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0一卷) 2001/3/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401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夜神偈頌第一首:
【爾時普德淨光主夜神,承佛威力,遍觀一切主夜神眾,而說頌言。】
這一段是說偈的儀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做心得報告之前的禮節。這一段文字在《華嚴經》裡面不斷的在重複,由於重複的遍數太多,在《華嚴經》裡面至少看到有幾百遍,這樣多的重複一定它有用意;換句話說,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所以不斷的提示。這一段文字真正的內涵是什麼?也就是謙德。眾生傲慢的習氣實在太重,我們讀《禮記》,《禮記》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由此可知,眾生這個習氣,聖人非常重視。這是障道第一個因緣,只要這個習氣在,你的道業就肯定不能成就。世出世法要想有成就,都是從謙虛當中學來的。
我們知道經文裡面所說的這些大眾,無論他示現的是什麼身分,全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這個意思非常明顯,我們能覺察得出來。他在表演的時候,『承佛威力』,絕不以為自己有能力。縱然自己有能力,這個能力依舊是諸佛如來加持的,這是謙德的流露。人只要有絲毫自以為是、自以為能,他的道與德就斷掉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遍觀一切主夜神眾』,這一句很重要,這是對大眾的禮敬。雖然這些話向佛報告,這個報告每個人都有分。諸位要曉得,這一段當中,開頭只提這一句,這已是簡略了,如果再詳細是每一首偈頌前面都有這一句。在第二段,前面長行文我們念到是「喜眼觀世主夜神」,第二段前面要具足這個經文一定是:「爾時喜眼觀世主夜神,承佛威力,遍觀一切主夜神眾,而說頌言」。梵文的經文上有沒有?肯定有。佛經到中國翻譯,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繁瑣,所以就把它省略掉,一段當中就用一個起頭。梵文是決定每一段都有的,這才如法。我們一定了解,沒有一個不謙虛,沒有一個不恭敬。所以這一句在此地,不是一個無意義的一段文字,它的意義比什麼都深刻。
下面偈頌就是普德淨光主夜神,他的修學報告,他的修學心得。首先我們要記住他所修學的法門,前面長行「得寂靜禪定樂大勇健解脫門」。寂靜禪定才真正是法喜充滿,所以偈頌裡面他說:
【汝等應觀佛所行,廣大寂靜虛空相,欲海無涯悉治淨,離垢端嚴照十方。】
他成就了,他勸告我們。『汝等』這兩個字,包括我們在內;只要有機緣讀到這一首偈頌的,「汝等」就包括他在內了。我們修行怎麼個修法?『應觀佛所行』。天主教《玫瑰經》,十五段就是十五樁事情,他們天天作觀。每天早晚課誦在默想,想什麼?想聖母瑪麗亞一生的行為,想耶穌一生的行為,把這兩個人一生的行為,歸納為這十五樁事情。也正同中國從前儒家跟孔孟學者,每天也修觀想,觀想夫子的聖德。中國人喜歡簡單,只歸納成五個字:溫、良、恭、儉、讓。要常常想到,孔老夫子一生處世為人,他所具備的五種德行。第一個是溫和,平易近人;我把它寫作溫厚,現代世間人不夠厚道,所以我把「溫」後面加一個「厚」。溫厚、善良、恭慎,恭敬一定要加謹慎,節儉、忍讓,要常常去想夫子的德行,向他學習,效法他。
天主教、基督教,要學耶穌,要學聖母瑪麗亞,人家的德行是什麼,這是我們修學的榜樣。古今中外的教學,對於這一點都非常的重視。所謂希聖希賢,希望自己能夠作聖作賢,那聖賢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每天都要用一段時間去想像、去思惟,然後跟自己做個對比,我在這一天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符不符合這個標準?我們的「德」才天天有進步,「學」天天才有長進。如果不做這一層功夫,所學都不能夠落實。學得再多,講得再好,所謂是能說不能行。從前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就講:「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真智慧要能說能行。要想能行,你早晚課誦就要思惟,真正向佛菩薩學習。
所以頭一句就教給我們,「汝等應觀佛所行」。在華嚴會上,這個佛是毘盧遮那如來。我們把這個範圍縮小,毘盧遮那如來我們沒有辦法觀,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觀釋迦如來。他應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給我們這些人做為現前的榜樣,釋迦他是怎樣存心、怎樣修學、怎樣處事接人待物,我們在這個地方修學。經典裡面也將他老人家一生的心行,歸納做幾個綱領,小乘法裡面歸納為四諦、十二因緣,大乘法裡面歸納為六度、普賢十願,我們熟知的,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去思惟、去觀察?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總而言之,佛教所有的弟子們一定要修十善業道。
十善業道是佛家的基本修行方法,一開端佛就教給我們,「晝夜常念善法」,那個善法就是十善業,晝夜常念;「思惟善法」,讓自己的思想,每一個念頭都不離開十善,那叫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是把這十善落實到我們的言行;而且後頭還追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是多麼重要的修學綱領,如果我們真正能依教奉行,決定一生成就,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不需要!就跟《華嚴經》上講的善財童子,《法華經》講的龍女八歲成佛,人家為什麼能?他把世尊教誨做到了,不折不扣的做到,所以一生成就。一般人為什麼做不到?聽了之後,立刻就忘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依然隨順煩惱、隨順習氣,把佛的教誨忘得一乾二淨,那有什麼用處?我們的緣算相當殊勝,天天在薰習,天天在薰習還是不管用,還是不能夠落實;由此可知,煩惱習氣之重!
