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九卷)  1999/6/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49

  請掀開經本,請看化樂天偈頌的第二首:

  【種種觀佛無所有。十方求覓不可得。法身示現無真實。此法寂音之所見。】

  這是寂靜音光明天王他的讚頌。在前面我們讀過,寂靜音光明天王他是從「捨離一切攀緣」所證得的解脫門,讚頌裡面也是他修學心得的報告。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解得比較多,《纂要》裡面是將他重要的意思記錄下來。第一句是講所攀緣,『種種觀佛』。種種,最明顯的像《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十六觀,那就是十六種方式觀佛。這十六種,還是說一個綱要,細說說不盡。末後這兩句,『十方求覓不可得,法身示現無真實』,這是他觀察之所得,他看見了。總而言之,這裡面給我們說明兩句話:一個是不可得,一個是無真實,這才是事實真相。不可得,那就真正得到,真的得到了,我們總以為有可得,所以始終得不到。無真實,那就是究竟真實,我們以為有個真實,哪裡曉得全是虛妄!《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清涼在小註裡說得好,他說緣境有兩種,就是我們攀緣的境界,一個是真,一個是妄。真妄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妄都不可得,那才是真的。我們凡夫所攀之緣,無論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總是虛妄。什麼原因?我們沒有能夠捨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境緣沒有真妄,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我們用個妄心,面對一切境界都是虛妄的;如果我們用真心,面對境界都是真實的。所以用真心,你見的是一真法界;你用妄心,你所見的是十法界,十法界虛妄不實。所以境緣當中,哪裡會有真妄?凡是攀緣都是妄的,隨緣就是真的。我們今天講隨緣,還是用個攀緣心隨緣,隨緣還是攀緣,所以永遠沒有辦法見到真實。他註得好,「真佛有緣,亦成妄惑」,這個句子裡關鍵是「有緣」,就是你有心去緣,有心去緣就是攀緣;攀緣,真佛也變成虛妄,也變成迷惑。「況於妄耶」,這個意思就是說,你緣諸佛如來,你緣一真法界,諸佛跟一真法界也成了虛妄,何況你攀緣六道,攀緣六道裡面的眾生,那哪有真實的?

  底下說,「種種觀者,五求不得故」。五求不得,是出在《中論》裡面,清涼大師也把這一段節錄出來了,在《疏鈔》裡頭有,《纂要》裡面節錄了部分,說五求不得。這裡面講的意思很深,他說《中論》上有首偈子講,「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這是佛菩薩隨順真諦而說的,真諦就是事實真相。陰是講五陰,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有沒有?通常在教學當中講「事有理無,相有性無」,我們聽了好像是懂得,其實佛菩薩這種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理無、事也無,性無、相也無,但是這個說法我們就不懂,我們反而迷惑。那才是事實真相,那才是佛菩薩的見地,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理解佛的境界,所以佛不得不隨順眾生的知見,給你說相上有、性上無,事上有、理上無,用這個方法來誘導我們,循序漸進。到最後才真正明瞭,原來性相是一樁事情,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你就入如來境界,就入一真法界。才真正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對於得失、有無、性相理事種種相對之法,這裡面再也不會有分別、不會有執著,問題才能解決。

  非陰,否定了五陰。否定五陰,這五陰的現象有沒有?有。諸佛菩薩隨類現身,現的身相也是五陰,離開五陰怎麼能現相?凡夫認識不清楚,在五陰這個地方生起法執。二乘聖者、權教菩薩知道「我」沒有,我執放下了,認為五陰有。佛說,我們這個身相是五陰四大和合而現的相,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他明白了,身沒有,五陰有、四大有。他沒有再進一步去觀察,再進一步觀察,五陰四大也沒有,為什麼?它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現代科學家利用精密儀器來觀察物相,他發現了,發現什麼?發現物質根本就不存在,這個發現跟佛所說的相當接近。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佛經裡面講,四大五陰的現象是什麼?科學家今天講,完全是波動的現象。很可惜這些人沒學佛,他們要學佛,覺悟比我們快,這是緣不具足。佛經早就把這個事情說清楚、說明白了,很可惜他們在一生當中沒有能夠接觸到,還認為這個東西是自己的新發現。四大五陰真的是波動現象,佛法裡面沒有講波動,佛法裡講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現象,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諸位要曉得,縱然從無明裡面生起三細六粗,生起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其中任何一個物相都沒有離開無明的波動。無論是物質現象,或者是精神現象,都是無明波動所現,事有實無。《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給你說事有實無,森羅萬象總不可得。

