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六六卷) 2000/2/2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66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鳩槃茶王長行,第八句:
【勇健臂鳩槃茶王,得普放光明滅如山重障解脫門。】
清涼給我們提示得很簡單,他提示的是「身智光明,遣除二障」,這八個字。菩薩的名號含義就很深,這在前面曾經介紹過,這個地方再提一提。『勇健臂』,如果沒有勇健,就很難克服我們的障礙。有不少同修看到我們趨向於多元文化,也有人有些疑惑,說這個事情能做得成功嗎?每一個宗教,每一個族群,它們有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夠融合、能夠和睦相處?是不是真的能做到?我的答覆很肯定,決定可以做到。什麼原因?有個理在,理決定是相同的,理甚深。理落實在境界裡面,也就是落實在我們現實社會裡面,就是我們這些年來,在佛法裡歸納了一個中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無論是什麼樣的國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十個字都是被接受、被歡迎,我們就知道它是可以融合的。如果我們用虛偽的心、用染污的心、用不平的心,那當然不行,決定不能夠融合;只要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就行。
真實的道理,《華嚴經》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起作用,落實在實際上,就是真誠、清淨、平等、覺;識變,落實在生活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所以哪有行不通的?特別是我們面臨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決定是多元一體的理念,才能夠行得通。多元一體的教學,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往年方東美先生,在台灣大學、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他跟學生授課就是講《華嚴經》。他對於這一部書讚歎備至,他說這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這裡面有真實的智慧、圓滿的理論、周密詳細的方法,告訴我們怎樣去做;尤其難得的末後還帶表演,讓善財五十三位善知識做出來給我們看。這樣編寫的教科書是古今中外所沒有的,他說得非常之好。
我們今天展開經卷,針對於現前的社會,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它所講的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我們今天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有矛盾,族群與族群之間有懷疑,宗教與宗教之間有誤會,這就是『如山重障』。不只是清涼大師,清涼大師不是生在這個時代,是生在隋唐那個時代,那個時代沒有這些障礙,社會上這些障礙並不顯著。我們今天遇到的「如山重障」,比清涼大師那個時候格外的明顯,外面的障。內裡面的障,當然是經上所說的煩惱障跟所知障,這是內裡面的障礙。但是必須內裡面的障礙消除,外面的障礙你就有辦法了。內裡面的障礙要不能夠消除,外面的障礙你就一籌莫展,你應付不了外面的環境。所以要應付外面,先要解決我們裡面的。
要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內外都一樣,要『普放光明』,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這裡面含有真誠、清淨、平等的意思。如果沒有真誠、沒有清淨、沒有平等,就不能叫「普」;你雖然有智慧,智慧裡頭有缺陷,決定不圓滿。真誠心,這裡頭沒有界限,才有真誠;如果有界限,就不誠。《壇經》上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那就是真誠,有一物就不誠。清朝末年,曾國藩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一個定義。其實中國讀書人,沒有不受佛法的影響;換句話說,沒有不讀佛經的。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信不信佛,佛經總是普遍會讀誦的。他對誠的定義是「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說得好;換句話說,有念就不誠,無念才是誠。由此可知,起心動念,誠就沒有了。誠是真心,起心動念是妄心,不是真心。誰用真心?在大乘佛法裡面,佛告訴我們,法身大士用真心。《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真的是「普放光明」,沒有私心,真誠心顯露了。
法身大士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雖然全都是用真心,真心用得圓滿不圓滿有差別。為什麼用得不圓滿?這裡面還摻雜著無明在裡頭,雖用真心並不圓滿。無明是什麼?我們平常講的妄想,這個妄想是極其微細的妄念,我們自己沒有法子覺察到。所以我們修行、修定,感覺到心很清淨了,是不是真的沒有妄想?還是有,微細妄想自己覺察不出來,這個東西很難斷。明顯的妄心是分別、執著,這是最明顯的、最粗的,佛法講的二障主要就是說這兩種:分別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如果說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這人在六道,唯識所變就變六道的境界。
