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九三卷) 2000/4/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93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龍眾偈頌,第八首:
【三世一切諸如來,國土莊嚴劫次第,如是皆於佛身現,廣步見此神通力。】
無邊步龍王,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他是「得示現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脫門」,這就是他修學的法門,證果的方法。在讚頌裡面與長行合起來看,我們在這裡就能學到很多東西。『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如來』,諸佛如來之多,決不是一尊,過去、現在、未來都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這一句是講佛的報身,下面這一句是說佛的報土,『國土莊嚴』;『劫次第』,這是講時間。這一句裡面,「國土莊嚴」,我們現在講的空間,「劫次第」,我們現在講的壽命。劫何以有次第?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有所謂小劫、中劫、大劫,這裡面我們體會到次第。如果就近來觀察,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這也是次第,都是從時間上說的。這兩句所講的依正莊嚴、虛空法界,這些現象都在佛身中顯現出來,佛身不可思議,無邊步龍王他以這個法門修學而契入諸佛的境界。
『如是皆於佛身現』,我們身能不能現?佛在經上,尤其是《華嚴經》上,常說生佛平等,眾生跟佛是平等的,確確實實沒有差別,於是我們曉得佛身能現,我們身也能現。是不是真的現?真的現;雖現,我們不知道,我們完全不能夠覺察。但是我們今天讀佛經,我們能信,憑什麼能信?理上可以相信,事不是我們境界,理我們想像能通;換句話說,合理。理是什麼?理是真如自性。
佛在大乘經上確實給我們講得究竟圓滿,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換句話說,都是自性所現的相分,性相不二。性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次第,所有次第都是從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說明了一個事實,它不礙事,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它無礙?虛妄的。它要是真實的,那就產生障礙了;它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所以它沒有障礙。我們現在為什麼產生障礙?我們把虛妄認定是事實,於是產生障礙。這個錯誤觀念堅固無比,牢不可拔。佛給我們說,這身是虛妄的,這牆壁是虛妄的,真正通達明瞭,放棄分別執著,這個身走這個牆壁沒有障礙,就可以通達。我們今天這個牆壁為什麼走不過去?肯定身是真的,牆壁也是真的,就發生障礙,就不能通過。我們有心,什麼心?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
今天下午茗山老法師到這個地方來錄相,他講《楞嚴經》上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圓瑛法師一生專攻《楞嚴》,在近代出家人當中,他在《楞嚴經》上下的功夫最深。我們在他序文裡面看到,他二十五歲留意於《楞嚴》,到七十五歲他的《講義》才完成,一生的功力用在《楞嚴》上。《楞嚴》序文裡面,他說出一樁他自己的事情。他有一天在寮房裡面打坐,心很清淨,在禪定當中,突然之間想到一樁事情,他就下來,就走出去;走出去之後,忽然想到我房間寮房門關著的,我沒有開門,怎麼人走出來了?再回去推,門果然裡面是關著。他在這剎那之間,他心裡沒有念頭,沒有想到那個門是關、是開,沒有這個念頭;也沒有想到自身,也沒有想到門,他居然就走出來了。
證明人在清淨心,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一剎那就沒有障礙;第二剎那念頭起來了,妄想分別執著起來了,再也進不去。給我們說明這樁事情,這是他親身的經歷。證明佛在經上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實實在在是事事無礙,可見得所有障礙都是從我們分別執著裡頭生的。妄想深、細,粗的念頭是分別、執著,所以在一念毫無分別執著,他身體可以,門雖然關著的,他也通過。實在講的話,他要是從牆壁,他也能穿過。但是習慣了門,但是他忘掉門是關的。這是很短的時間,一剎那的時間產生這個現象。這個現象給我們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證明這是事實。
