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五二卷) 2000/9/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52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迦樓羅王偈頌:
【爾時大速疾力迦樓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迦樓羅眾而說頌言。】
這一段經文是集結經的人,記錄下來說偈的儀式。每一段偈頌前面都有這一段話,所以這一段文我們非常熟悉,念的遍數太多了。它的用意是不斷的提醒我們、不斷的啟示我們,學佛一定要謙虛、要恭敬,即使自己修行證果,證得法身大士的地位,依舊不失恭敬,依舊是這樣的謙虛,不僅菩薩如是,諸佛如來都不例外,所以不斷的在提醒。請看偈頌第一首:
【佛眼廣大無邊際,普見十方諸國土,其中眾生不可量,現大神通悉調伏。】
這是大速疾力迦樓羅王的讚頌,也是他修學心得報告。他所修的法門是「無著無礙眼普觀察眾生界」,這個偈頌裡面所說的與他修行完全相應。從偈頌裡面我們明顯的看到,這一些迦樓羅王都是諸佛菩薩化身的。所以偈頌一開頭,『佛眼廣大無邊際』,前面讀的是迦樓羅王,這個地方看到是佛眼。『普見十方諸國土』,這是見依報;第三句『其中眾生不可量』,這是見正報。依報、正報都是同出於一個根源,這在唯識經論裡面,尤其是《唯識論》裡面說得非常透徹。《華嚴經》也是唯識六經之一,唯識家他們主修的課程是六經十一論,《華嚴》是其中的一部。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感應道交,不但我們誠心誠意的,與諸佛如來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人與一切眾生也都能起感應道交作用。古人所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金石是屬於依報。這說明人真誠到極處,植物、礦物,石頭,都能跟它們起感應道交。這些事在歷史記載裡面有許多的例子,真實不虛。現前我們仔細去觀察,我們生活周邊的環境,只要細心觀察也能夠體會得到。如果要問其中的道理,這個道理的根源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佛經裡面說在有情的分上稱為佛性,在無情的分上,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稱之為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不是兩個性,所以性地裡一切障礙都沒有。於是我們明白了,只要明心見性,情與無情就全都貫通了。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講這樁事情。沒有見性,這裡面就有障礙。這個障礙很多,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煩惱障就是執著,所知障就是分別,只要我們能夠離開分別執著,這兩種障就消除了。二障除了,你就入華嚴境界,《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都是你眼前現量境界,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目的就在此。
偈頌這當中兩句說明,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確確實實是不可稱量,沒有邊際。這不是一尊佛的國土,一尊佛的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像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娑婆世界,十方諸佛國,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其中眾生不可量」,無論是依報、是正報,不可思議,不可稱量。可是佛與這些法身大士們,與一切眾生時時刻刻保持著感應道交,從來沒有間斷過,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佛在經上講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個是顯感顯應,我們對佛菩薩有明顯的要求,我們很清楚,求佛菩薩加持,而佛菩薩對我們加持很明顯,我們自己也真正能夠覺察到。特別是發心學講經的人,登上講台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祈求佛菩薩加持,果然這個經講出來之後,許多的言語都不是自己想像得到的,怎麼說出來,事後想想都覺得不可能,於是體會到這是諸佛菩薩明顯的加持,像這個例子很多很多。
第二種,我們是顯感,佛是冥應。冥應是佛暗暗當中加持我們、保佑我們,我們自己發現不到。這一類比前面一類還要多、還要廣泛。第三類是冥感顯應,冥感,我們自己的感自己不曉得,不曉得怎麼有感?極其微弱的念頭,我們自己沒有發現,諸佛菩薩發現了。這是什麼?是善根微動,我們阿賴耶裡面含藏著這善根,輕微的動了。自己確實不知道,「我還會有這個善根」,不知道,可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很明顯,我們就會受寵若驚,好像我們沒有求,佛菩薩就來保佑我們、來幫助我們。其實不是的,我們有感,他才來應;我們是冥感,他是顯應。第四類是冥感冥應。