假如我們把執著斷掉了,對於世出世間法一切不執著了,他還有妄想分別,六道就沒有了。可見得六道是從執著來的,放下執著,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三界,這個時候唯識所變就變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他還是凡夫,為什麼?他還是用妄心,不過他的妄心用得正,這個「正」是與真心相應,接近真心。六道凡夫用妄心用得不正,與真心完全相違背,道理在此地。如果分別也放下了,「放下」是智慧,就是此地講的「普放光明」,世出世間法一切都不分別了。不分別,給諸位說,你的平等性證得了;不執著,你的清淨心證得了。這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唯心所現,現什麼境界?現一真法界。在《華嚴》裡面就是現華藏世界,經題裡面講的「佛華嚴」,現這個境界;在往生經裡面講是現極樂世界。可見得如果不能普放光明,我們見思煩惱這兩種重障消滅不掉。
學佛,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佛法決定要開智慧,不開智慧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開智慧。智慧,佛告訴我們,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佛有多麼大的智慧,我們每個人的智慧跟佛平等,這個要懂!為什麼佛的智慧現前,我們的智慧好像不見了,沒有了?佛跟我們講這麼多經法,講得頭頭是道,這是普放光明。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世尊滅度之後,弟子們結集成為經典。流傳到中國是少分,不是多分傳到中國,少分傳到中國。傳到中國來的這些典籍,把它翻成中國文,也不是傳來的經典全部都翻,沒有,還是翻一部分,這部分經過祖師大德的審核,符合中國社會,符合中國人需要,這才翻過來。我們今天看到《大藏經》,覺得已經非常豐富了,那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少分,你才看看「普放光明」偉大,自性裡面的智慧流露出來的。
我們的智慧為什麼透不出來?二障,這是「如山重障」。「如山」是比喻,這個「山」是須彌山,不是普通的山,嚴重的障礙把我們的智慧障礙住了,你說可憐不可憐?佛眼睛看我們大眾都是佛,佛知道我們的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像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經上所說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每個人都一樣。我們的智慧、能力、相好,都被這兩種障礙給障住了,你說麻煩不麻煩!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除二障而已矣!只要這兩種障礙除掉,問題解決了,智慧開了。智慧開了,是你自己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所以學佛,諸位一定要記住,除障而已。
功夫在哪裡?功夫就在除障。除障用什麼方法除?放下,你不肯放下怎麼辦?你放下一分,給諸位說,你就透一分智慧。譬如你們諸位看到我們現在講堂這個燈,這個地方三盞燈,我們看到燈上蒙了一層紙,這紙就是障,它透出來的光就弱,紙要拿掉,那光就更亮了。這一層紙,如果再加一層,光就更弱一點;再加一層,又弱一點;加個十層、二十層,光就透不出來了。你把它去掉一層,那個光就透一分出來,就像這個道理一樣。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千千萬萬層都不止,所以一定要放下。你能放下一點,你的智慧就透出一些;你放得比別人多,你的智慧就比別人大;你不肯放下,你就永遠不能開智慧。所以我們講的,這是老師教導我們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普放光明。看破是慧,慧從哪裡來的?從放下來的。放下幫助你開智慧,智慧又幫助你放下,這兩重功夫相輔相成。所以我們一定要肯做,肯在放下上用功夫,放不下也得要放下。
世尊當年在世一生的教學,我們學教的人懂得,佛教學的中心是什麼?「般若」。四十九年講《般若》二十二年,差不多用一半的時間。《般若》教什麼?《般若》就是教人看破、放下。現在在中文經典裡面,也是《般若》的部頭最大,《華嚴》諸位看到八十卷,這很了不起了,分量這麼多,比《般若》差遠了,《般若》六百卷。可是我們總結《般若經》裡面,世尊教導我們什麼?我《大般若經》瀏覽了一遍,我的總結是六個字:「無所有,不可得」,我的總結是這六個字。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所有、不可得,試問問你要不要放下?自然就放下了。世間人所追求、所羨慕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是什麼東西?《金剛經》上說得好,「夢幻泡影」。事真的是無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確確實實不可得。無所有,你認為它有,你看錯了;不可得,你一定要想得,你想錯了。
