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二七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27
請掀開經本,月天子長行第四句看起:
【安樂世間心天子。得與一切眾生不可思議樂,令踴躍大歡喜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與一切眾生等者,謂示物聖樂,令得初地,此樂本有,染而不染,為不思議」,這個提示非常之好。不思議樂,既然是初地以上,當然這個月天子就不是凡夫,凡夫哪裡會有這麼高的境界?經文關鍵的一句,我們要能夠看得出來,他『得與一切眾生』,不是一個人,一切眾生裡面,就超越種族,超越種種的界限,也超越宗教。我們學佛,尤其是學大乘,要從這個地方學。你看他們的心量多大,每個人(這在經上看到的)都是以一切眾生,前面講「觀察一切眾生界」,「了知一切眾生心海」,「得與一切眾生」,所以大乘佛法是以一切眾生為中心,跟凡夫、跟二乘都不一樣。凡夫是以自我為中心,起心動念是想到我的利益、我的利害,這是六道凡夫堅固的我執。佛在經上講,六道是從我執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把我執放下了,「我」這個念頭是染污,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是什麼?相宗說得很詳細,《華嚴》也是屬於相宗的根本經,六經十一論這裡頭包括《華嚴》。佛說過,「我」是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個東西是我,所以末那叫染污意,迷惑的眾生執著這個東西是我,實際上,也只是一個妄想執著而已,確確實實沒有我,《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首先要在這裡建立正確的觀念,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與樂是慈,拔苦是悲,給眾生什麼樂?不是現在社會裡面一般年輕人以為樂趣的。世間人以為樂,實際上那是苦,他不是作樂。在古時候確實還有樂,現在我們看不到了,無論在戲劇裡面、歌舞裡面,我們現在很少接觸,但是看看戲院門口那些廣告,我們就曉得它裡面的內容。那一種的樂,就正如同我們一般人所講的服毒,這種樂。吸毒、打嗎啡,以為這是樂,今天社會上年輕人享受的樂是這一類的。非常不正常的刺激、麻醉,以此為樂,你說這怎麼得了?剛才兩份資料給諸位了,這是昨天我從《慕西》裡頭看到的,世紀末的驚人數字。美國今天是世界上第一大國,看看這個統計你就了解社會狀況,太可怕了。這個國家領導全世界,如果這些統計數字是真的,世界上哪能沒有劫難?另外一份資料,是從天主教《玫瑰經》裡摘錄下來的,他們所修行的跟我們的五戒十善沒有兩樣。每一個宗教聖賢教人都是善的,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聖賢人給人的樂,決定是與性德相應,叫聖樂;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這才是真正的樂。
這樁事情,唯有佛法說得清楚、說得透徹。三界六道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前許許多多的災難,天災人禍又是從哪裡來的?佛教人是從根本上去求解決,不是枝葉,枝葉上沒有辦法解決得了的。尤其是在現前災難的徵兆非常明顯,我們本末兩方面都要顧到;本,是從心地上下手、從念頭上下手,決定不可以再有惡念。惡念,說得粗淺一點,損人利己的念頭不可以有;說到深處,求自利這個念頭就是個惡念。但是這個說法,一般人很難接受,他不懂,為什麼為自己的利益這個念頭是惡念?這只有學佛的人才懂,增長我見,增長我執,只要「我」這個念頭天天在增長,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佛說惡是這個意思。如果是斷惡修善沒有離開我,果報在人天。如果把我放下了,捨棄掉了,不再執著有個我,不再想到有「為我」,斷惡修善,超越三界,永脫輪迴,這是大善。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瞭,無量劫來我們學佛不只是這一生,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無量劫的修行,為什麼還落到今天這個樣子?毛病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沒有別的,就是沒有把「我」捨掉,所以怎麼修,修得再好,也不過人天福報。一享福,又迷惑了,又造罪業了,所以在六道裡頭流轉,永遠不能超越。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如果能往生,我們早就往生了。
