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五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95
請掀開經本,第五個單元,三十三天長行第一句:
【復次釋迦因陀羅天王。得憶念三世佛出興。乃至剎成壞皆明見大歡喜解脫門。】
梵語稱忉利,翻成華文的意思叫三十三。三十三天的來由,前面曾經跟諸位做過介紹,天王的名字都不再說了,我們單看他所修學的法門。他修的是『憶念三世佛出興』,這是佛出世,過去、現在、未來,憶念諸佛出世。『乃至剎』,剎是剎土,依報的環境。依報環境有「成住壞空」,都能夠看得清楚,看得明瞭。這一句的意思就是對於諸佛如來依正莊嚴這些道理、事相,他看清楚、看明白了。《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我們平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禪宗裡面講就是明心見性,在本經裡面說大方廣,大是體,方是現相,廣是作用,自性的體、相、作用他都『明見』,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既然「明見」,當然就契入這個境界,這是佛與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契入這個境界,自己也就成佛,也就成為法身大士,所以『歡喜解脫』,這是這一句的大意。從這個地方看來,忉利天主不是凡夫,而是諸佛如來的化現,經文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清涼大師的註解也註得非常好,「承力故憶念,念過去佛者,曾入此天故。三世有二,一亦念未來,二過去。自互相望,亦有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示現成佛,都曾經到過忉利天講經說法。這樁事情,在經典裡面世尊多次給我們說明,忉利天主禮請世尊在天宮裡面講經說法。大家常常念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在這個地方說的。不但忉利天主禮請釋迦世尊,他方諸佛、諸大菩薩他常常禮請在天宮裡面宣說妙法。佛菩薩講經說法的目的何在?都在覺悟眾生,所以稱之為妙法。註解說「承力故憶念」,承蒙諸佛神力加持,才能常常憶念。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天王所修的就是憶念諸佛的法門,這個地方就教導我們了。我們今天說到念佛,許多人都以為念佛的名號就是念佛,沒錯,執持名號是念佛法門的一法,念佛法門無量法,無量方法裡頭的一種方法。這一種方法念得能不能相應,那就看你老不老實,如果老實念決定相應,不老實念就比較困難了。老實相當不容易,什麼叫老實?老實念就是真念,真誠的念。真誠念,除了這一句佛號之外,決定不夾雜第二個念頭在裡面,這才叫老實念。由此可知,老實念不簡單。為什麼?必須萬緣放下。念佛堂的堂主常常警策大眾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才老實。有一個妄念存在,就不老實了。
由此可知,老實絕對不是普通人,有兩種人:一種是上上根人,他一切通達明瞭,得清淨心了。這是什麼人?《華嚴經》上的法身大士。至少是初住菩薩,見思煩惱放下,塵沙煩惱也放下,無明也破了一品,老實了。我們哪能做得到?第二種人是下愚之人,真的是下下愚人,他雖然什麼都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什麼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這個很難得,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就乖乖的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也是老實人,決定得生,這樣的老實人生凡聖同居土;一切都明瞭、都通達,心地清淨,那種人往生淨土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兩種人都決定得生。最難得度的是當中這一段人,上不上、下不下,非常困難。諸佛菩薩苦口婆心,無有疲厭的就是教這些人。上根跟下愚好教,不費事。上根是具足大善根,下愚可以說他是大福德,他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雖然什麼都不明瞭,那是大福德的人,不是我們人間講的福德。這種善根、福德,都保證他一生不退成佛,都是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當中這一段人要覺悟,要發心學,學上上根人難,實在講那是學不到的,學下愚之人比學上上根人要來得容易,換句話說,你可能學到;學上上根的人,一切通達明瞭,不可能學到。