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94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九四卷)  2001/2/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94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夜神長行,第二句:

  【喜眼觀世主夜神,得廣大清淨可愛樂功德相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明,這一位夜神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發光地」的善友。在「入法界品」裡面,夜神的名字叫「喜目觀察眾生」,這個地方我們所看到他的名字是「喜眼觀世」,後面這個名稱,善財童子參訪的名稱是「喜目觀察眾生」,名字稍微有一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個地方說他修學的法門是『廣大清淨可愛樂功德相』,善財童子參學的時候,他的法門是「大勢力普喜幢」,名稱稍微有一點差別,可是意思還是相同。

  我們要怎樣來學習?首先,我們要懂得「功德相」這三個字的意思。什麼叫「功德」?「功德相」是指的什麼?在佛門裡面常常講,普遍的勸大家要多修功德,甚至於我們看到許多道場,大殿上放了一個收錢的箱子,叫「功德箱」,這是對於功德兩個字的意義誤會了。在佛門裡面出錢出力,做的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跟功德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

  在古時候,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的時候,見到梁武帝,梁武帝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替佛教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業。單說建道場,歷史上留下來的記載,他建了四百八十個寺廟,幫助出家人十幾萬人,他供養。達摩祖師跟他見面的時候,他就把他所做的這些事業告訴達摩祖師,然後向達摩祖師請教:我做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回答他說:並無功德。這個話是真實話,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所以達摩跟梁武帝就沒有緣分,他就不護持他,這樣子達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了。如果梁武帝要問:我的福報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他做的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不能解決問題,《壇經》裡面講,生死大事福德是不能解決的,解決生死大事要功德。

  功德跟福德有差別。什麼是功德?戒定慧三學是功德。持戒得定,持戒有功,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由此可知,功是修因,德是果證。由此可知,福德可以給人,我有福德,我自己不享,可以給大家享。功德沒有辦法給人,功德是自己的。我得到的定、我得到的慧沒有辦法給人,我得到的福報可以給人,這是必須要辨別清楚的,功德跟福德不能混在一起。但是在相上來說,功德相跟福德相的確是很難辨別,為什麼?都是屬於斷惡修善。譬如說持戒,我們修十善業道是持戒,持戒不能得定,這個持戒是福德,不是功德。他雖然修的功,它後頭沒有德,沒有德就變成福。持戒清淨,人天福報;不殺生得長壽報,不偷盜得財富的果報,不邪淫得好眷屬的果報,那都是修因,有果報的,變成福德邊的事情。如果持戒得定,這個持戒是功德。

  我們看到有一些人持戒持得很好,但是他不會得定,怎麼不會得定?自己戒律很清淨,常常看到別人不持戒就不高興、就生煩惱,「這個人破戒,那個人不持戒」,他天天去批評別人,生煩惱。這個持戒是福報、是福德,不是功德。怎樣持戒才是功德,才會得定?《壇經》上六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人持戒他必定能得定。為什麼?他不見別人過,他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這個持戒是功德。換句話說,斷惡修善,著相的是福德,離相的是功德,這個說法諸位就很好懂。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真正像《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是功德。為什麼?與戒定慧相應。著相就是福德,像剛才講的這個例子,梁武帝所修的統統著相,他沒有離相。著相是福德邊事,離相是功德邊事。離相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以我們斷惡修善,一定要離分別執著,不求果報,只求心地清淨,心安理得,只求這個,絕不求任何果報。你這個作法,你天天在修積,是功德。

  功德裡面決定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我們再講得清楚一點,再講得明顯一點,人有自私自利,無論修學什麼全是福德,自私自利沒離開。自私自利放下了,念念為社會、為眾生、為大眾,沒有一絲毫是為自己,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全是功德。這是我們常常在講席裡頭勸勉大家,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過來,我們菩提道上才會一帆風順。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念念都為眾生,念念為正法久住。