此地說的「三世一切諸如來」也是虛妄的,「國土莊嚴劫次第」亦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虛妄的,再跟諸位說,一真法界也不是真實的。那為什麼佛說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這是比較的說法,十法界裡面變化太大了,你能夠很容易覺察無常,很容易覺察出來。動物、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你看到大家一年比一年衰老,幾年沒有見面一看,老了!變化很顯著;植物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古德常講滄海桑田,產生很大的變化,隔一段時期沒有到那個地方,就變了。尤其是現代得力於科學技術,變化就更大了。
我在年輕的時候,抗戰勝利之後,曾經回到老家去住過兩個月。我們那個城市是漢朝時候建築的古城,街道很窄很小,現在講巷道。地下鋪的都是石塊,只有三條大概有這麼寬的磚,長的磚鋪成一條馬路中心,兩旁邊鋪的是碎石、鵝卵石。那個時候車是什麼?手推的車、抬轎子、騎馬。五十年後我再回去看看,不認識了,這個景象完全沒有了,現在拓寬了,修成馬路,從前有城牆,城牆也沒有了。我居住在鄉村,我們住的房子沒有了。從前住的是茅草屋,距離草屋不遠大概兩里地,現在講一公里,有個湖,叫白湖,從前地圖上有,現在湖沒有了,乾了,變成種植的稻田。這一去看,想到古人講的滄海桑田,成住壞空很明顯的擺在面前。這是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山河大地會變。最近聽說黃河都枯乾了,幾千年沒有的現象;我們最近聽到台灣這次地震,山搬家了,一次地震地貌完全改變。都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世間法六道裡面的狀況,千變萬化,確確實實是無常的。
我們的身實在講變化最大,可惜我們的念頭太粗了,粗心大意,不能覺察。身體何以有很大的變化?受情緒的影響,這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心想生,這裡頭與心想關係最密切的是身體,所以我們起心動念生理就產生變化。我們的心太粗了,觀察不到,覺察不到。許哲居士告訴我們,她說的話是真的,人發脾氣,即使發一分鐘的脾氣,生理上所產生的變化,她說至少需要三天才能恢復正常,真的不是假的。發脾氣會改變你的生理現象,喜、怒、哀、樂、愛、惡、欲,中國人講七情五欲,都改變生理。
誰知道起心動念對我們生理有這麼大的影響?佛說這些都是不正常的受用,不正常的受有害於我們的身體,所以人的壽命短促、多病、多苦。你說原因從哪裡來的?原因就是從你起心動念而來的。為什麼修行人跟普通人不一樣?修行人起心動念比我們一般人幅度要小;換句話說,把這些妄想、不正常的受,降低到最低的水平,他能夠保持,保持一個清淨心,保持一個平等心,心地清淨平等是正常的。
大家都是佛的學生、佛弟子,佛弟子多半家裡都供養佛像,供佛供具裡面最重要的是一杯水,這是最重要的,你不燒香都沒有關係,一定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意思?清淨平等。水不是給佛喝的,是表法的。佛的心就像水一樣,沒有污染,沒有波浪,要我們常常看,常常警惕,常常學習。我們的心跟佛心不一樣,佛是真心,佛是正常的心;我們的心不正常,我們的心有污染,我們的心在動,不是靜的。供水用意在此地,所以不能供茶,供茶就錯了,茶是污染的,有顏色。我們要常常想到心要清淨,像淨水一樣;心要定,不能動,要像水,平的,沒有起波浪。喜怒哀樂是起了波浪,發怒那是大浪、大風大浪,當然對生理有傷害。所以許哲居士說得好,我們發脾氣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對自、對他都不利,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從佛法裡面,我們就知道養生之道。
龍王,這個龍王是諸佛如來的示現,在《華嚴經》上,佛菩薩告訴我們,古大德告訴我們,能夠參加這個法會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如果他真的是龍這個族類的,他屬於畜生道,他哪有能力參加如來的法會?這是如來示現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分;他的身相是龍王,實際上是如來。只有諸佛如來才能說得出這個境界,能說得出這個境界,必定契入這個境界,他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能夠說得出?這是我們要懂得的。
整個偈頌裡面的義趣,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體會,說明一多不二。經裡面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宗門有一句話說,「識得一,萬事畢」;佛家講一,一真法界,一心不亂。我們再看看其他宗教,看看中國儒家、道家,都是講一。道家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儒家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不是數目字裡頭的一,數目字裡面的一是相對的,這個一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一是真,二就是妄,我們如何證得一?一念不生的時候是一,動一個念頭就是二。