我們對於煩惱習氣重,這一句話體會不深,沒有方法體會得到。從這些地方細細去觀察,這才發現真的重,天天在薰習都回不了頭來,隨念隨忘。那怎麼辦?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加強薰習;除這個辦法,沒有第二個方法。我們學佛學了十年,功夫不得力,努力再學十年,二十年不成再學二十年,只有這個方法,認真努力去修學。所以經教不聽怎麼行?於是我們就想到,「應觀佛所行」,佛所行的是什麼?一生講經、說法、教學,這是佛所行。從講經說法裡面真的覺悟,天天講,天天勸人,也天天勸自己。我從這裡面得的利益,如果沒有過去這四十年,天天在講大乘,天天在學大乘,這個境界也轉不過來,哪有那麼容易!所以說是「一門深入,長時薰習」。
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沒有別的,經教薰習的時間太短,力量不夠。我們今天面臨這個社會,不受佛法薰習,就受煩惱薰習,這肯定的。我們一天有多少時間用在佛法上?凡是不用在佛法上,決定就是煩惱起來。所以我們每天隨順煩惱習氣的時間長,隨順經教的時間短,因此佛才教導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如果我們不懂得這個方法,不會運用這個方法,那就難了,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個方法妙絕了,要完全接受,要不折不扣的把它用上,我們這一生當中才有救。這個觀察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就從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去看,從世尊八相成道裡面去觀察,八相成道觀察世尊一生,四十九年不斷的在講經說法就是長時薰習。
雖然說的經教很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多,所以說一不是定一,說多不是定多。但是這個意思很深,不是我們初學的境界。因此對初學人來說,還是一部經深入,才能夠產生效果。古德教學五年學戒,我們一些同修都聽過,但是你不懂這個意思。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戒律也不容易。五年學戒是遵守老師的教誡,這五年是學生活教育,是求根本智。所以古人成就比現在人殊勝,他的方法正確。現在人的成就比不上古人是方法上的錯誤,絕對不是說現在人的聰明智慧不如古人,這個我不承認,完全在方法。古人的教學是從根本智入手,像樹一樣先有根本,然後才有枝葉花果。現在人把根本捨掉了,一開頭就要樹葉花果,不要根。有沒有?有!花瓶裡頭插的花,沒有根。你買下來,回來你就可以擺起來,很好看,時間不長久就枯死了,沒有根。根本智是禪定,他不是修別的,是修定。《般若經》裡面講「般若無知」,無知之知就是根本智;他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必須先學到無知,然後才能無所不知。我們現在顛倒了,現在一下手求有知,有知結果是什麼?有所不知。錯了!走死路子了!