  「法身示現無真實」,這句話講得好,十法界森羅萬象都是法身示現的。法身,就是我們在《地藏經》綸貫一開端第一句所講的「一念自性」。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念自性所現,能現跟所現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能所不二。如果能現跟所現是兩樁事情,給諸位說,那就是有真有妄,有可得、有不可得,就會產生這些現象出來。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這裡頭決定沒有真妄,決定沒有得失。可得是得到,不可得是失,真妄得失這個事沒有,理沒有,事也沒有。我們今天以為有,這真是迷,迷情,迷執。迷情是惑,迷執是從迷情裡生起的執著,分別執著是業,已經造業了。

  你要問,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佛家常講「四句百非」,四句是根本: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這四句是根本。從這四句演繹成百句,都叫戲論,都叫廢話,都是迷惑顛倒,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佛法,總而言之,這都是屬於邪見,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註子裡說,「佛有耶,常見為惑」,迷惑,這屬於常見;「佛無耶,邪見深厚」,佛無是斷見,斷見是邪見。「四句百非,所不能加」,那就是變成什麼境界?不可思議,給你講不可思議是真話,諸法法爾如是。清楚,非常清楚,可不能動念頭。像我們眼睛睜開,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未生,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才起一念就錯了,一個念頭起來,迷了。

  諸佛菩薩的本事,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永遠保持住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那個境界法法皆如,法法平等,法法清淨,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不得已說個一真法界,說一真已經是多餘的,已經錯了,但是為了教學方便,不用這個方法,不能幫助迷惑眾生開悟,這是不得已的說法。因此四依法才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你要體會那個意思,意思說不出的,意思是真相。能夠說得出,能夠展現出來,統統是方便法。你要從方便裡面去悟入真實,你就會學了,在佛家稱為善學。你要是執著這些方便,你決定不能夠體會到真實,你不善學習,永遠體會不到佛講的真實義。馬鳴教我們「離言說相」,佛教導我們,有沒有言說?有言說。有言說,我們決定不能執著他的言說。為了教學方便起見,創建許許多多的法相名字,五陰是名字,四大也是名字,你不能執著名字相。你執著名字、分別名字,結果是什麼?解釋名字,與事實真相毫不相干。名字相有,不能執著,名字相是方便。語言、名字相是方便,是佛菩薩的善巧方便,他用這種方法幫助眾生開悟。非常可惜,一切眾生又迷在佛菩薩言說名字上,這樣一來永遠不能開悟。不但言說、名字不能夠執著,心緣相也要離。心緣是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那個心緣相,就是此地講的攀緣,起心動念就攀緣了。佛菩薩隨緣度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從來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在生活上,我們可以講,點點滴滴都與自性相應,那是佛菩薩的生活。

  我們今天點點滴滴與自性相違背,所以不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自己以為懂得,其實不會。自以為懂得,實際上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如來有沒有真實義?如來沒有,如來要有個真實義,有真,真對面就有妄,他就墮落,他就退轉了。跟諸位說,如來沒有意。永嘉悟了之後,六祖問他:你還有分別嗎?他說「分別亦非意」。你們想想這個話的味道,這個話真正的意思不能想,不想你就明白了,你就點頭了。一想,想怎麼會想得到?想就錯了。這句話意思深,分別亦非意,他有沒有分別?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執著;但是他沒有意,沒有意就是隨緣。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決定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所以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兩樁事情,執著與不執著也是一。宗門有一句話說,「識得一,萬事畢」,宇宙人生的問題沒有了,解決了。禪宗裡還有個話頭,「萬法歸一」,這也就是識得一。一就是不二,分別跟不分別是一,執著跟不執著是一,分別跟執著也是一。萬法歸一,你覺悟了,你真的是大徹大悟,你見性了。見性之後怎麼辦?祖師又問了一句,「一歸何處」?你們說一歸何處?一歸萬法。萬法跟一無二無別,一歸萬法就是佛菩薩倒駕慈航度化眾生,他歸萬法,在十法界裡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他有作用。萬法歸了一,一不歸萬法,那有什麼用處?那不變成死的?萬法千變萬化,一是一個不變的真理、不變的原則,在哪裡?就在萬法之中。有事必有理,有相一定有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不過是換一個講法,又把我們搞迷惑了。所以,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

