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卷)  香港九龍  檔名:12-017-0202

  請看經文,三十三天偈頌第三首:

  【如來方便大慈海,往劫修行極清淨,化導眾生無有邊,寶髻天王斯悟了。】

  三十三天第三尊天王是慈目寶髻天王,他所得的法門是「慈雲普覆解脫門」,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這首偈頌是他的讚頌,也是他的修學報告,我們應當怎麼學習,怎樣落實?「如來」是我們所有學佛人第一個榜樣,在事上說,他是指諸佛世尊,在理上講是說我們的自性。換句話說,自性所包含無限的智慧德能都能夠現前,都能夠落實在生活之中,這個人就稱為佛陀,就稱為法身大士。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他的思想行為與性德相違背,這個人就稱之為凡夫。所以佛跟凡夫差別,一個是性德落實,一個是完全忘失性德,除此之外,佛跟凡夫實在沒有差別。我們看頌文,『如來方便大慈海』。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我們,這一句是講「果大」。「海」是比喻深廣無限,如來的方便,如來的慈悲,深廣無盡。自古以來,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真誠的愛心。我們在修學綱領裡面提出來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慈悲裡面如果沒有真誠,這個慈悲是虛偽的,不是真實的;慈悲裡面要沒有清淨,這個慈悲是染污的;換句話說,他對你慈悲是有條件的,是有代價的,這就不是清淨的;慈悲裡面要沒有平等,這個慈悲是有差等的,有等級的;慈悲裡面要沒有智慧,這是感情的,情就容易變化。所以大慈悲心裡頭必定是具足這四個條件:真誠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清淨的慈悲、正覺的慈悲。

  慈悲心落實,慈悲心起用,不但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那就叫方便。方便有多門,也就是說大慈悲心落實在自己生活裡面,我們自己生活也常常有變化。我們自己想一想,三十年前我們的社會處在未開發或者半開發之中,我們的物質生活缺乏,生活相當艱難。三十年之後,我們已經進入開發的社會,經濟繁榮,生活富裕,外面環境的變化,我們自己生活方式自自然然隨著變化。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如果我們還過三十年前那種生活方式,這就不是方便;或者是在一個未開發的社會裡面,你富裕過著奢侈富裕的生活,人家看起來也不對勁。所以方便通常上面又加兩個字叫「善巧」,諺語常講「通權達變」。所以方便兩個字是活活潑潑,在什麼樣的時代、什麼地區、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到好處,這叫方便,這個方式非常便宜。由此可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學是活潑的,不是呆板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世尊為我們的教導是原理原則,我們學的人要活學活用,佛法才能推廣,才能令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們在講學當中常常提醒同學們,佛法的教學尤其著重現代化與本土化,這兩句話不是隨便說的,是有根據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展現的是修行、證果、得道,他修的是什麼行?只是將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於是智慧就開了。凡人為什麼沒有智慧?智慧是被妄想煩惱、分別執著蓋覆住,不是你沒有智慧。佛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不是講清楚講明白了嗎?他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斷了,自性裡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他清楚,他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心、一個性、一個身。我過去常說,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一個心,真心,《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就是這個心;一個性,自性,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一個身,清淨法身。我們眾生不知道,眾生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佛與法身大士知道。

  這一次我在北京,非常難得,葉局長與文物局的張局長,兩位陪同我參觀歷史博物館,承蒙館長親自跟我們講解介紹,山東最近挖掘出一批文物,龍興寺,雕塑之精美,讓我們看了之後歎為觀止。這些古物埋藏在地下一千多年,現在挖掘出來,裡面的色彩還相當清楚,可見當時是非常之鮮艷。館長特別給我們介紹一尊毘盧遮那佛,佛身上披的袈裟,我們今天講的二十五條衣。袈裟最上面這一格畫的是佛在說法,然後裡面一格一格所畫的是十法界,在我們佛家的術語叫曼荼羅,十法界最下面是地獄,從佛法界一直到地獄是一件衣。這一件衣穿在身上,我一看我就明白了。我當時跟他們大家說,他們只是從藝術眼光去欣賞畫畫得好,高度的藝術作品。我說這是表法,代表什麼?代表一個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身。一件衣裹在身上是一個身,說明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大慈悲心是這樣流露出來的。我們怎樣愛自己,就要怎樣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眾生,不能分,這是佛心,這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這個塑像、這個彩繪,表法的意義太深了。他們聽我的解釋,也感覺得非常新奇,佛法裡面含藏有這麼深的教學,這樣深的意義,啟發世人。