  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我昨天晚上跟他見面,最近他身體不很好,我勸他多休養。他家庭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一切都放下,為什麼?全心全力為佛法,為培養人才,沒有一點私心。我想他一生最遺憾的事情,彌陀村沒有搞成功,這是受到許許多多的障礙,外緣不好,不是不盡心,不是不努力。楊厝港的地方沒有辦法拿到,洪老居士也往生了。然後有一個機緣,「唐城」,那個時候確實談得非常接近了,很可能拿到,到最後的時候還是拿不到,聽說現在唐城也沒有賣掉。那個時候唐城要給我們,地主確實還可以拿到一千多萬,我看現在唐城是一文不值,緣不具足。最後被逼著,居士林自己本身還有一點點的空地,現在已經動工了,把它改成宿舍,預計是蓋七層樓,大概將來可能有兩百多個房間。我說,這樣也好,我們人力、財力、物力集中,比較好管理。居士林講堂、念佛堂,這一棟大樓是五層樓,上面再建兩層,建七層,這個工程預計要兩年半。所以我們下個月講經、念佛都要搬開了,那一邊在施工,逼不得已,我們還是要做。

  他這樣的發心,我一定要協助他,我們一定是緊密的合作,在這個世間活一天,我們會做一天。人要講道義,見利忘義,這不但不是修行人,連儒家的君子都做不到。見利忘義,儒家常講那是小人,他會有什麼成就?我們都不是為自己,都是一心在為佛法、在為眾生。除此之外,我們還盡心盡力在推動宗教、種族和睦。為什麼要做這樁事情?因為現在這個世界不安定,沒有和平,災難頻繁。如果我們大家都能夠團結,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災難可以化解;縱然不能化解,這個災難可以減輕,時間可以推遲,這是肯定的。佛法裡頭講的道理,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存心向善,一心向善,縱然許許多多人在這裡障礙我們、為難我們,我們也沒有把它放在心上,我們還是認真努力去做。我們知道這個事情能做成功,眾生有福;事情做不成功,眾生沒有福,自己的功德是圓滿的。《楞嚴經》上佛說「發意圓成」,圓滿功德。我們發的心是真心,發的是真心就是圓滿功德。事情有障礙,做不成,是眾生沒有福,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了。

  那一邊施工,將來我們的講經、念佛堂都要遷移,初步的構想是用我們樓下,現在東西都搬走了,清出來了,旁邊楊氏宗親會,對面杜氏宗親會,這都是我們租下來的地方,下面都可以做為講堂。我們講經還是在這裡講,下面用大銀幕,這是個辦法。當然如果有更妥善的方法,我們都會進行,希望念佛跟講經不會因為工程而中斷。會長天天在操心,天天在策畫,我們看到之後,從內心裡頭感激、佩服。在這個世間找不到這樣一個護法,他所作所為是經上講的「功德相」。為什麼?他沒有為自己,名聞利養他連邊都不沾。

  我跟他解釋,也是怕大家誤會,我們在澳洲圖文巴建道場,我為什麼要建?我今年七十五歲了,這些人當年在圖書館出家,跟著我都十幾年了,有二十幾年的。我死了之後,他們連一個修學的道場都沒有,我對不起他們。雖然李會長很慈悲,收容了我們,這些人沒有拿到新加坡的居留,會長在沒有問題,會長哪一天往生,底下的人是不是這樣的擁護,就很難說了。所以大家心不安,必須要給他們自己找一個地方,他們就會安心。在此地,他也不會害怕,人家問:你道場在哪裡?「我道場在圖文巴。」現在問:你道場在哪裡?說不出話出來。所以為了安定他們,這才那邊建個道場。為什麼不在新加坡建?新加坡我沒有權利買有土地的房子,我現在拿的是新加坡永久居留,可以買樓房沒有地的,行!有地皮的房子我沒有資格買,難在這裡;而且此地的房子太貴。所以那邊的緣成熟了,我在澳洲拿的也是永久居留,但是有權利買房子、買地,正好碰到圖文巴有一個教堂要賣,我們很順利的把它買過來。