我們學念佛法門肯定不是這一生,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這個法門無量次,都沒有能往生得了,什麼原因?沒有把我忘掉,有我一定就有我愛、我痴、我慢,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就常常現前,所以念佛變成世間三界有漏的福報,不能夠成為往生的功德。我們知道念佛往生的人,必定是我的念頭捨掉了,這才能往生。決定不再為自己的利益去想,所以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學人,「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這樣才能往生。身心就是我執,心是什麼?心是念頭,放下我的念頭;身是這個身體,不要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世界就是五欲六塵的享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把這些東西捨得乾乾淨淨,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種人能往生。我們無量劫來,念佛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所以搞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
過去善導大師說得好,「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過去生中緣不殊勝,沒有人把這些道理、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這是缺乏增上緣。對自己本身沒有能夠把一切享受放下,甚至一些許許多多錯誤的觀念也沒放下,都成為我們往生的障礙,重大的障礙。我們錯誤的觀念太多了,通常最明顯的,中國人所執著的面子問題,這是很錯誤的觀念。為了面子,不肯低頭,就這個念頭就不能往生,虧吃大了!真正是一個儒家的學人,真正是個佛的弟子,佛教給我們忍辱,教給我們謙虛,教我們要卑下。我們要面子,孔老夫子不要面子;我們要面子,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他們不要面子,他們能成就。我們往往自以為是,把聖賢的教誨忘得一乾二淨。所以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不叫學佛。學佛最低限度要把自己的見解,就是想法看法要放下,這是佛教導我們的,佛絕對不許可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經上說過,什麼時候你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證得阿羅漢果之後,阿羅漢是正覺。換句話說,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一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我們這條路就走對了。就好比我們自己不認識路,一定要找一個認識路的人,他在前面走,我們跟著他,我們才不會迷路,不會迷失方向。佛菩薩是過來人,人雖然不在世間了,經教留在世間,我們尊重經教,依教修行,就是跟佛菩薩走。一面跟他走,一面學認路,到自己能認識路,就可以不必再跟他了。
佛教給我們,首先要斷見思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節錄天主教這個十誡,真正是個天主教徒,了不起!我們見到他,真的我會給他頂禮三拜,他值得我們尊敬。十誡裡面,前面三條是修持,修的內功,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後面是五戒十善,說得很明白,說得很清楚,白話文寫的。中國的經典古時候翻譯,文言文寫的,現在很多人看不懂,會不到裡面的意思,他這個白。真正依教奉行,那是天主真正的兒女;雖然沒有超越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人家享天福去了。我們想想能比得上人家嗎?《無量壽經》上講的五戒十善,文字比較深一點,意思境界講得很圓滿,我們特別將這段經文選出來,做為晚課讀誦,《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我們每天念,有沒有懂?有沒有去做?早課提醒自己,早課修的是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求自己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四十八願度眾生,自己要發這個願,不是念阿彌陀佛的願,自己要跟隨阿彌陀佛,要跟上;依照經文我們也發這個願,這就跟上了。晚課是反省,他這個地方省察,反省檢點,展開佛的教誨,對對自己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佛講的相應不相應。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做到沒有?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違犯了沒有?用這個標準來改過自新,這叫修行。我們在講席當中講了很多次,發現自己的過失缺點叫開悟,把自己的缺點過失改正過來叫修行。如果覺得我今天沒有過失,你這一天墮落在無明裡頭,迷迷糊糊把大好光陰錯過,這是真可惜!
