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54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A

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五四卷)  2001/10/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454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藥神偈頌第一首:

【爾時吉祥主藥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藥神眾而說頌言。】

這一行是說偈的儀式跟前面完全相同。這樣的經文,在《華嚴經》裡面重複很多很多次,凡是多次重複,教育的意義非常之深。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現代社會一般年輕人知道恩義愈來愈少了。說得不好聽一點,所謂是忘恩負義就愈來愈多了。佛菩薩對於末法時期的現象非常清楚,所以大慈大悲不厭其煩重複來提示我們,我們自己在修學過程當中,深深體會到多次的重複真的是有必要,為什麼?我們自己就是因為在經典太多次數的提示,才真正覺悟過來。說實實在在的話,以我們自己修學的經驗來說,給我們說一百遍,說老實話沒有印象,說一千遍,還是沒有印象,說一萬遍,大概有一點印象,還不能落實;真正落實,恐怕要好幾萬遍,十幾萬遍,這個心裡有了。由此可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教誨是多麼重要。

一定要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都能提得起來,都能想到佛在經教上是怎麼教我的,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能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才管用!不達到這個境界,我們都是白學了。那就是從前李炳南老居士所說的,雖然天天學佛,天天念佛,天天講經,到臨命終時,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一點都幫不上忙,這個話是真話,絕對不是嚇唬人的。學了一輩子佛,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講的,依舊墮惡道。他給我們說,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頭一條墮阿鼻地獄,最後一條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我當時看了這一篇文字很懷疑,心裡總是想,念佛念得再不好,也不至於落三惡道,怎麼會墮地獄?我拿著書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一看,他說:「這是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說,我在講經的時候要跟大家詳細來說明。」我們聽了李老師的解釋,這才曉得,天天念佛,心裡面還是是非人我,還是貪瞋痴慢,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有什麼用!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才省悟過來。怎樣落實才管用?佛號要落實。我們念佛,念是今心,我現在心上真有佛,真有佛是什麼?你是佛的心,心跟佛心相應,願跟佛願相應,言跟佛言相應,行跟佛行相應,這叫念佛。不單單只是嘴皮相應,那個沒有用!最重要的是,心行要相應。

所以,佛永遠謙虛,永遠表現的是尊重別人。說偈儀裡面,『承佛威力』,承蒙佛的加持。如果沒有佛的威神加持,自己說不出這些偈頌;換句話說,這是他的修學心得報告,他能做出這麼好的心得報告,是得佛力加持的。我們曉得,我們今天學佛了,我們能夠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過一個正常的生活,依照佛菩薩教訓來過生活,這是得佛力加持,我才能做得到;我要不得佛力加持,必定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換句話說,我們過的是不正常的生活。你想想看這個意思!連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得佛力加持。我們聽經能懂經裡面的意思,承佛威力!我們上講台能夠把這一句經文、這一段經文,講得教聽的人能夠歡喜、能夠聽懂,也是承佛威神,不是自己有能力,這都是真實的。決定不敢有絲毫貢高我慢,自以為是,那就錯了,字字句句都是承佛威力加持,我們才能有這麼一點粗淺的表現,我們要感佛菩薩的恩德。

下面接著『普觀一切主藥神眾』,不忘記自己在一起同修、同學的同參道友,為什麼?也得他們的幫助,也得他們大眾的加持,我才有能力。這個意思如果一引伸,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對我加持,我才能信、能解、能修、能說,這個意思多深多廣!我們應當要學習,不斷重複在學習,必定要讓佛陀真實寶貴的教誨完全落實。現在我們來看偈頌的本文:

【如來智慧不思議,悉知一切眾生心,能以種種方便力,滅彼群迷無量苦。】

第一首是吉祥主藥神的讚頌,我們在前面學過,他所修學的法門「普觀一切眾生心而勤攝取」。簡單的講,觀機。就像一個醫生給病人診斷一樣,一定要知道疾病的根源,他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得病的遠因是什麼?近因是什麼?然後才考慮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如來智慧不思議,悉知一切眾生心』,經文明顯的暗示我們,吉祥主藥神是如來的化身,要不然哪有這麼大的智慧,能如此圓滿的觀察眾生心!這句話的深義、密義,我們要能體會。儒家所說的舉一反三,我們聽了這句話,要覺悟。大夫用藥,要知道病源;佛菩薩講經說法,要知道眾生的根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不要知道對方的根機?要!如果你不知道,你很難跟他相處,你不知道如何相處。所以觀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對於對方了解得愈深,了解得愈清楚,你就愈容易相處,可以長時期的相處,互相信賴。