了解世出世間事實真相,徹底放下,圓滿菩提你就證得了;換句話說,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了,你的能力也現前了,德相也現前了。能力是什麼?大乘經上常講的隨類化身,應機說法,這是能力。相好,《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應以聲聞身得度就現聲聞身,應以長者、居士身得度,就現長者、居士身,那是相好。再跟諸位說,應以畜生身得度,佛菩薩現畜生身;應以餓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餓鬼身。你們看到放燄口,燄口台的對面用紙紮的一個鬼王,焦面大士,那是什麼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應以鬼身度眾生,他就現鬼身。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隨類化身;沒有一定的法可說,隨機說法。凡是東西要定了,定是死的,「死水不藏龍」,你們想想這個話的意思。佛法是活的,活活潑潑的,它不是死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剛才台北楊老師打個電話來,她現在在那裡整理《弟子規》,把《弟子規》做成白話的講解,好事情!她告訴我,現在在台灣《弟子規》有好幾種不同的版本,到底哪一個版本正確,她沒有辦法確定。我就告訴她,佛法不是定法,古人寫的這些東西是當時那一個時代社會背景,我們要依據他的精神、原理原則,至於文字條目我們要斟酌,要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環境,這個東西才有用處;如果墨守成規,那是死路一條,走不通的。所以我告訴她,妳可以幾個本子合起來看,哪個本子裡面寫的東西適合於現代生活環境,妳就採取它,哪幾句不適合可以把它刪掉;現代環境所必須的,但是原來本子沒有的,妳可以給它增加上去。我提示她,國家的憲法過幾年還要修訂一次,為什麼要修訂?時代不一樣。佛法教學亦復如是,原本依舊有保持,保存那個時代,今天是這個時代的,我們要做怎樣的修訂,這個叫佛法,這個叫「普放光明」,不是說一個字不能變更。
在佛教經典裡面,經典一個字不能變更,原始的依據。每一個朝代有註疏、有講解,那就是原來經典的現代化,經典的本土化,適合於我們現在所需要的。原文、原理原則沒有變,講法、思惟的方法,我們落實在生活上的作法,每一個朝代不一樣,每一個地區不一樣,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我們今天來講解、研究、探討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所說的跟清涼大師註解的原理原則絕不相違背,可是說法、思路、落實、作法跟他不一樣,我們學了才管用,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功德利益。如果照著他那個一成不變,這一邊我們也給你,他這裡「身智放光」,給你講十種身、十種智,給你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沒講錯,把一些參考書搬來,《佛學大辭典》翻來給你講,講了有什麼用?沒用處!不能落實在生活上,講得沒錯。所以佛經在今天,為什麼很多法師、大德講法,不受大眾歡迎,聽眾寥寥無幾?病就病在此地,走到死胡同裡頭去了,不知道佛法是活活潑潑的。
古德裡面所講的見惑、思惑,現在用這種名詞大家聽不懂,按照古人的解釋,古來註疏的解釋,佛學辭典的解釋,愈講人家愈聽不懂,這有什麼作用?所以我們想想他究竟講的什麼意思,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大家一聽就懂了。見惑,錯誤的見解,這大家好懂;思惑,錯誤的思想;換句話說,你看錯了,你想錯了,這大家好懂。然後再問,哪裡看錯了,怎麼想錯了,再一條一條來分析,糾正他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佛法教學我們就真得利益了。
所以智慧一定要開,開智慧才曉得通權達變,佛跟我們講的只是原理原則,祖師大德所說的,那都是權變。時代不一樣,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意識形態,有每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佛法為什麼要講求契機,你要懂得「契機」這兩個字的意思。契理是佛講的原理原則,這個要遵守,不變的;但是契機,這裡頭就有權變,通權達變。你懂得這個道理,你看古人的註疏,你就會有心得,會有領悟、體會之處。看唐朝人的註疏,就懂得唐朝那個時代狀況,祖師為什麼這麼解釋,一定是針對那個時代見思煩惱的通病。宋朝講法,我們再去跟唐朝比一比,又有許多不同。宋朝人對於社會、對於自然環境一些想法看法,跟唐朝人又有不同之處,所以祖師大德講經必須要另一種方式。這一部經朝朝代代留下來許多註解,我們從這裡頭去觀察,這才能開智慧。決不能照他那個一字一句去講,那就壞了,那就叫我們現代人回去作唐朝人、作宋朝人,那怎麼能行得通?這就是古人所講「死在教下」,這是錯誤的。
經典幫助我們開智慧,古來祖師大德的註疏,也是幫助我們開悟。真正悟入了,那你現在就有現在的講法,我們還是一脈相承,沒有離開。就像一棵千年的古樹一樣,年年發新枝,年年有新葉、新花、新果,我們今天在樹梢,樹的頂端,沒有離開這棵大樹。根是經典,每一層的樹枝,那就是每一個朝代講解的方法,所謂是推陳出新,我們從舊的基礎上領悟出來新的東西,才能解決現代的問題,才能幫助現代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個目標就達到了。我們知道這樁事情重要,那你不斷煩惱怎麼行?
