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9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九二卷)  2001/2/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92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晝神偈頌第九首:

  【眾生暗覆淪永夕,佛為說法大開曉,皆使得樂除眾苦,大善光神入此門。】

  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善根光照主晝神,他修學的法門是「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脫門」。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說明,「眾生暗於多欲,故沉淪長夜」。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眾生講經說法,做種種的開導,這裡頭特別提出了一句話:「喜足為先」,這句話我們要非常非常的重視。「喜足智俱,是功德力」,才能夠令眾生離苦得樂。我們今天看偈頌,菩薩的修學報告。

  第一句『眾生暗覆淪永夕』,「暗」就是無明、愚痴。煩惱裡面最嚴重的就是這個問題,所謂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最不容易斷。戒、定可以能斷見思、塵沙,唯有智慧才能破無明煩惱,所以佛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學。戒學能幫助我們伏斷見思煩惱,不能夠滅斷,伏斷,使一切眾生雖然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戒學有這樣的功德。定學能斷見思煩惱,能伏塵沙煩惱;諸位要知道,能伏不能斷,這是定學。到從定開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能斷塵沙煩惱,能斷無明煩惱。可是無明煩惱,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有四十一品,那就看開的智慧大小。你開的是小慧,斷的品位少,必須到大徹大悟,究竟圓滿的智慧現前,才能把無明煩惱斷盡。經上常常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必須得「金剛智」現前,才能破最後一分煩惱,一分無明,成無上正等正覺。這些道理我們都應該要懂得、要很清楚,然後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修戒定慧三學。持戒、修定、開慧有什麼好處,自己清楚,自己明瞭。

  眾生戒定慧三學都沒有,這個麻煩就大了。不但是一切凡夫這三學沒有,把戒學變成了見思煩惱,把定學變成了塵沙煩惱,把慧學變成了無明煩惱,於是就永遠墮落在無明裡頭,永遠沉淪在六道裡面。「永夕」是講六道輪迴,如果嚴格的來說,的指三惡道,淪落在三途。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得人身,甚至於得天身,正是《地藏經》上所描繪的,是從地獄裡頭出來度假的,沒有幾天又回去了。六道眾生肯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明白。

  眾生之苦都是從愚暗而來的,佛怎樣幫助眾生?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世間、示現在九法界,為眾生說法,幫助眾生覺悟而已。我們今天學佛,懂不懂佛的意思?能不能依教修行?真正要是明白了,決定要依戒定慧,要破貪瞋痴。經論上說得好,貪心是餓鬼,人有貪心,貪而無厭,這鬼道;貪心是鬼心,瞋恚心是地獄心,愚痴是畜生心。如果我們貪瞋痴還是這麼嚴重,我們就曉得來生到哪裡去?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進去容易,出來可就難了。所以佛菩薩慈悲,為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真相,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苦從迷惑顛倒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大徹大悟來的。由此我們就能夠深深的體會到,世出世間法第一樁好事、無比殊勝的好事,是什麼事情?幫助眾生覺悟,這是好事。

  用什麼方式來幫助眾生覺悟?方式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殊勝的、最方便的是師道,所以這些諸佛菩薩選擇的方式都選擇作師,示現成佛,我們稱佛為「本師」;換句話說,他用教學的方式,用教育的方式,他不用別的。這是最主要的,用教育,我們今天稱佛教為「佛陀教育」。儒家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修學弘法,首先從正名下功夫,「佛陀教育」。過去說佛教,大家懂得這個意思,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現在講佛教,一般人迷惑了,說佛教就想到,那是宗教,那是迷信;這是現代人跟過去人,對於佛法的認知有了很大的不同。

  幫助眾生,利益眾生,一定要應機說法。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為眾生講經說法,要有這個時代的解釋,我們解釋用的詞彙不一樣,意思沒有變,這就正確了;決不能把佛的意思講錯。佛教導我們,我們展開經卷,一定要曉得「佛是教我的,不是教別人」,我們要明白這一層道理。教我的,我就得認真好好的學;不是教別人的,別人認不認真與我不相干。所以自己要想成就,首先要肯定三藏十二部是諸佛菩薩教導我的,我要發心作佛弟子,我要發願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別人學不學與我不相干。這樣你才能真正做到,像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學佛而不能成就,就是這個地方觀念顛倒了,「佛是教你的,不是教我的」;天天責備別人,「你破戒了,你犯戒了」,完全沒有想到自己,起心動念都是找別人麻煩,這樣造了一身的罪業,最後的結果三途輪轉去。虧還是自己吃,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諸佛菩薩,說實在話,無處不現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形,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佛菩薩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大經裡頭常說,諸佛菩薩無有法可說,看眾生的毛病,看眾生的習氣,無非是對治而已。眾生沒有毛病、沒有習氣,佛菩薩一句話都沒有。我們知道這個原則,讀經才能看得出意思。

