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9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九一卷)  2001/2/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91

  請掀開經本,主晝神偈頌第七首看起:

  【十力應現遍世間,十方法界悉無餘,體性非無亦非有,此觀方神之所入。】

  在前面長行文裡面我們讀到,第七尊是「觀方普現主晝神」,他所得的法是「十方法界差別身解脫門」。前面曾經跟諸位研究過,清涼大師在這個法門有比較詳細的解釋。諸佛如來對於九法界眾生所現之身相,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無論是法身、報身、應化身,俱不可思議,所以用「雲」這一個現象來形容。佛經裡面這個字用得很多,它表的意思,主要的意思,「非有非無」。佛身如是,一切眾生身無不如是,只是我們凡夫沒有法子覺察。佛是證得究竟圓滿的大覺,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事物,他都清楚、都明白,我們稱他作佛。而我們凡夫,對於這些事實真相迷惑顛倒,我們不明白、不清楚。明瞭的人,他能隨緣。所以「隨緣」這兩個字不容易!唯有究竟圓滿真實的智慧才是隨緣;沒有智慧的人,他是隨順煩惱,他哪裡叫隨緣?隨順煩惱,那就是造業;造業就決定要受果報。所以一切眾生身是業報身,是隨順煩惱習氣而感得的業報身,跟諸佛菩薩不一樣。諸佛菩薩沒有煩惱習氣,他完全隨順真實智慧,所以現身作物就叫做隨緣。

  偈頌第一句:『十力應現遍世間』。「十力」就是指如來,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這在前面講過幾遍了,凡夫所沒有的。「應現遍世間」,著重在「遍」字,確確實實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下面講『十方法界悉無餘』。既然諸佛如來無時無處不現身,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就好像晴天太陽遍照大地,躲在屋子裡面的人見不到;不是陽光不照,是你自己不肯被它照,要找個地方隱藏起來。它還是在照你,你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諸佛菩薩永恆的在護念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可惜的是眾生迷惑顛倒,不知道感恩報德,不知道!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造作無量無邊罪業。

  「十法界」,十法界是眾生業力變現出來的。佛只有一法界,叫一真法界。覺悟,十法界是一真法界;迷了,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他幫助我們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從十法界返璞歸真,我們也像他一樣覺悟明白了,回歸到一真法界。

  第三句是菩薩修學的重點,『體性非無亦非有』。從體上說,從性上說,有無都說不上,有無是兩邊。正是惠能大師答覆印宗的話,「有無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六祖這幾句話的意思,我們能懂嗎?二法就不是佛法,我們先要把「佛法」這兩個字的定義搞清楚,佛是覺的意思。「二法不是佛法」,這個意思說穿了,就是二法是不覺,不是覺悟;覺悟裡頭沒有二法,只要有二法你就不覺。不覺就是迷,迷了才有二;悟了,一也不可得,何況二?一法尚且不可得,哪來的二?所以祖師講的佛法就是覺法;不是佛法,那就是迷,就是不覺法。

  一切法的體性都是「非有非無」,所以佛家講「萬法皆空,五蘊非有」,就是這個意思。人要契入這個境界,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不要講入這個甚深境界,最近我們淨宗學會,將《了凡四訓》的連續劇兩片光碟,拷貝了很大的數量,在海內外廣泛的與大眾結緣。兩片時間很短,我大量的製作贈送,目的是勸初學的同修把它當作功課來做。每天看一遍,連續不斷的看一年,看上三百六十遍,你的印象就深刻,你才能談得上修行。起心動念,《了凡四訓》裡怎麼說的?這就是我們佛家常講提得起觀照功夫,不至於起心動念就迷了,就離開這個標準。

