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7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五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75

  請看知足天第八首偈頌,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若有眾生堪受化。聞佛功德趣菩提。令住福海常清淨。妙光於此能觀察。】

  金剛妙光天王,他得的是「堅固一切眾生菩提心令不可壞解脫門」,這首偈是他的讚頌,也是他自己心得報告,提供給我們學習。實在說,這一首偈,這四句文不多,而提供我們學習的實在是深廣無盡。『若有』這兩個字,不是說假使有,有假使有的意思,但是這裡頭肯定有;在十方虛空法界裡面,眾生能接受佛的教學。這是第一句,要我們觀機。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佛沒有出世之前,這個世間沒有佛法,一萬二千年之後,佛的教學在我們這個世間也就消失了,所以他老人家的教學,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影響所及是一萬二千年。為什麼?這一萬二千年當中,『有眾生堪受化』。為什麼過了這段時間之後就沒有?那個時候這個世間的眾生,不願意接受佛的教誨,不喜歡聽到佛的名詞,佛就不來了。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好好認真學習的。

  我不是常常跟諸位講過嗎?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跟其他宗教不一樣。其他宗教是主動的,你不肯學,到你家裡來,勉強你學,拉你去學,佛法裡頭沒有。拉信徒不曉得從哪裡開始的?大概是從基督教、天主教裡學來的,尤其是基督教,拼命去拉信徒,佛家沒有,儒家也沒有。為什麼?它是師道,師道是尊師重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學,你們都聽說過「求學」,學生到老師那裡求,求教,哪有說老師把東西,你不願意就給你送來了,送來了不接受,那老師多難為情,還有什麼尊嚴?所以學是極其尊貴的,在古時候連帝王都尊重。「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見到老師還要降階,皇帝見老師不能坐在他龍墩上見老師,這是沒有禮貌。他見臣子是南面見客,見老師他要降階下來站在東面,老師在西面,東面是主人,西面是客人,賓主之禮相見。帝王為什麼要這麼做法?自己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教天下百姓尊師重道,沒有別的,他這個做法就是這樣的。

  所以中國從前的社會,沒有念過書的鄉下農夫,聽說一個秀才來了,比縣長來了還要尊敬。縣長來了不得不尊敬;威,不敢不敬。一個窮秀才來了,從內心裡面起的尊敬心,讀書人,明理的人。這種社會風氣的養成,帝王領導的。中國古代,說實在的話,司法制度不能普及,警察也沒那麼多,民間這些爭論誰來解決?讀書先生,有什麼爭執了,去找個老先生,請他來評評理,老先生一番話,彼此心平氣和了,問題解決了。許許多多社會問題,就是三家村這些老學究把問題解決了。他何以能解決?大家尊重讀書人,尊重孔老夫子。讀書人說,孔老夫子怎麼講,孟夫子怎麼講,大家還有什麼話講?問題馬上就擺平了。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為什麼在社會產生這麼大的力量?還不是皇帝率先尊重!中國人最尊敬的是皇帝,皇上那還得了嗎?皇上的話,金口玉言。皇上尊重佛菩薩,那民間老百姓哪個不尊重?諸位一定要明瞭,中國立國的方針就是「教學」。《禮記》這部書,現在大家考據,幾乎公認是在漢朝以前,春秋到漢朝之前的著作。《禮記》,實際上,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它是什麼?雜誌,它是一本雜誌。其中有一篇「學記」,「學記」用現在的話,是中國教育哲學,是中國教育指導的方針,在這一篇裡頭。難得從漢武帝建立這個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沒有改過,都遵循這個道統,中國道統,文化的傳統。「學記」裡有兩句名言,歷代帝王沒有一個不遵守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建立一個政權,建立一個朝代,領導全國人民,哪一樁事情最重要?教育,教學為先。