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菩薩知道自己過失,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過失,時時刻刻改正自己的過失,這個人叫菩薩。不是說受了菩薩戒就當菩薩,沒這回事情。我早年最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給我講得很多,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外表,不注重外面的形相。他叫我持戒,不是叫我去受戒,怎麼持戒?你懂得一條,你真正做到這一條,這條戒你持了,你已經受了。形式上受戒,不算數;你自己發心真正做到了,這是諸佛菩薩承認的。你在戒壇上受的那個戒,諸佛菩薩不承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那個是在表演、在演戲,裝模作樣,受完之後一條都做不到,造罪的時候還加重一條罪,破戒的罪。只有愚痴的人才幹這個事情,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所以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勸人皈依,從來不勸人去受戒,他懂得。你勸人受戒,不是加重人造罪業?他本來殺生,那殺生就有重罪了,再去受戒,又加上一個破戒罪,你不是找他麻煩嗎?不是害他嗎?章嘉大師那個教導就好,他叫你自己去做,認真努力去幹,做到一條,這一條戒你就得了,你就真持了,這個我們才真正能夠離苦得樂。所有一切的苦報都是從不善業招感來的,所有一切真的樂是從善業招感來的。如果能夠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個善業稱之為淨業,那個果報就更殊勝。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好,他註的是「示物聖樂」,這個「示」字好,這不是教人。示是什麼?做出來給人看,示現。他不用一個人,他用物;人,六道裡頭只有人道;物,六道裡面全都包括了;不但六道一切眾生包括在其中,十法界也在其中。所以用這個字,一個都不漏,一切眾生用一個「物」,都代表了。要把真正的自在、清淨的大樂展示給一切眾生看,眾生接觸之後生起仰慕的心,也想獲得,菩薩就給他開導,就教導他:你想得樂,你就要認真去修學,你先要發大心。菩提心,古大德給我們講,有隨事,有隨理。隨事,通常講四弘誓願,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為什麼叫你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大心,這個念頭就是徹底的一個改變、一個轉變,把我們以自我為本位轉變為一切眾生為本位,這是真正覺悟了。沒有覺悟,我們人活在世間為自己活的,是以自我為中心;覺悟之後,我不是為自己活,我為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宇宙的中心,我是一切眾生裡面的一分子。這個念頭轉過來,實際上就是轉凡成聖的根,根本轉過來了。然後要修,修這是兩樁事情:一個斷煩惱,一個開智慧。「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要真幹了。煩惱斷了,智慧就開了。
東方的聖人跟西方聖人在這個地方的教學有差別。西方那些聖賢說,你學一樣東西,要成就圓滿智慧是不可能的,所以提倡廣學多聞,學校從小學到大學開很多門課程,很多老師來教你。東方的聖人觀念跟他恰恰相反,一門深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東方聖人。從這個地方我們冷靜去思惟、去觀察,西方聖人所講的智慧是常識,東方聖人所講的是心性,一門深入才有明心見性的可能。凡夫一開頭廣學多聞,要想斷煩惱是不可能的事情,斷煩惱一定要修清淨心,要修清淨心那只能修一門,一門專注,清淨心才能現前。佛法講求根本智,先求根本智然後才有後得智。古人有比喻,根本智好像植物的根,後得智是枝葉花果;你沒有根,哪來的枝葉花果?所以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花,那是枝葉,「佛道無上誓願成」,那是果。你要曉得前面兩句是根本,你不懂這個道理,你怎麼能有成就?所以西方聖人,西方的宗教,我們仔細觀察,不能超越六道,最高可以能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佛典上講,佛為什麼出現在這個世間?也就是為這個。世間人希求解脫,苦的是找不到解脫的門徑,諸佛如來才應化來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理想的目標,所以佛出世。如果這個問題世間人有能力解決,他就不來了;你們自己能辦,我來幹什麼?來不是多此一舉嗎?你們沒有辦法解決的,他不能不來,他不來就不慈悲了,佛是應機而出世、而示現。這個地方我們也要學習,別人能辦的盡量讓他們去辦,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他們不肯辦,事情又很重要,那只好我們來搞。
