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九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09
請看經文,日天子長行的第二句:
【光燄眼天子。得以一切隨類身開悟眾生令入智慧海解脫門。】
『光燄眼』,都是日天子的德號,他所修學的法門,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他說『得以一切隨類身』,我們看了這一句就知道他不是凡人,凡人不可能隨類化身,而且這個隨類化身是「一切隨類身」,一切當然包括虛空法界,正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化現什麼樣的身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為什麼?佛菩薩沒有執著。凡夫有一個身相,這個身相不會變化是因為他執著,執著這個相就是自己,所以這個相就不會變化。佛菩薩沒有執著,所以佛菩薩沒有身相,佛菩薩的身相是隨一切眾生心量而現的。《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是隨心應量而現身的。哪裡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叫一切隨類身。示現這個身相幹什麼?是開悟眾生的,就是為這麼一樁事情。我們看清涼的註解,「眾生本有佛智」,這句話重要,這句話跟《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講的一個意思。馬鳴菩薩說「本覺本有」,所以眾生本有佛智,就是本覺本有。「如海潛流」,這是比喻,眾生的佛智雖不能現前,這個智沒有喪失。實在像大海一樣,海水流不流動?流動,表面上看不到,下面就看到。現在潛水艇潛到水下面就知道,它不是不流,它流。「今佛以隨彼彼類身」,這個註子註得多好,經文上講日天子,清涼大師註解上他說佛,現在佛以隨彼彼類身,他是哪一類的,這個身相隨他這一類的身相現身。「設種種方便,務在開悟,令其證入」,這就是佛菩薩教學終極的目標,我們要學佛就要在這些地方學。
所以第一個信念,就是決定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果沒有這個理念,沒有這個肯定的信心,你想幫助眾生幫不上忙,你要肯定他有、他行、他能,問題就是他肯不肯回頭。由此可知,諸佛如來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無非是令眾生回頭,回頭是岸。但是要令眾生回頭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所以佛菩薩幫助眾生,在這個地方就顯示真實智慧,無盡的慈悲,他有耐心,你這一生回不了頭來,來生;來生回不了頭來,後生;永遠不捨棄,永遠在照顧,世間再找不到第二個像這樣對於我們關懷恩德的人,找不到了。父母對子女的愛護也只僅限於一世,一個生死輪轉,各人走各人的路,再遇到的時候也不認識了,這都是事實。父母對子女的恩是一世的,佛菩薩對眾生的恩是永恆的,沒有能夠相比。幾個人知道佛恩?幾個人知道佛對我們真正關懷、真正愛護?佛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縱然有緣接觸到了,沒有在意,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沒有放在心上,所以始終得不到利益。真實的利益從什麼地方看?從生活境界當中點點滴滴,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依舊是隨順習氣,依舊是隨順煩惱,這是違背慈悲教誨,沒有回過頭來,這就是不知道佛的恩德。如果有個報恩心,我們的念頭,我們的言語行為,自然就隨順佛陀教誨。佛陀的教誨完全是自性法爾的流露,所以隨順佛陀教誨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一定是明白這個道理了,這叫開悟,小悟,悟了之後能隨順,隨順就是修行。
修行,我們講得太多了,是把我們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修行。我們對於宇宙人生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把這些錯誤統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就這個名相誤會的人有多少?不學的人誤會那就不說了,學佛的人也誤會;學佛人當中出家人,出家多年老修的人,甚至到死都還不覺悟。為什麼?依舊隨順煩惱習氣,依舊對名利放不下,還是落在貪瞋痴慢煩惱之中。「放不下」這三個字裡頭,貪瞋痴慢統統具足,執著放不下,分別放不下,利養放不下,名分放不下,權位放不下,這有什麼法子!真正要契入佛的境界,入佛的境界就是轉凡成聖,樣樣都要放下。可是放下不容易,但是有一些善知識逼著我們非放下不可,當被逼迫的時候很難過,慢慢習慣成自然,我們對善知識感恩戴德。誰逼我?韓館長逼我三十年,逼得我樣樣放下,信徒對我那些供養她統統都要,我只好給她,不給她不行,非給不可。名也要,利也要,地位也要,權力也要,什麼都給她,我樣樣放下,我感她的大恩大德!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教給我是理論,韓館長跟我相處三十年是實驗,不放下行嗎?所以我遇到這麼一個善知識,人家說韓館長凶巴巴的,好凶!沒有人敢惹,沒有人敢跟她相處。有不少同修告訴我,有許多年輕人想跟我出家,一看到韓館長嚇得不敢來。我點點頭,好!不怕的你來,你害怕的你就不要來,來就會有成就,不來成就談不上了。所以別人不懂,我對她為什麼這麼感激,為什麼念念不忘,我這一點成就就是經過這個磨鍊磨出來的,把這些稜角都磨光了;磨光了,她走了,她的任務達成了。我不會再受煩惱習氣動心,念念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她走了。最後的那也是個考驗,她要把什麼都交還給我,我統統不要,謝謝她,不要了;我知道什麼?我已經得到好處。麻煩事情!