  我們讀中國歷史,諸位細細去讀《二十五史》,中國這兩千多年當中,任何一個朝代建立,五年,國家一切都上軌道了,制禮作樂。禮是什麼?禮是規矩,人人都守規矩,所以中國古時候是禮治,不是法治;法治是強迫性的,禮治是從內心裡的悅服。禮治的基礎是教學,人人能夠懂得忠孝節義,禮治就可以落實。忠孝節義要靠教育,但是古時候教育不發達,我們老祖宗聰明到極處,利用藝術,所以從前古時候的藝術,唱歌、音樂,到以後演變成戲劇,中國古時候的戲劇,從崑曲到京劇,民間的藝術,諸位仔細去觀察它裡頭的內容,內容只有四個字:忠孝節義。所以他把教育融合在藝術表演當中,鄉村老百姓沒念過書,沒接受過教育,他看戲,一年看個幾次他那個印象落下,他要學,應該做個好人,作忠臣、作孝子,講道義。他從哪裡學來的?從歌詞裡學來的,從戲劇表演裡學來的。

  那我們現在這些藝術是幹什麼的?現在藝術裡表演的,教人殺盜淫妄,還得了!所以今天社會大亂,亂的根源在哪裡?演藝人員要負大部分的因果責任,我說的話是真的。演藝人員他的結果,諸位如果冷靜觀察一下,外國的、中國的,這些大的電影明星他怎麼死的?沒有好死。這是花報,果報在三途,誰知道這個利害?愈是大明星,影響的範圍愈廣愈深,禍福就愈嚴重。你表演的是善法,把人心、把社會帶到正面,無量功德;你要是反面,那你的罪過決定墮阿鼻地獄。這個我在講經,過去曾經講過不少次,很多讀戲劇系的同學聽到我講話都不敢上台了,我說:好!改行,免得造業。

  所以教學重要,只要把教育搞好,你問題就解決了。但是今天提到教育,誰懂教育?過去我年輕追隨方東美先生,談到教育他老人家就拍桌子、就罵人,教育沒有了。現在學校教的是什麼東西?科學技術,完全教人走功利,功利就決定不能避免競爭,競爭社會就動亂,哪來的安定,哪裡有和平?人與人之間相處:利、害。有利的是朋友,沒有利的就是敵人,這還得了嗎?道義沒有了。只知道利害,不知道道義,諸位想想,人跟禽獸有什麼差別?人之異於禽獸者,就是人懂得道義,所以人不能不受教育。什麼是教育?我們對這兩個字、這個名詞要認識清楚。教是教導,上一代要把他的智慧,把他一生生活的經驗教導下一代,智慧跟經驗,希望下一代依照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下一代過得比上一代更殊勝、更美滿,這是教。所以中國古代的教學,最重要的課程是「經、史」,經是智慧,史是經驗,這兩樣東西是主要的課程,德行、學問從這裡建立。學有餘力,再教文學、藝術,那是提升你生活的品質,你想古人這種教育的思想多麼的圓滿。從小接受到古聖先賢的教誨,接受他們的智慧啟發,經驗提供我們參考,我們在這個地方學到做人、辦事的原理原則。

  在這一方面,儒家跟佛家的經驗最為寶貴,也最為豐富,我們一生得一句、兩句,一生就受用不盡。所以儒家、佛家的教育,從形式上看,它分三等。教初學奠定他德行的基礎,儒、佛都一樣,學做人的規矩。從前中國的小學,兒童從七歲上學到十二歲,這是小學。小學學什麼?灑掃應對,生活教育。為什麼?這些習慣從小養成,勤勞;知道怎樣去侍奉父母,尊敬師長,和睦兄弟族群,從小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哪有什麼嬌生慣養的?從小就學規矩。再教你,有能力的,聰明智慧天賦好的,教你讀書。讀書是只教你背誦,沒有講解。兒童記憶力最好,天天教他背書,天天教他讀書。如果他不讀書、不念書,小孩也會胡思亂想,所以防止他,不叫他胡思亂想,用這個方法來對治。借重他的記憶力,把古聖先賢的教誨全記住,到十三、四歲智慧開了,講解。所以它的教學分兩個階段,背誦是一個階段,講解、研究討論是另外一個階段。

