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九八卷) 2000/4/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98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夜叉王長行,第四句:
【大智慧夜叉王,得稱揚一切聖功德海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文字雖然很少,重點給我們點出來了,「倣佛歎佛,得名聞果」。雖然只有七個字,「倣佛歎佛」是因,「得名聞果」是果報,這是『大智慧夜叉王』從這個法門修成無上道。註解裡面意思非常深廣,倣是模仿,也就是學習,要向佛學習。首先要學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我們今天學佛,不能說不用功,不能說不努力,但是始終學得不像,功夫不得力。原因在什麼地方?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這是根源。只要這些東西沒有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就決定沒有辦法離開。起心動念總是為我,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有分別、有執著,這就是怎麼學都學不像。
佛的心是什麼?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能不能學到關心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關心自己無二無別,那學佛就有一點像了。所以天台大師把修學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很有道理。第一個階段:理即佛,從理上講,從心性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菩薩成佛,看到大地眾生都成佛道,看我們也成佛道,他是怎麼看法的?他從理上看,從我們真心本性上看的。《三字經》一開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從這個地方看的,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但我們人道眾生,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全是佛。不但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叫佛知佛見,《法華經》裡面「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在一切經,特別是大乘經,大乘經裡面尤其是《華嚴經》,開佛知見,開示;示佛知見,指示我們。我們自己作學生的,要能夠悟佛知見,聽了佛的開示要覺悟;覺悟之後,要入佛知見,要跟佛一樣,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大事因緣就圓滿了。所以學佛比什麼都重要!
佛跟凡夫確實是相對的,佛一切順著法性,一切順著事實真相,凡夫違背事實真相,違背法性,我們怎樣在這個地方把它轉過來,什麼時候轉過來就轉凡成聖,凡夫就成佛了。實實在在跟諸位說明,凡夫成佛不難,一念之間,就看你這個念頭能不能轉過來,轉過來你就作佛了,轉過來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學們,給大家報告,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佛菩薩夾雜在其中;如果沒有很多佛菩薩夾雜在其中,我們這個世界早就毀滅了,這麼多人造惡業還得了嗎?為什麼這麼多人造惡業,這個世界還能維持?這個世界裡頭,各行各業裡頭,有佛菩薩摻雜在其中,示現在裡面,我們凡夫不知道。我們造作惡業,還沒有受到極重的惡報,沾佛菩薩的光。
我們非常幸運,在這個時代還能夠聞到佛法、聞到正法,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既然聞法了,如何能夠依法修持,這就重要了。修持,首先把念頭轉過來,這叫「從根本修」。要認識清楚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凡夫活在世間是為自己活著的,所有一切都是為自己;佛菩薩活在世間一切是為眾生,決定沒有為自己,差別就在此地。一切為眾生,我們的想法看法自然就不一樣了,決定沒有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切作為兩個目的:為正法久住、為眾生離苦得樂,就為這兩樁事情。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也是為這兩樁事情,那你就已經轉凡成聖,你就是乘願再來。
乘願再來,不一定是生到西方之後再來,現在念頭一轉,就乘願再來了。一切為自己是業力,一念為眾生是願力,轉業力為願力就是乘願再來。念頭轉了就行,念頭轉了,果報就轉了。本來沒有智慧,這個念頭一轉,智慧開了;本來沒有福報,念頭一轉,福報現前了;本來是個短命,念頭一轉,得長壽;所以一轉,果報就不相同。為什麼?沒有轉之前,這一生的果報是自己修的,你前生修的善業,你這一生得福報,前生做的不善業,那這一生生活很苦,沒有福報,完全靠自己;但是你要把業力轉成願力,那就不一樣了。我自己沒有修福報,一切眾生有福報,把一切眾生福報變成自己的福報,自己這個福報再供養一切眾生,福報決不是自己享受。這裡面最明顯的,一種福報是健康長壽,這身體健康長壽。健康長壽,決定不是說,用這個身體去享受五欲六塵之樂,那就錯了;而是以健康長壽的身體,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這是菩薩。所以它用途不一樣,我們在這個地方要體會得清楚,為自己是造業,造善惡業;為眾生不是造業,積功累德,不一樣,果報是菩提涅槃。
佛將這些道理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講得透徹,我們聽懂了,但是沒有真懂。怎麼說沒有真懂?境界現前依舊做不了主,這就是沒有真懂。真正懂得了,境界現前自己可以作主,不會墮落,不會被境界牽著轉。我們的信不夠深,為什麼?自己的利益還沒有放下。信得真的深,決定沒有自己,決定幫助別人,念念希求成就別人,這是佛心,菩薩願。凡夫只為自己,念念障礙別人,有意無意障礙別人。唯有佛才教人,「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常勸請,不會做障礙。佛與法身大士心目當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但是凡夫有分別、有執著,他不承認是一體;即使是一個小團體裡面還要分很多派別,你跟我不是一黨,他跟他不是一黨,還在搞這個。