佛法的弘揚重要!沒有人幹,我們只好逼著出來幹。《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有人講,講得跟我一樣,我就決定不講,我就省事了。沒有人講,那怎麼辦?那非講不可。絕對不是喜歡講,不是為名聞利養來講,是為作佛弟子的使命。我能講,現在這個世間又沒有人講,這就非講不可。我能講,也有別人能講,我就可以不講,讓他講,我當聽眾,我隨喜讚歎。建立正法道場,恢復學風跟道風,如果有人做,我們就不做,隨喜讚歎,好!隨喜功德。沒有人做,李木源居士非做不可,沒有人做;如果還有人做,何必惹這些麻煩?做的人是菩薩,受用的人是清眾,菩薩造福,眾生享福。建立這個道場,大眾每天有時間在一起薰修,讀經,研究討論,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是享受!這裡頭是聖樂、真樂。可是必得有相當覺悟的人,他才懂得這裡頭有樂趣。像世間一般心浮氣躁、迷戀在五欲六塵中的人,他不懂得,他認為這種享受太苦了。他要在熱鬧場合、歌舞場合裡面,他認為那個是樂。觀念不相同,顯示出文化不一樣,每個人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樣、想法不一樣、受用不一樣,這裡面有不少是錯誤的,錯誤的與三途相應。與三途相應,就是說與自私自利相應、與貪瞋痴慢相應,那一種的樂是三途。佛菩薩給我們的樂趣,是與心性相應,是向上提升的,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覺悟。
世法是個染缸,有幾個人不掉在裡頭?我這一生算起來相當幸運,幸運實在是自己年輕的時候貧窮,看一場電影,買一張票都買不起;還好,那是染缸,進不去;進入那個染缸還得有條件的,我沒有那個條件。所以年輕的時候生活貧苦有好處,少造很多業,少受很多的污染。我也會找自己的樂趣,找什麼?不要花錢的,找誰?我那時候住在台北,找台北一些名教授,我有時間去拜訪他們、親近他們,聽他們講講話,我也很開心,長學問,長見識。我走的是正當之樂,少受污染。以後接觸佛法,容易覺悟,對經典裡面真正能產生樂趣,法喜充滿。我能夠聽得懂,我能夠看得懂,我也很認真努力去學習,希望自己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一生守住貧賤的生活,才不會墮落。我們也曾經看到有一些出家人,出家之後名聞利養都來了,貪圖這些享受,墮落了,大有人在!所以說性德是本有的,性德裡頭有真樂,否則的話,人家為什麼修這些苦行?為什麼一定要明心見性?那裡頭有大樂!往生經裡面所講的極樂,不是世間人能想像得到的,必須得依教修學。煩惱、習氣、業障是自性裡頭本來沒有的,我們的信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得乾乾淨淨,自性本來沒有的;般若、法身、解脫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本有我們就深信不疑,一定可以恢復,一定可以證得,只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捨掉就行了。可是這個東西很難捨,日常生活當中跟大眾相處,毛病馬上就出來了。
這裡頭顯示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我們沒有認真學習,沒有把所學習的東西當作一樁正經事來看待,學是學了,馬馬虎虎,隨隨便便,所以在生活中用不上;第二個,我們能夠在這裡省察,自己的毛病習氣太深太重,太可怕了!真正修行人沒有別的,是把你所修的當作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看待;縱然我不能把所學的百分之百做到,至少也能夠做個兩分、三分,就有受用;能夠做到一成、兩成,功不唐捐。每一個人修行都是這個經歷,那些菩薩們修行成佛也沒有例外的。剛剛接觸,我聽了一百分,我能做到一分、做到兩分,老師看到,這個學生可教,他慢慢會增長。做得愈多,理解的就愈深愈廣,解得愈深愈廣,你做的決心就愈懇切,解跟行相輔相成。如果一生只注重在經典理論上的研究、講解,一分都沒有去做到,你的解分也是有限的,也止於這個範圍,不能夠突破。要想深解義趣,一定要有修行的功夫;沒有修行的功夫,深解談不上。深解義趣,老師幫不上忙,老師幫助我們是有限度的、是有範圍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真的古人所謂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再好的老師對我們的幫助都有一個界限,要突破界限,完全是靠自己。在佛法裡面講,我們能體會得到,老師的幫助最大是十法界的範圍,十法界以上不是老師幫助的。所以到一真法界,破四十一品無明,這是完全靠自己的功夫;「無功用道」,老師幫不上忙。在我們這個時期,我們現在修學環境當中,老師幫忙是很有限度的。所以老師對我們只有開示,如果我們沒有悟入,佛法殊勝的利益我們完全得不到。