學下愚的人,什麼都放下了,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分別、都不執著了。我們常常講,電視也不看了,報紙也不看了,雜誌也不看了,什麼都不想知道,這個可不可以能學得到?能,可能學得到。保持心地的清淨,這是古大德教給我們,「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這是千古名言,古大德累積的經驗教訓。沒有必要認識的人不需要攀緣,沒有需要記住的人,何必記他的名字、記他的電話,不叫自找麻煩嗎?除非有聯繫的必要,沒有必要,不幹這個事。沒有必要知道的事情,用不著去打聽,不要自尋煩惱。沒有必要讀的書,都不要去看它,浪費精神,看了之後阿賴耶裡頭落印象,總是打閒岔。說實在話,總不如清淨心自在,清淨心就是覺性,就是覺心。
說實在話,我們學佛,讀誦、聽經,為什麼不開悟?我們讀《高僧傳》、讀《居士傳》、讀《善女人傳》,為什麼從前那些人,學佛三年五載就開悟了,很多!他們為什麼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我們要把這個原因找到,找到之後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修學就方便了。實在說,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的心清淨,我們的心不清淨,他們知道事情少,決定不攀緣,決定不到處打聽;他們接觸的人少,不會把每個人記在心上,所以他們是非少。這是他們讀誦聞法容易開悟成就的因素,值得我們深深的反省。所以修道的人,做學問的人,他們選擇環境都是非常幽雅清淨的環境,佛經裡面叫「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很寂靜的處所,很安靜,沒有閒雜人來擾亂,這個地方好修行,好用功。如果喜歡熱鬧,就麻煩了,修道就難;喜歡交際應酬,道業決定不能成就。諸佛菩薩有沒有應酬?有,還很多。為什麼?千處祈求千處應。那是什麼?已經成功之後,不是在學的時候。他已經學成功了,所有一切境緣他都看破了,《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行!決定不受干擾。所以他們契入眾生的境界,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確確實實他一塵不染,人家有這個本事、有這個功夫,這才可以教化眾生。他不是去湊熱鬧,他是去弘法利生。我們凡人看到,佛菩薩也去趕廟會、也湊熱鬧,那是我們的見解,我們的境界。他的境界跟我們的境界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曉得怎麼去修學。
佛出興於世這是看到感應,剎土的成住壞空這是看到因果,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末後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他明見,生大歡喜心,諸位想想這什麼意思?如果從示現上來說,入歡喜地,初地菩薩入歡喜地,明心見性了。圓教是初住,別教是初地,初地叫歡喜地,慶幸自己契入如來的境界。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契入這個境界沒有不歡喜的,這個歡喜是法喜充滿;這個歡喜,《論語》裡面講「不亦說乎」。它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自性裡面生的歡喜心,不是外面境界,這是真正的歡喜。我們再看第二尊:
【普稱滿音天王。得能令佛色身最清淨廣大世無能比解脫門。】
這個法門裡面意思很廣也很深,他得的是『能令佛色身最清淨』。清涼大師註子裡說得好,「能令等者,然佛身無染淨大小,亦無勝劣,猶若虛空」,你怎麼能令?清涼這個說法真實。先要了解什麼是佛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佛身。佛身哪有大小、哪有染淨,你怎麼能令佛身清淨?你怎麼能令佛身廣大?這個意思《般若經》裡講得最透徹,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然後才曉得我們究竟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我們修習的目的究竟何在?無非是要證得清淨法身,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真正的目的。