這四種感應可以說,我們上對諸佛,下對一切眾生,從來沒有間斷過,只要念頭微微一動,就跟法界諸佛菩薩、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如果不是這樣的,那諸位就想想佛在經上常說的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兩句話就不能落實了。這兩句話之所以能落實,就是一切眾生極其微細的念頭,與正報、與依報都有密切的關聯。所以現在眾生,惡念多過善念,植物、礦物的感應變成無比穢惡的居住生活環境。我們看看華藏世界、看看極樂世界,為什麼人家的依報那麼莊嚴?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惡念沒有了,惡的行為沒有了,再微細的念頭都是善念,都是善心、善行,所以感得的依報、正報無比莊嚴。最明顯的感應,心清淨,土清淨,極樂世界的大地,佛在經上跟我們介紹,琉璃,透明的,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我們居住的這個地,泥沙、瓦礫、磚石,不善的念頭。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
佛經上說,人的心行善,大地出現許許多多的寶藏,經上常講的七寶;心行不善的時候,這些七寶都隱沒了。實在講不是隱沒,變化成石頭、泥土,變成這些東西了。它怎麼變的?有情眾生念頭變了。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跟我們的身體、相貌、體質有關係;身心清淨,你身體健康,你相貌圓滿;心行險惡,你多災多難,你多病,你的相貌不圓滿,這個轉變特別明顯。至於山河大地,也隨眾生念頭轉變。這個要不是佛跟我們說,我們很不容易發現,佛跟我們說了,如果細心去觀察,能略知一二。
諸佛菩薩運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幫助這一些苦難眾生,所以『現大神通』。這個「神通」是怎麼現的?如果沒有佛菩薩現大神通,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早就壞掉了,也許在空中爆炸了、瓦解了。佛以他的善心、善行,化解我們的惡念、惡行。這就好像大海裡面的波濤一樣,眾生心念形成的波濤非常險惡,大風大浪,佛菩薩清淨慈悲,他也形成一個波濤,非常平和,這兩個波濤沖擊了,能把眾生險惡的波濤化解,雖然不能完全化解,使這個波濤緩慢了,險象減低了,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佛菩薩說哪一個世間眾生造的業重,受的苦難多,佛菩薩特別照顧這個地方,這才顯示真正的慈悲。
即使眾生不能夠接受佛法,佛也幫助他,幫助他種善根,幫助他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佛法的種子。現在不信,沒有關係,這個種子,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要是看到也是一樣,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縱然經過多劫、經過無量劫,以後緣成熟了,這個種子必定起現行。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佛法,就知道我們阿賴耶識裡的佛種子,多生多劫之前佛菩薩幫我們種下的。佛菩薩生生世世都在照顧我們,從來沒有間斷過,這一生能成就很好,不能成就,我們知道這一生當中阿賴耶識裡面佛種子加強了。雖然加強,但是敵不過煩惱習氣,這就是說這一生不能成就,還要搞輪迴,還要受苦。到什麼時候算成就?到哪一生、哪一世你聞佛法,佛法薰修的力量可以伏你的煩惱習氣,這叫根熟,你這一生決定得度。這是佛經常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這講根熟得度,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雖然根不熟,必定加強。
佛也是生生世世幫助根熟的人去作佛。作佛,當然所有法門裡面,第一殊勝的是淨宗法門。這個法門在此地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居士的往生。陳老居士雖然信佛,在居士林工作將近半個世紀,不能說不長,但是對於佛法真正的義理沒有去研究過。他是工商界的領導人,所以對於信佛也只有平常一般拜拜而已,對於佛理沒有深入,並不了解。人心地善良,這是過去善根福德因緣深厚,護持佛法、護持這個道場,晚年生病的時候,不能工作了,在家裡面養病,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我到他家裡去參觀,他躺在床上,電視機就放在他床角頭,他躺在那裡,一睜開眼睛就看到電視機。李木源居士把我們這邊講經的錄像帶統統送給他,他在家裡聽,每天聽八個小時,四年沒有間斷,他明白了,徹底放下,一心皈依淨土。這四年當中,不是聽經,就是念阿彌陀佛,他成就了。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過去這一些修淨土的人,在家、出家四眾之中,往往有三年、五年他就成就了,就是這一類。