諸佛菩薩跟我們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起心動念、就有分別執著,諸佛菩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住一真,我們住十法界。這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它的體是什麼?體是一真。一真是能變,十法界是所變,能所不二,所以才是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怎麼變沒有關係,最怕執著,最怕分別,只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怎麼變都不礙事。《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我們在經上看到千變萬化,在這裡看到佛菩薩現龍身。諸佛如來如是,我們亦復如是,不一樣的是佛菩薩覺,我們迷,不同的地方在此地。於是受用就不相同,諸佛菩薩得的是正受,我們的受是落在苦樂憂喜捨中,苦樂憂喜捨不是正受。
『廣步見此神通力』,他要不契入,他就不能夠見此。由此可知,他契入如來境界,所以他見到了。神通沒有別的,神通就是無障礙,真正見到虛空法界,像清涼大師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見到這個「神通力」,這是真正契入諸法實相,我們今天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是。再看底下一首:
【我觀如來往昔行,供養一切諸佛海,於彼咸增喜樂心,此速疾龍之所入。】
這是第九位清淨色速疾龍王,他修學的法門是「得出生一切眾生大愛樂歡喜海解脫門」。在他得法裡面,這個經文當中關鍵的字眼是「大」,大愛樂。大就稱性,愛樂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慈悲,大愛樂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如來果地上境界。我們凡夫心量很小,慈悲、愛樂是很有限的。大愛樂、大慈大悲必須要落實,如果不落實,這是假的,不是真實的,所謂口惠而實不至。在偈頌裡面,我們看到他真的落實了。
『我觀如來往昔行』,這是速疾龍王,這個龍王當然也是如來化身。仔細一觀察,諸佛如來往昔的修行,看他的因地,『供養一切諸佛海』,大慈大悲落實,大愛樂落實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今天講慈悲、講大愛,仁慈博愛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沒有去做。新加坡這個地區的學佛同修有福,許哲居士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她完全落實了。我們要如何修行,那是個樣子。她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起心動念想別人,都想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自己一生過他們同樣的生活,沒有把自己生活水平提升,跟他們做親密的朋友。
也許你要問,此地經上講「供養一切諸佛海」,海是比喻,比喻多,人數之多,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一切諸佛」,眾生都是諸佛。佛在這個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修行就是大乘,特別是《華嚴》所說的普賢行。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行有什麼不一樣?在事相上講沒有兩樣,布施供養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樣,把一切眾生都看作諸佛如來,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這就叫普賢行。所以普賢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修布施供養。大乘菩薩修六度萬行,心沒有到這麼清淨,沒有到這樣的平等,所以說之為大乘心,不能講是普賢行。《華嚴》是普賢的法門,這裡面每個人都是修普賢行。