  我們看了這一首偈頌,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我們自己愚痴,沒有智慧,在日常生活當中,依舊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順自己意思的起貪愛心,不順自己意思的起瞋恚心,千萬不要認為起心動念是小事,微不足道,而不知道起心動念雖然是微小,積小惡就成大惡。真正修行人,會修行的人,我們在經論裡常常讀到,他們知道「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起心動念。《十善業道經》一開頭,佛囑咐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就是從根本修;起心動念不能有一分一毫的不善夾雜在其中。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決定沒有吝法,真正是從一開端就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教導我們要怎樣才能成就,要怎樣才能抓到根本,這是我們應當要努力修學的。

  第二句,這就是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得多了,現在在中國把它編輯起來,我們稱之為《大藏經》,總共有一萬多卷。這些教誨是佛當年在世教化一切眾生的,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習氣不相同、愛好不相同,煩惱也不相同,所以世尊為我們開八萬四千法門,為我們開無量法門。我們是不是統統都要學?不需要,只要在這裡面選擇一門就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就成功了。無論哪一個法門,總而言之,無非是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斷煩惱、斷習氣,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這就是一切經論的教誨。可是我們在四弘誓願裡面有讀到,「法門無量誓願學」,怎麼要教我學一門?佛說的話沒錯,就怕我們自己把它解錯了。所以開經偈裡頭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把如來的意思解錯了。這一句很難得,非常重要。

  一門深入它的功用在斷煩惱,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恢復我們的本性。明心見性要一門深入,兩個法門決定做不到,要一門深入。等到見性之後,智慧開了,德能現前,這個時候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四弘誓願,這是第三句,前面一句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統統都斷掉了,才能夠廣學多聞。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第二句,斷煩惱的,我們今天講自度。不能自度而想度他,佛經裡頭常說「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一定要先度自己,然後才能度眾生。度自己一定要一門深入。什麼時候才能廣學多聞?智慧開了,在禪宗裡面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我們教下講「大開圓解」,在淨土念佛人來講「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你才有資格廣學多聞。

  我們看佛書裡面記載的,龍樹菩薩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全都念完了,三個月的時間!那個分量比我們現在的《大藏經》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佛法在古代交通不方便,流傳到中國非常艱難,所以流傳到中國是少分,多分都沒有能夠傳到中國來。龍樹菩薩在三個月就把這個課程完成了,什麼原因?開悟了。龍樹是初地菩薩,就算是別教初地菩薩,也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才有資格廣學多聞。我們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所以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經教,還是不能夠通達;不但不能通達,愈研究疑惑愈多、爭論愈多、煩惱愈多,習氣加重了,這是不善學。

  所以才知道修學的方法非常重要,就是在一切經裡頭,你只選一門,一門深入。這一部經你有能力讀誦,這個誦是背誦,你能讀能背;這還不夠,還要通達義理,經裡頭講的道理要明白、要清楚;然後把這些道理、教誨,完全落實到自己的心行,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你這一部經得受用了。得受用的淺深廣狹完全在自己的功夫,到一定的深度、一定的廣度就開悟了,到那個時候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教,你都能夠觸類旁通,一接觸就明白、就通達了,所以很好學,很容易學。龍樹菩薩給我們做了示範,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東西全部都學完了,他一接觸就通達。我們今天接觸,天天都探討,還是不通達,原因在哪裡我們自己要曉得,一定要把自己這個因素消除。消除的方法就是一門深入,經不論大小、不論淺深,選擇一部,一生都不改。依照這三個步驟:讀誦、深解(經上講「深解義趣」)、奉行(依教奉行),然後就能證果。證果就是一切都通達,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通達,證果。那個時候就離苦得樂,所以『皆使得樂除眾苦』。大善光神就是善根光照主晝神,他就從這個法門開悟的、證果的,從這個法門證得圓滿的佛果,無上菩提。

