心,這個實實在在講是善根福德因緣。修學最重要的,對老師要有信心,對老師有疑惑沒有信心是最大的障礙。
老師教的學生不是一個人,我在台中追隨李老師,當時跟李老師學習的叫常隨眾,老師到哪裡我們跟到哪裡,我們真是一步都不離的,差不多有五十人。這些人到今天,老師已經往生十二年,我們學生當中有幾個成就的?對老師有十分信心的就有十分成就,有五分信心的就有五分成就,有一分信心的只有一分成就,沒有信心的就沒有成就。老師往生之後這十二年我們看出來了,世出世法的成就,都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所以如果我們二障五蓋要不用功下功夫去把它捨離,我們怎麼可能有智慧?特別是在五蓋下功夫,然後你才能破二障。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要捨貪心;你有貪心,你就有得失,你心裡常常生起的念頭患得患失。得到的時候你歡喜,失去的時候你苦惱,你的心恆為境轉,恆常隨著境界轉,你心怎麼能夠安?不能安你怎麼能得定?不能定你怎麼能開慧?所以貪欲不能不捨。順境要捨貪欲,逆境要捨瞋恚。順境不生貪欲,這是你的功夫;逆境不生瞋恚,也是你的功夫,練功夫的地方。
「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清涼大師對於這一大段經文一語概括,「歷事練心」,這是真修行。真修行在哪裡?就在事相上,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我們講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順境逆境、善人惡人,就在這裡頭練。練就是修,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哪些是錯誤?順境起了歡喜心、起了貪愛,立刻要警覺到錯了,這是妄心,這不是真心,把它修正過來;真心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逆境裡面厭惡、討厭,討厭就是瞋恚,錯了。會修行的人,逆境正是我們的增上緣,給我消災,給我增福。處逆境歡喜忍受,成就忍辱波羅蜜。你能忍就有精進,你就有進步,有進步你就能得禪定,有禪定你就開智慧,六波羅蜜後面就是這個順序。你不能忍你就沒有進步,你不會得禪定,你也不會開智慧。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修行實在講最具體的,破這些障礙還是十善五戒。
《大乘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那一段經文就是佛菩薩處事待人生活行為的標準,內容就是五戒十善。所以「十善業道」是佛家修行的基礎、修行的入門,一定要做到。把這個東西做到了,進一步我真想學佛,要把這個行門擴大,用什麼標準?《沙彌律儀增註》,認真的學習。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戒條只有十條,另外有二十四門,那就是日常生活裡頭必須要守的這些規矩。我們有沒有做到?如果做不到,你沒有學佛,你沒有修行。修行的標準沒有,你修什麼?修行是有標準的。在家人修行的標準就是「五戒十善」;出家人修行的標準,基礎的標準就是《沙彌律儀》,從這個標準再提升比丘戒,再往上提升菩薩戒。我們今天受菩薩戒、比丘戒的人很多,受戒跟不受戒有什麼差別?實在講毫無差別。菩薩戒、比丘戒前面四條就是五戒裡的四條,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比丘戒前頭四條也是這個,菩薩戒四條也是這個,根本戒!我們自己冷靜想想,我們的心裡頭有嗎?心裡有,自自然然能表現在行為上;心裡頭沒有,裝模作樣,想做出好看樣子,假的,別人一看就看穿了,不是真的。
往年夏蓮居老居士常常說、常常勸人,這個事情要真幹,不能幹假的,我們才真正有受用。凡是得不到受用的,都是夏老講的:你沒有真幹!一定要用這個標準,拿這個標準來做一個尺碼,天天量自己,不要去量別人,你就成就了。如果拿著這個去量別人,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天天看別人沒有持戒,看別人破戒,看別人犯戒,不知道自己破戒犯戒,罪上又加一重罪,那怎麼得了?所以六祖苦口婆心的勸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祖常常給人講「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人看。「我常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這是祖師。我們自己反省跟祖師恰恰相反,我們是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自己沒過失,怎樣想也想不出自己過失,看別人過失很容易。在這種情形之下怎麼辦?也有好心的同修問我,真正自己想改過自新,但是見不到自己的過失。
我教他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讀經。我們每天讀這個課誦,現在我們淨宗同學選的課誦讀經。早課我們讀四十八願,你要能隨文入觀,我念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你自己心裡明白,我自己有沒有發這個願?我必須要發跟阿彌陀佛相同的願,這就對了。所以四十八願不是念給佛聽的,是激發自己的心願。晚課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十善五戒,認真檢點自己這一天的心行,佛教我們做的,我做到沒有?佛教給我們不可做的,我們有沒有違犯?用這個方法來檢點,這個很有效。這是一個方法,早晚課誦。另外一個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是常常看到別人過失嗎?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過失立刻回光返照,想想我有沒有?於是就見到自己過失了。看到別人的善行好事,想想我有沒有?別人的善惡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所以你看了之後回光返照,不見他的過就見到自己過了。
見到過失一定要記住,祖師大德的教誨,「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如果一反省,我也有他那樣的過失,我趕快改。那個有過失的人他就是我的善知識,他提醒我,他故意犯錯提醒我,讓我覺察到我有這個過失,我應當立刻改正。如果我沒有,我要勉勵自己不能犯他這樣的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叫真修行,這叫真用功。修行不是在口頭上、不是在儀規上,也就是說不是在形式上,是在心行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這上面,在這個地方用功夫。功夫純熟,你的境界就往上提升,提升到定慧現前,你才能真正照破一切眾生障礙山。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6:0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