佛在經上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三世裡頭有過去、有未來,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那我們就包括在其中了,我們現在是眾生。十方三世佛就有我們自己在裡面,我們能不能肯定,有沒有懷疑?佛說共同一法身,這個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一體!所以禪宗開悟的人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我們想想這句話的意思,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你真的肯定了,也入了這個境界,那你跟普稱滿音天王是一類人物,你也是法身大士,你也就超凡入聖,這真的不是假的。世尊說這些話,上根利智的人一聽,他就覺悟了,他就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這一類的人,要想契入這個境界,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大乘經教天天不斷的薰習,天天聽,印象深了,時間久了,觀念自然就改過來,不定碰到什麼事情,豁然大悟,完全肯定了,真的是這個境界。這個時候你的心,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無論遇些什麼人物,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你絲毫不沾染,你所顯出來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我們標示這二十個字落實了,這是你轉凡成聖,轉迷成悟、轉凡成聖。
「能令諸佛色身最清淨」,這怎麼能令?都是從作用上講的。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的時候,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現的身相不一樣。每一個人見佛、見菩薩相狀都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每一個人的業感不相同,諸佛菩薩應他怎麼會一樣?隨感而應,佛菩薩無心,所現的身、所說的法都是隨眾生的感應,所以沒有一定的身形,也沒有定法可說。清涼在這一段註解,他用個比喻說,「猶若虛空,雲屯即暗,日朗即明,色昏即劣,物隔言小」,這他用比喻說。昨天我們從香港回來,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一帶雲層很厚也很低,飛機在高空當中飛行你沒有感覺,快要到的時候,大概半個小時,飛機逐漸下降,降到四、五千公尺的時候就看到這個情形,這麼濃的雲層,這個雲層非常壯觀,我們一般講雲海,非常壯觀。我們一想下面地面一定是陰天,不是下雨就是陰天。所以底下這樣濃厚的雲層遮蓋著太陽,下面就暗了。沒有雲層的時候這是晴天,晴空萬里。清涼用這個來做比喻。色相不明顯,這個相就劣,有障礙,有隔礙,現的身就小,這些全是講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好比雲層一樣,無明,妄想就是無明;分別就是色昏;執著就成了障礙。佛現身,現大身、現小身,現劣身、現勝身,不是佛那邊的事情,是眾生這邊的事情。佛如果真的要想現什麼樣的身,那佛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也有妄想,佛沒有。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隨著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見到佛身有大有小有勝有劣,有種種不同。如果我們什麼念頭都沒有,所感應的是佛的法身,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