  前幾天香港同修打電話跟我連繫,說香港有一位居士,他是個律師,這兩、三年當中,他將我過去講經的講記,《無量壽經講記》我們印出來的有四本,這麼厚的本子四本,他從頭到尾看過六遍。現在在香港他常常講,一個星期要講兩、三次,講了一年,效果非常好。聽眾都是律師、大專學生,高級的知識分子,他講得很成功。他非常感慨的跟大家說了一句話,他說:在淨空法師這裡頭,只得到一樣真東西。這真東西是什麼?就是我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說:我從這一句話裡頭,得到真正的利益。過去他們都學佛,走很多道場,親近很多法師,搞了十幾二十年,香港人講的蒙查查(糊裡糊塗)。接觸我之後,他一門深入,這兩、三年有成就了。心定下來,定心能生智慧。所以他也講《了凡四訓》,也講「善財五十三參」,他們沒有地方。我十八號要到香港去,他們這一幫人都會來見我。我們在香港現在有一個道場,我這個道場提供給他們使用,我不在香港的時候就讓他們在這個道場講經。這個讓我們非常歡喜,香港的高級知識分子能夠學佛,我相信有個三年到五年,社會風氣就轉過來了。

  人要覺悟,了凡先生跟雲谷禪師兩個在禪堂坐上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這什麼原因?他知道人都有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妄想有什麼用?所以才不打妄想。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知道自己一生的命運。我過去讀《了凡四訓》,我說了凡先生是標準凡夫,我們這個凡夫都不夠標準,他是個標準凡夫,心那麼樣清淨。標準凡夫是法器,能夠接受大法的薰陶,就看他的緣分了。他緣分不錯,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了他一套,他命運轉過來了。雲谷禪師教他的是小道不是大道,所以他的緣並不是很殊勝。要是遇到更高明的祖師大德,他就作佛作祖去了,哪裡去當個縣長?這就應了善導大師所說的,善導大師是講:西方淨土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我們同樣可以應用得上,都在遇緣不同。雲谷大師教他念「準提咒」,他要遇到印光大師,我就曉得印光大師一定教他念「阿彌陀佛」,遇緣不同。所以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他的看法想法、說法作法,自然就變了。我們看到了凡先生是個非常明顯的例子,他變了。他得到的是人天小果,斷惡修善,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佛法的角度上來說,了凡先生這一套方法值得提倡。印光大師一生不遺餘力的提倡,有道理,為什麼?若是遇到高明的大法,絕對不是現前社會多數人能夠接受的;換句話說,得利益的人少,不得利益的人多。了凡先生示現的人天小果,是世間多數人所希求的,所以這個法提出來得利益的人多。能夠從這個利益再把它向上提升,這是好事。所以印祖一生極力提倡,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學佛頭一個就要肯定,因果報應是真理、是事實,誰都不能推翻。《華嚴經》,古來祖師大德判教,講「五周因果」;《法華經》,祖師大德說「一乘因果」。所以我們這才能真正體會得,佛法因緣生。既是因緣生,就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上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法,法要捨,為什麼要捨?因緣生的。凡是因緣生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要捨。捨不是不要,我們還是要它,捨是什麼?絕不執著它,絕不可以被佛法拘束,那就錯了。佛法確實不拘束人,可是很多人被佛法拘束,這就是所謂「死在教下」,被經教所轉,錯了。

  《壇經》裡面講,法達禪師學《法華經》,讀《法華》三千遍。《法華經》我們知道分量很長,大概讀一遍要一天,三千遍就是十年。十年讀《法華經》不開悟,什麼原因?被《法華經》所轉,就死在《法華經》中。所以表現的是傲慢,現在人所講的值得驕傲。他讀了三千遍《法華經》,用了十年功夫,值得驕傲,這就錯了。經過六祖把他一點醒,他覺悟了;過去都被《法華》轉,今天能轉《法華》了。你有能力轉《法華》,你才通。過去為什麼被《法華》轉,轉不了《法華》?分別執著,所以境界轉不過來。現在何以能轉?把分別執著放下。於是再讀《法華經》,經是自性流露的,你才能轉《法華》。過去沒有見性,《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永遠被釋迦牟尼佛牽著鼻子走,你沒有辦法轉動。