要怎樣觀機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要長時相處。世出世間法裡面,人情事理最重要是講通!連辦政治都講政通人和,人與人之間如果不往來不通了,問題就發生。不往來彼此欠缺了解,於是一定是互相在猜測,互相在懷疑,愈猜愈訛。很少猜測是往好的一方去想,多半都是往不善的一方去想,愈想愈錯,於是造成誤會。從誤會生毀謗,毀謗到嚴重的時候,就互相破壞,引發爭端,愈演愈可怕。所以諸佛如來、這些菩薩們,用我們的話來說,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他沒有捨棄眾生,佛門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不知道佛菩薩在觀察我們!

實在講,佛菩薩時時刻刻沒有離開我們,他對我們知道得太清楚!過去生中的事情,我們不知道,他們曉得。過去生還有過去生,過去無始他知道、他明瞭,是他親自經歷過來的,未來無終,未來還沒有來,我們還不知道他知道。為什麼?他有能力超越時空的障礙。因此,我們遇到佛菩薩,接受他的教誨,哪裡會有錯誤?問題產生在哪裡?我們對他不相信,他說我們過去的我們搖搖頭,因為你說的我沒看到,說未來的就跟算命看相一樣,我們聽了半信半疑,不能隨順,不能產生信心,於是真正善知識當面錯過,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那就是佛家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人無緣?不相信,不能接受,這就是與佛無緣,與善知識無緣。什麼樣的人是真正有緣的人?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個人是與佛有圓滿的因緣,佛經裡面常講根熟眾生,這個人一生決定成就。

諸位同修要記住,想一想我是不是根熟眾生?那就要問,我對於經典的教誨,對於老師的教導,我是不是具足圓滿的、十成的能信、能解、能行、能證?如果圓滿具足,我就知道我是根熟的眾生;萬一不具足這個條件,我這一生認真努力來學習,可以把自己不成熟的緣提升到成熟,這是可以辦得到的。那要問,需要什麼條件我才能辦到?條件就是這四個條件的頭一個「能信」,我現在還不解,我現在還做不到,不要緊,你有信心,不斷提升你的信心,對於經教的信心,對於善友的信心,你能好學。假以時日,你慢慢的能解,這個解由淺而深,由偏而圓,解得一分我就行一分,那你的善根現前,你的進步就非常快速。如果你能夠解一分行一分就能為別人演說一分,那就恭喜你,你就已經發了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雖然解得不多,行得不多,你隨解、隨行、隨說教導別人,這個人是菩薩,這個人真的是菩薩。菩薩必定得諸佛護念,菩薩決定得菩薩加持,就是說偈儀裡頭所說的「承佛威力」,你的進步是加速度的快速進步。

因此你也會有能力像經文上講的一樣,『能以種種方便力,滅彼群迷無量苦』。為什麼?你把你自己斷惡修善的經驗告訴別人,那就是你說經,是你自己親身經歷的,你這個經歷跟佛在經上說的是一樣,你把你自己得果的經驗勸勉一切眾生,「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得的是什麼果報。」講得果報,大家不太明瞭,你可以告訴他: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過的是什麼生活,過的是什麼日子,遭遇的是怎麼樣的困苦,現在學佛之後,接受佛陀的教誨,我知道改過自新,我知道斷惡修善,我現在過的是什麼生活。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我知足了,知足常樂;人事環境裡面,我知道怎樣與人相處,知道用真誠心,用清淨平等心,知道愛護別人,知道尊重別人,知道幫助別人,我得到的回報就如同我對別人一樣,「敬人者人恆敬之,助人者人恆助之」,我得到許許多多的人幫助,這就是果報。