註子末後說,「今妄雲盡而智光照故清淨,性空現故廣大,妙色顯故無比,皆解脫力,故曰能令」。這個意思說得好,很清楚,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同學們要記住,要真正能體會到,我們今天要幹的、要學的,就是要破妄想分別執著,你有這個念頭,你就真正發了菩提心。為什麼?求覺悟的心,覺悟就是菩提,我真的求覺悟。真求覺悟,就要把所有障礙覺悟的東西捨棄。妄想障礙覺悟,不打妄想了,所有一切想都是虛妄的,想它幹什麼?分別障礙覺悟,不再分別了,萬法皆空,了不可得,你分別它幹什麼?再也不執著了。為什麼?不可得,你還要執著嗎?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怎麼過日子?隨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日子過得多幸福,多美滿,多快樂,多麼自在!你在這個世間沒有看破世間,念念還隨順著妄想分別執著,你的日子過得很苦。不管你有多大的福報,你有多高的地位,你有多大的財富,即使你做到大梵天王,你也不快樂,你也不自在。我們今天在此地看到忉利天王,三十三天,我們中國人稱為玉皇大帝,一些宗教家稱他們作天主,他們得大自在。他為什麼得大自在?他們是佛化現的,他現的相是個忉利天主,實際上他是諸佛如來,這是另當別論。諸佛菩薩無論示現什麼身分,同樣的自在,為什麼?不執著、不分別,決定沒有一個妄念。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為度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契入諸法實相,不過如此而已。
所以「妄盡智顯」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我們每天要讀經、要聽講,讀經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聽講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念佛還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真修,你是真修行!何以能離妄想分別執著?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的話,「離言說相」,離言說相就是對於一切言說,不但是佛的言說,所有一切言說,不分別、不執著,聽得很清楚,意思我很懂,絕不放在心上,心上沒有分別執著。「離名字相」,佛家的名詞術語,我們講名相,世間人所講的成語,名字,意思清楚是慧,決沒有落在分別執著裡面那是定。「不著心緣相」,這一條非常重要,決定不要聽了、看了就胡思亂想,你說「我研究研究,我想一想」,落到心緣相去了。不落,你完全用的是真實智慧。「等我想一想,等我研究研究」,落在意識裡去了,那就不是真實智慧,那就變成我們所講世智辯聰。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一個會用心,一個不會用心。會用心是用真心,所以他是聖人;不會用心是用意識,用識心。我們今天糟糕的就是落在識心裡頭,不會用真心。會用真心的,《華嚴》裡面講「無障礙法界」,法界無障礙了。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境界裡頭覓十法界了不可得,到哪裡去找?沒有!可是你要是用識心,十法界宛然存在。你用真心,十法界了不可得,萬法皆空,世出世法皆空。世間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娑婆、六道不可得,一真法界也不可得。有沒有?有。我要給你說相有體無,你點頭,你會承認;我告訴你相也沒有,相是幻有,體是真空。你不要以為相真有,那你就完全錯了,你看走了眼;相是幻有,佛經裡面講妙有。你要知道,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心經》上天天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才是事實真相,這才是真正佛身,這才是真正自己。這個真相一定要妄盡智顯,這個境界就現前,在哪裡?就在眼前。自他不隔毫端,他是諸佛如來,自是一切眾生。反過來說也一樣,自是諸佛如來,他是一切眾生,都行。我們什麼時候能契入境界?什麼時候能妄盡還源?《楞嚴經》上講妄盡還源。這個時候清淨現前,心境是一不是二,心清淨,境界清淨;境廣大,心也廣大。「妙色顯」,妙色是事實真相。「故無比」,世無能比。這是三種世間,不但是有情世間、器世間無能比,智正覺世間也無能比。
這是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我們讀了、聽了非常嚮往,怎樣能夠契入?我們要多想想,要把這個路子找到。剛才說過我們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上根人,也不是下下愚人,我們這個根性最難辦。用俗話來說,唯一的方法是好學,真正好學我們這一生能成就。釋迦牟尼佛,中國的孔老夫子,他們所示現的,我們仔細去觀察,好學。一生當中鍥而不捨,教不倦,學不厭,這是他們為我們示現破迷開悟、超凡入聖、成佛作祖的唯一祕訣。一有時間,讀書、講學、研習,樂此不疲。他樂在哪裡?大樂,大歡喜,清淨自在,他怎麼不樂?世出世間什麼樣的樂都不能跟它比,世無能比,這是真實的享受。