諸位要記住,淨宗修普賢行。《無量壽經》經文一開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淨宗修普賢行,淨宗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成就快、成就高,成就無比殊勝,一生圓滿成就無上菩提。念佛往生的人,雖然煩惱不斷,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可是在往生那一剎那,妄想分別執著不起現行。有這個條件,才能往生;沒有這個條件,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同修千千萬萬要記住,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我們在現前日常生活當中,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看得很淡,對我們往生有大利益、有大幫助。現在我們在世間對一切人事物,如果情執很深,這個東西將來往生的時候會產生障礙。《金剛經》上的教訓,對於我們念佛人有大幫助,我們要常常記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話要記住,能夠降低我們的情執,化解我們的分別執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我們很清楚的明瞭,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這個法門,怎麼知道?遇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這是往昔的宿根。修學這個法門何以未能往生?被情執害了,我們講這個人感情太重了。《楞嚴經》上佛說得好,情重的人往下墮落,情執愈淺的人往上超生,我們被情執害了。決不是說學佛的人無情,那也錯了。學佛的人是把情轉變成智,諸位要曉得,情跟智是一個體。覺悟了,情就變成智;迷了,智就變成情;就在迷悟。換句話說,智是真情,情是虛妄,不是真實。怎麼曉得智是真情?智的作用是慈悲,永恆不變。世間人的情執千變萬化,今天跟你好,明天就惱了,所以古人知道清楚,說的是真話,叫虛情假意。要知道六道裡面的眾生,都是虛情假意,可不能當真!他說喜歡你、愛你,笑笑,假的,不是真的,你就不會上當了。到他惱怒的時候,你心裡很平,為什麼?早就知道了,早就把他看穿了。他對你惱怒、恨你,也曉得那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也不要在意,為什麼?過幾天他就好了,變幻無常。他不像佛菩薩,佛菩薩的慈悲、愛心,永恆不變。不變是真的,會變是假的。什麼時候他不會變?他真的覺悟,宇宙人生真相他明白、覺悟了,他就不會變。所以慈悲、愛心落實,就是供養一切諸佛。這一切諸佛包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這一切裡面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三世諸佛,我們今天要供養最重要的是未來佛,過去佛、現在佛他們已經成佛,我們對他的供養是表示我們一份的敬意。他需不需要?他不需要。我們的供養是代表我們的敬意,是表示這個。但是未來佛,現在還是一切眾生,他們迫切需要。由此可知,我們供養的對象,主要的是要對未來佛。那為什麼不把過去、現在佛忘記?決定不能忘記,因為我們對過去、現在佛有虔誠恭敬心,你看到這一切眾生,你能對他們生起恭敬心嗎?不可能!所以過去、現在佛我們要非常重視,把恭敬過去、現在佛這樣的恭敬心對未來佛,道理在此地。我們怎樣敬佛;換句話說,怎樣尊敬人,怎樣尊敬一切眾生,這是普賢行,普賢行的頭一條「禮敬諸佛」。普賢菩薩為什麼要這樣教我們,我們要明瞭,如果你不明瞭,你不肯認真的學。普賢菩薩這種行持是性德圓滿的流露,這對我們的利益太大太大了。我們雖然沒有見性,但是在事上我們模仿,我們認真的學習,不知不覺在這個方法裡面,我們就明心見性,這是事修幫助悟理。你不肯在事相上修,這個理永遠你悟不出,把你的悟門堵塞了,天天聽經不會開悟。
聽經要會聽,有聽經的理論與方法。我在李炳南老居士會下十年,他教我聽經,專心、契入,不准我寫筆記。他說寫筆記什麼?你分心,你完全聽的是音聲,你不能入理,這話很有道理。換句話說,你記得再多,你都是記問之學,你不能開悟。他重視的是悟入,你能夠悟入,你才有能力拿著一部經長說短說、深說淺說,你得自在了。你要依靠筆記的話,你將來上台講經的時候完全靠筆記,筆記漏掉的,這一句不知道,不曉得怎麼講了,所講的全是別人的,不是從自性流露的。他把這個道理告訴我,我想通了,筆記丟下了,所以我在台中十年,我的筆記本現在還在,總共十年所寫的筆記,大概只五、六十面而已,十年全部的筆記只有半本。這是教我們悟入的方法,我們感謝老師,如果老師不是用這個方法,我們勤於寫筆記;勤於寫筆記,完全聽他的話,意思完全不懂;趕快寫,怕漏掉,你的整個精神著重在言語上,與馬鳴菩薩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完全違背。《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給我們怎麼修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樣聽經你才能悟入,你聽了會開悟,悟入才是你自己真實的功夫。
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為什麼聽眾聽經還不到一半就開悟了,證果了?楞嚴會上我們看阿難的表演,《楞嚴經》十卷,釋迦牟尼佛講了三分之一,講到第三卷,三卷末後阿難尊者說偈讚頌,開悟了。摩登伽女聽《楞嚴經》,聽了一半,就證了三果。那是凡夫,業障習氣非常重,經沒有聽完,聽一半就證三果,是什麼原因?懂方法,會聽會學,在佛經上講善聽、善學,能夠契入。我們今天是錯會了意思,錯用了功夫,我們今天的過失在此地,所以天天讀誦,天天聽講研究,都不能開悟。悟尚且不能,契入就更不必談了。在日常生活當中,依舊是煩惱當家,隨順自己的無明煩惱習氣,天天還在造業,所以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毛病找出來。