學佛跟不學佛,這兩個比較就很清楚、很明顯,用這個來勸一切還沒有接觸到佛法的眾生,他們沒有接觸到佛法,所過的生活,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跟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一樣。有許多同修朋友,年歲漸漸長了,社會經驗豐富了;換句話說,受苦受難多了,我們給他一表演,他一接觸,縱然沒有完全省悟過來,他也歡喜讚歎,他也很羨慕,他也很想學習。到他有這個念頭的時候,我們知道他的緣成熟,善根生起來了,就可以把自己修學的理論方法、效果好處說給他聽,勸導他、幫助他離苦得樂。所以,主藥神修行的方法,那些種種功德,我們可以學習,可以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第二首:

【大雄善巧難測量,凡有所作無空過,必使眾生諸苦滅,栴檀林神能悟此。】

「栴檀林主藥神」,他修學的方法是「以光明攝取眾生」,凡是接觸到他的人,都得利益,沒有一個空過。我們如何去學習他?在前面長行跟諸位介紹過,他名號裡頭的「栴檀」,這是古時候上好的香料,我們中國人講檀香,上好的香料能治百病,經典裡面講的瘟疫,我們現在講的傳染病。他所學的法門是以光明攝取眾生,光明是智慧,光明是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是權智,所以他的偈頌裡頭第一句講『大雄善巧難測量』,著重在權智。長行裡頭講光明,這個地方講善巧,我們就曉得這個光明是講的權智,權智是真實智慧的應用。「大雄」是對佛陀的尊稱,我們看佛殿都稱作「大雄寶殿」,大雄是什麼意思?雄是英雄。英雄的定義,他有超人的德能,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夠做到,我們稱之為英雄。英雄裡頭有大英雄,一般英雄做不到的,佛能做到。一般英雄所做不到的是什麼事情?斷煩惱他做不到,了生死他做不到,佛能做到,我們尊稱佛為大英雄,供佛的所在稱為大雄寶殿。所以我們看到佛像,看到大雄寶殿的建築,立刻就想到我們要學佛菩薩,我們要學大雄,善巧方便就在我們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之中。

『凡有所作無空過』,這實實在在是了不起,我們要在《華嚴經》上學到,凡有所作、起心動念,沒有空過。這怎麼作法?起心動念,念一切眾生苦,我們的大悲心生起來了;起心動念要有願,幫助一切眾生得樂,我們大慈心生起來了;讓大慈悲心念念都不失去,那就沒有空過。要知道,大慈大悲就是諸佛如來,就是法身菩薩。佛家或著我們稱佛教,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善巧就是方便。內有慈悲心,外面決定有慈悲行,你想想看我們的言語會傷害眾生嗎?會欺騙眾生嗎?不可能!出言決定是利益眾生,我們的言沒有空過,一句話都沒有空過。我們的身行,所有一切造作,決定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微細的行持,我們喝一杯水,我們吃一碗飯,都不空過,為什麼?喝一杯水,幫助我解渴,吃一碗飯,幫助我充飢,解渴充飢是使我身體強壯,身體強壯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沒有空過。

我有精神,我有體力,我如何為眾生服務?我坐在家裡能為一切眾生服務嗎?能!我念一千聲佛號,我讀一卷經,我把這個功德迴向一切眾生,我這一句佛號是為一切眾生念的。這就像禱告一樣,祈求諸佛如來加持一切苦難眾生,聲聲佛號有這個心願在裡頭。我讀這卷經文,字字句句有這個心願在裡頭,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然後你才能夠體會到古人講的有口無心,那是什麼?念佛,佛號念得字字清楚、句句分明,讀經也沒有顛倒,也沒有錯亂,念得很好、很正確,字正腔圓,無心;無什麼心?不是為眾生念的,沒有這個心願。或者是為自己,我每天念佛、念經求佛菩薩保佑我,求我一家平安,求我升官發財,你的心願跟佛的心願不相應。眾生有苦難的時候,我們接觸到了,聽到了、見到了,馬上就幫助他,盡心盡力幫助。境界沒有現前的時候,我們也不空過,我每天念佛、讀經,打坐、經行,有一些同修願意寫經,沒有一時一刻空過,我們懂得這個修行方法。我在講席裡也講過不少次,我喝著一杯水,我感激這一杯水,這一杯水供養我;我吃這一頓飯,我感激這一頓每一粒米、每一種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們有沒有感激的心?我對它感恩,它對我也感恩,我有報恩,它養我,我有回饋給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修行。把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一切都迴向給它。它為我,我也為它,互助合作,這叫修行,這叫不空過。

