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7-0084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五面最后一行:
「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所谓得自在天王。妙目主天王。妙冠幢天王。勇猛慧天王」,上一次讲到此地。今天我们接着看第五尊:
【妙音句天王。】
这一尊天王德号里面所表的是「说法」。广义的来说,凡是诸佛菩萨为众生所说一切法门,都可以说是『妙音句』。因为他们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都是引导我们明心见性,所以音声文句无不微妙。如果从狭义来讲,「妙音句」就是专指这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为什么说弥陀名号是妙音句?这正是古大德所说,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总归结到净土;就像《华严经》一样,《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才真正得究竟圆满。如果最后的结归不是究竟圆满,这个经就不能称为第一经,不能称为大乘究竟了义的经典。结归到净土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弥陀四十八愿,古来祖师大德们大家公认十八愿第一,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愿」,也就是《弥陀经》上跟我们讲「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由此可知,弥陀名号是一切法的总归结处,这个名号就是究竟了义第一妙音句。
过去天亲菩萨造《往生论》,也已经将这个意思显示。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曾经多次引用天亲菩萨的说法,来说明这一句名号是究竟了义。我们学佛,最简单的方法、最稳当的方法、最快捷的方法,无过于执持名号,功德利益,已经有一些同修在我们念佛堂里面得到,也就是证实。这些同修们给我们做见证,使我们不仅是亲耳所闻;在讲堂里面分析这些道理,说明事实真相,诸位是亲闻;念佛堂里面亲证亲见,增长我们的信根念根,也就是增上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决定成就圆满。第六尊天王德号叫:
【妙光幢天王。】
『妙』是指法,显示法门光明高显,这个意思依旧是无限的深广。如果我们单单说佛法微妙、光明、高显,这个意思不深也不广,决定不是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我们要向无限深广处去观察、去思惟,然后我们就能体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妙」,这是华严境界,这是真实的境界。为什么说无有一法不妙?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有一法不妙,那个法如何能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是如来所证究竟圆满的智慧。由此可知,一切诸法皆妙,无一不妙。如果你要问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实在讲究竟之理是同一个真如本性所现,那怎么会不妙?我们看不出来,看不出妙处。我们在经上读到佛菩萨的境界,经中跟我们叙说诸天的境界,我们体会到确实是奇妙微妙。但是我们看到人间,人法界里面就很难看到妙处,我们生在这个法界,体会到这个法界不圆满,缺陷很多,正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果真如是吗?你在这个世间还能有一二桩事情称心如意吗?恐怕不见得。不如意事常八九,那都是世间很幸运的人,他还有一、两桩如意的事,怕的是不少人在一生当中一桩如意的事都没有;我们冷静观察确实有,不在少数。所以这个世间不圆满,缺陷太多,恶道情形就更不必说。我们看不出这一切法的妙处,这是正因为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所以才产生这种现象。佛经里面所说的,也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错觉,我们把许许多多的事物看错。如果我们也能像如来正知正见,自然能看出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妙法,皆是性德所现,无有一法不称性,那怎么不妙?