你們現在修行確實比我這一代障礙嚴重,為什麼?你們不能夠專心。何以不能專心?你們有依靠,這裡講經有錄相,沒有聽清楚沒有關係,回去把錄相帶放出來還可以再聽。有這麼一個心理在作祟,就把你的悟門堵塞了。我們那個時候老師會下,沒有這些設備。李老師講經,在晚年的時候錄音機發明了,李老師是決定禁止錄音;為什麼原因?希望成就我們。有錄音你就有了依靠,你就會打妄想,你聽東西不專心,「不要緊,沒有關係,沒有聽到的時候,我還有錄音帶,還可以再聽幾遍」。只要有這麼一個念頭存在,有這麼一個依靠存在,完了!所以他不許。我們現在想想,他一生講那麼多,要是留下錄音帶,多好!他有他的看法,他有他的做法,他那個方法能成就當時在場聽經的人。
我們今天這些設備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方便不能在現場聽經的。我們今天早晨,早餐這半個小時,講到念佛六字四字,我講完回到五樓休息的時候,就有同修打電話告訴我,他聽到了很歡喜,他念四個字,沒有念六個字,他們在網路上聽。所以這些科學工具是便利不在現場的,諸位同學們要是真正要想成就,契入佛陀的境界,你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決定不能依靠。這些東西有,我們不用它,等於沒有,才有可能契入。如果有一絲毫依靠這些工具的念頭,對自己悟門就造成了堵塞,就造成了障礙。
我們無論是讀誦、是念佛,研教、聽法,決定是一心專注。諸位要知道,這四個字你做到了,沒有不開悟的。一心專注,根性再鈍的人也有小悟,大悟沒有,他會有小悟,但是積小悟就變成大悟了。天天有小悟,常常有小悟,過個三年五載他就會有大悟,再過個幾年就大徹大悟。我們看《高僧傳》、看《居士傳》,何以古人學佛三年五載開悟了?現在人學佛學到八十歲、九十歲,還一塌糊塗,還不開悟?總得要想想原因在哪裡?不肯去找這個原因,不肯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哪一輩子能成就?你有意去找這個原因,肯把這個原因消除,你就聰明,你真有智慧了。
佛法的修學,佛法的成就,沒有別的,李炳老當年在世時時提醒我們,改變心理。改的什麼?改迷為悟,改惡為善,無非是改變心理而已,沒有別的。經上所說,當時參加法會聽經,為什麼經沒有聽完就開悟?他一聽,念頭馬上就轉過來,馬上就改過來,所以當下就修行證果,當下就入佛境界,是這麼回事情!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祖師大德教我們一個原則,「隨文入觀」。這句話什麼意思?用今天白話來講,隨著經文所說的,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統統改過來。換句話說,完全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展開經文隨順佛陀的教誨,你就有心得了。學到之後,立刻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到生活上就是這句話「供養一切諸佛海」,這落實了。我把我所悟的、把我所學的,用在布施供養一切眾生。
布施供養要曉得這個意思深廣無盡,不是說我們每天拿著財物到外面去布施供養,我們自己如法修行就是布施供養。本經最後普賢菩薩行願裡面,講十大願王「廣修供養」,說得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寶供養,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我們如教修行就是在「供養一切諸佛海」,這是怎麼個供養法?是給一切眾生做一個修行的樣子,這個樣子就是供養。我做給你看,像此地許哲居士做給你看,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我們今天講堂定了一個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那就是廣修供養。我們所學的落實,就是給大眾做表率,給大眾做模範,這就是廣修供養,「供養一切諸佛海」,落實了。
所以要時時刻刻檢點自己,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如果這個念頭可以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這個念頭就是供養一切諸佛海;如果這個念頭不可以做眾生的好樣子,趕緊把它息掉,不能有這個念頭。我們接觸大眾跟別人交談,這個言語是不是利益一切眾生?這個言語不能利益眾生的不可以說,這就是供養諸佛海。於眾生有利益的話說出來是供養,沒有利益的話不說是供養;由此可知,行菩薩道的人語默動靜,無非是供養一切諸佛海。他日夜沒有間斷,供養諸佛的心沒有間斷,供養諸佛的行也沒有間斷,睡覺也做一個睡覺的樣子給大家看,沒有一樣不是社會大眾的好樣子。總的來說,示現教導大眾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總的來說;除此之外,那就不是佛法了。