  講解的時候親近善知識,所以讀書樂,快樂!從前老師帶著學生旅行,遊山玩水,走到哪裡講到哪裡。都不要帶書本,老師也背過了,學生也背過,說到第幾面、第幾行,大家都知道。你說中國不科學,那是假的,中國古書你們去看,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全國刻書都是一個刻法,不管是哪個版本,不管哪個地方出版,說第幾面、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一定是一樣的,沒有什麼版本的差別,這怎麼不科學?哪有現在念書念得那麼辛苦!大學生還要背一大堆書包,一大堆參考資料,這在從前是笑話,哪有這種事情?該背的、該記的,小時候統統都完成了,所以進入太學沒有經本、沒有書本。佛法也是一樣,佛法五年學戒,就是你剛剛出家,剛剛學佛,五年學出家人的生活習慣,學規矩。有能力的讀經,把你這個宗派本派的典籍都要把它背過,五年之後可以聽經了。聽經,老和尚講經沒有經本,聽經也沒有經本,那個時候經本太難得了,哪有那麼多經書?沒有!你都全背過了,都全記得了。古時候教育的方式,比我們現在好得太多了。我們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印刷術發達,所以書籍可以大量翻印,成本低廉。這個東西有沒有好處?你說有好處,也未見得真有好處,為什麼?太多了,就不背了,就不念了。從前沒有,你非背不可,非念不可,你要學一樣東西,你不把它背得滾瓜爛熟,你就沒有機會去學。所以科學帶來的便利,實在是養成人性的惰性。我們今天講發憤努力,跟古人相比差得太遠,所以古人有成就,現在這麼便利沒有成就。這些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有沒有去想想過?

  無論是世法、是佛法,眾生堪受化這是老師教學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人來求學,再好的老師也不能夠施展他的抱負。我們在佛經上讀到,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有感,佛有應,但是眾生之感是冥感,有這個心,沒有強烈的願望。什麼心?宇宙人生的真相搞不清楚。當時印度這些宗教家,我們知道他們有很深的定功,定功能夠達到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實在講,到初禪功夫就非常殊勝。現在科學家講的時空維次,他突破了很多層次,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他能看到。他能看到欲界天,他能看到色界天,他能看到餓鬼,他能看到地獄,禪定的功夫把障礙突破了,所以他們對於六道輪迴的情形,知道得很詳細,說得很多。諸位知道,婆羅門教、印度教、拜火教都是屬於印度古老的宗教,對於六道講得很透徹。但是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為什麼會有輪迴?這個事情他不能解決,他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這種念頭就是感,佛就有應。你們現在對這個問題,希望能夠得到解決而沒有辦法解決,佛來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佛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你們在傳記裡面讀到,示現「八相成道」,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示現成佛。成佛之後,沒有人來向他請教,佛看到這個樣子,「我來了,來了你們也不要問,也不肯來學」,於是佛就想入般涅槃,他就要走了。正在這個時候,我們凡夫不曉得他成佛,淨居天人看到了,淨居天是第四禪「五不還天」,這些人看到,立刻從淨居天下來,變化一個凡夫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他們來代我們請法,那佛就住在世間了,就不入般涅槃。如果沒有淨居天人,佛這一示現,馬上就入滅了,誰知道?沒有人知道,佛來過了,我們這世間人也不知道。天人知道,他們來請法,請佛住世。所以佛永遠是有感才有應,眾生沒有感,佛決定不會多事。

  古時候,真正善知識教化眾生也如此。但是誰是一個真正好老師?到哪裡去找?在佛法裡面我們看到,道業成就了,成就是你的學問成就,你的德行成就了。成就的標準是什麼?你的煩惱斷盡,智慧真開了,禪家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你有能力代替佛菩薩教化眾生,但是誰知道你?自己決定沒有自我宣傳,沒這個道理,也不會跟人家講。但是可以有個表示,什麼方法表示?閉關,住小茅蓬、住山,就是禁足。於是大家知道,哪個人閉關禁足,決定是高人、開悟的人。為什麼?他要沒有真正開悟,沒有真正證果,他去參學,他要作學生。「趙州八十猶行腳」,為什麼?沒有見性,當學生,到處去求學。如果一宣布閉關,住山了,就等於告訴大家,我不要再作學生,我可以作老師,就這麼個意思,表態。所以世間人一聽到某人閉關,學生去叩關、去請教;人多了,關房打開,出來教化眾生。所以沒有機緣的時候用這種方式,一個是等於向大眾宣告,另外一個機緣沒成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自己靜修、潛修,等到人來叩關,等到人來啟請,下山去弘法利生。