三年、五年成就了,他就想走了,這個世界太苦了,決定不願意留在這個世間;留在世間,不但自己要受辛苦,而且還要造業。所以有人問我,是不是念佛念個三年、五年就往生,他的壽命就到了?哪有那麼巧的事情?他不是壽命到了,他還有壽命他不要了。《往生傳》裡面,宋朝瑩珂法師就是最好的例子。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告訴他:你還有十年的壽命;佛跟他約定,「十年之後,我再來接引你」。他跟阿彌陀佛說,他說: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去。佛就答應了,佛跟他約定,「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果然三天之後往生。
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彌陀經》上跟我們說,「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上上根的人,一天到七天就成功了;中下根性的人,果然能夠鍥而不捨,三年、五年決定成就。不能成就的是放不下煩惱習氣,不能依教奉行,不是他不能成就,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仔細觀察過去念佛往生的人,現前我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這一些往生的人,觀察他們的心行,觀察他們的成就,增長我們自己的信心。無量劫來,只有這樁事情是真正的大事,世間所有一切的名聞利養全是假的,萬萬不能在這個假相上去做活計,那就全盤都錯了。我們看到這些往生的人,這些樣子是不是諸佛如來為我們做示現的?是不是用來勸導我們的、勉勵我們的?我們能這樣去想,給諸位說,一點都沒有想錯,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在點化我們,我們要反省,我們要覺悟,不再搞世間事。
世間事裡面,我們明白了,我們掌握到一個原則,必定是利益眾生的。什麼叫「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認識佛法,幫助眾生認識淨土,幫助眾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只有這一樁事情是真實功德,其他的都不是真實功德。我說的真實功德的標準,這一生決定能成就,這是真實的。來生成就,靠不住。來生到哪一道去,能不能再遇到佛法?都是問題,都不能肯定,我們不能不知道。諺語常講「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唯有得人身、遇佛法容易成就。在十法界裡頭,其他法界比人道都難,難在什麼地方?外緣不好。六道裡面,天道是樂多苦少,享樂去了,把修行這一樁事情疏忽了,這個一般講是「富貴學道難」。我們在佛門裡面看到,大多數富貴人學佛,到廟裡面來燒頭一炷香,來拜拜佛,真正叫他聽經他沒有時間,叫他持戒那就更難了,他沒有辦法改變他的煩惱習氣、生活習慣,他不能改變,富貴學道難。三惡道學道難,太苦了,這相當於「貧窮學道難」。他三餐飯都吃不飽,你叫他來學佛,他搖頭,他要想盡方法去討生活,他哪有時間來學佛?所以大多數學佛的人、有成就的人是小康之家,在六道裡頭人道是算小康之家。所以菩薩示現成佛,他不在餘道,他在人道,這什麼原因?我們要懂得,這是講緣分不一樣。人道修行的緣分好,人容易覺悟,人道是苦多樂少,有一點小安樂,能修行;吃過很多苦頭,想出離,想離苦得樂。所以菩薩成佛選擇在人道,這也是屬於感應。
菩薩現身說法,這是神通裡頭第一樁事情,然後應機施教,教化眾生的功德才能夠圓滿。所以要曉得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根機不僅僅是這一生環境的孕育,牽涉到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習氣,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承認。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嬰兒,小孩初生應該都一樣,應該都沒有什麼習氣,可是你冷靜觀察,三、四個月的嬰兒擺在一起,那個習氣就不一樣,你就能察覺出來了。如果沒有前世習氣的話,他怎麼會有這種情形發生?有的性情就是很善良,有的性情就是很殘忍,有些看到小動物他愛護,有些看到小動物一定要把牠殺死,從這個地方就觀察到過去生中的習氣。有些小孩對父母很好,很乖、很順從,有些小孩對父母態度就不好,這還沒有教,沒有人教,從這些地方你去觀察,發現有過去生中帶來的煩惱習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只要細心去觀察,都在眼前,都在我們周邊。實在是我們太粗心、太大意了,對於聖賢的教誨還懷疑、還不相信,其實聖賢人講的都是事實,就是我們生活周邊這些事情。我們不是上根利智,是中等根性的人,說實在話,要不是古聖先賢常常這麼說,我們周邊這些事情,我們也疏忽了,我們也沒有仔細去觀察。聽了古聖先賢教誨,再仔細觀察,證實了,佛講的話是真的,沒有錯!
