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四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74
請掀開經本,知足天偈頌的第七首,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法界皆周遍。入於諸法到彼岸。勇慧見此生歡喜。】
勇健力天王,他學的是「開示一切佛正覺境界解脫門」,我們在前面長行讀過。這一首偈是他的讚頌,也是他的心得報告,我們讀了之後應該怎樣學習。第一句「境界」就是不思議,《華嚴》清涼大師將全經分為四分、四個部分,最後這個部分是「入法界品」,我們在八十卷經裡面看到;可是貞元《四十卷華嚴》,它的題目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是它完全的品題。由此可知,八十卷經翻譯的時候省略了,只把它翻成「入法界」三個字。入的是什麼法界?我們從四十卷裡面看到詳細的題目: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此地『諸佛境界不思議』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第一句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瞭,然後我們才知道怎樣去學習。《華嚴》四分,唯獨最後這一分是果德,修因證果。《華嚴經》所講的果是什麼?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切眾生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中國古人講福祉。眾生的福祉,百姓的福祉,現在的名詞是人民的福祉。但是佛法裡面講「眾生」,範圍比百姓、比人民都要大得很多。因為講百姓、講人民,都是講我們人法界,十法界裡你只講了一個法界。人往上面看有天、有修羅、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往下面看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所以講「眾生」,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講「人」,只是十法界裡的一道,我們說十分之一,還有十分之九沒有包括在其中。佛經裡面講的範圍講得廣、講得圓滿、講得究竟,一切眾生幸福美滿的生活。
怎樣真正做到幸福美滿?佛講要解脫。「解」怎麼說法?解除你的苦難,解除你的業障,脫離生死輪迴,這樣的生活才圓滿,才是真正幸福。誰過這個日子?諸佛菩薩,唯獨諸佛菩薩把業障解除,圓滿究竟的解除了。業障是什麼?在佛法用一個總名稱叫煩惱。諸位要曉得,煩惱就是業障,業障就是煩惱。煩惱太多太多了,四弘誓願裡給我們講「煩惱無盡誓願斷」。這麼多的煩惱,佛講經說法為了方便起見,把它歸納做三大類,這就是經上常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每一類裡面頭數都說不盡,只可以用無量無邊來講。見思煩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換句話說,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造成的煩惱。我們知道,我們的言語行為為什麼會有錯誤?就是你思想上錯誤,見解上錯誤,所以你才把話說錯、事做錯,可見得身口所造的業是枝末,思想、見解的錯誤是根本。佛法,祖師大德常教我們「從根本修」,根本你就知道了,根本是思想見解,這個屬於見思煩惱。這種煩惱要是不斷,不把它捨棄得乾乾淨淨,佛告訴我們,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六道輪迴本來沒有,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從見思煩惱來的。
思想、見解,怎樣才是正確的,怎樣才是錯誤的,標準在哪裡?這個標準不是佛的意思,也不是上帝的意思,標準是講「事實真相」。你的看法想法跟事實真相完全一樣,那就是正知正見;你的看法想法跟事實真相不一樣,叫邪知邪見。由此可知,標準不是人建立的,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有意思。所以佛跟我們說的這些理論、教誨,我們甘心情願接受學習,道理也就在此地。佛沒有牽著我們鼻子走,佛沒有叫我們學他,絕對不是把他的想法看法強加給我們,要我們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接受他的想法看法,跟著他的路子去走,這不算好漢,那佛也不高明。佛教導我們,一切順乎自然的法則,完全順乎事實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跟我們的差別在哪裡?我們凡夫,這佛在經上說的,不但是人道,天也不例外,六道凡夫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造業受報,永遠淪落在生死輪迴。