佛在《華嚴經》裡面教給我們,我們看出他是有分工,這裡面列的這些神眾,各人所修的法門不一樣,這是分工,但是他是一體,他沒有把別人看作外人。這個道理是什麼?就好像我們一個身體,我們身體是許許多多器官組織的,眼這個器官不是耳,耳不是鼻,但是所有器官各個分工,它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常常想到這個。所以不同的國土、不同的族群,甚至於不同的宗教,一家人,一個生命共同體,在我們佛法裡面講「共同一法身」。所以彼此要互相尊重,要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相協助,一個出問題,整個清淨法身就不健康。就好比我們一個人身,任何一個器官出了毛病,整個身體就病倒了,所以怎麼能不關心?怎麼能不照顧?然後你就了解,諸佛菩薩為什麼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是真正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清淨法身才健康,才不出毛病。利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劫都讚歎不盡,這個話佛在經上常說,真話不是假話。非常可惜,凡夫迷惑顛倒,只看眼前一點小利益,斤斤計較,堅固執著,不知道有無量無邊廣大利益。都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悟,你就得到了,得到是圓滿的。在佛家,無論顯教、密教,都常講「大圓滿」。所以一定要學佛,學佛的存心,學佛的行事。
底下講「歎佛」,讚歎。讚歎裡面包括的範圍也是深廣無盡,一切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就是「歎佛」。佛是什麼?佛是自性。由此可知,歎佛是讚歎自性,自性本具無量智慧,自性本具無量功德、無量相好。無量相好並不專指身,身是正報,常言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還包括依報,依報是居住環境的美好;像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這一品經文我們還沒念到。依報、正報都是屬於相好,都是無量無邊。能夠學佛,能夠讚佛的,他就會得到這個果報,特別是淨宗法門。
《華嚴經》也是屬於淨宗法門,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說,《華嚴》是大本《阿彌陀經》。他將《華嚴》、《無量壽經》、《彌陀經》看成一部經,這非常有道理!《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本文字有廣略不同,裡面的內容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只是佛一個是廣說、詳細說,一個是簡單、略說。所以《華嚴經》也是淨宗主要的經典,隋唐大德就說過,《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
我們要從這些地方體會得,學習稱讚性德。這個法門很重要,你會稱讚,可見得你心裡頭有。我們常常喜歡說人家的長短,說別人的壞話,什麼原因?你心上有,你在口裡頭不知不覺就流露出來了。心裡頭有佛,心裡頭有菩薩,心裡頭純善,你不知不覺流露出來的是善言。所以從你的言行就能觀察到,你心裡頭藏的是些什麼東西,自然會往外透露,所謂是「誠於中,形於外」,就是這個道理。人能常常讚佛,常常讚歎性德,這個人心地純善、善良。十善圓滿,他不就作佛了嗎?大智慧夜叉王,你看他的名字,他大智慧從哪裡表現?學佛讚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要從這裡讚歎。
佛有沒有過失?我們看到人家有過失,人家有過失我們會想到,那是佛菩薩示現的,不是真的,表演給我們看的。表演給誰看?表演給我看的,不是給別人看的,給我看的,讓我從他表演當中,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沒有不善,如果有不善趕緊改過。自己有不善的地方,自己不能覺察,佛菩薩故意示現來給我們看。這樣這個念頭一轉過來,我有過失,他沒有過失,你看這個心多好!不是原諒別人過失、不見別人過失,從別人過失當中對自己產生莫大功德,我們從這裡轉過來,你說多好!修行證果哪裡是難事?難是你轉不過來,看到什麼都是自己好,看到別人都不好;只看到自己好,這人完了,這人必墮地獄!專記別人的不善,古人所謂是「記醜而博」,專門記別人的醜事,又記得好多好多,這個人完了。孔老夫子時代,有一個少正卯,你們看《論語》裡頭有,孔老夫子做了司寇,司寇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警察局長,孔子做過這麼一個小官,頭一個就把少正卯抓起來殺掉。什麼罪?現在的話不行,現在不可以,他沒有犯罪;「記醜而博」,專門記人的醜事,而且還能言善辯,一般人講不過他,很會說話。在那個時代,孔老夫子就把他處死刑。在佛法裡面講得通,心惡、念惡、行惡,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殺少正卯是維護社會大眾善良的心性。
今天我們不是司法人員,即使是司法人員,也不可以這樣作法。那怎麼辦?從自己本身做起,這一點重要,盡可能的去影響社會大眾,常存這個心。佛的四眾弟子,在家、出家都要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我這個行業的好榜樣。什麼時候你佛法通了,你就是菩薩,你辦事、你的生活工作跟別人不一樣。你沒有學通,你的生活為自己、為你家庭,你的工作也是為自己、為你家庭、為你公司,為這一家人幸福為目的,一生幹這個事情。如果你真正通達了,個人為一切眾生服務,一切眾生是主人,我是僕人,諸佛菩薩是僕人,眾生的僕人。我們非常努力去工作,絕對不會懈怠,福報社會大眾大家享,果報不可思議。為自己果報很有限,縱然修善,善報也很有限,不過是修得很好,五戒十善都持得不錯,也不過是人天兩道的福報,沒有捨棄自己。如果把自己捨掉了,一切都是為社會、為眾生,你的果報就大了;現前的花報就不可思議,你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愛護,你的生活得到社會大眾的供養,哪裡有缺陷?