  這個教堂非常興旺,是他們的信徒太多了,這個地方沒有辦法容納,所以他必須找一個大地方蓋大教堂,把這個地方讓給我們。很興旺,我們看到很歡喜。教堂兩邊的兩棟房子也買下來,我們現在的總面積有八萬多呎,大概差不多有八萬三千呎。需用的錢是八十萬,澳洲錢八十萬,跟新加坡錢差不多,八十萬在新加坡買一層樓房買不到。前天我們這裡有個同修,大家曉得莉芳,她現在搬了一個新房子,要我到她家去看看。我去看看,實在講也不很大,四個房間,一個大廳,也沒有地皮,樓房一層。我問她:妳這個房子多少錢?兩百五十萬。所以我們在那裡八十萬,在此地買那個樓不行,差太遠了。澳洲生活程度低,生活容易;此地不容易,這個地方的消費太高了,這是寸土寸金。所以一切因緣成就,使這一批人讓他身心安穩。在那邊我給他們定的功課,比這邊培訓班同學們的功課還要嚴格,認真修學,希望自己在道業、學業都能成就。我請兩個老師在那邊專門教他們,一個教國文,一位教英文。經典的學習跟我們培訓班的方式完全相同,現在那邊住十幾個人,認真努力修學。他們前天上課,好像今天是第三天,那邊也在上課。

  至於古晉那邊我建了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完全是提供給在家同修進修的。我們這麼多年,都是依靠在家同修的供養,在家同修的恩德我們不能夠忘記,我們也沒有很大的力量來報答,所以建一個道場,在古晉。在家同修如果有假期,喜歡念佛,等於說到那邊去度假念佛。那個道場是個常年佛七,天天念佛、聽經,聽經我們是播放錄像帶,我們會派兩位法師住在那個地方,帶領大家念佛。這個道場可以住一百個人,我們有五十個房間,跟旅館一樣,一個房間住兩個人,可以住一百個人。四層樓,四樓是念佛堂,二、三樓是宿舍,下面一層是餐廳跟活動中心。土地是李金友居士的。這是我們對信徒的報答,歡迎在家同修有假期的話,到那邊去度假、去念佛。

  我這個事情做成功了,我要是死的時候也很歡喜,沒有遺憾,我對得起大家,我都替大家安排得很妥當。我自己一生無論在哪裡都自在,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一心向善。人生苦短,經上常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個話是真的。如何在無常、危脆裡面去修真常,這個才有智慧,這個才是正法。所以「功德相」,那就不能不知道。

  「功德相」,菩薩前面又加了兩句:「廣大清淨,可愛樂」,這兩句把功德相充實得更圓滿。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裡頭說「德無不備,化無不周」,這是「廣大」的意思。德,我們學淨宗,在淨宗經典裡面我們節錄了五個科目,寫在《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裡頭。第一個科目是《觀經》的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是德,我們要記住,念茲在茲,要把它落實到自己的心行。與大眾相處,決定遵守世尊的教誨:「六和敬」。為什麼不能跟大眾相處?不能忍讓。要學忍讓,要學吃虧。《論語》裡面記載,孔老夫子的德行「溫、良、恭、儉、讓」,我們要學,我們要落實。存心要厚道,溫厚、善良,對人對事要恭敬謹慎,要恭慎;生活決定要節儉,要懂得忍讓,六和敬就很容易做到。彼此不相讓,把佛法的形象破壞,這個罪過是破和合僧,佛經裡面講結罪這是墮阿鼻地獄。不能夠合群,都是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能夠放下自私自利,跟任何人都能和睦相處,沒有不能夠和睦相處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佛對於一切眾生教誨的總綱領,就是戒定慧三學,這是總綱領。教菩薩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守則,就是六波羅蜜、六度。如果做到最究竟、最圓滿,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我們以這個做為自己修學的科目,你能做到了,「德無不備」。

  教化眾生,教化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幫助。我們教導他、勸勉他、幫助他,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成聖。說「我做不到」,我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決定是盡心盡力的去做,這就是圓滿功德。我沒有絲毫保留,這是經上講的「廣大」。