四聖法界是怎麼回事?放棄自己的知見,隨順佛陀的教誨。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就不做,這是脫離六道了,但是不能見性,天台家講他們是「相似位」。如何能做到真實?真實是隨順法性,隨順事實真相,不是隨順佛陀的教誨,那你就是真的佛、真的菩薩,「分證位」。我們今天有沒有能力隨順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我們一無所知,我們沒有辦法。隨順事實真相,在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了才一切隨順法性,法性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沒有見性的人就辦不到。辦不到怎麼辦?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隨順佛陀的教誨。隨順佛陀教誨,我們相信佛是過來人,佛是已經明心見性的人,他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大概不會有錯誤,我們向他學習。但是這個方法只給我們做一個方便,不是佛真正的意思,佛的真正意思是教我們隨順法性。你沒有見性的時候可以跟老師學,但是老師並不希望你永遠學他,永遠學他,你完了,你的境界止住,不能再突破,不能再擴展。我們必須以這個為基礎,再向上提升,跟佛完全同一個境界,這是佛家教學的真正目的。
所以我們跟佛學習,這個境界是可以思議的,也就是說十法界是可以思議的,一真法界不可思議,隨順法性才是不思議,圓滿的解脫了。我們跟佛學,學得很像,三種煩惱中見思煩惱可以解脫,脫離了六道;但是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有辦法,跟佛學習,受這個拘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對我們恩德之大。佛教初學有方便法,但是它不是目的。佛的目的是要我們過跟他同樣的生活,絕不比他差一等,我們對佛怎麼能不尊敬?怎麼能不喜歡?這些佛學名詞,我怕大家不好懂,要講實在也很難講得清楚,每一個名相要細說,都要費很長的時間才能解釋清楚,所以我們把名詞變一變,現在人聽了好懂,容易接受。我常講妄想分別執著,這樣說法大家似乎好懂,妄想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無明煩惱,分別就是佛經上講的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講的見思煩惱。我這個話變一變,似乎是好懂了,其實意思還是很深很廣,大家聽了也只能夠了解一點皮毛,意思深廣無盡,但是總是比較好懂。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是我們嚮往的,我們所追求的。佛菩薩的生活,一般初學的人很難體會,可是要說是神仙的生活,大家好像親切一點,其實神仙生活你也沒有過過,你也沒見過。世間人都知道神仙好,想過神仙的生活,要知道佛菩薩的生活比神仙生活高得太多太多了,所以不可思議。我們確確實實很希望把自己生活品質向上提升,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誨,目的就在此。佛家常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八個字就是佛教的目的,就是佛教教學的宗旨。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誨,想一想我們是不是離苦、是不是得樂?如果我們沒有離苦、沒有得樂,我們接受這個教育,學習這些東西,就有了問題,這個問題到底是在佛教教學這一方面,還是在我們學習這一方面?我們要深深去思惟。如果他教得沒有錯,我們學得也如法,決定達到這個效果: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因是什麼?因是破迷開悟。佛告訴我們,苦難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迷了才有,覺悟的人沒有。所以樂是從覺來的,苦是從迷來的,迷得愈深,苦就愈重;覺得愈多,樂就愈多。佛是究竟圓滿的大覺,所以他的生活是究竟圓滿的大樂,阿彌陀佛所住的環境叫極樂世界。試問問,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能不能得到極樂?不見得,何以不見得?我們的覺沒有圓滿,你怎麼能得究竟圓滿的大樂?我們這個世間大家都說很苦,可是這個世間也有很快樂的人,什麼原因?覺就樂,迷就苦。由此可知,環境沒有什麼大的差別。諸佛菩薩住在我們這個世間也是快樂無比,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也是苦不堪言。由此可知,苦樂不在境界上,苦樂在迷悟。因此佛教整個教學的重點,就是幫助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必問,你自自然然會感受到。