『必使眾生諸苦滅』,我們行持不到,心願達到,這個心願從來沒有中斷過,念念相續。所以一切眾生有苦有難,我們見到自自然然伸出援手,像觀世音菩薩千眼千手,眼到手就到。平時沒有這心願,你怎麼可能去幫助別人?遇到別人有苦難,忘掉了,漠不關心,甚至有的時候想幫助他,不知道怎麼幫助他。所以我們在這經典裡面,學會許許多多積功累德的行法。『栴檀林神能悟此』,他懂得,他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的,也以這一套方法教化眾生。第三首:

【汝觀諸佛法如是,往昔勤修無量劫,而於諸有無所著,此離塵光所入門。】

「離塵光明主藥神」,這是他的修學報告,在前面我們看到他所修學的方法、科目,他是「以淨方便,滅一切眾生煩惱」,這個方便清淨,清淨能滅煩惱。在偈頌裡面,要跟長行合起來看,意思才明顯。『汝觀諸佛法如是』,「如是」是指什麼?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法是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這是佛法行門的總綱領,覺、正、淨。《大乘無量壽經》經題裡面,「清淨、平等、覺」,清淨這有淨字,平等是正,在加上後面這個覺,這是我們平常講的三寶。覺是佛寶,正是法寶,淨是僧寶,覺、正、淨是三寶。同時覺正淨又是三學,三學是戒、定、慧,淨是戒學,正是定學,覺是慧學,戒定慧三學。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無量壽經》不可思議,經題上就明顯標出三學三寶,有三學三寶,這一部經具足一切佛法。所以它確確實實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度化眾生的第一經,這句話是我給黃念祖老居士《大經解》序文裡頭寫的。他老人家很客氣、很謙虛,一定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我序文裡頭這一句,黃老居士很欣賞,黃老居士看到:「難得!這一句話很不容易說出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化眾生,教學總綱領、總目標、總方向,就是三寶、三學。

我們通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個法門走到最後,走到目的地,給諸位說,只剩三門。這三門就是覺、正、淨,最後入門就是三門。無論你從哪一個門入,你都圓滿得到。就像一個房間它有三個門,在外面看這三個門不同,進來都一樣,進來這叫圓滿得到,成就了。我們現在看一看,以中國大乘宗派來看,禪宗走的是覺門,他必須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就進去了,性宗也走的是覺門;天台、賢首、華嚴宗、法華宗、法相唯識宗、三論宗,這些教下都是走正門。正門就是從經教上去修學正知正見,使我們對於宇宙人生,對於一切人、事、物,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的見解相同,佛的知見是正知正見,我們的看法想法跟佛一樣,這是從經教上學習,這走正門。還有淨土宗,淨土宗之外還有一個密宗,這兩個宗派走的是淨門,它是從清淨心入門。所以走到最後,給諸位說,到明心見性證果的時候就三門;汝觀諸佛法如是。

離塵光明主藥神他修的是淨門,換句話說,我們就曉得他不是修淨土就是修密,這都是屬於淨門。可是在這個地方我要告訴諸位同修,淨跟密是同一法門,但是方法不一樣。淨土宗是遠離塵垢,使自己身心得到清淨,最重要是心清淨,遠離塵垢比較上容易。而密宗是不離塵垢,就在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裡面成就清淨心,所以他修成確實比淨土宗高。也就是說,他要是迴向往生,諸位要知道,他是生實報莊嚴土,他沒有同居土,也沒有方便有餘土,他直接生實報莊嚴土。如果他生不了,那就墮落,墮哪裡去?墮地獄。所以密宗的成就是兩個極端,你要不能直接生實報莊嚴土,你就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因為你沒有離開煩惱,你沒有離名聞利養,你沒有離五欲六塵,你也沒有斷貪瞋痴慢,難!實在是難!不像淨土宗,淨土宗要遠離,避免紅塵,使心得清淨。所以我們縱然沒法生到最高的,我們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餘土可去,安全多了,容易多了。這是淨土跟密宗所修的方法不同之處,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知道諸佛如來教化眾生方法,總的來說,就是戒定慧三學、覺正淨三寶,三學跟三寶是一不是二。現在離塵光明神,他所修的走的是淨門。淨門,一個是淨土宗,一個是密宗,這兩個宗派都是修淨門,方法不一樣。淨土宗是遠離一切不淨,用這個方法使心地得到清淨,一般講比較容易;而密宗實在講,他是在貪欲裡面斷貪欲,在瞋恚裡面斷瞋恚,在愚痴裡面斷愚痴,這比較上困難多了。淨土宗是遠離貪瞋痴,不敢接觸貪瞋痴。密宗不如是,所以密宗的淨比淨土的淨要純、要高。但是,他如果得不到這樣的純淨,他就會墮落,決定墮阿鼻地獄。底下的經文給我們說出來了,『往昔勤修無量劫』,這絕不是短時間能修成的,真清淨!心地純淨,我們講不雜毫分不淨;行持純善,不雜毫分不善。