我沒有學佛之前,自私自利,非常吝嗇,不懂事,生活過得非常辛苦;學佛之後,逐漸逐漸才明白這些道理,受章嘉大師的教誨,這個觀念改變了。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教我要學「布施供養」,我跟他見面頭一天教給我的。我很聽話,我依教奉行,我自己對自己非常清楚,不但沒有福報,也沒有壽命。照佛家因果來說,我過去生中大概是偏重在修慧,修慧不修福,沒福報。因為還有這麼一點智慧,就是能夠孝親尊師,能夠聽話,能夠辨別好歹,我依照老師教導認真努力去做,這將近五十年了。五十年,你們看到現在有福報,福報在哪裡?不是有錢,沒錢。福報在這麼許許多多人熱烈的愛護,我已經覺得福報太大了,大到我不敢回中國去。我很想回去,國家也希望我回去,但是一去,總是幾千人、幾萬人包圍著你,怎麼辦?嚇得不敢回去了。
所以回去要保密,怎麼樣保密都保不住,中國人很厲害,有神通。前些年有一次我到上海,真的是保密,沒有人知道,可是一下飛機,機場三千多人圍著我,一步都不能動,非常熱情,我非常感激,嚇到以後再不敢去了。東北崔玉晶居士邀請我到那邊去看看大連,她在那邊買了一棟房子,希望在那邊建個道場,讓我去看看。我說,好!我答應她了。先到瀋陽去看看遼寧省的省長,都約好了。消息不曉得怎麼走漏的,我人還沒去,聽說北京那邊來了有五、六萬人,旅店都住滿了,帶來不少好生意,我不敢去了。這果報,這四十年來修的果報。去年九華山仁德法師,真是難得!好像我在澳洲,他在新加坡等我,等了十天,我回來了,一定要邀請我到九華山講《地藏經》,我跟他講,他準備讓我講二十天。我說,二十天我最低的估計,九華山會來二十萬到三十萬人,我說怎麼辦?這可能,不是高估,這是很低的估計。所以我就在此地把《地藏經》講一遍,把錄像帶送給他。這是跟你們說什麼?現前的果報!
在全世界,我們在此地講經,這個機器架在此地,向全世界傳播,這大家曉得網路,全世界的人都聽到。我們大家在一起學佛,至少有兩億人以上,不會在兩億人以下的。這是眼前的福報,依教奉行。現在這兩年,我們跟其他宗教交流,得到非常好的回響。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回教的穆斯林,印度教的道友們,他們都知道,在新加坡都說「淨空是好人」,這是讚歎。我如果要有需求的話,你就曉得布施、供養、幫助的人有多少,太多太多了!你們同修在此地,你能夠體會到,每一個星期從海外多少團到這兒來。這是學佛、讚佛的果報,這是花報,果報比這個殊勝千萬倍都不止。我們為什麼不幹?這個好處太多太多了、太大了,世間百億、千億、萬億富翁也不能比,為什麼不修大福,修那一點小福?