  讀經研教,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原則重要。「離言說相」,我們不是不聽經,聽經,聽經絕不執著言語文字,這叫離相;「離名字相」,佛經裡面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我們懂得它的意思,不執著它,你才能活用,你執著它就死在裡頭;「離心緣相」,絕不思考經裡頭的意思,為什麼?思是妄想,妄想哪裡能解如來真實義?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才懂得佛講的意思,所謂是「一聞千悟」。這種人不多,是少數,這種人可貴,這種人是人天眼目,他必定能夠覺悟眾生。

  覺悟眾生就是佛家常講的普度眾生,他用什麼方法普度?修己即是度人,把自己修好了就是普度眾生。自己修好,給眾生做個榜樣、做個模範。眾生天天在看,雖然現在不覺悟,看上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忽然覺悟了,這個我們在古籍裡面看到很多。《金剛經》在序分裡面所說的,須菩提尊者還不是天天跟著釋迦牟尼佛,聽經學道。每天跟著釋迦牟尼佛在一起生活,天天出去托缽,般若會上他豁然開悟了,看出每天世尊生活行誼的妙處,他看出來了。以前沒有看出來,看出來才讚歎:「希有世尊」,什麼希有?這生活方式。所以遲早會有人發現,會有人看出來,這就是「修己即是度人」。自己不修,想度別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的。

  自己修持,也有不少人錯會意思的,那個不要去管他。世尊在世,哪些人錯會了佛的意思?提婆達多錯會了,六群比丘錯會了。佛沒有向他們辯白,沒有向他們解釋,為什麼?沒有辯白的必要,也沒有解釋的必要。你這一生誤會沒有關係,佛度眾生時劫長遠,生生世世,等到你哪一生業障消除了,你又遇到佛菩薩,你就不至於毀謗。再過一段時期,你就產生信心,就發生歡喜心。這就說明眾生修行成佛,為什麼要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要無量劫?為什麼不能一生成就?這些話的答案,真的是《觀經》裡面善導大師所講的,「總在遇緣不同」。

  善財童子遇的緣最殊勝,所接觸到的都是一流的善知識,他一生成就。我們一般凡夫沒有那麼樣的好運,遇到都不是一流的善知識,所以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困惑、許多疑慮、許多煩惱、許多障礙,道理都在此地。這樁事情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每一個人運氣不一樣。我在年輕學佛的時候,可以說運氣很好,接觸到都是真正的好老師,佛家講的善知識,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要親近一個老師也是多方打聽,這個人果然是被社會大眾尊敬、讚歎、仰慕,大概這個人不錯,我就想辦法跟他親近。在親近之後,他再介紹老師給我們,我們想學那一種,他給我們介紹,都是真善知識。所以我初學佛的時候,在台北市,我常常往來的這些名教授有十幾位,都是他們彼此互相介紹,真正是當時社會第一流的學者。我們親近他,多聽聽他們講話,增長我們的知識、增長我們的見識、增長我們的學問,求學要這個求法,決不是隨隨便便就去親近人。《楞嚴經》上講我們現在的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隨隨便便去親近,對自己有傷害。最低程度的傷害是浪費我們的時間精力,破壞了我們的信心,障礙了我們的道業,這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常常聽到的。原因在什麼地方?最初選擇老師的時候不慎重,太粗心大意。縱然自己善根深厚,以後會回頭,也浪費不少年的大好光陰。

  這是從我們這一句經文裡面,「體性非無亦非有」,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是例外的。佛在《金剛經》上,末後總結用了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這一句的註解,沒有一法不如是。所以一切法不能執著它有,也不能執著它無。你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妄想,不是事實真相。你分別執著就更錯了,錯上加錯。必須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夠得其真相,然後你才能得其受用。這個受用,佛家講大自在;順境裡面不生貪愛,為什麼?「非有非無」,你不會生貪愛;逆境裡面不生瞋恚。正是徹底通達明瞭,「萬法皆空,了不可得」。