他修學最重要的,『而於諸有無所著』,他不離諸有,但是他不著諸有,這是高明處。「諸有」是什麼?佛經上講的「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個有,有因有果,十二因緣裡面講的愛取有。我們一般行門裡面,從哪裡斷?從愛斷,從取斷。可是密宗的修學,它愛不斷、取不斷,它從有上斷;從有上斷,它心裡頭沒有痕跡,我們一般講不落印象,這個功夫高!愛、取、有,佛跟我們說這三條一個斷了,六道生死輪迴就超越了,確實功夫有難易不同!這個功夫確確實實是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他在現相裡頭不著相,不是離相修清淨心,他是就在相中修清淨心,所以他是真淨!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他有他修行的難度,他成就,有成就不可思議之處。

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真正學佛的人,要記住六祖大師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如果見到這個密宗大師,看樣子好像很貪財,甚至於皈依、灌頂都要收費的,好像是不如法,我們不曉得他是不是真修,他真修行是他心地清淨沒有染著。我們必須放下,心才清淨;他具有,他心清淨,我們不是他的境界。所以應該如何對待?只有恭敬,歡喜供養,我們可以不讚歎,學《華嚴經》。為什麼?他的行持表現的是貪瞋痴,所以五十三參裡面,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他們是修密宗,他們是真的修行人,是佛菩薩,不是普通人,那是純淨純善。如果我們也學這個法門,心地不是純淨純善,麻煩就來了,沒有不墮落的,爬得高,摔得重。所以他的成就,實報莊嚴土!他不成就,是阿鼻地獄!沒有當中的路子給你走。不像淨土宗,淨土宗當中有很多站給你停靠,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餘土」,甚至於還有西方「邊地淨土」。因此,淨土宗這個法門對於一般中下根性的人,確實是可靠,穩當而快速。

我初學佛的時候,指導我的老師是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我跟他三年,他沒有傳我密法。但是密宗裡面許許多多的常識,他跟我講得很多,所以我對於密宗知道得很多。敢不敢修?不敢修。所以實在講,我的根性,我不敢修密、我不敢修禪,我不是這個根性。大概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教,教的習氣很濃厚,這一生依舊不離開教。從教裡面歸心淨土,我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適合我的根性,我也有把握成就。第四首:

【佛百千劫難可遇,若有得見及聞名,必令獲益無空過,此普稱神之所了。】

這是「名稱普聞主藥神」,他所修學的法門就跟他的名號一樣,名稱普聞,他是以「大名稱增長無邊善根海」。增長一切眾生無邊善根海,加個「一切眾生」,這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顯了。所以,第一句就給我們顯示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中國大乘法裡面,經教有一首開經偈,開經偈裡面也給我們說出,「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此地是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真的是百千劫不容易遇到!我們想想這個世間不是常常有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我們賢劫當中第四尊佛。在這個大的時段裡頭,佛告訴我們為什麼這個「劫」稱為「賢劫」?在這一劫裡頭有一千尊佛出世,這是非常非常希有的。但是在前面,佛出世的這個時間很長,往後比較密集。我們生在「賢劫」的初期,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第五尊佛就是彌勒,現在他是菩薩,彌勒菩薩將來要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什麼時候來?釋迦牟尼佛在《彌勒下生經》上告訴我們,以我們地球這個年代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