我們展開經卷讀經,聽佛講經說道,真誠恭敬心來聽、來學。我們領悟之後,歡喜給別人講,一個人講,多人也講,沒有分別聽眾多少,歡喜講,成就四無礙辯才。歡喜跟人在一起討論,一天都不空過。所以你們同學當中,在這一點還欠缺。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我給你們講過,我們同學七個人,以後除我一個人出家之外,那六個人都是居士,有家庭、有事業,我們一個星期聚會一次,三個小時。聚會的時候一個同學出來講,講完之後我們幾個人研究討論,那是學講經,學講經都是覆講老師的。我們十年如一日,一個星期集會一次。你們今天的緣,我求學的時候不敢想,哪有同學們天天在一起,這個福報多大。不敢想像人間還有這麼大福報的,天天在一起,天天在一塊兒講,天天在一塊兒討論,這個成就還得了!我們修學非常辛苦,但是我們能夠珍惜機緣,能夠把握著機緣,一個星期三個小時,決定不空過,決定不缺席,再重要的事情我們把時間挪開去辦,這個時間我們決定要參與,除非生病,那是沒辦法。老師給我們講經上課,一個星期也只一次,上一次課,聽一次經。聽經,他是對大眾講的,我們學生都坐在第一排,一個星期聽一次經,一個星期上一次課。我們親近李老師,一個星期只跟他見兩次面,平常看不到的。所以同學在一塊研究討論,我們這七個人一個星期也是聚會一次。哪裡像我們現在是天天在一起,每天在一起都可以研究討論。不是研究討論的時候,自己讀自己的經典,你去預備找你的這些註解,你去寫講稿準備。有時間在一塊的時候就是研究討論,小座講完的時候研究討論,大座講完之後,回來也研究討論,這樣才會有進步。所以歡喜學、好學,才能成功。
要想辦法找地方講,我們過去李老師教給我們居士家裡講,所以就天天也有研究討論的時候。那是要你自己歡喜,你不歡喜,你跟人不肯結善緣,就沒法子了。我在同學當中講得最多,學得最多,我喜歡跟人結緣,人家邀請我到他家裡去講,講完之後研究討論。我們居士林跟淨宗學會的信徒也很多,如果有居士邀請你們去講經,一定要得會長同意,會長要了解這信徒家庭狀況。到那邊去講,講完之後向聽眾請教有沒有疑問,他可以問你,你也可以問他。完了之後趕緊回來,決定沒有留戀。接受人家招待,頂多是一杯茶水,其他的不接受,這是規矩。有些人家生活比較清苦一點,茶水我們自己帶,這都是過去李老師教導我們的。一定要令眾生生歡喜心,不能給人家添一點麻煩,不能給人家有絲毫的壓力,精神上、物質上都不可以,這個樣子人家才喜歡請法師講經,我們這一天才沒有空過。所以學講經的人,不能一天不講經。我們不在教室,不在講堂講的時候,一定要在信徒三個、五個聚集的時候也要講,不可以一天空過。有別人講經,除非我自己實在抽不出時間,否則的話決定去聽。為什麼?如果不長時間薰習,開不了悟,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斷不掉。所以你想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不中斷?我們自己當過學生,經歷過這個境界,所以就能體會到。世尊當年會下這些學生,也必定跟我們現前一樣,佛講完經之後,他們幾個人一組,幾個人一組彼此又在那裡互相討論,又在那裡覆講,一定是這個情形。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有在地面上誦經的,讀誦的,講經說法的,經行、念佛、參禪的,也有在空中的。那都是聽完經之後,一個小組一個小組,真的在用功,真的在消化、在落實,沒有空過。講完之後就完了,那怎麼可能有成就?你的境界怎麼能轉得過來?人家聽了之後,境界就轉了。天天在轉,時時在轉,轉久了就是一個大的轉變。像鐘錶一樣,那個秒針一秒一秒的在轉,轉久了的時候,時針就轉了。這個秒針是小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徹悟,這才能入得了境界。秒針不轉,你還談什麼悟?每天在這裡聽言說,那就統統學的是佛學常識,與我們自己的境界、與日常生活毫不相關,這個不能成就。
我們今天既然在學經教,就在經教上下功夫。初學多讀註解,參考資料也以註解為範圍。像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他引用的東西就很多,引用了一百多種。這些經論古籍,能夠看得懂的,沒有疑惑的,不必找麻煩去查原書;如果有問題、有疑惑,必要的,我們把原書找來,那一段文查出來,我們合起來看。要肯下功夫,要把所說的理出一個頭緒出來,理出頭緒學做科判,把它所講的重點抓到,段落層次觀察清楚。只要段落層次清楚,思想體系自然就明白。這個工作天天要練習,這是我在此地這麼久的時間,觀察諸位同學學習,我提供你們這一點參考的資料。必要的時候,我們不出去講,我們在家裡講。居士林那個地方每一個星期你們講一次,如果你們發心一個星期能講兩次、三次,沒有地方請我們,我們在自己家裡開班,這個地方也能講,我們租的對面地方也能講。真正肯講,同學當中先說一說有哪幾個熟的人,告訴他我星期幾在哪裡講,請他們來聽,聽眾三個、五個都行,十個、八個也行。不是這樣千錘百鍊,很難成就。悟教師很乖巧,我叫他到這裡來他不肯來,住在吉隆坡,我說:你在幹什麼?講《無量壽經》,天天講。他說:我要把《無量壽經》一口氣講十遍。多難得!那個地方他有法緣,他有聽眾,要這樣勤苦練習,所以他將來的成就一定殊勝。這個東西方法學會了之後,千錘百鍊,成就辯才。如果能夠將經教裡面這些道理、教誨都能做到,落實到生活上,這個人就超凡入聖,那不僅僅是開悟,那是證果。