「開示」兩個字就相當不容易,「開」是給我們講解,講得透徹,講得明白;「示」是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對老師才能夠產生信心。老師言行一致,他所說的他真做到了,可見得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他所說的,如果他沒有做到,我們就很難相信。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人斷煩惱他真斷了,教人發菩提心他真發了,教人離一切相他真離了,教人修一切善他真修了,我們這才相信,他不是假的。他對世間、對世人一無所求,自己的生活過得那麼簡單、那麼樸實,給我們示現這裡頭有真樂。真樂是什麼?心地清涼自在,一塵不染,這是真樂。你心裡有憂慮、有牽掛,你樂從何來?這些牽掛、憂慮從哪裡來的?都從「我」來的,執著有我,執著有我所有的,就是我所,你天天為這些東西操心,為這些東西憂慮,為這些東西煩惱,不知道這些東西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大般若經》上說了幾千遍、幾萬遍「不可得」,明明不可得,真實不可得,你偏偏還要求得,你不叫自找麻煩嗎?所以歸根結柢,毛病產生就是以自我為本位,毛病產生在這裡,現在人說的話。他有我,一切以我為本位,那個煩惱就無量無邊。我們要是真的明白這個道理,斷煩惱就不難,從根本斷。根本是什麼?我,我所。只要把我跟我所捨掉,所有一切煩惱不就斷乾淨了!斷煩惱哪裡要枝枝葉葉?十戒還是枝葉。所以宗門提倡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根本就是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根本。四相放下了,四相捨棄了,修一切善,以一切眾生為宇宙的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這個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這就是得真樂。
「令得初地」,這一句就是成聖,超凡成聖,這個不是普通人。初地在此地也是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別教初地,一個是圓教初地。別教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就是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如果這個初地是圓教的話,他地位高了,前面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盡三十一品,破三十一品無明是圓教初地,跟佛很接近了,兩個意思都好。到初地菩薩,給諸位說,最快樂的事情是念佛。《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菩薩的始是初地,終是等覺,等覺稱十一地;就是說華嚴會上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統統修彌陀淨土,統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要不樂,他修這個幹什麼?所以最極的樂處就是最極的清淨心,清淨心樂!清淨心生無量智慧,清淨心現無量的德能,他怎麼不樂?凡夫想不到,當然更不可能這麼去做。就是佛家的修行人,到初地才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那個念佛的心是真心,永遠不會改變、不會動搖了,他搞清楚、搞透徹了。
我們今天修行的心不堅固,原因在哪裡?理事都沒有搞清楚,一知半解,往往錯會了意思。怎麼會錯會意思?以我們自己的意思來解佛的意思,錯會了。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思放棄,完全接受佛的教誨,那就不錯了,那就正確了。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一個困難處,沒有把自己的知見捨棄,總是一看,「我想是這樣的」,這不是佛想的,我想的,就把佛的意思想錯了。佛有沒有意思?再告訴諸位,佛沒有意思;佛有沒有想法?沒有,佛也沒有看法。你要以為佛有意思,佛有他的想法、有他的看法,你就完全錯了。為什麼?他要有意思,意思只有一個;他有想法,想法只有一個。正因為佛沒有意思、沒有想法、沒有看法,他說出來的東西無量義。古來的祖師大德註解佛經,每一個人註解不一樣,他都有道理。我們仔細去看都有道理,都說得不錯,各有各的講法,顯示什麼?顯示出佛經是無量義,字字句句深廣無盡,這裡頭有樂趣。為什麼這麼多人註解,註得不一樣?他程度不一樣,他領悟的能力不一樣。譬如這個地方講,初地菩薩來註初地菩薩,他有他的講法,二地菩薩講比他講得高明一點,三地菩薩講得又高明一些,不一樣!同樣是一部經,同樣是這幾個字,各人講法就不相同,契入的境界不相等。他都證入了,所以我們聽到都歡喜、都讚歎,他真的見到了,見到什麼?見到自性。但是見性有偏圓不相同,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破兩品無明就見兩品真性,四十一品無明破盡,自性就圓滿顯露。祖師大德、這些菩薩們見性有偏圓差別不相等,所以他們說法的義趣就不一樣了。