  現在我們這些人,什麼都不懂就想去閉關,就想去住山,意思完全錯了。那個閉關住山去幹什麼?閉門造車,盲修瞎練。古人明明很好的一個制度方法,被現在人給糟蹋掉了。過去真正善知識是用這種表態的方法,讓堪受化的學生去向他請法、去求他,到那個地方去求學。哪有善知識、老師自動找上門來的?沒這個道理!為什麼沒這個道理?自動找上門來,學生對老師輕視,瞧不起你。現在有很多富家子弟,家裡有錢、有地位,聘請家教,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就很輕慢,你是我花錢雇來的,我喜歡就聽你,不喜歡你給我滾蛋。師道的尊嚴完全沒有了,他又能學到什麼東西?

  所以印光法師《文鈔》裡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真正老師、好老師觀察學生看什麼?看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並不是老師要求學生尊敬,你要這麼想就錯了。學生對老師尊敬,代表他尊敬他的學業、重視他的學業,這個學生好學,對自己學業這樣尊重、這樣愛好,老師要不認真教他,對不起學生。如果我們自己對學習沒有這份尊重心,老師看到,隨隨便便敷衍敷衍就可以了;盡心盡力教導你,你也不會受用,你也聽不進去,你也做不到,白費力氣。真正的好老師教學,他的態度如是。問題不在乎我們這一生能不能遇到善知識,問題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好不好學?果然好學,佛說過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會應化來幫助你。你自己不肯好學,沒有一個求學的心,沒有一個向善的心,沒有認真奉行的心,諸佛菩薩怎麼會來?他要是來了,來了是增長你的罪業,為什麼?你瞧不起他,你就造罪業;不來,不來是慈悲。真正好學不能不來,不來是不慈悲。諸佛菩薩、諸善知識念念是利他,沒有替自己想。

  我們今天在學佛,我們知道佛法好,我們也很想幫助人,但是人家願不願意接受?不願意接受,絕不找麻煩,絕不要多事。佛家講個緣、緣分,緣沒有成熟,你要想方設法,勉強讓別人接受,不但不能把緣促成,反而把緣破壞了,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緣要讓它自然成就,不可以加絲毫意思在裡頭,不可以有絲毫勉強,你教化就順利了。那我們想有沒有方法讓眾生的緣提前成熟?有。什麼方法?自己認真誠懇的修行,將修行功德迴向給眾生,用這個方法。有沒有效果?決定有效果。真誠連木石都能感動,哪有不能感動人的道理?你們當中有許多從中國來的,蘇州去玩過,「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精誠所至,頑石都會點頭,怎麼不能感動人?不能感動人是你的精誠不到,精誠果然到達就能感動人,這是真理、是事實。我們在講席裡舉這些例子很多,只要諸位細心冷靜思惟、細心觀察,你就知道這是事實,再頑固的人都能感動。只是時間早遲,這個無需要過問。

  佛觀察一切眾生根機非常複雜,佛分三等:上、中、下三根。上根人善根福德成熟,就是此地講「堪受化」,幫助他在這一生當中作佛、作菩薩,對這一等眾生來說的;其次,他有善根,沒有成熟,幫助他成熟;第三種沒有善根的人,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怎樣幫助他?聞名見像就幫助他了。聞名,聞佛菩薩的名號,佛家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那都是名。我們最常聽到的「十善」,十善是個名,讓人家聽到這個,阿賴耶識種下善根;「布施、持戒、忍辱」不都是名詞嗎?所以名有佛名,有菩薩名,有經法之名,都給眾生種善根。另外更重要的,我們的威儀,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當中所表現的風度,讓社會大眾看了,他得利益。他看到是個善人,他心裡落了善的印象,這是身教。種種示現,佛家講的是三輪教誨:身教、語教、意教,念念當中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給一切眾生種善根。