這一句表面上看是「普放光明」重要,實際上是「滅障」重要,障不除決定不能成就。真實智慧,真實慈悲,就是要幫助世人除障、開慧;不但是自己,可是你要曉得,幫助別人是真正成就自己;完全說成就自己,不幫助別人,你的進展非常緩慢;你能幫助別人,那你的進步就非常快速。我們看看今天社會的障是什麼?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比過去嚴重得太多太多。我們如何除障?要依靠佛陀的教誨,我們自己沒有智慧,看不出自己的過失。為什麼天天讀經?讀經的用意在哪裡?絕對不是讀給佛菩薩聽的,讀經是檢點自己,我們自己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起心動念,跟佛的教誨相應不相應,讀經真正的目的在此地。每天讀經,每天對照,相應的我們要保持,不相應的要改正,這是真正讀經。不是說經念了之後,念給佛菩薩聽,我今天功課都做完了,自己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貪瞋痴慢不但沒有放下,還與日俱增,這就是全都搞錯了。
「淨業三福」,大家都曉得,不管是哪個宗派,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這是真實基本的修學條件。三條十一句,念念都不能忘,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佛法,從這個地方來轉變,做一個轉變。十一句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可以說這十一句是佛法的總綱領,千經萬論都是這十一句的展開、細說而已,讓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不離這一個準則,這是真正修行,是真實的菩薩道。這十一句裡面有「讀誦大乘」,後來祖師大德依這一句,給我們制定朝暮課誦。朝暮課誦就是我們修行的準則,我們斷惡修善、轉迷為悟的標準。
因各人根性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必須選擇自己容易修學的,你就會容易成就。選擇的法門不契機,就是不適合自己的根性,不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你修學就困難,成就就不容易。所以佛法在中國,宗派很多,道場很多,每一家家風不相同,道理在此地。他的家風一定適合於這個道場周邊環境信眾,適合於他們,他們修學這個法門,依據這些典籍容易成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道理要懂,絕不可以因為我們修學產生貢高我慢,自讚毀他,那就又錯了。
不但是佛法裡面所有的法門是平等的,再跟諸位說,佛法跟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平等的,這《華嚴經》最明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如果不平等,怎麼能同圓種智?我們從這個教誨、從這個原則就能夠體會到,佛教跟其他所有一切宗教是平等的,佛經跟所有一切宗教經典是貫通的。你現在通不了,通不了是因為你沒智慧,你智慧沒開,智慧開了就貫通。智慧為什麼不開?情執沒放下,今天所謂是感情的包袱;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放下就圓融,放下就通了。你們昨天看到的《十善業道經》,我們看到一個本子,前面有一篇雍正皇帝的上諭,代替序文。你看看雍正皇帝對於儒、釋、道三教的見解,他那個見解正確。引伸那就是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能貫通,理是一個。跡象上有差別,原理是一個,哪有不通的道理?
《華嚴》給我們做了證明,虛空法界不同的族群,我們現在讀的是雜神眾,前面我們讀過菩薩眾、聲聞眾、諸天眾,這是雜神眾,這就是代表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形色(他們身體不一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在《華嚴經》變成一家人,大家都生活在華藏世界這個社會裡,彼此都能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我們在《華嚴經》,沒有聽說哪個族群跟哪個族群打仗,沒有,從頭到尾沒看到,沒有看到吵架的,沒有看到打仗的。什麼原因?障礙去掉了,一切通達無阻。可是各個族群並沒有破壞,這就是佛家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天眾還是天的環境,神眾還是神的環境,沒有破壞;「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這樣才展現出多采多姿、雜華莊嚴、美不勝收的華藏社會。用今天的術語就是多元文化,多采多姿的社會,展現不同的才藝,讓我們欣賞不盡。這在《華嚴》上看到的,所以《華嚴》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最完美的教材。
今天我們讀這一句,主要的課題是如何滅除我們自己的煩惱重障。佛的方法也是指導我們一個原則: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個原則是過去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諸大菩薩、聲聞緣覺所修的一條道路,非常值得我們做參考。所以我們要不持戒就不行,持戒是什麼意思?持戒是教我們放下。在家戒裡面第一條是殺生,教我們放下殺生,學諸佛菩薩不殺生。出家戒裡面第一條是不淫慾,佛教我們從內心裡面把淫慾的念頭斷掉;不但在事,要在心上,念頭都沒有,你這個戒才成就。所以戒律是教我們放下,實在講是放下煩惱,殺盜淫妄這些念頭是煩惱的根。這些東西從哪裡起來的?從貪瞋痴慢起來的。戒律是教導我們放下,我們不知道從哪裡放起,從這兒下手。五戒是根本戒,大小乘戒律,你一展開戒本,前面五條都一樣的,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要救自己,要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度過這個空前的劫難,我們要不肯真幹,給社會大眾做個樣子,我們勸別人做,人家怎麼肯做?