  可是這樁事情誰知道?覺悟的人才曉得,迷惑的人不知道。如何令一切眾生真正覺悟?佛清楚,釋迦牟尼佛明白,這個事情政治不能解決。我們講人與人的紛爭,這是一切動亂的根源,天災人禍因此而起。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眾生所想的都是違背了事實真相,違背了性德。這個問題政治不能解決,武力也不能解決,經濟、科學技術都不能解決。所以真正明白人,真正覺悟人,萬緣放下,從事於教學工作,教化眾生。世尊跟諸菩薩們給我們做出榜樣,一生從事於教學。世尊在那個社會,那個社會崇尚苦行,社會大眾對修苦行的人非常尊重,釋迦牟尼佛示現苦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法傳到中國,中國人不崇尚苦行,中國人崇尚的是尊師重道、孝養父母,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就不能再行托缽乞食的制度。摩騰、竺法蘭到中國,那個時候是漢明帝,漢明帝尊稱他們為老師,哪有帝王的老師出去討飯?那還得了!全國的人民會把皇帝罵死。皇帝自己養尊處優,你的老師叫他討飯,這成什麼話!所以我們在這裡看到大慈方便,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捨棄苦行,接受帝王的供養。漢明帝給他造宮殿,白馬寺就是那個時候造的,供養他們的住處,派遣許多伺候服侍他的人,這是方便。慈悲方便,在哪一個地區是哪一種方式,隨著生活方式的不一樣,隨著各地方文化、生活習慣的不一樣,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是他強求的,不是他想要怎樣怎樣。我一切隨順你們,這是佛陀教人。我們這一生在世間要隨順、要隨緣,不要攀緣;攀緣就造業,隨緣才得清淨自在。佛示現給我們,祖師大德教導給我們,我們學會了。

  羅什大師到中國來,當時的皇帝姚興,秦國的國王,不但以最好的居住環境供養大師,而且還派十個宮女伺候他老人家,優惠的待遇,極其尊敬;又要求當時士大夫,出家人更不必說,都跟隨大師學習,佛法在那個時候真正達到顛峰。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唐朝的帝王對他多麼的崇敬,顯示出中國的文化是孝親尊師。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懂得,在哪個地區教化眾生,一定要隨順這個地區的文化、生活習慣、習俗,決定不違背,讓朝野大眾都能生歡喜心,佛法才能夠發揚光大,才能夠普遍利益眾生。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就更多,喜歡苦行的,佛菩薩示現苦行;喜歡歡樂的,他就示現歡樂,一切隨緣。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外表看起來好像很相似,骨子裡面大大不相同,而佛菩薩在這其中幫助凡夫提升境界。用什麼方法?無非是講經說法。在生活當中,在教學當中,幫助眾生看破、放下,如此而已。如果我們不能夠把這個原理原則掌握住,我們在佛法上修學自然就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尤其是現代社會,困難多!但是現在社會也不乏有善根、有福德之人,我們今天在中國社會裡面看到,所以我這次到中國訪問,對於中國的前途我充滿信心。這裡面有許許多多虔誠的人在學佛、在修淨土,他們雖然沒有人教導,他懂得孝親、尊師重道,我們只能說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看到很多賢明的領導人。前兩個月,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長何云先生訪問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一個多星期,我們生活在一起,臨走的時候居士林送了一些錢給他,我也送了一點,表示我們一點意思,幫助他往返的旅費,他接受了,不接受也不行。但是他臨走的時候留了一個封袋,交代人送給我,我一打開,居士林送給他的這些供養、我送給他的全部在裡頭,一分錢不要!我當時想,我很感動,實在是不容易。