  現在的社會,如果是古人看到,無藥可救了。我們走到街道,你看到的是什麼?廣告上畫的,現在汽車上你們看到畫的東西,男男女女穿的服裝,你看那些圖案,都是妖魔鬼怪。你要曉得這些圖案從哪裡來的?是人心變的,人心是個妖魔鬼怪的心,他就喜歡妖魔鬼怪的樣子。從這些你所看到的、你聽到的,他講的是什麼,他唱的是什麼,你就知道這社會是什麼樣子,太可怕了!我們接觸到這個社會,如何跟他們相處?所以我們設計一些服裝,我們現在也有同修,有設計的圖樣蓮花。上一次在哪個地方,有個同修拿了一件新的T恤,上面印的是阿彌陀佛的佛像,有很多人說這個不可以,佛像不可以穿在身上,他來問我,我說可以。他們穿的是妖魔鬼怪,我們身上穿的是佛像,總給人種一點善根,不要忌諱,「佛像,大概對佛不恭敬」,對佛不恭敬,沒有關係,眾生得利益,好!佛也會贊成,佛哪裡會計較這些?你們把佛的心量看得太小了,佛只要利益眾生,糟蹋他,他也歡喜,他也願意;連我都是這個想法,那佛一定比我更高明。所以佛菩薩形像我們穿上,到外面去勸人是種善根。我們把佛的經文印在身上讓人多看看,我們在街上走一下,度多少眾生,讓多少眾生向善,跟大家結善緣,結佛緣。那些穿上妖魔鬼怪的,都是教人作妖怪。所以佛教化眾生,善根成熟的、沒有成熟的、沒有善根的,他都有方法接引,我們要學習。佛教人,教人作菩薩,教人作佛。

  『聞佛功德趣菩提』,這個「佛」是狹義的,就是指釋迦牟尼佛;能夠擴大一點,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佛生生世世,積德累功,我們聽到,我們看到。佛有些什麼德行?六波羅蜜不就是佛的德行嗎?佛能夠捨己為人,布施波羅蜜;佛處處給一切眾生做一個守法的好榜樣,持戒波羅蜜。佛能夠恆順一切眾生,入境隨俗。像我們這個世界,每一個國家法律不相同,制度不一樣,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皆不相同,佛到那個地區,一定隨順這個地區,遵守這個地區的法律規矩、人情道德。所以佛到任何地方會受人歡迎,什麼原因?原因就在此地。他遵守你的風俗習慣,隨順你的文化制度,跟你完全融成一片,決定沒有絲毫矛盾。佛教化眾生,持戒波羅蜜的意思無盡的深廣,佛不是叫你要遵守我的,佛說我是遵守你們的。佛為大家指導的只是個原則,原則是什麼?原則是「止於至善」,這是佛的原則。純善無惡,決定不會改變你的形式,但是慢慢教化你,讓你覺悟,斷惡修善。

  你說拜神,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印度,印度真的叫多神教,宗教之國。拜神是迷信,如果把神加上意義,你就開智慧了,還叫你拜,但是什麼?你開智慧了。這種方法多高明、多巧妙,對你完全沒有一絲毫的破壞,把你境界向上提升。你喜歡拜天神,佛贊成,佛也跟你一起拜。你拜求天神保佑升官發財,求平安、求長壽,佛給你講天神怎樣幫助你平安,怎樣幫助你長壽,怎樣幫助你得財富。天神修十善業道,天神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我們拜天神,學他的德行,就得他的保佑。所以佛給你一講,一講解那個拜就更有意義,並沒有叫你不拜,你看大家歡不歡喜?大家當然樂意接受。所以佛給它有意義,給它有教學,並沒有破壞。還是照拜,釋迦牟尼佛領頭來拜,可是意義完全不相同,從迷信轉變成智慧。從純粹的宗教變成教學,這是佛真實智慧,這是佛教學方法真正高明。在佛教裡面,諸位曉得,密宗裡拜的神最多,這是怎麼回事情?密宗就是當時印度古老的宗教,完全保留著各種宗教的形式,絲毫沒有破壞,但是給它加新的意義。不破壞人家的文化,不破壞人家的傳統,用智慧把它提升,哪個不高興?哪一個不讚歎?所以眾神都拜釋迦牟尼佛作老師,尊佛為天人師,天上、人間大導師。聞佛這種功德,高度智慧,高度的善巧,善巧是我們今天講的手段方法,極其高明,能夠融合各種不同的宗教,各種不同的族群,都接受他的教誨,他的教育成功了。