福怎麼修的?一切為眾生,決定沒有一念為自己。許多出家的法師,包括我的老朋友演培法師,都犯了過失。什麼過失?自己許多著作後面「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就不行了。你這個書賣給書店,你拿版權你拿到幾個錢?你是給書店做生意買賣賺錢,你沒有布施給一切眾生。布施給一切眾生是沒有版權,歡迎翻印,這是布施給一切眾生。現在這個世間,所有的人都還有什麼?智慧財產權,財產一點點,可憐!能把這個布施掉,他的智慧財產就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你的福報有多大隨著你心量,你心量大,福報就大,中國諺語常說「量大福大」。佛的福報圓滿,為什麼?他的心量是等虛空遍法界,所以他的福報是圓滿的,這是我們要學。我們常常念「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認為什麼?那是佛菩薩,不是我。我為什麼不跟佛菩薩一樣?點點滴滴都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不就成佛了嗎?你跟佛的心、跟佛的念頭、跟佛的行為完全相同,無二無別,你就作佛去了。佛的智慧、福報圓滿,二足尊,足就是滿足,我們講圓滿;智慧圓滿,福報圓滿,隨著心量圓滿。為什麼要那麼樣的小心量?
此地「倣佛歎佛」,這個佛不是專講形像上的佛,是講道理上的佛,道理上的佛就是真如自性、真心,說的是這個。佛是印度話,意思是覺悟,真心是覺悟的,妄心是迷惑的,佛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怎樣把妄心轉成真心,把迷惑的心轉變成覺悟的心,就成功了,這就是大智慧。這一位夜叉王,也是北方天王,他修這個法門,『稱揚一切聖功德海』,專門稱揚善法,不夾雜絲毫惡法,這樣成就的;跟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的教誨完全相應。再看底下一尊:
【燄眼主夜叉王,得普觀察一切眾生大悲智解脫門。】
前面心念口讚,這一尊他會看,他會觀察一切眾生。我們兩個眼睛看一切眾生,專門看眾生的過失,專門看眾生的不善,結果把一切眾生的過失都變成自己的過失,把一切眾生的不善統統變成自己的不善,冤枉不冤枉?錯了,大錯特錯!菩薩不是這樣的,菩薩專門看別人善的,專門念別人好的,絕不許可有一絲一毫的不善夾雜在其中,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普觀察』,這個「普」字重要,「普」是平等觀察。用平等心、用清淨心觀察就叫普,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執著就不普。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不要用分別心,不要用執著心,不執著就是平等性智,不分別就是妙觀察智,唯識學家裡面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
他們的轉法,觀察一切眾生大悲大智。智是對於一切人事物通達明瞭,這個明瞭是正確的而沒有錯誤,這是智。為什麼他的觀察不會有錯誤?他的心清淨平等。我們今天看一切人事物都看錯了,看偏差了,什麼原因?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只要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個東西,紮在眼根裡面,你看問題就看錯了;紮在耳根裡面,你聽話也會聽錯;紮在舌根裡面,你說話也就造口業;紮在身根裡頭,一舉一動都在造業。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放下、要捨離。這個道理我們都懂,我們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這個原因我曾經說過,說過很多次,第一個因素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了,第二個原因是外面境界五欲六塵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怎麼能了生死、出三界?
學佛真做功夫,先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然後盡可能的避免外界的誘惑。在初學過程當中,我們今天用的方法「持名念佛」,用一句佛號把我們的煩惱習氣換過來,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用佛號換過來。我們不念佛,決定打妄想,一定要佛號念念相續,不讓煩惱起現行,這樣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壓伏住了。外面境界少接觸,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你接觸它幹什麼?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電視,不要去聽廣播,為什麼?這些東西都是最嚴重的污染,今天講最毒的病菌,你天天六根接觸這些東西,不知不覺染成了重病。這個病送你到三途,你看它幹什麼?