第三句裡面說,『於彼咸增喜樂心』。「彼」就是一切諸佛海,這裡面特別著重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裡面,還特別指一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可憐,真的可憐,他們是迷而不覺,他們不知道修善,造作一切的惡業。如果諸位同修稍稍能夠冷靜一點,細心去觀察過去、現在的這些歷史,凡是遭劫難的地方,都是這一個地方的人,造作不善的因多,他遭難;無論是天災或是戰爭人禍,諸位仔細去觀察。在中國,這兩百年來,北方災難比南方輕,南方的災難比北方要重得很多。你仔細觀察南方人造罪業比北方人重,特別是殺業,南方沿海一帶地區殺業太重太重了。飲食,一般社會上人常講,天上不吃飛機,下面不吃輪船,什麼都吃,還要吃活的,非常殘忍,他怎麼會不遭惡報?跟一切眾生結的怨太深了,現在是你強他弱,他沒有抵抗力;可是他有因果輪迴,你的福報享盡了你墮落,他的罪受滿了他起來了,以後看見你,他如法的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事情能幹嗎?因果輪迴的事情,冤冤相報的事情,每個宗教經典裡面都說得很多、都說得很詳細,決不是欺騙人的,這是事實真相。
菩薩行門無量無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為什麼單單提個供養?這一個供養就全部都包括了。在大乘菩薩裡面,六度裡頭講布施,菩薩修什麼?就是修這一法;這一法是無量無邊法門的總綱,無量無邊法門都不出這一個總綱。我們常常在講席裡面為大家說明,世尊對大乘菩薩講六個綱領,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如果再要把它濃縮一下,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面有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們可以明顯能夠看得出來,持戒是無畏布施,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屬於法布施,一個布施全包了。布施裡頭要有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就叫做供養。供養裡面有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這一個供養不就全部都包括了嗎?一條都不漏。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要有這個心,就是「供養一切諸佛海」,我們就真的落實普賢行,落實「大方廣佛華嚴」。
「於彼」,這個彼是「三世一切諸如來」,過去一切諸佛看到歡喜,現在一切諸佛看到讚歎,未來一切諸佛看到了向你學習,所以「彼」這個字裡頭包括了三世如來。速疾龍王看出來了,他向諸佛如來學習,他學成功了,他成無上菩提。這在《華嚴》上我們看到無量無邊的法門,真正看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一個法門都證無上道。他是從學普賢菩薩「廣修供養」這一條,證無上道的。所以這些人在此地他們所修學的法門,我們一看就知道了,他是用哪一法。可是任何一個法門,必定包括所有一切法門,所以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果一不是一切,那就不平等。所以我們在此地看到,有從禮敬這個法門證無上道的,有從讚歎這個法門證無上道的,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廣修供養證無上道的,任何一門。
在《華嚴經》就總持法門來講,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總共二十門,這二十個門是《華嚴經》契入無上菩提的大總持法門。可是你一定要懂得一即一切,這二十門裡頭,任何一門必定圓滿包括其他的十九門。也如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一定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如果缺一願,這個法門就不圓滿。我們懂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的修功才會圓滿,才不至於把意思錯會了。
「咸增喜樂心」,就是我剛才講的諸佛讚歎護念。未來的佛增長他們的信心、願心,讓他們知道怎樣修學、怎樣契入,菩薩給他們做示範,給他們做榜樣。龍王菩薩的名號含義很深,「速疾」,快速成無上道。我們今天念佛法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用這個供養一切諸佛海。所以,這一句佛號不是為自己念的,為自己念可以懈怠,可以馬虎一點沒有關係。為一切諸佛念的,為一切眾生念的,就不敢懈怠了。我們懈怠,對不起諸佛,對不起一切眾生,為他們念的。這是普賢十願裡頭最後「普皆迴向」,與這個大願相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9:28: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