  「應化示現」,底下講,「非真實故,求實無得,即見真身」。凡夫總有一個欲望要求真,捨妄求真,有沒有真?真是確實有,你決定見不到。你為什麼見不到?你妄心。有求有願的心就是妄心,這個心不能證真,這個心用得最純、用得最正,只能得個相似位。諸位要曉得,觀行位裡面用的是妄心,相似位裡面也不是真心,什麼時候用真心,你才能夠見到真實的境界。什麼是真心?一念不生是真心。好了,你回去什麼都不想,一念不生了,你還不是真心,你那個一念不生是無明。為什麼?因為你還有個一念不生,這就錯了。連一念不生也沒有,那才叫真心。我們念佛人,許許多多同修急著要得一心不亂,很努力、很拼命在念佛,念了多少年,一心不亂影子都沒有,他來問我。我說:你這一生都不會得一心不亂。他說:為什麼?因為你有一個一心不亂的念頭,阿彌陀佛裡頭夾雜著這個念頭,把你的功夫破壞掉了,所以你得不到。怎樣能得到?一心不亂的念頭捨掉,一句彌陀念到底,功夫成就了,一心不亂自然現前。所以你有求的念頭,把一心不亂破壞了。佛教我們發願,沒有教我們求。願心在註解裡也說希求,希求是願,但是這個希求決定不是凡夫觀念當中的希求,凡夫觀念當中的希求是攀緣,修行人的希求是隨緣,也就是希求跟無希求是一不是二,凡夫希求跟無希求是二決定不是一,這就是不同之處。所以要把希求那個念頭盡了,希求跟無希求就統一了,就是一樁事情,這個時候你就見到真身,你就見到事實真相。

  清涼《疏》裡講,「真即無緣,佛尚應捨,何況餘境」。這三句話說得好,但是這三句話不利於初學,初學的要聽到這個,「佛尚應捨」,算了,佛也不要念了,念佛堂也不要進去,那行嗎?準墮惡道。這個話是對什麼人說的?是對相似菩薩說的。相似是什麼境界?四聖法界,不是六凡。羅漢、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對他們講的,他們現在還沒有辦法擺脫十法界,沒有辦法證得一真法界,關口在這個地方。這三句他要是明白,他就超越十法界,就證得一真法界,所以這些話是對他們說的,絕對不是對我們說的。《華嚴經》上說法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我們聽了這些話,知道這個道理,才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雖然說法門平等,無有差別,憑我們的根性決定得不到受用。為什麼?我們不要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妄想分別執著,不接觸還是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話怎麼說法?你晚上睡覺睡著了,你六根不接觸外頭境界,還作夢,你作夢,不是依舊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嗎?你就知道難!所以阿彌陀佛大開方便之門,教給我們帶業往生的辦法,我們才能得救。帶業往生的辦法,就是用攀緣心念阿彌陀佛,除這個辦法之外,你們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用攀緣心,根本就不可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用攀緣心念阿彌陀佛,行!蒙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是橫超三界,這不是豎出,橫超。豎出,那從人道、天道、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樣子超越十法界,這是豎出。我們今天從人道這個地方,旁邊溜走了,就到一真法界。所以這個法門非常奇特,不可思議。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我們是用攀緣心,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能夠生到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攀緣心沒捨。如果捨攀緣心,念佛往生淨土,他生的是實報莊嚴土,那個不一樣了。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夠捨攀緣心?攀緣心,實在講,也不好體會,也不好懂。我說一個最粗最淺的說法,大家容易明白一點,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能不能做到?我這四句話,實在講,就從《金剛經》上來的,《金剛經》上兩句話,我把它說成四句。《金剛經》上佛教須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是隨緣,不是攀緣了。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入世度化眾生要堅持這個原則,自己就不會墮落。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用現在的話來說,絕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這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講自己的內心,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樣子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自己永遠住一真法界,因為你沒有失掉真心。自己住一真法界,示現種種身,在十法界裡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這叫隨緣。如果內動心、外著相,那就是攀緣,不是隨緣。攀緣、隨緣一定要搞清楚,千萬不要把攀緣當作隨緣,你永遠沒有回頭的日子了。佛家常講破戒有救,破見沒救。破戒,佛菩薩還能幫得上忙;破見,佛菩薩幫不上忙。你如果把攀緣當作隨緣,這是破見,不是破戒,你見解錯誤了。破戒是我們行為上不檢點,有過失,那個很容易補救;見解錯誤之後,沒有法子了。見解錯誤,以為沒有錯,這是佛菩薩幫不上忙。