  教育的目標是「趣菩提」,菩提是印度話,它的意思是智慧、覺悟。諸位想想,不管你相信什麼宗教,不管是你哪個族群,你是哪一種族類,你求不求智慧?你求不求覺悟?所以佛就用智慧、覺悟,變成我們所有一切不同族群、不同宗教,共同追求的一個目標。在形式上沒有破壞,我們有個共同追求的目標,人人都開智慧,人人都不迷信了。這些宗教的儀式變成什麼?變成民族的藝術,各個不同民族傳統的藝術,使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更美滿,多采多姿,《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就表現出這個意思。像個大花園,這個花園什麼樣的品種都有,萬花齊放,美不勝收,所以佛他的方式是圓融和合。是融合,不是同化,同化決定錯誤,同化是什麼?我這個大花園,只要一個品種我喜歡的,不喜歡全部剷除;這個花園有什麼意思,再大的花園我看到這一朵花,其他的不要看了,不都一樣的嗎?那叫同化。佛不同化,佛是美化而不是同化,用什麼東西美化?用真實智慧美化。所以我們在新加坡九個宗教,我們參觀他的表演,每一個宗教表演的,好看!如果都變成一個,頭一天看完,第二天不要再看了,一樣的有什麼看頭?這是真正充實我們的生活,美化我們的生活,這是真理。所以佛法為什麼到處受人歡迎,這個道理我們明白了。

  我們今天在外面,跟別的宗教接觸,跟別的族群接觸,為什麼不受人家歡迎,你知道原因在哪裡嗎?你想同化別人,人家對你防範,把你看作敵人,所以你就會被別人排斥。佛菩薩不是如此,佛菩薩幫助你、提升你、美化你,所以到處受人歡迎。我們今天學佛,基本觀念上就存了個錯誤,念念以自己為主,錯了。佛菩薩是念念為別人,決定沒有自己的成見,沒有自己的意思,處處尊重別人,時時尊重別人,所以得一切人的歡迎。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在《華嚴經》上都看到了,看得很廣,看得很深,學佛要從這裡學起。過去弘一大師,把佛法介紹給知識分子,他說知識分子要想接觸佛法,第一部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他給知識分子這樣介紹。佛家那麼多經典,為什麼他不介紹,單單介紹這一部?非常有道理。《華嚴經》,用現在的話說,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科書,希望知識分子在這裡面,學到佛的智慧,學到佛的本事。有這個智慧,有這個本領,你就能融合世間各種不同的族群,能和睦各種不同的思想宗教,社會就安定,世界大同,一切眾生都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大方廣佛華嚴落實了。所以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你要了解大方廣,大方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華嚴是高度藝術的生活,真正幸福美滿;我們一般人講真善美,還要加智慧,真善美慧的生活就是佛華嚴。佛華嚴要落實,我們得到真正的受用。