「妙光幢」也可以说之为妙相庄严,妙相庄严必定是性相不二、非空非有,经中也有说「事有理无,相有体无」。给诸位说,这些说法依旧是方便说,我们要懂佛的意思,不可以执着佛所说的音声、名字,如果我们分别佛说法的音声、名相,我们就不解如来真实义。但是许多人读经著文字相,听法着音声相,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常见;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能这个样子读诵听法,你决定悟入;我们今天不能悟入,就是着了这三个相,这三种相着一个就不会开悟。马鸣菩萨所说的,也正是佛在经上所讲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这个意思。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难在什么地方?着相已经变成习气,无量劫来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处处执着、时时执着、念念执着,养成一个坚固的习惯,很不容易离开。佛菩萨劝导我们要离相,我们自己必须要克服这个障难,障碍、困难,然后我们的修学自然就能够契入很好的境界,就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妙光幢」所显示的。第七尊:
【寂静境界门天王。】
这个名号显示的意思很深,对我们修学人来讲很重要,他也是教给我们入门之处。『寂静境界门』,境就是门,就是契入之处。怎样才叫「寂」?寂就是不动,所以称为寂静。我们要想入门,首先就要把心定下来。我们学佛,听经研教不能开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做到心不颠倒,这些就是功夫不得力,解行俱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浮躁,动荡不安,造成这个现象。我们里面有烦恼,烦恼就是动相,起心动念;外面的六尘境界无一不是诱惑,是一个很不好的诱惑,造成我们的生活无比的紧张,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人,晚上如果不用安眠药他就不能睡觉。所以在一切药物里面,安眠药是最畅销的药,许许多多的人离不开它,这不是好事情。
现代人实实在在讲,比过去人生乐趣差很远。过去的人,不要说太远,一百年前、五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人还有一点人的味道,确实他还有一些赏心悦目之事,还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体会到人生的真善美慧,能够体验到一些。他的心清净,有时间、有功夫、有能力欣赏,欣赏生活里面的乐趣,大自然的乐趣,圣贤教诲当中的乐趣,他能够得到几分。现代人太难了,现代人生活在忙碌、紧张、刺激的环境当中,人生的乐趣他没有时间去欣赏,他也没有能力欣赏,更没有功夫去欣赏,所以现代人物质生活虽然很富裕,精神生活是空洞的,非常苦闷。做完工作之后,只有一个方法,想种种麻醉剂来把自己麻木,好让自己休息一下,这是现代人。怎样才能过真正的人生?说出来现在人做不到。做不到,我们也得提醒:减少工作的分量,减少工作的时间,你才能恢复到正常,恢复到心地的平静。
能不能做到?实在讲能做到,只要你减少贪瞋痴,你就能做到了。看到人家一个月赚几万、几十万,你一个月赚个一、两千也能过得很好,何必跟人家比赛?你要是念念都要竞争,念念都要往高处去攀求,你就必须把你这一生人生的生活舍弃掉;毫无意义,得不偿失。真的像天人跟洪老居士讲的「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你得不偿失,无论怎么样竞争,争到最后还是一场空。你真正明白这个大道理之后,现在日子不难过,赚钱并不难,只要能够生活过得去,你何等自在!我以前在此地讲经,记得我也劝过同修们,你们好好的工作赚一年,一年赚到了,三年都花不完,可以用两年的时间来念佛不工作,你说多自在!不要跟人家争。我们需要什么?需要有悠闲的时间,需要有完全属于自己享受的时间,这是寂静的功夫。
这个名号里面含义非常之好,必须到我们在一切法当中真正能做到无取无舍,你就见到境空,根境皆空,那就是门,你就契入了。门是个比喻,也就是你真正体会到,佛菩萨那个境界你体会到,你体会到你就证得、你就契入。寂静的境界也是儒家讲「诚意」,儒家也讲得很好,「诚意而后正心」。诚这个字怎么讲法?曾国藩先生将这个字下了个定义,说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说法说得有道理,说得很好。换句话说,你心里面才起一个念头,你的心就不诚,一念不生是诚。诸位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里有些注解,举的比喻,画符,画符念咒。符咒有的时候很灵验,它怎么灵验?诚心。所以画符的人天天要练习,要画得很熟、要画得很快,因为他短时间一念不生还能做得到;他这笔一点下去之后,一道符画下来画成功了,一念不生,这个符就灵。如果这个符里面,画符的时候动一个念头,这个符就不灵;诚则灵。念咒也是如此,所以你就晓得咒愈长愈难念,为什么?里面夹杂妄想;夹杂一个妄想,咒就不灵。「楞严神咒」这么长,里面一个妄念不夹杂,楞严咒念得才灵。你们想想念楞严咒的人很多,念楞严咒灵感的人几乎我们一个都没见到。为什么?太长,这里头不杂妄想很难。念「大悲咒」灵的人,我们曾经见过;大悲咒短,时间少,能够在念这个咒语里面一个妄念不生,大悲咒灵。所以说有人念得灵,有人念得不灵,这个并不奇怪,没有什么祕密;诚心念的人就灵,不诚就不灵,你能够诚心你也灵。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明了以前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念经不如念咒」,经长咒短;「念咒不如念佛」,佛号阿弥陀佛四个字更短。你念这句佛号里头一个妄念不夹杂,这句佛号就灵,道理是一个,所以说愈短愈容易实行。念的时候确实是不夹杂,常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决定有效果。