  這一次我們贈送五百套《龍藏》,祝福國家建國五十週年慶典,五百套《龍藏》正好它的冊數是八萬四千冊,這真是大圓滿的一個數字。書即將運到天津,運到之後要放到倉庫裡面,海關還有各種有一些需要用錢的地方,你總得雇人幫你搬運,哪有不要錢的義工?找不到。總共的費用他們算出來,需要人民幣十八萬,宗教局的工作人員向局長報告,可不可以讓將來分到《藏經》的這些人,出一點點錢來彌補這個費用。局長當時臉就拉下來,斬釘截鐵的說不可以,決定不可以在這五百套《藏經》裡任何一套《藏經》是要收取費用的。我們聽局長這個話非常感動,局長公正廉明。我們知道這個國家有前途,這個國家有希望,有這麼多好的官員,菩薩再來。可是錢畢竟還是要的,沒有人給你做義工,他們轉向把這個事情告訴聖輝法師,聖輝法師承當,他說這筆錢他拿,這是何云告訴我的。我當時說,我說:何居士,你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也很樂意拿,這是手續費用,必須要的;這七個貨櫃來的時候,哪有那麼多義工來幫助你不要工錢的,這是必須要開銷的。我說:既然聖輝法師發心,很好,這個好事就讓他做了。這是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官員廉潔,辦事情認真負責,絕不以這個來圖利。

  這一次我們的訪問非常成功,局長問我有什麼要求,我說我唯一的要求,希望將房山石經重印,做到盡善盡美。他問我印多少,我說印一千套,這一千套我一套都不要,全部贈送給國家,希望國家拿這個做為禮物,贈送給全世界每個國家圖書館、每個大學圖書館。我說我其他的願望沒有。他當時非常歡喜,答應我。印經,印《大藏經》的資金我負責來籌募,我說不要怕用錢多,希望東西做到盡善盡美,成本高無所謂。我們送進去的《龍藏》,許多同修曾經見過,這一套《龍藏》總共印了一千套,我們用了美金兩百萬。將來房山的石經,希望比這個更精美,印到像《龍藏》這樣的標準我不滿意,至少要比這套經好上一倍、兩倍,這是國寶!古來的祖師大德用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幾萬人的勞動力量,刻成這一部《大藏經》,目的何在?希望佛法永住世間。古時候科技不發達,沒有辦法普遍,刻在石頭上。刻在石頭上幹什麼的?留給我們,叫我們把它印出來傳播到全世界,就是這個意思。我懂,我要做!不懂的人欣賞欣賞,他這個念頭生不起來。我懂得,他用意何在?用意是叫我來做。我在今天有一些居士送了些供養給我,我原先拿這個錢的時候,不知道幹什麼好,現在我明白了,就是叫我做這樁事情。大家都曉得我不會化緣,我不會問人要錢。人家告訴我,「我要做什麼好事,法師,我們拿錢來」,人家錢沒有拿到我手,我都不作數;你那是空口說白話,我不會相信的。必須把錢交在我手上,我才相信你是真發心,你承諾靠不住;萬一你明天死了怎麼辦,那不全部都落空?我要答應了,我還不是到處去求人,磕頭作揖,那不叫自找苦吃?所以我一生決定不做這種荒謬的事情。所以現在大家供養,我放在銀行有這麼一筆錢,這筆錢我估計決定夠用,我才敢答應,我才曉得這是古人把這個事情交給我做,現在居然中國佛協、宗教局都歡喜。我知道諸佛護念中國,龍天善神保佑中國,中國強大一定能夠維護全世界的和平,整個世界人有福,所以我要把這一套珍寶分送給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下一步我們再來商量如何來培訓人才,法寶有了,要有人講解,要有人弘傳,「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都是大慈方便,我們要能體會這個意思,要知道如何學習。