現代人有知識,沒有智慧,知識是衝動的,它不是安靜的,所以造成社會的動亂。這個世界上的災難,知識造成的。智慧是和平的,智慧決定是從靜、定當中生的。所以古人的教學就是一部經,一部經而且不講,只教你讀誦,要求背誦。這是什麼?這就是根本智,智在其中,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這是戒學,戒是方法、守法;定是專心,沒有雜念;將經文念得清清楚楚、念得明明白白,沒有念錯字,沒有念顛倒,這是慧學;這就是根本智。這樣念,念久了,智慧就開了。為什麼?他這個念是修定,念的時候沒有雜念摻進來。聖人的教誨,那真的與《十善業道經》講的原則完全符合:常念善法,經書是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都在其中;不會起一個妄念,那是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每天用的時間久了,真正用功夫,每天至少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功夫才會得力。如果每天能用十個小時、十二個小時,你功夫的進步非常之快。
經裡面什麼意思不要去想,一想經裡面的意思都是妄想,胡思亂想。佛教導我們真正的目的是教我們開智慧,智慧開了,經上的文字是活的,我常常提到字字句句無量義,講不完,所謂是橫說豎說、深說淺說,意思講不盡。到用的時候觀機,他是什麼樣的程度,他需要什麼,給他怎麼樣一個講法,活的不是死的。到這個時候,不但是佛經活了,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活了,隨拈一法都是無量義,隨拈一法都是圓滿的大法。虛空法界一切性相事理因果,一就是圓滿,圓滿就是一。所以才說「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大千經卷就是講上本《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的,上本《華嚴經》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在哪裡?一微塵,任何一粒微塵裡面都含藏著三千大千《大華嚴》。這是事實真相,決不是隨便說這一句話。什麼人能證實?法身大士們證實了,他們契入這個境界。這是佛教學真正目的之所在,佛絕對不是說,教你學這一部經,這一部經你會,再換一部經就不會,這種教學不善。佛的教學是希望我們這一經通,一切經通;這一法明白了,世出世間所有法你都明白。這才是佛教學真正的目標,真實的願望,我們要懂。
清涼大師註解,「初句解脫之力能觀」,這一句話講得好。我們今天想觀,觀不成,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我們沒有解脫之力。什麼是解脫之力?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三種束縛,我們就無能為力了。怎樣把這三種束縛解脫掉?這三種束縛在佛經裡頭還有一個講法,叫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妄想,塵沙煩惱是分別,見思煩惱是執著。如果我們能夠把一切執著解脫掉,執著放下了,於世出世間法再不執著,給諸位說,六道沒有了。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執著來的;你只要有執著,你決定有六道;你執著不能夠放下,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放下分別,十法界超越了。這曉得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分別來的;沒有分別就沒有十法界。沒有妄想就沒有《華嚴經》上的四十一個位次,法身菩薩為什麼有四十一個等級?妄想來的;妄想沒有了,這四十一個等級就沒有了,圓滿的佛果。所以不放下怎麼行?
我學佛緣很好,我學佛第一個親近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我看佛經大概一個月的樣子,我認識他,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學佛的因緣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他是一位教授,他也不是居士,我們從哲學裡面入進去的。所以我第一個跟出家人見面是章嘉大師,而我第一句話向他請教的,就是我跟他講:佛法很好,我知道,知道這個很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很快入進去?我提出這個問題。他給我的答覆是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放下重要!為什麼不肯放下?沒有看破。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你真的就入了,妄想分別執著一放下,你就入佛境界。章嘉大師的答覆了不起,一句話。這是真正高人,不是真正高人,你提出這個問題,他給你講了半天,你也抓不到頭緒。所以是真有學問、真有德行,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把門路給我們指出來。