往年我劝同修们念阿弥陀佛,念十句,十句阿弥陀佛,念四个字也可以,念六个字也可以,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念十句,十句里头决定不夹杂妄想,这十句效果就很不可思议。你只需要一分钟的时间就念完,一分钟不夹杂妄想,一般人可以做得到。一天念九次,我定的九次是最低限度的次数,一天念九次,一次就念一分钟,十句佛号;这十句佛号确实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十句一句一句念下去没有间断。这九次,是早晨起来念一次,起来,你洗脸漱口之后,恭恭敬敬合掌,有佛像向着佛像,没有佛像,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弥陀佛;晚上一次,晚上睡觉之前,这是两次;三餐饭,吃饭之前念一次,这就是三次。平常一般人吃饭之前念供养咒,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十声阿弥陀佛,心就很清净,非常摄心。还有四次,就是你上午上工、放工,下午上工、放工,你在上工之前念一次,放工之前也念一次;一天九次,这九次决定不能少。这个方法很好,许多同修听了依照这个方法修,来告诉我很有效果,你要保持一生当中都不间断。九次之外可不可以念?可以念,随时可以念,那叫散课。这九次叫定课,决定不能缺少,散课多少不拘,容易实行,功夫容易得力。
这是诚心在念、真心在念,诚就是不欺,心里面没有私欲、没有执着,这个心清净;心清虚,它就灵。儒家讲:「是故天下之至诚,即天下之至虚者也。」你心里没有一个妄念,这是真诚心。我们修行人,说修道人,道是什么?道就是诚,就是真。你要问这个心是什么样子?这个心灵、明、无着,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这是真心,这是自性。虽然它什么都没有,但是它明;明是它明了,它不糊涂,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它灵。所以圣人、诸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他真正做到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做到。境界现前的时候,他能够顺应,这就是恒顺、就是随喜;没有来的时候,他决定没有希求;过去的时候,他决定没有留恋。如果有留恋就有污染,没有;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物相没有现前,它绝不希求赶快来,没这个念头;过去了,镜子干干净净的,绝没有染着。不但去的时候不染着,即使现前的时候也不染着。我们在照镜子时,镜子里面现了我们面孔,现了我们相,镜子何尝染着?这就是当时不杂,这叫虚、这叫诚,诚就灵明了。
佛法里面,圣贤的功夫就是寂静。可是凡夫喜欢热闹,静不下来,这就难了。佛对于这类众生只跟他结个善缘,为什么?他不是法器,他不能修道;所谓不能修道,他静不下来。给他谈谈佛法,让他知道一些佛法常识,阿赖耶识里种一点佛法种子,这一世当中决定不会起现行。这一生当中,如果要能够起现行、起作用,心一定要静下来。念佛堂就是帮助我们静心,帮助我们得寂静境界的一个场所,这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我们在一生当中修学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在此地,决定不能够疏忽。也许有同修要问:我们为什么静不下来?你的欲望太多、妄想太多,所以你静不下来。你的欲望、你的妄想全是假的,决定不是事实,正所谓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你那个妄想也是空空。你要知道一切法空,你的妄想就会减少;妄想少,你的心就定下来,慢慢就回归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清净心就是门,清净心就是道,你入门、你证道了。