  我們初學千萬不能誤會,哪個經是大經、哪個經深、哪個經淺、哪個經小,實際上告訴諸位,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沒有大小,也沒有淺深,豈不聞《金剛經》上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不算長,一部《般若心經》不算短,兩個是一樣的。我們眾生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看起來好像不一樣,其實一樣的。所以從《大方廣》裡面入進去,從兩百六十個字《心經》契入進去,最後達到的境界完全相同。理事我們都要懂,你真正通達明白,你選擇一部你就會專了,就不會被別人境界所轉。我學《心經》,人家學《華嚴》,那個人學《法華》,都讚歎他,小看了我;你會生煩惱,你會生妄想分別執著。你真正通達明白了,不會,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他從那部經一門深入,我從這部經一門深入,入到一定的程度大家完全一樣。

  《心經》文字雖然少,義理很深,我們早晨講的《十善業道經》比較淺;其實「比較淺」,還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仔細的看,《十善業道經》跟《華嚴》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十善業道修到圓滿了,就是無上菩提,就是圓教的佛果,《華嚴經》修滿了,也是無上菩提,也是圓滿佛果,有什麼兩樣?關鍵是在一門深入,你入得不深不行。正因為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佛法才說,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十善業道經》通了,《華嚴》哪有不通的道理?展開《華嚴》不通,《十善業道》沒通;展開《法華》不通,《十善業道》也不通;就這麼回事情而已,我們必須要曉得。再看末後這首:

  【如來福量同虛空,世間眾福悉從生,凡有所作無空過,如是解脫華纓得。】

  這是妙華瓔珞主晝神,他得的是「聲稱普聞,眾生見者皆獲益解脫門」。清涼註解裡頭講,「有覺德行,故名稱普聞。既福廣名高,故不虛其益」。我們要怎樣學習?經文一開端,不用「諸佛」用「如來」,前面偈頌裡面,第一句開端,我們看到佛放光、佛雨法、佛為說法,這個地方不用「佛」用「如來」,換一個名稱,意思就不同。說「佛」多半是從相上講的,說「如來」則是從性上講的。說「佛」我們不是佛,說「如來」我們大家統統都是如來,從性上講生佛不二。諸佛在果地上,他的福量確實同虛空法界,我們常常念「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如來的福量,是我們自性本具的。

  我們自己的心跟佛的心,我們的量跟佛的量,沒有差別,完全相同,都是包虛空法界。我們現在心量為什麼這麼小?這是迷了,迷了真心,迷了本性。迷了之後,這才生起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的心量變小;其實心量還是那麼大,決定沒有變小。起了這些煩惱之後,最麻煩的形成了自私自利,這就壞了。變成自私自利,永劫輪迴,你就沒有辦法超越了,真的叫死在輪迴裡頭。什麼時候你能超越輪迴?哪一天覺悟,把自私自利放下,你就超越輪迴。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經論裡面所講的,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什麼原因?阿羅漢無我。我們凡夫有我,有我是輪迴的根;無我才能超越三界。《金剛經》上一再提示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真的。你能破四相,四相無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功夫再深,連四見都沒有,這四種念頭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恭喜你,你超越十法界了。四相是執著,四見是分別,所以依《金剛經》修學,可以出十法界,可以證得一真法界。這就證明我們的福量確確實實同虛空法界,這是我們的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世間眾福悉從生』。這一句是說,諸佛如來為了幫助苦難眾生,示現在世間,這個「世間」是講十法界,示現在十法界裡面,這些人都有大智慧、都有大福報。他這些智慧福報從哪裡來的?都是從自性本具所生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可是我們今天自性迷了,迷得太久了,性德雖然具足,如果沒有修德,性德不能現前,得不到受用,還是要受苦受難,這是我們現前的狀況。因此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為我們表演,表演什麼?表演修德;教導我們,我們要修,性修不二,自自然然起感應道交。所以明理的人心地清淨,他省事,他沒有煩惱,他只知道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至於福報不福報完全不放在心上。他懂理,「你命裡頭有福,這個福報別人搶不去的;你命裡頭沒有福,人家給你的福報,你也享不到」,所以何必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放在心上,你就迷了,你不覺悟,你不是學佛,你是在學魔。魔就是把這些拉拉雜雜東西都放在心上;佛,這些拉雜東西全部放下,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絕不在乎。

  菩薩要示現做一個商主,他做生意就好自在,賺了錢他也不會有歡喜心,賠了錢他也不生一點煩惱,被人坑了,被人騙了,歡歡喜喜。為什麼?後面有大福報來。怎麼知道有大福報來?因為「福量同虛空」,他會有大福報來。所以有去有來,沒有去,怎麼會有來?