諸位要曉得,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他的影響力,我們說影響力諸位好懂,在佛法裡不叫影響力,叫「法運」,他的法運有正法、像法、末法,總共一萬二千年。這一萬二千年過後,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過去了,也就是他的影響力沒有了,這個世間沒有佛法了。要等底下一尊佛出世,他才講經說法,這個世間就又有佛法了。你想想看,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世間沒有佛法,沒有佛法就是黑暗時代!現在我們稍稍能體會到末法時期那個社會現象,從哪裡體會到?最近這一個世紀,這一百年當中,東方西方都崇尚科學,忽略人文的教育,尤其是古聖先賢的教育,大家都輕視,都把它拋棄掉了。科學技術、物質文明確實是提升了,我們今天過什麼樣的日子?很明顯的我們意識到了,科技文明帶給我們不是幸福,是災難;而古聖先賢教育給我們的是幸福,不是災難。科技確實是帶來一些方便,但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付出這個代價是一生身心不安、社會動亂,人們沒有道義、沒有仁義、沒有恩義、沒有情義,無情無義!只有利害、只有掠奪,真正是苦不堪言!

諸位想想,如果說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世間沒有聖賢人教化,眾生日子怎麼過?好在佛菩薩真的是有慈悲心,我們知道在這個大時代裡頭,大的黑暗時代,這麼長,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眾生業障深重,他是在受果報!現在我們能夠體會到一點。哪些人?大概就是我們現在地球上造作罪業的人。我們今生今世造作這些罪業,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到餓鬼、到地獄。世尊的法運還有九千萬年,地獄時間長,大概從地獄出來之後,釋迦牟尼佛法運早已結束了。所以,墮到餓鬼、墮到地獄,那個時劫太可怕了,再也聞不到佛法了。

在這個大劫難時期當中,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還有緣,這一生當中還見到佛像,還聽到佛的名號,在這個苦難當中會遇到地藏菩薩,我們看《地藏菩薩本願經》,釋迦牟尼佛滅度,在彌勒佛沒有出生之前,這一段時間教化眾生的使命,世尊委託給地藏王菩薩。幸虧還有這一點,這才顯示出佛家所講的慈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不住世,地藏菩薩代佛度化眾生。那個時候的苦難,我們可想而知。我們要救自己就在這一生,千萬不要想錯了,來生來世,那你就搞錯了,就在這一生決定要成就。

『若有得見及聞名』,我們今天佛過世了,我們見不到佛了,但是我們見到佛像,我們聽到佛名,這個福報就很大,就不可思議!『必令獲益無空過』,都在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當中你有緣,接觸到佛陀的教誨,果然你能信、能解、能行,你就得度。特別是淨土宗,古大德都是這樣教導我們,這個法子快速,一生成就,穩當,能夠獲得究竟圓滿的利益。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當中的尤其難遇到,我們的確是有幸!一定要好好的抓住,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只要你依照《無量壽經》上的方法去修學,你決定成就。《彌陀經》上講得簡單,你要不讀祖師大德的註解,你很難正確了解經文的意趣。《無量壽經》長,經意都明顯的說出來了。所以《無量壽經》比《阿彌陀經》更容易懂得。如果這一生迷惑顛倒,我們修淨土不能得救,那在劫難當中靠地藏菩薩,很可能會得度。為什麼?我們畢竟有淨土深厚的善根,地藏菩薩能幫得上忙!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現前鬼道有很多幽靈界的眾生,祂們也都聽經,也都學佛,也都念佛,而且也有不少真正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生前修學這個法門,臨命終時一念差錯,沒有能往生而墮落在惡道裡面。地獄道裡頭也有有緣的眾生、也有深厚善根的眾生,地藏菩薩會幫助祂。這是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第五首:

【如來一一毛孔中,悉放光明滅眾患,世間煩惱皆令盡,此現光神所入門。】

第五尊毛孔現光主藥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指的眾生,病境界就是苦難眾生、煩惱業障深厚的眾生。毛孔現光,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多,我們在前面報告也說了不少,我們看偈子裡面的意思。

『如來一一毛孔中』,這一句我們不能夠疏忽。毛孔是講正報,正報裡面最小的,微塵是講依報裡頭最小的。『悉放光明滅眾患』,「患」就是災難憂患。如來大慈大悲,毛孔放光。光是什麼光?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的「大慈悲光」,就是像《地藏經》講的「大慈悲光明雲」。《地藏經》在一開端給我們說了十種光明雲,第一句是總說「大圓滿光明雲」,接著是「大慈悲光明雲」,此地所說的就是大圓滿、大慈悲。慈悲是根本,佛家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清涼在註解裡面引經據典為我們說明「大慈悲」就是諸佛如來,「大慈悲」就是法身菩薩。