  所以第一句觀機,第二句說出學習的宗旨目標。「功德」是德行,佛的生活行為能夠跟一切眾生打成一片;「菩提」是目標,指導一切眾生要追求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智慧從哪裡得來?從德行當中得來的,從功德當中得來的。什麼叫功德?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持戒有功,持戒是功,心地清淨就是德。持戒,剛才講守法,守法心就清淨,樣樣遵守規矩,遵守法律,自然就心安,心地安了,心安清淨是德。清淨心安這又是功夫,你的心愈清淨,你的身心愈安穩,智慧開了,智慧是德。所以功是因,德是果報,果又變成因,下面又更提升一層的果報。所以守法持戒有功,你心得到清淨安穩,清淨安穩是定,你得到這一層,然後是清淨安穩心有功,智慧開了是德。諸位曉得,福德可以與人共享,功德沒有辦法,功德是自己修的,是個人自己修養的境界,別人沒有辦法分享。福德別人可以分享,我財富有多的,我可以送給你房子,我可以送給你車輛,可以照顧你衣食。福報可以分享給別人,功德沒有辦法,功德是古人所講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就是說,智慧、清淨心沒有辦法給人共享,一定要自己去修。

  第三句是佛菩薩教學的真正目的,目的在哪裡?『令住福海常清淨』。諸佛菩薩無條件無私的,長時間永遠沒有間斷過,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目的是教你過幸福的日子。「海」是比喻,說福報深廣像大海一樣,我們如果遵守佛菩薩的教誨,這個果報是真的得到,一點都不假。後面這三個字極其可貴:「常清淨」。佛家講的是清福、淨福,永遠享不盡。佛所講的「福海」,不是指五欲六塵的享受。如果我們追求名聞利養,追求高官厚祿,追求物質享受,那不是福,那是禍。我們中國祖先造出這些文字是高度智慧,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裡面都沒有的,這是中國特色,叫你看到這個符號,你就體會這個意思,你就開智慧了。「禍」跟「福」好像,就差那麼一點點,一不留意把禍當作福。古人造字不是隨便造的,很高的智慧,很深的用意,叫你看到警惕覺悟。福,仔細看清楚是不是真的福,福兮禍所伏,如果心不清淨,福就變成禍,果然心地清淨,禍會變成福。然後你才曉得,福海的根源是清淨心;清淨心,不但福是真的,禍也變成福;如果心地不清淨,福會變成禍,福也不是福,你看這個意思多深!

  所以佛教我們存什麼心?真誠心,絕不欺騙一個眾生。他騙我,我還是用真誠待他,他害我,我也用真誠心對他,一味真誠,永遠不變,你的福就大了,禍害永遠免除。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佛心。佛告訴我們,這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真心本來就是這樣。用真心的人,這個人就叫佛,叫菩薩。用妄心的人,什麼是妄心?虛偽、染污。什麼染污?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這個心就染污了。是非人我就不平等,迷惑顛倒沒有智慧,自私自利沒有慈悲,你完全違背了你的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我們的真心。佛用真心,我們學佛,首先就要學會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真心,不但能感人,連畜生都能感動,連些小昆蟲;蚊蟲螞蟻牠為什麼會咬你?你不清淨,牠覺得咬你一口無所謂;真正修道的人,牠決定避開,牠不會去擾亂他。我們在《印光大師傳記》看到,印光大師七十歲之後,無論住在哪個房子裡面,那個房子你去找,什麼蚊蟲、跳蚤、蒼蠅、螞蟻,一個都找不到,牠們搬家了,遷單,牠搬家了。別人住的房子有,他老人家一住都沒有了,真誠感動小動物,感動鬼神。小動物我們看得見,鬼神我們看不見。無論什麼地方,妖魔鬼怪的地方,他到那裡去住都非常安穩,鬼神保護,鬼神尊敬。為什麼?尊敬他的心真誠,真心是通的,沒有障礙,通達的。妄心有界限,每個人妄心不一樣、妄想不一樣;真心,界限沒有了,我們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