我們曉得,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磨鍊他,他聰明,行!每一參到最後「戀德禮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戀是感恩戴德,禮是恭敬供養,辭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全都放下了,辭就是放下。自己一絲毫煩惱習氣都沒有了,斷得乾乾淨淨,那叫辭,禮是感恩戴德;這才是真正接受教誨,真正知道修行,懂得知恩報恩。一般凡夫,中下根性的人,絕大多數先要接受逆境的磨鍊。所以佛法修學,大家都曉得,先是小乘後是大乘,小乘是在逆境、逆緣裡面磨鍊出來的,把你的瞋恚磨掉,然後進入大乘。大乘是經順境的磨鍊,這個很難!順境、善緣裡面,不起絲毫貪愛之心。我們看小乘,小乘示現的是苦行;大乘示現的,諸位看看敦煌石窟、雲岡石窟繪的那些圖,那些變相圖,佛菩薩講經說法,天人供養,載歌載舞,那是大乘。大乘在順境、善緣裡面不動心,小乘在惡境、逆緣裡頭不動心,要通過這兩次磨鍊,把自己貪瞋痴慢的習氣磨平。什麼時候你的心平了,什麼時候你成佛了,佛是平等心,心裡面還有不平,你就是凡夫,你不是佛,你也沒有學佛。學佛學個什麼?《無量壽經》經題上,給我們標了三個項目「清淨、平等、覺」。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境,起心動念就要曉得回光返照,為什麼?起心動念心不平,不平是誰做主?煩惱習氣做主,煩惱習氣就是風浪,隨順煩惱習氣你就造惡業,你就墮三途。所以一回頭,心就恢復平靜。回頭什麼?我為什麼又起煩惱習氣,順境、善緣當中我為什麼起貪愛,為什麼會動這個念頭。只要這樣一覺悟,你那個貪愛心就會降低,這叫修行。逆境、惡緣當中,不平的心、瞋恚的心起來了,又隨順煩惱習氣,這一警覺,我們瞋恚、不平程度就會降低,降低就是修行。什麼時候修行成功?順逆境緣當中都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功德圓滿。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覺,這個人成佛了;沒有成圓滿佛,也成分證佛。分證佛是什麼地位?《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你要問什麼時候我證得初住菩薩?所有一切境緣當中,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決定安住在清淨平等覺,你就證得圓初住。你念佛求生淨土,你就有把握生實報莊嚴土,這不是生同居土,不是生方便土,決定生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決定要爭取的。
諸位記住,佛在經上講得很好,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大風大浪來折磨你,所以他的進度很緩慢,他不退。是沒錯,他永遠不退,進步很緩慢;這個地方大風大浪,大起大伏,所以進步非常快,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一百年,你想想你要是修行一年、十年,那還得了!所以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要修到實報土,那要相當長的時間,在我們這個世界幾年功夫就成功了。佛在經上都是講的真話,這個世間有很多人折磨你,順境也是磨鍊你,逆境也是磨鍊你,記住!統統是磨鍊。禁得起考驗的人就大功告成,禁不起考驗的人就跟這些磨鍊的人結了許許多多的恩怨。善緣、順境結的是好緣,逆境、惡緣裡頭結的是冤家,不管是好緣、是惡緣,統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裡面要記住,善惡是假的,不是真的。怎麼說是假的?會變。恩愛會變成仇敵,仇敵也會變成恩愛,它會變,會變是假的,不變才是真的。諸佛菩薩清淨平等覺,永遠不變,那是真的。眾生本有佛智是永遠不變的,智迷了就變成情,情是煩惱,所以佛在經上講「煩惱即菩提」,菩提是佛智。所以我們懂得,佛智跟煩惱是一樁事情,一個是在覺悟的狀態,一個是在迷惑的狀態;迷惑的狀態,轉菩提為煩惱,它轉變了;覺悟之後,轉煩惱成菩提,就在那一念轉變。
佛菩薩慈悲教化一切眾生,以究竟圓滿的智慧、善巧方便來誘導我們,他真的是盡心盡力了,我們決定不能責怪佛菩薩,只能責怪自己沒有能夠隨順。我們天天讀經,我們也相信,我們也能理解,但是不能隨順,所以沒有功德。沒有隨順就是沒有能照做,我們要問問,我們很想照做,為什麼做不到?這裡頭不外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煩惱習氣太重,抵不過,沒有能力克服;第二個智慧太少,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我們聽經,懂得的佛法一知半解,不是真正透徹;真正透徹了,給諸位說,每一個字、每一句你都落實了,決定做到;了解得不夠透徹。正因為了解不透徹,所以煩惱習氣沒有能力克服。如果真正明瞭,煩惱習氣算不了什麼,很容易克服。