  「清淨」,是不受污染,這兩個字非常重要。人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還有七情五欲,就被污染了。諸位要知道,七情五欲是染污。人家講,人要是沒有七情五欲,這個人不變成木頭了?那學佛有什麼意思?學佛學到最後都變成木頭、都變成石頭,無情無義。這是一般人錯會了意思。諸位要知道,佛法講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能,覺悟了的時候是智慧德能,迷惑的時候智慧德能就變成七情五欲,所以情欲跟智德是一不是二。覺悟了之後,它不叫做「愛心」,它叫「慈悲」,慈悲是覺悟了的愛心。

  世間人講愛心,佛說那是迷惑的智德,是迷了的智德。佛大慈大悲,真誠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他那個愛是真愛,永遠不會變的,我們稱作慈悲,那是智慧。世間人講情講愛會變,男女兩個人好了,相愛結婚,過了沒多久聽說離婚了,這不是假的嗎?哪裡是真的?它會變的。會變的是假的,情欲會變,靠不住。所以對凡人我們很清楚,他說喜歡,你不要當真;他說不高興,你也不要當真,也不要生氣。為什麼?假的,全是假的,虛情假意。只有佛菩薩才是真的,永恆不變,他的念頭是從理上生的,是從智裡面生出來的。凡夫起心動念是從情裡頭生的,是從識裡頭生的,靠不住,全是假的。既然是假的,你要是責怪他,你就錯了,你完全錯了。所以佛菩薩為什麼跟眾生相處,眾生不管用什麼心,佛菩薩如如不動;他清楚,你們都搞假的,都不是真的。

  佛菩薩能跟眾生非常和睦融成一片,他知道你們都是虛情假意,跟你們在一起遊戲人間。六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分別亦非意」,那就是遊戲神通。我有沒有分別?有分別,眾生怎麼分別我就怎麼分別,眾生怎麼執著我也怎麼執著,活活潑潑。但是什麼?絕對不是從意識裡頭生的,這就對了。所以六祖說:你如是,我亦如是。不是從意識裡頭生的,得大自在。我們學佛,學得要像個佛、要像菩薩;學來學去,還是個凡夫,那就完了,那就完全錯誤了。

  清淨心重要!我把佛法歸納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這個心。別人用的什麼心,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假的。他是假的,我們是真的。假的他搞六道輪迴,我們真的是入佛法界,我們將來的歸宿不相同。他的歸宿依舊搞六道輪迴,我們的歸宿在一真法界、在極樂世界,怎麼會相同?跟眾生接觸結個善緣,善根深厚的這一生得度,善根淺薄的來生後世必定得度。一切眾生的成就,不是在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無量劫。

  「廣大清淨」,這個意思我們明白了。「可愛樂」,清涼大師給我們提了一句,「無不樂見」;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見到你都生歡喜心。為什麼?我們以真誠清淨的歡喜心對人,他自自然然感動。所以不能用虛偽,虛偽的心沒有辦法跟一切眾生相處,決定要用真誠心,尤其是對待惡人,真誠必定能感化他。極惡的人,我們要有耐心,長時間才能夠把他感化回頭,這是功夫。不能夠說我跟他相處兩、三年了,他還不能回頭,還是那麼執著,還在造惡。我們的真誠還不夠,還沒有達到感化他的程度,繼續努力,絕不鬆懈。五年、十年、二十年,還有不少人,我們這是在歷史上看到的,他快要死了,還沒斷氣,懺悔回頭了,那也行,那也是很成功的。一般多數大概總是在三、五年回頭,我們看到的很多。如果我們三、五年的耐心都不夠,看到這個人劣根性,算了!過錯在我們自己。我們用三、四年的功夫,白費了,這很可惜。一定要學佛菩薩,有耐心,忍辱波羅蜜。這一個眾生沒有回頭,永遠都不捨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所以只要真心與眾生相處,連小動物都被感化,哪有人不能感化的道理?古德所講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連石頭都被感化了,你就想想哪有人不能受感化的道理?