  在一真法界裡,佛有沒有?有;菩薩也有。《華嚴經》上,明明講毘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尊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怎麼會沒有?有。何以祖師又說「佛尚應捨」?他們在這個境界裡面,說真的話是無佛、無眾生。佛跟眾生是對立的,對立就不是真實。無佛、無眾生是沒有佛的分別執著,也沒有眾生的分別執著,無佛、無眾生是說無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眾生、佛境界都沒有了,你這樣想法,你完全錯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存在,為什麼?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哪有不存在的道理?你決定不能錯會這個意思,不能看錯。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才沒有障礙。不但理事無礙,事事都沒有障礙,為什麼沒障礙?事事都是自性。宗門開悟的人常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不是什麼?哪一法不是自性!明心就見性,性在哪裡?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既然法法皆如,就不會有障礙,有障礙就不如。由此可知,所有一切障礙都發生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障礙。換句話說,你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會起心動念,你就樣樣都有障礙,處處成障,障礙是這麼來的。果然離開了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諸位想想,障礙在哪裡?就沒有障礙了。這個時候,你的境界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你過華嚴的生活,華嚴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大自在的生活。

  我們今天修行,念佛要緊,念佛要追頂。念佛一定要知道,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句話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講的。覺明妙行菩薩這九個字,實際上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註解。我們不懂得怎樣都攝六根,我們不曉得什麼叫淨念相繼,他這九個字給我們說出來了。有一些讀《楞嚴》的同修,或者是讀《圓通章》的同修,對於末後所講的念佛方法,都知道非常重要,但是他們沒有法子理解,遇到我來問我:法師,怎樣才能做到都攝六根?我告訴他:淨念相繼。他說:我們怎樣能做到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他聽了還是不懂,覺明妙行菩薩這幾句話就好懂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大概不懷疑我們能做到,真有信心,也有願心,最難做到的是什麼?夾雜。譬如我前面跟大家講,有求一心不亂這個念頭,夾雜在佛的名號裡頭,一心就得不到,你的功夫不純,你是雜修,你不是精進。夾雜著求進步是雜進,如果夾雜太多的話叫亂進,不是精進,你的功夫不得力。間斷,間斷也是一切修行人多生多劫不能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功夫決定不能間斷,一間斷煩惱習氣就起現行,又造輪迴業了。念佛人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功夫講求綿密不斷。古人講,只是你睡眠的時候,你功夫間斷,一醒過來馬上就要接著。睡眠的時間愈少愈好,那是真正念佛人。

  現在有幾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不要工作,生活有人照顧,你一天到晚可以念佛,大福報!沒有這個福報,需要自己工作賺錢來養活自己,這個時候怎麼辦?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用思考的,你就得把念佛放下,專心去辦事,事情一辦完,佛號就接著,那就行,也是不中斷,也是屬於淨念相繼。如果你的工作是不需要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也能念佛,這個好!工作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用心的,一個是用力的。用勞力,我們念佛可以不間斷,不要用心思的。但是要用心的,那是沒有法子不間斷。過去我在台北有一次坐計程車,這個計程車司機是個念佛人,他告訴我,他一面開車一面念佛。我就告訴他:不可以,太危險,要是發生車禍怎麼辦?車禍是自己往生,那坐車的人呢?你不害死人嗎?我就告訴他:開車的時候,你的車上可以放佛號。放佛號是什麼?放佛號是給乘客聽的,你跟他結佛緣,這個正確;你自己要專心注意路況,你為他服務。沒有客人,你在休息的時候,你坐在車上你可以念佛,有客人坐你的車不可以,這一定要懂得。他也跟我說,因為那個心在佛號上,常常把客人要去的地方搞錯了,或者繞了很多冤枉路,他說:我絕對不是有心的,我收的費還是收得很少。我說:沒錯,你收得很少,你浪費人家的時間,人家預算多少分鐘要到達,你把他繞大圈子,這是你造業,你罪過。念佛是個好心,好心做錯了事情。所以駕車也是用心,用心也要用勞力,兩方面都要用。這是一定什麼時候要專注在工作上,什麼時候專注在佛號上,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的功夫才真正能夠得力。

  天王這個法門是高超,因為他能捨離一切攀緣心,他之所以能夠放得下,就是因為看得破。他看破「十方求覓不可得」,他看破「諸法無所有」,不可得是講的心,能得這一面,無真實是講所得那一方面,無所有。《金剛經》上給我們講三心不可得,那是說明能得不可得;你所求的是法、諸法,諸法因緣生,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二邊都不可得,你要是在不可得裡面起了得失的念頭,叫妄念,叫妄想,這是錯誤。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就是以為有能得、有所得。這是我們的分別執著,是堅固的分別執著,無始劫以來的分別執著。我們今天學佛這麼困難,不能夠悟入,障礙就在此地。這種分別執著,你能夠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的悟處,你能夠放下兩分,你就有兩分的悟處。為什麼?悟是本有的。現在我們這個悟不能現前,是因為這個東西障礙了,所以這個障礙除一分,這個障礙淡一分,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就往外透一分。佛家的修學,不是修智慧,不是求智慧,也不是求德能,去障礙而已。智慧德能是本有的,你修什麼?你怎麼能修得到?只是把障礙除掉。古人講「但除妄想,切莫求真」,為什麼?求真又是一個妄想,妄想決定不能夠悟入真實。妄除掉之後,就是真,這不但是個理,而且是事實。我們今天從寂靜音光明天王這裡得到消息,他也給我們做證明,他從這個地方入門,從這個地方契入一真法界。我們雖然功夫做不到,道理了解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我們要逐漸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放下。這首偈就介紹到此地,我們再看底下一首:

  【佛於劫海修諸行。為滅世間痴暗惑。是故清淨最照明。此是力光心所悟。】

  變化力光明天王他的讚頌,也是他的報告。他得的法是「普滅一切眾生痴暗心令智慧圓滿」,跟前面天王所證得的法門很相應,有連帶關係。天王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那就是修行要長時間,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才能夠成就。他在這裡舉出的例子,這都是事實。『佛』,諸佛如來,『於劫海修諸行』,「海」是比喻,比喻時間長,無量劫,不只三大阿僧祇劫,在無量劫裡面修行。可見得這個事情不是短時間,我們想在短時間成就,這個念頭就錯了,這是妄想分別執著。最好的方法是把修學時間長短這個念頭打掉,修行是永遠沒有間斷的,生生世世的。成了佛之後,還要示現修行的樣子,度眾生,做給別人看。所以修行,怎麼能有中斷的時候?「修行」兩個字的意思要搞清楚,行是行為,諸行是眾多的行為。無量無邊的行為歸納起來,總不出身語意這三類,佛家講三業,三業就把「諸行」總說了。無量無邊不同的思想見解,是意業的行為;每天接觸一些大眾,言語口業的行為;身體一舉一動,身業的行為;把無量無邊的行為都包括了。我們行為有錯誤,將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什麼叫錯誤?正、錯有個標準;沒有標準,你怎麼知道你的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標準很多,這什麼原因?眾生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不可能一下覺悟。佛教化眾生,祖師大德在經論裡面給我們概略的區別,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佛法,五個標準。用這五個標準來檢定,我們的行為是善還是惡,是淨還是染。

  凡夫先從善惡上來訂標準,佛給我們訂五戒十善,我們現在用得上,最低的標準。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語造作與十善相應,這是正行,與十善相違背是邪行,邪正、善惡用這個標準來界定。再向上提升,天道還要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十善與慈悲喜捨相應,這是天道;十善與慈悲喜捨相違背,是人道,不是天道。愈往上去標準愈高,到法身大士那個標準完全與自性相應,這是善,與自性相悖那是染。我們前面讀的這首偈子,寂靜音光明天王所說的那是與性德相應,那是菩薩的標準。如果我們說得淺顯一點,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這十大願王相應是法身大士的標準,就是與性德相應;與十大願王相違背的是與自性相悖了,那是染,那是惡。所以標準有很多,我們現在是在什麼地位,應當要認真努力採取哪一種的標準?但是佛法的修學跟世法不一樣,我們雖然是以五戒十善為我們修學第一個標準,我們同時可以修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是《華嚴》裡面所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因此,經要多讀、要多聽、要多明瞭,都有悟處。積小悟成大悟,這就是悟處提升了我們的境界,對於我們的修學就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一門精進。

  『為滅世間痴暗惑』,這是修學的目的。為什麼?為斷貪瞋痴。目的要純正,不是求世間的福報,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五欲六塵的享受。目標若定在世間法裡面也能夠得到,不是不能得到,那不是果報,那是得不償失。我們費了許多精力,費了許多時間去修行,得的不過是人天福報,你說有什麼意思?好像你在開礦,找到一個金礦,費了許許多多時間去提煉,純金煉出來了,到外面去換一塊糖吃,你說你冤枉不冤枉!所以一定要把世間種種誘惑、種種受用捨棄掉。釋迦牟尼佛證的是圓滿果位,他所示現的生活方式,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是告訴我們,如來在果地上,尚且不貪圖名利,不接受五欲六塵的受用,何況我們初學?這個示現就告訴我們,那個方式是有害的,名利、物質上的享受決定有害,有大害,要捨得乾淨。我們有,有就布施,供養別人,這是福;只修善福,不受其害,很重要很重要。

  『是故清淨最照明』,這一句,智慧透出來了,我們現在講過高度智慧的生活。這是變化力光明天王他所悟入的,他用這個方法證得的。這個報告對我們初學非常有利益,告訴我們修行要有耐心,要有純正的目標,要記取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示現的意義我們要能體會得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08:25:22)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08:25: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15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