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你造作惡業,你一定會得惡報,所以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華嚴》講「五周因果」,《法華》講「一乘因果」,所以才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的定律。一個人真正明瞭因果、認識因果,就有能力趨吉避凶,就有能力化解災難,就有能力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這是佛家許許多多經論教學的唯一宗旨。經論裡面所說的理論、所說的方法,說得再多,都不會違背這個總原則、總綱領,這才說千經萬論殊途同歸。《金剛經》上也說得很清楚,法門無量無邊,也是歸到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就是「破迷開悟」,一個結果,就是「離苦得樂」,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要清楚;經文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就這個意思。許許多多的法門,就是對付我們許許多多的煩惱,佛才說許多的法門;如果眾生沒有煩惱,那佛也就沒有法門。這就好像大夫用藥,什麼叫做藥?因為你有病,治病的東西叫藥,你要沒有病,藥就沒有了,哪來的藥?所以病跟藥相對建立的,法門跟煩惱也是相對建立的,眾生沒有煩惱,佛就無法可說。
凡夫生活在相對的世間,這個很痛苦;諸佛菩薩脫離了相對,所以不思議。在相對裡面可以思、可以議,可以思惟,可以想像,可以研究,可以討論,為什麼?你生活在相對的世間。相對世間不只六道,十法界都是相對的,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就脫離相對,所以脫離相對叫不思議,這是說明「諸佛境界」。此地的「諸佛」是廣義的,就像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所說的,這個諸佛說的是什麼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諸佛。所以他那個諸佛是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加上究竟覺佛,四十二個位次叫「諸」。我們怎麼曉得是這個意思?「入法界品」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顯示出。我們現在講《四十華嚴》,採取貞元的本子,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是圓教初住菩薩,從這裡開始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分證即佛,諸佛。所以這個地方的諸佛,我們不可以把它看錯了,以為是許許多多究竟圓滿的諸佛如來,這樣看意思就看窄了,廣義的看法是正確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吉祥雲這是破一品無明。所以不思議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諸佛境界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這個境界在哪裡?下面講得很好,『一切法界皆周遍』,一切法界指的是十法界;「皆周遍」,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也在華藏世界裡,也在極樂世界裡。我們見不到華藏,見不到極樂世界。見不到華藏,是我們沒有能力斷一品無明。如果我們在此地,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我們坐在此地就見到華藏世界,我們就享受華藏世界。這正是佛在經上講了很多很多遍的「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是凡夫,迷惑到所以然處,心被境界轉了。真正覺悟的人,他自己做得了主,做得了主就是境隨心轉,心絕不隨境轉,心不隨境轉才叫做得了主。我們今天沒這個能力,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順自己意思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厭惡,起瞋恚心,你的心被外頭境界所轉。真正做得了主、有功夫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順自己意思不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不起瞋恚心;再說連順不順這個意思都沒有,這叫自己做得了主,這叫功夫,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不會被外境所動,你就進一步能轉境界,「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佛教給我們這一招,這是真的。華藏、極樂在哪裡?就是現在。華藏、極樂裡頭哪有災難?什麼樣的劫難都化解了、都沒有了,這才是真正自度度他之道。