  包括自己的身體,身體也是空寂,也是非有非無。這個身體不能說它無,它有這個形相在;也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剎那生滅,剎那不住,前一秒鐘不是後一秒鐘。這個變化微密,我們粗心大意看不到,不能夠覺察,實實在在是剎那生滅。現在科技發達,每個人都用過照相機,從照相機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剎那生滅」。找速度快的,像速度快的普通是飛機,我們把鏡頭對準飛機,按兩次快門,照到兩張飛機照片,頭一張的飛機絕對不是第二張的飛機,第二張決定不是第一張的。從這裡面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剎那生滅,你所照的是相續相。這就是《金剛經》講的「如露亦如電」,就這個意思。「如露」是講相續相,「如電」是講事實真相,閃電一樣,剎那生滅。所以我們現在迷於相續相,不知道這個相是剎那生滅,根本不存在。既然根本不存在,你還打什麼妄想?所以一切想都叫妄想,決定不是事實。這叫「諸法實相」,用現在的話就是「一切法的真相」。

  這一位主晝神看出來了,看出這個事實真相就叫做見性,諸法實相就是諸法的體性。他契入這個境界,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我們曉得是《華嚴經》上的法身大士。他已經證得這個境界,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法身大士。這是我們從事上來論的,如果從經文上仔細觀察,他還不是法身大士,他是什麼人?他是如來化現的、示現的。因為前面兩句說得很清楚,「十方應現遍世間」,當然法身大士也有這個能力,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他講「十方法界悉無餘」,這三個字就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所以我們肯定他是如來化現。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學習菩薩「正觀法界」。如何正觀?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這個觀察就正,就正確了;如果還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你的觀察就會偏差。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聖賢、豪傑,聖賢、豪傑的差別在哪裡?可以說他們的事業、他們的積功累德,似乎沒有兩樣,都值得當代後世人的景仰讚歎,但是聖賢不是豪傑,豪傑不是聖賢,區別在哪裡?聖賢無我,豪傑有我。用佛家來講,聖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豪傑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他有;雖有,他學聖賢。學聖賢,沒有斷妄想分別執著,稱為豪傑;學聖賢,連妄想分別執著也斷了,他就成聖賢。差別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這一首:

  【眾生流轉險難中,如來哀愍出世間,悉令除滅一切苦,此解脫門悲力住。】

  這是第八尊「大悲威力主晝神」,他的法門是「得救護一切眾生令安樂解脫門」。清涼大師註解不多,但是非常非常重要!「處危者,護之令安;有苦者,救之令樂。」這是菩薩發心,菩薩的事業。我們讀這一首偈頌感慨很深,因為我們現前的世間,這個地球上的眾生,確確實實是『流轉險難中』,有史以來所沒有過的。「險」是危險,「難」是魔難、災難。

  『如來哀愍出世間』,「如來」在哪裡?我們有幸聞到佛法,聞法就要發心,要發心學如來,要發心作如來,這叫真正學佛。「學佛」兩個字不容易,要學佛的存心,要學佛的弘願,要學佛的大行,要學佛救度苦難眾生,這叫學佛。學佛從哪裡學起?從自己本身學起。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說,在這個世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修身修的什麼?把自己的毛病習氣統統修掉,把自己所有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一切錯誤的行為。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身體造作是身的行為,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方面,所以身語意就把所有一切行為統統都包括盡了,我們怎樣修心?怎樣修語?怎樣修行?