所以「静」这个字非常重要,凡夫不知道静中的境界,不知道清净的享受;这种享受决定不是世间人五欲六尘享受可以相比的。如果五欲六尘乐超过寂静之乐,诸佛菩萨为什么不去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他们有智慧、有能力,取五欲六尘之乐很容易,在他不难,他为什么舍弃?我们就以释迦牟尼佛做一个样子,释迦牟尼佛有机会作国王,他有智慧、他有德能,他还有神通,以他作国王来统一全印度,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不是不能做到。在我们中国,中国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有智慧、有能力,手下也有人才,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各种人才都有,他要是在今天搞一个革命,推翻一个政权取而代之,然后再统一天下,他能做得到。他为什么不做?那个没有寂静快乐!所以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我们一般人看到他修苦行,示现做榜样教导我们、启发我们,实际上他享受寂静之乐,我们世间人没有法子体会到的;绝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这种示现,故意示现苦行来劝导我们,他在那里享乐!说修苦行我们懂,说享乐我们就不懂。为什么?不是我们境界。天人懂得,所以天人尊敬他。天人以什么为乐?禅悦为乐,禅是寂静。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自己要没有几分相应,很不容易体会到。底下第八尊:
【妙轮庄严幢天王。】
佛法在最初就以轮相做标志。世尊在鹿野苑为五个修行人说法,就叫转法轮。这五个人听了法之后,对他很佩服,拜他做老师,成为世尊的弟子,称为五比丘,这是我们世间第一次出现僧团。说法,称为转法轮。在一切形相里面,只有轮相能显示圆满,我们细细去思惟,哪一种形相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动静同时、空有同时,这一切物相里很不容易看出来,轮的相看出来。轮是圆形的,是个圆;圆的周边是动的,圆心是静的,在这个现象里面看到动静是一不是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离静,静不离动。轮的周边是有,心是空,圆心是空的。圆心如果有,那就坏了,这个轮就不会动。圆心决定是空的,它周边才能够运动;如果它心有,这个轮决定不会动,死的。所以从这个相状里面,看到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只是一个象征,是个表法,佛让我们从这个现象里面去体会,世出世间事事物物真相皆是如此。一切诸法从什么地方发生的?从真如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真如本性是空,里头没有一物,虽没有一物能够现一切物;就像圆心一样,心什么都没有,它能够现周边,周边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圆心,在那个地方很有规律的旋转,离开心就没有万物。
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事、是相、是圆的周,它的体性就是圆心,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掌握到宇宙人生的原理原则,无论应用在哪一法上都得到圆满的成就。用在养生,这是最基本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长寿,为什么达不到你的目的?是你不会养你的身命。怎么不会养?心是清净的,心是空虚的,身体这是圆周,它是要动的,现在人也有人注意到运动很重要,每天都讲求固定时间去运动。周是在动了,可是问题在哪里?他心也在动,就坏了,所以他还是不健康,还是会生病。佛告诉我们,你懂得这个原理,心不能动,心不能有。他心里面有很多忧虑,有很多牵挂,有很多妄想,有很多执着,麻烦大了,有一样就不得了,你还有那么多,那怎么得了?诸佛菩萨会养生,会养生他就懂得养心,他心里一念不生。不但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与一切人物接触的时候他一念不生,即使与一切众生接触的时候还是一念不生,这是高明处。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要问问他:他动了心没有?没动心,没有起念头。他说法了没有?他自己讲他没有说法,一个字都没说过;谁要是说佛说法,这叫谤佛。明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怎么没说法?原来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是什么?身在动,口在动,心没动;身跟口给你说法,心可没动。我们凡夫给人说法,身口心统统都动。佛这个本事,我们知不知道?要学佛没有别的,就在这些地方学。学什么?口动,身动,心不动;口里面有,身有,心里没有,你就学成功了。心里真没有,身口就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才能做到顺应。我们凡夫麻烦的是不能顺应,接触外面境界自己起心动念,而且最糟糕的是要物来顺我,不是我顺应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顺应我,你说糟糕不糟糕?麻烦大了!你跟自然法则完全相违背,你不是随顺法性,你是违背了法性。