  學習是下面這一句,『往劫修行極清淨』。好事要做,佛在《金剛般若》上多次的告訴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那就是「修行極清淨」。事要做,絲毫執著不能有,不但不能有執著,還不能有妄想分別,以極清淨的心、極平等的心去做。做什麼?大乘佛法裡面,世尊教導菩薩生活行為六個守則,第一個布施。而法身大士就不講布施,講供養,為什麼?法身大士見性了,普通的大乘菩薩還沒見性,所以只說布施,不說供養;法身大士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所以說供養。大經裡面所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法身大士供養;你沒有這個認知,你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跟你講布施。六度是教一般菩薩的,教布施。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華嚴經》在第六迴向章裡面,給我們講了一百多個項目。總體的來說,布施就是現在所講的服務,為眾生服務,無條件的服務,無私的服務,無有代價的服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布施。如果我為眾生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有代價的,是有條件的,那就不是布施波羅蜜,那是服務;波羅蜜是圓滿的意思,就不是圓滿的服務,這個服務裡頭有缺陷;圓滿的服務,沒有條件,沒有代價。那一天佛協刀副會長說,這就是犧牲奉獻,我說連犧牲奉獻這個念頭都沒有。有「我犧牲,我奉獻」,還是有條件,還是有代價,這個念頭都沒有。就跟什麼?自己為自己服務,你還談什麼條件?還談什麼代價?這個樣子才能做到圓滿的布施,在普賢菩薩講圓滿的供養,盡心盡力的供養,觀察一切眾生的需要,滿足他的需要。

  今天一切眾生最需要的是什麼?是覺悟,是明理。為什麼我們現在搞成這個樣子?就是無知,無知到了極處。佛菩薩慈悲,佛菩薩不怪我們,佛菩薩說得好: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無足怪也。沒有人教給我們,我們的父母沒教給我們,我們的老師沒教給我們,我們又不是生而知之者。我給同學們也說得很多,也講得很仔細,我這一生這一點成就,得力於有幸遇到三位善知識。我能夠有一點成就,沒有別的,我也很坦白的告訴大家,好學。我自己能好學,老師肯教,才有這麼一點成就。老師是真肯教,學生不好學,那也是枉然!好學是要真正做到;給你講的,你聽懂,你相信了,你明白了,你做不到,那有什麼用處?那等於零。所以一定要把你所信的、把你所理解的落實到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好學。你能做到一分,你就得一分的功德利益;你做到兩分,你就能得兩分利益;你做不到,你一切都落空。縱然能說,能說不能行,還是抵不過業力;換句話說,你還是跳不出輪迴,還是免不了三途。你能把你所信、所理解的落實,你才能得真實利益。真實利益是永脫輪迴,與諸佛菩薩同行。《華嚴》末後入法界,用現在的話說,入諸佛菩薩生活的範圍,外國人講入諸佛菩薩的俱樂部,我們修學佛法終極的目的在此地。所以生活、言行、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極清淨」這三個字重要,清淨還不夠,清淨到極處,宗門裡面所謂「一絲不掛」,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事情要做,樣樣都要做,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弘法利生。做不能著做的相,弘法不著弘法的相,利生不著利生的相,這才清淨,這個才叫修行。凡夫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著相,所以總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圈圈裡面。佛教我們修行,就是修正,怎麼修正?不落在這個圈圈裡頭,還是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應酬,就是不落在這個圈子裡頭。這個圈子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再說得具體一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我們要跳出這個圈圈,這個行才極清淨。

  世尊四十九年的教誨,留下來的這些經論,浩如煙海。古人常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道從哪裡讀起,佛家的經卷是《二十四史》的十倍,我們從哪裡入手?這才要抓綱領,才要講原則。我們淨宗建立之後,我們提出修行的綱領,五個科目,從三福做起;三福、六和,從這裡下手,再提升到三學、六度,最後提升到普賢十大願王。縱然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達不到普賢行,最低限度要能完成菩薩行,菩薩行是三學、六度。這五個科目簡單扼要,這個提出來之後,我又用二十個字歸納一個中心,希望同修們常常記在心裡,時時刻刻念念不離開這十句。前面五句是存心,常存此心,常用此心。真誠心,人家用虛偽對我,我以真誠對他。為什麼?他搞六道輪迴,我要超越三界。不能說別人用虛偽對我,我也用虛偽對他,那就錯了。他搞六道輪迴,我也跟他一樣搞六道輪迴,我錯了。他虛偽,我真誠;他染污,我清淨;他不平等,我平等;他迷惑,我用智慧;他自私自利,我用慈悲愛心;他行他的道,我走我的道。他能夠覺悟,能夠回頭,好!不能回頭,我們也不能生煩惱。諸佛菩薩看到芸芸眾生都不生煩惱,都不著急,我們著什麼急?佛在經上常講,先自度,然後才能度眾生。先自度就是先自己要認真學習,落實在我們生活行為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看破是什麼?明瞭,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叫看破。放下是絲毫不沾染,徹底放下,生活、工作隨緣,唯有隨緣你才能享受大自在。末後總結到念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才得究竟真實的大圓滿。我給它總結十句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就跟《華嚴經》上說的一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圓融無礙,每一條裡面都包含其他的九條,任何一條都圓滿具足其他的九條,這叫佛法。