由此可知,開悟、證果都在自己肯幹,只要自己真心肯幹,這一生當中沒有做不到的。真正是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有心真幹,你就決定會成功。不肯幹的人,怎麼勸他也是枉然,勸多了他嫌你囉嗦。所以勸人也要懂得勸人的道理,事不過三,勸三次不聽,決定不能講第四次,人家討厭。三次,那個表情已經擺出來,你還要講?這不能講了。作老師,作同學,作朋友,我們本分已經盡到,他將來的成敗決定不能怪你。我們只能把自分做好,盡分盡責,這就是功德圓滿。過去我們讀佛經,讀到六度都圓滿這才圓成佛道。那個時候想布施圓滿,佛對我,我還沒有接到他的布施,他怎麼圓滿?以後才明瞭,這個圓滿是自己的本分責任完全盡到了,這叫圓滿,是心境上的圓滿,不是事相上的圓滿,事相上那是個人的機緣不相同。機緣不相同,也就是因果不相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因果這是決定勉強不得的,因一定要自己去修,這是別人幫不上的忙。諸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只是教學而已,教導你,教你是你自己要悟;你覺悟了,你阿賴耶識裡頭因種下去了,你要依教奉行;能奉行,緣具足了,可見得因緣是自分。因緣具足,果報就現前,種善因就得善果,種佛的因得佛的果,種菩薩的因得菩薩的果,這才是正理。果報,佛菩薩沒有辦法送給你,這個一定要懂。
我們今天總算是福德方面的事情,別人有福,我們沾光,我們沒有吃的,人家送吃的東西給我們,我們沒有穿的,人家送穿的東西給我們,還是有因果。我們接受人家供養能夠白接受嗎?不可能的。佛法裡面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出家人不了道要還,那些在家不學佛的人也要還,一個道理,沒有兩個道理,所以決定沒有白受人供養的。如果存一個僥倖心理,自己不肯努力發憤,只希求別人供養,縱然你這一生能夠獲得,都是你前生所修的。你前生所修的一點點福報享受完了,你這一生沒有繼續修,來生怎麼辦?我們世間人常講,人死了都作鬼,做什麼鬼?餓鬼。餓鬼是焰口鬼,那多苦!永遠得不到飲食,他口裡噴火,飲食才接近口就被燒焦,這是餓鬼裡頭最苦的一類。什麼原因墮落到這種身?吝嗇,吝財、吝法,只想佔別人便宜,而不能夠幫助人。不肯發心幫助人,變這一類的身相,受這種苦報。佛說得很清楚,我們讀了不能夠粗心大意,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哪裡知道這些文字、教誨、事相,都說到我們切身痛癢之處,我們怎麼能大意,看了之後一定要覺悟,這是因果的教育。佛也很慈悲,幫助這一類罪苦的眾生,讓他們得到飲食、得到飽滿,所以有焰口的佛事,是以三寶的力量來加持,一個人的力量不夠。
焰口是起源於目犍連的母親墮到鬼道是焰口鬼,目犍連有神通,證阿羅漢果,托缽拿飲食供養他的母親,他的母親一接著,口裡頭火就燒焦了。目連就向世尊祈求,有什麼法子?世尊講一個人力量不行,要集合大眾的力量。證得阿羅漢果都不行,都度不了,你想想看那個罪業多重!仰賴三寶威神的加持,她才能得到漿水,才能得到飲食,所以焰口的佛事是布施餓鬼的。水陸的佛事都是修大布施,三界裡頭許許多多苦難眾生業障習氣非常深重,你普通供養他都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情都擺在面前。我們現在曉得,世出世間最殊勝的法是佛法,你把佛法送給人,人家不要,還要侮辱你,還要毀謗你,這麼好的東西送給他,不要!沒有比這個更殊勝,豈不是就是餓鬼道的飲食送給他,他自己噴火燒焦,不是一樣的事情嗎?所以這些事我們聽了,看了,真的擺在我們面前。所以你只要冷靜,只要仔細去觀察,統統在我們身邊,都在我們周圍,你的警覺心自然高了,自動的就會發憤,就會努力,會認真學習。我不但要解決我自己問題,我還要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這是始覺,你開始覺悟,你真的覺悟了,真正肯發心作如來弟子,發心續佛慧命,利益眾生。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8:44:0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