随顺法性就是累积功德,违背法性就是造作罪业,一切大经大论都为我们叙说这个大道理,我们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听明白?想不想学习?想学习,我们在这个地方也略略领悟到,从哪里学起?从恒顺众生学起,不要求别人顺我,我学着顺众生。顺众生,那众生造恶,我也随顺他?众生杀人放火,我也随顺他?那你就错了。恒顺里头有智慧,不是感情,不是感情的随顺,智慧的随顺;智慧的随顺是自己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在随顺里头鍊这个功夫,鍊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随喜里头才成就功德,这是功德;你能在一切境缘当中,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头,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是功夫,你所得的是什么?得的是明心见性,称性起用是你所得到的,那就是诸佛如来随类化身、应机说法,那是德,成就你的功德。
普贤菩萨教导的,它的根本就在拓开心量,以尽虚空遍法界为境界,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今天没有,都是以自己妄想分别执着为境界,我们这一生没有办法突破,不但这一生不能突破,生生世世都不能突破,你说多可怜!我们生活圈子多小,为什么会搞得这么小?自己造成的,真正是古德所谓「作茧自缚」,这个圈圈不是别人给我们画的,自己画的,而且是愈画愈小,这个生活才真正可怜,愈小就愈造业。哪里能比得上人家菩萨的生活圈子,是以虚空法界为境界,你说那个心量多大!妄想分别执着不需要刻意的去突破,自然就没有了,大而化之,江味农居士在《般若经》注解所讲的。大乘人修行,这方法好、殊胜,那就是大而化之,以虚空法界为我们生活的境界。这个轮叫妙轮,这个轮就是圆满之轮相,所以《华严》就是以这个为境界。
每一段我们看到这些不同的团体、不同的族类,这一段是他化自在天这一类,不是一个世界的他化自在天,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里面的他化自在天。因为它的数量是无数无量,一个世界里那个数量是不太多的,是可以计算的;无数无量,说明它是以尽虚空遍法界为境界的,这个轮相就达到究竟圆满,真正庄严。名号「妙轮庄严幢」这五个字,所表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一个法会,这一个法会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如果我们没有法子体会,你就向这部经里面去思惟、去学习,把你所学习、所思惟的,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真正做到理事不二才有悟处。如果学习思惟跟我们自己生活脱了节,你就没有办法悟入,你一生所做的现在人讲「佛学」,你可以称为一个佛学家,你可以称为一个佛学博士,但是佛法你一分也没有体会到,你所能够理解的常识而已,真实的受用你得不到。所以佛法实在讲起来,在行不在说,也就是要做到,古德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到,这非常重要。第九尊:
【华蕊慧自在天王。】
『华蕊』通常我们都举莲花,因为莲花在一切花里面表法也很明显。莲花的根生长在泥土里面,它的茎长在水里面,花开在水上面,佛以这个来表法,把泥比作六道,六道是污染的,水表清净,比喻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把这个来比十法界;花开在水的上面,表一真法界,脱离十法界,在一真法界。这个意思一般人能看懂、能体会,可是还有一层深义,你有没有看清楚?什么意思?花、叶、茎、根是一体,不能只有花,没有根、没有茎,花怎么能长成?一体就是说明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体,这是更深一层意思。一真法界有没有离十法界?没有;一真法界有没有离六道?没有;一真法界有没有离三途?没有;这个意思深了,所以《华严》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家才说「万法归一」。一是什么?一不是数字,数字有一还有二,这个一意思可深了。「一」就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一,二就可以思、可以议,「一」不可思议,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决定不是用言语能说的,也决定不是用心思可以想象思惟的,都没有了。
所以,「一」是什么回事情?你把一切念头息掉,一句话也不说了,一就现前,那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叫一。佛在经上说,诸佛相见相遇的时候,一句话都没有,那是一。菩萨跟佛在一起的时候就有说,为什么?不是一!佛住一,菩萨没有住一,佛无念,菩萨有念,菩萨要向佛请教,佛当然就要给他解答,事实真相如是。所以莲花表的意思深,那个很深的一部分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说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意思我们容易体会到,说更深一层意思我们很难体会,更深是表「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在末后一品,在《四十华严》里面的品题,经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是「入法界品」梵文完整的题目。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在《八十华严》翻译「入法界品」,省掉好多。所以一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境界,法身大士契入了,到如来果地才圆满,我们必须要晓得。