古時候的社會,誘惑的力量比現在要小得太多,祖師大德們把道場還建到深山裡面;農村非常純樸,還怕污染,距離農村遠遠的。從前人修道容易成就,原因在此地。現在人修道不能成就,我們不肯離開染污,還天天歡喜這些污染。寺廟已經在山上了,還要裝個電視,還要開個馬路,車可以上來,就完了!也許同修說,我們聽聽新聞廣播,既然真正要修清淨心,你還想去管天下事,你還有這個分別執著,你很難成就!世間人是逼不得已,他從事這個行業,這個行業的知識他必須要有,所以在資訊裡面只收與自己行業有關係的這種訊息,沒有關係的離得愈遠愈好,你的心才清淨。果然心清淨,智慧開了,這些東西可以不必接觸,天下事都明瞭,聽人家說說的時候,你就全都通達了,你都明白了,點一點就通了,哪裡需要天天去接觸?這一位夜叉王,他從妙觀察智這一個法門裡面修成功的,都成無上道。人家觀察眾生,他看什麼?看眾生的悲心,看眾生的智慧。
清涼大師在這裡的註解文字也不多,「悲智二照,合為一心。與法身俱,故恆觀察」,這說得非常之好,只有十六個字。悲心是什麼?孟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看這個。但是有一類眾生迷失了自性,世間常講喪失天良,這個人變得凶狠、殘忍,這是迷,迷得深、迷得重。我們再仔細觀察,許多毒蛇猛獸,你仔細觀察牠有悲心,我們不去侵犯牠,牠絕對不會侵犯別人。毒蛇猛獸要攻擊其他的動物兩個原因:一個是為自衛,一個是餓極了之後牠想吃東西;除了這兩個原因之外,牠決不會傷害其他動物。我們在電影畫面上常常看到的動物奇觀,獅子、虎、狼牠吃飽的時候,牠睡在那個地方,很多小動物圍在牠身邊,牠理都不理。你從這個地方看到,毒蛇猛獸牠有悲心,人哪裡會沒有?
迷失是一個時候、一個階段,你要知道他怎樣迷失的,什麼原因迷失的,你把這個因素找出來,消除這個因素,你就能把他喚醒,這叫佛菩薩度眾生。佛在經上講迷惑苦難的眾生,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哪些是苦難眾生?六道全是。不但六道全是,連十法界也包括在其中,為什麼?沒有明心見性就是苦難眾生,這大乘經上常說的。我們要知道這一句話它包含的範圍,沒有明心見性都是有苦有難。佛救度這些苦難眾生,於是我們就想到,佛用什麼方法救度?教學。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用現代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社會教育,他一生搞這個。這是真正能救一切眾生苦,其他的方法不行。政治達不到這個目的,軍事,現在講的經濟、科技都達不到,只有教學。於是我們看到古今中外大聖大賢,他們在一生當中選擇什麼行業?教學。每一個宗教創教人,他們的教主都是絕頂聰明智慧的人,都是具足大悲心的人,從事於宗教教育。這不但能度六道,能度十法界。
自己悲智合為一心,他也能夠觀察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油然而生,佛家常講「法爾如是」,自自然然生起幫助一切眾生。但是一切眾生當中有緣熟的,有緣不成熟的,佛教化眾生也是隨緣。哪些是緣成熟的?能信、能解、能行,這緣成熟的,這一種人一生當中必定得度,也就是一生當中他會成就;為什麼?他能夠依教奉行。緣沒有成熟的,信心不足,縱然遇到佛、遇到佛法,他懷疑,他不能信,雖有願修行,願不堅固,會受外面境界誘惑,這人緣不成熟。不成熟的人,佛菩薩幫助他成熟;換句話說,想辦法把他提升。沒有種善根的人,對佛法排斥,不能接受,要給他種佛種子,給他種善根。我們常常看到佛家許多教學設施,譬如建寺院、建塔,造佛菩薩的形像,功德很大,功德在哪裡?是叫那些不信佛的人看到了、聽到了,種善根,功德在這裡。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歷眼根也永為道種,他這一生儘管不信,他知道有佛,他看過佛像,聽過佛的名號,多生多劫善根成熟,這個種子會起作用。
佛菩薩幫助眾生不是一世,生生世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最怕的是什麼?這一生當中從來沒有見過佛像,從來沒有聞過佛名,這個人就可憐。一生當中見過一次、聽過一聲,你阿賴耶識裡頭種子種下了,來生後世必定得度。只有佛菩薩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佛菩薩深具信心,他肯做,他做得很認真,確確實實念念之中、在在處處不捨一人。尤其是自己要做一個樣子,學佛的樣子,這個樣子就度了很多很多眾生,剛才講三種眾生都得度。根熟的看到這個樣子,他會勇猛精進,幫助他一生成就;善根不具足的,看到這個樣子發慚愧心,增長善根;沒有善根、沒有接觸佛法的人,看到這個樣子,對佛法生起仰慕之心。這就是自己修行,也普度眾生,道理在此地。
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清楚,修行不是在寺廟裡頭,不是說我們每天念佛、誦經、拜佛,那你就把佛法看得非常窄小了。佛法廣大無邊,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佛教菩薩,這大家都知道,四攝、六度。四攝是說什麼?人與人之間往來交際要遵守的原則;用現在話來說,「佛家交際法」。這四攝是佛家交際法,這大家就好懂了,講四攝法大家不懂,佛家的交際法。人與人之間交往範圍很廣泛,範圍最小的是夫妻,夫妻兩個人往來的時候要有方法;家庭裡面父母、兄弟姊妹,你跟他往來也是交際法,你要懂得;擴大到社會、到國家、到世界、到一切眾生,佛跟我們講的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布施」;布施在家庭裡面為大家服務,義務、熱心、認真為大家服務,這叫布施。如果抱這種心,你看你多快樂!這是接引眾生,太太學佛接引丈夫,丈夫學佛接引太太,這從最小的來說。「愛語」,愛語是關心他,愛護、關懷、照顧這個意思。「利行」,自己所做一切對他決定是有利益的。「同事」,共同在一起生活。把這個擴大到社會,我們跟別人往來,也是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