  儒家的教學分為四科,第一個是德行,德行著重在修心,第二個科目言語,第三個科目政事,第四文學。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教學沒有一個不重視德行,德行的標準是什麼?根源是什麼?心性,就是前面講的「體性」。與體性相應的是德行,與體性相違背的是惡行。所以聖賢的教育沒有別的,明心見性而已。儒家所講的決不是孔孟的學說,如果我們把它看作這是兩個人的學說,那我們看錯了;你怎麼樣學,你也不能成聖成賢。孔孟有沒有學說?沒有學說。他所說的是什麼?說的是「當人自性」而已,是我們自己的心性。我們沒有見性,他見性了。人身不同,面貌不同,心性相同,一個心性。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他講的是心性,不是個人的思想,不是個人的見解,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

  佛的經典,儒家這些經書,甚至於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典籍,為什麼能夠流傳幾千年,都受到一般大眾的喜愛,原因是什麼?心性之學。展開經卷能與我的心性相應,我們讀起來就喜歡。如果是某一個人的見解、某一個人的思想,我念了之後,跟我的想法看法不一樣,我會排斥,我會拒絕。從心性裡面流出來就不會。由此可知,我們接受神聖的教誨,決不是接受某一個人的,是接受我們自性裡頭的智慧德能,這才能解決問題。違反性德就有險難,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災難?為什麼會有世界末日?說穿了,人心反常,違背性德,背道而馳。所以帶來的結果就是無盡的險難,我們要知道。

  「如來哀愍出世間」,出現在世間。諸佛菩薩、一切宗教裡頭的眾神,他們到世間來幹什麼?來覺悟眾生,來開導眾生,來幫助眾生回頭是岸。不是為別的,就是為這樁事情來的。要幫助別人用什麼方法幫助?教化眾生第一殊勝的就是以身作則,做出一個榜樣來給人看,讓人家看到聽到之後覺悟。所以我們這些年,在國際上許許多多地方弘法,我們打的標題是北師大教授們共同擬的兩句話:「學為人師,身為世範」。這兩句話正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如來示現,如來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本身做起,讓你慢慢觀察,讓你仔細反省,你總有一天會覺悟到,你也就回頭,你才能得真實利益。所以一切都要從本身做起。

  我們是業報到這個世間來的,無量劫來的毛病習氣當然不免,這是正常的現象,無可厚非。從小到大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沒有遇到過真善知識,所以自己不覺悟;總以為自己想的、自己說的、自己做的都是對的,與我的想法作法不合的,那是不對的。每一個人想的不一樣、說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當中矛盾衝突自然就發生。如果這種衝突互不相讓,就變成鬥爭、變成流血、變成戰爭,災難起來了,彼此不能相容。解決這個問題,我常說,不是政治、不是武力,也不是經濟,也不是科學技術,都沒有辦法。解決之道,還是聖賢的教育。唯有聖賢教育,能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明瞭。

  我們自己要真正得到受用,你一定要懂得落實;你如果不能落實,你就得不到真實的受用。所謂落實是什麼?我做到。我聽一句,我就做一句;我懂得兩句,我就做兩句。一句、兩句一生要是能夠奉行,你的受用就不盡,不要多。這些大聖大賢、諸佛菩薩教我們不殺生,我懂得了,我真正做到,這個受用就不可思議。我們才曉得,本性裡頭本具的大慈大悲,從這個地方流露出來了。不但沒有殺生的念頭,更不會有殺生的行為,決不會傷害一切眾生。眾生傷害我可以,我不會傷害一切眾生,什麼原因?我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那些傷害我的人,他沒有明白,他明白了跟我一樣,我們決定不能怪責他。他對我們的傷害,我們覺得是合理的、是正確的,我沒有明白之前我也如此,念念都會有傷害別人的意思。明白之後,沒有了。