然后真正修行人,你真正想用功夫,想功夫得力,想在这一生当中有殊胜的成就,你就知道从哪里下手。少打妄想、少分别、少执着、少造作、少言语,你从这里下手就没错。你要真修,装模作样不行。我们也曾经看到有些在佛七或者是禅七里面修行的同修禁语,贴个牌子不说话禁语,口里不说话,心里念头没断,为什么?看到人给你写字。不说话,给你写字,你到底是说了没说?那哪里是止语?止语是你念头上要止。你写那么多,写得累死人,还不如说出来算了。这都是什么?讲求形式,不是真修。真修,止语是叫你心清净,你的心还是不清净,还是妄念很多,还是放不下,时时刻刻给人写纸条,你说麻烦不麻烦!怎么样叫真修?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才能做到真正的清净。
佛家除了用法轮做标志之外,也用莲花做标志,最常用这两样东西,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它是表法的作用。『慧自在』,能够与这个表法相应,当然生智慧,你在生活里面自然得大自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讲过十种自在,这个地方就不必多说。早年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念一句咒语,这个咒语是藏密里面人人都要念的六字大明咒,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老师口传给我的,音是念「唵嘛呢叭咪吽」,老师传给我的。这咒什么意思?就是这个天王所表的意思。唵是身,我们身体的身,嘛呢是莲花,叭咩是保持,吽是意,这是他们的文法跟我们中国文法不一样;如果用中国文法来说,一定是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这个咒语的意思在此地。你念这句咒你要有观想,观想我们自己身心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不但六道不染,四圣法界也不染,四圣、六道都不染,你念这句咒要有这个观想,你的功夫才得力。常常念,常常做如是想,「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渐渐能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
我在年轻学东西一定要搞清楚,你要给我讲明白,你不讲明白我不会去念的,要老师解释给我听。然后我们才晓得,咒语都是经典里面的精华,佛家称为「陀罗尼」是正确的,陀罗尼是总持,用我们现在话说,纲领、纲要,咒语是佛经里面的纲领纲要,很少的句子里面含义无量无边。「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也是陀罗尼,也是总纲领,这六个字全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阿弥陀」翻作无量,无量是性德,性德是不可称量的,自性,自性的体相作用,要是用本经来讲,就是本经经题「大方广佛华严」,就是阿弥陀的意思;「佛」是觉、是智,你对于性德体相作用一切的无量,你都觉悟,你都明了,这个意思叫佛。明白这个意思,我们才欢喜受持,才认真的去称念,晓得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自性念出来。禅宗里面要参才能明心见性,我们这个地方用念就把自性念出来,比参方便多了。可是你要会念,会念就是念得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问题在相应。实际上参也要相应,不相应,参不会开悟;不相应,念佛就不能见佛。一定要相应,念佛才能见佛。末后一尊:
【因陀罗力妙庄严光明天王。】
『因陀罗』是大梵天罗网的名称,世尊讲经说法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万事万法彼此都有关联,决定不可能有一个是完全独立,与其他一切物相不相关的,没有。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能看出,虚空法界无量的族类,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一类一类的团体,一族一族不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华严会上都同了,都能圆融,都能融通,什么回事情?华严会是以尽虚空遍法界为境界,你能够离开虚空法界吗?你没有离开虚空法界,那还是一家人,把那个家扩大,这才是事实真相。何以故?因为虚空法界是「唯心所现」,谁的心?你自己的真心。「唯识所变」,谁的识?是你自己的分别想象。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识,就是能变,所以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一个原则:体性。因此虚空法界是可以融通的,不但是可以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共存共荣,这个话已经是说的第二义,从第一义上来讲原本是一体,哪有差别?如同一个人身体,手是一族,指头也是一族,五个指头就是五族,十个指头十族,身上里面心肝脾肺各个又是一族,各个不相同,它是一个整体,它怎么会产生歧视?