由此可知,佛法最難的就是執著。許許多多人在佛法修學修得很好,但是全是人天福報,為什麼?堅固的執著。這對一類眾生是有好處,不墮惡道,但是他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佛法裡面講小根器的人,佛用這個方法幫助他,來生還能得人天福報,這不是佛法的究竟法。如果說持戒持得很嚴,但是見到別人不持戒,見到別人破戒,心裡面還生煩惱,輕慢心,他的果報將來在哪裡?果報在修羅道。修羅也享福,他有貢高我慢的習氣,有自以為是的習氣,輕慢別人。但是修羅享福就免不了造業,福享完了,業報現前他就入三惡道,所以修羅不是純善。
純善之道是普賢十願頭一條:禮敬諸佛。我戒律持得再清淨、持得再好,對於不持戒的人、犯戒的人,我也把他當佛菩薩看待。他破戒、犯戒,我們要做什麼想?佛菩薩示現給我看的,我不如他,謙德。這個你絕不墮三途,絕不墮惡道。見到別人善,我們恭敬他,不難;見到別人作惡不善,還是純一恭敬心,這個難,這是聖人,這不是凡夫;這有幾個人能懂?所以普賢是大行,普賢是佛行,比菩薩行還要高一級;為什麼?他是真正的真誠清淨平等。所以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道理就在此地。要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是修普賢行,淨宗法門完全修普賢行,你們看《無量壽經》就知道了。所以《普賢行願品》不能不讀,應當常常思惟、常常觀察、常常學習、常常效法,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把我們不平的心修成平等,使自己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磨得乾乾淨淨,我們就有能力,就有解脫之力,就能夠觀佛所行。如果還有煩惱習氣在,決定障礙這個能力,我們沒有能力觀察。
我們在世間處事待人接物,冤親債主很多,他們對我們的誤會,對我們造成種種障難、毀謗,甚至於陷害,我們要用佛心對他,我們尊重他,我們敬他、愛他,遇到他有困難,我們熱心去無條件幫助他,這個難!別人對你好,你對他好,不難;別人對你不好,甚至於別人要殺你,你對他還那麼好,這個難。佛菩薩能做到,《金剛經》你們念的歌利王,忍辱仙人被他割截身體,他對他還是那麼好,「發願:我成佛頭一個來度你」,一絲毫怨恨心都沒有,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所以忍辱仙人對歌利王感恩,怎麼會有一點瞋恚心?在這個境界裡面,才知道自己忍辱功夫到什麼程度,如果有一念瞋恚的念頭,他不行,他忍辱的功夫不到家,他六波羅蜜不能圓滿。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得到真正的解脫力,然後才能觀佛所行。沒有這個能力,你怎麼觀,你都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
下面給我們略舉,第二句「寂靜樂,神以此定,觀佛此體」。觀佛所行的廣大,普度一切眾生。佛的心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大;佛的行大,教化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對於十法界一切眾生之類平等教化。他沒有分別,這是佛教徒、那是基督教徒,佛教徒教,基督教徒不教,沒這個道理。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看到,有勝熱婆羅門、有遍行外道,那都不是佛教徒。婆羅門就是現代的印度教,在我們此地叫興都教,在中國稱為印度教,古時候稱婆羅門。這不是佛教徒,佛教不教他們?教,只要他們肯學,佛沒有要他改變宗教,這高明。真正是有教無類,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沒有關係,你跟佛是求智慧。所以佛法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你學任何宗教都沒有妨礙,幫助你得智慧,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
佛不改變他們的信仰,不要求他們統統來信佛教,這是對他們的尊重。這就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為什麼?世間所有一切法與佛法沒有障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那又何必一定要他脫離那個宗教來信佛教?這是我們後世人迷惑顛倒,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念頭,錯了!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無論你信仰哪個宗教都好,都歡喜,都尊重,都幫助你,決定不改變。我們在這裡學到真正的佛法,在這裡面真正能夠體會到一點四無礙的法界。
《華嚴經》的經題就顯示這個意思,它的梵文原文翻譯的題目是「大方廣」,我們現在翻成「佛」,它不是,它翻成「覺者」,「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這是它原來的題目翻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喜歡簡,把覺者就翻成佛,把雜華雜字去掉用一個華,莊嚴莊字去掉,叫《華嚴經》。這個意思我們一想就明瞭,像一個花園一樣,大花園,所有不同種類的這些花卉統統都具足,不是清一色的;這就是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土、不同的眾生,就像雜華莊嚴;沒有像現在人動腦筋改良品種,都統一。佛不是統一的思想,佛是大家在一塊聚集,在一塊生活,都能夠平等相待,和睦相處,真的是現在人所講的共存共榮,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華嚴經》。