所以一定要曉得,「一切法界皆周遍」。我們見不到極樂世界,是我們念佛的功夫不成熟。我們在《往生傳》裡看到,在《淨土聖賢錄》裡也看到,人念佛功夫成熟要往生了,跟家人告別,家人問他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隔壁房間。你們想想看這個話的味道,極樂有沒有離開娑婆?沒有離開。這個話,諸位乍聽到,會聽得很迷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現在我們用比喻來講,你能夠容易體會,就像你看電視頻道不同,你現在看這個頻道這個畫面,極樂世界是另外一個頻道,一撥還是這個畫面,沒有離開這個螢幕。你們從這裡去想,虛空法界無量無邊都是在一個大螢幕,頻道不一樣,隨便你撥,你撥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現前,還是這個螢幕上,並沒有換一個螢幕,這就是「一切法界皆周遍」。怎麼樣能夠調整我們的頻道?這就是佛法教學的所在。今天大家傳說有大劫難,我們頻道一調換,劫難就沒有了,要懂這個道理,這是真理,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但我們會調整頻道,我們還要有能力突破頻道,什麼叫突破頻道?在一個螢幕裡頭,所有頻道我們統統看到,這叫不思議,一般人叫神通。你會調整,你不能突破,還是可思可議;你不需要調整,一切都突破了,不思議解脫境界,就解脫了。
「解脫」這個名詞,我們今天用「突破」這個名詞來解釋,大家好懂。突破六道,突破十法界,現在科學家講突破一切不同的時空維次,能不能突破?能。為什麼知道能?佛跟我們講,十法界從哪裡來?不同時空維次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無數度的空間?從哪裡來的?佛知道,這些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法界,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本來法界就是一真。所以一真法界,就是禪宗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諸位要曉得,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一真法界。現在我們把一真法界變成非常複雜的法界,變成一切法界,怎麼變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的。你既然曉得這個事實真相,解決就不難,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就又恢復到一真嗎?恢復到一真之後,你就永遠住一真法界,那就是諸佛境界。可是無量無邊的法界存不存在?存在。這就是說你成佛了,別人還沒成佛;你住一真法界,他還是住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所以一切法界皆周遍。
第三句『入於諸法到彼岸』。這個事情是交叉的、是融合的,它沒有衝突,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衝突,所以諸佛菩薩可以入十法界。這經上講得很清楚,《普門品》大家念得最多,觀音菩薩跟你們感情最深,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菩薩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融在十法界裡面,所以十法界的眾生有感,菩薩立刻就有應。他要有障礙,他就不能應,沒有障礙他隨時就應,這是《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菩薩跟一切眾生、跟地獄道的眾生都有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個感應就是事事無礙。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交融在一起叫理事無礙,菩薩示現種種身幫助一切眾生是事事無礙。《華嚴》講的就是我們現實的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才能徹底解決一切問題,沒有不能解決的。世間有不少哲學家、宗教家、科學家,比一般人都聰明,但是他們侷限在一個境界裡,永遠不能突破到另外一個境界,原因在哪裡?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事實真相他不了解。