  往年我們有一位校友到大陸去探親,帶了很多禮物,聽說大陸同胞喜歡黃金,就買了很多戒子、項鍊、手鐲,買了很多,帶到大陸去準備送給親戚朋友。進入大陸之後,不多久,好像是在車上被一個扒手扒去,全部都丟光了。他也不生煩惱,「我送給那些人,跟送給小偷,沒有兩樣,反正都是送人的」,心開意解,他不生煩惱。親戚朋友是同胞,那些小偷們也是同胞,給哪個不都一樣嗎?念頭一轉,這個心多麼自在,這叫福量。如果斤斤計較,「這是我的家親眷屬,那不是我的同胞」,你就煩惱了;煩惱,也追不回來。所以學佛的人念頭一轉,多麼自在!

  何況我們學佛的人都相信因果報應,因果通三世,「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造作業因定的。真的是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你真正通達明瞭事實真相,你才知道這個世間,人要想佔人的便宜,沒這回事情;說哪個人吃了虧,也沒有這個事情,不可能。這一生我佔他的便宜,來生他佔我的便宜,還掉了,抵消掉了;這一生他吃了虧,來生我要吃虧。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我們的心平靜了,我們才真正懂得怎樣生活,怎樣處事待人接物。要與性德相應,萬萬不可以與自己的煩惱習氣相應;與自己煩惱習氣,那「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真正通達明白了,這個人才不會造業,才不會造罪。

  過去生中所造的,在這一生當中把它消掉,消業障,不再造業。還造作罪業的那些人,對於佛講的道理他沒有懂;雖然學佛,依舊是迷惑顛倒;雖然天天讀經,經裡頭講的理論教誨,他完全不能夠領會;我們一般講,是業障太重了。對於這些人,我們要同情他,要原諒他,還要幫助他。業障稍稍消除,他就肯回頭,歡喜回頭。所以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總得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

  福報決定要給眾生去享,不要自己去享受,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福報一味自己去享,幾天就享完了。這個事情跟世法沒有兩樣,世間人儲蓄很艱難,每個月賺一點錢,在裡頭提出一點儲蓄,儲蓄了幾十年,才有一個可觀的數目;如果拿去花天酒地,不到一個月就花光了;如果去賭博,恐怕幾分鐘就花光了,我們看得太多了。早年我們在台北,西門町那邊有個西瓜大王,聽說是發了大財,以後兒子長大,聽說賭博一晚上輸光了,全部財產輸盡了;對方還不錯,給他一百萬安家費,讓你還能活得下去。老子幾十年的積蓄,他一晚上就把它花光。佛跟我們講,我們的福報也是如此,福報要積功累德。要知道節儉是真正的享福,我們看孔老夫子,學生對老師的讚歎,老師的德行,學生們公認的五種德行:「溫、良、恭、儉、讓」,節儉、忍讓;佛菩薩就更不必說,諸佛菩薩的示現,物質生活都相當清苦,一絲毫奢侈都沒有,所以他福報享受不盡。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它的來源,一個是性德,一個是修德;雖有性德,沒有修德,你的智慧福德不能現前,必須要有修德。

  『凡有所作無空過』,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牢牢的記住。「凡有所作」,包括我們今天所說的,每天、每一個時辰都不空過。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在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要幫助別人,首先自己要做一個好樣子。起心動念,這個「念」是正念,不是邪念,言語是正語,行為是正行,佛家講的「八正道」,不可須臾離開的,念茲在茲,這就是自行化他。人見不到的地方,鬼神見到,我們幫助眾生,不僅僅限於人道,九法界眾生都是我們幫助的對象,所以人看不見,鬼神看得見。所謂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怎麼能做虧心事?怎麼能以為人不知?這種念頭實在講是真正的自欺欺人,他不能成就。能成就的人,完全透明的,沒有一絲毫隱蔽。

  有一年,我在美國邁阿密講經,就是講《認識佛教》,現在流通的小冊子。聽眾裡面有幾位,用中國的話來說特異功能的人,我們一般講有天眼通的人,有兩、三個,美國人。我去講經帶了一些結緣的書去,這書裡頭有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的註解,帶了幾十本過去,跟大家結緣。前面有一張照片,就是這一張,夏蓮居老居士這張照片,這幾個特異功能人一看這個照片非常驚訝,他說:這個人身體是透明的。我們看不出來,他從照片上看,這個人身體透明的。我們凡人身體是污染的,不透明。這個人身體透明的,透明表示什麼?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貪瞋痴慢;人心透明的,身透明的。這些外國人跟夏老,不但沒有見過面,聽也沒聽說過,他知道「這個人已經不在世了」,說得都非常清楚,說得很準確。