  小動物,蚊蟲、螞蟻都不傷害。不但蚊蟲螞蟻,連花草樹木都沒有傷害的心。這個時候境界變了,變成什麼?可以跟這些小動物、花草樹木共存共榮。我居住的環境花草樹木長得特別美、特別茂盛,這個現象就現前,彼此溝通了。像蒼蠅、蚊蟲、螞蟻,你房子裡頭再也找不到,為什麼?我們不傷害牠,牠也不會騷擾我們,彼此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在初學的時候還會有。楊老師告訴我,她聽我講經講到這些地方,她很難相信,她做試驗。家裡面看到廚房裡螞蟻這些東西,她就叫牠,她也不知道叫牠什麼好,她叫牠螞蟻兄弟,她說:螞蟻兄弟,我有我的生活範圍,你有你的生活範圍,你不要來騷擾我,我們決不會傷害你。真的就溝通了,以後慢慢少了,再就找不到了。螞蟻到這個地方來,無非是想找東西吃,我們要預備一點吃的東西放在外面,放在房子外面,要幫助牠,要供應牠,互助合作,牠就不會到房子裡頭來騷擾。偶而好像你買一點新的東西、吃的東西,螞蟻也到這裡來,「你們有新奇東西」,牠也來看看,看看有些什麼東西。把牠當朋友看待,決定不能夠傷害牠。牠喜歡,盯著不走,切一塊拿出去,「這一塊供養你」,分一塊給牠,果然有效。

  這些年,這些感應愈來愈多、愈來愈殊勝,我們的信心具足。我在澳洲圖文巴買了一個小地方,這個地方的螞蟻很多、小蟲很多,螞蟻很大,這麼長,好大的螞蟻,常常看到車開過去輾死很多,我們給牠念經、給牠迴向,把牠埋葬起來。今年,一年之後,我再到那裡去看的時候,螞蟻很少了,跟去年相比,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很稀少。我叫山上的住眾認真努力修行,我說:明年可能就沒有,就看不見了。你們這一年修得不錯,功夫從哪裡看?從環境上看。這些小動物少了,都在戶外活動,房間裡面沒有了,戶外的道路上少了。從前戶外道路上螞蟻成群結隊,現在很少。樹木花草比從前茂盛,你仔細去觀察,好像它們都有笑容、都有歡喜心,所以住在那裡很開心。天時、地利、人和,是自己造的、自己培養的,我們要拿出真誠的愛心,自然能感動天地鬼神。山上有山神、有樹神、有花神、有草木神靈,我們普遍供養,我們在佛堂裡都給祂立牌位。我們共同大家在一起生活,我們是一家人,非常親切。

  我們山上過去只住兩個人,悟謙法師跟劉居士兩個人。去年有一個時期,悟謙法師到山下學開車,大概是兩個星期,學開車、學駕駛,山上只有劉居士一個人。一個人住在那個荒山,附近鄰居都很少、都很遠,你叫沒有人答應的,聽不見的,所以她也害怕。人害怕,就認真念佛,就特別誠心,她就有感應。她告訴我,有一天,她下午到圖文巴城裡面買東西,買完之後,看看時間還很多,她就去洗頭髮;頭髮洗了之後,回來的時候天黑了,她說:天很黑很黑,真的是什麼都看不見。回去之後,開車開了很久找不到家。我們那裡有一條小路,確實很容易就開過,不小心就過去了。結果她一想,「不對,時間這麼長還沒有開到」,就回頭,回頭再走。慢慢的開,仔細看,忽然看到了,這個家看到了,家裡面的燈全部都亮了,外面的燈、裡面的燈統統都亮,她非常歡喜,她以為是悟謙師回來了。這個車開回家之後,大門鎖剛剛一打開,燈全部黑掉,沒有人開燈,家裡沒有人;她就知道,這是感應。以後她告訴我,一個人住山上不怕了,有佛菩薩照顧。那個燈是佛菩薩開的,不是人開的,要是沒有房子開燈,她還是找不到家。所以她講確實有護法、有佛菩薩照顧,從此之後,一個人住山上不害怕。就是半年前的事情,真的是有感應。

  所以一定要有愛心,要有真誠心,要有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對人對事對物,這就是修己。修己而後能夠感動天地鬼神,能夠感動這些動物、植物、礦物,能感動!這樣才能夠消除一切苦。不從本身做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都不會有效果,一定要從本身做起。所以救度一切眾生還是從本身做起,諸佛菩薩再來,也要做一個好榜樣。劉居士跟悟謙兩個人住在山上,我沒有去之前,她們已經做到。每天看我們錄像帶,我們講經的錄像帶全部都拿到山上去,每天看八個小時,每天拜三百拜佛,其餘時間工作當中背誦《無量壽經》。山上種了不少樹木花草,每天澆水都要有兩個多小時去照顧,一面澆水,一面背誦《無量壽經》,所以現在人相貌體質統統都轉變了,我看了歡喜。