正因為這個道理,我們才曉得,世間第一等的功德是教學,第一殊勝的大事。佛家講大事因緣是什麼?教學。難怪《學記》裡面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能認識到這一點,那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是有智慧的人見不到。諸佛菩薩所證的是真實智慧,究竟圓滿智慧,所以他們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教學,他不幹別的事情。只有這樁事情,說到報恩,那是圓滿的報恩、究竟的報恩,自己能夠依教奉行,又能夠轉教眾生。《無量壽經》佛囑咐我們輾轉教化,我們得到好處、得到利益,要教別人,要勸別人,要熱心,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不要顧慮,不要害怕,我以真誠心待人,人家以虛妄心對我,我不是吃了大虧?許許多多眾生就是因為這個觀念,不敢認真修行,怕自己吃虧。其實他講錯了,實實在在的說,自己佔便宜了。縱然吃虧,是一時,這一生一世,這一世頂多一百年不得了,你能夠有把握活一百歲嗎?吃虧上當不過一百年,這一百年之後,就作佛、作菩薩去了,你說你的利益多大!所以大便宜,大利益。世間人眼光短小,只看眼前小利,不知道後面的大利;無量無邊的善利他沒有看到,只看到眼前,古人講眼光如豆,愚痴到了極處。
學佛,首先要拓開心量。在中國的佛教,祖師大德確確實實很多都是佛菩薩化現來的,要不然他哪有那麼大的智慧?中國寺院道場的建築就是高度智慧的教學,我們一進山門,現在的話講,第一個建築物是天王殿,第一眼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坐在當中,面對著大門。彌勒菩薩的造像不是造印度彌勒菩薩像,印度彌勒菩薩像,你們到北京雍和宮就可以看到,那是印度的彌勒菩薩。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南宋,跟岳飛同時代,宋高宗那個時代,出現在臨安、奉化、杭州這個地區。他那個相貌是歡喜相,對一切眾生滿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包容,什麼都能包容。這個人《高僧傳》裡頭有,但是不知道他姓什麼,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的,他每天揹一個大布袋,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他化緣,人家供養,不管供養什麼東西統統往布袋一裝,代表平等,代表沒有分別。別人問他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兩手下垂,一句話也不說;佛法是什麼?放下!別人看懂了,這是教我們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老人家把布袋揹起來就走了,告訴你放得下、提得起。自己要放下,把自己的東西放得乾乾淨淨,把一切眾生的苦難揹起來。你看意思多深,他都不說一句話,完全用動作來表示,叫你開悟。我們中國的佛教,佛教教學,建築都是表法的,第一個叫你見他,第一個你就學他。學他什麼?看破,放下。我們有沒有放下?沒有!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樣樣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其門而入,因為它在門口第一關,你要看破、放下,你才算是入門。入門之後提起,提起什麼?四大天王擺在旁邊,就是教你提起。彌勒菩薩教你放下我,我執沒有了,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彌勒菩薩表這個;然後提起,提起一切為眾生。都是叫我們開悟,不說一句話。
東方持國天王教我們要認真負責,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佛菩薩以身體示現,做種種示現令一切眾生見聞覺知,他就省悟過來了。身是教學的工具,佛菩薩塑像是教學工具,我們這個身是活的相,活的教學工具,這裡頭沒有我;有我你就是凡夫,有我你就有煩惱,有我你就有苦樂憂喜捨的受。這個身體跟泥塑木雕的像沒有兩樣,雕像是不會動的,這個身體是會動的,你要從這裡頭覺悟,從這個地方去認知。所以示現什麼身分,示現哪個行業,你就會做得很圓滿。為什麼?你是做榜樣,你是做樣子給人看,沒有自己的利益在裡頭。世間人做事,他裡頭有自己的利益在裡面,他會想到怎樣做對自己有利,怎麼做對自己不利,得失沒有放下。彌勒菩薩給我們示現的,我們用法相宗的話來說,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放下,放下這些東西。這個東西一放下,就是相宗裡面講的轉識成智。所以十一個色法是智慧的表演,是四智的落實,也不是自受用的,是他受用的。所以覺悟之後,就知道這個身體跟那個雕像沒有兩樣,那是不動的,這是會動的,沒有自己,一切為眾生。所以東方天王教導一切眾生如何護持自己,這是護法神,怎樣才真正護自己的性德。