今天世界上許多人在提倡多元文化,我跟他們講《華嚴經》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教導我們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不同族群,這個不同族群不僅是人類,包括了畜生、餓鬼、地獄,各個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我們共同生活在大宇宙裡面,如何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大家都能享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學《華嚴經》,連這一個念頭都不能夠改變,那學什麼《華嚴》?那《華嚴》講的是什麼?我們現在念的夜神,主夜神,我們中國民間講的黑無常,主夜神是黑無常,主晝神是白無常,無常大鬼,他示現的是這個身分。在華藏世界,大家都平等,真正在這裡看出生佛平等。佛說話謙虛,他不是說佛生平等,生佛平等;佛在下面,把眾生抬上去,這個謙德!從談話當中,「我和你」,我在上,你在下;佛菩薩說話一定是你和我。你從這上面去體會到,處處尊敬別人,言語行動無不如是。這都從「廣大」兩個字裡面含著的。
『廣大』是事,『寂靜』是理,與一切眾生交往,共存共榮,心永遠是寂靜的,這才能做到,心是定的。『虛空相』是事實真相,《金剛經》上講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虛空相。虛空相是事實真相,你真正明瞭一切法了不可得,你還有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從哪裡生的?把虛妄相當作真實,錯了!可是眾生對於這個迷、執著,時間太久太久了,他誤以為這是真實。佛告訴我們,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虛妄是什麼?相有理無。所以佛給我們講,事實真相非有非無;你說它無,它有相;你說它有,這個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現代的科學家逐漸逐漸也發現這個相是虛妄的,最近這些大科學家比半個世紀以前有長足的進步。半個世紀以前的科學家還肯定物質存在,現代科學家已經否定,物質不存在,物質是什麼?波動的現象。所以愈來愈接近佛法所說的,真的是波動的現象,沒有事實。所以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我們了解真相,心要寂靜,行要廣大。
覺悟的人沒有別的事情,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手段?這部經上講一百多類不同身分的人,那都是顯示方法種類,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形式,《華嚴經》上都告訴你,給我們的啟示。真是所謂大用無方,沒有一定的方法。可是他有一定的原則,幫助眾生覺悟。只要幫助眾生覺悟,真的覺悟,什麼方法都是正確的。如果這個方法是讓眾生迷惑,那都是錯誤的。佛法有沒有叫眾生迷惑的?也有,那是手段,那不是目的。他先叫你迷,迷了之後慢慢叫你再悟過來,可以用這個手段。這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用的手段方法也不一樣。
清涼用底下經文來解釋這一段,下面經文講「普見三世佛而無取著,以知如來無相,性相本空故,故云寂靜虛空相也」。這是以佛說的經文,互相來參照。「普見三世佛而無取著」,這一句話意思很深。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介紹過,像現在佛門裡面,一般寺院習俗過年的時候拜萬佛,萬佛懺,實際上就是《萬佛名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虛空法界許多諸佛,他老人家一口氣講了一萬二千多個名號,有過去的、有現在的、有未來的。而實際上講,未來佛就是現在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連蚊蟲螞蟻都是,都是未來佛。你要輕視牠、欺負牠、殺害牠,你就是殺佛,幾個人懂這個道理?
螞蟻有靈性,我們現在跟牠交往效果非常顯著,特別在廚房、在洗手間,螞蟻常常跑來的時候,你就可以跟牠談話。我們學佛的人,我們稱螞蟻稱菩薩,螞蟻菩薩。你可以跟牠商量,可以跟牠溝通,牠來得太多,干擾我們的生活,我們跟牠溝通,請牠出去,決定不能傷害,牠會離開的。牠有牠的生活空間,我們有我們的生活空間,我們可以互相往來,但是不要互相干擾,我不干擾你,你也不能干擾我。你有所需,我幫助你,牠來幹什麼?找東西吃的;我們預備牠吃的東西,把它放在外面院子裡面,牠就出去了,很聽話。
住的房間裡面,像這些甚至於蒼蠅、蚊子、跳蚤、蟑螂、蜘蛛都聽話,這個心多慈悲,愛心!真誠的愛心就能感動這些動物,關鍵在真誠,古人所講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那個金石,石是石頭,連礦物都能受感動,動物哪有不受感動的道理?我們讀了古書,我們自己做試驗,看看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果然是真的。我們今天連石頭瓦礫,我們還沒有辦法做到,至少草木我們已經可以溝通,花草樹木可以溝通。我們以愛心對待它,它長得非常茂盛,花開得很美,它報答我們。我們怎麼對待它,它報答我們,植物都能感動。