  佛法是覺悟之法,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你真的在學佛,你真在行菩薩道,過佛菩薩的生活,而後你才真正利益一切眾生。眾生得到多少利益,那是他的根性不一樣,各人所得的利益也不相同;利根得利益多,鈍根得利益少。利根的人一看、一聽覺悟了,如實修行,得的利益大。鈍根的人聽了之後,半信半疑,似明不明,理解得不夠徹底,信心會動搖。這也有好處,佛法講在他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一點善根,這一生不能成熟,來生來世遇緣接著再幹,哪一生緣成熟了,他這一生就成就了。緣成熟了,一定是依教奉行。真的理解,真的相信,這是緣熟了。緣熟,這個人一生必定成就。這一生不是講來生,就在現前,現前他的思想、意識、行為就跟諸佛菩薩一樣。怎麼曉得?經典是證明,他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這就叫證果。證果是自己證明自跟佛是一不是二,佛所講的就是我所想的,就是我所做的。我想的、我做的,他這上都寫清楚了,都說明白了,完全相應,這叫證果,信解行證。如果我們展開經卷,自己想的跟佛想的不一樣,自己見解跟佛的見解不相同,自己所做跟佛所說的相違背,你縱然是有信、有解、有行,沒證;沒有證,不得受用,證才得受用。真的證得了,不要說圓滿,不要說多分,少分的證得,你的生死就自在。如果念佛往生,少分證得生凡聖同居土,多分證得生方便有餘土、生實報莊嚴土,圓滿證得生常寂光淨土。

  所以經不能一天不讀,一天至少要讀三遍,早晨要讀,下午要讀,晚上要讀。我們做不到,世尊當年在世六時讀誦,至少我們要有三時,我們才有救。讀誦要深解義趣,這就是先度自己。先度自己,自己契入境界,自己有信心,決定沒有疑惑,然後才『化導眾生無有邊』。第二句、第三句都是說因行,第二句是自修、自行,第三句是化他。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做到了,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教導別人斷疑生信。為什麼?我自己一點懷疑都沒有,佛所講的字字句句我都證明,證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證明字字句句是從我們自己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決定不是從他意識裡面生出來的。意識裡面生出來的可以質疑,不是從意識裡頭生的,是從自性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我們證明、證實了。「化導眾生」,「化」是教化,「導」是誘導,教化是言教,誘導是身教,我們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眾生才可能相信。我們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眾生不相信,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眾生根性有不相同,所以菩薩做種種示現;小乘根性的人,佛菩薩示現聲聞、緣覺度他們,他們非常尊敬;大乘根性的人,就示現佛身、菩薩身來接引,他們歡喜信受。