不是護自己的身,身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護自己的性德。要護自己性德,換句話說,妨害性德的、障礙性德的,就要把它捨棄。凡是不利於一切眾生的,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而且念念要想饒益眾生,利益還不行,最大的利益,要常常這樣想,給眾生最大的利益。我遇到學佛的同修是有利益眾生想,但是都不是大利益,你侷限太小了,這個也不能怪你,你的心量小,你的眼光很小,真正大利益、殊勝的利益你見不到,可以從你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當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東方天王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行中道,他手上拿的琵琶,琵琶代表這個。弦樂器的弦鬆了它就不響,緊了就斷掉,一定要調到恰到好處。所以菩薩行中道。凡夫著有,二乘著空,菩薩空有二邊不住,這稱為中道。空跟有二邊都放下,都不放在心上,那個心才清淨。中是清淨心,稍微偏差一點,心就不清淨。中是覺心、覺悟,偏差就邪了,就不覺;偏空、偏有都錯了,都不是中道。琵琶表這個意思,我們一看,心清淨平等覺就是中道。落實在生活上,佛在《金剛經》上教給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是中道。離一切相,不著有邊;修一切善,不著空邊,空有二邊不著,這是琵琶的意思。我們凡夫做一點好事,著相,中道失掉了。南方天王代表增長,用現在的話來講,求進步。儒家教人,「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天進步;佛法講精進,進是進步,所以佛法不落伍。有人在這裡看看,對我們很讚歎,「你們能夠跟得上時代」,我們聽到這個話很難過,我們跟得上時代;你要懂得佛法,佛法領導時代,不是跟上時代,時代要跟著佛法走才行,佛法永遠在前面。可見得我們現在連佛法都迷失了,佛法落在時代的後面,還拼命在追,追還追不上,這成什麼話!要怎樣才能夠進步?天王手上拿著一把劍,這代表進步。劍是什麼?斷煩惱,快刀斬亂麻。這個劍是表慧劍,智慧之劍能斷煩惱,你要不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你就沒有辦法進步,你看看它表的意思多好!
西方天王是廣目天王,我們聽到他的名號「廣目」,就曉得他的意思,廣是多看,現在講觀光考察;增長見聞,增長知識,增長學問,要靠觀光考察。他手上拿的是龍或者是蛇,龍跟蛇都是代表變化,這個意思含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人事物千變萬化。怎樣應付千變萬化的社會?這個手上拿著珠,那個珠是不變的。這個珠是什麼?真誠,不管怎麼變,只要你用真誠心,就能控制全面;決定不能用虛偽,虛偽的心要想掌握社會,最後都失敗。真誠教誨,我們從歷史上去看,在這個世界無論哪一個國家,歷代的帝王、國王,他要控制他的國家,他想掌握世界,最後都失敗了。誰成功?釋迦牟尼佛成功了;再仔細觀察,全世界所有宗教家成功了;孔老夫子也成功了,得到當時人的敬仰,後世人敬仰,永懷恩德。他怎麼成功的?真誠教誨,那個珠子就是真誠教誨。那個珠子要中國人來講,就是教學為先,抓住龍蛇,「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要抓到這個,他成功了。那個意思多好,叫你看了就開智慧,看了就覺悟。我們這個形象到外面去,人家看到生什麼?你想想看,看到我們這個形象,人家想什麼?要懂!北方天王多聞,多聽別人的,多聽多聞才能成就智慧。可是多聞,你要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一切眾生當中,有說真話的、也有說假話的,有說好話、也有說壞話的,有能力辨別。他辨別能力從哪裡看?他手上拿著一把傘,傘蓋就是代表有能力辨別,傘蓋是防止污染,它有作用的。有能力、有智慧辨別,就不會被污染,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性德流露,不受障礙。自己性德流露,就能夠保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開悟,此地講「隨彼彼類身,設種種方便」。四大天王的造像就是設種種方便,目的是令眾生開悟,幫助他們證入。