現在社會上人所追求的,無非是五欲六塵的享受,深深的迷在這個幻境之中。這不是真實的,迷在這裡面,回不了頭來。我們展開經卷,佛來勸告他,他不會相信。佛所講的極樂世界太遙遠了,不要說可望不可及,望都沒有望到,他哪裡相信?五欲六塵的享受就在眼前,他現前得到的,他如何能放棄?所以真正修行人、真正覺悟人,要做出樣子給他看,真正放下,這個好!讓他從這裡面去體會,他能夠很明顯的看出來、很明顯的體察到,他才相信,他才肯做。我們自己要做出一個非常明顯的好榜樣,這就是為別人;為別人,自己得真實利益。為自己可做可不做,生佛國土、墮阿鼻地獄是自己的事情,與別人不相干。
可是我們今天要真正想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那就為別人做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皆善知識」,這是三福裡面孝親尊師真正的義趣。不是只對我們自己生身父母,不是的,不是只對教導我們的老師一個人,佛的意思是教我們對一切眾生,這樣去做那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自己。我們不敢有一個惡念,有一個惡念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不敢有一個錯誤的行為,時時刻刻會檢點自己,小心謹慎。這個人的德行成就了,障礙分分除,智慧分分長,深重的業障才能夠消除,滅就是消除。只要障礙消除,智慧不必求,自然就透露了。古人所謂「但除煩惱,莫覓菩提」,不要再去找菩提,菩提自然現前;「但盡凡情,別無勝解」,都是說這個道理。我們要不肯真幹,不肯真幹原因在哪裡?認識不清。我們是非常想開智慧,智慧偏偏開不了,原因在哪裡?就是不肯放下煩惱習氣,就是不肯遵守戒律。戒律是什麼?戒律是佛菩薩生活規範,佛菩薩生活自自然然就是那個樣子,我們照這個模樣來學習就行,對我們的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
「普放光明」,我們再問光明是什麼?大家曉得是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我再問通達明瞭又是什麼?能不能舉一個事實給我們看?真正通達明瞭之後,表現在事相上是大慈大悲。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跟悲都是現在人講的愛心,為什麼佛家不講愛,講慈悲?慈悲是智慧的、理性的,世間人講愛是感情的、是迷惑的,差別在此地。佛家講的愛是充滿智慧之愛,不是感情衝動,所以稱慈悲。「大」是什麼?大就是此地「普放光明」的意思。大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大了;有分別、有執著,不大了,我們要懂這個意思。現在我們一般學佛的人,看到他是佛教徒對他特別好,他不是佛教徒就要隔一層,這不是「大」,大的意思沒有了。所以大,在佛法裡面講,清淨平等才是大。諸佛菩薩看到眾生,愈是有苦難愈是多照顧他,不論他信不信。大家也常常聽到佛門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大慈大悲,不論你信不信。
我這次在澳洲過年,我們請到了一些老人院的老人,他們原定是請五十個人,結果來了八十多人,全是外國人,幾乎全部都是基督徒。我跟他們講話,我說上帝愛世人,上帝愛你們,但是你知道嗎?更愛我,上帝愛我比你們要加一倍,他們聽得莫名其妙。你們是上帝的兒女,我們不是,我們是世人,上帝愛我們一定比愛他自己兒女還要加倍,他才稱上帝;如果上帝愛子女,對我們不愛,他有私心,他有私心他就不值得人敬佩。他愛護他的兒女,不是他的兒女加倍愛護,所以你懂得嗎?上帝愛我,超過你們。他們聽了就笑起來,也肯定、贊同我這個說法,這是真的!我們在抗戰期間當中,流亡的學生都住在學校,學校是家庭,我們的老師真的像父母一樣。我們的老師也有子女,那時有些救濟物資來了,我們的老師一定先分給同學,同學們統統分到之後,還有多的他的兒女才有分,如果分得不夠的話,他兒女絕對分不到。所以老師對我們的愛護超過他的子女,上帝一定比我老師還高,哪裡會有私心?所以你要懂得,上帝愛我們超過你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佛法落實表現在事相上是慈悲、是方便,方便是善巧方便,那就是普賢菩薩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道理我們講得多了。恆順眾生,這裡頭也有個原則,十大願王都給我們指示,從現相上來講「禮敬諸佛」,從真實功德上來講「稱讚如來」,這是教我們恆順、隨喜的標準,我們要懂得這個,那你運用就靈活了。