我們要學佛、我們要想成就,特別是想成就法身菩薩的境界,怎麼知道?念佛的同修都希望這一生當中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都希望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條件就是大慈大悲,實報莊嚴土是法身菩薩。諸位要曉得,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沒有明心見性,帶業往生!一品煩惱沒斷,那是凡聖同居土,見思煩惱沒斷、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斷。生實報土的人,他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了,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我們也很想生實報莊嚴土,那怎麼辦?在這裡我們得到另外一個訊息,「大慈悲」,大慈大悲就是法身菩薩,我們發這個心!這個心一發,見思塵沙不要去斷它,它就沒有了,這個很怪!所以大乘法裡頭確實有無量的巧方便。為什麼?這個心一發出來,諸位同修仔細想想,我們佛堂這個對聯上面,真誠心現前了,真誠心現前自私自利沒有了,清淨心現前見思煩惱沒有了,平等心現前塵沙煩惱沒有了,正覺心現前正等正覺,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就獲得了。末後大慈大悲,無條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自然然是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我們自行化他的對象,這個條件就是生實報莊嚴土的條件。

菩薩教我們從慈悲入門,大慈大悲入門。這二十個字,我詳細講過好幾遍。二十個字十句,任何一句得到了,決定圓滿含攝其他九句,《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是一個整體!長行文裡頭,特別偏重在「普度眾生」。因為你有大慈悲,看到眾生有苦有難,立刻就去幫助他。我們把偈頌跟長行合起來看,怎麼顯示立刻去幫助他?『悉放光明滅眾患』。這個光明就是依你的智慧、你的善巧、你的方便、你的神通道力趕緊去幫助他,幫助他離苦得樂。這一句從果上說,去救拔他。

第三句從因上說,『世間煩惱皆令盡』,煩惱是苦報的業因。第二句偏重在拔苦與樂,第三句這個意思是破迷開悟。煩惱是迷!務必要幫助眾生把煩惱斷盡。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眾生的煩惱總有三類,第一稱為見思煩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這個意思是說,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不明白,我們看錯了,看錯屬於見煩惱,我們想錯了,想錯屬於思煩惱,這叫見思煩惱。對人對事對物,無不如是。想錯了、看錯了,所以造作種種惡業,這個惡業是什麼?與事實完全相違背。近的來說,把好人當作壞人,把壞人當作好人,這是我們常常幹的。我們沒有智慧,沒有知人之明,冤枉了別人,我們要不要受這個苦報?當然要受。想做生意,我們現在講經商的機緣、機會,機會一縱即過,你能夠抓住,這個生意能賺很大一筆錢。稍稍有一點疑惑猶豫,機會過去了,那你就賺不到了。命裡頭雖然有,沒有緣,有因沒有緣,果報還是不能現前。主藥神第一位就是教我們觀機,抓住機緣,你才能有好的善果。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知道學習。

塵沙煩惱,說塵沙是比喻,說明萬事萬物,要是說得貼切一點,就是講的我們這個世間人情事理變化萬端,變幻無窮,這用塵沙來作比喻,叫塵沙煩惱。阿羅漢、辟支佛已經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還是斷不了,你就曉得這個東西多難!塵沙煩惱斷盡了,超越十法界。最後是無明煩惱,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明分為四十一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一品,圓教初住菩薩,這就是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破二品,二住菩薩。一品一品破,他的地位就往上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品。四十品破完之後,還有一個第四十一品等覺。等覺菩薩把那一品無明再破盡,圓滿成佛了,圓成佛道。無明是極其微細的煩惱,不像見思、塵沙那麼樣的粗重,說起來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無明我們凡夫體會不到!