這個月二十四號,澳洲雪梨有一個宗教會議,那一邊發邀請函來找我,邀請我在大會上做講演,我很樂意去參加。我為什麼辛辛苦苦到哪裡去?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事實真相告訴他們,希望他們在思想見解上能有所突破,這個突破會給世界安定和平,真正帶來了共識,使我們希求的和平幸福真正能落實。難得他們來邀請我,這一次主持的是天主教的一個主教,逐漸逐漸的這些宗教家們都要學佛,都要學習《華嚴經》。這一次我們去參加,悟泓師還是要跟Greame聯繫,問問清楚有幾個宗教,這個雖然好像是不禮貌,我們跟他講我們要送禮物給他,這就曉得多少個宗教,我們準備多少禮物。什麼禮物?《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次我們帶《華嚴經》做禮物送給他們,這樣他就好問了;否則的話,沒有理由問,這是不禮貌的。我們是準備禮物來贈送給他們,他們一定會答覆,參與這個會議多少個宗教領袖,我們準備。現在印的《華嚴經疏論纂要》很多,就從布里斯本那邊運過去,交給Greame就行了,請他帶到會場,我們做為禮物來贈送。經典是中文的,希望他們好好的學中文,他才能看得懂,要不然他看不懂。鼓勵他,好事情,希望他們能夠多學一種語言,多學一種文字。告訴他這裡頭有真正的寶貝,要不好好的學,那寶貝在你手上,你也看不懂,那不是可惜!一定要好好的學中國文字,我們盡心盡力的幫助他們。
唯有諸佛境界最真實,那要怎樣才能契入?契入必須要「信解行證」,這四個條件要具足;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才能入境界。我們今天學習,學了這麼久,為什麼智慧不開?是把這四個字分了家,所以變成什麼?變成什麼都不是。你說你信佛,自以為信佛,佛菩薩聽到搖頭。為什麼?信裡頭一定有解、有行、有證,那個信,佛菩薩會點頭。你只有信,佛法是什麼不知道,佛教你怎麼做也不曉得,你那個信不是真信,那個信叫迷信。所以不是佛菩薩講的信,佛菩薩聽了,怎麼會不搖頭?解,你讀經、你聽經,這意思真聽懂了嗎?你說我了解,佛菩薩也搖頭,沒有了解。真正了解,他就真正相信,他就真正肯做。佛教我們布施,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懂不懂「布施」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沒懂!因為沒懂,所以我們就沒做到。你懂得一分你會做一分,你懂兩分你會做兩分,你沒有做到就是證明你完全不懂,你怎麼能說你懂了?我們學佛把「信解行證」四個字分了家,各是各的,所以什麼都不是。
宗門常常教學,你們看語錄裡,老和尚問學生:「會麼?」這個話意思很深。會麼?什麼叫會?四個字合在一起就會了,信解行證融合在一體就會了,分了家是不會,會了的人開悟,豁然大悟。所以那一句話叫棒喝,人在這個關頭,這麼樣一問,豁然醒過來了,融成一體。信裡頭有解行證,解裡面有信行證,證裡面有信解行,《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叫會了;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沒會。佛法的難處在這個地方,佛法的容易處也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會了,不難;不肯放下真難,窮年累月得不到門路,找不到入門之處。由此可知,佛法的門徑,遇到高明的人指點你,你要當下會了,不難。
我二十六歲聞到佛法,很幸運,第一個指導我的人是章嘉大師,頭一天就把這個門徑告訴我:「看破、放下」。看破是這個事情你真的明白、真清楚了,放下是真幹,從哪裡幹起?從執著幹起,放下一切的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我們執著的面太廣太深,一點一點的放下。如果能一下放下,那這個人是上上根性的人,圓頓根性,他一切都能放下;中下根性的人做不到,中下根性慢慢放下。譬如布施,幫助別人,我們有的東西、多的東西,人家有缺乏我們幫助別人,先怎麼幫助?好的留到,壞的、不好的、舊的拿去布施,送給別人;已經很難得了,過去壞的、破舊的還要守住,還不肯給人。再慢慢進步一點,舊的東西留著,好的東西給人家,那是進了一大步。再進一步,自己忍飢忍寒,能夠犧牲,幫助別人,那就更進一大步,慢慢來。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遇到的時候,他一下就可以做到,我們不行,慢慢做。我做了四十多年,還不斷的在做,還不錯,年年還都有進步,可見得這個事情難。
我們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逐漸的放棄。你們同學們常常聽我講經,覺得我境界好像年年不一樣,最近講的跟過去講的也不相同,什麼原因?現在放下比從前更多,沒有別的。放不下是障礙,障礙你的智慧,障礙你的功夫,障礙你的德行。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是福報,福慧雙修;看破是慧,放下是福,真正的福報是要放下,你才會得到。你要不肯放下,放下什麼?煩惱。你煩惱少一分,你的福報就多一分;你煩惱不肯放下,你哪裡有福?福才是樂,離苦得樂,你苦不肯放下,你樂從哪裡來?所以放下煩惱就是放下痛苦,你放得愈多就愈自在。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我們不肯去做;換句話說,你對佛的教誨沒有理解。你懂了,懂得不夠透徹,還不能起作用,你還做不到,一定要認真去做。