怎么会产生不合作?里面如果有歧视,有不合作,生病了,这个人生病了。今天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彼此不能够团结,不能够互相尊重,不能够互助合作,这地球生病了,众生生病了。如何挽救?《华严经》是最好的方法。读了《华严经》才恍然大悟,原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一体,所有一切误会都化解,所有一切妄想烟消云散,都能回归到自性,才能真正得到大圆满,《华严》显示这个事实给我们看。我们现在讲多元文化,多元哪有《华严经》说得那么多,你们今天讲得再多,说到几十种,一、二百种,《华严》是无数无量无边,都能够融合成一体;你这几十种的种族,一、二百种的种族,怎么不能融合?太容易了。融合的方法,佛是用讲经说法,现在我们就懂得教学,一定要把宇宙人生真相给你讲清楚、讲明白。你听懂了,觉悟了,这里面的隔阂障碍自然就消除,才能达到共存共荣互助合作这个理想、这个愿望。
现在有一些国家地区聪明的领导人,非常重视多元文化的教学,他们找不到材料。去年我在澳洲访问邦德大学,里面一个学院的主持人接待我,就向我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有没有好的教材?我说有,我就介绍《华严经》给他,我说佛法里《华严经》是最好的教材,他听了很高兴。可是《华严经》没有英文的译本,我们同学们要好好的努力,译经非常困难,但是把大意讲给他听,他们就能够得受用。我们总是尽心尽力做,一定得到三宝的加持,我们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佛菩萨加持我们使我们有这个能力。这也是机缘成熟,因为他们想要,他不想要,我们介绍给他,他不会接受;他现在想要,想要解决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提供他,非常欢喜,乐意来接受。在佛法说缘成熟了,也正是世尊所授记,我们在《法华经》上看到,世尊说末法时期要弘扬大乘,正法时期小乘契机,到像法、末法的时候大乘契机,特别是在末法。
现在我们明了,为什么?大乘是开放的,是讲民主自由的,现在这个时代讲开放、讲民主、讲自由,大乘佛法正好适合他们的口味;小乘是保守的,很拘束的,你现在拿这个教人,很多人不能接受。佛说的是非常有道理,完全了解一切众生的根性,知道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区,众生需要些什么,佛在经上都说明了。所以「因陀罗力」就显示多元文化基本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共同的性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万物皆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同一性,这才是真正多元文化的共同体。既然体性相同,其他的问题都是技术上的问题,不难解决,所以世界大同,世界和平,社会的安定,互助合作,幸福美满,真可以做得到,不是一个空的口号,确确实实可以实现。只要有真正聪明智慧慈悲的领导人,会给世界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美满。底下这一句: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是结束,总结这一族类数量无量无边。末后一句叹德:
【皆勤修习自在方便广大法门。】
从叹德这一句,可以说显示出多元文化的合作,具体的显示。都能够勤奋的修学『自在方便广大法门』,自在就是我们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就自在了。如果每个人执着自己的成见,不能够包容,不能合作,那就不自在。不自在,这个法门就小;能够自在,这个法门就广大。所以我对于热心倡导推动多元文化的这些人,这些真正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一群人,我对他们赞叹恭敬,我也全心全力协助他们,我劝导大家;他们现在从宗教下手,这是正确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各种不同的宗教,我们教义不相同,但是不同里面也有相同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相同的这一部分提出来发扬光大,把不同的部分暂时放下来,这样就能够在异中求同,法门就广大了;如果在同中执着自己异的这一部分,这个法门就愈来愈小。怎么样从小变成大,怎么样从大变成小,都在一念之间。譬如基督教、天主教讲上帝爱世人,我们佛教讲慈悲,这个意思相同,我们把相同地方发扬光大,不同地方放在一边,等着时间慢慢自己境界往上提升了,逐渐逐渐都能融通,没有不能融通的;不能融通是我们的智慧达不到,我们的功夫不够深。这个功夫就是前面讲的寂静,寂静的功夫不深,智慧没有圆满;智慧圆满,功夫深了,所有一切宗教教义没有一个字不相同,都能融通。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深信不疑,我们要告诉他们,他们也对我们非常尊重,我们相处非常欢喜。我们的目的是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人人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今天就讲到此地。
评论