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幫助我們轉迷為悟。第三句是「轉迷為悟」,第二句是「轉惡為善」,眼前就消災得福,「悉放光明滅眾患」,消災得福!「悉放光明」就是為眾生講經說法,教導眾生眼前迫切需要的是災消福來。我們要災消,消災免難,我們眼前要得福報。更長遠的那就是要幫助你轉迷為悟,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不但要斷,要斷盡,斷盡就是幫助你圓成佛道。這是「毛孔現光神」他所學的,他從這裡入門。第六首:

【一切眾生痴所盲,惑業眾苦無量別,佛悉蠲除開智照,如是破暗能觀見。】

這是破暗清淨主藥神,他的讚頌。這一位主藥神,現在的話來說是眼科大夫,他是幫助眾生治理眼病的。此地所講的眼病,不是普通的眼病,是心眼出了毛病。我們用《金剛經》上的話來說:「諸佛如來,五眼圓明」。我們一般人來說是肉眼,他肉眼沒有毛病,心眼出了毛病。什麼是心眼?五眼裡面,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末後是佛眼。肉眼沒有毛病,天眼、慧眼、法眼出了毛病,這個我們世間眼科大夫無能為力了。你要是找到「破暗清淨主藥神」,他就有辦法替你治,他能醫治你的天眼、醫治你的慧眼、法眼,他有這個能力。所以在長行文裡面我們讀過的是「療治一切盲冥眾生」,盲冥眾生,諸位要記住,這是自己的心眼出了毛病;「令智眼清淨解脫門」,智眼就是慧眼跟法眼。把他的讚頌對起來一看,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

『一切眾生痴所盲』,他的慧眼瞎了,法眼瞎了,為什麼會瞎?愚痴,愚痴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眼,我們在這個世間,不僅是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連自己過日子,所謂過的是糊塗日子,幹的是糊塗事,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底下一句講『惑業眾苦無量別』,別是差別,你必定造無量無邊罪業。你造作罪業你就不能不受果報。所以眾生受苦,你那個苦難的根源是什麼?根源是瞎了眼,你沒有智慧眼!沒有智慧,你愚痴,你才會做錯事,你才會造罪業。佛法的教學、佛法的修持,給諸位說,是以智慧為目標。戒定慧三學,定是為了開智慧,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戒律幫助你得定,持戒乃是手段的手段,沒有戒定哪來的智慧?智慧才是我們修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禪宗標榜「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不是修智慧?淨土宗不修智慧嗎?那你全搞錯了!

我們念佛的目標是什麼?《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我們念佛求什麼?念佛是修定、修慧。世尊在《大集經》上告訴我們,執持名號這個法門(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禪」,這是許多學佛的人不知道。我這次在台灣還聽說有個同修,他學佛他非常喜歡禪宗,不喜歡念佛,他不知道念佛是深妙禪。如果他要是讀《大集經》,知道念佛是深妙禪,我相信他就會到淨宗學會來了。真的,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禪宗裡面的手段是用參話頭、是用觀心,是用打坐,用這些方法。淨宗法門是用執持名號,用經行,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比禪宗的方法簡單、容易。觀心跟參話頭都不容易,比執持名號要難多了。所以這個方法簡單容易、穩當快速。

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不能得禪定,就不能往生。諸位要曉得,「功夫成片」是最淺的禪定,深的禪定我們沒把握,譬如講「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斷見思煩惱,我們真沒有把握!要是得「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地位高!再要把塵沙煩惱斷掉了,那就生實報莊嚴土,所以我們念佛,諸位總得要記住,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起心動念只有阿彌陀佛,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心裡頭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貪瞋痴慢,沒有名聞利養,這個功夫叫成片。起心動念二六時中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功夫成一片,這是最最淺的功夫,你肯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因為你見思煩惱沒斷,你這一句佛號有力,把見思煩惱伏住,把自私自利控制,把名聞利養控制了,你並沒有斷根。但是,這種條件在其他法門、在禪宗不行,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還是搞六道輪迴。禪宗裡面一定要念到我們事一心不亂,他才會證阿羅漢果,才能超越六道。你要是把這個功夫、成果兩個做一個比較,你才知道淨土法門殊勝,淨土法門不可思議!

第三句說『佛悉蠲除開智照』,這是佛菩薩、善知識大慈大悲,幫助我們開智慧之眼。『如是破暗能觀見』,破暗清淨主藥神,他修這個法門,他從這個法門明心見性。這個觀見,觀是修觀、見是見性,他契入了。他也用這個法門來接引眾生、教化眾生,成就一切眾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應當要記住、要學習。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3:31)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1:03: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76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