境、緣,境是物質生活環境,緣是你周邊所遇到的一些人,如果不善,要不要隨順?要隨順。隨順要掌握著原則,我在隨順當中要感化他們,可以隨順你的錯誤,但是我決定會把你的錯誤慢慢糾正過來,這不能著急,要有耐心,要有智慧,這是菩薩教化眾生。如果環境看樣子不好,掉頭就去,你沒有慈悲心。愈是苦難地方,愈是有錯誤的地方,愈要幫助他,全心全力幫助。到實在幫助不了,自己知道自己德行、學問都不夠,再去好好的參學,離開這個地方好好的參學,那對的。如果說連幫助他的心都沒有,那你的慈悲心不夠;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絕不能夠捨棄,這個不可以的,這不是菩薩道。
幫助別人,還是從自身做起。我們現在講經教學,我們有個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師是什麼?表率,範是模範,都是要做一個好樣子給別人看。從什麼地方做起?從你看出他錯誤的地方做起,你仔細觀察他哪些地方不對,那我們反其道而行,這就是幫助他糾正;不必說,日久天長慢慢他自己發現,他覺悟了,他回頭了,你這個教學就成功。教化眾生的技巧無量無邊,你要會運用,要運用得恰當,就能收很好的效果。諸佛菩薩都是從本身做起,其實諸佛菩薩裡面許許多多都是再來人,他哪有障礙?他沒有!沒有障礙,為了度眾生,示現有障礙,好像演戲一樣,表演給眾生看,讓眾生在這裡面看到之後,豁然開悟,回頭是岸。眾生不孝父母,我們要表演孝順父母,做給他看;眾生不敬師長,我們要表現尊師重道,做給他看;眾生把財看得很重,貪財,我們捨財。你不是這樣教,你怎麼個教法?眾生好名好利,我們捨名捨利。他看到我們生活很自在,並沒有說這些財物沒有了,生活就過得艱苦,不是!生活還是過得很自在,過得更快樂,表演給人看。
許哲居士的行誼,就很值得我們學佛同修取法。我在講席裡頭說過她,她是佛家講的「真富貴」,她什麼都沒有,富怎麼說?雖然她什麼都沒有,她什麼都不缺乏,不缺乏就是富。什麼是貴?世間人講的貴一定有地位,她沒有頭銜,她沒有地位,普通的平民,她貴在什麼地方?貴在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讚歎,這是她的貴。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捨去世間的假富貴,世間國王大臣崇高的地位,金銀財寶的財富,假富貴,他得到的是真富貴。他的物質生活三衣一缽,每天出去托缽,一天吃一餐,樹下一宿,他過這個生活,這個生活他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快樂,這是他的富,知足常樂;他的貴,他沒有地位,在我們中國人講他是乞丐,可是受到當時社會大眾的尊敬,受到後代千年萬世人的尊敬,這真富貴,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我們要求真富貴,要捨世間的假富貴。世間這種富貴,享受這個富貴,享受完了很少不墮落的。可是聖賢人所過的是真富貴,往後決定是超升的,決定不會墮落,這是我們要能夠辨別的。
所以放下,滅煩惱障、所知障,決定有利益。你能夠滅煩惱障,你心得清淨,在佛法裡面講你得定;你能夠放下所知障,你就開智慧。我們今天兩種同時都要下手,定慧等學,要懂這個修學方法。功夫要綿密不斷,在近代,黃念祖老居士是我們一個好榜樣。黃老居士持名念佛幾乎不中斷,他每天至少三萬聲佛號,多的時候會多到十萬聲,所以人家念佛能往生。一切時、一切處,工作放下了,他佛號就提起來。見客的時候,跟人見面,他手上念珠還在那裡掐,我們知道他跟人談話,他念佛也沒中斷。不念佛就會打妄想,麻煩在此地,用一句佛號把妄想打掉。我過去親近章嘉大師三年,章嘉大師持咒,也是二六時中不間斷。他見客跟人談話,他的念珠沒有斷過,他口裡是金剛持,你看他嘴唇在動。這是在修持上講,是我們很好的典範,是我們的好樣子,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真正有把握成就,這些人對我們是大恩大德,給我們做出一個典範,教導我們怎樣修學。我們今天看到「勇健臂鳩槃茶王」他所修的法門,我們總結起來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才能夠得定,才能夠開慧,才能夠排除菩提道上所有一切的障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9:25:3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