  心正了,心清淨了,行就清淨,處事待人接物表現看破、放下。看破是一切通達明瞭,一點都不迷惑,無論什麼事情,學過、沒有學過,只要一接觸就明白、就通達,沒有障礙,那叫看破。放下是什麼?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瞋痴慢,也就是前面存心,心裡所有一切不善全放下了,虛偽放下了,染污放下了,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是不平等,放下了,迷惑顛倒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叫你放下這個東西。諸位一定要聽清楚,不能錯會意思,過去我收到中國大陸同修寫給我的信,聽說我講看破、放下,他工作也不要了,說念佛好,一切放下,回家去念佛。工作沒有了,沒有收入,過幾天沒有飯吃了,他寫信來問我怎麼辦?我說:你錯會意思,我不是叫你放下工作。如果佛菩薩都放下工作,佛也不講經、不說法,佛法不就沒有了,滅掉了嗎?這是把意思錯會了,完全錯會了。我要放下了,我何必在這裡講經?我天天跟大家講是沒放下。所以剛才講放下,是放下虛偽,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瞋痴慢,不是叫你放下工作。

  放下自私自利,學佛菩薩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你們在中國常講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更認真、更努力的去幹,這叫放下。真正能把虛偽、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統統放下,你在生活上得大自在。身心安穩,你就常清淨,清淨心現前,你的工作再多,你不會累,你不會疲倦。你的工作為什麼會累?為什麼會疲倦?你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放下,你想到,「我今天做這麼多,比別人都多,我很累了」,這就累了,想到疲倦就疲倦了。他不為自己,沒有自己,你說累了,誰累了?到無我,就沒有人累了。我們看諸佛菩薩,永遠是無有疲厭。人家為什麼再繁重的工作都不疲不厭?我們為什麼會有疲厭?有自私、有我就會有疲厭,沒有我,哪來的疲厭?諸佛菩薩念念為眾生,行行為眾生,決定沒有為自己的這個意思在,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淨心是真正的福海。說清淨,清淨裡有真誠,清淨裡有平等、有智慧、有慈悲,那叫真清淨。如果說我心清淨了,人家請你幫個忙,「不幹,幫忙的時候操心、煩心」,你就沒有慈悲,你那個心不清淨,假清淨不是真清淨。真清淨裡頭有慈悲,無論什麼事情幫助人家做,心還是清淨的,決定沒有絲毫妨礙,《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有一點事情煩心,心就不清淨了,你根本沒有得清淨心,你還有障礙。所以真正清淨,真正真誠,這五個字得一個字,障礙就破除,就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由此可知,還有一絲毫障礙,你沒有得到;得到就破迷開悟,可見得你並沒有得到;得到就轉凡成聖,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佛菩薩。我們學佛,要知道從哪裡學起。

  金剛妙光天王他是從這個法門修學成功的,『於此能觀察』。他能夠觀察,他到達這個境界了,不到這個境界他見不到。所以我們在此地,特別是學經教的同學,要用真功夫,不僅僅說在文字裡面學,在古人註疏裡頭學,怎麼學你也出不了他的圈圈,你沒有辦法越過界限。從哪裡學?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依義不依語」;果然能夠依義不依語,你就超越了。古人的文字註疏是我們一個引導,我們從這個引導要出去;好像我們走路,他畫了一個指路牌在這裡,我們不能死在這個指路牌下面。依靠經文,依靠註解,就等於死在指路牌之下,你要順著這個指路牌往前面走去,你就達到,你真的就成就了。怎麼樣才能夠突破?依它的義理,真幹,真修!而不只是對於字面上明瞭就算了,這個不可以的,一定要認真去做。清涼在這裡講信解行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特別提出這句話。這四個字裡,每一個字都含攝其他的三個字,什麼叫信?能解,能行,能證,這真信;什麼是證?能信,能解,能行,就是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能分開,分開你就不得其門而入。

  我們今天修學,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它分開了,六波羅蜜是六樁事情,你怎麼能入門?六即是一,一即是六;布施,布施裡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那才叫布施;任何一句決定包括其他,統統圓在裡面,這才叫波羅蜜。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當中,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六波羅蜜,無論從事哪一個工作都是六波羅蜜,既然你工作都是六波羅蜜,你就是菩薩。菩薩在哪裡?菩薩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之中,只要你會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做,你就是菩薩。落實在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都是六波羅蜜。這裡頭意思深,要能體會,要能把它落實在生活裡面,真正把它做到,我們的受用就是福海,就是常清淨。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8:42:40)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08:42: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21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