事實真相明白了,這下面『悉調伏』,最重要是自己。「調」是調理、調順,「伏」是降伏,這是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績效,成績跟效果。佛菩薩用音聲為教體,我們聞法明白這個道理了,調順我們的思想見解,逐漸逐漸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個事實真相,在佛法裡面稱之為「諸法實相」,與諸法實相相應,這樣才能夠伏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要斷很難,我們能把它伏住,這就是功夫。息滅貪瞋痴,增長戒定慧,戒定慧是屬於「調」,伏貪瞋痴,這是「伏」。戒定慧跟貪瞋痴是一樁事情,一個體,同一個體,兩個作用,覺悟了就是戒定慧的作用,迷了就變成貪瞋痴的作用。所以貪瞋痴,諸位要曉得,斷得了斷不了?斷不了,不能斷,一斷那戒定慧也沒有了,同一個體。所以講斷貪瞋痴是把貪瞋痴轉變成戒定慧,貪瞋痴沒有了,戒定慧現前,轉變;也就是說從迷轉變成悟,是做一個轉變,不是真的斷掉了。所以佛經裡頭這些言語,我們要了解它的真實義。
善的性跟惡的性是一個性,都是法性。覺悟了,這個性起用是善的;迷了自性,起用是惡的。所以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就對了。我們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我們對於佛的教誨很難體會。經上教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個惡人討厭,為什麼不憎?理搞清楚了,則恍然大悟,善跟惡不二,憎跟愛不二。所以覺悟的人,他不念舊惡了。為什麼?他知道世間沒有惡人,也沒有惡事。惡人、惡事是怎麼回事情?他迷失自性。什麼時候他恢復自性,他就正常了,他就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我們也會像佛菩薩一樣,不會去討厭惡人,不但不討厭,幫助他轉惡為善,幫助他轉迷為悟。
他迷得太深了、迷得太久了,轉不過來,轉不過來也不討厭他、也不怨恨他,還是歡歡喜喜對待他。即使這個人是自己的冤家對頭,常常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你是個菩薩,你是個覺悟的人,你絕不討厭他,你絕不嫌棄他,你也不會去報復他,而時時刻刻去感化他。日久天長,假以時日,過個十年、二十年,他年齡逐漸長大了,想想一生所遭遇的事情,「某人真不錯,我對他那麼不好,他一點嫌棄都沒有」,他就覺悟了。這個一念善根他就生起來了,如果再遇到好緣,他必定能得度,他知道悔改,他知道錯了。年輕血氣方剛,縱然有錯,也不肯承認,年歲大的人就不一樣。年輕的人疏忽來世、忽略因果,年歲大的人看到晚景不多了,所以對於來世,不管是有還是沒有,總是希望最好是有,所以思想觀念有很大的轉變。佛菩薩教化眾生是長時間的,他不是只求近效,他不是的。他用長時期來培養眾生的善根,長時期的實行感化的教育,這是大慈悲心。
佛教菩薩四攝六度,我們細細的思惟才知道,佛陀指導修學、教化眾生的綱領,妙不可言。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後還不休息,永無窮盡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都離不開四攝六度。四攝六度法是大乘自行化他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要學會了,能把四攝六度這十條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行為就是菩薩行;起心動念都與這十條相應,你就是菩薩心。存菩薩心,修菩薩行,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成就品位的高下,在乎你自己精進的努力;勇猛精進,你這一生成就的地位就高;稍有懈怠,你的品位就降低了。
怎麼個修行法?這是許許多多同修關心的。佛在淨業三福裡面教導我們「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方法、是祕訣。我們在哪裡學菩薩?大乘經典上是菩薩行的典範,我們在經教裡頭學。熟讀經教,古人所謂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什麼道理?這個「讀」是專心讀誦,我們過去講過不少次,讀誦的時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恭恭敬敬的讀經,這是戒學;讀誦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定學;有戒、有定,慧在其中;所以讀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的遍數多了,心清淨了,心定了,定能開慧。
我們現在勸初學的同修,一開端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了,跟從前沒什麼兩樣,依舊煩惱習氣很重,這是什麼原因?這是讀誦不如法,一面讀誦,一面打妄想。經雖然會背,妄念沒有斷,所以戒定慧三學的效果收不到,那就跟世間人讀書一樣。佛家讀書跟世間人讀書不相同,世間人讀書目的在熟記,我念多我把它記住;佛法讀經不是在熟記,是在修定,是在持戒修定,是在求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然後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這是佛家讀經跟世間人讀書不一樣。所以讀經是修行,在家你所讀誦,你悟出這些道理,這道理不需要人講解,悟出來的,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也就是說落實在四攝六度裡面,變成行為,自利利他,自自然然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調伏了,人家看你,你變質了,變了樣子,這種情形很多。