  人之不能回頭,換句話說,實實在在講,沒有長時間的接觸,這裡面生起誤會、疑慮、嫉妒,從這裡頭產生的障礙。所以人與人、人與一切萬物,最重要的是要溝通,常常接觸、常常往來,所有的誤會、矛盾、衝突自然化解了。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人與人為什麼不和?族群與族群為什麼不和?宗教與宗教之間為什麼不和?缺少往來。如果常常往來,密集往來,大家都變成好朋友,自然能夠和睦相處,自然能夠互助合作,彼此互相照顧。這個理念就是真實智慧,應用在事相上,那就是善巧方便。這些東西我們都要學,學了馬上就有用。

  最重要的是用在家庭裡面,家和萬事興。學了佛,佛法不能在家庭上運用,那你等於沒有學。學了不會用,你沒有學會,你沒有真的懂得,你沒有理解,這個時候更應當要努力、要虛心,認真的學習,落實在自己家庭,一家和睦,你的一家人個個法喜充滿。怎麼個學法?這裡頭講方便。方便法一定要多聽,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很悲哀,整個社會,學校、家庭都不講倫理,都不講道德。維繫中國社會安定繁榮,這幾千年的儒家的道統,儒家講的三綱、五倫、八德,現在統統都廢棄了,社會怎麼能不亂?所以家不像家,國不像國。但是我們決定不能悲觀,決定不能認為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好人,這樣想就錯了。在這個時代,世間具足善根的人還是有、還是很多,這些人在一生當中遇不到善緣,他的善根不能起現行,如果他遇到善緣,他善根起現行,就起了作用。所以怎麼樣把這些眾生善根喚起來?他這一生雖然沒有受到聖賢教育,前生前世曾經受過,最好的方法是講經說法,他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他有機會聽聞佛法。佛法因緣薰修時間長了,他覺悟了,他回頭了。所以今天家庭裡面要和睦,最好的方法是講經,請法師到家裡來講經是最好的事情,無比殊勝的事情。可是難!今天講經的法師少。所以現在我們利用科技、利用電視,我們今天流通的這些光碟、錄像帶、錄音帶,家裡面多放多聽,就能變化氣質。

  我今天教大家的,我沒有介紹大家聽我講經,我介紹大家聽《了凡四訓》。現在《了凡四訓》,馬來西亞的同修發心做了兩片VCD,很好,兩片不長,一個小時就聽完了。每天聽一遍,把它當作功課來做,你要是繼續不斷聽一年,你全家都變了。一年的功夫,你的家庭就和睦,見和同解,戒和同修,確實這六條都會做到,自自然然做到,你的家怎麼會不興旺?你要是一個聰明、有智慧的老闆,你的公司、你的商店,你在今天還沒有開門做生意之前,先讓所有的員工聽一遍,只有兩片,一片大概不到一個小時,晚上下班之前找一段時間聽下一片,一年之後,你這個商店不一樣了,你這個公司行號也能夠做到六和敬,自然的,一點都不要勉強。

  這個辦法是印光大法師提倡的。我學佛,第一部善書就是《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的,我讀了之後很受感動。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經,那一年在香港住了四個月,有兩個月的時間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倓虛老法師的道場。這個小圖書館裡面,收藏著印光大師弘化社出版的這些書籍很多。我很仔細的去看,發現印祖在一生當中,流通《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流通量最大。我從它版權頁裡頭印的數量,概略的估計超過三百萬冊,我感到非常驚訝!在他那個年代,印刷術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這三樣東西流通這樣大的數量,我就想到老和尚用心何在?我就想這個問題。想了好幾年,我懂得了,老和尚大慈大悲,要挽救世間劫難,除這個方法之外,實在找不到更有效的方法。所以那一年我回到台灣,我就把《了凡四訓》印了五萬冊,我還講過幾遍。這三種書我也很重視,在台灣翻印流通。