所以造像是教學,不是拜偶像,它是教育;用現在教育的術語來講,教學的工具。諸位要知道,佛家所有的一切設施,全是教學工具。佛菩薩的形像,諸天鬼神的形像,佛教不是多神教,用這些來代表世間各個不同的族類。用種種的姿態,手勢不一樣,在佛家講手印,現在人叫手語,手印就是手語,讓你一看就曉得它表什麼意思。盲啞的人他不能說話,用手勢一比,他就知道了。佛菩薩不給你說話,也比劃比劃,你就懂了,手印是手語,顯示出真實智慧。不但是形像、動作表現的都是真實智慧,名號裡頭都是真實智慧。所以佛法裡面取名字,不是講求這個名字好聽不好聽,是這個名字對現前眾生需要不需要。任何一個人要在今時今處示現成佛,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佛」,不可以叫別的名號,名號是表法的,是開悟眾生的。為什麼一定用這個名號?現在這個世界眾生,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要幫他覺悟,用釋迦;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照字面翻「能仁」,能夠以仁慈的心待人,所以它是教學;現代人心極不清淨,自私自利,貪瞋嫉妒,貢高傲慢,所以用牟尼,牟尼的意思是清淨寂滅。這個意思就是講,對自己要清淨寂滅,對別人要大慈大悲,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在此時此地所有眾生大病在此地。
所以名號是教學的目標,是教學的宗旨,是這麼個道理。阿彌陀佛要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作佛,也要改名字,要改成釋迦牟尼才有用,他那個名號到我們這裡不起作用;同樣道理,釋迦牟尼佛要是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也要換名字。每個地區眾生狀況不一樣,名是隨一切眾生需要建立的,不是隨自己。在中國古時候,小孩出生,父母長輩給他命名,那個時候命名的用意,是對這個小孩的期望,希望他一生當中顧名思義,真正能夠做到大孝,孝順父母。所以古時候不可以改名字,改名字是大不孝,為什麼?父母對你的期望,你完全違背了,完全捨棄了,這不可以。現在人不懂,現在很多人給小孩取名,都取了個外國名字,我這一聽很奇怪,大概父母希望他將來變成外國人,不要做中國人,很沒有道理,大不孝,數典忘宗。現在人常常講愛國,取個外國名字怎麼愛國?叛國!所以取名的用意,現在人都不知道,古人非常講求。
名號也是教化眾生的手段,乃至於建築都不例外。佛的大殿,大殿叫大雄殿,大雄寶殿,大雄什麼意思?大英雄。中國人稱為英雄,英雄的定義是什麼?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個人叫英雄。佛是大英雄,為什麼稱為大英雄?破迷開悟,別人做不到;了生死,脫輪迴,成佛道,別人做不到,他能做到,大英雄!這個建築從外面看一定是兩層,裡面看一層,為什麼要用這個形式?表法的,外面看真俗二諦,表這個意思;裡面是一個,真俗不二,是一不是二。外面表現的,有你、有我、有他,這從外面看;裡面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一個。所以這個表法,用佛的身相來說,外面兩層是表佛的三身、十身,多!裡面一個身。所以一個身,清淨法身,佛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個話是真的,為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自己的心;誰的識?自己的識;心跟識決定不分家,相有各個不同,心跟識是一個。佛在《楞嚴經》比喻,將我們的真心本性比作大海,將我們的身比作水泡,大海可以起很多很多水泡,都是一個大海。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大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愛護眾生就跟愛護自己一樣,決定沒有厚此薄彼;若有厚此薄彼,你根本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自他不二,生佛一如。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無盡的慈悲,從這裡生的。
以種種身相,種種方便,所有一切設施種種方便,只有一個目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佛法,這是佛法教學終極的目標。明白之後,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入門?從放下,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無量無邊,慢慢放下,先放最粗最重的,最粗最重的分別執著就是自私自利。凡夫,哪個凡夫沒有特權的念頭,特權的念頭就是最嚴重的煩惱,總覺得我要跟別人不一樣,這個念頭是錯誤的,對於平等覺是最嚴重的妨害;平等覺是佛,平等覺是真性,我們能夠捨棄,就跟平等覺接近了一步。所以佛家在戒律裡面的供養,什麼供養福報最大?平等的供養,福報就最大。現代人不懂這個道理,雖修供養,得福很小。為什麼供養?佛那裡多一點,菩薩可以減少一點,羅漢又少一點,他用妄想分別執著供養,得福就很少;他不曉得平等供養的福報是第一大。不讀佛經很難理解,這個道理很深,事相繁多,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去領悟,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齋僧,決定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可是六道凡夫都有高下的習氣,我們自己也有,要把這個毛病習氣斷掉、改過來,要真修行。