高明的老師他有善巧方法,他勉勵你、督促你,希望你去做。我頭一次見章嘉大師的面,他把這六個字告訴我,他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辭行,離開他的時候,他送我到大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跟你講的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這是善知識,他教你真做,他不是跟你講了就完了,囑咐你去做,而且要我做六年。六年紮下根,所以以後學教能夠有一點進步、有一點長進,都是得力於這個教誨。不肯認真去做,雖然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跟他學經教的人多,那麼多同學為什麼不能契入境界?沒有這個根底。我在章嘉大師會下得到這個好處,奠定這個基礎,以後到李老師那裡學經教不一樣。基礎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世間人常講「先入為主」,先入為主就是基礎教育,影響你一生。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我講的都是實話、都是真話,必須從心地裡面把對人對事對物控制佔有的念頭徹底放下,這是放下障礙,放下業障。有控制一切人事物這個意思,這是迷惑,這是屬於無明;佔有一切人事物這個念頭、行為,那是造業。迷惑、造業後面就是果報,這個果報就是六道輪迴的果報,三途苦報。你能把這個念頭,把這些行為捨棄掉,你就不造業了。你就隨順自然、隨順法性,法性裡頭沒有迷惑,法性裡頭沒有造業。
《壇經》上說得很好,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自性裡頭本來沒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本來沒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行為,本來沒有。可是現在有了,現在怎麼有了?現在迷惑了,所以控制、佔有這種念頭,都是從無明,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但是妄想分別執著本來都沒有。我們要恢復本來面目,恢復本來面目就是諸佛菩薩,這個菩薩叫法身大士,在此地講就是諸佛。本來沒有的,你現在執著這個東西有,這就是把諸佛境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變現出來給你受的。所以我們要曉得,一切過失都在自己,絕對不在境界。可是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受苦受難怨天尤人,總以為這個災難是別人給我的,我自己沒有,這是絕大錯誤。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不能離開六道,不能離開三惡道,錯就錯在這裡,這是個根本原因。真正覺悟回頭了,知道境界裡一切人事物沒有過失,過失就是在自己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這叫真的回頭,回頭是岸。
為什麼說境界沒有過失?我們要懂得,真正明瞭,你自己才肯定、才歡喜。境界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哪有過失?境界是我們自性的相分,《華嚴經》說得很好,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千差萬別「唯識所變」。唯識所變是講因果,唯心所現是講心性,所以諸佛所說之理不外心性,所說之事不外因果,心性、因果都是自己負責任,與別人有什麼相干?這個大道理,你再要想不透,我們舉個比喻說,像作夢,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裡面有你喜歡的人,也有你討厭的人,也有想來傷害你的人。試問問夢中這些人從哪裡來的?不都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怎麼能怪夢中那些人來影響你?你不是迷惑?如果一旦發現了我在作夢,夢裡好人也是我變的,壞人也是我變的。能變的是自己,所變的是外頭境界,所變哪有過失?過失在能變。我們的善心變出夢中的善境界,惡心變成夢中的惡境界,為什麼常常變惡、不變善?那就證明我們的善念少、惡念多。為什麼在夢中常常受苦受難、受驚受嚇?那是自己不能控制。然後你再能回想一下,我們現實境界跟夢中有什麼兩樣?夢中遇到些大災大難,是我們自己沒有能力控制,阿賴耶識裡頭那些惡習氣的種子,我們沒有定、沒有慧,定慧能控制。沒有定慧,我們就是愚迷,愚痴、迷惑,意識裡這些惡習種子它自然起現行。種子是業因,外面境界是緣,所以就遇到這些不善境界現前。
明白這些事實真相,這事實真相叫大道理,我們從今之後不再怨天尤人,從今之後真正是會回頭了。回頭是反省檢討,所有一切不善的境界,都是自己不善的業因、習氣種子變現出來的,所以境界裡沒有好醜、沒有善惡。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常講,諸位看看就明瞭了,「境緣沒有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沒有是非善惡。齊居士這回到此地來,送了我兩本《東天目山誌》,我翻了一翻,前面有一段寶誌公的法語,有十幾段講「不二法門」,真妄不二,邪正不二,善惡不二,是非不二,恩怨不二,那叫入不二法門。不二是平等的,邪正、是非、善惡有沒有?在我們心裡,不在外頭境界。你要是樣樣不曉得看自己的內心,完全看外面境界,你就錯了。是非善惡起來,一定不要看外,看內,觀音菩薩所以能夠成道,用的就是這個功夫。你們在《楞嚴經》讀到,他用的是什麼?「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什麼叫反聞?回過頭來看自己。我們今天一切都對外,「你對了,你錯了」,心裡念念起煩惱。觀音菩薩看到這個境界,他不看外頭,回過頭來看自己。看這個善,善心所起現行;看那個惡,惡心所起作用;他完全看裡面,他不看外面。看裡面,善心所、惡心所都是自性在起用,所以他能看到根源,這叫反聞聞自性。