有人責備我們,說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為什麼要拿佛教徒的錢去供養他們,去給其他的宗教?說這些話的人沒有念過佛經,這佛教給我們的。特別是《華嚴經》,《華嚴經》裡頭多少族類、多少不同的宗教,都在這一會。這一會是什麼?這一會是虛空法界,它沒有離開虛空法界,都在虛空法界裡面。那我們跟其他宗教、不同的族群往來,人與人之間往來先要送禮,禮多人不怪,禮尚往來。我在澳洲,澳洲同學問我,如何跟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交往?我說,釋迦牟尼佛四攝法第一個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他不懂,多請客、多送禮,就這個意思。多請客、多送禮,他慢慢就變成一家人了。現在新加坡九個宗教多好,天天在一起,昨天晚上在居士林開會,九個宗教都在,我去看看他們,沒有一個不歡喜,真的變成自己兄弟姊妹一樣,所以說請客送禮是應該做的!時時刻刻關懷他們、愛護他們,彼此關懷,彼此愛護,互相幫助,互相尊重,這四攝法!
佛教導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六波羅蜜,六個綱領,一定要遵守。頭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我們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我活在世間這個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不是為自己享受,你有這一個觀念,真的布施波羅蜜做到了,決不為自己,為別人。「持戒」波羅蜜,守法、守規矩就叫做持戒波羅蜜。這裡面最根本,決定要遵守,不可以違犯,是十善業道。十善法比五戒還要根本,你們看「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根本的根本;第二條才講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所以十善是五戒的根本,必須要遵守。孝親、尊師、慈心都是落實在十善上,沒有十善,上面三句話是空的。上面三句怎麼樣落實就在十善,你能夠斷十惡、修十善,就是孝養父母,就是奉事師長,就是慈心不殺,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真用功夫。
真正去做是悲心;知道怎樣去做,應該去做,了解這個道理,是智慧;悲智合成,這是一心。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與法身相應,就是說與性德相應。念念如是觀察,決定不見世間過,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記住,世間人哪有沒有過失?剛才講了,過失是一時的迷惑。夫子講得很好,「性相近,習相遠」,過失是習氣;自性,眾生跟佛是一樣的,相近。為什麼眾生跟佛會差別那麼大?習氣;習相遠,習性是假的,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是自性,不覺是習性。所以要知道「不覺本無」,所以不覺叫做妄想;妄,妄就不是真的。
覺是真的,迷是假的;覺是真常,迷是一個短暫,我們是短暫的迷。一切眾生造作惡業也是短暫的迷惑,決定可以恢復的,怎麼會這麼肯定?就是因為他那個不是真的,不覺不是真的,覺悟是真的;真的決定能恢復,妄的決定能夠斷除。所以看一切眾生看他真的,不要看他妄的,發現他有妄的,一定要了解他虛妄根源之所在,如何來幫助他,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這就是菩薩心,這就是菩薩行。經上常講菩提心、菩薩行,如此而已。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落實在我們一切工作之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常存此心,常修此行。一切時、一切處,與一切眾生接觸,幫助他開悟,幫助他回頭,這叫行菩薩道,這叫真正修行。
我們看大智慧夜叉王、燄眼主夜叉王,他們所修、所學、所成就的,都是我們的榜樣,都是在這裡教導我們。其實這些不是真的夜叉王,夜叉王是鬼王,他們是什麼人?諸佛菩薩應化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身;應以夜叉王身得度者,諸佛如來就現夜叉王身而為說法,這麼回事情。真正是夜叉王,他哪有那麼大的智慧?哪有這樣的成就?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佛菩薩無盡的慈悲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我們從這裡體會,才知道佛恩之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9:28:4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