  人要發憤,人要知道回頭,回頭是岸。悟謙師過去韓館長跟我講,她說:這個人能力很強,精明能幹,一個人可以當五個人用。這是館長對她的評語。可惜就是脾氣不好,不能跟大眾相處。所以在圖書館沒有法子跟大家相處,館長把她調在達拉斯。達拉斯住一段時期,那邊人不歡喜她,館長把她帶到聖荷西。我們離開聖荷西之後,她留在圖書館,圖書館的人也不太喜歡她。以後我就叫她到居士林的念佛堂,居士林的人也不喜歡她,為什麼?一天到晚批評別人,話太多了。不過我已經預先跟居士林的李居士、跟辦公室的同修,大家都說過了,「你們大家要包容一點,心裡有個底子」,但是還是不歡喜她。最後把她調到澳洲淨宗學會,我跟她講:這最後一次了,妳再處不好,我沒有辦法了。澳洲淨宗學會那些人也不歡迎她,都在我面前說閒話。所以我們圖文巴買了一個地方,我說:好吧!妳一個人上山去看房子好了。最後我一想,她的名字不好,館長給她取的「千」,是百千的千,那個千像一把寶劍一樣。我說:這個名字不好,難怪你常常刺人。改掉,上山之後,我就把它改成謙虛的「謙」,我說:妳要學謙虛、學恭敬。她真的改掉了,所以現在很受人歡迎,每一個人看到她,她改了,都讚歎她,都歡喜她。

  人要懂得改過,知道自己毛病。她天天在山上反省,為什麼別人不歡迎?最後她知道了,她做事情太快了,認真負責,速度快,看到別人都不行,所以她就責備別人,常常罵別人,而不曉得自己動作太快了。現在她曉得了,決定不能夠輕易批評別人。妳自己做妳自己的,不要去管別人,妳才能得大眾歡喜、得大眾擁戴,妳將來能夠作領導人。這個人確實可以把她培養出作領導人,只要把毛病習氣改掉,能夠受大眾的歡迎、大眾的擁戴,就行了。辦事情,確實頭腦清楚,精明能幹。所以能夠把毛病改過來、改掉,自己有這個心,就得佛菩薩加持,就得龍天善神保佑。所以這一年多改得很快,改得很有效果,我們跟她接觸都生歡喜心。

  楊老師在此地住過一段時期,到澳洲,她知道我們有個山,她就跑到山上去住。跟悟謙兩個生活了一個星期,回來告訴我,她說:我看不出她一個毛病,我覺得她非常完美;比我還好,一個毛病都沒有。「改過之效」,真能改!自己改了,就能影響別人。所以消災免難從哪裡做起?自己一定要知道,災難從哪裡來的?把業因消除,災難的果報就化解了。

  佛菩薩教我們捨己為人,首先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掉,一切為大眾服務,多做事,少批評。你做了很多好事,替人家服務,但是你批評太多,人家還是不原諒你,還是會罵你的,不能跟你相處。多給人服務,多感化別人。我們從前讀書的時候,學校所講的「身化教育」,這很有道理。我們要真正用功夫,用身的功夫去感化別人,這才對。不要批評別人,不要責備別人;感化別人,你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常常板著一副面孔,責備別人,這不可能的。為什麼?人家不服。所以一定做到謙虛恭敬,念念想到我要給別人做一個好樣子。如果這個形象不好,決定不可以做。要做別人的好樣子,「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樣子才能夠幫助眾生消災免難。這個法門是大悲威力主晝神所修學的,他修成功了,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我們應當向他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0:29:34)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0:29: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64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