  我們的心被污染了,一定要懂得恢復清淨心,決定不可以做虧心事,一般世間人講要憑良心做事,我們就不空過。起心動念皆善念,都是為眾生,都是為社會,決不為自己,決不為自己小團體的利益,要為天下國家的利益,不能為小團體。要放眼世界,念念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整個世界的大社會安定,人民都能夠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佛陀教育目的就達到了。佛教的目的是離苦得樂,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前面講苦從迷惑顛倒、造作惡業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大徹大悟、修善積德來的。我們今天明白了,念念當中要斷惡。所以從根本修,把惡的念頭斷掉,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個惡念。別人以惡念對我,可以,他沒覺悟;我再要以惡念對別人,我錯了,我又迷了。也許說這樣你不是吃了虧嗎?是的,你們眼睛看到是吃虧,可是我的眼睛看到我佔大便宜了。為什麼?你將來還搞六道輪迴,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佔大便宜。所以古人說「吃虧是福」,這個地方你不肯吃虧,那好,你繼續搞六道輪迴,你錯了。這裡肯吃虧、肯捨、肯放下,你們慢慢去搞,我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這個道理要懂、要明白,然後無論吃虧上當,我們都得大歡喜、都得大自在,一絲毫掛礙都沒有,這是佛法講「解脫」。

  我們從這部經讀到這個地方,每一位菩薩得的法門,最後三個字「解脫門」,我們才能真正得到解脫。不肯吃虧,不肯上當,不肯讓別人佔自己的便宜,你永遠不得解脫。解脫是對輪迴講的,廣義是對十法界講的,你沒有辦法脫離輪迴,你沒有辦法脫離十法界。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結解開,你就脫離了,一絲毫的憂慮牽掛都沒有,這是真心,這是本性現前。凡是有牽掛,還有憂慮,這是凡情、俗情,脫離不了六道輪迴。

  第三句「凡有所作」,「所作」裡頭包括念頭,這是意的所作;言語,口的所作;身體、動作是身的所作。你所作的行為總不外乎身口意,三業要清淨,三業要純正,你就沒有空過了。在我們今天這個境界裡頭來說,我們沒有覺悟,這都是事實。沒有覺悟的人,要想一切造作不空過,決定隨順佛陀教誨,依教奉行。到自己哪一天明心見性,徹底覺悟,你的性德自然流露,自自然然沒有過失。所以在我們的分上,只有隨順佛陀教誨,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我想怎麼樣,我以為怎麼樣,這就壞了。為什麼?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總怕在這個世間吃了虧,總怕別人佔了我的便宜。這個思惟是六道的思惟,哪裡能出得了三界?

  由此可知,「放下」這兩個字說得容易,真正做到不容易。你還有這個意念,你沒有放下,這是三界六道的根。這個根,你不能放下,你不能拔除,你在佛法裡面修學成就有限,充其量修一點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恭惟你的,為什麼?很可能你的福報是在餓鬼、畜生道裡面享受。畜生道享福,這個太普遍了,諸位稍微留心,人家養的寵物,畜生道享福的。我們願不願意來生被人家當寵物去養?願不願意來生作鬼神受人家去祭拜?那是鬼道裡面享福的,這個錯了。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這事情麻煩大了!

  佛在此地,這是很高的警惕,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能犯過失。標準就是十善業道,起心動念立刻就要想到,我與佛的教誨相應不相應,就是與十善相應不相應?如果與十善不相應,那就是十惡。佛講的標準簡單,容易記,能夠記得很牢,才能產生效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立刻就想到這個標準,就可以跟這個標準核對一下,我們的念頭是善還是惡?我的言語是善還是惡?我的行為是善還是惡?念念都要依靠這個標準,這叫依教奉行,這是真正從根本修。

  諸位果然明白,果然懂得,你不妨試驗試驗,三個月就有很明顯的效果。做三個月的功夫,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就是你的思想言行與十善相應,與十惡相背,三個月之後,你的相貌變了,你的體質變了。為什麼?相隨心轉;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它真有效果。你不肯真正修,天天在研究經教、在討論經教、在講解經教,不能把經教教誨落實在生活上,那還是沒有用;換句話說,你該墮落還是墮落,該輪迴還是搞輪迴,不能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一定要落實。

  『如是解脫華纓得』,妙華瓔珞主晝神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做給我們看的,他得到了。他將他的修學成果給我們做出報告,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一心念佛,這是主修、正修,菩薩提供種種的教誨,都給我們做助修,正助雙修,我們這一生決定得成就。主晝神這一章到此地介紹完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0:29:41)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0:29:4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64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