  唐朝道宣律師給我們留下一則公案,很能發人深省。道宣律師持戒很嚴,律宗的祖師,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養。實在說,這樣大修行人,我們凡夫不認識他,不知道他的大德,也不懂得供養的福報,天人知道,天人每天中午送供養給他。而當時當代有一位高僧窺基大師,這是法相宗的祖師,他的作風跟他完全不一樣,道宣律師修苦行,窺基大師享受榮華富貴。窺基有一天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律師在這邊修行,特地去探訪他,而道宣律師也正好想利用這個機會去感化窺基大師。想去感化他:你這種作風方式違背了佛陀教誨,怎麼可以出家人貪圖這種享受?窺基大師出家,傳說是三車法師。那個時候他是尉遲敬德的外甥,尉遲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將,封侯的,用現在話來說是高幹子弟出身,貴族出身。玄奘大師認識他,知道他是菩薩再來的,一定要求他出家。所以他提三個條件,他說:我出家,過出家人清苦的生活我不幹;他說:我要帶一車黃金;他喜歡讀書,我要帶一車書;需要人伺候,帶一車美女伺候他。聽說玄奘大師都答應他,所以叫三車法師。道宣律師要藉機會好好教訓他,看看人家修苦行,得到天人供養。他們上山,當然兩位大師在一塊談得也很愉快,一個是來造訪的,一個是有意思來感化他的。到了中午,過了中午,天人也沒送供養來,過後窺基大師就下山了。到第二天,天人中午送供養來的時候,道宣律師就責備他:昨天中午你為什麼不送供養來?昨天道宣律師餓了一天,沒東西吃。這個天神就告訴他: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山的四周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這個話,滿身流冷汗,慚愧!錯看了人。原來以為去感化他,他的心清淨,比他純得太多;他還有心去感化人,這個心就不清淨。道宣律師清淨,窺基大師是極清淨,那怎麼會一樣?這個就是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攝受眾生對象不一樣,兩個做的都是對的,一個是接受小乘根性的人,一個是接受大乘根性的人。大乘根性,一般享受富貴,你叫他修苦行,他不幹,他不來。

  所以佛教化眾生大慈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是一個方法、一個門徑能夠攝受一切眾生。所以《華嚴經》末後開兩千法門,最後「入法界品」,佛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來啟發我們,讓我們真正明瞭,世間有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要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攝受,於是我們恍然大悟,所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教學,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我們知道這個原則,應以大乘根性得度者,即現大乘而為說法;應以小乘而得度者,即現小乘而為說法,不就這個意思嗎?應以佛法得度者,即以佛法來給他說法;應以基督教得度者,即現基督身而為說法,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每一個宗教的傳教師都是佛菩薩的化身,肉眼凡夫看不出來,在這個地方說這是正法、那是邪法,都看錯了,全是諸佛菩薩再來的。不但所有宗教是諸佛菩薩再來的,一切世間不同行業、不同眾生不同種種示現,無一不是佛菩薩慈悲教誨。我們凡夫沒有智慧,讀了《華嚴》,學習《華嚴》,這才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

  《華嚴經》上的示現,學佛的人就是一個人,我自己一個人,除我之外,所有一切人事物無一不是諸佛菩薩化現的。一切諸佛菩薩都為我,他示現的是善人,教我在順境、在善人不起貪愛之心;他示現的是惡人,示現的是逆境,是在教導我,在惡人、逆境裡頭不生瞋恚心;無一不是教導我們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修真誠、慈悲。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抓住這個綱領,整部《華嚴》你就得到了。《華嚴》在哪裡?《華嚴》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華嚴》裡面所講的諸佛菩薩、法身大士,就是我們面對的一切人事物,所以叫《大華嚴》。華嚴是活的展現,不是這八十卷經卷;八十卷經卷是個指引,為我們真正敲開「大方廣佛華嚴」的大門。如果自己還不曉得,還認為自己很不錯,自己還作師、還作祖,你就完了,你就顛倒了,你就墮落了。作學生、作凡夫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之外,全是諸佛如來的化現,我們就入華嚴境界,你就真正徹悟大方廣,你就契入佛華嚴的生活,這才是「化導眾生無有邊」。諸位想想這眾生是誰?眾生是自己,自己是眾生。你要不懂,你去念念《六祖壇經》,你就知道這個眾生的意思。這個眾生不是指芸芸眾生,是指自己這個眾生,自己這個眾生無有邊。

  這首偈子裡頭,意思無盡的深廣,清涼大師註解裡頭,「上句果大,下句因深」。「往劫修行極清淨」是因深。「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又依方便立」,這兩句話說得好,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俱稱深廣」,方便也深廣,慈悲也深廣。所以自己真的通達明瞭,這一覺就能夠成無上道。寶髻天王是從這個地方悟入的,寶髻天王確實是非常良好的華嚴根性,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今天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9:19:54)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09:19: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26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