最近,大概兩個月的事情,我這一次到圖文巴,悟謙法師種了一些絲瓜,絲瓜晚上托夢給她,它說它已經長得太大,叫她去採。她沒有發現,沒有發現絲瓜在葉子底下,她們看不到。她到第二天找,果然找到了,這麼長、這麼大的一個絲瓜,很老不能吃。那個絲瓜托夢給她,叫她採下來,那採下將來可以做種子。就這麼奇怪,瓜會托夢給她,叫她去採。確確實實花草樹木都有靈性,都可以溝通。所以住在山上,我們非常明顯感觸到山神、樹神、花草樹木之靈,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非常和睦,彼此互相關照。我們佛法說,他都是我們的護法神,你住在那個地方怎麼會不歡喜?我們要以愛心對人對事對物,以真誠心,決定沒有一絲毫傷害這個念頭;不但沒有行為,念頭都不生。儒家講「止於至善」,我們才能真正做到。
第三句講『欲海無涯悉治淨』。清涼大師講,這就是大勇健。什麼是最大的勇?人能改過自新,才是大勇。這個勇不是對別人,是要對自己,對別人不算是大勇。能夠斷自己的煩惱習氣,這真正叫「大勇健」。「準下經云,則自他兼淨也。」由此可知,「欲海無涯」,欲是欲望,一切眾生所有煩惱習氣都從這兒來的,貪瞋痴慢從這兒生起的。這些東西自性裡頭統統都沒有,是從迷惑裡頭生起來的。自性裡面沒有欠缺,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相。《華嚴經.出現品》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道破了。我們一切眾生都有如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德是德能,相是相好,智慧、能力、相好,都跟諸佛如來平等,一樣的,現在為什麼喪失掉?一句話說破了,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我們如果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就現前,障礙沒有了。
佛在大乘經教常說,佛不度眾生。佛沒有度眾生,眾生是怎麼度的?自己度的,自己覺悟,自己度自己。佛確實沒有能力度眾生,解鈴還須繫鈴人,你自己迷的,你自己造業,必須你自己解決問題,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菩薩會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讓我們覺悟。我們是自己迷失了方向,自己做錯了事情,自己應當回頭。所以佛能幫助我們的,只是到此為止。這就是所謂「開示悟入」,佛能幫助我們是開示,悟入決定是自己事情。我們得到佛菩薩開示,自己不能悟入,那就沒有法子。雖不能悟入,佛菩薩並不捨棄我們,「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一生不行,來生;來生不行,後生;生生世世照顧。從這個地方,我們才認識體會到佛恩之大,超過父母。永遠不肯捨棄我們,縱然造作惡業,墮到阿鼻地獄,還是不肯捨棄,還是想方設法來幫忙。
我們要重視,這是「欲海無涯」,欲望永遠沒有止盡,隨著欲望的發展,我們自己前途就是苦海無邊,一世比一世要辛苦,必須從這裡回頭,要覺悟。所以「悉治淨」,治是對治,一定要做到清淨無染。
末後一句,這是講定果。『離垢』,垢是煩惱的代名詞,離垢就得清淨,心清淨,心清淨而後身清淨,身心清淨我們的環境就清淨。所以真正的事實是境隨心轉,凡夫是心隨境轉,他迷,覺悟的人是境隨心轉。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可以說染污已經達到最嚴重的程度,但是覺悟的人,在他心目當中這個世界是清淨的,跟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無二無別。所以每一個人的世界不一樣,凡夫跟聖人在一起,聖人住極樂世界,凡夫住污穢世界,不相同。所以境決定隨心轉,至於你住什麼樣的境界,那完全看你自己的功夫,與外面境界毫不相關,這都是事實。
「離垢」就是放下,放下一切的欲望,放下自私自利。念念想眾生,不要想自己;想別人的利益,不要想自己的利益;這個好,自己所得到的是不可思議的;念念為自己,所得到的非常有限。我們肯幫助別人,眾神會幫助我們,感應不可思議,完全是一片真誠,我們得到的回報。但是我們並沒有希求回報,我們念念只是幫助佛法、幫助眾生,希望佛法能夠久住世間,希望眾生有機緣能夠聞佛法;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其他的念頭。所以一切都得到諸佛護念,都得到龍天善神的護持,得到他們幫助。
『端嚴照十方』,端正莊嚴。「照」,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這一個思想的波,遍及十方法界,與十方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上面講的意思都是就佛境界所說的,下面有一行說,「若約天說,即四句皆是定用;以住此解脫,能見佛體用因果故」。能見佛體,能見佛用,能見佛因果,這個說法也非常的圓滿。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0:56:5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