我們最近聽說,有一些同修從大陸回來,對我們培訓班的同學們批評,說他們變了樣子。第一屆在東北長春大佛寺的成興法師、吉林的明徹法師,沒有到這邊來的時候,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說是發心學講經,沒有這個念頭。從這裡學回去之後,現在聽說天天講經,聽眾還非常踴躍。昨天李會長告訴我,明徹有個邀請函來,他現在在吉林那邊建了一個大講堂,這幾年講經講出個大講堂來,大概開光要請李居士去參加,也請了我,好事情!當地的這些人看到這個法師變了,跟從前不一樣,跟一般法師也不一樣,從儀表風度上一看就不相同。這是很明顯的轉變,這個轉變就是此地講的調伏,此地講的神通。果然在這一生當中,隨順佛陀的教誨,遠離煩惱習氣,他就是菩薩化身,他就給一般學佛的人做一個好的榜樣。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應該要做的。
所以真正覺悟了,真正回頭了,一定要把世緣斷掉,全心全力做一樁事。我們發心學經教,宣揚經教,我一生當中就幹這一樁事情,行政事務的工作決定遠離。為什麼?那是操心,你要分心,分心這一樁事情做不好,樁樁事情都做不好。那寺院行政事情重不重要?重要。可是我們要想想,弘法人太少了,管理寺院經驗豐富的人很多,既然有那麼多人做,我何必要參與?我們今天要做人家不做的事情,我們來做,講經說法很多人不願意做。我們是不是智慧能力比別人強?不見得;我們看到這樁事情沒人做,發心去做。自己做不了,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加持。這李老師教導我的,至誠感通。專求感應,決定不捨棄,這一條路鈍根的人也能走得通。
在經典裡面,周利槃陀伽給我們做了一個表演,可以說他表演的是下下根人,這個路走通了,開悟之後也講經說法,這是古時候的人。現代也有例子,諸位看看倓虛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當年曬蠟燭的法師,這是寺廟裡的香燈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最大的長處是老實。寺廟裡頭一些年輕法師欺負他,常常拿他開玩笑,六月熱天,人家曬經書、曬衣服、曬棉被,告訴香燈師:你的蠟燭都發霉了,拿出去曬曬。他老實就聽話了,統統搬到外面曬,全曬化掉了。到晚上上殿的時候,他拿著蠟燭心來點,蠟都沒有了,維那師問他:怎麼搞的?他說:大家叫我去曬,曬成這個樣子。維那師也不說話,告訴方丈,方丈聽了之後,「算了,別當香燈了,成全他,叫他到育王寺去拜佛」。每天拜三千拜,他真老實,他天天一拜也不缺,每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多,他開悟了,做了幾首偈子送給老和尚看,果然沒錯,真的開悟了。以後講經說法,做講經的法師去了,至誠感通!
我們學他學不像,他那個老實勁我們學不上,我們不老實。果然像他那種老實人,有善知識幫助你、加持你,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老和尚叫他到育王寺去,每天拜三千佛,那就是加持他。拜上幾年他心定了,因定開慧,他的智慧現前了。這是說明下下根人,沒有念過書,現在中國人講沒有文化的,也能夠出來講經說法。他也沒有念過佛學院,也沒有跟過講經的大法師,他講得頭頭是道,也沒有把經的意思講錯。古往今來這些人有,我們不知道。我們看到這些例子加強我們的信心,只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除掉,把自私自利的念頭除掉,一切為眾生,一切為正法久住,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法身大士加持,怎麼會不成就?世間人常說「誠則靈」,凡是不能成就,我們真誠不夠,真誠如果真的達到一定的程度,果德就現前。
佛菩薩大心、大願、大行,我們讀了,我們看到了,要知道效法,要知道學習,這一首偈就沒有白念,我們真得受用。這裡面還有很深很廣的義趣,那就是諸佛如來神通示現在一切眾生之中,我們去體會這個意思。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沒有定法可說,隨類化身,應機說法,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以這個地球來說,這個地球上居住的眾生的種類很多,不要講其他的眾生,單單說人,人的種類就很多,不同的膚色,大家知道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生活環境,有居住在寒帶的,居住在溫帶的,居住在熱帶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族類的差別更多,國土的差別,宗教信仰的差別,種種差別裡面都有諸佛如來示現,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可是細細去觀察,能夠發現一些跡象,那就是必定是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一類的人準是佛菩薩應化的。所以我們看看各個宗教的創始人,各個宗教裡面的領導人、傳教師,看看他們宗教的經典,果然依照他們經典來勸化、來修行的,都是諸佛菩薩示現應化的。這是經文裡面的深義,我們要看得出來。看到《華嚴經》上參加法會的這麼多人,不同的族群,想到我們現實的社會沒有兩樣。這是大速疾力迦樓羅王菩薩,他為我們示現的,我們從這裡面學到了不少東西。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0:24:4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