  果然能夠依教修行,用真心來修,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與人接觸都能生歡喜心,這幾年效果非常殊勝。我們去訪問、去拜訪,接觸各個行業的人都歡喜,都能夠坦誠的交談,沒有界限。與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我們都結了很好的友誼。憑什麼?憑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所以「可愛樂」,我們見到了。這個「見到」,在佛法裡面講,就是你已經證得了,你證明了。我們用什麼樣的因待人,立刻果報就現前,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清涼大師在此地註的是「無不樂見」,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歡喜看到你,所以叫「喜眼」。這個名號我們要記住,我們要以「喜眼觀世」,在佛門裡面非常非常重視。在中國,只要是佛教道場,一進山門,第一個就是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是喜眼觀世。示現的肚皮很大,教我們要一切包容,不要計較,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切包容,「喜眼觀世」。你所得到的回報,也是一切眾生歡喜你。無論辦什麼事情,很容易辦成功,幫助的人太多了。

  佛家所說的「常生歡喜心」,歡喜對我們身體是最好的滋養,古人所講的「憂能使人老」,那歡喜就使人年輕,不會老化,不需要去吃什麼補品。那些補品是愈補愈糟糕,愈補毛病愈多,它起副作用。所以我們要把自己身心調整,用什麼調整?智慧調整、真誠調整、清淨調整、歡喜調整,你身心自然健康,不會老化。這是我們學佛,可以說是最淺顯的收穫,我們得到這個利益。這是學佛最低的利益,我們要能得到:身心愉快,不容易衰老,也不會生病。修行真正的因,就是這個地方的「喜眼觀世」,「廣大清淨」。

  清涼末後跟我們講「悲為德相」,大慈大悲,「觀察普喜」。這一點很難做到,這是自己真正的修養。我們為什麼很難做到?心不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很難做到。離分別執著,就不難做到了。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就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修什麼?修清淨、修平等。什麼叫「清淨」?不起貪瞋,不起好惡,你的心就清淨了。怎樣修平等?不生高下,我們的心就平等了。總以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就決定不會平等,佛心平等。在十法界業因裡頭,第一個因素,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所以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去修平等心,這個是修佛道。換句話說,以清淨平等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是修佛道。以六度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菩薩心。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曉得怎樣去修學。

  這些夜神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不是真的夜神,真的夜神哪有資格參加華嚴法會?華嚴會上最低身分都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夠參加這個法會。所以這上面所有的這些人,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就是多元文化,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形像,要以我們現在來說,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都能在華藏世界共存共榮,這不就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嗎?所以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非常適合於現代社會,適合於現代的世界。人人都能夠讀《華嚴》,人人都能夠學《華嚴》,我們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心地都是清淨平等,能夠與一切人、一切族群、一切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決定不破壞別人的文化。這裡面各種這些神類,我們都分得清清楚楚,他並沒破壞;夜神有夜神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生活方式;晝神有晝神的文化,有晝神的生活方式。能夠在一起,又互相不破壞,這才能共存共榮。絕對不可以說,「只有我的,你們都不行,你們一定要跟我走」,這就難了。所以《華嚴》展現的是多采多姿,共存共榮而不破壞,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這樣才能得到一切眾生歡喜接受。

  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各個都第一,沒有第二。佛是第一,夜神也第一,晝神也第一,前面我們看到的山神、樹神,各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才平等。佛第一,菩薩第二,就不平等,這個世界就不安定、不太平;各個都第一。宗教,每一個宗教都第一,我們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伊斯蘭教也第一,大家就和睦共處。如果有第一、第二、第三,那一定要打架,決定不能有和平,各個都第一。佛經第一,《古蘭經》也第一,基督教《聖經》也第一,各個都第一,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舉個比喻說,我們這個身體,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就像我們身體不同的器官,一定是各個第一,沒有第二的。我們眼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各個都第一,身體健康。總不能說,眼是第一,耳第二,鼻第三,這個人生病了。不同的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一樣,我們眼是佛教,耳是基督教,鼻是伊斯蘭教,只有我這個眼第一,耳、鼻都第二,這個人不生病嗎?所以世間不平,社會生病了,世間生病了,跟我們一個人一樣。人每個器官都第一,身體健康;社會每一個族群、每一個宗教都第一,社會健康,世間健康。懂得這個道理,你才能懂得《華嚴經》,《華嚴經》就是闡明這個大道理。然後你才真正能用「喜眼觀世」,「清淨可愛」,從這個地方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契入一真法界。這個「解脫」就是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0:29:58)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0:29: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64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