我們感恩佛菩薩幫助我們,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證入。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曉得,佛菩薩幫助我們的是開悟,誰幫助我們證入?一切眾生。《華嚴經》上顯示,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幫助他開悟,什麼人幫助他證入?五十三參。這樁事情諸位要懂,不要以為善財童子的運氣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一個也沒遇到;其實五十三位善知識就在你自己的身邊,從來沒有離開你,可惜你不認識。五十三參是比喻,代表五十三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狀況、不同的行業,就是我們從早到晚看到社會一切大眾,把他歸納這五十三類,你怎麼沒見到?天天見到。這些人磨鍊你,裡面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你接受老師教誨之後,要在現實環境裡頭去落實,落實就是證入。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看到人,有歡喜的、有討厭的,你在磨!討厭的人不討厭了,歡喜的人也不生歡喜心了,永遠保持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什麼道?佛道,大道,無上道。就是一個平等,平是平等,常是恆常,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沒有高下,永遠沒有好惡,你的佛心現前了,你所有一切的表現都是稱性的,都是從自性流露的。什麼是自性?平等心是真性,不平的心是識心,識心不平等,自性是平等的,自性是清淨的,本來清淨。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染污了。你起一念貪愛的心被貪愛污染了,起一念瞋恚心被瞋恚污染了,凡夫的心起伏不定。你有得失,你被得失污染了。佛心裡沒有得當然就沒有失,有得一定有失,得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法,不是佛法就迷了,迷而不覺,佛法是覺而不迷。真正明白之後,才曉得「大方廣」是什麼?大方廣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明白的人,這個生活叫「佛華嚴」;迷失的人,叫六道凡夫。這是事實真相,這是佛在此地對我們的開示。
這尊佛示現的是日天子,光燄眼天子,這是說他示現的身分。我們明白了,我們現在是什麼身分,示現什麼身分?就在自己現前身分上設種種方便,令一切眾生開悟證入,這叫真學佛。佛法不迷信;換句話說,不學佛的人統統迷信,你說對不對?學佛決定不迷信,學佛斷煩惱、開智慧,開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智慧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上一開頭,世尊顯示著衣持缽,日常生活,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了,這裡頭學問大,意思太深太廣了。我們平常也穿衣、也吃飯,我們沒入境界,我們穿衣吃飯生煩惱,人家穿衣吃飯普度眾生,具足圓滿智慧普度一切眾生,他們成就的是真實功德,我們所得到的是無量煩惱。能把煩惱轉過來,我們學佛得受用,真正是佛弟子。有很多人問我,《華嚴經》講到哪一天圓滿?這樣細講,聽了還是回不了頭來,如果是簡單略講怎麼行?經義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如何回頭?實在說,尤其是大乘經教,一句一偈搞清楚、搞明白,一生都受用無窮,不必是全部。只要你真正聽懂了,你真信、真解,最重要的要肯幹,要把你所信所解的變成你自己實際的生活,這叫行證。尤其要懂得修學過程當中,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境界都是要受磨鍊的,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幫助我們證入的。如果我們不甘心被折磨,不願意接受這個境界,那你行證就沒有了;只能夠止於信解,沒有行證。沒有行證,你決定是隨著你自己的煩惱習氣生活,隨順煩惱習氣生活,你就決定不能脫離輪迴。這裡頭利害得失我們要想通,六道輪迴的日子不好過,一定要過佛菩薩的日子。佛菩薩在六道示現,無論什麼身分都是得大自在,真實安穩大自在,過的是智慧的生活。形相跟我們一樣,外表一樣,裡頭不一樣,我們一定要明瞭。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9:20:2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