外面境界清淨平等,永遠是清淨平等,決定沒有好醜,決定沒有善惡。我說這些話,只能對我們班上同學說,你們在佛法上有基礎,如果這個話給初學、外頭人聽到,這是什麼話?這簡直連是非黑白都顛倒了,那還得了嗎?這是高一個層次。佛法教初學,有教初學一套方法、一套原則;但是初學一定要不斷向上提升,要提升到佛的境界。所以教初學,它的宗旨是講因果、是講善惡,勸人斷惡修善。目的呢?離苦得樂的水平呢?是勸你、幫助你絕不墮三惡道;但是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在三善道,不墮三惡道。三惡道苦,三善道樂,離苦得樂的水平就到此地,不高,這是對初學。但是這個教法,對於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確實就有很大的利益。佛不止於此,繼續不斷向上提升,教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那個境界深廣無盡,也要按部就班慢慢來,迷關一重一重的突破,不可能一次就突破掉。世間人迷入的事相太多,譬如有人迷在名上,好名,對於利看得很薄、看得很輕,名看得很重,幫助他突破這個關口;有些人對利看得很重,名不在乎。所以一切眾生對於世間事事物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迷惑染著不一樣,所以佛才說許多法門。最明顯的例子,你們大家都懂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非常明顯的,說明迷悟狀況不一樣。五蘊色受想行識,迷於色法的,色法只講一個,心法講四個,這說明迷心法重,迷色法輕,講五蘊。十二處裡面跟五蘊狀況恰恰顛倒,迷在色上的重,迷在心上的輕;十二處是講六根、六識,六根、六識裡面只有意識是屬於心,其他的都是屬於色法。講十八界,這是心法、色法兩面都迷得很重。這是一個例子,是個大原則,是個總綱領,細說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
我們面對著這些苦難眾生,了解他的根性。所以你們諸位年輕的法師要發大菩提心,為什麼?不發大菩提心,不開真實智慧,苦難眾生救不了。現代這些眾生,比以往教化難度超過十倍、百倍,這是真正的情形;你的智慧能力要比祖師大德,不能超過他們十倍、百倍,你們就擔負不了教化眾生的使命,你們就不能度眾生。這是既然出了家,也許出家的時候沒想到這些事情,糊裡糊塗出家,但是糊裡糊塗出了家,現在事實擺在你面前,你怎麼辦?總不能就是含含糊糊過去,這不可以的。出了家,就要接受、承擔起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是什麼?弘法利生。今天在這個時代,給諸位同學說,不學釋迦牟尼佛不行,要學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方式。所以今天我們說建廟蓋道場,你能度眾生?不能,一定要過釋迦牟尼佛托缽的生活。世間一般人對佛教徒、出家人,你們太有錢,那麼多供養,你幹什麼?頭一個就反感,他還能接受你的教誨嗎?今天我們去討飯,大家沒話說,你還有什麼話講?我們現在體力確實不如古時候人,古人樹下一宿,我們不行,我們會得病,會受風寒,所以我建議你們住茅蓬;茅蓬還不行,住帳棚。我建議大家住蒙古包,蒙古包是高級帳棚。我們住帳棚,我們托缽,一文都沒有,我講話你才會相信。十方供養哪裡來哪裡去,這個地方供養都歸這個地方,哪裡收的供養歸哪裡,一分都不帶,你要不能做出這個樣子,誰相信你的話?
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大誓願,吃一切眾生不能吃的苦頭,幹一切眾生不願幹的事,你才能夠真正肩負弘法利生的事業,你才是佛陀真正的弟子。換句話說,煩惱習氣統統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沾都沾不得。我們不能這樣做,就不能做佛的出家弟子,就不能做佛的繼承人,續佛慧命做不到。所以前途無限的艱難,等於說佛法從頭做起。世尊當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起家,你們同學們志同道合,五、六個人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從頭開始,把佛法逐漸逐漸興旺起來。不發這種心,我的看法是沒有前途,頂多自己念佛求往生,做個自了漢;要想正法久住世間是不可能的,這都在乎同修們一念發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8:42:3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