沒有見性的人不行,沒有見性的人學別人說法。我們初學講經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就教我們用這個方法,學祖師大德的講法,祖師大德有註解,我們講註解,完全依照註解講,等於說把註解,註解是文言文,翻成白話文,我們在講台上做翻譯;把古時候的語言翻成我們現代的語言,從這裡下手,初學要從這裡下手。可是最忌諱的是加自己的意見在裡頭,我們跟老師學這個是最大的忌諱,絕對不許可的。你縱然有好的意見、有好的悟處,都不可以。訓練什麼?訓練守法,就是訓練持戒,循規蹈矩,決定不准你自己發表意見,這個路才走成功。我自己明明有見地,為什麼不准講?不准講,不准講就是不准講。這是教你什麼?教你修定;你心真定下來之後,你智慧才開。不用這個辦法,你自己有見地都可以講,你講一輩子,你也止於這個界限,你不能突破。所以古來這些大德教人是真實智慧,真正的高明,他在教你入門的時候給你奠定基礎。基礎是戒定,戒是守法,定是修清淨心,要你有忍耐,自己雖然有,要忍,一切隨順經教,隨順祖師大德的註解,這個道理很深很深。至少他要讓你在那裡憋五年,五年之後才可以讓你發揮,五年內是決定不許可的。五年把心定下來,修忍辱修五年,修禪定修五年,你有這個基礎,然後才開智慧。
所以真正好老師的教導,我們如果要不知道他用心,還要去冤枉他,說他專制、跋扈,瞧不起人,我們不是糟蹋聖賢!人家真的是好心好意想成就你,你還得冤枉人家,你還要造許多罪業。這是什麼原因?沒有人教你。所以在從前跟現在不一樣,從前在家裡父母教,父母教尊師重道,教一定要聽老師的教誨。現在沒人教了,我們不曉得那個教學的苦心、教學的用意,完全不知道。老師用這種方法,他也不給你說明理由,你願意遵守,你得利益,你不願意遵守,你到別的地方去學,他不勉強你。所以這個事情非常非常困難,在現代這個時代,縱然有真善知識,也找不到學生,學生也不願意親近這樣的善知識。所以現在人變成什麼?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騙你很歡喜,勸導你的時候你還生很多煩惱,還埋怨,不能接受,這有什麼法子?在這種情形之下,幸虧《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那我們就不能再怪他了。難!實實在在太難了。
《華嚴》我們讀得雖然不多,第一品還沒念完,但是從這品經裡面,我深深體會到,字字句句都是性德的流露。所以我們今天學到哪裡去學?只有從經教裡面去學,從經教裡面去體會、去領悟。善知識在哪裡?如果真的會了,所有一切境緣都是善知識,都是菩薩學處。為什麼?一切境緣都是諸佛如來的化現,問題就是你認識不認識?你果然認識了,一切動物、植物、礦物,虛空自然現象,無一不是諸佛如來的化現。《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不在經本,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你契入之後,那就是宗門祖師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才是真樂、聖樂,這是地上菩薩所證得的樂。所以他用初地,不用初住。初住,圓教初住是這個境界,別教就沒有入這個境界。說初地的話,別教也行,圓教也行,都能講得通。
「此樂本有,染而不染」,這不思議了。這兩句話是教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和光同塵,這是染;而實際上,心地清淨,智慧明瞭,不染。唯有不染,你才能夠見到,一切眾生皆是如來化身示現的;為什麼凡夫見不到?凡夫心地被污染了,所以他見不到。這才叫做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諸法都是自性變現的,諸法就是自性。我們從這些地方要是能夠有一些領悟,宗門裡面有些機鋒話就稍微能懂得幾句,能夠體會到一些了。老和尚往往測驗剛剛開悟的人,他見性了,問他在哪裡?或是言語,或是表態,真是隨拈一物,無有不是。這個老和尚同意,點點頭,給他印證,確實契入境界了。契入境界的人心是平等的,智慧是圓滿的,慈悲是圓滿的,決定沒有偏激,決定沒有偏見,樣樣圓通,圓滿通達,這是契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9:21:5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